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精选10篇)
1.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 篇一
小时候端午节到农村去玩,村子里总是飘着粽叶的香气,大家都互相串门,送上自己包好的粽子。家家门前都挂着一株艾草,有时还会赛龙舟。有一年,我在端午节的时候去看望奶奶,奶奶正在做一种糕,糕点是椭圆形的,通体都是墨绿色的,就好像是一块长满了青苔的岩石,我咬了一口,十分软糯,甜而不腻,充满了一种叶子的清香。那时候的端午节十分热闹,大家一起吃粽子,粽叶香飘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但是,城市中却不是这样的,有许多人只记得端午节放假,端午节的习俗几乎忘光了。难得见到有人家包粽子,挂艾草,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速冻粽子,冷冰冰的没有一丝过节的气氛,大家只是围在桌边,三口两口的吃掉了手中的事物,就一言不发的赶去工作,对许多人来说,端午节和普通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
长大后,去农村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渐渐忘了包粽子的习俗,只是现在,农村□了,左邻右舍住进了不同的安居房,大家被一堵堵墙隔开了,再也没有当初互相送粽子的时光,奶奶也很少做那种清香溢口的糕点了,因为邻居们都走了,没有人和我们一起分享糕点,我和爸爸妈妈也只有在节日中去看看奶奶,奶奶越发的寂寞。
我现在很怀念,怀念小时候笑着接受邻居阿姨给我的粽子,怀念小时候拼命吃糕点的样子,我跟怀念的是大家一起为在桌边,高高兴兴吃粽子的场景。
2.又闻榆钱儿香散文 篇二
家住干旱少雨的西北黄土高原,绿色较为稀缺,尤其是在尚有一丝料峭的春天,花就更加珍贵。桃、杏、梨虽是春天的尖兵,可在这里,除了农家院落、有水的田间地头外,大片的山野里却极为罕见,能见到的,则是单调而迟缓的榆树和刺槐树。那顽强的性格,鲜明的绿色,给荒寂的原野平添些许生命的活力和灵动。
山野里春天靓丽身影的最早展现,除了那些细嫩柔软的小草稍早些零乱摇摆外,就要数榆树了,而刺槐则更靠后一些。你瞧,在微凉而柔软的春风多次吹拂抚摸下,迟钝懒散的榆树终于睡醒了,山崖下,沟壑间,坡埂边,那些大大小小屹立的榆树,在散乱沧桑、虬曲斑驳的枝干上,最先鼓满了褐红色的小点点,像生了许多的痱子,小点渐渐变大,成了一串串排列有序的斑点,随后,这些斑点又裂开了,枝条上爬满了密密麻麻嫩黄的小豆子,接着,小豆子出芽了,开花了,变成了一串串、一层层,重叠着、拥挤着笑脸的金黄的榆钱儿。那寂寞羞涩、孤傲盛开又美而不妖的圆圆的榆钱儿,金黄耀眼,清香醉人,顿使沉寂的荒原生机勃勃,叫人为之一颤,进而垂涎欲滴。
榆钱儿,其实就是榆树的花。因其形似清朝时期广泛使用的铜钱,只是略小而已,故名榆钱。我对榆钱儿的钟情,不是缘于它是原野上最早最好看的花,也不是因为它金黄耀眼的颜色和圆润漂亮的形状,更不是由于它“余钱”的谐音而喜庆的寓意,而是那平凡且不起眼的小小身体,在我孩提时代却扮演了一个伟大的角色,勾起我太多太多的回忆。
每看到榆钱儿,就会哼起程琳的《采榆钱》:“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奶奶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也把我带回了蹉跎的童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吃不饱饭几乎是常事,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饿肚子就更突出一些,一年中,粮食总是不够,只能靠像苦苦菜、灰条籽、榆钱儿、槐花等杂物来添加补充,而榆钱是味道最鲜美,颜色最漂亮,又几乎没有副作用的首选。每到春天,放学回家的我,便约上几个小伙伴,提上篮子,去采摘榆钱儿。到了榆树下,那缀满榆树枝丫的榆钱儿,早就勾着心中的魂,不仅榆钱儿好吃,还因为肚肠里的饥饿,榆钱把肚子里所有的饿虫馋虫全吸引出来了。我拴根绳子把篮子挂在脖子上,踩着肩膀,和小伙伴们轮流攀爬上树,仔细采摘。我只要一上到树上,便猴急猴急的先捋一把塞进嘴里,一边吃一边再往篮子里摘,就这样边吃边摘,篮子摘满了,我也吃差不多了。尽管我们都想摘多些,摘快些,但我们都很注意不伤到树也不折断枝,因为我们记得大人们的话,长成一棵树不容易,何况是救人命的榆树啊!榆树,在农人心里,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享受并保护树,便成了一个谁都遵守的不成文的底线。
