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2024-09-02

公共财政理论概述(8篇)

1.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篇一

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特殊性质,而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是从另外的角度对国家财政的定义。两者的主要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尊重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重视对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制度的研究;重视对我国公共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实现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增强定量分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公共财政;私人财务;政府财政;公共财政论;国家分配论

在我国,研究公共财政问题是近年来的事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我国是否适用,也成为广大财政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拟就公共财政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对公共财政概念的重新认识

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笔者认为:

(一)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它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从行为特征上看,公共财政是一种收入和支出活动,这构成公共财政与其他公共行为的本质区别。

显然,我们这里对公共财政概念的定义与传统说法有一定差异。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就是公共经济,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由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几乎成了政府的同义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里,我们将公共财政表述为一种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是强调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收支活动的行为寓意,也是突出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与政府本身在概念上的区别。

公共财政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公共利益和这种利益的载体公共需要的存在,这是公共财政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财政作为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手段存在的必要性。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其实施主体是一定时期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国家和政府存在的条件下,主体的责任自然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因此,国家财政必然是公共财政。

国家财政的社会公共性首先是由国家和政府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决定的。国家及代表国家的政府是社会管理者,当然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体现公共利益并使之得到实现,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责,因此,国家财政必须是公共财政。不体现和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政府财政是不正常的和有缺陷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共财政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客观要求。

(二)公共性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

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存在是市场机制天然存在的缺陷使然,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有一些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对市场缺陷加以弥补。显然,这里是将市场经济当作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表现形式。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公共财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特殊性质,而是政府财政的一般

[1][2]

2.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篇二

一、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的分类

1、公共产品的界定。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了关于公共产品的经典描述, 认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大特征。国内有学者在此基础上, 将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为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在实际运用中, 学界并没有严格界定公共产品, 常常将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笔者认为, 萨缪尔森的经典论述很好的界定和描述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产品理论为政府财政支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按照公共产品理论, 纯公共产品是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则为私人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完全的产品则为混合产品。

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 纯公共产品是非常少的, 更多的则是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混合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俱乐部产品, 即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二是拥挤性产品, 即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如拥挤的桥梁、道路等。要注意的是, 仅有开放性的桥梁和道路才能成为拥挤性产品, 封闭式的桥梁和道路属于俱乐部产品, 而且开放式的桥梁和道路在不拥挤的时候则属于纯公共产品。三是外部性产品, 即收益具有外溢性特征的产品, 这种外溢性的收益事实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2、财政支出的分类。传统的财政支出分类办法主要有:一是按照国家职能将财政支出分为国家行政支出、社会文化教育支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二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有偿性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三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四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五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最终使用结果分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六是按照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可以分为三十类左右, 具体用途根据财政预算科目的调整类别略有不同。比较特别的是郭庆旺、赵志耘将财政支出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财政支出的内容, 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将公共产品理论反映到财政支出的分类中来。因此, 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 按照财政支出的对象, 将财政支出分为纯公共产品支出、混合产品支出和私人产品支出。纯公共产品支出是对纯公共产品的支出, 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混合产品支出是对混合产品的支出, 主要包括科教文卫支出、农业支出、基础产业支出、社会保障及财政补贴等支出;私人产品支出是对私人产品领域的支出, 主要是用于部分私人产品领域的国有经济投资。在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 纯公共产品支出所占的份额并不大, 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 竞争性的私人产品支出已经大大降低, 占绝对份额的是混合产品支出。

3、公共产品分类法的理论意义。按这种分类方法确认我国财政支出的对象, 并明确我国应以纯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 减少对私人产品性质的行业和部门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 凡具有较强排他性的产品应由市场提供, 而非排他性的产品则应由公共提供。因此, 私人产品的提供应当由市场竞争来实现, 市场提供能够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对于纯公共产品, 非排他性决定了收费的不可能, 而非竞争性则决定了收费的非效率性, 因此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而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特征, 依靠市场和政府都可能产生效率性问题, 最佳的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提供。在三类混合产品中, 俱乐部产品具有排他性, 由市场提供将能够产生最优效率;拥挤性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其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而外部性产品具有收益的外溢性, 混合提供将是最为有效的选择, 而混合提供的份额则由混合产品的外部性程度来决定。

