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2024-08-18

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精选12篇)

1.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一

地方院校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地市以调整、合并、扩展或“专升本”等方式形成的具有地方特性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地方新建院校一般为区域性的本科院校,其生源质量及办学的区域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服务。

德州学院医学系是在原有德州卫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医学临床教学得不到有效保证;而临床课教师由于医教矛盾,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临床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临床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临床考核测评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科学性和准确性较差。

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瓶颈。

一、加强地方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地方院校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为地方人民健康保障服务的,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当然离不开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临床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实习医师的转变。

实习医师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经过几次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系统疾病的知识及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这些知识都是相对独立的、分散的`、纵向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

当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真正接触到病人时,他们就会发现病人并不是以单一的疾病出现来就诊而是以症状出现来就诊的,此时,部分实习医师可能会暴露出问诊重点不突出、内容颠三倒四、无连贯性、逻辑性,不能以临床症状为切入点,反复、仔细、全面进行重点询问,对有意义的阴性症状更是无暇顾及,因而采集的病史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不能提供支持,对采集的病史资料不会进行综合分析,对治疗方案更是束手无策等问题。

在教学查房汇报病史时,同样也存在着综合、归纳能力较差的问题。

此外,还有的实习医师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如无菌操作、动作不规范,无菌观念差,外科手术中打结不合格等。

针对上述情况,在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对实习医师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训练,以便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临床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质量,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临床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全过程实践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开始,就探索建立相对完整、独立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树立临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临床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临床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临床理论授课、课间实习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为重点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

三、加强地方院校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途径

1.重视病例教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对疾病现象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临床医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保证。

教学中加强病例教学是临床教学内容的需要,是临床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病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最后由教师总结。

要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理顺其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病人时思维的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病例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病例讨论课,应该注意防止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讨论脱离,因此,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并且要符合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展规律。

总之,把病例分析贯穿于临床理论课教学之中并进行模拟临床实践活动,对改革临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临床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改变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改变以往以看为主的见习方式,带领学生多看、多操作及多接触病人,结合教科书分析、综合所采集到的病历,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采用标准门诊病历教学,讲解及示范采集病历的方法、技巧及如何与病人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拟病例及临床查房中的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由学生发言、自由补充、提问及解答。

在临床见习中,教师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转换为教学的“主体”。

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及以学生为“主体”的病例讨论,改变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临床思维的方法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临床操作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

地方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是主要服务于基层的医学人才,他们不能只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且要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人才。

目前,医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明显减少,表现为动手能力差。

其原因除临床操作机会少外,主要是实习学生缺乏主动性,不主动参与临床操作,每天只管把病历、病程记录写完,教师因为繁忙的医疗工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督促、指导他们。

以骨髓穿刺术为例,它是内科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骨髓穿刺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读懂、读透后观摩教师操作的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学生无菌操作的训练,就操作中容易出现的消毒、铺巾方法等问题给学生进行仔细讲解并演示无菌操作,然后教师再给学生示范,示范时边讲解边操作,在进行3-5次示范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带教老师作指导,及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过程,并反复培训,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骨穿操作技术。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头脑中灌满了各类医学知识,但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遇到病人束手无策的现象。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在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病例全部取自临床的真实病例,这些病例有全面的检查资料,有治疗前后的对比,在这些病例的诊治过程中,有经验和教训。

典型病例应用的目的偏重于学习较系统的临床知识,而疑难病例的应用则偏重于拓宽学生的分析思路,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查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本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不断推进本科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高教探索,,(2):23-25.

[2] 李鲁,郭永松,等.浙江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医学教育的改革思路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4):84-85.

[3] 彭贵勇.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2,(2):6-7.

[4] 张云生,李媛.如何培养医学生外科实习中的工作能力[J].医学教育,2002,(3):25.

