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读后感

2024-07-03

保卫延安读后感(共11篇)

1.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一

读《保卫延安》心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认识,使自己牢固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让自己努力成长为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一些红色经典书籍,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成为了我的首选,利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可以说心中充满了爱国的激情和想要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的热情。

《保卫延安》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是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红色经典。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加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所以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敌众我寡,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胡匪。大敌当前,彭德怀将军主动请缨,挑起重任,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争局势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我万分不舍地合上书,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通过阅读《保卫延安》这本书,我对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心生敬佩。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积极主动毫无怨言。看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跟他们相比,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所谓贡献真的是太渺小了,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尽职尽责,特别是我们在校的学生干部,更要切实做到为同学服务,认真做好我们的工作,在同学中能够真正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围剿,同时又要面对补给不足,生存环境恶劣,武器不先进的劣势的情况下,我军仍然可以军民一心,战胜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最终取得胜利,可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对我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那时是如此,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对我们来说就更不能抛弃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代年轻人。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幸福,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压力也向我们袭来,我们如果不懂得艰苦奋斗,不乐于吃苦,不为自己创造条件锻炼自己,那么等待我们的就不会再是幸福了,而是真正的艰苦。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3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好好利用我们在学校的机会,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2.保卫延安:跨世纪之战 篇二

2004年6月28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延安市委共同举办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大厅内,400多幅历史照片、459件珍贵革命文物和两个复原场景,生动再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全面展示了延安精神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内涵的深刻论述。

展览在首都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原定于7月13日结束的展览延长到7月15日。本刊驻京记者在对这次展览进行采访的数天中,也不止一次地“遭遇”感动,这些感动不仅来自展览现场的热烈气氛,也来自那些虽经历半个多世纪却依然能够引起参观者共鸣的珍贵展品……

饭桌上的传统与挑战

1941年5月,透过毛泽东与蒋介石招待友人的不同饭菜,有人已准确估量到国共两党不同的政治前途与命运。

此人就是率南洋华侨慰劳视察团来到延安的陈嘉庚。在杨家岭,毛泽东请陈嘉庚一起吃饭。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因为,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块银元宴请他,而在延安毛泽东是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他,一只鸡还是几天前群众送给毛泽东的。

当记者在展厅读到陈嘉庚先生那番意味深长的话时,一个念头不禁跃入脑海。假如陈先生现在还能和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进一次午餐或晚餐,他又该得出怎样的结论?

从早先被媒体曝光的安徽省岳西县菖蒲镇党委书记王云生接受企业邀请喝酒醉死,到2004年7月11日新华网以《谁在“人民大厦”吃人民》为题,报道发生在革命老区广东省陆丰市人民大厦里的公款吃喝:“最高一桌吃了15万元”,3个人一顿吃了7000多元,七、八个单位一天就付款200多万元,高达数千上万的纪念品随意打入餐费……生活永远高于艺术。官场吃喝风如此之盛,也难怪成了打油诗人的好题材。据《城市晚报》报道,在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上一家刚开业的饭店门边几米高的墙壁上题着一首诗,诗云:“革命就是请客吃饭,饭店与革命休戚相关”、“此间小店不拒大款光临,更须公款吃喝,热烈欢迎各级公仆到此与民同乐”、“满腹油水与满嘴道德并不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照此调和。”

如果说这首打油诗里的幽默还能让人忍俊不禁的话,那么现实的严峻早已让我们笑不出声来。据去年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虽然近十年来中国公款吃喝占餐饮消费总额比例逐年递减,但绝对数仍居高不下:2002年中国餐饮业全行业年度营业额首次超过5000亿元,其中公款消费比例是20%,达到1000亿元。

在这股吃喝风中,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也不甘人后。去年3月13日,一篇以《穷吃,吃穷!亲历西北“狂吃”》为题的报道摆在胡锦涛总书记案头。该报道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映一些地方“会议开幕吃,报告结束吃;安排计划吃,检查工作吃;领导来吃,领导走吃;有东西吃,没东西吃;有权当然吃,没权蹭着吃;因为吃所以穷,越是穷越要吃。”“吃得触目惊心,吃得莫名其妙,吃得心痛不已。”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也不可谓不危言耸听:“吃喝风仍如此之盛,如不有效制止,将吃掉党的优良传统,吃掉民心。”随后,中纪委等部委很快联合下发《关于坚决刹住用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刹住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

如果说当年的陈嘉庚从共产党人的饭桌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那么,在今天这股铺天盖地吃喝风中,我们又该敲响怎样的警钟!

