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2024-09-27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精选8篇)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篇一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昇(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二、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

国内外广泛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

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做出清晰准确的说明。修订稿前言部分细化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既方便教师了解相关内容,也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01年启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后,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

(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三、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

修订稿充分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方面,立足于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固有优势。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有大约7~8%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力求清晰、准确,便于理解和实施。适当细化了实施建议,使之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一)前言的修订

导言部分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强调“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增加了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对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科学伦理等问题也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表述。

修订稿坚持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主要变化是将第四条“突出科学探究”调整为“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科学探究表面化、八股化的倾向,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也更有弹性。这个意图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课程设计思路仍然强调“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强调“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明确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总目标作了三方面修改:总体要求适当降低,更为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

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初步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初步的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变化是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三)内容标准的修订 1.科学探究

为避免表面化、八股化的理解和做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并将实验稿中明确概括的六要素改以举例的形式表述。修订稿还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力求避免忽视基本技能培养的倾向。

2.生命科学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1-3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下新增的专题一中。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3)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4)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5)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

3.物质科学

(1)将主题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

(2)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例如,将常见的有机物合并到常见的化合物中;

(3)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如:增加了“观察琴弦、鼓面的振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了解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等条目;

(4)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如:删除“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将“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改为“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5)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要求也更为明确,如,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和放热。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实例。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实例。以汽油机为主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入活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明确标为实验,增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

4.地球和宇宙

(1)将实验稿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2)删去某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如:删去了“日界线”和“时区”等内容,删去了“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3)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于是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修订稿相应地将“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4)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增加了少量内容。例如,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此内容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简单提到过,但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需要以此为基础,而且需要比小学的相应内容适当详细和深化。又如,考虑到我国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许多山区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中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5)长期以来,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被安排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也较少。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后并未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部分天文学内容仍然很少,而选修部分很少有学校开设。与此形成明显对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都对天文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天文学是以宇宙中各种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较早形成的知识领域,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基本的天文知识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天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陶冶性情,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世界观,了解天文学家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此,虽然一些地区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天文学内容感到一定困难,但修订稿仍然基本维持了实验稿中天文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5.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2)增加了主题“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其中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对四者关系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表述。

(3)将“科学史”调整为“科学技术史”,参照“科学的本质”改写了“科学技术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更为具体并有所深化;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改写为“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使之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导意义;删去“科学史料举例”,因其已包含在内容标准的有关部分。

(4)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重新表述了技术设计部分的内容及要求,使之更为具体、确切和具有可操作性。

(5)重新设计了“当代重大课题”,对设置这部分内容的意图作了更明确的表述。由于具体课题的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实质上已出现在内容标准的前几部分,故删去细节,仅列举若干重大课题。

(四)实施建议的修订

增加了导语“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在教学、评价、教材的编写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整合与探究的特点”,为实施建议确定了基调。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在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调整,以突出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导语中进一步强调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将具体建议整合为五个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2.评价建议

根据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评价的最新成果和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对评价建议做出较大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目的;增加了评价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公平性原则);将原来分列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改为“评价内容和方式”统筹处理。

十年来初中科学课程实验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各级各类学生学业评价中,未能突出初中科学课程固有的“整合”与“探究”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初中科学课程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业成绩受到质疑。为此,导向性原则明确要求:“评价应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体现本课程整合和探究的特点,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材编写建议

本部分的导语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的地位和编写原则:“科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教材成为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实验稿基础上,对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进一步要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提供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提出一些供他们活动参考的建议。”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表述的规范性、严密性方面作了加工,增加了关于科学教师的内容:“科学课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合格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互补、互帮互学、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附录的修订 1.重新研制案例 2.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统一体例调整了行为动词的表述方式,增加了对各层次水平的界定。

