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2024-10-18

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共8篇)

1.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初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认识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可以说,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掌握语文和作文的一些方法或者技巧,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不会有质的提高。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搞好阅读和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阅读层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58

如何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几点对初中阅读和作文教学的认识,以期能够为同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用故事激励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激励学生学习。故事展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来讲故事。

比如,通过朗读故事来感染学生。有一次,我朗读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一文,我读道:“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来的自我挽救的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用温火慢慢加热,青蛙优哉游哉的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的不能承受时,却在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进滚开的沸水中,它却能倏忽越起而逃生。

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难来临,才发出无奈与惊奇的慨叹?――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蓦然、对安乐享受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在也决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只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的被社会淘汰了。”

读到这儿,我觉察,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现出一种光彩――我想那是触动心灵的一种沉思。我继续读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再也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无奇,回头好好审视一下你自己,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仍旧在书桌前发呆消磨光阴,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孩子请你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身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停顿了片刻,我对沉思中的孩子们说:“下面的阅读内容由你们自己安排”直至下课教室里无一人讲话,无一人发呆,一改往日的浮躁与喧闹。

教育中不存在一次教育就成就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奇迹。但我想假如,我能在故事中叩响孩子的心扉。近来班级中的孩子有了一些变化:叫嚷着少了,静思者多了;地上的糖纸少了,积累本上的文字多了,闲散者少了,匆忙者多了;要求照顾的少了,给别人讲题的多了……我悄悄的注视着这些变化,心里想:“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决心让这世界因自己的人生而美丽。孩子,我要唤醒你的心!”

二、注重阅读的层次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一下子都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到位,要想达到阅读的理想效果,还必须进行有层次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

_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三、让学生的作文尽量有可以写的内容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可以写得,而造成学生没有什么可以写得困境,一是学生生活单一,整天生活在学校、家这两点一线的空间里;二是语文教师没有挖掘尽可能引导学生有话可写的情景。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

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__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

原来,这些“学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

_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和探究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注重以生动感人的阅读材料感染人,注重阅读教学的层次感,注重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写,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篇二

一、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生字和生词后,应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阅读时间。在课下、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 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知道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行; 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学生断句阅读要准确,要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 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单句话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等。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它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时间,尤其是到了节假日,更是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几乎是点到为止。课外阅读就没有这许多顾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所喜爱的作品里饱尝喜怒哀乐的百般人生滋味,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可以为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的两个“有限”作出有效补偿。而内容上的补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补充,而且表现在质量上的扩展。所以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实在是一个更广阔更丰饶的“第二课堂”,它和课内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是把学生引导到一条自我探索的道路上,增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可能还不理解什么是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法,对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开始,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词句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大,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会快速阅读和略读。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优化,语文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还应养成做笔记、摘抄、写感想的好习惯。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四、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多样性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就需要将阅读教学融入到语文的多样化中,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放任不管,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效果,所以,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给出结论。在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促进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凝聚力,利用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创新精神。

五、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读不思考,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一旦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这种“疑” 的产生,正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表现。例如,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道: “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这箭借来了,还用还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名学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联系起来了,并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机把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的做法讲给学生听。于是学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 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由此可见, 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浅谈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汉字注音;统一推广

汉语拼音的完善体系推广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而具体的研究工作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展开。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代表),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学习汉字,并开始尝试利用拉丁字母来进行注音,形成了早期的汉语音标系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汉字的繁难和读音的多样化是造成教育难以推广的原因,随后展开“切音字运动”,提出了沟通语言读音一致性的需求,以促进民族融合和知识传播。建国以后,汉字拼音运动在小学中开始普及,并促进了“普通话”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汉语拼音基本概述

汉语拼音的体系建立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拉丁语系的注音方案,长期以来知识作为“工具”使用。但随着我国语文教育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汉语拼音也被列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来,我国汉语拼音教学一直没有间断,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主要的内容,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占较大的课时比例。

汉语拼音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给汉字注音帮助学习汉字,即帮助解决字音问题。其二,通过拼写语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由此看出,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绝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应该也不能赋予其太多的附加意义和价值。

二、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汉语拼音的“工具性”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不注意所占比例的调整,无疑会造成过分强调或夸大其功能,造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造成拼音与汉字的分离。从现阶段功能分析,教学汉语拼音就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如果增加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那么小学低学段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都与汉语拼音密切相关。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學过程中,必然导致以学拼音代替学汉字的情况出现。在帮助识字的基础上,如果过于强调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只有做到直呼音节,而无法联想到汉字的形象,造成汉字与拼音之间的关系脱节。

为了训练直呼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拼音给出一段话,要求学生读出来。因为拼音是为汉语汉字服务的,这种方法无疑是本末倒置,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读的是汉字,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拼音。此外研究表明,只要作到了能够直呼音节,即使没有要求,面对上下两行,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更多的也是上面的汉语拼音。