二、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其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 其支出则属于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首先, 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国防提供的服务, 且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改变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的数量及其成本, 因而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特征。其次, 社会公众只要居住于一国之国境内, 则难以排斥其享受国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 因而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行政管理和国防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其所具备的纯公共产品属性, 它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 因而属于财政支出优先保证的项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自国家产生以来,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始终同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直接联系在一起, 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

三、混合产品类财政支出

(一) 科教文卫类混合产品支出

1、科教文卫事业的混合产品属性。

科教文卫事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或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而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属于具有外部性的混合产品。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 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 他们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必须相应增加, 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 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排他, 或排他的难度和成本不高。另一方面, 科教文卫事业又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其收益不可能为某个消费者所专有。不同科教文卫事业的外部性存在很大差异, 而这种差异性是框定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理论依据。

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

(1) 科学研究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从产品属性上看, 基础性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性, 因此各国政府大都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来完成基础性科学研究。与基础性科学研究相反, 应用性研究则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 政府对应用性研究大多采取市场化的策略, 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2) 教育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收益的外溢性, 属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混合产品;同时, 不同层次教育收益的外部性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 初等教育的外部性非常强, 高等教育的外部性要小得多, 而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最小。因此, 政府财政支出首先应保障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 花大力气推行义务教育制度 (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制度) , 保证每一个公民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其次, 政府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 保障对基础性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对于应用性学科和应用性研究, 则应根据其收益的外溢性程度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第三, 对于职业教育, 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的前提下, 倡导市场竞争性的办学模式, 鼓励多渠道、多维度的资金筹集模式。 (3) 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在卫生事业内部, 公共防疫和保健事业的外部性最强, 属于比较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而医疗事业的内部性则较强, 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 政府支出的重点应是公共防疫和保健, 并兼顾医疗卫生事业。而不同层次的文化事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 财政支出的重点则要根据排他性能力和外溢性程度来进行安排。

(二) 农业类财政支出

农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 但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 而且影响全社会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三农"问题非常突出, 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农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产业本身, 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特别是在我国, 农业生产技术低下, 靠天吃饭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比较差。2007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社会CPI的大幅度上涨, 集中反映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农业所具有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鉴于农产品的私人产品属性和农业经济活动的混合产品属性, 农业支出的重点应当是着眼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 比如改善农业生产活动的条件, 而不应将支出重点放在农产品本身上。近年来, 我国在农村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 加速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很好地体现了公共产品理论所要求的农业支出范围。

(三) 基础产业支出

基础产业是指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 通常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属性上看, 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并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属于混合产品领域。在非拥挤的条件下, 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 它可以同时供多个经济主体使用而不需要增加供给成本, 并且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排他性比较弱, 排除他人享受基础设施带来的利益比较困难。基础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但其外部性特征却比较明显。

鉴于基础产业的混合产品属性, 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投资;但基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全部由政府来投资则没有必要。其中, 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比较强, 需要政府较多的直接投资, 而基础工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比较强, 政府在解决外部收益内部化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推进其市场化。严格意义上讲, 政府财政投资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而主要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和回收期长、投资效益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

由此可见, 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应当是纯公共产品、拥挤性产品和外部性产品领域, 其共同特征是收益的非排他性。尽管政府在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领域亦会安排一定的财政支出, 但这些都不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刘邦驰、汪叔九:《财政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蒋洪:《财政学教程》, 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传伦、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行为财政学研究与概述 篇三

关键词:行为财政学;行为经济学;传统财政学

前言:

在二零零二年的诺贝尔颁奖中,将行为经济学纳入经济学领域中,使这门新兴的科目得到热切关注。在随后的几年里,行为经济学逐渐向实际应用领域靠近,其中,行为财政学就是行为经济学与财政学相结合而出现的科目。行为财政学首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院长提出的,此后,号召全球众多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共同探讨此项目。在二零零六年,随着一本《行为财政学》书籍正式出版,向人们确立了行为财政学的诞生。

