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综述(8篇)
1.通信工程专业综述 篇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班级:姓名学号:
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加上这两年对本系三个专业的了解以及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经过多方面的比较,我认为这个专业较其他的两个专业会更加适合我。下面我将谈谈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认识:
一、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二、专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对于该专业基本知识与理论学习的要求,我们首先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支撑,首先是数学类,经过这两年的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还有积分变换与场论已经不是我们所陌生的了,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 1
分不开的。尤其是到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更加拓宽,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基础数学类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其次,我们学习电子信息工程,关于电子的,我们当然不能少了“三电”——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电和模电则是电子技术基础,这两门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解决电子技术入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计算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编程设计一些基本电子产品或是参加一些电子设计,计算机是基础,所以计算机亦是学习该专业的基础。
三、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VB程序设计、电子CAD、高频电子技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网络与办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等课程。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导向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1.企业需求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该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2.未来展望
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 ;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景
这里有一串数据来自于安博教育集团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
毕业最适合岗位调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最为适合的TOP5 岗位分别是“IT/技术”、“市场/公关”、“采购/贸易”、“咨询/顾问”、“学术/科研”;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去向分布最为集中的TOP5 去向分别是“民营小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小型企业”、“外资小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
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很不匹配和不太匹配的比例为10%和 13%,同时,12%和24%的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很匹配”和“比较匹配”。该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匹配度指数为中等;
迎接就业率指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中,91%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9%的学生在毕业 1 年以 后实现就业。按照 10 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1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发展前景指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35%,11%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 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6.66,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偏上;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即使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致使许多毕业生无工可上,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潜力我们是无法将其摈弃的。
以上是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了解,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着各自的光鲜和灰暗,只是行外的人不了解。对于刚刚迈进校园一半时光的我们,对于已经迈入社会的学长学姐,对于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位前辈,举步从来都是维艰的,辉煌的铸就更是循序渐进,我们不可以只看到行业光鲜靓丽的外表,而忽视背后拖起它成长的艰难,两种极端的落差当然巨大,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显然有违客观。而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筑建也是一样,它的雏形,它的打造、它的铸就、它的丰裕、它的厚实,是靠一砖一瓦一步一步累砌而起的。到底是做一个“入门的,不想入门的,想入门而没有入门的”IT人,答案自在各人心中。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学科,是不能随意轻视任何一门课程。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它,就要对它有始有终。
2.通信工程专业综述 篇二
1、专业镇起源
在国外, 类似专业镇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企业集群的研究上, 而对于企业集群的起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集群是生产活动不断细化和企业分工的结果 (马歇尔, 1997) ;二企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 (韦伯, 1997) 。对于我国专业镇的起源, 学者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白景坤等 (2003) 通过考察我国镇域区域发展现状, 认为簇群经济与专业镇经济存在差异。即中国的专业镇经济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客观要求的产物, 而簇群经济则是从战略的高度, 对某些成熟产业进行合理的地域布局的结果;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 簇群是专业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王建军等 (2008) 却对此持有相反的观点, 认为专业镇发展起源于“簇群经济”、“集群经济”、“专业产品区”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形式, 起初集聚于某个区域的产业专业化生产模式, 最终发展为镇域区域专业化生产。
2、我国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