榆钱儿采摘回来就交给妈妈。榆钱儿除了生吃,还有许多种吃法,做起来也十分简单。妈妈先把榆钱儿洗净捏干,然后再与其他杂粮搅和到一起,加上别的野菜,做出各种好看又好吃的食品来。今天加些面粉做一锅蒸饭,明天和在面团里烙一张榆钱儿饼,后天熬一锅榆钱儿粥……总是变着法儿做出各种食物各种味道,每一种都让我感到喷香无比,久久难忘。
岁月把榆树的年轮加了一层又一层,时光把榆钱儿的金黄洗了一遍又一遍,日子早把过去的苦难拋了个一干二净,光阴也把榆钱儿变成了一种现在的生态品,只是偶尔尝个新,我也由孩子变成了老人,但榆钱儿印在脑海的形象却越来越鲜亮,留在心里的味道越来越甘醇,妈妈的音容笑貌也越来越清晰。看着眼前越来越富裕的生活,对过去苦难日子的记忆,对妈妈深沉的思念,就像那榆树,坚韧,倔强,风雨不惧,冰雪屹立;也像那榆钱儿,一串又一串,一层又一层,金黄金黄,逢春即开,如柳絮在风中飘,如蝴蝶在空中飞,向云烟,向大地,倾诉衷肠,灵魂,在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记忆太多太深,思念太远太浓。榆树,榆钱儿,妈妈,是我心里一道永恒的风景。
明年的春天,榆钱儿该是怎样?
3.端午浓情粽叶飘香散文 篇三
从小生长在北方城市,家又离回民坊近,端午节都从坊上买粽子,从来没有包过粽子。在分配到汉中工作后,粽子的印象就率先在我脑海中扎营。
汉中--人称小江南。那里盛产大米、糯米,糯米是包粽子的优质原料之一。我所在的单位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数上海、无锡人居多,我的师傅就是无锡人。那时候在汉中只要逢端午节,师傅就会叫我到她家过节,和她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师傅包粽子的手艺很好,粽子馅也很丰富,有火腿的、豆沙、红枣的。我开始笨手笨脚的不会包,学着师傅的.样子,把叶子在手上折好,把米和馅放进去,包成无锡人称的小脚粽子和各式样子的粽子,在用各色线扎好。按着师傅教的程序我把我第一个包好的粽子用线扎好提起来得意的欣赏让师傅看,啊哈---散了---露馅了---呵呵呵,师傅安慰我,没关系,一回生二回熟,练练就好了,然后手把手教我怎么包。终于在师傅耐心传授下,我包的第一个粽子宣告成功了。粽子包好后,师傅进行下道工序---煮粽子,在煮的过程中,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香甜香甜的,忍不住就想深呼吸一口。粽子出锅后,师傅让我先品尝,粽子没吃人先醉,太香了,肉馅的香润不腻,豆沙红枣的蘸着蜂蜜香甜可口。我品尝着粽子思绪万千,这粽子里包的岂止只是馅,分明包的是师傅的真诚仁爱之心,包的是师徒情谊和姐妹真情。粽香情意浓,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在这一层层粽叶和一根根丝线中包扎的更加牢固。
4.粽香阵阵庆端午散文 篇四
杨柳依依,艾草青青,五月的暖风,吹来沙枣花蚀骨的香气,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也悄悄来临。街上的人流骤然增多,市场上卖粽叶卖大枣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开始忙着采购。节日,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馋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漂水,应自照千峰。
提起端午,总会想起一个铁骨铮铮的名字——屈原。端午节的来历甚多,而广为流传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还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沉入汨罗江的悲情故事。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曾一度受到重用,被封为三闾大夫,其间写出了流芳千古的佳作,与《诗经》齐名。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官员们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去官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途中,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哥》等不朽诗篇。