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共8篇)
1.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 篇一
小学心理学选择8.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A.不同的学习结果D.具体目标
18.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其功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A.精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题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B
B.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C.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具体化
D.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2.皇帝__皇帝就是沙皇”,祖国____“美丽的地方”,说明儿童掌握概念的水平处于
A.第一级水平B.第二级水平C.第三级水平D.第四级水平
3.最佳学习效果的过度学习程度需达到
A.50% B.50%~100%C.100% D.100%~150% 4.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A.知觉 B.记忆C.注意 D.思维
5.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A.二年级 B.三年级C.四年级 D.五年级 6.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7.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A.多维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D.守恒观念形成B.学习层次的高低 C.学习情境的简繁D.学习水平的优劣
9.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行为一认知主义者B.认知主义者
C.建构主义者D.行为主义者
10.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1.在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鸡和蝙蝠为例,是为学生提供A.比较 B.变式
C.正例与反例 D.概括 12.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A.阅读 B.吹拉弹唱C.运算 D.记忆 13.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调节策略
14.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训练学生的A.扩散思维 B.推测与假设C.好奇心 D.独立性1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C.8岁D.9岁
16.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A.开发潜能 B.寻求发展 C.个案辅导 D.学会调适 17.行为目标的陈述依据是A.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B.行为产生的条件C.行为的标准能在于
A.引导 B.促进和维持C.反馈 D.评价
19.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A.信度 B.效度C.区分度 D.难度
2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为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B.专家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C.专家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A.归属 B.自我实现C.尊重D.生理
2.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定属于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C.总结性评定D.非正式评定
3.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A.高 B.低 C.一样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4.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水平
A.高 B.低C.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5.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C.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
6.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
A.讲解 B.示范C.练习D.反馈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
A.原因性维度B.稳定性维度C.可控性维度D.两极性维度
8.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可分为
A.二介等级 B.三含等级 c.四个等级D.五个等级9.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型占优势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D.内倾型10.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A.定势 B.功能固着C.认知风格 D.顿悟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12.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自我反省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3.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
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14.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2.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思想 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1.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12.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E.知识提取 2.教学环境包括
A.基础条件 B.师生关系 C.下级关系 D.物质环境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15.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C.奥苏贝尔 D.贾德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目标是
A.运用 B.分析C.综合 D.评价7.“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子
A.内部的可控因素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18.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19.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20.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A.服从 B.从众C.去个性化 D.模仿
一、单项选择题1.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
管理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4.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常模参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
5.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A.习惯 B.定势C.功能固着 D.定向 7.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C.桑代克 D.华生
8.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9.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段,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A.知识 B.能力 C.练习D.活动
13.随意识记属于策略。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工 D.计划 14.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1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1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17. 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8.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的功能。
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19.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
A.心理测验 B.心理分析 C.心理辅导 D.心理咨询 2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一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1.学生对E.社会环境
3.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C.去自我中心
D.命题思维E.具体逻辑推理 4.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E.消退行为 5.期待包括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e.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6.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克
7.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8.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操作技能B.闭合性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性操作技能 E.徒手型操作技能 9.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 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
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0.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A.认知性问题解决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D.创造性问题解决E.理论性问题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调查法 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4.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有意义接受学习
6.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C.自我效能感D.成功动机 7.“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这是A.正迁移 B.负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8.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得更牢固,这种想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B.深度加工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9. 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具体知识 B.陈述性知识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停滞现象 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12.常常用砖头垒砌,却没想过可以用它来画线,这种情况是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4.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1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6.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17.下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18.分配学生座位时,老师最应该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
19.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0.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一、单项选择题1.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B.发展是跳跃的 C.发展是平均进行的 D.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2.比奈一西蒙量表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可以用来测量
A.意志B.情绪 C.智力 D.行为
3.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地位,这是人的A.生理的需要B.归属的需要 C.尊重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错的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
A.两难故事法B.对偶故事法C.个案分析法D.文献研究法
5.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A.正强化 B.负强化C.惩罚 D.替代强化 6.语文成绩好,语文自我概念强,这说明
A.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有较高相关
B.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不相关
C.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互相干扰
D.自我概念决定学习成绩 7.想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问题“你喜欢数学吗?”印在纸上,进行调查了解,这种方法属于
A.访谈法 B.开放式问卷法 C.封闭式问卷法 D.实验法
8.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理想我9。下列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
10.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A.游戏 B.运动 C.工作 D.学习
11.跑步比赛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马上起跑,这种现象是
A.同化 B.条件反射 C.顺应 D.无条件反射12.影响小学生生理发育的因素是
D.发展性原则
3.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A.新旧知识的联系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12.阿虚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B.社会助长现象C.社会阻抑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
13.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A.宏观策略 B.微观策略 C.通用策略 D.基本策略 E.支持策略
19.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A.接纳者 B.处理者 C.加工者 D.记忆E.作用者 A.遗传和环境 B.教育C.文化 D.政治
13.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B.色彩对比明显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14.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思维的哪一品质的体现?