如果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那么,对今日共产党人来说,又如何在餐桌上继承和巩固自己的优良传统,才能够使老百姓说出陈嘉庚当年说给毛泽东的那句同样的话?

当官做老爷难逃周期率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交谈时,坦率地说:“我来延安,看到这里事事有组织,人人有训练,一片蓬勃的景象,觉得你们实行的政策是切实有效的。但我也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我60多年的经历中,曾耳闻目睹不少团体和朝代总是创业之始,雄心勃勃,艰苦奋斗,待到成功之后就逐渐松懈腐化,难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败局,历朝历代都无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显然,一个能够被人民监督的政府绝不是一个当官做老爷的政府,一个能够被人民监督的政府也必然是一个坚定实施民主路线的政府。而一个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人民利益相结合的民主型政府,则必然拥有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但在“找到”新路和“能够”真正跳出周期率之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还需要接受历史的考验。

展览中1958年11月7日,彭德怀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彭德怀说,“陕北人民是经过许多艰苦斗争的,也是非常苦的。……现在全国解放十年了,我们究竟给延安人民做了多少事情?对不对得起延安人民?你们在坐的都是延安的干部,当干部就要为人民办事情,不能当官做老爷!”

彭德怀当年的话虽是说给延安干部听,但实在值得全体共产党人都来反省,我们究竟是在当官做老爷,还是在做一个受人民群众监督,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专家指出,新行政法充分体现了规范、便民和权利保障等三个方面特点。标志着中国有关行政管理方面法律已比较完备,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今年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施行,更被专家解读为标志中共反腐败斗争从依靠领导人政治意愿,转移到依靠制度规范建设新阶段。

中纪委反腐专家李永忠说,中国在较长时间内基本上是依靠领导人的决心和态度来反腐败,这是一种权力反腐败模式。十六大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制度反腐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中纪委特约研究员、反腐专家邵道生深刻指出,群众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主要渠道。落实党内监督机制的根本,是将监督权还给普通党员和各级群众。

对于今日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历史性抉择的关键意义在于,我们所要锻造的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还是滋生一批当官做老爷的贪官污吏?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共的前途与命运将在此找到分水岭。

从“找到”新路到“能够”真正跳出周期率之间,历史的最终谜底将取决于今日中国共产党人的抉择、决心与真实努力!

雷公为什么打死人?

展览中有一则《要为老百姓着想》的小故事,在参观者当中引起共鸣。

1941年6月3日下午,在边区政府开会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死,同时,农民的一头毛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位农民抱怨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有人把此话告诉了毛泽东,要严惩出言不逊者。毛泽东立即进行了阻止。后来,他在党的七大上说:“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那时确实征公粮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从1921年共产党产生,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

正是这样,在延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谈话,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典范。

然而,今日最值得警惕的事实是:在“三农问题”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因向总理说实话而广为人知的李昌平,却和延安“出言不逊”的农民走上截然不同的命运。李昌平含泪上书总理“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然引发了该县一场被称为“痛苦又尖锐的改革。”国务院对此也十分重视,随即派干部到当地处理了有问题的干部,解决了其它问题,但事情过后,随着国务院干部返回北京不久,本应受到处分的干部又恢复原职,而李昌平却受到迫害,失去职务,被迫外出打工谋生……

雷公打死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雷公打死人了,却还不能从中找到危机的真实根源。去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依然是代表们热烈讨论的焦点,专家指出,198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17:1,到2002年,这一比例已扩大到3.11:1。按照原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的估算,如果考虑到农民人均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每年自行支配的货币收入可能不超过1000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

在这一大背景下,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则显得尤为严重。以1999年为例,西部地区十二个省区农民人均收入,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七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二。专家不无深刻地指出,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最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在于西部地区农民更为贫困。可以说,中国最贫困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

当年的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雷公打死人的真正原因,及时纠正经济政策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农民的心。那么,对于今天党的各级领导者来说,又如何从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中警醒并找到答案呢?