2.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篇二

一、网培同步, 受益面广利温故

本次培训, 主办方在有限的时间内, 安排丰富的培训内容, 每个培训单元都是内容翔实, 环环相扣, 紧凑而有序, 使所有培训者感到充实而有收获。本次培训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江苏学校体育网全程现场同步报道和点评。在这次省级培训之际, 同步在省网上开设了培训专辑栏目, 全程同步报道培训实况。在每个单元的培训之中, 这些记者们穿梭在培训现场, 拍摄下最难忘的镜头, 记录下最详细的会议机要, 采访了最让人感动的人物, 撰写了最为感人的报道稿, 发表了最吸引人眼球的点评稿。这些内容在每单元结束后最短的时间内, 就全部上网, 使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知道了培训的过程, 通过网络学到了培训知识, 专业的点评稿使广大教师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消化吸收, 使本次培训收益面变广。所有专家讲座的PPT文稿和各种活动视频都在江苏学校体育网专栏里能查询到, 随时可以下载, 免去了培训现场学员争相下载资料的麻烦, 可以让所有参训者在温故时, 能查询到原始的一手资料。而且在培训结束之后, 所有参赛教师和受训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培训心得, 使所有培训教师在阅读心得交流时再一次接受了教育, 使培训一直延续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二、赛训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行

本次培训最有特色的亮点之一就是把培训和比赛相结合, 并聘请所有参训教师担任大众评委。省教研室把参加2013年江苏省初中优秀体育课进入第二轮现场课的选手拉到培训现场进行实践课教学比赛, 聘请了学科专家评委, 同时让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作为大众评委进行打分, 而且规定大众评委有50%不认可的选手不能获得一等奖。如果专家评委意见和50%以上的大众评委意见不一致, 那么专家服从大众, 允许大众向权威挑战。大家可以把专家的讲座理念对现场实践课进行分析, 现场对比, 现学现用, 实用性强, 培训者可以在现场和专家、同行进行讨论辩课。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在讨论过程中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观摩结束后每个教师对自己所看的几节课都写了详细的点评稿, 这是实实在在的收获。“纸上谈兵”和现实总有差距。一线教师希望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下, 将重点放在如何把实际教学工作做好, 解决实实在在的教学问题。所以, 理念结合教学案例现场分析最能让一线教师接受。在培训现场如果能安排部分参训教师现场表达自己观点, 专家与大众进行点评解剖互动, 会有更加显著的培训效果。

三、动静相融, 张弛有度效率高

本次培训在每单元中穿插安排了广场舞培训,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喜欢动静结合的模式, 两套广场舞在两节课内要快速掌握难度很大, 所有的培训者汗流浃背, 但大家热情不减, 激情四射。所有的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喜欢这种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 在考虑到参训者年龄特征的情况下, 适度安排运动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能缓解长期坐在报告厅所产生的疲劳。主办方可以考虑在技能培训环节中进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渗透, 用具体的技能教学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诠释, 直观理性的培训会使参训者记忆犹新。

四、训考结合, 适度压力促动力

本次省教研室给每位培训者布置了作业, 完成两套广场舞的考核和对实践课的评分排序以及点评稿, 带着目的和任务去学习, 适度的压力使培训教师更加关注培训的内容, 态度更加端正, 培训效果更加好。考核的结果不一定都要优, 但要真, 要实, 力争全优, 要的的确确是来自于学员之手。而且, 建议把培训的考核适度外延, 要求受训者通过培训回去在单位内或地区内, 开设讲座或者示范课, 真正地把培训学到的知识给传递下去, 通过这些考核的举措, 使受训教师真正学以致用。