A.思维的广阔性B.思维的深刻性 C.思维的批判性D.思维的灵活性 15.“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明了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
A.不稳定性 B.可控性 C.深刻性 D.社会性
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为
A.教师、学生、学校B.教、学、环境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学生、领导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对新知识的应用
4.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是在A.0~2岁 B.2~7岁C.7~11-岁 D.11岁以后 5.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A.天资、能力和心境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
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6.知识的基本单位是A.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7.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8.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迕移
9.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A.学习策略 B.学会学习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10.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D.提出方案 1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是
A.迁移 B.定势 C.移情 D.策略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A.男性与女性相等B.男性多于女性 C.男性少于女性D.与性别无关
14.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以下哪几类?A.合作 B.竞争
C.个人主义 D.内在E.外在17.下列活动中,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E.书写 18.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20.班集体形成的阶段有A.松散期 B.熟悉期C.同化期 D.凝聚期 E.形成期
2.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 篇二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民生新闻,题材选择
在当今传媒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受众对于信息内容和途径的选择日趋多样化。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在大众媒体中其版面、关注度、信息量等方面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民生新闻的各种理论在当今的新闻学界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如果从具有民生新闻性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算起,那么民生新闻可以追溯到1993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就具有了民生新闻某些方面的雏形。
从2003年开始,“民生新闻”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电视民生新闻的个案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意义”等,这些问题确实非常值得研究,但是其中较少涉及报纸和网络的民生新闻,而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民生新闻的概念不清晰,民生新闻的理论论述不够成熟等,所以需要对民生新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民生新闻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和平民的立场,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作为关注点。
传播心理应用方向主要是研究在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中,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尤其重视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的重要领域中所出现的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揭示这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样的传播才更符合受众心理现象的规律。
一、从受者角度出发的民生新闻题材选择分析
(一)新闻受众心理具有随意性
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对待新闻标题尤为如此。这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点所决定的,大部分新闻信息跟政府法令、党的文件、各种定律公式不同,其主要的功能是向受众传递社会最新发生的事实,受众不必精神紧张地,一定要带着什么目的地接受新闻。关注百姓民生小事的民生新闻也是这样。选择什么、选择多少、接受多少,主动权都在受众手里。受众在接受很多信息的时候完全就是随机的且无意识的。这启示我们要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在新闻标题创作中注意技巧,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的关注。当受众拿到一份市民化的报纸或者浏览某个网页的时候,他对信息的选择是具有极大随意性的。
(二)新闻受众心理具有交融性
很多传播学家认为:为了集中讨论大众传播问题,我们不得不略去研究人际和人的内向传播,也就是说,单纯考虑信息传播者对于受众的影响,先略去其他个体对于某个受众的影响。但是,大众传播又是一种同其他各种传播网络及传播过程共存并且相作用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受众心理则理所当然地具有交融性。同时,处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之下。所有的受众都有心理基础和背景,不存在没有心理背景的受众。新闻标题要怎样才能被受众一眼挑中?我们就需要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中,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结合受众的心理系统进行分析,考虑到受众的心理背景。
(三)受众心理具有互动性
传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新闻媒介最主要的一种功能,而且大多数是潜移默化的。受众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接受,或思考,或疑惑,或对照,在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实现着对新闻信息的获取和因新闻而发生的态度上的转变。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之“眼”,其拟定中需要体现与受众的互动,才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是指受众对传者自下而上的,借助于反馈机制直接或间接施予的影响。反馈,一般来说指的是传播者获知关于其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及如何真正接受了讯息的过程。反馈方式对大众传播来说主要有:受众研究、收听收视率、发行量、受众来信、来访、投稿等。
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不与受众交流,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新闻媒体就注定失败。
二、从传者角度出发的民生新闻题材选择分析
(一)新闻题材应该赋予受众“参与权”
从心理选择到进入心理的过程,可以称作是——心理系统。一个新闻事件要想得到受众的关注,就必须进入其心理系统,而“参与权”便是进入心理系统的“通行证”。
传播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叫作“参与权”的概念。所谓“参与权”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对于某条新闻报道的事件,是否感觉和自己的利益、生活等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传播是使用观念形态的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传播信息运载着传播者的意志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并与心理系统的原有构成进行反应。反应结果产生一种涌动着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把这种泉源称作心理能,心理能是传播作用于受传者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或者叫一级效果;心理能外化为受传者的行为,有些心理能所外化的行为还要作用于社会,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心理系统中,有一个叫“情感”的通行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它都依然会存在。这些情感要充满人文关怀,不能为了标题的哗众取宠使自己失去起码的人性,变得麻木与自私。
(二)对负面新闻的合理利用
受众非常喜欢批判性和负面新闻,这里的负面并不只是道德上的负面新闻,而且是指其他意义上的与人们的正常思维相悖的新闻。
负面新闻作为媒体新闻传播的一项内容,其地位愈发显得重要。负面新闻从其含义上讲,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通俗地理解,它是灾难性事件和破坏社会行为秩序的事件所传达出的信息,即我们常说的天灾人祸。负面新闻信息所表现的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界和谐的信息,是一种“非人性的特质”。
