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弘扬国学

2024-09-17

为什么弘扬国学(精选12篇)

1.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一

弘扬国学经典,塑造美德少年

——松亭小学 “《弟子规》”演讲比赛方案

一、比赛目的为了进一步学习国学文化,践行《弟子规》,在深入开展《弟子规》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开展“《弟子规》伴我成长”演讲比赛,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严谨、读书好学、修心养性”的良好品德,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

二、参赛对象全校各班代表

三、比赛时间、地点

比赛时间:5月14日(星期三)下午

地点:学校操场

四、演讲内容

阐释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畅谈《弟子规》对自己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脱稿)

五、比赛要求

1、各班选出两位同学代表本班参赛。

2、抽签决定上场顺序,每位演讲控制在3-4分钟。

六、奖励办法

分别设一二三等奖若干。

请各位语文老师于5月13日放学前报告比赛学生名单

松亭小学

2014年5月8日

2.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二

一、明确“诵千古美文扬中华美德”的意义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价格的支撑 , 那么科学越发达, 人的文化层次越高, 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这说明, 德育对人类起着重要作用, 是做人之根。德的培养靠教育, 教育要从小抓, 从基础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能力固然重要, 但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校的诵读工作着重从“爱”“勤”“诚”“志”“学”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做人准则, 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倡德育, 诵读活动有声有色, 异彩纷呈

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认真地投入,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综合素质会一天天的在诵读中得到提高。

(一) 书声朗朗, 于诵读中感悟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古诗文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 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压力, 相反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激活了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 使他们因此获得了道德品质上的、人格上的收获。每天早读时间背诵20分钟, 每周背会3—5首诗。由于学校营造了这种氛围, 每天早上, 学生一到校, 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你诵我和, 一番喜人场面。学校广播节目中, 还特设“经典古文诵读欣赏”栏目, 每当旭日东升, 学生陆续步入校园, 喇叭声中首首朗朗上口为世人传诵的千古佳句已自然入耳、入心, 渲染着校园一份浓浓的文化气息。

“人必其自爱也, 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 而后人敬诸。”这首诗教育学生一定要自爱、自尊, 否则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可以说懂得自尊自爱是形成高尚品格的基础。“少不勤苦, 老必艰辛;少能服劳, 老必安逸”。勤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这首诗告诉学生少年时经历困苦是一种幸运, 少年时学会自找“苦”吃, 就等于积累财富。而现在许多少年儿童, 家庭条件优越, 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至, 甚至连系鞋带、挤牙膏这类小事也由家长代替。当读到这首诗时, 学生会反思自问,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会有奋斗精神吗?会有责任感吗?能有所作为吗?

(二) 情真意切, 于活动中体验美德

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 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 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古诗文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在主题班会上, 学生们通过说、唱、演、打擂台等形式, 把无形的诗意编成短剧和舞蹈, 借助戏剧的艺术形式表现诗意, 就使抽象变成形象, 得到主体的再现。他们还尝试了根据诗的内容编成相声、快板等艺术表现形式, 效果也很好。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当学生们把这首诗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时候, 台下所有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 懂得了爱的真谛。

板报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学校有大板报, 各班有小板报。学校的板报每周由一个班主办, 互相评比。每个班的同学们早早就准备好优美的诗句“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这些与做人相结合的名言警句, 使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之中, 与不朽的先哲圣贤对话, 感悟传统美德的教育, 品味民族文化瑰宝的雄浑美丽。

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 精心设计, 查找相关资料, 给诗配画, 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板诞生了, 通过读、背、想、写、画, 学生理解了古诗。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抄写过程中练习了书法绘画, 在动手活动中深深体验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时间。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们把古诗文编入到拍手歌、跳皮筋、剪子石头布等游戏中, 孩子们在玩中学, 学中玩。在家中, 孩子们做完作业后, 不再无目的地去玩, 而是去诵读一篇篇精美的古诗文, 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家长也十分支持此项工作。

(三) 塑造自我, 于诵读中发展美德

通过诵读古诗文, 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 思想道德境界更加高尚, 他们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课堂内外发挥着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三

财智:朱馆长,请您先简单介绍下咱们圣贤国学馆吗?

朱洪君:圣贤国学馆是一家致力于弘扬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文化机构。国学馆主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国学课程,来让大众明白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秉承古圣先贤的智慧教诲,按照“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等道德标准来为人处事,从根源上解决人生的困惑和问题,最终达到身、心、灵的圆满与和谐.

财智: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创办圣贤国学馆,创馆的初衷是什么?您是如何进入的国学这个领域?在创建初期,您都做了哪些准备?