专题点评:教师专业要发展, 搞好培训是关键。这次选用的文章结合培训实例, 有策略, 有分析, 有提炼, 有改进, 有效果, 有启发。《常州菜单式培训教师个性化选择》一文, 就教师如何“点菜”学习, 如何备足培训“菜源”、“经营”培训、“评价”培训等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给出了独具常州地方特色的操作模式, 对提高体育教师理论培训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文章《关于暑期远程全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就山东省暑期初中体育教师远程培训的情况, 深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应对之策。以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师培训为背景, 王竹平老师的来稿《赛训结合, 动静相融——体育教师心目中的培训模式》, 基于鲜活案例提炼出网培同步、赛训结合、动静相融、训考结合等组织操作方法, 对扩大培训面, 增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度, 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注培训六方面, 提高培训有效性》, 汤老师结合身边经历的培训实例, 有分析, 有提炼。做好个性化培训, 何燕飞的文章《超市模式给师资培训的启发》, 把超市概念引用到教师培训中, 优化培训环境, 给教师参培自主权, 开启了一个新视角。然而, 来稿文章对于培训的探讨, 更多地仅抓住了基础理论和大范围培训方面。体育教师有别于文化教师, 不仅需要教育理论更需要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中如何规避传统培训不足, 对新教师如何进行追踪培训, 如何做好兼职教师的培训, 如何实施分层培训, 如何增强培训互动性, 如何帮助优秀教师提炼教学风格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教育是艺术, 培训同样如此。体育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作为培养方来说, 只有做足“效”字文章, 上承体育“课标”之天, 下接教师“需求”之地, 尊重教师主体意识, 课程设置为教师量身定做, 分层培训, 因材施教, 多级联动, 才能达到“训”的目的, 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篇三

一、新课程的优点

1.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

《科学》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包含过多的资料,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材反映了该学科领域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了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体现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

2.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不再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以降低课堂学习的知识密度,这样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科学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评价有较全面的了解。

3.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设置了实验、讨论、思考、制作、探究、问题、阅读活动等小栏目;教材版面生动活泼,插图更加丰富,特别是卡通插图,通俗易懂,减少了比较抽象的文字叙述;教材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选择生活、生产中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通过事例和实验来学习,能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1.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迁移性等品质明显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各种素质都得到明显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学生对科学课兴趣增强,认为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科学课上学生已经习惯通过实验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科学,他们经常有机会提问、讨论、动手实验,对书上设计不够合理的实验提出质疑,习惯于带着研究性的眼光来看问题,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理解课内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如老师讲“分类”的有关知识,学生回家马上就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理书柜、衣柜、书包;学生出门旅游时的收获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关心老师课堂上讲的有关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并收集有关资料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2.教师的教

新课程要求重视科学内容和科学过程的结合,在备课时,教师更加注重备学生,特别是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上来进行创设和建立联系,设法让学生的原有经验或思想在课堂中能充分地表露出来;其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也就是“教师即课程”),教学反思成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科学教师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如以备课组为单位,对课程标准、新教材集中进行研讨,对课程标准的每一个条目都加以分析,对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加注意积累平时的教学经验,收集素材,开展教学课件的资源共享工作,团队合作特点明显。

三、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几点思考

科学课程教学中很多方面问题的产生,主要不是观念层面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操作层面的原因引起的,如由于课程目标设置意图与教师理解教材把握目标中出现偏差,才产生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却不是短时间里可以改变的。

1.对课程目标的几点看法

(1)有些目标设置难度过高(参照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条目)

如生命科学:人、健康与环境中人体保健第2条——识别免疫现象、类型。为实现该目标,教材中形象地增加了抗体对付病原体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对免疫反应的理解,但对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区分,涉及较深的医学知识,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只有较为死板地记忆识别。

如物质科学: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第10条——通过实验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钠离子、氯离子以及氯化钠的形成,在没有学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础上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该条目可以舍去。

(2)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教材的顺序安排上不够合理

如生命科学: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遗传和进化第7条——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本身是放在该目标的最后一点,而生物的进化论中也涉及遗传和变异知识,所以教材中也应该将此内容放到遗传和变异之后。

如物质科学:物质科学(化学)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总体感觉不好,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从微观到宏观,不符合一般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在众多的元素、化合价、分子式等符号和模型中,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化学现象原本新奇的追求与探究。

如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太阳系与星际航行、银河系和宇宙、地壳和地壳的运动等内容可以安排在七年级,主要原因是该部分简单易懂,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与交流关于天文、宇宙等相关资料的能力作用明显。

(3)科学教学目标设置过多

新旧课程目标相比,单从知识体系来看,原有的知识目标并没有大量减少,却增加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多数为原社会学科及高中地理内容)和比较完整的学生探究活动,而课时总数却没有增加,很多安排活动的内容在一节课上无法完成,这在新课程公开课的展示中屡见不鲜,造成实际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参考上安排的课时总数矛盾;另一方面,从应试的角度,原自然科学初一内容大都在初三中考中不涉及,而现在七、八、九年级的大部分目标都要在学业评价考试中体现,在升学压力等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学校的对策是加班加点,初一、初二大多为每周5课时,初三则为每周6~7课时甚至更多,这和省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计划安排的每周4课时数更加矛盾。这样的结果,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