作为消极事实释放出的负面新闻,一般具有破坏性、突发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负面新闻凸显出来的个性。突发性是指负面新闻事实的发生大多突如其来,不可预测、无法把握。突发性是事实成为新闻的重要条件,但负面新闻事实的突发性比非负面新闻事实要强烈、明显。敏感性是指负面新闻一旦发生,能迅速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引起人们的惊愕、震撼和关注。换言之,负面新闻事实释放的信息,在满足人们消除事物新近变动状态的不确定上的能力,远大于非负面新闻事实释放的信息。负面新闻的复杂性表现在其形成原因的复杂和人们对负面新闻信息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复杂两个层面。负面新闻就其成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且因社会和人的复杂性有不同的表现。客观原因通常指自然灾害。人们对负面新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也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取决于他们接受负面新闻事实的心理能力和认知能力。
受众之所以喜欢批判性报道,从传播心理学上来讲是:批判性报道激起了受众展示自己情感的欲望。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受一定文化的熏陶以产生与其民族、环境、传统相适应的社会情感、道德等。这些社会情感一旦形成,它就要求有用武之地,也就是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但是,文明的社会,在我们的身边很小的范围内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所以,受众在潜意识里是期待负面新闻的。
因此,在新闻标题拟定中,要特别抓住负面的新闻点。同时,注重对事件结果的报道,并在标题中予以体现。
(三)题材的选择要与受众认识的“类”相衔接
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因而,认知结构由一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所组成。在认识过程中,新的感知、新的信息要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反应的结果,不仅影响受传者对当前事物的认识,而且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新的观点、新的态度、新的欲望。
标题用词要与人们认知结构中的“类”相关联。
人们的认知结构在人的生理发展中,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会有固定的、模式化的印象。我们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中,用词的选择应该使所要传播的信息得以补充,丰富认知结构中“类”的特点。用它的特点及典型样例去鉴别和修正进入的信息。或者根据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元素,信息单元的特性,按照多原则、多标准,不仅把这些元素组织划分成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等方面接近的“类”的信息单元或“类”的信息团体,而且还要利用受传者心理系统中储存的经验知识,对传播者送来的信息,特别是零散的甚至残缺的信息进行修补、连接、装饰、改造,达到出奇制胜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干部选择 篇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班干部 选择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1]。它能使人们在没有良好个性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快乐和满足,使那些即使生活在机构之外的人们也能拥有良好的个性。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机构。班干部是班级的精英、领军人物、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质量。班级制度再好,班主任再强调,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2]。如果班级工作没有挖掘出合适的人来组织,那么一切工作开展起来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合理选择班干部对班级建设非常重要。
一、班干部的素质要求
班干部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具备两方面的积极素质:一是德,一是才。
首先是德,所谓厚德载物。“厚德”即最高尚的道德,“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还指人。“人”与“物”可以联用,称之为“人物”。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只有具备了崇高的道德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关心人、爱护人,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并不是一般的干部,他们是以干部之名为班集体服务的特殊群体,更需要道德高尚的人来承担。
其次是才,学生干部应该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才能顺利开展班级工作,落实班主任交给的各项任务。他们也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增加工作热情,带领团队前进。
简而言之,班干部是班级特质塑造的主要力量,他们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学生代表。
二、班干部的选择
班干部的选择一般要经过学生调研、考察和竞选三个环节。
1.学生调研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机构、个人特质和工作变得一致的时候,事情就简单幸福了,三方面的和谐一致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开始。因此,班干部的设置要合理,班干部的选择要做到人职匹配。
一个班级的班干部组成包括班委和团支部。在班委方面,有三个板块即学习板块、纪律板块和班务板块。
学习板块:班长——学习部长——科代表——组长。
纪律板块:班长——纪律部长——组长。
班务板块:班长——劳动部长和生活部长。
在团支部方面:有两个板块的管理功能,宣传板块和文体板块。
宣传板块:团支书——宣传委员——板报小组。
文体板块:团支书——文体委员——各队长。
选择合适的人员来担任各个职位,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搜集学生简历的形式进行。
笔者是通过两条途径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其一,利用班会课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特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过去担任过的学生职务。其二,请语文老师布置一篇题目为《自我介绍》的课堂作文,课后亲自阅读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并逐一做好记录。
2.考察
教师获得资料以后进行信息整合,绘制成表。
接下来对目标学生重点考察,可以是谈话式沟通,也可以是暗中留意式观察。例如,笔者发现班级的陈XX、成X以及贵XX都有绘画基础,他们就成为宣传委员和板报组长的候选,然后通过谈话方式了解他们的性格品质和生活习惯。再比如班级的候XX,这个男孩热爱篮球,集体主义观念强,是体育委员的候选。体育委员是班级集会的召集人和队列队形的整顿人,职位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具有外向乐观、人气高和专业过硬等特点。因此,笔者利用学生军训、班会课、体育课仔细观察他。
另外,班干部的考察时间要充足,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更长一点。
3.竞选
竞选是班干部产生的必要途径,通过选举产生的学生干部更有威信,有利于他们开展工作。竞选前要进行两次动员,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动员;二是针对考察对象的私下动员。
全体动员,班主任提前一周发布班委竞选公告,让学生思考是否竞选以及竞选的职位,并提醒有竞选意向的学生利用周末准备竞选演讲稿。私下动员,班主任要抓住“偶然”机会,创造“偶遇”。比如,在课间“碰到”目标学生要闲聊几句,诸如听说你喜欢画画啊,宣传委员适合你,周末好好准备演讲稿等等。另外,针对目标学生也可以利用角色来鼓励,如本班有三个目标学生都获得了“军训优秀学员”称号,就可以适时进行面向“优秀学员”的竞选动员。
总之,班主任要在不让其他学生产生“冷落感”的情况下,想尽办法鼓励具有积极特质的学生参加竞选。
选举办法建议采用民主集中制。民主,即全部学生不记名投票,票数多者胜出;集中,即胜出的学生和班主任组成班委会,班委会成员协商确定各自职位。这样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是选出人气最旺的学生,二是班主任可以协调职位做到人职匹配。
选举时班主任要营造严谨认真的选举氛围,如做好竞选PPT、精美的选票以及鼓励性的竞选前讲话。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重视选举,选举结果也会更加理想。
三、班干部竞选后的指导
1.新任班干部会议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从事的职业中获得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时效率会提高。对新当选的班干部,班主任要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首先要祝贺他们,针对职位肯定各班干部的优势;其次从德的方面提出要求,正己正人是班干部开展工作的保障;最后针对各班委做简短的工作指导。
2.落选学生安排