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悲愤不已,在五月五日含恨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表达着对祖国的一片忠魂。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跑到汨罗江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去打捞他的遗体,他们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抛进江里,是想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尸体,一位老中医还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怕蛟龙水兽来伤害屈原。后来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却也表达出了后人们对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的缅怀和尊崇。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还有很多,有纪念春秋时期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的传说,还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神话故事。从这些世代称颂的传说和故事里,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孝节义的美德。端午节的来历,大都和粽子,艾叶和雄黄酒有关系。屈原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跨越几千年,任滔滔的时光划过多少个年华,人们不会忘了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和不朽的诗篇,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也伴着粽叶的清香一代代流传下来。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南北都有的传统习俗。粽子的制作方法有些复杂,先要备好宽大新鲜的粽叶,也就是采的芦苇的叶片,绿绿的,厚厚的,柔韧有光泽。糯米提前用清水浸泡,加上红枣,葡萄干,核桃仁等辅料,把两片粽叶并到一起,糯米攥成团,包成一个个三角形的大粽子,再用细绳绑扎好,放在锅里煮一个多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可以出锅了。糯米粽子凉热皆可食用,吃的时候把绳子上的活扣解开,剥掉粽叶,蘸点化开的红糖水,香甜软糯,米里透着苇叶的清香,是老少皆宜的美味。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富裕了,粽子的吃法也多种多样,有八宝粽,肉粽,海鲜粽,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来做,过节嘛,过的就是喜庆,热闹,舒心。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紧张,大多都不善厨艺,也没有兴趣去学做这样工序繁琐的粽子。当然,这并不影响大家过节的心情,超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早就上市了,买上两斤回去煮好就开吃,解馋又省事。在学校附近,有一个卖竹筒粽子的小贩,蹬一辆三轮车,长长地吆喝着,五元钱一个,掰开细细的竹筒,露出跟竹筒一样圆柱体的白白黏黏的米粽,中间插一根细长的竹签。小贩把米粽放在一个盛着白糖的盘子里滚一下,递过来,还冒着丝丝的热气,咬一口,甜糯里还带着竹子的清香,小孩子们都喜欢吃。
但在我们老家农村,是不包粽子的,我们那里没有江河湖泊,自然也没有芦苇荡,城里人买粽叶,农村的人可能是嫌麻烦,就做油饼卷糕,炸韭菜盒子吃。用糯米和大枣加上红糖蒸成米糕,卷在炸好的软软的油饼里,吃起来又香又甜。小时候家里穷,没多少好吃的,总是特别盼着过节,不论哪个节日,都是掰着手指头算,到了节日那天,才可以吃到点好的,不是因为孩子们馋,真的是日子过得太艰难。
