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2024-08-09

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共6篇)

1.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一

2016年日照市实验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活跃校园学生科技文化生活,在校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积极配合第31届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决定开展“市实验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望各班主任务必尽早做好“第六届校园科技节”的宣传及安排。现将“第六届校园科技节”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体验 创新 成长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围绕“体验 创新 成长”这一主题,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增强科学意识,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活动时间

3月7日——3月31日

四、领导小组

组 长:沈纪文

副组长:王永杰 张继宝

成 员:吕东明 桑小红 刘贤太 黄贤德 各班班主任

五、活动过程安排

1、竞赛活动:围绕“ 体验、创新、成长” 为主题,组织开展校园科普展评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七个一”科技活动。

2、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3、参赛项目、具体对象及作品要求:

(1)组织一至二年级学生参观学校星河科技馆,观后要求学生用A4纸画一幅科幻画。参观时间由教务处统一调度。

(2)读一本“科普书”: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科普读书实践活动。科普节内,围绕“ 体验、创新、成长”主题,3~6年级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组织下通过实际参观,查阅书报杂志,上网浏览等方式,了解科学知识、增长见识。组织过程中有班主任具体负责,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3)观看一部“科普电影”:利用下午活动时间,1—6年级由各班主任老师组织通过网络,用班级大屏幕观看少儿科普电影。

(4)制作一张“科普手抄报”: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评选。用A4纸,各班由班主任评选6张优秀的科普手抄报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5)3—6年级参加“科技小论文”(另交电子稿)。倡导青少年主动通过观察、考察、思考、实验等研究手段去发现研究的问题,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用A4纸,各班由班主任评选6篇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6)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读一本“科普书”和观看一部“科

普电影”后,要求3—6年级学生要写出读后感或观后感,每班由班主任评选6篇优秀作品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六、总结阶段:、1、领导小组对各班的活动情况进行评比反馈。

2、学校对优秀班级及在科技活动节中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

3、学校对本次活动节的材料进行组织总结及整理归档。

日照市实验小学 2016年2月29日

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重庆谢家湾小学春季学期开始,该校课程就由10多门整合为5门了。同学们的课业负担将大大减少,全校所有同学一个学期只需学习5门课程。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整合改革,一些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的学校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北京十一小的走班制、清华附小的1+X课程以及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被称为“小梅花”课程的设计者就是九龙坡谢家湾校长刘希娅。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这些课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变化的不只是课程表,还有时间。这五类课程,全在上午教学,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这其中有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上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音乐教室里学古诗词,下午,有的孩子就进入了厨房般的教室学习烹饪。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回家。细化到课堂上,这种整合课程的实施方法肯定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了。?为此,记者跟着一年级的同学听了一堂《数学规律课》。这门课不仅讲了数学规律,还融入不少音乐知识。

课开始时,数学老师杨老师就抱着手风琴和电子琴即兴弹了一首《新年好》,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同学们,我们一共打了几次节拍?”杨老师向34位同学抛出问题,“4次”“2次”“8次”„„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接着,他又在黑板上写出一串乐谱,并带着同学们一起打拍子。这样反复了几次,孩子们渐渐明白了“韵律”的含义。随后,杨老师又引入数学概念,把数字填进旋律中,让同学们寻找数学与音符的相似处,还用电子琴弹了段曲子,节奏感特别强。

“老师,再来一首!”同学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趁热打铁,杨老师抛出“数学规律”这一知识点,带领孩子们了解数学规律的含义“一边唱歌一边学数学,一点都不枯燥!” 这就是课程整合,能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最终让孩子们的数学与音乐知识“双达标”。关于课程整合,国内不少小学都有一些探索,谢家湾小学是重庆第一家“吃螃蟹”的小学。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谢家湾小学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调动他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程培养更多的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改变

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从最初家长们的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家湾小学值得肯定的不只是大胆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还有其开放、平和的心态。它所经历的,所思考的,正是为教育界开启新一轮改革航程提供最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重庆教育改革“新冲击波”——重庆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纪实

一所小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影响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的进程,她的改革探索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堂教学观,她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的难题,她所立志改革的方向,纾解转型期应试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让课堂回归育人本质,让轻负高效不再只是口号……最重要的,让普通市民意识到教育改革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一行步履匆匆走进重庆谢家湾小学,短短半天行程里,专家们一刻也没消停,紧张地分头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而与此同时,重庆市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会选择在谢家湾小学举行,300多名重庆各区县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观摩了谢家湾小学8堂整合课例,并聆听了校长刘希娅的发言。

是什么引发如此多教育专家和校长对谢家湾小学的高度关注?是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正在探索推进的课程改革主题。

点开百度词典,课程整合狭义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课程整合并不是“新发明”,早在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关于课程整合的探索,国内步伐迈得比较大的目前只有北京十一学校及清华附小。而在重庆,谢家湾小学是第一个对此大胆探索并付诸实施的小学校。

按照谢小构建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被分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人与课程的整合早餐桌上的思考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尾声改革者说:

整合,首先意味着对原有教材体系的重组和融合,相应课堂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备课方式等必须发生一系列转变,这是一次由内到外的改革探索,注定一开始充满艰险。

从去年年中开始,一场“地震”率先在家长中引发了。

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二年级某班的家长王先生是较早得到“课程整合”改革这个消息的,“也没听清什么是课程整合,只听清楚孩子班上的数学老师准备换掉,由体育老师来当。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怒气冲冲地和十几位家长代表一起找校方理论。”

“我不管你什么整合,什么改革,如果影响了孩子发展就是不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的家长QQ群有段时间天天“爆棚”,家长们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改革触动利益真的比触动灵魂还难。”作为这次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者,校长刘希娅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从去年11月开始,校方陆续接待300多人次的家长上访,一些家长致电市教育部门质疑学校改革意义,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在校门口四处散发传单,鼓动家长抵制学校做法。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一位家长的留言代表大家的普遍心理,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场课程改革的试验品?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校方负责人的立场,让不断到校质询的家长情绪渐趋平静,开始理性倾听学校的意见。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刘希娅在与家长的几十次公开交流中,谈到自己的思考。

“在谢小,在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改革举措都不例外。”

她为家长分析道,单从教材内容看,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国家、地方教材客观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的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负担。课程整合,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减少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她随意列举了几处案例,五年级的语文课与思品课,有一单元讲“勿忘国耻”有《火烧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品德课也有类似主题“不屈的中国人”;数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

交叉、重复内容同样增加教师负担。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尴尬经历,为了给六年级孩子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她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PPT,制作课件,最后临到走进课堂,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

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8班,最多的学生达到300多人。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老师,你怎么还是记不住我的名字。”英语老师张凌凌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她一周接触的学生近200人,单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繁重的体力活,她形容自己每天的状况,用了一个词“跑班”,刚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马上抱上教具又往其他班级赶。

类似情况其实在不少学校都真实存在,试想如此状态,有多少教师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几番交流,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

持反对意见家长中,聚焦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语数外教学?