2.对科学教材的几点看法

(1)是否可以提供主题化的参考答案

教材内容包括了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包含更多的资料,往往通过学生自主查找的方式呈现。这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注重学习过程,培养终身学习意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科学的内容实际上也超出了任何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学的范围,所有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尤其是活动册上有些研究的问题、方法,教材并没有出现提示性的结论,建议提供主题化的答案供教师参考。

(2)某些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否能真正去参与

如:探究身高与脚长关系、节气和物候(调查)、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绘制气候资料统计图、简易晴雨计的制作和使用、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模拟安装楼梯灯电路、还原金属(金属的冶炼)、测量食物中的能量、解剖猪的心脏等,还包括探究一些宇宙天体,试问没有相应器材的大部分农村学生将如何去想象、去探究?以上这些探究、调查活动,大概80%左右的学校是在“讲”活动。

(3)课本是否应该留有空白页面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很多重要的知识或方法都以“讨论”“问题”“思考”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去解答或设计,故教材应该尊重学生的成果,在相应的地方留有空白页面,以便学生用文字回答并有条理地复习。

(4)目标要求与教材内容、评价是否协调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的体现。就课程目标来看,许多目标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一线的教师很难把课程目标、教材和评价和谐统一起来,有时候教师把握得较正确了,可是教材、作业或考试评价中出现了过多过难的东西去为难学生和教师,其他的资料可以不加评判,但作为全省统一的教材、作业本或者是全市统一的期末检测命题等,是不应该出现课程标准之外的内容的。所以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审查和监督,唯有此,才能使新课程的教学得以真正落实。

如:生命科学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3条:识别种群。要求很简单,只要知道种群的概念,就会区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了,可是教材中给出了种群密度、种群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特点,加重学生负担,没有必要。

3.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一点建议

教材的整体设计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本的形式上,从原来的纯粹“教材”向“学材”迈出了一大步,但作为“学材”,要考虑到学生(尤其是较贫困地区)占有资料的不足,也没有良好的上网环境,对比较重要的脚手架知识,应以材料的形式进行补充。我们的意见是:能否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说提供给学生两套学习资料,一套类似于现有教材,甚至更精简,以课题、探究的形式呈现,而另一套则给予学生非富的背景学习资料。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4月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为及时反映我省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意见,有关部门已展开了调研,调查重在了解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概念的看法,针对每个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概念分别就“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标准中应如何处理”做出判断和提出意见。

4.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篇四

郑晓飞

8月20日上午我在县教研室参加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谈谈我在这次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共分为五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这次培训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将“科学探究”写入了内容标准。这一次同样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 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删去了“颜料的混合”、“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公式”对“机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了知识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度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评价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改变评价方式用学习档案等手段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对于新人教版教材的理解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的一些想法

1、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物理课程过分重视知识结果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变化很大。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们重视探究式教学同时教学方式又是多样化的。物理教学要教什么物理学不仅仅是指知识、概念和规律是一个更宽泛的范围。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学生的变化。使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提高学生视野得到拓展。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现在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再就是我们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出奇制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者是生活中很鲜活的例子。

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这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除了正规的教具外我们还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了很多自制教具这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经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和位置并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教师如何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课程的实施者之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每堂课的发展方和目标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学习的若干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及语言表述。教师的灵活度可以更大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多。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初中生比较容易片面地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听与不听”也很容易根据教师讲课的“有趣或无趣”来选择自己“听与不听”。如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努力让学生直接接受认识或意志支配的“有意注意”起到主要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很多老师在课堂引入中很注重有趣实验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在实验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归纳出物理结论或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理解透记得牢。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其过程中又应注意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双方众多的新课程研究者告诉我们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等。为了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在这几方面多做努力 1课堂演示实验这是让学生加深一些自己从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取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教师实验规范的一个窗口所以务必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可见性高科学性强规范性到位 2问题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科学讨论的价值观认识“讨论”在学习课程环节中的重要性不要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3收尾总结很多老师忽略这一环节容易造成“虎头蛇尾”对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有阻碍。