妈妈一向都很看重节日,不管生活多么窘迫,总会想办法给我们准备上节日的食物。妈妈炸的油饼总是又软又香,妈妈蒸的米糕也是又粘又甜。妈妈在的时候,每年过端午,都会提起一段往事。妹妹是五月初二生的,端午这天,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怕我们过节吃不到卷糕眼馋,就进厨房给我们做。妈妈说,当时家里没钱,没有去买白米,她就用两碗小米加上爸爸从城里捎回来的红枣,给我们蒸了米糕,又烙了几张油饼。妈妈刚把卷糕给我们做好,村里的队长来了,他知道妈妈坐月子,我爸又不在家,孩子们都小,可能不过节,就端了几个卷糕给我们送来。队长看到妈妈给我们做的小米卷糕,笑着拿起一个吃了一大口,连声夸好吃,其实妈妈也知道,小米做的糕,哪有白米做的香呢。队长是个善良的大叔,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相邻之间的那份热气忠厚,真的让人很感动。
端午节除了吃卷糕,还有好多流传下来的习俗。小时候每到端午,妈妈都会提前做好几个漂亮的荷包,香囊,里面放上晒干的艾草,端午的头一天晚上要放到外面润晨露,早上给我们每人带上一个,能避蚊虫叮咬,还能辟邪。小孩的手腕上,脚脖上都戴上用彩线搓成的花绳,如今的人们,除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恐怕都不给孩子做了。妈妈手巧,绣的荷包香囊可漂亮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常来跟着妈妈学,我这亲闺女,从小就怕干针线活,一样也没学会。我当年戴着妈妈做的香囊到处炫耀,等自己做了妈妈,却从未给我的孩子做过,真的是愧为人母了。
在我们老家,还有端午节在门上插杨柳条和艾叶的习俗,大概的意思应该还是辟邪吧。折柳条的任务,自然归孩子来完成。村子里那时候最多的就是柳树,房前屋后,地头沟旁,到处都是杨柳婀娜的身姿。男孩子三下两下爬上树,咔擦咔擦,一根根细长的柳条扔下来,我们女孩则忙着往家里搬,端午节早上,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上碧绿的柳条。我们也不忘给自己用柔韧的柳枝编一顶绿色的纱帽,戴在头上满村子疯玩。妈妈还会去水沟边拔来一些艾草,也插在门头上。对于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人们也无从查究它的出处,只是一代代延续着,成为一种节日的传统。
端午节早上,妈妈天不亮就起床蒸米糕,炸油饼,等我们起来,桌上已经摆好一大盆卷糕。妈妈先用盘子装五个祭献,还要点蜡烛,上香,口里念念有词,大概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话,我们小孩子只记得吃,哪里能记得妈妈念什么,所以始终也没听明白过。妈妈还会让我和妹妹把卷糕送给邻居家几个品尝,人家也会拿自己家做的回赠,而小孩子们,则成了来回往返的信使。农村里世风淳朴,乡邻之间也大多和睦,过节时更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如今的城市里,邻里之间很少走动,平时也不怎么往来,对门住的邻居,轻易都不串门,是体会不到那种浓浓的乡情的。端午节这天大人们会喝点雄黄酒,给小孩子额头和耳朵背后都要抹点,可以驱邪防虫,反正都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是不是和《白蛇传》的故事也有点关联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我也住在城里,城里人端午节都包粽子,可我总是笨,学不会,只能买几个给孩子吃。孩子们却不爱吃,更喜欢吃我做的油饼卷糕,我自己也一样,还是觉得香甜软糯的卷糕好吃,也许,这也是恋旧的一种情结吧。家乡的传统习惯,早已潜移默化渗透到了骨子里,如今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心中的眷恋却时刻萦绕着。其实吃什么无所谓,只要大人小孩心情舒畅,快快乐乐就知足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身在哪里,家乡在自己的心中总是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南方的端午节应该更热闹了,汨罗江上,是不是年年都会赛龙舟呢?