参加竞选的学生都是班级的积极分子,是班级积极机构形成的储备干部。落选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适时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帮助他们疏导情绪。接下来,班主任要跟进这部分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相应的管理职位,诸如班级小组长、宿舍长和课代表等。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机构,班干部是班级的中流砥柱,是营造班级文化的核心力量。班主任对班干部的选择要特别慎重。一方面,有一支道德高尚、乐于助人、善于沟通的班干部队伍,班级的氛围会更加和谐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级各项事务会井然有序地开展,扎扎实实地落实。总之,积极的班干部是打造优秀班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 陈宇.班主任工作十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心理健康教育测试习题多项选择题 篇四
多项选择题(选错一项不给分,漏选酌情给分)
1、对心理健康理解有误的是(ABC)
A.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精神疾病 B.心理健康就是心情愉快
C.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生理功能状态D.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是下列哪些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ABCD)A.心理学 B.医学C.精神病学D.法学
3、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的具体依据是(ABCD)
A.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 B.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言语
C.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思维
D.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行为
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ABCD)A.人—己关系B.人—人关系 C.人—事关系D.人—物关系
5、情绪乐观向上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ABD)
A.愉悦的B.欢快的 C.激动的D.稳定的
6、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ABD)
A.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B.指一项专业服务工作 C.指人的身心健康状态
D.专指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7、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的基本原则是(BCD)
A.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C.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D.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8、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ABCD)A..适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B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C.有幸福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9、下列四项哪些属于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ACDE)
A.统计常模B.道德规范C.生活适应D.临床诊断E主观经验
10、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ABCD)
5.《旅游心理学》判断、选择题 篇五
一、判断题
1、就旅游企业而言,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取决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好坏。()
2、单一性需要指人们在期望出现某一事情的过程中不再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寻求平衡、和谐、没有冲突和可预见性的心理需要。()
3、人们进行行为决策的第一步是寻找信息。()
4、复杂性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惧”。()
5、旅游目标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6、来源于个人社交环境的信息可以弥补旅游者的知觉漏失现象。()
7、记忆是人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8、人们解决旅游问题所需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个人社交环境。()
9、输入新知识是改变人们态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0、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11、在旅游企业中,员工的情绪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
12、员工的焦虑程度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焦虑程度越低,工作效率就越高(13、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效绩呈明显的斜线关系()
14、群体士气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
15、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16、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17、父母自我状态在人格结构中扮演疑虑者的角色。()
18、人的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想象()
19、服务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20、诱导就是想方设法让人相信自己而采取行为人进行()
21、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组织结构。(三、选择题
1、旅游活动的主体是()
A、旅游从业人员 B、旅游者 C、旅游企业管理人员 D、旅游开发商
2、旅游业成败的关键是()
A、旅游开发行为 B、旅游服务行为 C、旅游消费行为 D、旅游管理行为
3、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客观现实 B、主观意识 C、大脑、D、认知能力
4、旅游消费心理的源泉是()
A、主观意识 B、客观现实 C、旅游消费行为 D、旅游需要
5、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
A、人的个体特性的函数 B、人的个体特性和周围环境特性的函数)))C、人的周围环境特性的函数 D、与人的个体特性和周围环境特性无关
6、一般性决策对信息的要求()
A、低 B、高 C、中 D、可高可低
7、一位女士在逛时装店时被一套独特有时装吸引而作出购买决定,其决策方式是()A、重大性决策 B、规范性决策 C、一般性决策 D、瞬时性决策
8、旅游消费活动的基础和购买行为形成的前提是旅游者的()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学习过程 D、意志过程
9、旅游消费行为的“侦察兵”是旅游者的()A、思维 B、感觉 C、知觉 D、想象
10、人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记忆
11、人的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是()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
12、人的个性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人的()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需要 D、动机
13、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A、能力 B、气质 C、需要 D、性格
14、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是()
A、个性心理特征 B、信念 C、世界观 D、个性倾向性
15、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他的()A、气质、能力和性格 B、需要、动机和兴趣 C、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D、需要、信念和价值观
16、促成人们旅游行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动力因素是()A、旅游目标 B、旅游动机 C、旅游需要 D、旅游兴趣
17、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生理需要 D、社交需要
18、马斯洛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是()
A、自我实现需要 B、社交需要 C、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
19、人的生理需要的社会保障是()
A、安全需要 B、社交需要 C、成就需要 D、尊重需要 20、选择故地重游或去著名旅游区的旅游者是为了满足其()A、多样性需要 B、单一性需要 C、稳定性需要 D、复杂性需要
21、朝圣体现的旅游动机是()
A、健康动机 B、寻求精神价值动机 C、自我实现动机 D、社交动机
22、旅游动机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是()A、个人收入和闲暇时间 B、旅游商业环境和个人社交环境 C、旅游需要和外在刺激 D、信息与学习
23、在态度的组成要素中最稳定的因素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意向成分
24、态度形成的基础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意向成分