朱洪君:我希望所有的家庭和谐,企业长青。因为当今社会信仰与道德缺失,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摒弃人性的阴暗面,唤醒人性的善良面。因此,创立了圣贤国学馆;。说起进入这个领域,就要追溯到2006年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参加的传统文化“幸福人生讲座”的学习,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发愿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在创建圣贤国学馆初期经历了六年的“扎根、广接善缘、甘做他人垫脚石”。

财智:您从事这个行业,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当遇见此类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贵馆是如何树立企业形象?

朱洪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和发展,以及义工和老师的生活。国学馆一直是以公益的方式在举办,每月的开支在八万元左右,所有的费用都是靠学员及社会大众爱心的捐助得以维持。这样就比较被动,老师和义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最多两、三年人才就会流失掉。因为他们都是没有工资的,只有生活补贴,维持不了家庭的开支。虽然他们不是为了收入而来,是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但这里无法保障他们的将来。因此,我们成立了公司,专门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产生效益来推动公益文化事业,为他们提供坚强的后盾和保障;我们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财智:我们在参观贵馆时发现三楼设立了养生项目如(武术养生、国医养生室、健康瘦身室、弘德养生馆、理疗室)等。请问这些项目平时主要针对哪些人群开放,这个项目的专家是来自什么行业?

朱洪君:我们的项目主要针对身体不健康的人群,多数是我们自己的学员。项目收取一定的收费,专家都是聘请的中医理疗行业的能手,学员普遍反映效果明显。

财智:近年,国医美容被大家所推崇,据悉贵馆也从各地请来专家坐诊,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市场前景吗?

朱洪君: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未来的趋势,有很好的前景。十八大精神强调了未来的中国走向是“从物质文明过渡到精神文明”,特别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复兴,而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点。现代人缺失的不是外在的金钱和物质,而是内在的精神。而内在的精神需求则是幸福感,幸福感又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回归。所以,要想身、心、灵得到健康和谐,就需要国医养生理念和精髓。

财智:您能简单介绍下您的“义工”队伍平时都在做哪些服务?

朱洪君:主要是开课的时候,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以身作则来带动学员感悟人生。平时不开课时则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每月还会专门组织去做社会公益活动。

财智:圣贤神童学堂主要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童开放,课程都有哪些?

朱洪君:圣贤神童学堂有2.5~6岁全日制少儿班和7~15岁周末班,主要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有武术、茶道、琴、棋、书画,及全脑开发、记忆、思维导图等课程。

财智:贵馆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参与各地的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

4.《弘扬国学经典 传承千年文明》 篇四

——滨州经济开发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纪实

山东省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沙河街道古井小学 夏智民 电话*** 邮政编码256606 践行新教育,品味着收获的喜悦,有着相同尺码的开发区新教育人且行且思,边走边歌……

朱永新教授“新教育”五大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摘自《朱永新“新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六大行动九大定律》)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4年3月1日,滨州经济开发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琴老师作了“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的专场报告。会上,陈琴老师分析了中华经典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高屋建瓴地阐释了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理论,并执教了中华经典“素读”课堂教学法实践观摩课《诗经·木瓜》。陈琴老师精彩的诵唱,让整个会场沸腾了,师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短短一节课时间里,他们就学得津津有味,乐淘淘。2014年5月24日上午,全球推广传统文化第一人王财贵教授滨州经济开发区专场报告会如期举行。王财贵教授明确指出:通过诵读中华传统美文,拓宽了语文学习天地,培养了审美意识,诵读经典已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王教授引经据典,从犹太人以占全世界3‰的人口却获得诺贝尔奖项的30%,到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的比较,鲜明地阐述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4年10月13日上午,开发区新教育人又有幸聆听了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邓锦芸老师“让语文教学简单到读”的报告及吟诵入门培训讲座。邓锦云老师饱览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寻求教育发展之路,突破教改瓶颈,她号召大家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常态语文课堂里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邓锦云老师大胆践行六年不布置任何语文书面家庭作业,扎扎实实为孩子腾出宝贵的时间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她书写了让班内每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神话传奇。