符正平 (2002) 认为专业镇的产生过程大多是自发形成的, 是农村里的一些能人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结果。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 专业镇内部的劳动分工演化得非常细密, 出现了大量的“工序”型企业, 产供销之间也是以社会分工的形式出现, 而这种专业市场的形成则是专业镇形成的基础。进而, 方中权等 (2005) 将我国专业镇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如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一批“专业户”、“专业村”。二是形成阶段, 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各地的乡镇按专业化、区域化、一体化要求,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产品结构, 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来一补”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三是快速扩展阶段, 专业镇向多样化快速扩张。如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专业镇的产业与产品结构突破“农业”概念的局限, 向工业性、商贸性、旅游性等方向快速渗透。四是品牌战略阶段, 专业镇逐渐向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层次迈进。另一种结论则认为, 专业镇的形成是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导向的结果, 如1950-1960年代, 日本、韩国等出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等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模式与目前中国在广东、浙江等地出现的专业镇模式极为相似。根据这种观点, 沈山等 (2005) 认为我国专业镇的成长过程如下:一是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注小型、寻找特色”开始创业, 逐步形成规模, 迅速集聚各类中小企业;二是从构建中小企业网络开始, 逐步形成某种特定商品的专业市场,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 然后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持;三是凭借地理位置优势, 吸引外资或者依托外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又相对集中, 形成了具有不同产业的专业镇经济;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区域布局为契机, 逐渐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和市场网络, 进而形成了有关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的专业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区位优势结合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是催生专业镇经济的基本前提 (贾文凯, 2006) 。70年代以来持续的产业国际分工和转移, 内地的廉价生产要素、逐渐膨胀的本地需求、诱人的外资优惠政策等优势, 催生了最早期的嵌入型专业镇。
3、专业镇的形成条件
王缉慈 (2004) 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 并将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归结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有政策激励。张双喜等 (2004) 则认为开放的环境是专业镇形成专业镇的基本前提, 三个基本“诱因”是形成专业镇的关键因素, 这三个因素是:原发性的专业市场、传统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的介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专业镇的形成具有了必然性。余国扬 (2004) 从专业镇建设出发, 认为人才、交通、工业园区是专业镇形成的基本条件, 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建立、专业市场的形成、品牌体系的创立是专业镇发展的重要条件。张玉梅 (2007) 归结了广东地区专业镇发展的成功经验, 认为专业镇的形成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个是内部条件, 表现为镇民的创业创新精神;一个是外部支撑条件, 地方组织、中介组织、技术信息服务机构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其表征。
二、专业镇的含义和类型
1、专业镇的涵义
刘宗元等 (1999) 通过量化指标对专业镇进行了界定, 即专业镇一般指产业或产品能带动60%以上农户参与生产, 专业化的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并成为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乡镇。定性来看, 专业镇是我国行政区域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 即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多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来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业和产品, 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 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收入成为农民和乡镇收入主要来源 (王海燕等, 2002) ;白景坤等 (2003) 则认为如果该镇区域的生产经营在所属产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且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共同的竞争优势, 则该镇可称为专业镇;石忆邵 (2003) 教授认为专业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份的建制镇。
2、中国专业镇经济的类型划分
(1) 从专业镇形成角度划分。从企业集群的生成模式出发, 普军等 (2004) 对广东企业集群的不同发展形态进行考察, 认为企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 即该地区历史上曾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中心, 有着较好的制造业传统, 通过国家改革政策的实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企业集群;三是创新型网络企业集群, 尤其表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专业镇形成过程中政府的参与程度出发, 赵秋璐 (2008) 将产业集聚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政府调控型集聚模式、计划型集聚模式。
(2) 从专业镇发展角度划分。从专业镇的经营发展模式出发, 王珺 (2002) 考察了我国广东地区的专业镇运作模式, 认为我国专业镇经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来料加工型专业镇经济, 即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 如东莞清溪镇计算机配件生产;二是贴牌生产类型的专业镇经济, 即资源在内市场在外的经营模式, 如中山古镇的灯饰。从专业镇发展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关系出发, 王珺 (2002) 又将专业镇分为横向网络与纵向网络两种类型。所谓横向网络就是指一个专业镇聚集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关系, 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而纵向网络则是指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的基本链条关系, 虽然都是生产同一种产品, 但每个企业只从事某一个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活动, 或者说, 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加工组装、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是由不同的企亚来完成的。