25、在个性结构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的是()
A、儿童自我状态 B、家长自我状态 C、成人自我状态 D、父母自我状态
26、以自我中心、感情冲动为特征的自我状态是()
A、权威自我状态 B、儿童自我状态 C、父母自我状态 D、成人自我状态
27、以理智和客观为标志的自我状态是()
A、权威自我状态 B、儿童自我状态 C、父母自我状态 D、成人自我状态
28、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的自我状态是()
A、理智自我状态 B、儿童自我状态 C、父母自我状态 D、成人自我状态
29、赫茨伯格将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因素称为()A 环境因素 B 内在因素 C 激励因素 D 保健因素 30、能使群体内聚力最高的领导方式是()A 民主式 B 专制式 C 放任式 D 绵羊式
31、领导者在思想和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A、领导风格 B、领导艺术 C、领导作风 D、领导方式
32、领导行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
A、组织能力 B、决策能力 C、指挥能力 D、协调能力
3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属于()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4、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是属于()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四、多项选择题
1、旅游心理学主要研究旅游者的()
A、心理活动规律 B、认知规律 C、行为规律 D、思维规律 E、情感规律
2、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人主要包括()
A、旅游者 B、潜在旅游者 C、服务人员 D、管理人员 E、领导人员 3、影响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决策的因素有()
A、旅游产品 B、服务态度 C、心理因素 D、社会因素 E、服务水平
4、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人的行为主要包括()A、旅游者行为 B、旅游服务行为 C、购买行为 D、旅游策划行为 E、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5、德国心理学家列温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A、情感 B、个体内部特征 C、态度 D、环境 E、认识能力
6、人的行为决策方式主要有()
A、习惯性决策 B、一般性决策 C、盲目性决策 D、重大性决策 E、瞬时性决策
7、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
A、学习B、参照群体 C、家庭 D、社会文化 E、社会阶层
8、旅游消费活动的认识过程主要通过()等心理活动来完成。A、知觉 B、感觉 C、想象 D、思维 E、记忆
9、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A、能动过程 B、认识过程 C、情感过程 D、学习过程 E、意志过程
10、旅游者的个性倾向性包括()
A、需要 B、动机 C、信念 D、世界观 E、兴趣
11、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需要 E、性格
12、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活动中表现出的气质类型有()
A、稳重型 B、完美型 C、活泼型 D、急躁型 E、忧郁型
13、需要的特征有()
A、社会性 B、对象性 C、发展性 D、周期性 E、差异性
14、马斯洛认为人的高级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E、尊重需要
15、旅游动机产生的必备条件是()
A、旅游目标清晰 B、旅游需要 C、外在刺激 D、购买能力 E、旅游兴趣
16、决定旅游目标的诱因的因素有()
A、目标价值 B、目标魅力 C、目标清晰度 D、成功概率 E、目标适宜性
17、人们对旅游时间的知觉表现为()
A、安排紧凑 B、旅途要快 C、一切活动要准时 D、游览要慢 E、时间充裕
18、人们在解决旅游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源于()
A、旅游企业 B、广告商 C、商业环境 D、个人社交环境 E、经验
19、引起人们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新经验导入 B、伙伴政策影响 C、创伤性经历 D、好奇心 E、感情冲动 20、一个人的个性的组成部分包括()
A、儿童自我状态 B、成人自我状态 C、权威自我状态 D、父母自我状态 E、理性自我状态
21、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与服务时知觉到的风险包括()
A、经济风险 B、安全风险 C、心理风险 D、功能风险 E、形象风险
22、引起旅游者购买风险的原因有()
A、目标不明 B、酬偿不清 C、后果 D、缺乏经验 E、产品推销员
23、旅游企业职工的工作动机一般取决于()
A、职工从工作和服务中获得什么 B、管理人员所作出的工作安排 C、外在报酬的内在满足 D、奖惩制度的公正性 E、个人与企业目标的实现
24、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C、奥德弗的“E R G理论” D、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E、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5、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
A、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B、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E、海德的“归因理论”
26、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
A、群体目标 B、群体的社会地位 C、群体的领导方式 D、群体的沟通与奖励方式 E、外部影响
一、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正确
5、错
6、错
7、错
8、正确
9、正确
10、错
11、错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正确
18、错
19、正确 20、错
21、对
三、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6、A
7、D
8、B
9、C
10、B
11、D
12、B
13、D
14、D
15、A
16、C
17、C
18、A
19、A 20、B
21、B
22、C
23、B
24、A
25、C
26、B
27、D
28、C
29、D 30、A
31、C
32、B
33、B
34、C 35、36、37、38、39、40
四、多项选择题
1、AC
2、ABCE
3、CD
4、ABE
5、BD
6、BDE
7、ABCDE
8、ABCDE
9、BCE
10、ABCDE
11、ACE
12、ACDE
13、ABCDE
14、CDE
15、BC
16、ABCE
17、BCD
18、CD
19、ABCD 20、ABD
21、CD
22、ABCDE
23、ABC
24、ACDE
25、CDE
6.社会心理学 选择 篇六
1、动机______是动机的第一个特征。()
A清晰度 B转换 C强度 D稳定性
2、在霍妮看来,儿童在生活的早期学会了对他们做出反应的方式,其中属于背离他人的方式有:()
A.交往 B.孤独 C.自主 D.对立 E.仇视
3.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
A自我知觉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对应推论理论 D三度理论
4、——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A.奥尔波特 B.克雷奇 C.纽科姆 D.弗里德曼
5、假设下列每组给出的数字和字符代表P-O-X模型中态度的强度和方向,那么,按照海德的平衡理论,属于平衡的态度有:()
A.(-1,2,3)B.(-3,-4,2)C.(1,1,4)D.(-1,-3,-1)E.(1,-2,-3)
6、弗洛姆认为,爱的基本要素包括()
A.关心 B.认识 C.亲密 D.责任E.尊重
7、_______是阿希关于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
A热情 B文雅 C聪明 D果断
8、________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A行为 B偏见 C认知 D情感
9、——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A.认知 B.情感 C.行为倾向 D.社会
10、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属于广泛动机的有()
A.责任感 B.超越感C.义务感 D.自我荣誉感E.民族感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6分)
1.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C.“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
2.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皮格马利翁效应B.洛伦兹效应C.托马斯效应D.唐璜效应
3.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A.侵犯行为B.劳动行为C.消费行为D.群体行为
4.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A.个人心理B.社会心理C.人类社会行为D.人类社会结构
5.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
6.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
A.教育学B.社会学C.文化
2.米德认为,通过“类化他人”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玩耍阶段B.游戏阶段C.结群阶段D.模仿阶段
E.类化他人角色阶段人类学D.政治学E.心理学
3.因冲突而发生的调适的具体方式有:()
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E.仲裁
4.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规律有:()