2.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二

1 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 社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接近于“实战”要求, 具备实战能力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单位的青睐。如果农业高校作为一个毕业生的输送基地, 不能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仅仅结合时代的需要去培养人才的话, 那么农业高校就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提出了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 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 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同生活, 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 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可见,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作为农业院校, 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重中之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所需要的各种能力[1]。

2 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的能力一般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等一般实践能力, 以及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能力要求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操作力、科学的设计力和合理的创新力等[2,3]。笔者对某大学某年级的畜牧兽医专业192名学生进行调查, 每名学生至少选择一项,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 试验独立设计与操作能力 (主要考察一例犬腹泻的病历, 从诊断到推断病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方法) , 试验的独立分析总结能力, 试验完成的信心, 试验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1。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这种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过多的专注书本知识的学习, 对知识的应用缺乏敏锐的感觉和活学活用的信心。同时由于试验动手能力较差, 科学试验设计不合理, 不能主动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问题, 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那么怎样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呢?尤其是作为农业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怎样地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自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然后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能力的人, 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来安排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对于上述192名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其中有172人要求自己能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3人希望自己能够增强独立面对问题的解决信心, 129人希望到兽医相关的一线去实际操作, 87人希望继续深化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23人觉得无所谓, 看社会的发展和自己的将来选择。

那么企业对农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又具有怎样的期望呢?笔者总结了近3年在学院网站上发布招聘的20家企业的招聘要求 (每年有重合) , 发现在研发类岗位要求的学历较高, 硕士、博士毕业生的要求占多数, 主要是看中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养殖技术类的岗位要求中, 担任学生干部的优先, 主要是看学生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在选调生的要求中, 不仅要学习优秀, 各方面都要比较突出, 这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要想顺利的走向社会, 实践能力的各个方面都要培养, 这就对学校提出了高要求[4]。

我国高校开展多方面的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以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中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 让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对将来要面临的真实问题进行模拟, 提前进行应对的心里和生理的锻炼。

专业对口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实践能力锻炼的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践相联系, 例如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到宠物医院真正地为动物诊断、看病, 更贴近于实践。

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中高等院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与交流、资源共享与互通等方面进行联合协作, 达到互补的效果。企业解决了自己难于应对的技术难题, 大学在得到了更多的科研经费的同时, 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 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实现了共赢[5]。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渐增长, 尤其是农科类毕业生也呈现上升趋势,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愈加激烈, 需求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应聘人员的标准之一[6]。随着社会改革的快速推进, 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类的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也要随着改变。新的时代特征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需要对大量的高新尖知识进行消化学习, 更要具备极强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社会的不断改变下为自己、为社会创造生存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

[2]李佳.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三峡大学, 2012.

[3]王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马怀宇, 吕德国, 杜国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果树学科大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102-104.

[5]尹宿氵星, 谢桂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东岳论丛, 2010 (11) :184-186.

3.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日益变革的社会,高职教育工作需明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提高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多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解也存在偏差,高职师生均未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致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系难以建成。

一、社会适应能力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更好的存在于社会中,而进行生理上、行为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为与社会环境形成和谐状态所进行的执行适应能力。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指高职院校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要求,通过学校包括教师学生的选择和努力,确立发展方向,改善办学条件,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环境要求的平衡,增强学生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实现高职学生的良性发展。每个人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生理心理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主要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等性,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供多种需求服务;努力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一般素质和工作情景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途径。各个专业应掌握最新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具体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习过程与职业训练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统筹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操作能力、使用新技术的能力的职业性、技术性人才。

(二)在专业教学课堂中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高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取决于其所学知识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故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构建起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应该符合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需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需求,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原理,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改善现有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起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为学生营造出双向、动态和直接的学习工作氛围。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激发热情和兴趣,在自身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

(三)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处于21世纪的今天,就业形式十分严峻,高职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引导当代高职生树立起正确的待就业观念,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出紧贴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性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引导课程和就业励志讲座的开设,学生能够认知和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相关就业信息,进而顺应社会就业形式端正自身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观念,合理规划出自己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向,为毕业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和实践能力,主动进入并适应社会,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发挥社会实践的主阵地作用

为了在高職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可遵循“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将“学业”、“诚信”、“感恩”、“职业”作为系统教育的四大主题,并归纳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并在此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需将教学放在对学生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教学目标,并通过相关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素质,让学生通过锻炼获取丰富的社会阅历,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铺垫。学生可自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企业社会基层接触过程中了解到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社会知识,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定位,客观的评价自身的社会价值。

(五)在顶岗实习中进一步强化社会能力的培养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知识、职业品德和社会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期不断的整合和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实习后期则结合自身就业想法选择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入职顶岗。良好的顶岗实习锻炼,高职学生处于真实的企业氛围和职业环境中,可切身体会到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可有效建立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端正自身就业态度,明确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三、结语

在日渐复杂的就业环境和社会压力之下,高职在就业方面存在诸多困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和高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和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多种社会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和高职人才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翔.论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14-16.