三、专业镇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许多地方的专业镇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起飞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专业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 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专业镇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我国学者也分别就专业镇推动农村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谢军 (2005) 认为专业镇在以下方面对农村经济产生作用:一是专业镇易于农村经济集聚优势的形成, 并在农村企业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促进农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优化, 其中包括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产业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市场的兴起和要素市场的建立;三是促进农村企业的经济制度创新, 尤其是农村中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时, 俞静等 (2007) 考察了198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交通、通讯水利、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建设水平, 认为专业镇经济带动了珠三角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以非农业人口为指标的城市化曲线逐步偏离全国的城市化曲线, 并且斜率越来越大。随着专业镇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这时专业镇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品牌的战略意义上。专业镇通过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形成了以某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区, 使相同或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空间内, 并获取深度分工与专业化协作效益, 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谯薇, 2006) 。波特 (1998) 甚至把它上升到国家竞争优势的高度, 认为簇群或专业镇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
四、专业镇发展的支撑要素
1、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和降低交易成本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前提
根据波特 (2002) 的“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企业集群能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和潜在压力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集群能提高群落内企业的生产率;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机制, 降低运输、谈判与履约成本;集群有利于企业间人才、信息、技术和准公共产品的共享。
2、提升专业镇经济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络
中山大学王珺 (2003) 教授通过考察我国部分专业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认为处于成熟期产业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 将会通过并购、合作实现产业整合, 而专业镇经济提供了这种整合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把中小企业连成一个合作网络, 既增强了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竞争力, 又降低了大企业中的管理成本;在已有的商业网络基础上, 加上高新产业的信息处理手段, 必然使得区域专业化市场网络运行更有效率。
3、区域品牌创建和人才凝聚是专业镇发展的支撑要素
苏植权 (2007) 认为推广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形象, 则可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 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科学机制, 改善生产工艺, 提高技术含量,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拓展市场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4、专业镇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强大的科技原创力
陈佩菊 (2008) 认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会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即集群在人才、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同类产业集群的模仿而消失, 甚至变为比较劣势。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扩散的比较优势则具有持久性和不易模仿性, 特别是在进入成熟和调整阶段后, 产业集群如果不能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 在环境变化或竞争加剧的影响和制约下, 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 将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的危机。
五、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在产业结构方面, 专业镇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同时, 家族式管理则限制了创业精神的持续发展。对策建议有: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专业化和多样化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 进行公司结构治理;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 进行公司结构治理 (谢军, 2005) 。
在管理机制上, 专业镇发展中主要存在专业镇内部的企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导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者及内部的人才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 (赵秋璐, 2008) 、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专业镇内部的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 (石忆邵, 2003) 等问题。对此, 赵秋璐 (2008) 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第一, 运用现代理论做好专业镇的发展规划, 合理利用土地;第二, 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第三, 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专业镇之间、专业镇内部和企业管理的问题;第四, 加快发展专业镇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第五, 增强专业镇的创新活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 沈伟 (2008) 认为专业镇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量大, 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低, 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重视经济发展, 忽略生态建设。而环境污染严重, 直接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谢军, 2005) 。沈伟提出的相应的措施有:做好整体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科技创新;开展生态监测, 加强环保意识。