A.邻近率B.对等率C.一致率D.互补率E.个人特征的影响
5.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基本要素有:()
A.权威集中B.一盘散沙C.血缘关系D.“礼”的规范E.平均分配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6分)
1.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
A.精神分析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生理解剖理论D.符号互动理论
2.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
A.访谈法B.文献档案法C.实验法D.观察法
3.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
A.阿希B.戈夫曼C.林语堂D.卢钦斯
4.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
A.动力组织B.内在潜能C.情感侧面D.心理面貌
5.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
A.变化性B.反复性C.稳定性D.联想性
6.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皮格马利翁效应B.洛伦兹效应C.托马斯效应D.唐璜效应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4.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是:()
A.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B.有自己的组织形式C.有流言传播
D.采取实际的行动E.有后现代的特征
15.造成偏见的原因一般有:()
A.群体间利害冲突B.信息不对称C.社会化的影响D.权力E.人格缺陷
19.角色的创造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它们是:()
A.角色认知阶段B.角色移情阶段C.角色扮演阶段
D.角色行为阶段E.角色反思阶段
20.阿多尔诺等人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发展出的量表是:()
A.反犹太主义量表B.种族中心主义量表C.政治和经济的保守主义量表
D.潜在的反民主倾向量表E.潜在的反法西斯主义量表
13.流言与谣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A.其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B.开始容易停止难C.开始难停止容易
D.是信息的传播过程E.是信息传播过程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自我贬损属于下列哪种归因偏差()A.自我防御性归因
B忽视一致性信息C.行动者——观察者效应D.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以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作用D.刻板印象
3、_______是阿希关于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
A.热情B.文雅C.聪明D.果断
4、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
A.自我知觉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对应推论理论D.三度理论
5、________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A.行为B.偏见C.认知D.情感
6、——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A.奥尔波特B.克雷奇C.纽科姆D.弗里德曼
7、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一位同学交友广泛时,往往推断他口才好、讲义气、精力充沛、机敏等,这属于下列那种效应:()
A.首因效应B.相似假定作用C.隐含人格理论D.积极偏见
8、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W.James提出的是()
A.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9、“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会选择他认识到的结果的价值乘以结果实现的概率后得到较大值的那种行动”。这句话是对G.C.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哪一个命题的解释。()A.理性命题
B.剥夺——满足命题C.攻击——赞同命题D.成功命题
10、E.H.Erikson认为,4-5岁的儿童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危机是()
A.勤奋与自卑B.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C.信任与不信任D.首创性与内疚感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A.观察法B.实验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档案研究法
2、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A詹姆斯.鲍德温B加布里尔.塔尔德C古斯塔夫.黎朋D E.迪尔凯姆
3、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包括()
A.反对机械主义和实证主义B.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C.蔑视低级心理学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学的研究
D.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
E.主张建立统一规范、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会心理学理论体系
4、以下属于非强制性再社会化的情况有()
A.大学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B.监狱中对罪犯的改造
C.移民国外D.新兵入伍E.产业工人节假日进修专业课程
5、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有()
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D.世袭公爵E.人民代表
6、当个体在失意时,为了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采取的方式有()
A.降低自我觉知B.向上的社会比较
C.缺陷补偿D.自我防御性归因E.自我设障
7、下列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动机强度的有()
A.选择行为的自觉性B.能量高
C.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D.持续性E.内隐性
8、社会认知图示类别包括()
A.自我图示B.性别图示 C.人的图示D.角色图示E.事件图示
9、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
A.“风险最小化”原则B.被试者自愿原则
C.对受到重大伤害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
D.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
E.可以容许研究者对被试油适当的隐瞒和欺骗
10、有助于消除偏见的措施有()
A.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B.加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教育
C.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D.不同群体间的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E.消除刻板印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转变的三阶段是()
A.服从、认同、外化B.服从、内化、外化C.服从、认同、内化
D.认同、内化、外化E.服从、内化、外化
2、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的是下列哪种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A.原有经验B.价值观念C.情感状态D.积极偏见
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体现出态度构成要素中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偏见成分
4、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W.James提出的是()
A.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
6、“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体现了哪种人际关系()
A.合作型B.竞争型C.主从型D.混合型
7、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一位同学交友广泛时,往往推断他口才好、讲义气、精力充沛、机敏等,这属于下列那种效应:()
A.首因效应B.相似假定作用C.隐含人格理论D.积极偏见
8、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
A.自我知觉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对应推论理论D.三度理论
9、“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会选择他认识到的结果的价值乘以结果实现的概率后得到较大值的那种行动”。这句话是对G.C.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哪一个命题的解释。()
A.理性命题B.剥夺——满足命题C.攻击——赞同命题D.成功命
10、E.H.Erikson认为,4-5岁的儿童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危机是()