屈原祠里,一定还会有人络绎不绝地拜祭那位忧国忧民的屈大夫吧!历史的云烟会随着岁月渐渐淡去,但那些民间的习俗却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即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香香甜甜的粽子,飘荡着节日的喜庆,流淌着岁月的情怀。屈原若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的社会繁荣昌盛,人民丰衣足食,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应该会含笑九泉了。历史可以变迁,时光可以退去,但他那永恒的诗篇和壮志忠魂会随着这个传统的节日代代流传,不朽不枯。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跃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5.又闻桂花香作文 篇五
关于桂花的记忆,寥寥可数。那时还是一名高一新生,初来乍到。去教室的路上,清风拂面,携来一阵阵桂花之香。都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桂花绽放的时节里啊,它的香味早和空气融为一体,谁说空气是无味的呢?笼罩我的这般桂花香,浓郁掺和着浓烈,似是远方飘来的雄浑笛音,悠扬婉转,余音绕梁。那些音符是踩着花香纷至沓来,蹿进这風里,也蹿进了我的生活里。我的高一,正是桂花一般的浓郁。那些日子,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对未来充满着斗志,有很多计划,也有很多梦想。而我也总是身体力行地把那些忽远忽近的梦想拉到脚边,尽力而为地把它们推到眼前。
在浓烈香气的熏陶下,顿时也觉得世界绚烂多彩起来,宛如一幅梵高笔下浓墨重彩的画卷。听朋友说,那些散发馨香的,仅仅是两棵桂花树。而仅仅是两棵,就已经让校园芳香四溢,不由得让我惊讶又感叹。
因为对于这花香的迷恋,对桂花茶也喜欢得紧。看着那小小的花瓣在水面转圈儿,水汽氤氲中散发出独有的桂花香气,再随着如丝如缕的轻雾扩散到空气里,别有一番趣味。
桂花终究融于泥土,秋去冬来,春过夏往,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循环往复又回到深秋季节,而我转眼已是高三。在某个听课的瞬间,偶有的微风从窗外灌进来,竟是那熟悉的桂花香气。说来也奇怪,之前对于这香气的激动与迷恋,在此时此刻竟是了然于胸,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故人造访。此时的清新、清香、清爽代替了记忆中的浓重、浓郁、浓烈。也不知是因为所在的楼层之高,淡化了它的浓郁,还是我高三的心境,遗漏了它的芬芳。这时的香气啊,清新而不浓郁,却又让人不得不留下念想;这时的香气啊,是缭绕山腰的薄纱,随风而动,因风而散;这般的香气啊,是中国的山水画,一画一笔,多了一番淡雅的景致,点尽了诗情画意。
这一阵桂花香,让我想到我那时的初来乍到,未谙世事,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忐忑不安与彷徨。原以为并没有融入高三的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生活,可再次嗅到这香气,才发现其不同之处。原来,我早已融入这支队伍,早已是这队伍中的一员。我开始学会规划,而不是仅靠幻想;开始学会按部就班,而不是急于求成。就像这些飘香的桂花,经历了春雨的滋润,经历了夏风的狂舞,才渐渐郁结成这淡淡的香。
我们从青涩到成熟,这不仅仅是一段心路历程,沉稳执着,更是我们作为一名高三学子应有的姿态。
6.又闻桂花香作文 篇六
夹杂着些许的凉风,鼻尖抹过一丝淡淡的清香;一朵朵娇嫩的桂花星星散散地附上了青丝,小小的,黄黄的,可爱极了,
九月的风里随时飘逸着清淡的醉人香气,在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儿时在桂花树下骑着姥爷的肩膀上摘桂花的稚气的孩子。
也许这段记忆对旁人根本没法算是“奇妙的旅程”,但于我来说,便是最精彩的故事。
时光茬苒,此刻,秒针倒转,思绪飘回儿时。
我穿着自色泡泡袖上衣,黄色碎花短裙,高高束起的马尾辫甩在脑后,软软的小手牵着经历沧桑磨出茧子的大手。轻快的跑过洒满阳光的小道,跑过南门的石桥,跑过葱笼的树林。
”慢些跑,慢些跑,小心别摔着!”“姥爷牵着我的手,小跑步跟在后边,我立马刹住脚回头露出一个属于这个年纪最灿烂,最甜美的笑容,待到身后轻微喘着气的他稍微舒畅后松开手快步直至花树下拾起小花,细细端详起来。