一、 分析行为财政学的构架

行为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区别在于:行为财政学是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对传统财政学进行修补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为行为财政学与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等有关;在研究方面,行为财政学将众多研究领域学科融入其中。

1.1行为财政学的形式

形式的概念在于是具有内在要素由外在表现出来的事物,形式就是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在财政学中,如果拥有相同的内容是由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则结果也会不同。在面对相同金额的税收和费用支出时,由于人们多具有躲避税收的心理,人们更想让此种支出是费用支出而不是税收支出。在研究财政学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将一定的金额税收分为多个较小的税收,则纳税人对税收会感到负担沉重,这种情况根据心理学来说,就是人们没有将这些小金额税收在心理进行加总。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形式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具有其指导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称谓和分解税收来使人们的抵触心理降低。当然,其形式要素也会对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形式要素最少具有三项负面作用:其一,政治缺少实质内容,只是在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将时间和金钱花在形式上;其二是由于不同的外在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会使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其三,如果人们倾向在形式上优越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财务政策,则会使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下降。针对此三种负面影响,其研究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人们在生活中理性的看待财政;第二,构造激励制度,使行为向理性发展;第三,完善规章制度,使财政失误率减少[1]。

1.2行为财政学的遵从要素

在行为财政学的领域中,无论是财政收支还是财政政策,都关乎两方当事人,即政府和纳税人。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纳税人的意见。纳税人的意见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有可能会遵守,也可能不遵守,这些意见会对财政政策的实施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遵从要素是财政学的一个重要构架。部分学者认为:如果社会的遵从要素太低,会使政府无法提供社会需求的必须品,从而造成经济无法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哪些要素会影响遵从制度,就可以促使社会整体的遵从程度得到提高。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除了利己思想外,还具有利他思想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是人们利他思想的最好诠释。因此,需要在利己思想外,以多种思维来看待财政领域中的遵从问题。

二、 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内容

对于行为财政学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而言,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行为财政学研究领域与其他领域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第二是由于财政支出含有政策主导性,因此,以现有的行为财政研究很少涉及到财政支出,一般情况下均是以财政政策相结合来研究财政支出的。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大部分是研究财政政策及财政收入。因此,对于财政收入来说,其相关研究主要在于两点:税收遵从的特征;税收信任。而在财政政策领域中研究的两种主题为: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2.1税收遵从的特征

以多种模型为基础,将纳税人的行为特征引入,以此获得四种税收遵从模式。第一种为:不愿意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没有逃税的意识;第二种为:愿意但是无法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有逃税的意识但在客观上没有逃税的条件;第三种为:愿意并且能逃税,但是不敢去实施,即纳税人主观意识中具有逃税意识并且客观条件足够,但由于法律的约束不敢逃税;第四种为:能逃税且愿意逃税,并且敢于逃税,即主观上有逃税意识,客观上条件也足够,而且已经具有逃税行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做了一项实验,其结果表明公平心理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即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获得和损失,也注意他人的获得和损失,以此对社会公平进行对比。政府如果没有合理的提供公共品,则会使人们感到政府的不公,这就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确定公共品是否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会造成对同一种公共品产生不一样的看法[2]。

2.2税收信任

在税收领域中,税收信任的体现在于:信任博弈。在一项研究中,一位学者认为增加税收遵从程度,就要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但是在随后的论证研究中,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对于原本就具有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会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任问题,纳税人会认为政府不信任自己,因此就会导致原本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采用偷税、漏税、逃税等方式进行抗争。

2.3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有两点原因:第一为外在因素,由于如今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力,因此无法将收入和支出有效的平衡,而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政策则是强制个人预留年老后的消费,从而使个人行为的偏差得到修正;第二为内在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出于自我保护的機制。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将会缺少约束性,使储蓄的汇入降低,退休后则会面对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来进行援助,为了防止此现象发生,政府建立了社保障制度[3]。

2.4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在未来,人们将会逐渐提高对自身的外在需求,而降低内在需求,对于金钱、权力、声望需求等注重,而对于亲人、朋友等需求降低,从而使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这就会降低未来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内在需求降低,政府就需要将人们的未来效益偏差归入政策议程中,需要思考人民的内在需求,以长远目光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降低未来效益偏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语:行为财政学将传统财政学的基本形成开扩,不仅在理论上是全新的领域,更在实际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外行为财政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我国的行为财政学研究才刚刚迈入门槛。这就需要我国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和分析要做到全面、妥善,在实施时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的对政策进行修改,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平稳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晓敏,高琳.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J].财经论丛,2011,9(10):12-15.