申请兼任数学教师的英语老师王兰特意接受了所在班级家长们的公开质询。

“从国外看,小学阶段全科教师和多学科教师很普遍;在国内,不少全国名师比如支玉恒也是从体育教师中途改行教语文,取得巨大成功。”王兰拿了自己做例子,大学里面她也不是英语专业背景,英语教学依然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打消家长疑虑,王兰介绍了自己整合数学与英语的思路,“数学学科是比较严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但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和呆板;而英语学科是以语言发展为主的语言类教学,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态,二者不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渗透,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可进行整合,就能促进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主要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为主。”学校负责人介绍,按语文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重字词的掌握,养成良好的倾听、写字、看书等习惯,三四年级重句段学习……现在教师的学历背景难道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数学家并不一定能胜任数学教师的岗位,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能力——谢小教师团队普遍这样认为。

杨必亮,四年级五班数学老师兼音乐老师,作为全校首批参与试点课程整合的老师,已悄声无息进行课程整合摸索有三年多了。

“课程整合会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他举例,二年级给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谁说没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教不好学生?熟悉杨必亮的家长都知道,他带过的班级年年体育比赛、合唱比赛拿年级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在逐渐接受之余,有家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谢家湾小学抱有这样的理念,分数万万不能作为评价学生仅有的标准,但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这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的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

“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校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对谢小毕业三年的学生的跟踪回访,统计显示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在相关权威部门的评估中,也发现谢小孩子负担轻、质量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特别强。而且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六年影响一生”在谢小实实在在得到体现。

其实,远远有考试没有检验到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这是中国学生备受诟病的素养。

语文教师李晓琼习惯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欣赏美术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她一样,早在课程整合全面铺开之前,不少教师都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这就经常出现类似英语课上欣赏文学作品,数学课布置绘图作业的场景。

李晓琼拿出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写下的这么一段习作:

“提琴们就像一位位尊贵的公主,唱到高音时亮而不尖,唱到低音时沉而不闷,犹如一阶楼梯,使人流连其中却不乏味。圆号就像一位男中音,既可唱出柔美之声,也可唱出嘹亮之声,仿佛在你的面前浮着一朵彩色的云。到了高潮部分,竖琴犹如一位歌声清脆的妙龄女子,为乐曲描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叹为观止”,一位老师在习作背后写下四个字。

人与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在谢小,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她们的特长优势,调动她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先行者最大的不同。

段蔚梅虽然是英语教师,但非常喜欢语文学科,每周都要自觉听上2-3节语文课,业余时间还写点小文章。她的愿望是能利用自己教英语的经验,让孩子们也能学好语文。

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课程整合,她给班里39个家长一个一个打电话,耐心地介绍自己的优势,征求家长们的同意,最后积极准备学校的考核。

鲜春老师因为擅长种植,作为数学教师的他特意申请了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已经整合一年半的周燕老师,觉得能同时发挥自己语文、英语教学的优势,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都特别好……课程整合,让每个老师的个性特长都能充分施展。

因为有人与课程的整合,排出一张课程表就显得特别难。副校长杨静拿出一叠密密麻麻的写满名字的初步方案,这是她和同事花了好几天时间编排出来的,既要考虑学科的纵向、横向的整合,还要考虑不同教师的特长、时间精力,甚至综合家长、学生意见。

校方负责人介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参与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完成,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对于不适合参与整合的老师则维持原状。

此外,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校方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早餐桌上的思考

与家长起初的抵制、观望相反,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的热情却非常之高。

确定课程整合的第一天,伍丽霞老师和几位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大早就到教务处排队申领相关学科的教材。“一想到能参与这样的课堂改革,就特别兴奋。”伍老师说。

临近寒假,学校教学楼会议室格外热闹,偌大空间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像下饺子似地欢腾,老师们正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一位教师透露,两个月来,全校类似这样的集体研讨、备课至少有30多次了。

“课程整合”如今成为谢小教师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哪怕在广场散步、商场购物或者外出就餐中,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都会引起老师们不分时间、场合的热烈讨论。

“校长,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一次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欧宏老师将自己在早餐桌上思考的成果迫不及待地与校长进行交流。

改革,为什么能调动如此多教师的积极性?

刘小峰老师的经历最有代表性,作为整合前带了两个班学生的语文老师,每个班总有几个后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或关心,令他总感觉时间不够,或有心无力。

课程整合后,他兼任语文、品德两门学科老师,但带的学生只有40名左右,单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就多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和个人习惯爱好,因材施教真正成为了可能。

课程整合带给教师的益处不止这点。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就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与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课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曾有这样的见解,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逐渐要求教师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创生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要有一种大教育观。不管什么学科,最后的出口一定不是专业知识,而应是教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课程整合,正让谢小教师不知不觉走上“教育人”的轨迹。

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份什么样的新年礼物?”今年1月的期末典礼上,刘希娅故作神秘的问询,一下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原本喧闹的操场一下安静下来。

“校长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叫课程整合。从下学期起,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将享有更多自由时间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我们把重复交叉的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上午完成所有规定课程后,节约出来的时间,一二年级的同学每天下午都是自由选择的社团选修活动,三四年级的同学则在周一、三、五下午进行选修,五六年级同学周二、周四两天下午也全是选修活动。”

刘校长话音刚落,“好—好—太好了——”孩子们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太棒了,我可以多半天学围棋。”“我可以申请加入合唱团参加比赛,多余的时间还可以进小主持人班。”……典礼还没结束,孩子们已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下学期自己的安排。也许大多数孩子并没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专业概念,但对他们而言,下学期,一定是令人憧憬、令人愉悦的新生活的开始。