花是零零散散的躺在松软的草上的人儿,笑得灿烂,扬起手将小人儿几用力向上抛,橘红的,灿黄的,象牙白的,像是穿着各色衣服的小人儿在空中跳舞。再捧起这些小人儿向天上丢,好似花雨。“哈哈哈……姥爷你好像仙女啊!”鲜艳的小花儿缀在银丝上,我笑了,姥爷也笑了,面庞上的褶折也绽成了花儿。
抬眸望向那一簇簇灿灿的桂花,心里好生欢喜。向外公扬起手,想要外公抱起我来摘桂花,外公俯下身子朝我伸出他精瘦的手臂,把我扛上他的肩,稍微有些颤抖的重新站起身来。
坐在外公的肩上,我挺着身子伸手去摘一簇一簇的桂花,一束,两束……小小的手已经装不下再多的桂花,晃着手中的桂花,无数的小花儿伴随着花香倾泄,外公把我从肩上放下,我顺势躺到在草地上,手里棒着桂花,猛地圾一口,淡雅清新的香气溢在鼻腔。
外公也躺在我的身旁,看着我摆弄着手中的花儿,微微颤动的小花儿,似在微笑。外公轻抚着我的头发,掌心的温度,仿佛暖了整个世界。像是被柔暖的鹅黄色充斥,或是累了,我昏昏沉沉的躺在闻着草香和桂花香睡着了。
抬手佛去依偎在发丝上的小花儿,那朵朵的花儿便沿着短发滑落到肩上,同外公一并纵身一跃乘着风去了
不知谁家的新燕又飞来,衔着花儿,伫立在外公”“身上”盈盈充斥着清香。
7.又闻桂花香作文 篇七
城里校园内的桂花长廊,也别有一番风味。长廊内桂花虽然不多,但却香气四溢。学校教学楼与操场间隔的那一段长廊,种有数十棵桂花树,一进校门就可以闻到那甜甜的桂花香。穿过走廊,桂花就跟小孩子似的跟在你身后,直到你进了教室它才回去,令你一早就有一个舒适的心情。
在我奶奶家门口,有一棵格外“奇特”的桂花树。它的花瓣颜色比别的桂花花瓣更淡一些。疏密分别很大,左边树叶多桂花少,右边桂花多树叶少,似乎一棵桂花树分离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夜里,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映照着桂花,渐渐地花瓣透明如蝉翼,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不一会儿,整个小区都浸润在花香的陶醉中,即使小区楼下人很多,但都不说话,默默地沉浸在这花香之中,小区的夜晚是幽静的,流淌着片片的幽香。
“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文”,连诗人都忍不住吟诗夸桂花香,可见,桂花香是多么令人心醉神怡。
8.家乡那端午的粽香散文 篇八
说起这斛叶粽子,那可是很有讲究的。
初夏的山上百花尽绽、万木峥嵘,秦岭山上生长的一种灌木,叫斛腿子,个儿不高,叶子却很硕大厚实,绿色的叶面上生着一层极细的绒毛。端午时节,山民们携篮背袋去山的阳坡面釆摘斛叶,要不了多久,就篮满袋鼓了。
拿回家中,置于盛放着山泉水的面盆里浥洗,除去浮尘的阔叶便绿油油翠生生地展现在面前,稍作荫凉,归摞备用。
米要挑上好的江米,用清水泡约两小时左右,云豆、大枣、核桃仁、花生豆等配料,如法炮制。还有另类点的,用新鲜的猪膘肉,以盐腌过之后备用。包棕子之前,先在大锅内放适量泉水,柴火加热至渐开。
取新鲜斛叶置于左手掌面,右手三指为撮,取泡过的江米于叶面摊铺,二次再取云豆、核桃仁、大枣、花生豆各数枚放于摊好的米之上,复撮江米上覆之,然后三角折叠,用水浸过的稻草枝捆扎成三角形状,如此反复,逐个完成。
如果家里人多,大家围桌而就,有说有笑,包粽子如同玩游戏一般,驾轻就熟,不一会工夫,一箩筐包好的粽子便堆成一座小山头。
至于风味,皆因各家个人喜好,有放入老黑糖的甜味粽子,有放五香调料的五香味,有什么调味也不放的原味棕子,有放入猪肉片的荤味粽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这时,再看看灶间,一锅热气腾腾的开水正沸腾着,倒入包好的棕子,急火煮上二十分钟左右,再煨以小火持续煮约二十几分钟,粽子便可新鲜出锅了。
只见,原来墨绿色的斛叶颜色变成了黄中淡绿色,有些蓬松的叶孑下面已经鼓实起来,那是生米及佐料吃水以后形体膨胀而紧致密实起来的。
伸手拿起一个,解开稻草枝上按压的活扣,细致地剥开包着粽心的斛叶,只见一个紧致有形的三角状米团,其间夹着枣的红、花生的黄,隐约看到黑中有红的晕色,这便是甜味粽子。
取中碟一只,根据个人食量,绽开三二棕子不等,原味的再浇上点蜂蜜,一盘白里透红的棕子,便呈现在了面前,那米的筋道,紧致入口,米的糯香夹着斛叶的草香味,沁人心脾,浇上蜂蜜晶萤剔透,咬上一口甜中有筋,其间的大枣、花生、肉菜类早已糯化了,只需舌头轻轻一压,便随形散开,和着米粒的筋道,紧致入喉,顿觉口舌生津,真是别有一番甜味在心头!