[2] 欧阳昌琼.财政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学科体系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15-17.

[3] 董勤发.浅议国际财政学[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8(29):8-11.

[4] 刘蓉,黄洪.行为财政学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5(18):14-17.

4.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篇四

第1题 关于能源计量器具的校准,以下错误的是()

A、强制性检定之外的测量装置

B、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

C、不具有强制性,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

D、具备法律效力

第2题 关于系统的能源管理,以下错误的是()

A、协调统一,组织严密,精炼高效

B、一切对能源绩效增值的活动得以开展

C、各自为政、繁重而缺乏效果

D、以PDCA模式持续推动组织能源绩效提升

第3题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领导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A、制定体系文件

B、评价法律法规及要求

C、实施内部审核

D、确保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资源配置

第4题 能源管理体系试运行时间至少为()

A、1个月 B、3个月

C、半年

D、1年

第5题 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的依据是()

A、GB/T 23331-2012标准

B、组织的体系文件

C、《计量检定规程》

D、能源管理制度

多项选择题

第6题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

A、强调对能源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

B、强调对设施设备的运行控制

C、强调建立目标指标体系是建立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前提

D、强调对单体设备的管理

第7题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过程的输入可以包括()

A、能源

B、人力

C、设施设备

D、控制方法 第8题 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包括()

A、过程方法

B、管理的系统方法

C、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D、PDCA 管理模式

第9题 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包括()

A、节能遵法贯标机制

B、全过程管理控制机制

C、节能技术进步机制

D、节能文化促进机制

第10题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能源管理手册

B、程序文件

C、操作规程

D、节能改进方案

判断题

第11题 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只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不要求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

正确 错误

第12题 能源计量器具的校准可以以组织自校、外校,或自校加外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正确

错误

第13题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是GB/T 23331-2012中相互关联的两个主要因素。

正确

错误

第14题 一般而言,在计算能源折算系数时,只有电力采用两种系数进行折算。

正确

错误

第15题 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

正确

错误

第16题 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以液态存在时的发热量。

正确

错误

第17题 不同能源的实物量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

正确

错误

第18题 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均对各个过程及其作用进行识别、策划和管理。

正确

错误

第19题 能源绩效只能通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的方式表示。

正确

错误

第20题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需要定期评审和更新。

正确

5.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篇五

(模拟题,满分)

一、单选

1.对财政部门及其职能部门批复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决算和企业财务决算的情况进行审计属于以下哪一项审计内容()。

答案:D A.补助地方支出审计门、企业决算批复审计

2.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财政机关履行财政监督职责的权利()。

答案:C A.检查权B.调查取证权

C.审查权

D.制止纠正权

B.预算支出审计

C.预算批复审计

D.部3.财政监督检查具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下列流程正确的是()。

答案:B 4.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B A.当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时的发生的支出,计入相关资产的会计科目B.当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的发生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的会计科目C.当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正常使用时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的会计科目D.当对固定资产发生日常修理的支出时,计入相关支出的会计科目 5.下列选项中关于事业单位收入类会计科目核算范围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 A.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计入财政补助收入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计入其他收入

B.从主管

C.事业单位附属独

D.开展专业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计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计入事业收入 6.买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还不能交付使用时做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时,借方科目应记()。

答案:B A.固定资产行存款

7.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为()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为()元以上。

答案:B A.500,800B.1000,1500 B.在建工程

C.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D.银8.近年来财政加强结转结余管理中,将部门结转超过预算确定期限()年以上的项目,省财政厅可商相关部门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

答案:B 一年

10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必须满足交换效率、()和产品组合效率三个条件。

答案:A A.生产效率B.供给效率

C.均衡效率

D.规模收益

11.()是指选民、政治家和官员的选择达到一致的政治稳定状态,它是政治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与利益平衡的结果。