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孩子们内心喜欢的,一定是教育人应该坚守的。

尾声

改革,不可避免受制于旧有观念的藩篱。

对于谢小的改革探索,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中不乏教育同行。

在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这是他走进校门时说得最多的话。

经过与学校的坦诚交流,同样的他丢下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经得起开放的才是一流的。”即使在家长最不理解的时刻,谢小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连来访嘉宾都忍不住评价,“我们看到学校教育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令人钦佩的一面。”

从最初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小改革在争议中继续求索。

今年2月27日,经过现场仔细观摩和交流,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及专家一行得出这样的结论:“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一场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谢家湾小学而言才刚刚开启。

绝大多数人听说谢家湾小学,是从2014年4月7日的“新闻联播”开始的。尽管几十年来它一直是重庆当地的一所名校,来自各地的学习、交流的同行也常年络绎不绝。

这天晚上7时,新闻联播在头条用了近5分钟时间,播出了题为《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的报道。

是的,头条,而且是近5分钟。“谢家湾小学”这个名字,一夜间被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和非教育界人士知晓。我们似乎想不起,之前中国的中小学校,甚至是在整个中国教育界,谁享受过如此高的“待遇”。

这也大大出乎校长刘希娅的预料。刘希娅一直不太热衷于媒体宣传,央视记者之前来的时候,只说要录个节目,扎在学校就足足拍了一个星期。她心里直嘀咕,“怎么还在这里?”

节目播出前几分钟,记者才打电话告知了刘希娅。她听说上了“新闻联播”节目,非常惊讶,赶忙就近去找电视,还是错过了前面的小半部分。新闻尚未播完,她的手机便成了热线。

“不少人打来电话关心和鼓励,有家长、同行们兴奋的分享,也有专家和领导们的肯定和支持。”但也有人想知道,刘希娅哪来这么大的能量上央视,刘希娅非常委屈,“真没想到在新闻联播上播了,其实他们真的不是我主动请来的。”

刘希娅的率真大家早已习惯。可这句话还是把众人逗乐了,“这没人怀疑,而且也不是你想让央视播它就会播。”那么,一场课程改革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什么呢?

◎ 场景中的课改 ◎

和很多学校一样,谢家湾小学的课改也是一项精心设计规划的系统工程,而且更大胆、更有原创性。其中的一些新做法、新概念,让人在短时间内理解起来颇有挑战性。

课改场景-1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5月13日上午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田径场

主角:六年级4班同学及其老师郐安然(穿灰色T恤)

场景视点:

六年级4班的同学们正在上课。田径场上的课程,一般是体育课,但在谢家湾小学,课程的名称听起来却很新鲜,叫“运动与健康”。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拓展游戏“通过铁索桥”。

开始拓展游戏之前,孩子们先学习朗诵毛泽东的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进入课程主题,一个个同学先后通过由两根粗麻绳构成的“铁索桥”。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终于全部顺利完成任务。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集体意识。可见,这门课不仅名称变了,也不再是传统的体育课了,而是融合了体育、心理教育、品德等多个学科的内容。甚至,本节课还有语文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诗词水平和朗诵技巧。

场景延伸:语文数学去哪儿啦

在谢家湾小学,不仅体育课“没有”了,就连“语文”、“数学”这些课程,在课程表上也找不到了。

2014年2月,新学期开学,谢家湾小学各个年级的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美术、微机、艺术等10多门课程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5类课程。

在谢家湾小学,这5门课被称为“学科课程”,与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一起,共同构成“小梅花”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之于中小学,就像眼睛、鼻子、耳朵之于人一样,其存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谢家湾小学,居然连语文、数学也“地位不保”了!放眼全国,这种做法都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如此激进的改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从事了22年小学教育、当了10多年校长的刘希娅,近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让孩子在学校学得更轻松、更主动呢?

经过仔细研究,她很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课程门类太多。10多门课,几乎占满了孩子周一至周五的时间,一个孩子一天就要接触六七门课,而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意味着,每个孩子要在六七个课程体系中进进出出。

对于6~12岁的孩子,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无论是每周的10多门课还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六七个课程体系,都显得过于复杂了。这些学科之间分割太细,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影响了学习效率。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就有一次尴尬的经历,她为了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精心作了准备。当她走进课堂后,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还有就是,对于教材的使用状况很难让人满意。在很多老师的眼中,一门课就是教材(往往一个省市统一一种版本的教材)、教案(多半还是学校统一购买的教案)、习题集(一般市区统一版本)三本书。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千变万化,一些老师总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照本宣科。

于是,刘希娅就产生了课程整合的念头,删繁就简,激活教师们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以顺应小学生学习规律。

其实,课程整合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很少有人去尝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处于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位置,牵一发动全身,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太考验改革者的勇气。

兹事体大,草率不得。2009年,谢家湾小学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国各地广泛调研后悄悄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外语等科目做了整合、取消单元测试、开设半日活动„„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了一定把握后,才开始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进行跨学科整合。

以阅读与生活为例,整合了原来语文、英语、品德、班队会等课程的内容;而运动与健康,则把原来的体育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把原来10多门课整合成现在的5门学科课程,无疑是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做了一个大大的“减法”。

做减法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节约上课时间,而且能回避原来学科分得太细、对于小学孩子过于抽象和单调的弊端。综合在一起,恰恰能实现触类旁通,更有利于孩子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整 合之后,5门学科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到了下午,除了学科课程外,学生

还可以自由选择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等五大类50多种社团课程,除了本校老师授课外,其中,二胡、跆拳道、街舞等老师还是学校特意从校外聘请的志愿者,为家长们节约了不少报各种兴趣班的学费。

现在,五六年级同学每周有两个下午可以自由选修社团课程,三四年级则有三个下午,至于一二年级,每天下午都是快乐的社团课程时间。很多孩子都在学校发展出了爱好和特长。如今,遍布学校的装饰,都是孩子的作品。

课改场景-2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4月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

主角:给孩子们做讲座的家长

场景视点:

课程整合全面推开时,一度遭到了300多名家长的联合抵制。学校通过坦诚的沟通,伴随孩子们越来越好的发展状态,终于赢得了对于改革的宝贵共识。

2014年5月,谢家湾小学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3000多张问卷。反馈中,表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到98.5%。曾经的反对者,成了课程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丰富的资源。