贫穷也不是延安精神

展览中我们看到,毛泽东1944年5月22日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一文中写道:“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可以说,与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述构成历史性回应的,应该是1978年9月,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访问后,在视察东北三省及唐山、天津等地时的一番重要论述。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可以说正是这种信念,使这两位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领袖人物,在面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时作出了内在精神高度一致的科学抉择。而这种共同的精神正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独立、富强的新生活的延安精神。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延安精神。展览中我们看到,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中央、毛主席率先垂范,号召并带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短短数年将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建成陕北好江南的先进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延安及陕西经济社会发展。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的《北京在延安插队知青座谈会》上,强调延安人民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尽快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更加关注延安。他号召全党:“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延安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江泽民担任总书记还不到三个月就来到延安。他曾先后5次来到陕西,3次到达延安,看望和慰问老区人民。1999年6月在西安,他主持召开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发展座谈会,向全党发出西部大开发伟大号令。江泽民还再三强调:“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很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在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关心支持下,延安人民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延安已经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市新征程。如今,石油井架遍布陕北黄土高原,延长油矿2003年实现采炼“双230吨”;陕北气田成为我国最大的整装大气田之一,已探明储量为3400亿立方米。西延铁路通车,并向北延伸到神木。延安境内惟一的高速公路,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退耕还林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03年底,全市退耕还林663.46万亩……

贫穷不是延安精神,贫穷也不是延安特有的标志。这也就难怪作家王蒙置身洋溢着现代城市文明气息的延安时,不仅要问自己:这是哪里?这是延安。这是延安?

是啊!这就是革命圣地,告别了贫穷的延安!

半个多月的展览在接待了42万余名参观者、并在媒体和社会各界掀起一波又一波轰动效应后缓缓谢幕。但是,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样的展览不应只是当代都市喧嚣生活的一段小插曲,而应是一次反思和行动的开始,反思我们正在面临的危机,并为摆脱这些危机找到可行的解决之道。

3.《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三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打开书的扉页,一页一页记录着抗日英雄赵一曼短暂辉煌的一生。

女战士赵一曼一生都投入在抗日战争中,她面对战士们的严刑拷打下保持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赵一曼面对敌人乌黑的枪口,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她迎着敌人的枪口挺胸抬头,视死如归。她举起带着手铐的右手,高声地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三十一岁的赵一曼英勇地牺牲了,但她崇高气节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赵一曼女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让我敬佩。她是女中豪杰,她也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洒热血,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给我们传播了正能量,播撒了真善美。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千千万万的像赵一曼一样的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想对他们说:“烈士们啊!我们会牢记你们的。如果没有你们当时的奋斗,就没有我们和平的今天!我们会带上你们的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唱一首英勇的赞歌,献给我们的先烈们吧!

4.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四

一、延安文人与“五四”启蒙话语

延安文人大多是“五四”知识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理解知识与教化成长的。所以“五四”的启蒙话语作为一种精神品格在延安文人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延安文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

(一)“延安”的由来

黄教师先出示了一个传说:佛传尸毗王在清凉山修行之时,遇到老鹰捕食小鸽。纷争中,尸毗王割肤喂老鹰以解救小鸽;一说赶走老鹰,割肤喂养小鸽。肤施之谓,得源于此。

这就是延安的美丽传说。

(二)延安文人的“构成”

延安文人产生在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人员成分复杂,有叛逆者丁玲、逃亡者以及追求者萧军等,据统计那时候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延安的文人有两万两千多人。可见在关键时刻,追求祖国统一及完美梦想的文人是相当有历史职责感的。

(三)延安文人的生活与创作

延安文人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天国”里,享受着中共战时实施的供给制所给予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津贴、伙食、衣服、窑洞、唱歌、跳舞、散步等方面都做到了自足。津贴,当时士兵一个月的津贴是1。5元,排长是2元,师长以上的是5元,教员是10元。可见当时对知识分子是多么地重视。毛泽东主席一个月也才领5元,那些知识分子就有10元呢。伙食也是有“大灶”、“小灶”之分,“大灶”的吃小米,“小灶”的吃面食。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贫穷,吃不饱,有人形容饥饿的诙谐诗句是“汗水与面条齐飞,缸子与眼睛共色”。幽默有余,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着装方面,当军官的穿四个口袋的衣服。延安的时候,大家统一住窑洞。那时候,大家团体团体抒发情感,唱歌成为一种情感的巨大释放。吴伯萧在《歌声》中说道:“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是一种号令。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多么气势凌人呀。