[2]崔清源,李国英.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15-18.

4.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四

强化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是摆在口腔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实际需求情况,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探索产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4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与尝试,旨在强化口腔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作 者:杜凤芝 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55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 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

5.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五

休闲产业的兴起和休闲服务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使行业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对于掌握休闲产业基本知识和休闲服务技能,胜任休闲服务与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休闲服务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速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实施与岗位能力发展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即成为符合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休闲教育以及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六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职教论文 )1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NextPage]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詹星,徐燕。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

7.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

创新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消除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 促使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这一迅猛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手段和现代科技成果为教育服务, 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的组合教学、广播、电视远程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个性化交互学习以及网络远程通讯教学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主要载体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 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从早期的视听教学发展到多媒体网络化辅助教学, 电子视音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技术, 使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使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发展趋势,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模拟化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模式”等。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兴起是教育界进行信息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物。随着它的逐步推广和应用, 推动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更新,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创造了条件。

1.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处理, 组成图文声像一体的演播系统, 可进行视听一体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 克服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直观、立体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给学生以充分的主动思维和想象空间,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活跃创新思维, 培养了创新意识。

2.多媒体教学高度交互、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多媒体教学实现了“人机对话”, 能根据学生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控制教学节奏,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和潜力的发挥。同时,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 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时间, 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给学生以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

3.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综合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教育专家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融教育、科学、艺术、技术性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定向性。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仅能获得知识, 还能汲取科学方法、艺术修养等传统课堂没有的营养。在学习中, 不仅要注意听、看, 还要动手操作, 积极思维, 手脑协调, 快速反应, 这对培养头脑的协调发展以及心理机能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模拟化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1.模拟化教学的形象感观性, 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

模拟化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与虚拟技术有机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 创造了一种几乎真实的虚拟世界, 重现了某种特定的学习或者研究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和专用软件仿真了一种虚拟化的环境, 通过学生与模拟环境的交互作用, 完成一个历程来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 在过程中感受“真实直观”。形象逼真的环境和感受会在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活动定向映像,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有帮助。

2.模拟化教学的互动性, 使教学活动具有可控性和选择性。

模拟化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手段方式。模拟教学系统可及时反馈学习和研究信息, 提高学生在模仿环境中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各要素的协调性, 以矫正学习中的错误和偏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监控整个教学活动, 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环境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3.模拟化教学的开放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模拟化教学系统是一个无限大的学习空间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性, 学生可自由设计学习过程和研究活动, 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 最大限度培养了学生的预测、执行、决策、协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网络化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分散的和一体化的计算机环境允许个人把计算机延伸到电子网络、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器。教学的设计、计划、控制,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包含在网络一体化中。

1.网络化教学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

网络化减少了一些繁杂的教学活动, 使教师可以全心投入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 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而网络化教学将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因为网络可承担完成数据、文章、图像和视频媒体等工作。网络化教学中, 教师可将不同功能的媒体进行组合, 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直接传授由计算机等各种媒体替代, 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这就把教师从繁杂的讲解和板书中解脱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 “怎样学习”, 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 并根据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另一个角度讲, 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 从而推动教学研究的发展。

2.网络化教学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 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 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积极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与创新教育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而在网络化教学中, 学生可利用网络的模拟性、仿真性、非线性、交互性、共享性、检索性等特点独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其学习活动都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 从学习的需要出发主动进行的, 因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习效率与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3.网络化教学为实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非是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主体两种模式的简单折中, 它是三者的优势互补。网络化教学实现了信息流通的双向性, 进一步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信息的非线性和可选取性又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取信息。教师则利用网络化教学系统, 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和自由。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查询、远程登录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利用环境信息、检索系统进行远程信息检索、共享国内外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 也可从网上资源提取大量的信息来充实教学内容, 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 充分发挥“双主”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杨荣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6) .