2015年1月17日上午,“伏羲班”创始人吴鸿清教授滨州经济开发区专场报告会拉开了帷幕。吴鸿清教授2006年9月来到甘谷县土桥小学,在一年级新生中招了32个学生组成一个实验班。因为甘谷是伏羲的故里,所以实验班的名字就叫伏羲班。在这里,他进行了一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他犀利地提出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人健康成长的母乳的论点。他让优秀的传统启蒙教材进入小学课堂,用让人信服的事实说话,让孩子成长的事实证明中华经典教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2015年1月24日下午,河南省洛阳市监狱一级警督、警察作家王春来老师幸福人生系列课题——“孝亲家和”公益讲座。王老师是中国孝文化的受益者,忠孝双全、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他十二年躺在双瘫的父母中间,用心体察、满足父母身心的需要,他是孝的楷模!高中毕业把仅有的招工机会让给了妹妹,他是悌的典范!用“孝道”唤醒无数服刑人员沉睡的道德良知、呕心沥血创作的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是忠的表率!仅有高中学历,做过缝纫、摆过地摊、扛过麻袋、当过护工的他却成了作家,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至德至慧”!

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次活动时开发区师生的诵读展演,悠悠琴音,仿佛磁场一样有穿透性,拨动着与会每个人的心弦。清脆婉转的诵唱,带着与会观众一起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古色古香的盛世王朝,飨用了一顿顿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餐。

参与教改实验班级的视频展示,展示了实验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状况。但闻校园里书香浓浓,童声飞扬。诵读国学经典,走近圣贤启智。孩子们没有任何压力,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令人心向往之。

“伏羲班”实验班级大刀阔斧地整合课程,把国学经典作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特别重视音乐在育人中的作用。捧一卷诗书,诵一篇美文,奏一曲古乐,舞一套拳法,一举手一投足,都折射出“扬我国威,振兴中华,舍我其谁”壮志凌云的霸气与豪气。“伏羲班”实验班级的学生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展示了中国少年富,展示了中国少年强,展示了中国少年雄于地球,让每一位中国家乡人自豪。

总书记参观曲阜孔子研究院,亲自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树社会新风凝聚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5.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 篇五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五千年漫长的岁月,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凝练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成就了不朽的民族精神。

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便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典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醇厚之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们掩卷思索这一名句,便总会产生精神共鸣:凡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修德立身,固本培元,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谋求发展,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教授弟子三千,铸就了文化的底蕴;孟子潜心著书,推行仁政,留下思想的精髓。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品读经典,在时光的轨道中自由穿梭,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历史的车轮已驶向二十世纪,一个又一个文化巨人离我们远去,但在精神世界里与我们的心灵无限靠近,用思绪凝成的经典跨越了千年直抵我们的心魂。而我们作为明天社会的栋梁该如何去对待这些经典呢?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这笔财富呢。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清晨,站在校园的柳树下,伴着朝阳诵读《岳阳楼记》、《后出师表》、《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篇目总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心中自然升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重大洗礼。

国学经典蕴涵着国学灵魂,不朽的国学灵魂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智慧与灵性,这都是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与体验。这便是经典的魅力,它往往能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也正是有了国学经典,这一特殊文化载体,拉近了我们与圣人的距离,让我们可以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国学经典中去品味蕴藏着的文化精神。

6.弘扬国学推进我国文化建设 篇六

弘扬国学精华推进我国文化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节节升温:7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式开播,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钱文忠等讲授中国历史文化的专家教授纷纷出镜亮相;5月,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国学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随后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纷纷设立国学专业或复开“国学班”,或成立相应的国学研究机构:6月,杭州一所艺校别出心裁地开办国学班,准备以国学培养新一代“淑女”,种种迹象表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舆论环境已经形成,国学复兴的时代即将来临,本文着重介绍国学若干基础知识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花跃奎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223003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122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 弘扬

7.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七

【关键词】弘扬 经典 助力 孩子 健康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7-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五千年。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传统文化的总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国学经典,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国学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在国学经典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营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灿烂文明,使他们受到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令他们终生受益。

一、《弟子规》教会了学生不再叛逆父母

“父母呼 應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谦让,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个人至上。家长也只注重智力、成绩,德育方面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让孩子们诵读学习《弟子规》,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在我班的学生当中,叛逆性最强的就是苏晓浩同学。他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不愿和别人接触,性格执拗的很。我了解情况后多次和该同学谈心。刚开始他不和我交流,而后来我总表扬他。他逐渐的愿意和我交流了。我发现他非常聪明,喜欢故事书,我就找了几本书给他看,他看完后很快就还给了我。并且还能讲出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我说:“你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爱读书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看一些古典书籍。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活动以来,同学们都在诵读《弟子规》。我这有一本《弟子规》,这其中不但有很多故事还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你拿过去看看,你最好能背上背上几段。”就这样他和全体同学一起诵读起《弟子规》来。