(四)延安文人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潮

在文艺政策方面,主持中共中央的文宣机构是洛浦(张闻天)和博古(秦邦宪)。毛泽东起草过题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的生动体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全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亦集中于此。在这些城市即将落入敌手之际,知识分子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共中央作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根据地党组织和一切党的军队,应当很多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当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景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当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

二、《讲话》: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一)《讲话》出现的前后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时说: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我们此刻讨论文艺工作,也应当这样做。

此刻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研究我们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那里把当时的历史事实概括为七个要点,简明地阐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准确地说明了《讲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一九四二年前后,在世界和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九四年,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希特勒德国并吞了大半个欧洲,并同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十二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暂时优势,使得整个国际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

三、延安文人:走向民间与彰显意识形态

对“民间”或“传统”的借用,正是现代性知识传播的典型方式之一。现代政治是经过共同的价值,历史和象征性行为表达的团体认同,从而梳理和重构具有自我的特殊的大众神话与文化传统。

为了贯彻《讲话》的精神,延安文人走向“民间”,走一条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小说、报告文学、民歌体叙事诗、戏剧(戏曲)等。

5.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五

整本书以解放军某纵队第一连的经历为主线,重点塑造了周大勇等人的英雄形象。“年轻的老革命”周大勇既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代表,又是冷静果断的指挥员的代表。因为他年轻,又有对敌人无限的仇恨,他起初无法理解我军撤出延安的举动,但他是老革命,他还是理解了党中央的智慧决策,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

除了周大勇、卫毅、张培等指挥员和孙全厚、马全有、李江国等战士。书中,作者还第一次描述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也是从书中,我认识了彭德怀将军。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一个长于作战善于指挥,而又淳朴真诚,甘于清苦,有“人饥己饥”精神的“人民勤务员”。他是一个伟大的模范...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勤务员。他关心每一个战士和人民群众,从不摆架子,陈兴允旅长这样转述过他的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可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使得他富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性,他朴厚、博大、真诚、正直,严肃却又慈爱,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他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把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党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走向解放、统一之路而奋斗。

书中还从侧面描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更歌颂了陕北人民对我党我军的拥户和有力支援。以李老汉为代表人物,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想要明白我党军队的去向,李老汉却故意将敌人引入歧途,自我抱着小孙子跳下了绝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我们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是缘于有了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一个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老百姓都能够为了真理放弃一切,这怎样能不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故事讲完了,我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

整部作品对场面的描述很细致,不仅仅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民英雄的英勇,战士们应对死亡时的大无畏,还描述了人民群众对我军我党的拥护和爱戴,以及.....在危难时刻的大智慧和英明决策。西北战场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员前赴后继,用自我的生民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6.保卫延安读后感4篇 篇六

《保卫延安》歌颂了广大军民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现了壮烈的延安保卫战,使我感受到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保卫延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保卫延安读后感1 《保卫延安》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我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敌众我寡,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胡匪。大敌当前,彭德怀主动请缨,挑起重任。

《保卫延安》是一部著名的“红色经典”,这篇长篇小说真挚动人的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是真实、正面的描写。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作者笔下的英雄任务。英勇的战士们用生命保卫着党中央,每一次战争都会有许多战士壮烈牺牲。

从书中,我认识了卫毅,他坚强,不畏强敌,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认识了陈兴允旅长,他是一个能干、坚决、勇敢的指挥员;认识了孙金厚,他是部队中炊事员、饲养员以及其他勤务人员中的感动人的无名英雄之一;认识了李振德,他是革命根据地不屈不挠,压不倒、折不弯、顶得住的一个人民英雄形象。此外,我还认识了马全有、李江国等一群生龙活虎的战士以及其他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他们的坚强不屈,更看到了他们那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所有英雄的形象都展现在我的眼前,组成了一幅让人激动、崇敬、感叹的画面。

《保卫延安》也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他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保卫延安读后感2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一本《保卫延安》,我得知这是一本中国军事文学著作,不禁欣喜若狂。

《保卫延安》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作品生动的塑造了我心目的英雄------彭德怀将军,他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也是毛主席始终共患难同甘苦的亲密战友之一,是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最忠实,同时又能创造性的运动实际指挥的高级将领之一。还有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这样有勇有谋的军官,有周大勇、王老虎这样的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有普通的战士、炊事员,还有李振德这样的根据地的革命老英雄等等,这些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性格。可以使作品有血有肉,富于感情。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1947年三月初,国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守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但是,取得胜利是要付出代价的,有许多革命战士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书中第六章第五节中,陈兴允旅长曾经这样地描述过我们的战士们:

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积极自动毫无怨言。一个人,望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一个人比比他们,就觉得自己贡献太少,就觉得自己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应该有什么不满意。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我们的国富强盛,国家的美好都是那些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保卫延安读后感3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读了《保卫延安》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本书对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过去和今天的工作以及学习有很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很受鼓舞,受到了深刻的感化和教育。当我轻轻掩起书本的最后一页,我的思绪还徘徊在那个**的年代,我的脑海不由地回荡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想: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我们一直思考和体验,原来人生的意义根本不在于当时选择是对事错,不在于今后的影响是顺利还是困难,然而做出选择之后,敢于面对自己的人生,敢于去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敢于去接受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困难。因为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对我们有有意义的。

岁月悠悠,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仿佛看到了当时:阵阵凄厉的寒风夹杂着雨雪呼啸而过,黑暗的云朵下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那无情的波浪狠狠地拍打着海岸,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顺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这时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面对艰苦的作战地点,他们,像各战场的人民战士一样,每日每夜地奋战,卧下去,爬上来,他们就这样行进着。由于条件差,游击队一般只在晚上袭击敌人,到了战争后期,白天也敢打击敌人。在每一次战斗中俘虏百十个敌人,成了家常便饭。多么令人震撼和敬佩啊!

……这就是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正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一年,我军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靠的是什么,就是军民团结如一家,就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就是一种舍身忘己的精神,就是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之士——

如主人公周大勇,他用博大的胸怀勇敢地抗击风雨,毫不畏惧地迎接挑战。因此,当周大勇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在青化砭战斗中,他英勇地冲锋陷阵……我们都记得彭德怀将军的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开它。”一股暖流涌入了我的心中。

我感觉有一种力量,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在激励着我。这种力量让我能感觉到党所能带给我精神面貌的的一种新的生机,我们要勇于去战胜困难,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人生的道路,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走向胜利的彼岸,去迎接属于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发出最热情的心声:永远跟党走!

保卫延安笔记4 《保卫延安》是现代作家杜鹏程所写,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当代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它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着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文中,作者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之中有卓越领导人彭德怀总司令,有驰聘沙场的高、中级将领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有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王老虎、周大勇,还有根据地革命老英雄李振德。他们具有共同的阶级资本,却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周大勇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我国当代文学中比较成功的人民战士英雄形象之一。周大勇在保卫延安的几大战役中,从一个勇敢、顽固但不成熟的连级干部,成长为一位思想成熟的营级指挥员。榆林掩护部队撤退是因为周大勇刚毅、勇猛,指挥时冷静果断,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与人民军队的威望,才成为一位颇具领导才能的指挥员。

我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和陈旅长、杨政委、赵团长、李政委等人站在一起眺望北方:北方,万里长城上空突然刮起了强大的风暴,打起了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

《保卫延安》歌颂了广大军民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现了壮烈的延安保卫战,使我感受到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解放以前,还有许多烈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牺牲,以无上的心得谱写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

7.保卫延安读书心得 篇七

《保卫延安》是现代作家杜鹏程所写,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当代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它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着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文中,作者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之中有卓越领导人彭德怀总司令,有驰聘沙场的高、中级将领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有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王老虎、周大勇,还有根据地革命老英雄李振德。他们具有共同的阶级资本,却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周大勇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我国当代文学中比较成功的人民战士英雄形象之一。周大勇在保卫延安的几大战役中,从一个勇敢、顽固但不成熟的连级干部,成长为一位思想成熟的营级指挥员。榆林掩护部队撤退是因为周大勇刚毅、勇猛,指挥时冷静果断,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与人民军队的威望,才成为一位颇具领导才能的指挥员。

我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和陈旅长、杨政委、赵团长、李政委等人站在一起眺望北方:北方,万里长城上空突然刮起了强大的风暴,打起了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

8.《回望延安》读后感 篇八

《回望延安》让我们明白了统一思想、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

红军北上途中的分裂,张国焘不听从党中央指挥,带领部队南下惨遭失败,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让毛泽东等党中央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王明等人从共产国际返回延安后给延安造成的思想动荡,拿来主义、教条主义的复苏让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危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让党员认清了形势,避免了错误。