如今,学校各个班级都开设了“朵朵讲坛”,请来家长给孩子讲课。有做厨师的家长来现场讲解制作清蒸鱼,然后学生亲自操作、品尝;有做医生的家长带上人体模型到校讲述急救的知识;有做飞行员的家长穿着制服、戴着手套,拉着航空用的拉杆箱,来讲如何开飞机„„

那些在自己孩子班上讲课“叫座”的家长,还会被邀请到年级、全校去讲,以便让孩子用不同视角去感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场景延伸:共识与改革

没有了原来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老师们自然也就没有了原来的“阵地”,只能在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等新课程岗位中重新选择。

学校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跨学科任教,原来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现在可能要教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的内容,课程实施,因人而异。

对于教师的跨学科整合,学校也是早有准备。杨必亮老师原本是教音乐的,2009年,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实验,主动请缨教数学。这几年,杨老师教的班级,与专业数学老师任教的班级比毫不逊色。

这充分说明,课程整合是完全行得通的。学校也有了很大信心,并在2013年底揭开了课程整合的最后一层面纱。

尽管与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很多家长还是无法接受。按照很多家长的理解,“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样的玩笑话真的要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了。

300多名家长联合起来找学校交涉,一些家长还在学校门口散发传单。“这么做,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改革的试验品,当‘小白鼠’吗?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肯定不能答应!”

刘茂玲是谢家湾小学一年级19班的家长,她说:“当时家长们不满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数学老师教得不错,孩子也很适应;另一个是听说新换来教数学的蓝老师原本是教英语的,术业有专攻,一听英语老师教数学,大家心都凉了。”家长们集合起来找到校长,希望给个说法。

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主义行动。能否争取到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多的共识和支持,往往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分野。刘希娅的策略是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并稳步推进,在家长、老师、学生(成绩)之间取得最大的平衡。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考察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学校这样表态,让家长们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双方进入了理性沟通。

刘希娅让刘茂玲等家长试听一下蓝老师的数学课,“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几名家长一起去听了两堂蓝老师的课,感觉英语老师教的数学并不比数学老师差,而且课堂气氛还更好,大家这才没了意见。

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同样是这些家长,很快便发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成了课程整合的支持者。

比如刘茂玲就欣喜地看到,课程整合之后,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素质拓展。“课程量虽然减少了,但知识一点儿没落下,关键是学得更快乐了。孩子选了合唱、美术、舞蹈、思维训练以及‘朵朵讲坛’。”

“孩 子们更快乐了自然是好事,但这种改革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吗?”这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对此,刘希娅早有答案,“学校的任何改革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 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分数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 怕考试的。”

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就有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

作旗袍。

这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

这是他当时说得最多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态度依然很坚决,“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课改场景-3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2月19日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二楼会议室

主角:上图是赵晓岚老师(右二)带领“数学与实践”组教师为杨必亮老师(右一)研课;下图为杨必亮老师在上课。

场景视点:

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一切都驾轻就熟。现在她开始教数学与实践。而这门课,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从头开始摸索。她和学科组的老师们开发出《警察是怎么破案的》、《找规律》等很多精彩的课案。

这只是谢家湾小学的一个缩影。无论学科、年龄、资历,他们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的、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

场景延伸:改变了的中心

相比家长,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却充满热情。课程整合后,学校格外热闹,研课室、会议室等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他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

下班了,放假了,甚至家长们半年多络绎不绝到学校、到教委集访,网上发帖攻击、校门口散发传单谩骂等过激行为,都没有消减老师们基于孩子们的身心规律进行课程研发的热情。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将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现在,她从数学老师,变成了数学与实践的老师。而这门课,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从头开始,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

赵老师和一群年轻人一起研讨。为了寻找数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点,一堂课就要讨论好几天。大家还会互相听课、提意见。虽然没有纯粹的数学课了,但数学课的知识点还必须保质保量教给孩子,否则过不了课程标准这一关,也过不了家长这一关。

研发新课程,难就难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赵老师,提出了很多好点子,比如说关于逻辑推理,她就提出以电视台的法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讲警察叔叔破案的故事,把逻辑推理的知识告诉孩子们。

“警 察是如何破案的,首先要了解案情,收集信息,再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会用到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实际上,数学上的解决问题,也是要理解题 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中也用到了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找到这样必然的联系,孩子们特别的高兴,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这堂课成了孩 子们最喜爱的课之一。

杨 必亮老师把音乐知识与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也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杨老师给二年级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 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课 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 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的、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在刘希娅看来,这种做法的背后,实现了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了以孩子为中心。让老师不再抱着教材教死书,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师的个性、潜能,自主开发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做到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

同时,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学校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课改场景-4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4月21日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研课室 主角:分组讨论的老师们

场景视点:

这天,谢家湾小学全体教师聚在一起,分组讨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等五大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是2014年的第10次课程目标大讨论活动。第10次!为何非要如此不厌其烦呢?

因为在谢家湾小学看来,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为了孩子的成长,教材也应该每天都是新的。联合教研、共同开发新教案,是每位老师永恒的工作。今年这节课这么上,但明年会如何上,现在谁也没答案。因为在这里,每节课每天都是新的。

场景延伸:从“跑课”到“蹲点”

谢家湾的课程整合,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把教师真正从“教书”变成了“育人”。这可以算是“从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的又一个体现。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 ~ 8个班,老师一年最多要给300多学生上课。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郭旗原来是体育老师,教8个班的孩子,接近400个孩子,虽然她记忆力挺好,但是总有一小拨孩子是记不住的。经常遇到孩子们喊“郭老师好”,可她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名字和班级,感觉特别难为情。

郭旗老师也很想和孩子多聊聊,但很难做到。“过去,每堂课之间只有10分钟休息,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赶紧准备下一节课,只能用‘跑课’来形容。”

试想如此状态,教师怎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棒,郭旗从原来一个人教8个班的体育,变成了现在教1年级16班1个班的3门课。

“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聊,和他们谈谈心,他们有什么想法,甚至他们父母过生日,他们都会告诉我,我觉得这样特别好。”对于班上38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郭旗都能如数家珍,并因材施教。