[2]杨跃.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2003 (9) .

[3]孙春玲.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 2005 (3) .

8.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行动导向;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欢迎、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以实现成功就业为目标,其能力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既要按照教育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又要遵循学院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质量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充分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尊重学生的价值,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结合职业性本质学习,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1.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1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供需关系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来实现毕业生这部分最优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特征分别为:(1)价格机制;(2)竞争机制;(3)调节供求平衡机制。

1.2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及其测评体系构建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内心的心理准备程度、对个人各方面技能的调动还要高于某项具体工作,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运用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多数表现为描述性、经验性和总结性的,很少用心理测量学的原理来对学生素质进行研究和表述。研究建立的“就业能力”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即:

模型假设

三个理论模型在核心思想上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即它们都围绕着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中心思想。

1.3探讨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压力缓解问题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可采取如下措施:

(1)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

(2)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

(3)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4)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5)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1.4建立就业能力信息沟通机制

大学生要成功的实现就业与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确保信息充分有效地沟通。其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

(1)信息初步沟通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分别是:在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和在面试中求职者是否具备“重要经验”。

(2)信息沟通准备阶段,大学生求职者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对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有明显的影响。

(3)沟通后续阶段(或决策阶段),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面临着不确定因素或多种选择,从而从根本决定了某些沟通良好的就业信息沟通行为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沟通行为。

2.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与建议

本项目着重研究了不同主体在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目标和作用,并对各利益主体的演进博弈过程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进行分析。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复合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2.1基于个人就业能力构面出发的层次培养探究

通过研究得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1.1基础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的现代就业观。

其次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还促使其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应在课程中加强职前培训。通过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应聘技能培训、现场职业指导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

2.1.2专业能力的培养

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加深其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1.3差异性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会有核心竞争力。

2.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研究调研结果,在学生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全程式学生生涯设计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

3.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途径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制定调研方案→调研、问卷、收集资料→资料分类汇总整理→分项分析→分析设计的指導思想及指导原则→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实际研究进行→进行理论性总结→对比分析评价→撰写论文、报告→综合结论→撰写论文→结题研究。

3.2研究途径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职生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活动途径;融技能训练与创新活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活动。

3.3研究方法

3.3.1知识传授与技能研究法

①谈话导向研究法;②四阶段探索研究法;③六阶段实证研究法。

3.3.2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研究方法

①角色扮演法;②模拟研究法。

3.3.3综合能力研究方法

①项目研究法;②引导课文研究法;③张贴板研究法;④头脑风暴法;⑤思维导图研究法;⑥案例研究法;⑦项目与迁移研究法。

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之一,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强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并具体化为单个的能力目标,有利于操作。同时综合职业能力也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化,就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而言,是内化与外化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要内化为素质,素质教育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与载体。

【参考文献】

[1]张建中,陈锡德,吴亚曼,刘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01).

9.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九

关键词 高职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53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特定技能技能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要求所招的人才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应用文种类陆续出现,电子邮件、网络短讯、户外广告宣传等已经越来越常见,成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新型应用文种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应用文写作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涵扩大化,扩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接触面,培养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用文写作课程效果良好,就必然能够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有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文体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和发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应用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时期掌握写作等基本功,提升电脑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写作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单纯就求职应聘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日常工作更是无法离开应用文写作。就学校教育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单纯写作教学的扩展,因为它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从容地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能写作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进社会发展需求。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应付思想。应用文写作既能培养学生通用技能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应用文写作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时刻发生的即时需要,因此其写作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精雕细琢,这导致学校对应用文教学并不重视。教学部门、师生对其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样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势必受阻。①部分教师、乃至教应用文写作的教师自身都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技巧和方法,只需浅尝辄止,不需要专门安排应用文的训练。就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应用文写作比起记叙、说明文而言问题稍显简单,给人无趣之感,因此并不太受学生喜爱。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可。

2.2 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10.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童泽 王燕燕 王艳丽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习能力 评价体系 改革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J.B.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

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4.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 数字媒体 专业能力 改革