一天,我说:“苏晓浩同学现在咱班同学《弟子规》诵读都很好,你能诵读几段吗?”他很流利的就背诵下来了很长一段。我说:“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吗?”他说:“父母喊你的时候你的动作不要迟疑。父母让你做的事不要懒惰。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敬的听从,父母责怪你的时候要顺从。”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老师非常佩服你。”我说:“《弟子规》就是古人规定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智慧。书中说的话有道理吗?你信服吗?”他说:“我非常信服,非常有道理。”我说:“那么你和父母之间现在的关系怎样呢?”他说:“不怎好,他的父母经常用一些老规矩规范他,他接受不了。”我说:“用什么老规矩规范你了?”他说:“父母每天给我规定一定的时间起床,那时我睡的正香,我稍微懒床一会他们就会训斥我。我非常生气就不和他说话。”我说:“今天,我为什么叫你来背诵弟子规呀?我为什么不叫其他人来背诵呀?”他说:“因为,你是我的老师只有你才会管我。”我说:“你说的对。只有你的父母才会管你,别人的父母会管你吗?只有你的父母才会叫你起床,别人的父母会叫你起床吗?”他摸摸头害羞地说:“是。”我说:“既然,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为什么不接受父母的训斥呢?你做到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不就开心了吗?你和父母间就没有矛盾了吗?”他听我说的很有道理就点了点头。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下决心改正。从那次以后,他每天按父母的要求早起晨读。父母非常高兴,每次都夸他懂事了。就这样,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了。他的成绩也越来越提高了。

二、《弟子规》教会了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同学晚上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不听父母管教。把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网络游戏上,父母感到很惋惜也很无奈。父母和我交流中希望我能帮着他们想想办法。孩子们穿衣服相互攀比,鞋和衣服脏了后从来不洗,这给父母加重了很多负担。吃饭时挑食、厌食。做事不理解父母。有时甚至向父母提出超出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这让父母非常为难。面对这些不良的品行父母非常苦恼,也很无奈。

国学经典进校园后,同学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弟子规》。陈赫同学也在其中之列。他开始的时候虽然读了很多,但是做的却不是那么好。我说:“《弟子规》诵读这么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啊?”他说:“古人说的话非常有道理。”我问:“那你按照要求去做了吗?”他说:“我没有按要求去做。老师您让背我就背。”我说:“孩子,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的。”我问:“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赫说:“就是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你的小学生活很快就快过去,你抓紧时间学习了吗?他沉默了一会说:“我早晨一般是父母叫我才起床,放学后写完作业后多余的书籍从来不看,晚上有时间就是看电视或者玩一会网络游戏。”我说:“电视、网络游戏,今天不看可以明天看,今天不玩明天可以玩。小学的美好时光如果丢失了还会有吗?如果你没有学好你还可以重读吗?”他说:“是不能”。我说:“古人都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再看看我们班的学习好的这些同学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他们的优异成绩都是勤奋刻苦的汗水换来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你们不努力学习就会被他们落下。书到用时方恨少,你把时光用在网络游戏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你现在努力还可以”他说:“那我应该怎样做?”我说:“《弟子规》就是我们的榜样,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就会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的行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成绩就会提高。”他说:“好,我试试。”我说:“有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男子汉应该言而有信”。他非常高兴地走了。我就这样在践行中,尝试着用国学教育的内容教育着孩子。用《弟子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感染着孩子。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点做一点改一点,日积月累逐渐地改掉了不良习惯。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好习惯。

三、《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何教育好這些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任务和挑战。自从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学生都在诵读《弟子规》。我在践行国学教育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是非曲直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记得有次我问孩子们“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给他们讲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像老乌鸦抚育小乌鸦一样,非常艰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我们要知恩、报恩。我们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告诉同学们不懂得报恩,就不懂得珍惜就不会幸福。孝敬父母就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做起。

平时我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看他们的坐立行走,出入进退是否符合规范。他们做的不好时,我就用“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督促他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如某个学生迟到了,我会用“朝起早,夜眠迟”来提醒孩子珍惜光阴。当有的同学不讲团结,不融入集体或因小事斤斤计较的时候,我会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只有团结才能和睦。当有的同学说话办事不讲信用时,我就用“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来教育他做人要诚信。当有的同学羡富贵骄贫穷时,我用“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来教育他对富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穷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要不厌恶、不嫌弃。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当有的同学学习不及时的时候,我就用“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来教育他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学一门功课,虽然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敦促他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背过,更重要的是践行。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

8.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八

—“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全国培训大会后记 2011年4月12日—15日,在中心校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二人同往北京,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11年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全国培训大会。历时四天的学习,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我们近距离地聆听了充满哲学儒思的专家报告,观摩了学趣横生、相得益彰的名师示范课,欣赏到了意韵隽永的国学经典教育成果汇报演出,分享到了开展国学经典课程学校在国学经典教育与教学实施方面的经验,感受到了北大园林建筑的古典、**思绪的生生不息。此次进修培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境界,一种强大的外引力催生了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良知与热情,也激发了我们对国学经典这一文化瑰宝潜心静性再认识、再品味、再追求的决心与勇气!