以上三点实施得好了一堂课的条理性规范性就可得到充分体现课堂的氛围就会较好学习的成效也会较高。

5.新课程标准培训 篇五

沈大安

周二下午,参加了区24学时培训之沈大安《解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我们感受到语文又回归到语言文字和语言运用中来。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沈老师以《盘古开天地》重点段落第二段为例。

引: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从体会两个精准的动词“抡起”和“猛劈”过渡到第三句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按照以往的课程标准,我们从内容上过渡。“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接着世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转变为从“语言表达”过渡到“语言表达”。“除了这两个字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文章中还有哪个地方表达上非常特别呢?找一找。”把学生引导到第三句话上来。关注这句话的三个特点:1.句式整齐;2.有多对反义词;3.一对近义词,语言上的丰富多样。切切实实地从文字中,从语言表达中去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尝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门学科达到顶峰的标准即可用数字来具体衡量。我们同样思考语文教学:不真实,不深入,情不自然。反如无上一课。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从字句中推敲,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精妙,语言表达的方法--语用能力。

新课标较以往,强调识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学;阅读教学新增与教科书编者的交流;习作教学强调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写作意愿。要求作文“具体明确,文从句顺”„„

6.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篇六

一、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二、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三、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四、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一、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关注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袪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把握评价。

科学探究并非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评价方式应注意:

1、口头、体态语言评价应及时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2、可进行有形的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创意之星”、“小能手”、“小科学家”等活动使接受者感到光荣,更加积极主动,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7.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 篇七

一、美国加州学前科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美国加州的公立幼儿园 ( preschool) 招收3岁以上的幼儿, 学习期限是2年。这一学习阶段通常都是非义务教育, 此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为学前大班 ( kindgarten) 的学习做好准备。幼儿只要满5岁就可以进入学前大班进行学习, 学习期限是1年, 从学前大班开始属于免费义务教育。学前大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上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养成会听老师指令的习惯。6岁之后进入小学。

二、美国加州学前 ( 3 ~ 5 岁幼儿) 科学课程标准内容结构

( 一) 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

学前科学教育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事物展开积极的探索、发现和实验。幼儿的玩耍和探索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共同的特点, 幼儿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和实验, 学会提出问题, 弄明白观察的对象, 从而构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在学前教育阶段开设科学课程, 既可以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 例如观察和描述、比较和分类、实验记录, 并学会使用相关科学术语, 还可以让幼儿们体验发现的喜悦, 并企图学会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的源动力, 使他们成为一个自信的学习者。

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详细描述了3 ~ 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科学学习特征以及被期望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幼教老师应把该课程标准仅仅作为教学参考依据, 更应多地关注幼儿的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等特征的差异性。

学前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学会科学探究, 它既是科学技能, 也是科学的语言。学会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目标之二, 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它是学前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的早期概念知识。

( 二) 具体内容结构

1. 科学探究

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构建和理解科学知识, 必须通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科学探究下的课程分目标包括: 观察与调查研究、记录与交流两方面。在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中说明了在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 观察和描述、使用科学工具、测量、分类、比较和对比、预测和检验、举例和下结论、记录和证明、交流等。

2. 物理科学

幼儿在学前物理科学中的探究内容, 主要是他们对每天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非生命物体和材料以及物理变化现象的积极探索。幼儿要学习的物理科学知识包括非生命物体和材料的特征和性能以及非生命物体和材料的变化等两个方面。

3. 生命科学

幼儿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生命物体, 学前生命科学内容可以大大满足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 并有助于幼儿构建其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内容的课程目标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更近距离的观察生物, 包括人类在内, 鼓励幼儿们提出问题、探索和调查生命物体的特征、行为、习惯和需要。幼儿要学习的生命科学内容包括生命物体的特征和性能以及生命物体的变化等内容。