班上有个孩子,胆子特别小,与同学交往时有些畏惧、内向。于是,郭老师对这个孩子就格外留意,琢磨着该如何帮助她。终于,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是班上的文明小使者,负责关灯,而每次关灯都特别细心、负责,总是要等所有的同学或老师离开教室,才会关灯。

于是,郭老师就特意在班上表扬了她,指出了她的优点。此后,这位同学不仅更

加主动、细心,而且现在上课也爱发言了,也常常把心里想说的话告诉老师和同小组的伙伴。在这个孩子身上,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追求实实在在得到了体现。

课程整合后,老师们从“跑课”变成了蹲点教学。有老师开玩笑说,原来是每人种很多块田,蜻蜓点水式跑班,现在是四五个老师一起承包一块田。

这种改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曾经极力反对改革的家长刘茂玲评价,“老师不仅教课堂上的内容,还要更深入去了解这个孩子,他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教孩子。我们家长是非常肯定的。”

体育老师教数学,这本是一句戏言,但在谢家湾小学却成了真;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多门课程融合成几门“小梅花”课,这一切的设计者就是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她的课程整合,在师生和家长眼中不亚于一次“地震”,但在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综合变革上,她看得还要更远些。

——编者

谢家湾小学坐落于山城重庆这一红色教育基地,1957年创校时,谢家湾小学便以“红岩文化”为建校思想;上世纪60年代,谢家湾小学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及至后来,教学质量提高,声名远扬,谢家湾小学仍然保留着红色教育的底色。

刘希娅“领”下谢家湾小学校长一职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校。如何使名校的声望在自己的管理下继续熠熠生辉?摆在刘希娅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固守学校原有文化的保守之路,一是求新求变的变革之路。她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选择,与刘希娅的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紧密相连。在她看来,教育即影响,“六年”与“一生”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联系,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内在联系。而在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办校理念的推动下,谢家湾小学也“变”出了新意,“变”出了特色。

以孩子为中心:

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

基础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而小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环环相扣连接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则是一门门课程。谢家湾小学在深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发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成为影响师生发展的核心要素。于是,学校组建了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研究国际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呢?为找到答案,校长刘希娅深入各省市30余所中小学,市内50余所城市或乡村学校,就各区域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广泛调研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或研修机构人员、社会人士等。她发现,旧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门类繁多、分科过细、内容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十多门课,几乎占满了孩子的在校时间,学生特长爱好只能周末花钱去培训;学科之间分割太细,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同时,在学科专职化要求下,学科教师一本教案多班教学,习惯性地照本宣科,每周要面对150至500名学生,很难因材施教。

发现这些问题后,学校开始推行的课程改革由此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凭借曾经在幼儿园、村小丰富的从教经历,刘希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改造”: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学习的特点,确立“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于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学校将现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艺术生活6门课程,主要集中在上午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希娅带着全校教师,认真分析现有教材,确定整合学科、提炼学科精神、梳理学科知识目标……教师不再抱着教材教死书,而是从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度咀嚼课标,反复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主动、个性化、多元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课改热情也慢慢扩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即使不少相对保守的老教师也深受感染。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她仍和一群年轻教师一起研讨课程设计思路。为了寻找数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点,一堂课往往要讨论好几天。教师们互相听课、提意见,在将数学课的知识点保质保量教给孩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整合。

走进谢家湾小学,你会看到这样的课程“风景线”:数学课上,刚学了厘米、分米概念的学生拿起了尺子,开始量旗袍、做旗袍;音乐教室内,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吟诵起古诗词。学生们上午完成了“小梅花”课程后,下午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各尽其才: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考试

作为一名校长,刘希娅很清楚,课程整合的推进和实施,并非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时,教师之于学生,影响更为直接。所以,要整合课程,更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想推动课程整合,首先得让教师各尽其才。

谢家湾小学语文老师李晓琼,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多次站在赛课领奖台上。可她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40分钟的时间,教师讲课模式千篇一律。往往是,台上教师围绕一篇课文支离破碎地咀嚼分析、翻来覆去重复知识点,台下学生了无兴趣。“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语文课,微信微博刷刷刷,却不喜欢写作文。”李晓琼老师十分彷徨,她不喜欢这样的教学生活。当刘希娅校长提出课程整合的教育理想时,她觉得自己的教学追求似乎听到了回音。于是,她主动申请担任语文学科牵头人。

但是,这个学科带头人却不好当。在编写“小梅花”课程教材过程中,李晓琼屡受打击。她和语文组的其他教师研究揣摩了十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一课一课梳理人教版一至六年级所有知识点,一点一点建构“语文漫道”教材编写体例。数易其稿,他们编写的教材一次一次被“泼冷水”。作为学科牵头人的李晓琼,面子上挂不住,内心很委屈,校长刘希娅看在眼中。

一次夜深,李晓琼老师收到了校长刘希娅发给她的一条微信——“鹰的重生”的故事。刘希娅希望通过老鹰痛不欲生褪羽、涅槃换来新生的故事,鼓励李晓琼,而这个故事最终也点燃了李晓琼和其他语文组教师的信心。当看到孩子们手捧凝结着自己汗水和智慧的“小梅花”课程丛书爱不释手时,编教材编得“走火入魔”的李晓琼老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从来没有像这样年轻过,从来没有离孩子这么近过,去研究琢磨孩子,这是一名中年教师鹰一般重生的感觉!”

除了给予教师专业自信外,学校的课程整合方案还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这被认为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刘希娅进行的这一更为大胆的教师跨学科整合尝试,也正是家长对学校课程整合的最大担忧所在。跨学科整合意味着教师单科教学的传统将会被打破,一名数学教师会承担一个班的教学。十多门课程简化成几门,家长们本就抱有疑虑,如今听说自己孩子的数学竟然由体育老师来教,当然不干。于是,很多投诉电话打到了区教委、市教委。

为了化解家长的疑虑,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试听跨学科教师的课,并承诺:“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 校长刘希娅相信教师的才能,定会让家长们放心。杨必亮老师原本教音乐,课程整合后,主动请缨教数学。这几年,他教的班级与专业数学老师任教的班级相比毫不逊色,这充分说明了课程整合是完全行得通的。而2014年学校作的问卷调查,3000多张问卷反馈中,表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到了98.5%。“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怕考试的!”这是刘希娅所坚守的教育理念。

优化校园生态:

让每名学生都可爱

在谢家湾小学,随处可见“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的体现。“小梅花”是指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等课程,但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学校里的孩子们也是“朵朵红梅”。学校希望孩子们按照各自优势去发展,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在学校,曾经有过一朵特别的“小梅花”。学校有一名学生比较好动,开学才两周,就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在课堂上大吼大叫,拧断洗手间的水龙头,针扎同学的手指……

对此,学校教师都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班主任欧老师每天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言行举止,常常和他散步聊天;信息中心卞老师观察到他对编程特别感兴趣,非常有感觉,每节课就专门为他设计游戏编程的作业;德育干部专门为他建立成长档案,而校长刘希娅甚至把手机号留给他,与他保持24小时沟通无障碍,校长办公室也成了这名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四年级时,远在西藏工作的父母将那名学生接回西藏。谁知刚过去一学期,刘希娅便收到学生的短信:“我不适应西藏的气候和生活,我喜欢吃谢家湾小学的饭菜,我常常想念重庆,想念谢家湾小学。刘校长,我回来可以吗?”

敢于面对难题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刘希娅决定让那名学生回来。但学生的情况特殊,让不少教师很为难,他所在的住读班班主任人选成为了难题。经过一番斟酌考量,刘希娅找

到了合适的班主任人选,并通过长谈,开学后,与这名班主任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呵护那名学生成长的任务。

刘希娅深知,要让这朵“花”灿烂绽放并不容易,但她认为:“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六年影响一生‟,需要我们长久的耐心和无怨无悔的期待。”令人欣慰的是,这朵特别的“小梅花”开始绽放光彩:课间,他帮助三年级小朋友抱书刊;科技创造节上,他的绘画作品挂在了林荫道上;期末考试时,他自始至终专注地答题;运动会队列比赛中,他站得笔直,步伐矫健;运动会上他摘得400米中长跑的桂冠。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这是冰心的感悟,也是刘希娅在从教和办校过程中所坚信的,在学校,每一名学生都值得教师、校长去关注和爱护。

如今,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涵盖小学所有学科的34本“小梅花”课程教材,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谢家湾小学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新课程、新教材、新作息时间优化了校园生态,师生们更加轻松、自在、自主。

之所以这样做,校长刘希娅说,自己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们既有当下的快乐童年、又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生活,以孩子为中心,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记者 李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9日第6版

2.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二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 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以生为本, 以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 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笔者认为, 目前许多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探索, 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进行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 开展以解决实际困难或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优势,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途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也可以作为教学目标, 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还可以作为载体, 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独立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独立学院的出现与发展, 一方面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探索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 其办学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应当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 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将培养大学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之一,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但是基于一些因素,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但我国大学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 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始终没有改变, 大学包括独立学院教学的现状与其所当担负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任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 导致我国大部分教育仍然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很多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二是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现当代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 且资金支持力度小, 相应的长效机制也不够完善, 比如:奖励机制、评价体系等。三是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三、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一) 因材施教,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使后进生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切莫“一刀切”。为了适应个别差异, 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应该对学生做更灵活、更不固定的编组并有针对性的改进教育方法。

(二) 对大学生的现状的合理认识。

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和学院的各项措施不完善, 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创新水平。当下, 高校对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设置过细都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三) 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独立学院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式, 使学生开拓视野,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的同时, 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 要敢于问“为什么”, 要敢于打破陈规, 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四) 强化教师队伍, 构建和谐奋进的教师群体。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思想觉悟, 是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一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为统领, 继续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 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 通过提高自身修养,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提高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 保证思想与业务与时俱进。

(五) 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独立学院应该丰富校园的创新活动,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转化为成果。营造一个便于交流、利于思想碰撞、利于施展空间的环境,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而传统的教育认为, 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以教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一根深蒂固。它导致我国大部分教育仍然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很多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均相对滞后。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改革的实现。首先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独立院校的本质追求。对于大学生的培养, 绝不只是注重于培养只掌握理论知识的高头衔学生, 而应当着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 我国大学教育观念依然落后, 缺乏系统、完整、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理论作指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 学生自身的发展对高独立院校培养提出更新要求。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 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助能力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将会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必须客观的认识自身的特点及优势, 确定合理人才培养定位, 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 切实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

(二)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要求独立学院要实现投资多元化, 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力度。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要求独立学院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采取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可以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系统”、“实验室模拟训练系统”、“生产实习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 充分体现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办学思路。

五、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在校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是衡量校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是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努力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分析总结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具有历史深远意义。本课题通过进行对校园科技活动开展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进一步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提出在校园科技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校园科技活动, 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转变, 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 为提高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辟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独立学院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变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 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 贯彻启发式教学, 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环境。因此, 独立学院要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探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摘要:在科学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 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现阶段创新人才具有远大意义, 而科技创新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截止2009年4月,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 在校生186.6万人, 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88.7% (数字来源:2009年全国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创新论坛) , 从某种角度上讲,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中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三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而全校性的科技活动则可以通过项目的设置,对某个知识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到的《看不见的空气》,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针筒的挤压,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对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只能通过图片介绍;而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利用压缩空气的活动项目,如:1.通过打气筒往管子里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会把管口的乒乓球挤压出来,打靶射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连接的气压表看到管内的气压达到多少帕,球会飞出。2.也可以通过打气筒往装满水的可乐瓶打气,从瓶口冲出的水柱托起乒乓球翻滚旋转,瓶子里的气压越大,喷出的水柱越高,乒乓球翻滚得越快。既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也利用了伯努利原理。

某些活动项目还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运用,如我们设计的“吸盘射箭项目”,即利用了拉弓时产生的形变具有的弹力,也利用了箭头吸盘上靶的大气压力,还应用了瞄准时三点成一直线的光传播原理。还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项目“升空的塑料袋”综合了热量传递、冷热空气对流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从点到面,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对已有的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对同一科学原理在不同项目的应用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相辅相成,构建知识链条