近端午节前一天或是端午当天,用一种近似于长方形叫做“马提笼”的篮子盛好,家人会蒸上一屉“糖包子”,去孝敬刚度过春荒不济的老人,然后去走访各处的亲戚。
为了面子,礼成双数,出门入户走各家不同辈份的亲戚,还得往笼子里放上三至五个不等的糖包子。
刚过门的新媳妇,端午一定要提着包好的棕子,新蒸好的糖包子要去看自已的娘家老人,逢节必送,久成礼数。庄户人家生个大胖小子,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带把的”、“顶门杠子”,语气里不乏自豪。如若生个女子,气势上先输了三分,乡邻问起生男生女时,则陪上笑脸说“糖包子”,那意思便在于此,女看娘要拿糖包子的,生女子是“糖包子”的绰号便由此而来。
我家住在川道,端午节包粽子必不可少,惯常用夏时的芦苇新叶,因芦苇古称荻或者荻子,荻草,叶性甘凉平实,有清热润肺、泻实火之特效,其叶性韧,多叶相叠而包棕,无不尽其叶之天性微甘、温凉之利。
9.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 篇九
新房子造好了,上梁这天,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娘舅、姑父、寄拜爷(干爹),这些有身份之辈一定要挑上一担担松糕。一盘盘松糕方方正正,香香喷喷,像一座座宝塔,端端正正地放在正间的八仙桌上。上梁时辰到了,作头师傅手托糕盘,一边登梯,一边赞歌,一边抛糕,这时吃上梁酒的亲眷、朋友以及村上男女老少都来抢松糕,场面热闹而喜庆。“手捧金盘圆又圆,脚踏云梯步步高……”作头师傅越唱越有劲头,下面抢松糕越来越热闹,“抢到松糕运气高,吃了松糕钞票高。房子造来大又高,米囤糯米香又高……新房子主人喜气洋洋,亲眷朋友乐开了花。吃好了上梁酒,主人还要分给前来吃上梁酒的亲眷、朋友几块成双成对的松糕。 以前在乡村里制作松糕家家户户都会做。要是轮上吃上梁酒了或好日酒了,要排场几天。浸米、轧粉、收粉、上笼、烧火蒸糕……忙得不可开交。我小时候目睹过父母做松糕,我们小孩守候在灶头边,等到第一蒸笼的松糕出锅时,便迫不及待地拿着筷子戳上块松糕,吃着又香又软又糯的松糕,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今日里制作松糕这门手艺大多不会了,要是轮上吃上梁酒或喜酒得到店里去买一担。买来的松糕看看样子蛮好,但没有糯香,一碰就碎,那是真正的松糕,不能吃只能看。久而久之这样的松糕再也无人问津了。
传统手工制作,选用优质糯米,经久不衰的荣归桥志宏松糕,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附近一带乃至王店、洪合、濮院都前来订购。我访问过松糕店老板王师傅,问:你的糕为什么受到顾客的青睐?答:因为我采用的是传统手工制作,铁锅子、硬柴火、急火蒸。选用的是优质纯糯米粉,人工收粉,汤水正好,蒸熟后吃起来又香又糯。问:你为什么要学这门手艺?答:松糕是乡村上梁、结婚必须的糕点,是乡村乡俗的习惯,更是一种乡村文化。为了使这门手艺传下去,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我学了这门手艺,想不到生意做得我来不及,洪合、濮院的老板还专门来定做。
王师傅制作的松糕名声远扬,生意越来越大。今天除了喜庆必要有的松糕外,一个庞大的喜铺商场隆重开业了。喜铺商场里喜庆礼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喜糖、灯笼、拜诞、日景、夜景、迎客松、苏铁树、迎宾豪华喜盈门……凡是吴越文化喜庆活动礼品齐全。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婚庆、上梁气派越来越大,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王师傅松糕、喜铺既方便了周围群众操办喜事,又为传统文化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10.又闻桂花香作文 篇十
俗话说得好,花需要叶子的衬托才显得更美丽,在桂花身上,这句话却不得以应验,小巧精致的桂花,似乎是叶子的帮衬,如果不仔细瞧瞧,连它的身影都看不见。
一棵桂花树就好像是一幅画,那是大自然独有的笔法,它想要把它展现出来,又喜欢把它藏起来。它们都渴望阳光的照射,要不然怎么都往大树顶端挤呢,睡在细嫩的花蕊深处的露珠,被太阳的金箭拨开了眼睛,闪动着成串的光辉。
桂花的美名不在于似牡丹般的鲜艳,芙蓉般的千姿百态,而在于它的虔诚,不与人争奇斗艳的好心态。摘了桂花,我们可以泡桂花茶,做桂花糕,它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服务。
摘一朵桂花,欣赏它的优雅,学会它那美好的品质。十字形的花瓣,仿佛要把你拥抱;一丝丝花蕊,显得非常弱小,你一碰,它就要向你摆摆手走了。
桂花美,富阳也美,如果说杭州是天堂,那么以桂花为市花的富阳——胜似天堂!
【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推荐阅读: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会总结08-13
关于粽香端午作文08-16
有关端午习俗的散文:艾 清香着端午07-14
端午散文08-08
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08-21
端午节的散文10-20
关于端午节作文500字:过端午09-04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端午节的习俗09-09
端午节祝福短句,端午节贺词贺语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