A.勤奋与自卑B.自主与怀疑和羞怯C.信任与不信任D.首创性与内疚感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当个体在失意时,为了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采取的方式有()
A降低自我觉知B向上的社会比较C缺陷补偿D自我防御性归因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E.自我设障
A.观察法B.实验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档案研究
3、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詹姆斯.鲍德温
B加布里尔.塔尔德C古斯塔夫.黎朋D E.迪尔凯姆
4、以下属于非强制性再社会化的情况有()
A.大学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B.监狱中对罪犯的改造
C.移民国外D.新兵入伍E.产业工人节假日进修专业课程
5、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有()
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D.世袭公爵E.人民代表
6、“远亲不如近邻”的主要原因()
A.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似特征导致喜欢与吸引B.积极性偏见
C.接触的频繁而熟悉D.两人的特征互补,趋向喜欢E.生活中的彼此帮助与照顾
7、下列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动机强度的有()
A.选择行为的自觉性B.能量高低
C.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D.持续性E.内隐性
8、社会认知图示类别包括()
A.自我图示B.性别图示C.人的图示D.角色图示E.事件图示
9、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
A“风险最小化”原则B被试者自愿原则
C对受到重大伤害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
D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E可以容许研究者对被试油适当的隐瞒和欺骗
10、有助于消除偏见的措施有()
A.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B.加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教育
C.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D.不同村体检的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E.消除刻板印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从出生到1岁,婴儿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危机是:()
A.亲近与孤立B.自主与怀疑和羞怯C.信任与不信任D.首创性与内疚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以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
会心理学中称为:()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作用D.刻板印象
3、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
A.规定性角色B.期望角色C.开放性角色D.先赋角色
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A.自我认知B.自我情感C.自我意向D.自我觉知
5、同时存在的许多不同性质的动机中决定个体行为并实际发挥作用的动机,我们称之为:()A.权力动机B.作用动机C.内部动机D.优势动
6、——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A.奥尔波特B.克雷奇C.纽科姆D.弗里德曼
7、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一位同学交友广泛时,往往推断他口才好、讲义气、精力充沛、机敏等,这
属于下列那种效应:()
A.首因效应B.相似假定作用C.隐含人格理论D.积极偏见
8、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W.James提出的是()
A.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9、在我们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之为印象形
成的()
A.一致性B.评价的中心性C.中心特性作用D.表面性
10、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反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
心理现象称为()A.补偿B.投射C.反向D.否认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具体包括()
A.管理领域B.犯罪领域C.心理健康领域D.环境领域E.新闻传播领
2、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詹姆斯.鲍德温B加布里尔.塔尔德C古斯塔夫.黎朋D E.迪尔凯姆E.A.舍夫勒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注意过程
B.模仿过程C.强化和动机过程D.行为再现过程E.保持过程
4、以下属于非强制性再社会化的情况有()
A.大学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B.监狱中对罪犯的改造
C.移民国外D.新兵入伍E.产业工人节假日进修专业课程
5、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有()
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D.世袭公爵E.人民代表
6、霍尔(E.Hull)曾经对人际空间距离进行分类,下列属于这种分类的区域有()
A.自我区B.亲昵区C.个人区D.社会区E.公众区
7、下列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动机强度的有()
A.选择行为的自觉性B.能量高低
C.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D.持续性E.内隐性
8、社会认知图示类别包括()
A自我图示B性别图示C人的图示D角色图示E事件图示
9、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的D利他者的行为目的是自我报偿E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10、有助于消除偏见的措施有()
A.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B加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教育
C.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D不同群体间的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E.消除刻板印象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致性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德B.费斯汀格C.奥斯古德D.纽科姆
2、费斯廷格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是()
A.认知均衡理论B.认知和谐理论
C.心理免疫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
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
4、人际沟通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朋B.奥古斯德C.纽科姆D.特纳
5、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但总是以固定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6、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
7、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
8、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
9、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
10、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
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比较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德B.费斯汀格C.辛格D.沙赫特
2、费斯汀格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是()
A.认知均衡理论B.认知和谐理论
C.心理免疫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
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
4、人际沟通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朋B.奥古斯德C.纽科姆D.特纳
5、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6、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
7、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
8、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
9、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
10、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
7.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 篇七