延安“整风运动”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任何人不得在中央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相违反的意见和行动,并以党的纪律作为首要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导纲领,自我批评和革新,最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斗力。

而“统一思想、看齐意识”在当今的社会和国际形势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国快速向前,我们同样要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工作中努力开拓,万众一心共同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我们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依据中央精神引导正确思想和舆论,起带头作用,个人服从大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的时期和形势下,我们每位党员都应该以身作则,继承党的优良经传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不忘初心,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谨守党的纪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统一思想,与党中央看齐,为国家进步、民族未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王玉德)

纪录片聚焦四大主题,即“形成一个核心”,“实现一次理论飞跃”,“创造一批基本经验”和“锤炼一直过硬队伍”,通过历史与未来等多维角度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的非凡力量。回望延安那十三年光辉岁月,一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的凝聚力量;二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力量;三望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经验的可取之处;四望能够担当重任栋梁之才的培养秘诀。

观看影片结束,百感交集。就是从延安开始,长征结束的红军坚定地走向了抗日的前线,这坚定之心、抗争之心、奋斗之心坚若磐石,势不可挡。就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燃起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熊熊烈焰,这希望之焰,抗争之焰,奋斗之焰越烧越旺。就是从这里开始,年轻的政党日渐成熟,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这坚强不屈的集体、这奋斗不息的集体、这充满智慧的集体,带领中华儿女走向胜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在延安的十三年,为党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回望党在延安的这十三年,对于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对于实现中华名字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身在新时代,依然被影片中那些革命精神深深感染。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头上是云卷云舒的蓝天,身旁是一起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努力奋斗的同事,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为企业发展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一切向前走,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走过的路。路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回望延安,回望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岁月,我们青年应坚持本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9.话说延安精神读后感800字 篇九

在那个年代,所听所见最多的就是红色故事,大人们经常反复教育和考验我们,使我们在小小年纪就能看着宣传画指出井冈山、延安、上海等革命圣地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伟人,也能讲出红军长征、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等革命故事。

当时,我最先熟悉的红色圣地就是延安,因为那里有一个特色景点——宝塔山。初秋,我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去延安,老领导坚决要登宝塔山,他说:“不来延安就得不到革命的洗礼,不登宝塔就领悟不到延安的精神。”我们登上宝塔山,站在塔顶,环顾四周风光时,他跟我聊起每次到延安必登宝塔,并侃侃而谈每次登塔的不同感受和延安的时代变迁。此时此刻,我的心田浸满了一种神圣感。

在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选读了《话说延安精神》这本书。通过系统地读书,我对延安精神的历史、精髓、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全国奔赴延安的青年大军、文化大军、科技大军、国际大军中,我体会到“到延安去”的极大号召力和吸引力。延安成为全国人才汇聚的高地,国际关注的重心,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信仰核心力。从《陕北老百姓心中的“谢青天”》《论持久战》和《毛泽东“挨骂”的反思》等文章里,我也感受到共产党人闻过则喜、有过即改的优良作风。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东方红》的传唱、“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独特风景中,无不体现着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担当。

10.《回望延安》观后感 篇十

《回望延安》让我深刻理解了我党执政以来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近代社会带领中华民族中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领导者,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中流砥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思想武装的政党才是有生命力的政党,只有听从党中央的领导统一领导,发挥看齐意识和统领全局意识,全民空前团结和统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延安时期,从艰难困苦中逐渐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正是在延安,延安精神唤醒了中国人民,从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总书记重回延安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全党,要不断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我们回望延安,不是漫不经心地回忆,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回顾,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思想的淬炼、作风的检视。回望,是为更好的前行,当我们前行时,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回顾自己的初心,拨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回望延安,那是一个奋发进取的时代,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时代,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汲取最广泛智慧的时代,是锻造干部、培养干部的时代。

《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满目疮痍走向了辉煌胜利,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走入了富强振兴。延安精神,过去是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如今更是奋力进取、强国强党的力量支撑。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延安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有志青年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放眼当下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用直面血雨腥风,但无形的战场暗流涌动。

11.红色经典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十一

-----保卫延安读后感

《保卫延安》是一部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该部长篇小说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站、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将彭德怀、胡宗南等敌我高级将领的决策,基层连队的战斗与生活,根据地

