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诵与教学

2024-08-28

古诗吟诵与教学(精选8篇)

1.古诗吟诵与教学 篇一

古诗吟诵《春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但是现在我们教学生诵读古诗,已经完全丢掉了吟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感受吟诵之美,特意设计了这堂吟诵课。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没有接触过吟诵,我自己也是刚入门,在吟诵一些规则上并不是很清楚。不过,换一种方法教古诗,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也感觉用吟诵的方式读古诗,古诗的韵味一下就能体现出来。课前,做了一些关于吟诵的功课,所以,抱着尝试的态度,想在这节课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吟诵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声、仄声、入声。

2、按照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法来吟诵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正确标出平、仄、入声,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前几日我们读过苏轼的《春宵》,今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生齐读)这首诗你们知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古人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感,是这样读的(师范读)听出区别了吗?(有停顿,有拖延)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我们叫它“吟诵”(板书)。流传至今的诗文只有用吟诵,才能更好的体现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表达诗歌的涵义。今天,我们就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平仄,标出平仄要想学吟诵,必须了解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平仄。(出示知识点一: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现在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吟诵时,为了便于记忆,平声用一短横表示,仄声用一短竖表示。)那你们看老师已经诗里面标出的这个像感叹号的叫入声,入声也归于仄声。老师以第一句为示范,标出第一句的平仄。学生自主标出第二至四句的平仄。

(三)、按平长仄短诵读诗歌。

过渡句:师:平仄会标了,那怎么读呢?(出示知识点二:

1、平声读的时候声音要拖长,仄声读的时候声音要短促。入声要比仄声读的更短促。

2、平声要读得低一些,仄声要读的高一些)板书:平长仄短、平低仄高。1.示范读(春宵一刻值千金)

2、请生试读剩下几句,师正音。

3、全班按节奏吟诵诗歌,加上手势。

4、请生吟诵,纠正,再齐诵。

(四)、吟咏古诗。

还有一种读法想听吗?(播放)这就是吟咏。下节课,老师教你们怎么吟咏古诗。

六、总结

孩子们,我们的母语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通过今天的吟诵课,能使我们重拾吟诵,让我们的古诗词诵读变得更有韵味、更有魅力。

盘锦市大洼区平安学校

王艳华

2.古诗吟诵与教学 篇二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 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 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 摇头晃脑, 拖腔拉调, 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 徐徐吟诵, 韵味无穷。因而, “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 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 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 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 “八岁背唐诗, 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 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 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 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 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 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 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想象诗歌的意境, 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 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 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 小学古诗的教学, 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 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 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 和谐的韵律, 恰当的吟诵, 会让人痴迷, 让人陶醉, 增强感染力, 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 增加课堂气氛, 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 采用吟诵教学, 有助于教师的讲析,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 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 小到字词的理解, 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 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 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 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 人教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 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 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 观察要有顺序, 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 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 观察要抓住特点, 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 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 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 其中词3首, 古体诗1首, 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 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 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 讲究语气停顿, 讲究平仄抑扬。因此,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 必须掌握并处理好, 否则, 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1) 押韵。所谓押韵 (也叫压韵、叶韵) , 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不同者, 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 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 到押韵一句时, 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 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 押十六唐韵, 是平声韵, 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 嘎然而止, 留下听觉上的空白, 使诗味无穷, 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 仄声韵, 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 从感觉写到听觉, 由回忆写到眼前,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 都处处留下空白, 留待吟者心领神会, 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2) 节奏。节奏, 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 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 以每两个音节 (即两个字) 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 五字句是“二二一式”,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 ;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 三字句是“二一式”, 如“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 , 四字句是“二二式”, 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3) 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 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 现在,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 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 即“妈麻马骂”, 前两为平, 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 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 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 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 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 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 仄声抑, 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 而且有一定规律性, 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 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 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 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 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 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 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 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 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 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 (傅学漪)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 (王正来) , 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 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 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 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 《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 (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 、《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录音磁带已出版, 《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 散套3种 (共25首) 。除台湾外, 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 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唐宋词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和《元曲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3种, 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 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 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 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 如果不懂昆腔谱唱, 也没有音响资料, 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 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 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 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 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 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 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 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 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 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 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 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 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 虚实相生, 讲求弦外之音, 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 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 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 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 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严格意义上说, 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 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 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 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 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 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 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 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 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 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 。语言学界争论很大, 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 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 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 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 八十岁高龄了, 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 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 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 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 古诗需要吟诵, 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3.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 篇三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徐徐吟诵,韵味无穷。因而,“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采用吟诵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讲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小到字词的理解,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人教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其中词3首,古体诗1首,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语气停顿,讲究平仄抑扬。因此,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必须掌握并处理好,否则,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①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到押韵一句时,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押十六唐韵,是平声韵,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嘎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的空白,使诗味无穷,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仄声韵,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从感觉写到听觉,由回忆写到眼前,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处处留下空白,留待吟者心领神会,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②节奏。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五字句是“二二一式”,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三字句是“二一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四字句是“二二式”,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③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傅学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王正来),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录音磁带已出版,《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散套3种(共25首)。除台湾外,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配CD盘)、《唐宋词古乐谱百首》(配CD盘)和《元曲古乐谱百首》(配CD盘)3种,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如果不懂昆腔谱唱,也没有音响资料,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语言学界争论很大,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八十岁高龄了,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古诗需要吟诵,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4]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总46期。