一、专家阐述国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王登峰司长提出“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观点,他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少时学犹如石上刻”,要全面开展“中华诵 经典诵读工程”,让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启迪智慧、开启心性,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民族文化、民族血统、民族精神的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指出,国学具有“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能,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建立和谐的伦理观念,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儿童经典学习就好比是“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智慧的种子”。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 皇甫军伟在“感悟国学 发现教育”的讲话中提出,养人重在养心,养树重在养根,拿什么去养我们的根?拿哪些东西来养我们的根?用什么来滋养我们的生命之根?我觉得国学经典中有大量丰富的这样的营养。我觉得国学能把我们这个民族,包括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面的东西唤醒,可能我们骨子里面存在着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讲到国学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的价值,它的力量。

育灵童总裁李嘉宝先生指出,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人民大学的冷成金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地比喻为一条长河,“这条长河的下游已经被严重地污染,我们要溯流而上来到河的源头,源头是一泓永远不会被污染的清泉”。冷教授还强调“传统文化正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受”,学习传统文化要生命体验,不断地去陶冶,不断地去感受。

清华大学教授张海明、北京大学教授卢永璘也结合自身的经历,从高校教师和传统文化研究者的角度,就国学经典教育相关问题作主题发言。这次培训大会还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专家葛荣晋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专家韩兆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三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司马迁与〈史记〉》、《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的精彩学术讲座;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作了《感悟国学 发现教育》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学经典与当代教育的关系。

作为这次小学国学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活动的重头戏,专家们的意见廓清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心中的困惑,为这次培训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对当前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师生展示国学

高级教师郭桁老师所教授《弟子规》中的第五部分《有余力,则学文》,她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的教学主线清晰明了。在教学中,郭老师充分运用图片、音乐、动画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深邃与魅力。郭老师还巧妙地将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活动中,忆旧知、学经典、议学法,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育人明理的目的。

高级教师刘慧琴老师在教授《论语》第三部分中的《信》时,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刘老师由最初要求的试着读准字音到最后的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理解。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刘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孩子们的答案百花齐放,如“信是交往的通行证;信是通往成功的阶梯;信是胜利的捷径”等,最后她引用于丹教授的至理心得——“《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结束本节课教学。学生的体会就更加深刻了,这不仅仅是一位教师努力的成果,更是国学经典将它的思想和精神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她执教的低年级学段《笠翁对韵》呈现出她的课堂特有的文字美、图画美、意境美,孩子们不知不觉的投入,悄无声息的习得,自然而然的感染,深入骨髓的浸润,体现出对学生很强的诗意教化,堪称有“气场”的课。会场上掌声四起,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开心扉,开心智,开心境!这样的语文教学,春风化雨,足以让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

来自北京西城区三义里小学的成凯老师的国学观摩课给我们直观地展示了小学国学课堂情景。成凯老师本是数学老师,通过她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了一名专职国学老师。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彬彬有礼、自信大方,教师知识渊博、语言精练,充满了浓浓国学味。每一句经典她都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理解后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地将国学中做事做人的道理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同时,成老师自身的成长和成功,也给我们小学教师能否教好国学课注入一剂定心针。

精彩的名师示范课,让我们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从名师身上,你可以捕捉到博学、睿智、诗意、阳光、高贵。我想,是读书这剂良方,让他们能坚决抵抗教育平庸功利化以及精神家园的沙化贫瘠,让他们与一流的品味、一流的成就形影相随、顾盼流辉。

从名师的课堂,让我们清楚的感受到:通过学习小学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儿童经典学习正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

三、名家演绎国学

学习的第一天晚上7点半, 组织者们就给我们献上了一场经典盛宴——名家朗诵与国学经典教育成果汇报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家声、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虹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雅坤等老艺术家倾情献艺,用语言艺术的魅力,用扣人心弦的嗓音,用声情并茂的表演,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老师。让我们感受到老艺术家对经典的淋漓诠释和弥久醇香的艺术魅力,聆听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音!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小学的师生们让我们目睹了各实验校异彩纷呈的教育成果,“百人朗诵《弟子规》”、“舞蹈《踏歌》《茶舞串烧》、小合唱《满江红》、表演唱《三字经》”、“古筝演奏、书法展示,舞蹈《敦煌》”、“朗诵《道德经》、表演唱《读唐诗》”等节目,孩子们装扮清新俏丽,以舞蹈、诵唱、器乐演奏等形式,彰显出中华民族“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儒雅风范!