人民与游击队的斗争概括出来,描写了周大勇连长、团政委李诚、团参谋长卫、战士孙全厚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示了根据地军民誓死保卫延安的英雄气概。读《保卫延安》,英雄们勇于承担重任的精神、献身革命事业精神、情系群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英雄形象似乎在告诉我:要弘扬光荣传统,立足本职岗位,献身庄严而神圣的专用通信事业。

作为省专用通信局的一名运营维护人员,和周围同志一起承担着保障专用通信畅通、服务党政军机关的重任,使命光荣,职责重大,我亦应学习英雄们的光辉精神,进一步弘扬光荣传统。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三个增强”:

一要增强责任意识。1947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率领40万精锐部队扑向陕甘宁边区,边区仅有几万人的部队以运动战方式英勇反击,?shy;开了保卫延安的序幕。在敌我实力悬殊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陕北坚持斗争,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承担起拯救民族的重任;彭德怀主动请缨,带领两万多人转战陕北,以少胜多,取得一个个战役的胜利;每每遇战役,每每遇到“硬仗”,周大勇和他们战友们总是主动请求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贩贩每个人岗位不同,但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联想到自己所服务的党政专用通信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线、生命线、胜利线,是一天不能停,一刻不能断的政治线,作为这个光荣团队的一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职责重大;联想到自己的岗位,负责党政专用通信系统的维护维修和运行管理,是保障省委省政府与中央、全国党政军机关信息畅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政令通达、服务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我想,今后亦应以英雄们为榜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本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积极克服专用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中难题,确保系统健康、高效运行;同时,履行好保密责任、岗位责任,严格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

二要增强奉献意识。在极其严峻的斗争形势下,战争生活也异常艰苦,政治干部李诚废寝忘食,开展卓有成效思想教育和后勤保障工作,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集饲养员、炊事员于一身的战士孙金厚厉行节约,想尽千方百计筹集粮食,改善战地生活,把满腔热情奉献给连队的战友们;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危难时刻,西北野战军官兵仍然坚持给群众挑水、打扫卫生等,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群众转移到山里,把无疆大爱奉献了群众。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广大指战员不怕流血牺牲,奋不顾身,每一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排长 王老虎为掩护战友突围,倒在血泊之中,孙金后壮烈牺牲,没有献身精神就没有保卫延安的胜利;没有奉献精神就不会有专用通讯事业的发展。当今的和平年代,仍然需要献身精神。我想,今后自己应当一切以工作需要为导向,该加班的情况自觉加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上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不斤斤计较,平时少点休息娱乐,多做点工作,多学习点知识,用多一份的付出换取多一分的收获。同时要服从指挥,贯彻指令,在最好日常工作维护维修的同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应急任务和临时性任务,力争为服务专用通讯工作大局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同事排忧解难,服务同事的工作、生活学习,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氛围,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工作格局。

三要增强开拓意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西北3万野战军创造性地采用“蘑菇”战术,并动员边区民兵使用“麻雀战”袭扰敌人,拖住了30多万敌军,在运动中等敌人疲惫不堪或立足未稳时,突然袭击敌人,取得了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在蟠龙镇攻坚中,周大勇勇于开拓,大胆地摆出一副“战败”的架势,出色地将敌人引诱到预定包围圈;尤其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人的重围,与主力失去了联系,周大勇毫无畏惧,独立思考判断,镇定指挥,带领战士左右冲突,胜利冲出包围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人民军队的上层将领和基层干部开拓创新,因时而变,随时调整战略战术,抓住战机,创造了一个个以少胜多的奇迹。这种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分局刚刚成立,一切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更需要英雄们的所具备开拓精神。我想,自己应当立足于本职岗位,加强调查研究,勤于思考,突破?shy;来的固定思维,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要深入了解二级网建设与管理维护中出现问题,全面把握专用通信系统薄弱环节,加大维护维修力度,并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探求消除薄弱环节的途径,切实维护党

政专用通信网的安全运行;同时,积极总结?shy;验教训,探索维护维修、设备管理、日常保养等方面的操作规程,上报领导固化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力争为建立长效运维机制贡献一份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位智者交谈。”读《保卫延安》,我感觉自己在与书中的无数英雄对话,熠熠闪烁的传统精神激励我拼搏工作,争创佳

上一篇:秋天的景色周记500字下一篇:迎国庆联欢活动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