4.吟诵古诗词 篇四

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列入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又对此进行了更合理的增删,还推荐了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词,并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课外阅读总量。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遵循母语教学规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真正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认真领会了这一精神后,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着以下几点做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古诗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少年儿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必将使其终身受益。然而,如何让深受现代教育影响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走近它呢?我觉得首先要以“趣”引路,并授之一定的学法。一般来说,每册教材安排两课(四首)古诗,我非常看重这一传授学法的主渠道。我以“古诗四读法”与学生一起学古诗。

1、解诗题,识诗人 课前,我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将血的古诗的写作背景、诗题易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的一丝等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上课,我便请他们介绍,听着他们如数家珍的说着查到的一切,竟是那样的详尽、周全,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多么强大的动力,他们对古诗

有了兴趣。

2、读诗句,知大意 教学诗句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根据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重点字词的意思,一句一句的读,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理解句意。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最后大家补充,得出完整、准确地答案。

3、编动作,悟诗境 了解诗意之后,我播放配乐朗读带,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以及表现的意境。随后,我又让同坐两个同学边朗读诗句,边共同为每句编上动作。孩子们天性好动,喜欢游戏,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是他们发挥了特长,帮助他们理解了诗意。他们编的动作与诗意往往十分吻合、贴切。有些古诗词不好加上动作也表演,我就让学生拿出画笔画一画诗意,学生也兴趣盎然,画出的图画与诗境也很相符。

4、以表演,促朗读 我让学生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集体诵读、个别诵读、男女生对读、竞赛诵读、带动作诵读等形式进行诵读。诵读时,我不断的表扬、鼓励,使孩子们兴趣十足、乐不知疲。朗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古诗是一个由“感”到“悟”的飞跃,反反复复“口诵”的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于是熟读成诵。尤其是学生群体诵读,彼此相互影响,气氛热烈,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二、课后开展活动使学生“得益于课外”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仅靠每学期课本编排的那几首诗,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大量的诵读经典古诗词,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感的训练,熏陶渐染,日积月累,逐渐习得。

我指导学生参与的:“古诗文诵读”是学生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在这里我们每周学习------表演------诵读一首古诗词,完全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行选定内

容,决定表演形式。有的学生有时还会带来道具与事先约好的同学一起表演、诵读。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孩子们更加兴致勃勃、信心无限。

上学期,我应学生的要求每周在班上抄两首古诗词,让他们摘抄后带回家背诵,再自编动作表演,学生们热情很高,竟均能自觉高质量完成,丝毫不用操心。我们每周五下午定期汇报演出,学期中还举行了一次“古诗词诵读会”。事后,学生们在作文中写道:“古诗词诵读让我不再害怕语文,我很喜欢古诗词。”“古诗词琅琅上口,再加上动作,一会儿就会背诵了。”“某某同学真像一位小诗人,他表演得真好!我今后一定加紧练习,下次诵读会一定要超过他。”

5.国学经典 —古诗词吟诵 篇五

(一)、1、吟自己的名字;

2、吟学习用具等,如:书包、黑板;

注:根据声调来吟。

(二)、1、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2、三字经: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

初,性

善,性

近,习

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性 乃

迁,教 之

道,贵 以

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母,择 邻

处,子 不 学,断 机

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

山,有 义 方,教 五

子,名

俱 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二年级:

(一)、1、《声律启蒙》一东

yún duì yǔ,xuě duì fēng。

雨,雪

风。

wǎn zhào duì qíng kōng。

空。

lái hóng duì qù yàn,sù niǎo duì míng chóng。

来 鸿

去 燕,宿 鸟

虫。sān chǐ jiàn,liù jūn gōng。

尺 剑,六 钧

弓。

lǐng běi duì jiāng dōng。

北 对

东。

rén jiān qīng shǔ diàn,tiān shàng guǎng hán gōng。

人 间

殿,天

广

宫。

Jiá àn xiǎo yān yáng liǔ lǜ,mǎn yuán chūn yǔ xìng huā hóng。

夹 岸 晓

烟 杨

柳 绿,满

雨 杏

红。

liǎng bìn fēng shuāng,tú cì zǎo xíng zhī kè ;

霜,途 次 早 行

客;

yì suō yān yǔ,xī biān wǎn diào zhī wēng。

一 蓑

烟 雨,溪 边

晚 钓

翁。

【注释】

(1)云对雨,雪对风:写作对联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讲求对偶。对偶可从文字的词性与种类来入手,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感叹词对感叹词等;而且词类也要相同,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甚至颜色对颜色、声音对声音等。这一句是两个一字对,就词性、词类来说,云、雨、雪、风都是名词,属天文类,因此这几个字可以互相对偶。

(2)晚照对晴空:这是二字对,晚照是夕阳,(3)宿鸟:晚上回巢歇息的鸟儿。

(4)六钧弓:古制三十斤叫“钧”,六钧弓指的是拉力较强的一种弓。(6)清暑殿:汉宫殿名,在洛阳宫中。

(5)广寒宫:神话里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

(6)晓烟:早晨的云雾。

(7)途次:旅途。

(8)一蓑:一袭蓑衣。蓑衣是披在身上,用棕毛或草编织成的防雨用具。此处作一身解。

(9)翁:对男性年长者的尊称。

(10)本段所用的韵脚(即每一联句末所押的韵)有风、空、虫、弓、东、宫、红、翁等八个字。

2、古诗:

鹿柴(zhà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2、但:只。闻:听见、3、反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二)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释义】

天街:京城的街道。

酥:酥油、用牛羊奶制成。形容初春细雨的润滑。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说刚刚萌生的小草,青青的颜色还没有完全透出,一经春雨小滋润,青色转明,远看一片葱葱郁郁近看却不清楚。

【赏析】

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早春景象更有韵味?它是烟雨迷离中飘远的一枚章符,悠然落在你面前。

满城的烟柳与之相比,太拥挤、太复杂了。

链接:作者 : 韩愈

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2、《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链接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三年级 :

一、1、声律启蒙 一东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阮途穷:阮籍率意独驾,车迹所穷,恸哭而返。冀北: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冀北,古幽都地。辽东:契丹东胡旧地,后号盛京,又曰辽东。濯足: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同泰寺:帝常与高僧讲佛经于同泰寺,时天雨宝花而下。未央宫:高祖天下已定,置酒宴群臣于未央宫,见群臣礼数甚严,高祖乃叹曰:吾今日始知天子之尊也。绿绮:卓文君琴名。青铜:镜也。欧:素丝悲青铜。曾巩:水面磨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皤:白也。

芰:音忌。水果两角为菱,四角为芰。

眉月:《鲍照玩月诗》始见东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西北墀,娟娟似娥眉。

长虹:雨气也。《记》气如白虹。

2、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二)、古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释义】

天街:京城的街道。酥:酥油、用牛羊奶制成。形容初春细雨的润滑。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说刚刚萌生的小草,青青的颜色还没有完全透出,一经春雨小滋润,青色转明,远看一片葱葱郁郁近看却不清楚。

【赏析】

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早春景象更有韵味?它是烟雨迷离中飘远的一枚章符,悠然落在你面前。

满城的烟柳与之相比,太拥挤、太复杂了。

【作者】

韩愈

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6.江畔:江边。

【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 四年级:

一、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链接:

【赏评】这是两首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前两句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

【作者】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复:又。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③待:等待。④蹉跎(搓驼):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⑤累(lěi):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⑥无穷:无穷尽。⑦悠悠:漫长。⑧几何:多少。⑨请君:请诸位。

译文

(1)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简析

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二、词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链接: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五年级:

一、古诗:

1、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链接:

典故: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作者: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2、《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释】:这是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所作送别歌,曲调极为优美,相信 看过电影《城南旧事》都不会忘记这首优美的歌吧!