四、我们思考国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次北京之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样一个感受:一个孩子若能从小坚持学习经典,长大后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人生根基。所以学校开设实施国学课程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我校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校本课程“弟子规”,在实施校本课程《弟子规》的基础上,把传统道德和现代礼仪相结合,努力实现师生道德人格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近几年,也举办了系列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我们把诵读传统经典活动从一些班级的零散行为、一些教师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师生精神发育的健康和人文底蕴的丰厚。今后打算:

1.开展课题实验。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间的关系。把国学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把国学和学生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结合,我们强调礼仪教育的同时,并不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道德教育。国学、礼仪、道德教育,三者共同指向将道德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成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

2.在环境中熏染。校园“无声的环境”可以成为“有声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让国学特色与环境和谐共生。

3.国学课程进课堂。结合育灵童国学经典课本内容,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作出科学选择,实行分级分层教学,确定诵读篇目。如:学前班、一二年级——蒙学阶段,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的教学;三四年级,安排《唐诗》、《宋词》、《元曲》等的教学;五年级,安排《毛主席诗词》《论语》等内容。逐步形成低年级学段注重诵读,中年级学段注重诵读、知识积累和文意理解,高年级学段在诵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适当偏向对意义的理解和精神价值的感悟的基本课程体系。

4.搞好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

9.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九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机械(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学生会权益部 2015年11月7日

一、活动名称:“继承国学文化、弘扬书法艺术”大赛

二、活动背景: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至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诵吟中成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文化思想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融入到世界文明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化结晶。

三、活动目的: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去亲近感悟国学经典,从中学到古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升华自己。为了给学院学生创造接触国学经典的机会,机械(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权益部特举办“继承国学文化、弘扬书法艺术”大赛的活动。希望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们更加深刻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懂得“中华瑰宝”的重要性,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丰富与升华。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11日——2015年11月15日

五、活动对象:

机械(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内容:

比赛分为软笔组、硬笔组与粉笔组,参赛选手可选择任一笔种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篇目(内容不限、格式可自行进行设计)。要求使用规范汉字,提倡写简化汉字,不得有错字、别字。写完后统一上交给权益部,再由特邀评委根据书写排版、字体的美观程度作为评比条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为他们颁发奖状,优秀作品将在文化街进行展览。

比赛过程中,要求硬笔组统一使用A4纸进行书写,版面可自行设计增加美观程度,在作品右下角署上学院、班级、姓名;软笔组统一使用宣纸,纸张大小不做要求,在作品右下角署上学院、班级、姓名;粉笔组提交本人与作品合照作为参赛凭证即可,在照片背面署上学院、班级、姓名。

七、活动流程:

① 由权益部成员在大一新生中进行宣传,向他们普及弘扬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以此调动同学们对了解国学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加阅读国学作品,并且向他们介绍本次书法大赛的大致流程与规则。

② 在完成宣传的一周之后,由权益部干事收集参赛作品,将作品统一上交至部长处。

③ 邀请主席团成员与各部长作为评委,共同评选出此次比赛的获奖作品(每组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④ 为获奖者颁发奖状给予表彰,并将部分优秀作品贴出展览。⑤ 事后全体部门成员开会总结本次活动,根据作品获奖情况为各参赛者加分。

八、注意事项:

① 活动举办的质量要高,必须保证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和得到感悟,从而提高同学们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增强大家对国学经典的了解,达到活动预期目的。

② 要求书写字体端正、排版整齐,提倡精品意识,严禁出现态度敷

衍的恶劣现象。

③ 在指定位置署上学院、班级、姓名,方便组织者事后进行统计加分。

④ 评选工作公平公正,由各评委投票共同选出获奖作品。⑤ 总结工作一定要做好,采集活动照片留作后期宣传和存档。

10.国学潮涌动中国读经为什么 篇十

自1905年科举制废除,“四书五经”被剔除出中国人主流的教育文本之后,还要不要读经,就成为一件争议巨大的事情。在西方文明思想浸润了数十年的一代国人,天然地认为读经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相龃龉的事情。正是那些儒家经典,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拘束了中国人的想象,而要想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第一个要做的行动就是改革教育,而改革教育的核心就是废除读经。