在国际市场上, 专业镇产品普遍面临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产业生命周期压力、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市场压力、以及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巨大压力等 (徐婵等, 2008) 。许巍 (2008) 通过对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进行考察, 认为纵向专业化分工、巨大的外来市场、成熟的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强大的议价能力、技术外溢效益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支撑, 但近年来却表现出企业成本优势弱化、竞争能力下降、部分产业出现向省外转移的迹象。对此, 徐婵和许巍提出了通过完善职工培训、本地劳工市场培育、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专业镇研究的评析
1、专业镇研究的成绩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产生于90年代初, 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自2000年广东省经济理论学界正式提出“专业镇”的概念以来, 学术界关于专业镇的研究, 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值得肯定。在理论研究方面, 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专业镇的起源、形成及形成条件、含义及类型、作用、支撑要素、发展途径、发展现状和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形成了社会竞争论 (代表人物:波特、贝斯特) 、区位集聚论 (代表人物:韦伯、马谢尔) 、创新产业集聚论 (代表人物:熊彼特) 、增长极理论 (代表人物:弗朗索瓦·佩鲁) 、创新空间论 (代表人物:王缉慈) 、有序集成论 (代表人物:魏江、吴国林) 等理论, 从这些理论出发形成了许多延伸性理论成果, 对我国专业镇发展起了积极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 针对性较强, 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应用性研究中, 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广东、浙江、山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比较典型的专业镇进行研究, 基本反映了我国专业镇是市场化及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需要, 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产生于90年代初, 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 而我国学术界对于专业镇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 研究术语的不统一。如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簇群、专业镇、特色专业乡镇等, 不同的概念其赋予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这充分说明对于类似专业镇形式的社会现象的研究, 并没有一种较为完备的理论进行解释和预见。其次,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三大衡量标准, 即是否合理地选择逻辑起点;是否以逻辑起点为连接环, 归纳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并进行科学分类;是否建立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 确立各种理论的功能的配合与互补。依照这一标准, 专业镇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专业镇产生和发展的特征及表象展开的, 并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和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没有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再次,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相比而言, 国外的研究所采用研究方法比较多样化, 既有理论上的假设和模型, 又有实证的详尽分析或比较研究, 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研究规范。我国对专业镇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性推理、实证研究和描述性分析方法, 其中多数使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 较少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实际操作性不强, 难以对专业镇深入发展产生指导意义。最后, 学术界较多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镇发展问题, 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支持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研究, 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专业镇以及不同类型的专业镇 (如内生型、外生型专业镇等) 如何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 对欠发达地区专业镇发展的机制、模式、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同时, 如何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从依靠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转向依靠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 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物化到特色产业中, 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 实现加工向设计转变, 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从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的等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 我国对于专业镇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对国内学术界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在对象上要明确专业镇的研究范围, 厘清专业镇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 而且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规范性, 重点从整体上来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 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上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陈平:广东省民营经济与专业镇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2]贾文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形成机制与发展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0) .
[3]张玉梅:专业镇生成机制与湛江专业镇打造路径分析[J].广东科技, 2007 (8) .
[4]赵秋璐:论专业镇发展的进程[J].小城镇建设, 2008 (2) .
[5]俞静、徐维祥:转三角专业镇和城市化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2) .
[6]苏植权:专业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 2007 (5) .
[7]陈佩菊:科技原创力与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08.