【评析】: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出家。《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 “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 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二、2、、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不足贵:何足贵。

不复醒:不愿醒或不用醒。古来:自古。惟:通唯。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的满头青丝,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链接: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2、《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注释]

1、强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链接: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六年级:

一、古诗:

1、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赏析

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2、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赏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二、1、《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释义: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链接: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2、短歌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链接: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6.古诗吟诵与教学 篇六

我国历史悠久,古典诗文更是灿若星河,它语言精湛,意境深远,情韵悠长,经典诗文亲近自然,启迪人生,修身养性,自强不息。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润泽着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随着时光飞逝,蓦然回首,我于2011年7月10-16日参加了由北京民族大学的徐顺建老师在东莞松山湖试验小学主持的第10届”传承百年经典---古诗文”吟诵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让我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经典诗文诵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延续而是成为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知仁爱、懂礼节;有了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感受、体验着传统文化的博大,无痕的溶入了爱的教育。经典诗文能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

随着诵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能逐渐得到培养,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得以贯彻.一个爱读书、爱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好风气就会得以彰显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诵读经典 提高教师素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精炼的八个大字,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去做,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别人即使做但并不乐意,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我们作为一个班的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是年纪比较小,也同样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要做事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则先做到

7.吟诵悟情模仿——古诗文教学新探 篇七

一、吟诵:别出心裁“读”诗文

教学四年级古诗《元日》时, 可通过“导语渲染渐入情、析词品读巧动情”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古诗。在热热闹闹的春节气氛中, 加强对文本诗性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挖掘古诗的韵味、情味以及趣味性。

【片段一】创设情境, 感受喜庆气氛

(一) 欣赏春节画面, 感受节日氛围。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请欣赏。 (配乐《春节序曲》播放, 展示过年时一系列图片, 如贴春联、包饺子、拜年收红包、放烟花等)

师:一幅幅喜庆的图画反映了什么时候的场景? (春节) 谁能说说自己的家乡是怎么过年的? (生各抒己见)

(二) 大家想不想了解宋代百姓是怎么欢度春节的? (板书题目)

春节是最喜庆的节日, 宋代诗人王安石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春节欢天喜地的场面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 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元日》。

【片段二】品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 了解古人喝屠苏酒的含义。

1. 屠苏酒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呢?请小朋友们结合注释说一说。

2. 猜想:喝屠苏酒有什么意义吗? (指名说)

3. 据说正月初一大清早, 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可保一年不生病呢!请大家带上自己的愿望读一读古诗。

(二) 理解“入”字。

1.你们能给“入”字换上哪些词呢? (进、给)

2.这里是说春风把温暖送给了屠苏酒吗?说说你的理解。 (人们喝屠苏酒很开心。)

3.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 老百姓在新年里喝着屠苏酒, 心里很温暖。这就是“入”字的妙用!

5. 请大家带着快乐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诗。

6. 想象一下:喝屠苏酒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观看画面:大年初一早晨, 一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 品尝着新年的屠苏酒。)

(三) 配上自己的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此古诗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课伊始, 观新春喜气洋洋的场景图, 轻轻松松地让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中。教师进行语言的渲染, 引领学生联系实际, 多种策略的使用, 使课堂洋溢着新年的欢乐气氛, 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二、悟情:一唱一和“咏”古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该诗语言朴实简练, 字字皆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来感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

【片段呈现】

(一) 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此诗, 想象一下, 当时杜甫会想到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二) 教师引读,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想到这些, 能不涕泪吗?生读———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想到这些, 能不“喜欲狂”吗?生读———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想到这些, 能不纵酒高歌吗?生读———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想到这些, 能不归心似箭吗?生读———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常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堂堂男儿才会流泪, 而且是偷偷地流泪呀!一位温文尔雅的诗人此时此刻却涕泪满衣, 这眼泪是激动之泪, 欣喜之泪, 舒心之泪呀!

生再读: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漫卷诗书”道出了什么?杜甫是嗜书如命之人, 此刻却是胡乱地卷起手中之书, 他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师: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从梓州到洛阳的路程少说也要走个把月, 可在杜甫的笔下漫长的旅程也是一闪而过。他仿佛不是在坐船而是在坐……… (生抢答:宇宙飞船、火箭……) 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欢愉啊!

生接读: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 小朋友们, 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杜甫?

(欣喜若狂的杜甫, 放歌纵酒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 归心似箭的杜甫)

(四) 配乐朗读: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酣然放歌吧!