但即便是遭遇如此大规模的废止潮流,读经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仍然像一缕幽魂,萦绕不散。1912年,康有为的弟子陈焕章联合张勋、麦孟华、沈曾植、朱祖谋、梁鼎芬等人,就曾组建了一个“孔教会”,试图“诵读经传以学圣人”。在他们看来,中国当时动乱的根源,正是放弃了读经,从而造成中国人精神的大崩溃。而要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体系,维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则读经是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于是,废经派与读经派的思想潜流暗自交战,直到“新文化”时期完全爆发。尽管废经派最终占据了上风,但有关提倡读经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是在1934年《教育杂志》的咨询中,上海交大的前校长唐文治就曾说,读经可以团结民心,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把读经和救国的重要性联系在一起,在那些主张读经的人当中,是很普遍的一个看法。

随着这一代人的日渐凋零,加之大时代的风云阻隔,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学经典最终退居到少数学者的书斋,成为研究性的学问。读经与普通人的生活相隔日渐遥远,读经与否也自然不再成为争论议题。

直至1994年,著名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王财贵教授在台湾率先发起并推动了“少儿读经”运动。在一句“小朋友,跟我读”的口号下,如今在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已经有500万儿童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

从1994年至今的十五年间,读经热早已从个人倡导,演变为现在的大潮涌动。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各种形式的读经推广活动风起云涌,而以此引发的“南怀瑾热”,“汉服热”,“汉语热”,“孔子热”……更成为应接不暇的文化景观。

与读经热相随的,则是新一轮的读经争论。令人惊异的则是,在争论双方各执己见的时刻,历史仿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轮回,1934年《教育杂志》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近百名学者对读经优劣的回答,如果摒弃其年代背景,则又仿佛重现眼前。

11.为什么弘扬国学 篇十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弘扬下来。打造具有国学特色的幼儿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陶冶,提升境界。国学教育进幼儿园,是以德立教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发挥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国学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幼儿“国学”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国学特色发展的格局。

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强则幼儿园强,教师兴则幼儿园兴。幼儿园要发展,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基础,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就要打造一支强劲的特色教师队伍。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期,就要为教师的发展描绘一幅蓝图。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教、学、研”合一的思想,把教学、学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中学,从学中研,从研中教:鼓励全体教师做学习型教师。

1、鼓励教师挖掘自身的特长,并以特长发展形成特色,以特色发展促进专业发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要求各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办学特色,2、以“广博”为理念,在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国学文化内涵丰富,它犹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枝丫众多,各成体系。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兴趣,感悟责任上。因此应以“广博”为理念,以教师的特长为基础,尽可能多的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要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感受国学文化广博的魅力,激发起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感悟炎黄子孙所承担的传承文化的重任,立志做中华文明传承之人。

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文为教材,让幼儿接受、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激发幼儿爱文学、爱历史、爱读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孝悌、谨信,泛爱大众”传统思想的熏陶。

2、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激兴趣,立特色。

幼儿园应确立以教师特长为依托,国学文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包

括古诗文诵读、曲艺、武术、中国象棋、茶艺,国画等多种国学文化特色兴趣小组教育活动。幼儿园需为国学特色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专门的活动时间和场所,配备有相关特长的教师为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带领幼儿由兴趣开始逐步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经典诵读和国学文化兴趣小组的成功开展确立了幼儿园发展特色的定位,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师幼对国学文化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即拓宽知识、拓展视野;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使教师教有专长,学生学有特长。

3、特色班级深化国学文化教育

结合学校的切实需要,建设特色班级,充分发挥教师身上潜在的特长优势,根据教师的发展创建:曲艺、布贴、文学、茶艺、武术等充满个性的特色班级,并提出任课教师根据“特色班级”计划,创编幼儿园特色教材。创编中充分挖掘各区域教学的特点,将幼儿园办学特色与教材课程紧密相结合。让幼儿从小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使得幼儿园的特色发展之路更加系统化,更加细致化以及完善化。

三、以国学特色为基础,以本色教育为灵魂,打造素质教育优质的幼儿园。

12.为什么要开展国学教育 篇十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我之所以说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要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作一个区别。古代的语文教育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同的,过去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白话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十六年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之为国学。国学,关系到一国兴衰之学问,它能不重要吗?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犹太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在各个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全世界总获奖人数的39%,为什么,因为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让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圣经》就是犹太民族的国学,犹太民族的经典。几十年来我们不学国学,不读经典,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也没有。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家人物。各位同学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所以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不是中国人呢?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不明白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