答案:C 政治均衡

12.()指的是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答案:B 财政监督

13.假定公共资产在未来每期的净现金流量为10元,受益期限无穷长;再假定折现率为10%,则该公共资产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为:()答案:C 100元

14.公共规制的基本理由是:()

答案:C 市场失灵

15.如果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了,而没有任何人的处境变坏,则称该社会资源再分配方案的实施为“()”。

答案:A 帕累托改进

二.多选题

1.针对当前基层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和往来款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案:ABCD A.加强对票据的核销管理,要求每一个收费单位在上缴财政款项填写缴款书时同时附填一张与缴款书金额相对应的款项构成的票据号及金额明细表

B.禁止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跨使用现象发生,每年末对行事业性收费票据进行全面清理决算,每年更换一次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

C.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业务和会计

D.敦促部门单位正确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切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会计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对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体来讲对账的内容包括()。

答案:ABC A.账证核对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

D.账表核对

3.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答案:ABC A.合法原则B.客观原则

C.公正公开原则

D.公平原则

4.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原则有哪些()

答案:ABCDEF A.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B.考虑多方会计信息需求

C.与财政改革政策相协调D.与财务规则修订相协调E.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F.着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存货在发出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答案:ACD A.先进先出法B.先进后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个别计价法

6.事业单位存货成本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答案:ABD A.财政补助资金资金

7.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答案:ABC A.科研课题经费议费用

8.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设置自己的财务分析指标,下列属于财务分析指标的有()。

答案:ABCD A.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率C.人均基本支出

B.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

B.挖潜改造基金

C.科研三项费用

D.公务会

B.非财政专项资金

C.经营收入资金

D.其他

D.资产负债率

9.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答案:ABD A.修购基金B.职工福利基金

C.科研经费基金

D.其他基金

10.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主要原因有:()

答案:BD A.内部经济B.竞争产生效率

C.比较优势

D.价格引导配置

11.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增强预算刚性的具体举措有哪些:()答案:ABCD A.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

B.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

C.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D.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力度。

12.公共产品的本质性特征:()

答案:AB A.受益的非排他性用的不可分割性

13.公共产品具有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殊性有哪些:()答案:BCD A.使用的无差异性益的非排他性

14.财政监督具有的基本性质包括:()

答案:BCD A.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市场自由经济调节的监督国家政治权利的监督监督是一种货币监督

15.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答案:ABCD A.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

B.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

C.财政监督

B.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

D.财政

B.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受

B.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效

C.财政监督是一种寓于财政分配之中的监督

D.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三.判断

1.周转金借款期限一般为1-2年,少数周转期较长的项目,经特殊批准借款期限可适当放宽,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答案:A对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事业单位可以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

答案:B错 3.在取得非流动资产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百分之百资产金额确认非流动资产基金()。答案:B错

4.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答案:A对

5.事业单位资产中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答案:A对

6.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答案:A对

7.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蒂布特分析了在公共部门存在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最佳效益问题。认为,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会促使其更有效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蒂布特模型”的基本内涵。()答案:A对

8.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答案:A对 9.信息不对称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二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前者是道德风险,后者是逆向选择。()答案:B错

6.“协同教育”理论概述 篇六

“协同教育”理论概述

“协同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文献中出现最早是1996年刘纯娇的《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文中指出,将这协同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就是要探索教育系统(特指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系统)中两个主要子系统即学校教育系统与家庭教育系统怎样发挥其各自的自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

随后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议、2002年孙庆耀学者、2006年南国农教授、2007年李运林教授分别就自己的观点对协同教育进行了阐述。李运林教授就其对协同教育产生过程的理解,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并进一步依据系统独有要素的相互渗透对协同教育进行分类,包括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协同教育,协同教育产生原理图

7.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篇七

一、二者的思想源泉

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思想都来源于维克赛尔初期对财政学的一些思考,只不过二者承袭了维克赛尔思想的不同方面。