4. 地球科学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地球上的事物发生相互联系并且直接接触, 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学习地球科学的知识背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记录、追踪地球上的事物以及天气的变化, 可以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并提升他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幼儿要学习的地球科学内容包括探索地球上物质的特征和性能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变化等内容。

三、启示

( 一) 课程标准内容分类更详细、科学、全面, 涉及面更广

纵观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即科学探究 ( 或调查研究与实验) 、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参考我国2012年10月新颁布的《3 ~ 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其中科学课程部分有两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科学探究部分主要有三个分目标, 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如探究动植物、物体和材料、天气季节变化以及保护环境等。我国的指南与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相比, 尽管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了, 但加州的内容标准分类更加详细、科学、全面, 学习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另外, 加州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中是将数学课程标准单独列出, 可见其把学前数学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 二)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该课程标准时, 可操作性更强, 教学案例更加具体

在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部分, 对于四岁幼儿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是: 展示出好奇心并能够对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提出简单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该课程标准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例如, 幼儿看到一个蜗牛很惊奇, 并问: 它们为什么会躲在里面? 他们什么时候出来呢? 对于五岁幼儿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是: 展示出好奇心并显示出逐渐进步的对他们周围环境中事物提问题的能力。列举的教学案例如下: 在操场上, 幼儿向天上看了以后, 问老师: 我怎么才能在白天看到月亮呢? 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一个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该课程标准都会列出若干教学案例, 以帮助教师理解这一教学要求的具体含义, 可操作性更强。而参考我国《3 ~ 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 我国也列出了3 ~ 6岁幼儿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但教师对该目标要求的把握还是不够具体。

( 三) 科学课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以及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

在加州科学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在科学课程中语言的角色, 幼儿需要经常借助语言表达能力来描述观察到的事物, 并与同伴分享发现所得以及解释观点。因此, 幼儿的早期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社交和口语能力, 同时也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 对幼儿的终身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科学探究实验也为幼儿提供锻炼数学技能的机会, 如经常用到的数学方法: 比较、分类、测量等都为科学探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参考我国《3 ~ 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 科学课程对培养幼儿语言读写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促进作用这一教育理念并无涉及。因此, 美国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可以为我国在此方面带来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要:对美国加州学前科学教育的背景及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做以简要分析, 主要对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特点做以详细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对我国的学前科学教育带来借鉴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加州,学前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张颖之.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图景[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03) :72-76.

[2]California Preschool Learning Foundations, Volum3[EB/OL].2012.

[3]CaliforniaPreschoolCurriculumFramework, Volum3[EB/OL].2013.

8.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篇八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切实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灵活运用教材,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按教材的进度3月份的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而长春市三月份是冰雪交替出现的天气。不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中有《水结冰了》和《冰融化了》等课正适合此时教学。学生很容易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到这些现象,我就调换了教学顺序。教学《冰融化了》一课的实验时,在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中,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呢?学生们观察到杯子的外壁上布满小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教能规范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想后面的《水珠从哪里来》和《水和水蒸气》两课设计实验,反复研究——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验证假想,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中自行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这样儿童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地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的举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例如三年级下册《冰融化了》一课,在观察冰融化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学生们观察到杯子的外壁上布满了小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呢?为下一课《水珠从哪里来》起到了新旧衔接作用,而真正解决水珠从哪儿来还要通过《水和水蒸气》一课学习结束后。

探究材料生活,体验成功。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盒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學探究实验材料。例如教学《造一艘小船》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用各种材料造出小船,引导学生结合电路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带小电机能航行的小船。这样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实验材料,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巧妙利用废旧物品,注重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物品的利用率,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

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求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电路检测器的方法等。学生实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用酒精灯给蒸发皿加热,要使蒸发皿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科学的实验,只有材料准备充分,才能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学生们多数实验都能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时侯,此时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例如《生活中的静电》实验时,有些学生用塑料木梳梳头发后吸引起碎纸屑没有成功。引导学生查找原因,知道了由于头发湿使实验失败。再重新做实验经历失败以后获得成功,他们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学习《杠杆》一课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制作简易杆秤,加深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

上一篇:八年级心事记叙文600字下一篇:客房服务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