1 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产品不断涌现,游戏设计、动画设计、影视制作以及数字艺术设计持续升温,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渐已成为新兴的热门行业,并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网络视频制作、动漫制作、传媒公司等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成为全球设计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因此,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许多中职、高职以及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但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开设的课程没有深入企业,开展岗位需求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相关性调研,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中只重知识传授,不重技能的实用性与先进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评价片面、单一,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的要求极不相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评价形式单一

虽然数字媒体专业是新兴专业,但是评价方式仍然沿用已有学科的传统评价方式。比如,我校教务规定期中评价占30%,平时占40%,期末占30%。评价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即知识覆盖面窄、评价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此外,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评价也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字媒体技能类课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形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

1.2评价内容与实际脱节

数字媒体专业的传统课程评价内容大多是以老师的经验和教材介绍的技能为主,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企业项目为目标最新、最实用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学生,知识老化,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当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学习的知识老化、陈旧,不能马上胜任岗位,需要重新在企业中再学习,导致学校给企业推荐学生变得被动,学生就业率下降。

2 多元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专业课程评价对于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企业需求人才具有明显的副作用,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校的教学实践改革,根据对传统课程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评价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开展多形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一是大作业方式。如图像处理、影視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这类课程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作业。

二是项目化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设计,项目的取得可以从合作企业完成的真实任务中获得,学生按特长搭配组合,分工协作。项目成绩的好坏与每一个成员联系到一起,这种评价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三是课程论文方式。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资料查询,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调查、分析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2.2利用竞赛、作业展评等活动进行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评的综合评价改革

制定数字媒体专业技能课竞赛训练队、微电影社团活动、摄影作品展评等多种训练方式,建立学生奖励制度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参加学校各类竞赛训练、各种社团活动及作业作品展评活动等,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数字媒体专业开展影视后期编辑大赛,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也可为参加省市级的比赛储备人才。

2.3开展社会、行业参与的职业资格认定和技能等级评价“以定促学,以定促评”评价模式改革

在教学中以行业标准作为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并将专业技能认证融合到教学计划中。数字媒体专业可以参加Macromedia公司Flash国际认证资格评价、Adobe公司Photoshop平面设计师认证资格评价、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数字视频合成师等的认证评价。能否取得本专业的资格认定证书,也是学生成绩评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4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见习期间,积极开展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

充分发挥校内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学校学生赴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见习、工学交替实践,探索开展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如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在二年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优秀实习生评价标准、学生实习作业评价等方案,由实习企业和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学生相关专业的课程实习成绩,取代了仅仅由任课老师一人给出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在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以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促进就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活动项目,利用企业资源,创新开展适应工作环境的职业能力培训、技能训练、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技术能手评比、优秀员工评比等活动,是对最后一年学业成绩的综合能力评价,取代了以前顶岗实习期学生成绩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总之,多元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任课教师、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苗苗.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实践类评价改革与实践[J]. 评价周刊 ,2008(48).

12.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篇十二

所谓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推进大众创业的根本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创业创新的主要群体,而营销在创业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培养高等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命题。认为学习者与情境、知与行相分离的传统教育观点正在受到挑战,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学习者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社会化过程,而传统的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对营销专业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和提升实践能力都存在不足,目前高校多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做法效果不尽理想,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深入探讨。

1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校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当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1)学生自身问题。由于中国初级教育仍然强调应试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被忽视,学生自从就养尊处优,习惯于应试。进入高等教育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仍然保留着之前的应试观念,对于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足,也存在畏惧心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很少能够创造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甚至逃避学校的实践环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虽然偶尔参加一些简单实践,但是仍然存在较大不足。(2)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问题,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招聘一般需要的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一般较好,但是往往缺乏足够多的实践,实践能力和对营销实践的讲解不足,而高校为了学术成绩往往较少引进从事营销实践的企业界人才;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营销专业的教师多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为主,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阐述,对案例教学等方法重视不足,授课方法更新不够,导致教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足。(3)学校方面的问题。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例如建立实习基地,增加实践实训环节,推进营销方案大赛等。但是,由于学生的短期实习和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实习往往落不到实处,实习基地多是摆设,流于形式。实践实习环节,由于缺少过程把控,学生也容易通过作假的方式通过考核,导致学校层面推进的实践能力培训效果不理想。

2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层面全方位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实践思维、搭建实践平台。具体的策略如下:

2.1 革新课堂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以案例分析与讨论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为目标。针对知识点讲解中小案例的缺陷,和普通案例系统性差的问题,市场营销课程可以考虑全课程设计一个大的系统性案例,在课程开始就导入案例背景,让学生通盘考虑系统的营销策划,根据不同的章节,呈现这个案例的不同部分,让学生分别对营销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并做出营销战略、STP、品牌和4P等方面的营销决策。这种全程一个案例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系统思考一个企业的系列营销问题的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营销决策的能力。

另外一种类似于案例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分组设立虚拟公司,自行选择一个行业,并对公司进行初步的设想,确定品牌名称和业务范围,结合营销课程的进度,在不同的章节中让学生分组阐述其虚拟公司的营销环境和营销运作策略,并由其他小组进行发问。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小组成员根据专长和业务岗位进行分工,根据每次的任务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这种方法也能够较好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思考,强化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2 推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又称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讲课的内容设计出逼真的情境,其中包括了人物、情节、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等环节。学生根据情节的需要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达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营销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利益的交换,因此了解交易双方的利益感知和心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扮演经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等相应角色,可以很好感受营销该如何打动被营销者,如何让被营销者重复购买并形成忠诚。营销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知识点和环节,可以让角色扮演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这种角色扮演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变学生仅仅背诵知识点的习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来感受营销的原理和方法。

2.3 引导学生服务小企业

由于去大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障碍,简单的重复性兼职对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较小,而小企业特别是高校周边的餐饮娱乐健身等小企业可以为营销专业的同学提供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这类小企业一般说来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经营不规范,营销手段单一,又渴望能够提升经营业绩。而另一方面来看,这类企业在高校周边,其目标顾客群多是大学生,营销专业的同学更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可以为这类企业提供调查和策划方案,并通过业绩提升获得报酬。因此,通过整合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同学组建团队,为学习周边中小企业把脉诊断,提供咨询和校园的推广,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服务高校周边的小企业,虽然服务对象层次不高,但是可以为这些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策划服务,服务的层次较高,有助于提升营销专业同学的专业实践能力。

2.4 搭建电商服务平台

网络营销是电商时代营销专业学生要学习的重要课程,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分时服务和异地服务等形式,有助于营销专业大学生灵活兼职。学校可以考虑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充足劳动力资源,为电商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组合摄影、电商和营销专业的师生组建电商服务平台,服务一些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差而尝试往电商转型的实体企业,为客户进行产品组合、卖点设计、展示优化、营销推广等综合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可以让参与的同学深入学习不同产品和不同环节的营销技巧,避免了长期陷入单调重复的简单客服类活动,能够较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5 创建创业孵化平台

营销专业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学校和学院可以鼓励营销专业学生多样化的创业,为部分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例如把部分校园内的服务外包给大学生,或者建立独立的校内经营市场,让大学生体验市场化经营,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学校也可以为其创建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创业文化,免费提供场地和办公设施,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并且配备创业导师,邀请外部企业家进行指导,成立创业者交流俱乐部,促进创业交流。创业孵化平台会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有助于营销专业同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2.6 搭建企业对话平台

企业家与高校的联姻,存在很多种方式和利益形式。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以走入高校讲坛为荣,可以分享经验,宣传自己企业,招贤纳士。而对高校来说,需要企业家给学生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给大学生带来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正能量。而企业家和学者的通过讲坛形式所进行的对话,企业家可以找到自身企业存在的问题,吸收有益的经营理念与思路;而学者们也能从企业家那里获得实践方法,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通过碰撞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学生们从企业家和学者的对话中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让企业人士走入校园,邀请优秀的校友、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进入大学,走入讲堂,定期进行创业指导、经营案例分析、职场经验分享。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学者与企业家的对话平台,通过定期的论坛活动,开展学者与企业家的对话,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围绕实践问题展开多层面的探讨,彰显理论的力量,点燃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3 结束语

对于本科阶段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强化。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多层面、多环节、多手段、全面而有序进行推进,才能够保证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2]杨雪.情境学习理论在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26-28.

[3]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6-88.

[4]史保金.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114-117.

上一篇:体育教研工作总结2011——201下一篇:2022村官面试注意点及历年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