2、减少汉字掌握数量减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阶段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不知道汉字写法,可以通过拼音来表达,这是很多常见的做法,尤其在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为训练中。本质上说,利用拼音代替是为了完善表达能力,即书面写作能力的一种补充,但不是目的;如果写作时遇到没学过或忘记的字用拼音代替,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汉字本身就很有限,过分强调拼音代替功能,会减弱对汉字掌握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学的是汉字,而不应该把帮助识字的工具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这样做虽然在短时问内似乎成效显著,但是代价也巨大,并且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副作用。

三、汉语拼音教学中创新举措的开展

1、提高应用能力、减少记忆负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来说,学生认读、记住的声母、韵母,不像汉字音形义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声母、韵母没有意义,音和形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只能是机械记忆。尽管所有的教材都会在形象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但毕竟还是有限。根据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前提条件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背的滚瓜烂熟。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这些要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语文学习从机械记忆开始,给学生就是这样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从工具的角度来看,不必要求这样高也可以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帮助阅读和写作的任务,作到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字母表就足够了,并不用达到默写和背诵的程度。

2、熟练拼读技巧、降低书写要求。根据新课标“能准确地拼读音节”的要求,达到直呼音节的前提是熟练拼读,而只有准确拼读,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可能熟练。如果说汉语拼音仅仅是辅助认读汉字和正音,就没有必要达到熟练的程度甚至做到直呼,只要是能够准确地拼读即可实现这样的目标。如果说要达到利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目的,首先必须达到熟练拼读的程度,才可以在阅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此外,大多数学生在写字方面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直接让学生书写“a、o、e”,肯定比写横竖撇捺难。同时,还要把这些本来就很难写的字母恰当地安放在四线格里,难度也会进一步提升,由此会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汉语拼音的书写要求绝对不应该如同写汉字那样,只要能够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太高,就需要承担众多的风险。

4.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篇四

自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 作为一名教师,我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我就挑哪里,哪里有困难,我就教哪个班级.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因而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又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读”字,浓缩了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人生不也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解读,而学生,则是我最需要读懂的“书”了!悟到了这一点,我似乎对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兼班主任,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乃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的细枝末节中,从容、睿智、幽默、深刻、简洁地把课上的平实、朴实、扎实,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尊重之心,而这种关爱、理解、平等、尊重常常渗透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之中。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他的人生。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便时时注意警醒自己:不要伤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要伤了学生的上进心、是非心、羞恶心;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宜大张旗鼓,众人皆知,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有自卑心理,就设法让他确信老师尊重他、相信他,然后一步步帮助他解开心里的枷锁,放飞自己的理想。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家长重智轻德,造成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祖国缺乏荣誉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善心,对父母缺乏孝心,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正是道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品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受承认,才能让他人喜爱,才能有幸福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从两方面养成.一方面需要把人类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孩子,依次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道德主体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道德规范,引导孩子自觉地加强道德养成.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既蕴含着人类的传统美德,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光靠言传,更多的应是长时间作出榜样,身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言传身教.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与学生交流。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

5.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五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6.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篇六

————美术鉴赏课的感受

姓名

纪晓晓

年级

10级经管系

班级

会计电算化1班

学号

201002028011

美术鉴赏课的感受

摘要

美术鉴赏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的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养分,不断的拓宽我们的视觉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美术鉴赏; 艺术; 审美情趣; 真识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课堂,老师讲述了许多美术作品,例如:梵高的。我国的民族美术可以说是艺术聚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大家也都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色彩独特的民族艺术,它们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美术是不分国界的,了解博大精深的美术艺术是一种修养,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美术鉴赏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的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养分,不断的拓宽我们的视觉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7.谈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认识 篇七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

1. 评价激励形式单一化

在现在的课堂, 特别是低年级, 除了教师的语言评价以外, 有好多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小红花、智慧星等出现的过频, 结果学生只注重奖品, 不注重学习内容, 达不到激励的效果。曾在一位低年级教师的课堂上, 看到一位得到小动物图片的学生, 整整一节课就在下面摸图片。这样的评价方式, 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 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闭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2. 评价模式单一化

现在的课堂评价缺乏多元性, 绝大部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的评价很少, 更不用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了。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我觉得……”“我认为……”等带有教师主观性的评价。其实, 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评价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无视学生的自主权和发言权。不管什么情况, 教师始终是评价的掌控者。即使偶尔放手, 也是换汤不换药:学生还是傀儡, 教师则还是垂帘听政的幕后操控者。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 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评价, 而应当使整个的评价体系由教师的“一言堂”发展成为师生的“众议院”。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发展方向

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文素养的积淀、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要向以下几方面努力。