1、出身的不同

布坎南1919年出身于美国,从遗传角度讲他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混血,在美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最早定居的就是这些吃苦耐劳的苏格兰—爱尔兰人,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为其自由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布坎南经历过美国内战,作为内战中战败方的一员长大成人,性格方面很大因素受到这场战争的影响。同时布坎南出身在平民主义盛行的家族,早期阅读过很多宣传平民主义的小册子。

布坎南的治学之路更是跌宕起伏,1946年作为一名“自由社会主义者”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坚信对于个人自由的政治性约束应该降到最低。在师从奈特的学习期间,他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这为其成为坚实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做了铺垫。也正是在读研究生的早期,他发现了意大利财政学家马可的财政学原理,这些早期的思想和态度正好反映了布坎南不愿意接受常规的假设即政府是与人为善的。布坎南在思考怎样使集体行动获得集体利益的同时又使自己免受他人的剥削时,遇到了对其思想影响深远的维克赛尔,维克赛尔发现考察集体决策形成的制度结构即一致同意原则是必要的,这与布坎南的努力是一致的。布坎南后来的思想深受维克赛尔思想的启发。

马斯格雷夫1910年出身于德国,他的学术生涯从慕尼黑和海登堡开始。马斯格雷夫深受魏玛共和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具有社会民主思想,其在德国传统财政学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瓦格纳等前人的思想对其影响深远。马斯格雷夫运用私人市场行为的实证模型为政府干预在采用相机决策的政策,特别是在设计税收和指出法则等方面提供了能导致帕累托改进的规则。

2、思想的逻辑起点不同

布坎南是坚实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其立场即政府是恶的。他将交易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决策过程,指出政治决策过程是一项群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易和协定过程。布坎南以政治人与经济人同样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为基础论证政府存在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首次将经济人假设延伸至投票人或国家机构代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上,得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行为与在市场上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差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需要对政府和公共决策过程进行限制,以引导个人利益去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马斯格雷夫具有社会民主思想,其出发点即政府是好的,与人为善的。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可以进行干预以获得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政府具备配置、分配和稳定的职能延伸至政府应该供给公共物品。

二、关于财政任务的讨论

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思想体系,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首先在财政任务上进行了各自观点的交流。

1、政府的扩张

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共部门的扩张是合理的、必要的,他同意阿道夫·瓦格纳对政府规模的预言即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三大因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变革、社会的民主化和对社会正义的日益增长的关注。而马斯格雷夫则认为政府扩张有以下三大原因:多数裁定原则的谬论,权力被自我服务的政治家和官僚篡夺以及财政幻觉;经济变量;政治权力分配和制度的变化。马斯格雷夫为20世纪后半叶公共部门的扩张进行了辩护。

布坎南则认为公民作为个人是否想采取联合行动集体花费他们的资源应该由人们自己决定,他不否认政府的某些作用,但是他主张必须建立合法的框架,为财产和契约提供保护,同时保证货币价值的可预测性以及维持市场秩序,也即布坎南赞成保护性国家或保护性政府的存在,但是他反对保护性国家向福利性国家和生产性国家的扩张。他认为集体行动也会过度地侵犯个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

2、公共物品供应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不仅是支出者同时也是投资者,政府在一个项目无法准确衡量成本收益的时候,在供给与否的决策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即政府能够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当然也不排除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政府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上则发挥着监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马斯格雷夫论证了为什么政府要提供私人产品,他以“教育”这样一种具有明显外溢性的私人产品为例,提出在政治的决策选择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考量和提供,也即马斯格雷夫主张的是政府应该具备“父爱主义”,即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政府觉得对人们有好处,但是人们自己不知道的有益物品。

而布坎南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很少,当从公共物品转到在技术的意义上可分割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公共供应时会出现问题。

3、转移支付

马斯格雷夫思想中政府具有三大职能,其中之一是分配。财政的分配即转移支付,马斯格雷夫从救济穷人和社会保险两种形式来考察财政的转移支付。

马斯格雷夫用计算公式简单论证了救济穷人的政策必须是选择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他指出向全社会的人提供等额的补助不仅会导致税率的增长,而且会出现不需要帮扶的对象也得到了补助的结果。