课堂探究活动掌握了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加以应用。在课堂实验中,我们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和验证科学结论的过程,能够从中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处理实际问题,与合作者交往的能力,而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得以应用,是科学学习的深化。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有趣的磁现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磁铁靠近大头针、磁铁靠近磁铁)让学生总结出两个规律:(1)磁体的磁性分布位置(两极强中间弱);(2)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书本拓展的知识也能在设计的科技活动中体现。如对电磁铁的应用方面,书本介绍的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而我们的科技活动器材中就有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呈现的磁悬浮陀螺,在通电的情况下,底盘与陀螺会产生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使陀螺悬浮在空中,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找到稳定陀螺的平衡点,否则它会反弹出来,掉落在地板上。通过活动的尝试,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磁悬浮的原理与应用,让他们在今后的理科学习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三、张弛有别,丰富活动形式

以我校开展过的科技活动为例,我们选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涉及的知识面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汽车的发明者、飞机的发明者、电话的发明者;也有马德保半球证明的大气压力、曹冲称象利用的浮力、苹果落地证明的万有引力;也有日常生活的家庭电路电压、干电池电压、蓄电池电压、手机锂电池电压、人体安全电压;还有胎生、卵生、哺乳类、爬行类、节肢动物的分类选择等。短时间的紧张比拼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科普知识的普及水到渠成。

校园的科技活动也同样有时间的要求,但相对于课堂的40分钟,它显得充裕,也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在每个活动项目排队的时候已经留心观察前者进行的情况,然后总结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轮到自己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里并不是说后者优于前者,而是两者属于科技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四、单一多元,扩大受益范围

1.科技活动参与的对象能面向广大师生

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开展具有各种特色的科技活动,有科技制作比赛,桥梁承重比赛,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的比赛、水火箭比赛等。目睹众多的比赛项目,我发现这项竞技性较强,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的活动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而且是长期训练的学生,不能面向大众,器材成本高昂,知识普及对象的范围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与课堂探究活动密切相关且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的项目。

校园科技活动作为普及型的大型学科活动,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我校连续几年都是分年级实施,效果良好。在活动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台竞技,边赛边教,即学即用;老师不但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师生间的沟通更密切,现场引导更直接到位。

2.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是组长,科技活动学生可以是老师

在我们开展的多个项目组成的校园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每个项目由一到两个学生组成进行管理,这样既能减轻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的压力,也能锻炼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示范教学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对于所学的知识: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能记住一部分;亲自做过,能牢牢记住;亲自教过,能深刻理解;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当工作人员和小老师的角色,能使他们对该项目的原理深入理解。

经历过多个学校科技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工作,我们还可以用盖章领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的参与度。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本次科技活动项目表,每参与一项活动就给工作人员盖一个章,然后通过印章的数量领取一定的纪念品,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参与度。

通过科技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学有用武之地的活动平台,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止是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让他们知道许多事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总而言之,有效开展与组织好校园科技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4.“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四

一、主题

用创新点缀人生 让科技融入理想

二、宗旨

班班参加,人人参与。让校园充满欢乐,让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欲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三.活动口号:

小古道巷小学校园科技节宣传口号设计

1、热烈祝贺~小古道巷小学校园科技节隆重举行

2、.科技发展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3、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小古学子与时俱进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

5、让科技的光辉照耀校园

6、科技创新,明天因你而精彩

7、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硕果累累

8、科技----飞翔的翅膀

四.组织和管理。

zzz组 长:周国良校长、李红、彭文娇

zzz副 组 长:陈洁、鲁利沙、朱莹(负责活动的组织)

zzz组织者:科技辅导员朱莹、陈艳以及全体班主任(负责活动方案和活动总结的草拟,负责学生的赛前组织与指导)

zzz评委及裁判:校领导、科技辅导员以及综合组教师

五.竞赛办法

zzzz1、竞赛以班为单位组织参赛,分单项个人和团体赛,团体成绩以各班单项成绩之和计算。

zzzz2、每组单项分高年级组、中年级组、低年级组分别设奖(1~2年级为低年级组,3~4年级为中年级组,5~6年级为高年级组)。

zzzz3、每组单项取前4名,分别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参与奖,按5分、3分、2分、1分别计入班级团体总分。

zzzz4、班级团体总分前三名颁发“优秀科技班级”奖,其余颁发“优秀组织奖”

六、具体要求

zzzz1、各班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zzzz2、各班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讲究实效。

zzzz3、各班要在普及科技教育和普遍参与的基础上指导精品,参加竞赛。

凡上交作品学校将组织评比,作为班级考核内容之一,并选优秀作品参加省、市、区创新科技比赛。

七.活动时间:~年12月15日

八.活动地点:长沙市天心区小古道巷小学校园

九、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十、活动内容与形式:

(一)科技节启动式

1.各班出场 2.校长宣布科技节开幕 3.号鼓队演奏欢迎曲

4.校长讲话 5.领导讲话 6.科技辅导员发言

7.学生代表讲话。

(二)开展各项竞赛活动

版块一:“创新科技”作品征集活动

1.“科技三小”作品评比活动

(1)作品内容

创造发明:含发明、发现、革新与改进等作品。

小制作:要求制作精细,实用性强,新颖,并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

小论文及创意方案: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观察日记、小设想、新点子等。

(2)参赛要求(各班分别选送“三小“作品至少2件参加校评比并标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和班级、作品介绍)

(3)评选标准 a.新颖、实用、创新 60% b.选题、设计、制作 40%

2.“探索科学瞬间”摄影比赛

在全校征集以展现我校学生崇尚科学,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探究、小制作活动等文明生活精神风貌的摄影作品,以各班为单位进行评选并选送优秀作品(数量不限)参与学校评比。(作品必须标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和班级)

3.科幻画创作

在全校开展以“绿色、探索、创新”为主题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活动,以各班为单位选送3~7幅作品参加校评比(请标明科幻画的名称、作品简介、作者姓名和班级)(1)(2)(3)

评比标准:a.想象创造力 50% b.选题 20% c.整体效果 30%版块二:“探索与实践”科技现场竞赛活动

1. 小小实验活动

在3~6年级开展小实验设计比赛,各班各派2~3名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并进行现场评比。比赛地点:实验室(要求:参赛选手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需附讲解。)评比标准: 设计形式 30% 语言表达能力 20%

科学知识运用 30% 操作方法 20%

2.头脑om创意活动

(1)在十分钟内, 用所准备的材料,建造一幢尽可能高的“摩天大楼”。材料: 4张白纸、自备适当的胶布、乒乓球、尺子等 得分: 如果建造的“摩天大楼”达到10厘米的高度,并成功地支撑住乒乓球,可得到1分,以后的高度以每10厘米加1分依次计算。123