1. 课堂评价要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充满着人文关怀, 相应的课堂评价也应体现出人文性。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 是和谐的课堂, 在民主的课堂中, 师生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朋友关系。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差异, 要学会欣赏差异, 鼓励差异,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发展个性。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 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 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比如, 在回答一个难于阐述清楚的问题上, 若学生心里明白却难于表达时, 教师就可以说:“相信你想的跟我想的是一样的。”这句充满人文关怀的话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从而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2. 课堂评价要倾注真情, 鼓励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激发学生的热情。但表扬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 只有切切实实关爱学生, 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的哲思而惊叹, 为他们的偏误而惋惜, 为他们的批判精神而喝彩, 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评价看作动力之源。

当学生回答出色时, 我们不应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迸发有哲理的语言时, 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话颇具哲理, 耐人玩味。对了, 大家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要注明这则语录的作者是××哦!”当学生的回答“不走寻常路”时, 我们不妨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 很有创造性, 这点我特别欣赏。请大胆探索, 永远做幸福的思考者!”当学生的发言能条分缕析时, 我们不妨说:“看, 我们的大才子 (才女) 对这个话题如此有研究, 而且表述起来层次明晰, 这便是学者之风啊!真了不起!”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不断领略到成就感, 参与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对待问题自然会深思熟虑, 表述起来定会追求完美。如若学生回答得不完美, 教师亦可就发言的积极性、准备材料的严谨性、表述中的闪光点等方面加以褒奖, 从而使他们能自觉融入本属于自己的课堂。

3. 课堂评价要适时互动, 倡导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评价方式应力求多元化, 应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结合起来, 不宜唱评价的“独角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能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 教师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 他们的评价可能仅局限于好和不好,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同时, 教师也要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若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教师就要给他纠正提高的机会。被评价者有了自主评价的权利, 会逐步形成“自知之明“, 克服不足;评价者在聆听中学会了思考, 在评价中便学会了表达, 在交流中激越了思维。

4. 课堂评价要具有艺术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艺术评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使课堂气氛走向和谐,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那么, 怎样使用艺术评价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教师的评价应准确得体, 因人而异, 给学生以提醒, 及时纠正问题。 (2) 生动丰富, 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如, 你的想象太丰富了, 我真想和你一起去遨游太空, 寻找我儿时的梦。 (3) 机智巧妙, 学生回答不一定都对, 假如学生答错了, 教师应用巧妙的语言给予评价, 让学生不尴尬, 从内心感激教师。 (4) 诙谐幽默, 让师生和谐, 充满活力。比如, 教师在上课时故意说错话, 意在提醒学生应重点把握, 并且使课堂气氛调和。如, 把兢兢业业说成克克业业。 (5) 独特创新, 把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相结合, 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总之,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崇高理想,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也应以此为基础, 确立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 其中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新课程下的的语文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促进学生个体和谐的发展。当前,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大多是单一的、模糊的, 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不足,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莫松飞.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J].成功 (教育) , 2008 (07) .

8.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八

1.巧妙运用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去体验作品的情趣。

2.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3.运用电教手段,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科特点设计问题课堂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学观念的更新,陈旧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如何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我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巧妙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无不是对真善美的描绘,无不是对儿童情趣的流露。我们在教图文并茂情理俱佳的文章时,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顺着作者的思路去体验作品中儿童的情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蒲公英》这篇文章时,怎样揭示文中寓意?文章结尾,我这样设计:如果你选择了金光闪闪沙漠上的蒲公英种子,或者选择了银光朵朵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如果你选择了泥土中的种子,你又会对那两颗种子说点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热烈而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文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寓意的揭示也水到渠成。对课文中美丽的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壮丽的祖国山河,领略它的雄浑、巍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豪情;花草的色彩美,观看它的缤纷艳丽,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建筑的图案美,欣赏它的对称、和谐,增强学好本领的决心……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可以使学生入境、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活动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充满了欣喜和想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巧妙的构思,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时候、场合看到升国旗,唱《国歌》?当时是什么场面或情景?这一问,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马上把要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起来。接下来观看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冠后升国旗奏国歌的录像,让学生说说在场的中国人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小朋友的心情又会如何?这样就唤起了学生情感体验,读起课文会很有感情,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国歌》,这样,便可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教材之中。但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太简单,学生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时间一长,会失去答问的兴趣。而问题过难,学生绞尽脑汁也答不上来,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难易要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真正做到:“道而费牵,强而费抑,开而费达。”

三、恰当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电化教学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展示的方式可以融声、光、电、磁于一体。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儿童带入作品描绘的情境,其情可见,其情可感。儿童理解作品的语言便化难为易了。如教学杜甫《绝句》时,先投影展示背景,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及草堂,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教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再放录音,学生一边欣赏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翠柳上的姿态,一边倾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对诗句很快就理解了。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随着教师生动的叙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远景,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科学地使用电教手段,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宽松、和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与生,教与学双方才能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相反,压抑、紧张、拖沓、沉闷的课堂气氛对师生双方的“发挥”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敬畏的心理放下来,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争问抢答,学习主动,做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学校教学实施计划下一篇:项目投资合作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