[8]沈伟:专业镇生态环境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2) .
[9]徐婵等:国际视角下专业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促进专业镇经济实现“二次创业”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8) .
3.交通运输专业综述 篇三
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145所,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的学科。
该专业实用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数学、物理文化成绩要好。
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专业每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10000~12000人,其中男生占75%,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95%。
就业方向
第一,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门槛较低,工作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
第二,物流公司,比如顺丰、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等公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的迅速壮大,需要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
第三,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
第四,交通部下的各研究院、大专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
薪酬变化
本科毕业的学生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工作5年后收入超过7000元。
(转自“新浪教育”)
4.设计专业 文献综述 篇四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2页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
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光和色不能分离,这一点已不言而喻。色彩设计作为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的一种手
段,当它与室内空间、采光、室内陈设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色彩设计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这样认为,色彩既然与室内环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内环境中主要依附与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绿化等物体),那么对色彩的处理就要依据建筑的性格、室内的功能、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协调或对比,使之趋于统一。
艺术材质的选用,是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
节。对于室内空间的饰面材料,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坚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岗岩、金属、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以及自然亲切木制材料等等。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空间是固定的,而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通过光线,色彩、声
与材质上的灵活运用又可以更体现出空间分隔的妙处。总之,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光、色、质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人们以综合的心理感受。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就人的视觉来
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3页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中提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领域中,室内设计与人的听,视,闻,呼吸,触摸等人体工程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它设计多门学科的领域。所以必须从整体需要出发,把握各种要素,综合处理空间和块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组合构成,以及室内家具布置,灯具照明,壁挂陈设等环境气氛。
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确定以后,在其整个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家具与陈设时室内
环境功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和体现者,同时,家具与陈设的布置排列,对整体空间的分隔,对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家具可分为两大功能,一类是实用功能。有为人类日常活动的过程服务,对空间的分隔与充实和按功能组织划分,组织区域等作用。一类是精神功能。有审美情趣的物化,时尚与传统信息传递,气氛,意境,和景观的构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内陈设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室内织物,家用电器,灯具,绿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选用。室内设计的气氛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陈设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养和情操。室内设计有很大部分于室内装修有直接关系。如挂毯,壁画,地毯,书画等。而室内织物如沙发套,床罩,窗帘,台布等。其主要作用是与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协调,并发挥其材质,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室内的气氛而显示其表现力。例如窗帘,百叶窗,帷幔等有遮蔽,调温,隔音,调光等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创造自然情趣氛围,常常根据空间大小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体,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为办公室,起居室和书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内配置绿化作为装饰性陈设,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机和魅力。现代的室内设计常常喜爱用绿化内部空间环境,特别是用绿化装饰室内的剩余空间,通常在沙发的端头,转角,书桌,书架侧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陈设,以连接成充填边角,构成富有生机和谐的气氛。但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是与人们的爱好密切相关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书香气,也可以设计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内绿化不在于多而贵在精。同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与阳光,照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4页
明结合,有机地利用墙面,转角,茶几,窗台等空间区域,做到与整个室内设计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室内环境设计中常常运用灯光和灯饰,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和主题。这里照明方式的确定,氛围效果的设计,灯具的选择和布置,加上光控音乐的幻变,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富于情调和个性。