乐观态度对经济选择的主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乐观与众多的工作/生活抉择相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乐观与经济选择之间并不只是这种简单的单调正比例关系。这些研究对心理学和经济学, 以及社会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外对乐观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 但国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乐观的决策态度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上, 研究效用很低。本文就国外关于乐观对经济选择的影响, 以及心理机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 同时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 期望能对国内本土化研究提供参考。
二、乐观态度影响经济选择
1. 乐观驱动经济选择
乐观和工作选择, 以及投资组合等经济选择是相关的。西方的很多乐观测验与特质乐观的标准心理测验 (LOT-R) [1]有很好的相关, 而且和一般的积极经济期望很好地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了乐观驱动经济选择。
2. 乐观产生理性的积极预期, 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选择
乐观主义者会产生很多美好的预期, 他们的一些选择更加有计划性和条理性, 这是理性预期驱动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不是乐观, 而是实际的预期结果推进这些经济选择。这种说法也许是正确的,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更好的预期前景能够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
3. 乐观与影响经济选择的其他特质相关
通常做出一个好的经济选择, 人们需要谨慎考虑、积极行动, 而乐观的人确实拥有这些特点, 所以有些观点认为乐观是与这些优秀品质相关进而推动经济决策的。但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为什么极端乐观主义者与适度乐观主义者有完全不同的金融习惯和经济行为表现。
三、乐观态度影响经济选择的心理机制
1. 乐观态度和审慎决策
乐观态度对储蓄决策有明显影响, 适度乐观者储蓄更多。我们知道收入增长的信念有条件地取决于过去的收入增长。美国一项调查反映大约有相同比例的适度乐观主义者和极端乐观主义者认为, 只要他们的收入是 (不是) 增长的, 那么他们的未来收入会 (不会) 增长。即使乐观的人们认为过去的经济表现不好, 但他们相信他们的个人经济前景将会改善。这表明了适度和极端乐观主义者对未来经济状况持有大致相似的积极信念, 但为未来准备的行为表现明显不同, 乐观主义者的想法和行动都更积极。在大多数情况下, 适度乐观主义者的行为具有积极效用, 他们的工作时间更多, 有储蓄计划, 并在审慎的投资组合决策。
2. 乐观态度和自我控制
Puri和Robinson解释了乐观与自我控制是如何相关的。他们进行了两项研究, 一方面与健康相关, 另一方面与经济相关。适度乐观者不太可能成为吸烟者, 而极端乐观主义者更有可能成为吸烟者。其次, 他们测量了经济流动性。适度乐观者具有更大部分的流动资产, 而极端乐观主义者持有较小部分的流动资产。这个结论是在控制健康素质、财富、年龄、种族、教育和自我就业等情况下得出来的。鉴于乐观的非线性, 这些结果说明了乐观通过自我控制驱动经济选择。
四、研究问题展望
乐观是通过影响主体的很多中介变量对经济选择产生影响的, 但这些影响变量之间有怎么样的相互作用及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现有的研究都是关于乐观对经济选择的影响的, 但乐观和经济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多大呢?乐观是研究经济选择主体的, 但对主体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文化和生活背景, 所以西方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具体问题的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内的本土化研究。这些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可以解决经济学和社会学, 以及心理学中的许多困惑。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乐观程度与经济选择是成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乐观与经济选择确实存在很大的相关, 但不是直线性的单调相关。乐观是通过影响审慎决定、自我控制、冒险行为、工作/生活选择等中介变量对经济选择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乐观态度,经济选择,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1]Scheier, M.F., Carver, C.S., Bridges, M.W., 1994.Distinguishing optimism from neuroticism (and trait anxiety, self-mastery, and self-esteem) :a re-evaluation of 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y67, 1063–1078
8.选择快餐式心理课程要谨慎 篇八
贤妻生日在即丈夫送万元心理课
今年3月初,沈阳一家通信行业的副总裁李先生看到比自己小10岁的妻子生日将近,便开始为老婆的生日礼物发愁。平时,李先生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国内知名的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专家,李先生也经常得到一些专家们的回馈——免费心理课程的听课券。
“9880元,某某心理专家亲授,3天改变一生的命运”,当这样的心理课程听课券送到自己手中时,33岁的高女士特别开心。因为家境优厚,工作没压力,高女士总是觉得“没意思,人生没激情”,每天除了照顾老公的饮食就是工作、健身、旅游等。
3天课程全封闭 靠砸东西来减压
近年来,国内一些心理学、企业管理、能量提升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白领在下班后,或者趁周末及年假等休息时间选择上一些培训课程充电。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41%的受访白领认为和同事、老板在一起,职场相处之道、职场心理学等课程最重要。此外,还有35%的受访白领认为和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是最需要的。但是,这些课程的质量良莠不齐,在强大的包装、策划下,一些机构的心理课程已经“变形”。这些课程片面地追求情绪宣泄、减压、活出本我。
据李先生介绍:“这个课很特别,3天全封闭,手机关机,吃住全在一个宾馆,不许观摩。学员必须课程结束后才可以离开。课程上,每个学员戴上眼罩,房间里漆黑一片。一进房间就开始砸东西、撕报纸,然后集体大喊。听说这种方法是为了减压。”
最让李先生不能理解的是,3天学成归来后,贤淑的妻子变成了“作女”,隔几天就闹丈夫一次。
隔几天就闹1次 非吼即咬还要离婚
“我媳妇比我小10岁,以前我比较顺着她。但是,她很尊重我、关爱我。可她学完这个课程后变了,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我耍性子,搞得厉害的时候还咬我,冲我吼。”李先生说:“她说我从来就没考虑过她的感受,学完了心理课后,她要做一个真我。”
李先生介绍:“她和我闹完后,就开始给我讲道理,长篇大论地和我说自己的童年经历,她希望我像她完美的爸爸一样对待她。”“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刚接触的一些新观念对她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改变,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她不停地闹,隔几天便闹一次。她还曾扬言要和我离婚。”
几天前,自己也觉得有些失态的高女士找到了心理专家做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点评:
过度追求情绪宣泄不可取
对于白领高女士在接受三天全封闭的心理课程培训后,温文尔雅的她竟变得暴躁犀利,甚至扬言离婚的案例,心理专家郭馨霞表示:“高女士出现的失态与父母在她早年离异有关,她父亲打过她和母亲。后来,她找到了特别顺从自己的丈夫,但是通过3天的封闭学习,各种心理学游戏呈现了她和父亲早期的关系,引起了她对男性大量的愤怒,在愤怒情绪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时候,她回到家中把愤怒转嫁到了丈夫身上。”
郭馨霞说:“除了高女士自身的情结,现在国内一些与心理学等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追求快餐式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一些短期的亲子教育、夫妻关系、企业员工心态调整的课程,也追求快速、有效,不考虑心灵成长的规律。心理学是科学,但是心灵成长需循序渐进,不是听一两次课就能改善人格的,需要长期学习,一点点地改善。而在减压的过程中,一些课程追求情绪的宣泄,而不强调个人的觉察、内省。这种不适度的情绪宣泄对学员不利,也伤害人际关系。”在接受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时郭馨霞说:“心灵成长是一个旅程,需要一点一点改善,国内一些短、平、快的心灵成长课程,不利于一个人良性的心理健康成长,渴望心灵成长的人选择课程一定要谨慎。”(据《沈阳晚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09-20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06-20
高等教育管理学试题10-24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试题09-14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06-16
高等教育论文10-29
高等教育管理职责07-25
高等教育考察报告08-12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08-27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