在社会保险上,马斯格雷夫强调实施强制性的公共保险的必要性,指出了社会保险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功能。他认为公共保险可以避免在强制性私人保险体制下的低效率的管制,当然他也指出了社会保险的风险性主要在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上,并指出医保中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正在进一步加大医保的成本,所以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是有待解决的财政问题之一。

4、税收

马斯格雷夫在税收上持税收公平理论,主张横向公平,即境况相同的人受到相同的待遇,他认为按照消费征税比按照收入征税更加公平。他在税收分配调节上更加关注低收入者,主张通过累进税率将收入从高收入阶层转移到低收入阶层。

而布坎南则认为累进税率会引起阶级间的冲突或混乱,不会得到将财富从富人转向穷人的分配结果。他认为公平应该是在政府机构行动的合法性中得到保证,同时提倡支持统一税率。他认为国会榨干租金,政府会通过税收漏洞去获得自己的收入,而且政府会清除漏洞削减税率然后在更宽的税基上立即开始再次提高税率,这样国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增加自己的收入。

总之,在财政任务上,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平适当的财政体制是市场和社会的有益补充,相信政府是好的政府,考虑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政府能够做些什么。而布坎南则认为税收会为政府获得自己的收益提供寻租机会。

三、关于对政治行动约束的讨论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在评价集体行动的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集体行动能够做“好事”,而布坎南则更多地看到集体行动可能做的“坏事”。二者对政府实行立宪约束即在选举的约束上是不存在差异的,但是在具体的集体行动或者是政府决策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约束要求。

1、布坎南的程序限制和范围限制

布坎南主张对政府决策进行约束,他提出限制集体行动的两大原因:从个人选择受约束出发引出集体选择中的限制,是为了限制别人来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害;多数裁定原则下会出现歧视行为,会形成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和反对他人获取这部分利益的两大利益集团,这两大利益集团的纷争容易引发寻租活动,消耗掉社会资源。鉴于此,布坎南提出了对政治权力程序和范围的约束。

(1)程序约束。在集体决策的程序规则上,维克赛尔主张多数裁定应该向超多数原则转变,布坎南同样呼吁决定性的集体行动应该遵循超多数规则。更多数原则肯定会减少可能受到歧视性集体行为伤害的少数人集团的规模。

(2)范围约束。普遍性的约束消除了针对特定对象的转移支付和针对特定对象的税收。具体体现为确保每人等额的支付或者转移支付,更具体来说是按能支付,普遍性原则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集团享有免税和免征额待遇。对所有人实行单一税率,可以大大减少为了获得有利财政待遇或避免不利财政待遇而进行投资的动机,从而能大大降低对社会资源的消耗。

2、马斯格雷夫的约束规则

在何种程度上对国家和政府进行约束,马斯格雷夫的思考是对政府和个人进行双重约束。在布坎南指出多数裁定原则有可能导致歧视引发寻租行为的缺陷后,马斯格雷夫为多数裁定原则作出了辩护,他认为多数票原则有利也有弊,但是没有布坎南说的那么糟糕。马斯格雷夫还指出互投赞成票,不仅会出现布坎南指出的预算过度的结果,还有可能出现预算不足,公共物品无法供给的现象。

四、财政联邦制的讨论

在财政是否应该竞争上二者所持观点相反,马斯格雷夫认为中央政府应该履行稳定职能、分配职能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要求这种供应与这些产品的受益范围一致。财政上的集权有利于削减税收带来的扭曲效应。而布坎南则认为财政之间应该充分竞争以提高效率,政府间的有效竞争必然会对政府施加限制。布坎南认为只有一个联邦化的政治结构才能有效地以类似于市场过程的方式利用竞争的力量。马斯格雷夫则反对这一点,他认为竞争会带来税基的侵蚀、效率的损失。