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来强调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今年9月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痛批教育功利化时说过一段话: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面我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来佐证杨校长的这段话。这是一个学校的网站上对该校的一个学生的报道:“×××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如果仅看上面的这个介绍,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才观来看,这位同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制造出了一个惊天大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刀砍下了一个中国女同学的头,同时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这个人叫朱海洋,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是该校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

还有一个海洋,刘海洋,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里的狗熊,使五只狗熊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就是杨校长所说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的实证。这些仅仅是个案吗?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结果是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而美国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他们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决定了这个结果!选择“财富、权力”的中国人,他们在食品中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洗衣粉时不会有丝毫愧疚,只要能赚钱就行。选择“财富、权力”的朱海洋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将刀砍向自己的同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学国学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要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做得到。我们能说国学不重要吗?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句偏激的话,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学数学,不学物理、不学化学、不学英语,但是我们不能不学国学,因为国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拆字游戏,看看“教”字的真实含义。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神奇的。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象是一老人,下面为一个“子”字。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基。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第一位的。所以《三字经》里才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不能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这首诗出自于《诗经•小雅•蓼莪》,意思是:父母生我育我,耗尽了心血。长大后离开父母远游他乡,等到多年以后回家,父母已去世了。在深深哀痛之中,才知道父母在时自己未能多尽些孝心,此刻,就是再呼天落泪,失声恸哭,也不能挽回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和上面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以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

现在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变当中。今年教育部已经正式决定在全国近2万所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明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式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称为经典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经典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小孩子一入私塾,开头一、二年首先要学的就是“孝弟三百千”这几本书。孝是《孝经》,弟是《弟子规》,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学了这几本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实施了品德教育,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也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我们不要小看“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现代人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以后如何去面对生活呢?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可惜我们这些人已经无福消受了,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中了解一些皮毛。

在这里,我想着重向同学们介绍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炼的的八步功夫。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明德指我们的性德,它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来就光明。但我们的明德被后天的秉性和习性遮蔽了,象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样不明了,该怎么办呢?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让本有的明德放出光明,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是彻底搞明白了,仅仅明白道理没有用,一定要去做,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受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紧接着就要亲民。亲民就是爱你的同类、爱众生、爱环境、爱这个世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第三步则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慈悲已极、不讲任何条件的博爱。

曾子讲的三纲领,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但有轻重本末之分,一定要辨别清楚。其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关键,二者是因。明明德是明白了,明白了要去行道,不行没有用,所以才要亲民。其后才有“止于至善”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曾子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检验你的修行到了什么地步呢?曾子接着又提出检验的五项标准,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几句话把得道的整个过程都说尽了。首先必须要知止,知进知退、知足知止,是第一层意思。人的心念象狂奔的野马,必须让它停下来定住,才能看清楚四周的一切。否则你骑在狂奔的野马上,走马观花,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知止的第二层意思。知止了就定住了,定住就能扎下根,就风平浪静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心平气静一定身心安泰,身心安泰头脑就灵光,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就是“安而后能虑”;如此修行一定能得道,就是“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得到明德。所以《大学》始终扣住的主题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明德是立身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儒家与佛家没有两样,所以宋儒张载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怎么使自己的思想端正呢?要诚意,要使自己的心念沉静下来。怎样才能诚意呢?要致知,有一个正确的知见,知见不正确,行为是不可能正确的。怎样才能使知见正确呢?要格物,要探究事物之理,以尽物之性。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能达到此四步功夫叫“内圣”,是“独善其身”;自己内心的修行已经圆满了,就是圣人。内心圆满了,然后将你所学所得向外扩展,所以后面四步工夫叫“外王”,是“兼济天下”。

八步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然后再修身,先管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样板,其次是齐家,把家族治理好;然后是治国,最后才是平治天下。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就教化众生,著书立说,做千古的圣人。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遵循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引,用生 命去实践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家人物。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是值得所有读书人学习的典范。

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过去读了六年私塾的人是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的。读了六年私塾的学生,他的背诵量能达到几十万字,阅读量能达到几千万字,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胸藏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可是我们现在读了十多年书的学生,背诵量和阅读量还不到过去私塾教育的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耻辱!这也是现代教育背离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迷途知返,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文明的优秀民族将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没有道德最没有文化的低等民族,我们也就愧为炎黄子孙。只有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我们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才能在新的世纪重现辉煌,中华民族才能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然,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应该站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高度,站在提升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成为学通中外,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上一篇:勾股定理逆定理的五种应用下一篇:家庭困难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