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品读诗, 在情感的渲染中打下感情的基调, 抒发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读出韵味。

三、模仿:含英咀华“练”语言

小古文记录了许多富教育意义的故事, 主题涉及方方面面, 如明礼、清廉、学习、诚信、勇敢等。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牢记故事的主要内容, 还要进行有效拓展, 引入相关素材, 增加积累, 做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仿写中觅得言语表达的真谛。

【片段呈现】朱文君教学小古文《狐与葡萄》

师:文言文真有意思, 满口馨香, 读着读着就唱起来, 文字之间有节奏, 形成旋律, 古人读书读到陶醉的时候, 他会怎么样呢?那就是吟诵。有一位老先生, 他也吟诵起来, 一起来听一听吧! (多媒体播放声音)

师:好玩不好玩, 谁来试试看?这位老先生姓唐, 唐调。

师:你是什么调?

生:陈调。

师:试试看! (学生唱第一句) 太好了, 陈调要发扬光大, 在座位上再练一练!

师:蝉和狐狸找来找去, 没找到文言版本, 同学们, 你能改写成文言版本吗?

投影出示要求:

☆任选一句改成文言文, 句意不变。

☆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写完了读一读, 斟酌斟酌, 设法让句子有节奏, 有韵味。

学生试着改写。

生1:昔有一蝉, 于树上歌, ……望其中之。

生2:蝉觉其有诈也, ……误以为蝉, 扑之。

师:自己动笔写了之后, 你对文言文的感觉是不是越来越亲近了, 你会觉得很可爱!

老师精心地为学生铺设学习的阶梯, 在体悟其意, 有感情吟咏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现代文尝试着写一写文言文, 学生跃跃欲试, 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 无形中叩开了通往学习小古文的大门。

8.快乐学古诗,感受吟诵的魅力 篇八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古人的吟诗赋词,大人小孩子都能来上一两句。如果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就在吟诵中感受农民的劳作,体会诗句的意境,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呀、菜呀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要珍惜,效果会不会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在声音的感染下吟得津津有味,少了生讲硬灌,多了学生的自我探知,那是一种乐趣,那是—种需要。

一、按部就班学方法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先来介绍一下吟诵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①出古诗的声调符号;

②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③师生共同画出平声和仄声;

④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而重;

⑤师生吟出长短字;

⑥指出诗中的入声字“日”“滴”“粒粒”,入声字为仄声。

这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长短、轻重、快慢,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个个是摇头摆尾煞有介事。

二、进入画面情境吟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有了学诗的兴趣,随着知识的积累与生命的成长,再加教者持之以恒、形式多样的引导,吟诵定能内化为内动力,为孩子整个生命历程奠下坚实的基础。我以多媒体课件为突破口,使学生积极动口、动脑,进入古诗情境。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边看边想三个问题:谁在锄禾?他锄禾是什么样?辛不辛苦?学生看完后马上举手回答。我不着急寻求答案,继续追问:你从哪儿发现的?你又是如何知晓的?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把语言文字变成画面,学生既感兴趣,又开动脑筋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吟诵,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动态的画面,吟诵的趣味浓。

三、抓住重点进行吟诵

古诗的教学最烦枯燥的字词解释,你解释的再多,也毫无生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有了上面情境的感知,那就要进入文字的感悟中去。师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诵古诗特别是抓住入声字“日”“滴”“粒粒”,让孩子感受太阳的毒辣,农民汗滴的多、大。比如:“日”为什么吟的短而重?“太阳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这就是“日当午”指名学生吟一吟,用手势打出韵律的节奏。再比如:教师吟诵“汗滴禾下土”,是谁在滴汗?他为什么会滴汗?(他在农田里锄草、松土)这就是“锄禾”的意思。“滴”短而重,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汗珠怎样?是呀,真的很热呀!那为什么在中午的时候锄草呢?(联系生活设实际谈谈,教师也可以告知)……

就这样在抑扬顿挫中孩子们感受到古诗中字词韵律所到来的不同感,就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意境中,感知字的含义。

四、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吟诵

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体验很单调,但将古诗所要表达的教育含义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那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多感官去接触古诗,进入古诗及作者的内心。如在教学中设计: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像要将万物烤熟,此时的我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现在咱们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连起来,看看诗,想想农民伯伯满头大汗锄草的图,吟一吟。自由吟,指名吟,教师适时评价(我感受到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我仿佛看到老爷爷额头上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不好——听了你的吟诵,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吟得再热一点吗?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想该怎么吟?等)。通过启发谈话,吟诵达意,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上一篇:模板分包合同下一篇:通航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