五、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对于政府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布坎南认为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政府面临着无穷无尽的被人们认为是应该得到的福利要求,而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收入去满足这些福利,政府甚至不能满足最低水平的建设基础设施的需要。政治机构和政治官员不能获得公众的尊敬和信任,尊敬和信任的缺乏,在政治权力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中产生了道德堕落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内在动机也是自我选择的过程。布坎南认为我们观察到的大量道德败坏现象,究其根源就是相对于整个经济公共部门规模过度膨胀,如果公共部门的比重能比压缩至大约与中世纪描绘的国家规模相等的适当份额,就是削减政府规模,他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马斯格雷夫则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归咎于政府规模的过大有些牵强,他指出公共部门的扩张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导致了人们需要的改变。

以上即二位大师在财政学领域的一些真知灼见,结合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现状,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六、对二位学者财政学思想的评价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都堪称是经济学某领域的开创者,二者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论证了财政核心问题,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二者的思想给现在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充分的借鉴。

1、对政府的认识

布坎南的思想在指导我们客观认识政府上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他的政府失灵理论打破了常规的政府是市场失灵的有效补充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客观认识政府的方法。政府的低效率、腐败现象正是布坎南所指的政府失灵的重要表现。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些现象,布坎南的政府失灵理论为我们看待和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

2、公共财政理论正是现今广泛适用的理论

目前我国的财政理论思想和实践很大一部分都是和马斯格雷夫所倡导的公共财政思想贴近的。马斯格雷夫理论下的政府具有分配、配置和稳定的职能,政府是公共产品供应的主体。现实中我国政府正在做大量的工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财政职能实行分配公平。在税收上累进税也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目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

3、兼收并蓄、指引发展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点,所以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更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去借鉴二者理论的合理部分,我们既要坚持公共财政理论方面的适用思想,也要看到政府的失灵,在承认政府的作用的同时主张借鉴布坎南设计的有利的手段去避免政府失灵所带来的危害。

七、结语

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从不同的出发点构建起了自己的财政思想体系,他们看到的是政府的不同方面,为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政府和实践提供了有利借鉴。

参考文献

[1]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匡小平、类承曜.充满睿智的财政思想的交锋——读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J].当代财经,2003(5).

[3]陶红:马斯格雷夫与布坎南财政思想交锋——读《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8.公共财政理论概述 篇八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支出结构;政府职能

一、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共支出结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电力、供水等,同时还要支持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些都必须有政府财力的介入。因此,财政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投资性支出占整个公共支出的比重也较大。进入经济发展中期以后,财政投资应逐步让位于私人投资,财政投资应作为私人投资的必要补充,因此,财政投资在社会总投资及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后,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增强,公共支出除了保障行政机构正常运转之外,应更多地向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倾斜,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性支出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

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在总支出中一直占据较高的比重,90年代我国在以基本建设投资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等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中投入比例较大。近几年,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还可以发现,我国的社会文教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比重一直稳步上升,尽管增长比较缓慢。另外,国防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近年来一直低于10%,占GDP的比重也相对稳定。行政管理费支出在总支出中也占据相当的份额,而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经济建设支出份额仍然过大,其中很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向竞争性的生产领域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财政支出与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关联度较大,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痕迹还很明显。经济建设支出不仅承担水、电、道路等公共项目的投资,而且还包办或管理一些应当由企业、私人或市场从事的经济活动,如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资金等。另外,一些有条件进入市场的经营性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经办的出版社、杂志社、培训中心、各类学会、研究会等,仍由财政负担经费,公共支出范围过大,包揽过多。

2,公共教育支出不足

1995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仅为2.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5%和世界平均水平5.2%,而且遠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有所增长,但目前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维持在3.3%的水平,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要求的4%也还存在O.7个百分点的差距。

3,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国防支出有限

从国际经济来看,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公共需要,在财政支出中的数额历来不小,尤其是发达的高社会福利的国家。但我国,由于财力不足等方面原因,200 1年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到11.6%,支出偏低。另外,社会保障覆盖面颇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保资金严重不足,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另外,国防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社会效应和外部效应。它是确保一国国民安全的保证。近年来,我国国防支出不超过总支出的8%,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稍嫌不足,其基本目标应当是保持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4,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急剧膨胀

1995年到2004年,行政管理支出占了总支出很大一块,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200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增长达到顶峰,达到37%,虽然国家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各级行政人员仍然过多,人浮于事,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行政费用增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一篇:工程项目商务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2022庆七一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