(2)在15分钟内,小队合作用废旧牛奶瓶进行现场创作,比一比哪组创意最棒。

以上活动3~6年级均组成2队参加比赛(①3人为一队,最后的比赛成绩以每个小队两个活动的总成绩为标准 ②以上活动选手必须自备器材)

3.“校园新设想” 现场电脑科技制作比赛

时间地点:现场比赛在计算机房举行,时间为1个小时。参赛选手:4~6年级均可派选手参加

参赛要求:学生不带任何文具用品、资料,现场提供网络环境、应用软件、部分相关素材。以设计“校园”为主题,学生独立进行设计、组稿、排版编辑,以*.bmp格式保存在要求的目录下。

应用软件:比赛电脑装有windows98、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若个别选手要求使用其它更多软件,请在赛前10天提供软件光盘,由学校网络中心统一安装。

4.四驱车比赛(各班有兴趣的同学均可报名参加)评分标准: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拼装好四驱车才能进行下一轮的车速比赛,最后成绩以在标准的跑道上完成全路程的时间为准。(选手必须自备未拼装的统一的奥迪四驱车)

5.橡胶泥制作(一、二年级参加)

6.现场制作比赛(三、四年级参加)内容不限

(三)科技展示活动

内容:“三小”作品、科学幻想画、摄影作品、创意方案等

(四)交流、总结表彰活动

1.评比交流。2.科技辅导员总结本次活动。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并给获奖班集体和个人

(1)(2)(3)

5.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五

一、科技知识普及。

二、技术能力比赛。

三、科技社团汇演。

模块一、科技知识普及

序号活动项目参与学生活动形式时间负责人

1作文征文高一、高二比赛11月10日

2科普讲座高一普及讲座11月10日

高二普及讲座11月10日

3观看前沿科技视频高一、高二普及教育11月11、25

4科技知识有奖问答高一、高二猜灯谜形式11月9日

5科技类知识展板高一、高二展板11月1日起

模块二、技术能力比赛

序号活动项目参与学生活动形式时间负责人

1科技节徽标设计高二全员作品评比、确定徽标、徽章11月2日

2创意设计趣味赛高一每班竞赛11月10日

3趣味科技高二每班竞赛11月24日

4化学实验高一每班竞赛11月25日

5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比赛高二每班班级综合实验能力比武11月16日

6研究性学习小组成果评比高一每组选出优秀成果展板展示11月30日

高二每组

模块三、科技社团汇演

序号活动项目参与社团活动形式时间负责人

1传统项目:水火箭趣味科技社精品表演11月30日

2鸡蛋撞地球创意科技社精品展示11月30日

3传统项目:化学魔术表演11月30日

4传统项目:网页制作比赛11月30日

5实验器材制作现场制作11月30日

6生命科学实验探究11月30日

7地理原理模型制作11月30日

6.2018年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六

【指导思想】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高国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师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组织2018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校园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实施。【活动主题】 创新·梦想·体验 【活动目标】

通过举办2018年校园科技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激发全校师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促进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活动口号】

1、展开想象翅膀,放飞创新梦想

2、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3、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硕果累累 【活动时间】2018年6月18日

【活动对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 【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柳 军

副组长:张淑荣 王扬柱 孙旭峰 丁少莲

组员:王永富 王春丽 【活动内容】

一、校长做动员讲话。

二、学生代表讲话。

三、学生作品展。【展览分为3部分】

1.创客大赛优秀成果展。包括北京创客大赛成果展,山东省创客大赛优秀作品展,烟台市机器人比赛成果展。

2.2017校园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成果展。分科技创新类和手工艺品类。

3.高一通用技术优秀作品展。【活动地点】

图书馆三楼通用技术教室。【活动准备】

1.横幅《2018蓬莱一中校园科技节》

2.宣传看板:科技节活动总说明,创客大赛优秀成果展说明,校园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成果展说明,高一通用技术优秀作品展说明。3.分类布展,搬桌子。共分三个展区,第一展区,创客大赛优秀成果展,第二展区,校园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成果展,第三展区,高

一通用技术优秀作品展。讲台黑板上设多媒体展示。4.准备多媒体投影展示系统。5.准备音响系统。

附件:看板内容

横幅:2018蓬莱一中校园科技节 下面是四块看板(落地式)

2018蓬莱一中校园科技节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创新·梦想·体验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提高国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组织2018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校园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实施。

本届科技节安排了活动成果展,共分为三个展区。第一展区是创客大赛优秀成果展,主要展出我校近年以来参加各级创客大赛获奖作品,并安排了创作者亲自演示活动。第二展区主要展出2017年我校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成果和作品,主要分为科技创新类和手工艺术类两大类。第三展区展示我校学生通用技术作业优秀手工作品。

创客大赛优秀成果展(第一展区)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目前我校的创客教育和活动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第三届iCAN国际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学生孟令昶、张益铭、衣孝儒、徐淼的作品《Future Box》荣获二等奖,我校学生王致尧、韩颖的《水上垃圾清扫机器人》荣获三等奖。

2018年山东省创客大赛作品类比赛中,我校殷昕锴的3D创意作品《未来智能生活馆》荣获省级决赛一等奖。我校孙铭璞制作的创意制造作品《智能加湿器》荣获烟台赛区一等奖,董吉宇制作的创意智造作品《电磁炮》荣获烟台赛区一等奖。

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我校创客教育的成熟发展,得益于学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良好氛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机器人比赛成果:(单独做一张)2017年10月第十九届烟台市中小学机器人大赛中,我校赵骏毅和潘逸飞同学的机器人射门项目荣获高中组一等奖,董吉宇和韩颖同学的创新挑战项目荣获高中组三等奖。(插入两张照片-机器人比赛)

校园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成果展(第二展区)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我校组织了校园创新创意大赛,从

收集到的众多学生作品中,评选出了16件一等奖和13件二等奖及众多的优胜奖。本次展出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分为科技创新类和手工艺术品类两类。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使得参与这获得了极大地进步和提升。虽然部分作品略显稚嫩,但其中所包含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作体验是十分宝贵的。希望此次展览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启发,今后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会做出更好的作品。

通用技术优秀作品展(第三展区)

上一篇:政治主观题教学:以变应变下一篇:挂职副镇长当选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