照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调节,营造环境的氛围,渲染环境的冷暖色调,增加与丰富,空间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灯具的用途和场所不同,灯光源的不同,灯具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灯具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物质功能,还由于其用途的各异,千姿百态的灯饰造型,还起着装饰空间环境给以欣赏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什么样灯具或选用什么样灯饰,什么样风格,与设计师的构思有关,因人因事而异外,更重要的是与使用场合有关,就是要与所放置的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欧式风的室内,适宜选用写实,装饰性强的巴洛克,洛可可灯饰;日本式的和风室内,就适宜用东洋味强的纸质框形灯具;现代的高雅的室内,应用那些造型新颖简洁的灯饰。
总之,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随机创造种种新的风格,新的组合。
说到茶餐厅,我们一般会想到香港,因为在香港,茶餐厅非常普遍,慢慢地成为了
香港的一种文化——茶餐厅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的选择,所以才那么受欢迎,其实“茶餐厅文化”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体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5页
5.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1 篇五
贺铸(1052-1125)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他不独工于词,亦擅文能诗。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贺铸的文章(包括专著)共有70篇(部)左右,内容涉及到贺铸年谱、词作和人格风格。
一、关于贺铸年谱
贺铸年谱应是宋代词人中修订较早、准确性较高的一部。夏承焘先生早在1933年8月即在《词学季刊》1卷2号上发表了《贺方回年谱》,史料广博,论证工严;李维新先生的《读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札记十一则》(《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对此提出了一些修订;钟振振先生则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中对贺的出身、世系、生平等作了详细地考订。各年谱主要分歧点有贺铸籍贯、一些名作的创作时间及贺铸的一些行踪等。
夏谱谓方回“卫州人”,未详细指明卫州何处。王梦隐《贺铸年谱》称为“卫州汲县人”(未做考证);李谱、钟谱则谓其为“卫州共城人”,即今河南辉县。李、钟之考订尤为严格,他们从贺诗及一些史料出发,认为当是“共城贺铸”而非“汲县贺铸”,并指出:“一些文史著作和词选大都在‘卫州’下注‘今河南省辉县’,“此错误流传甚广”。此说当为可信。
关于名作《青玉案》的创作时间,各家观点不一。夏谱据叶传、程序及朱强村对于东坡《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首的系年,断定贺铸的《青玉案》必非作于苏之和词之年(元佑七年),而苏亦不应此年先有和章,这就提出了一桩无头公案;王谱则据《山谷年谱》及叶传称此词作于崇宁二年;李谱则本着一种通脱的态度认为此诗不必定要作于吴下,因“横塘”这地名决非苏州所专有,并进一步认为“宋人笔记、诗话多载方回以《青玉案》一词知名,故所作不应太晚,最少应在方回四十岁以前官历阳任上”;钟谱则疑此词作于吴下,可能在元符元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之间。
对于贺之名作《六州歌头》一词的系年及背景之考订,钟谱则作出了“终结”。他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订此词作于1088年秋,且词中之“天骄”应指西夏人,而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之谓“时间定在1125年”贺铸临终之时,抗击对象为“金”;也不是近人论词绝句中所谓作于贺铸临死之前(1125),抗击对象为“辽”。钟谱首先从贺铸年谱及北宋当时史实出发,得出此词绝非为抗金或抗辽所作,并总结指出,“北宋时,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对汉族政权构成威胁的只有两家:正北方的辽契丹族政权,西北方的西夏党项族政权。而宋辽之间自从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以后,一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宋金联合抗辽为止,一百多年间没有发生什么战争。检《宋文》中神宗、哲宗二纪,熙宁八年至元佑六年(1075-1091)十六年间,与北宋战事频仍的惟有西夏,因此本篇中‘天骄’当指夏人”,考据严谨,立论有据。应该说,钟之考订一出,遂为定论。
二、关于贺词研究
对于贺词的研究,一直是贺铸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贺词艺术风格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龙沐勋先生早在1933年《中国语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就为贺词研究定下了基调。他指出:贺词艺术风格多样,词句精新,手法奇特,不比周邦彦逊色,是宋词中由苏到辛的中间人物。后代学者一直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下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大多从总体上论贺词的特色,如周宗盛《鬼头艳词话贺铸》(《大华晚报》51版,1975 11);缪钺《论贺铸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起《论贺铸的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都指出贺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陈振濂的《略论贺铸词的艺术特色》一文则深入细致地从炼字、结尾、善喻、对比、意象组合、用前人语六个方面对贺词的艺术手法作了归纳。九十年代李晓湘的两篇文章《论贺铸婉约词的风格》(《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论贺铸豪放词的风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对贺铸这两类词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贺铸沉郁、丽密的婉约词风是其词体意识和拓新意识相统一的产物;他引诗入词,以“沉郁”充当其婉约词的内在体格,并熔“深婉丽密和顿挫”为一炉作为沉郁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豪放词风以雄豪、悲壮、旷逸这三格为主体。与此同时,关于贺铸对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观念的吸纳和运用的研究也深入开展了起来。诸葛忆兵在1984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上,就专门从此入手,认为贺铸是继苏轼之后,比较全面地承继了苏的作风且将“诗化”革新推向深化的词人。
上个世纪末,陈心浩专门对贺词的诗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着眼点不是泛泛而论贺词的诗化倾向,而是从细部着眼,更加微观地审视其词的诗化特点。1999年10月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技巧》一文,着眼于贺词的诗化技巧,从语言、情与景关系的处理、篇章结构以及结构的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他的词无论从内容、情感还是风貌上都堪称为“诗人的词”;他在《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一文,认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体现了他词体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从音律方面看,他的词豪放而不隳音乐声韵;从抒情方式看,他更加注重词之传统的审美特征,或汲取楚骚遗韵,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写郁结在心的难平悲愤,或刚柔相济,以健笔写柔情。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已经站在了贺铸研究的前沿。关于贺词的地位问题
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贺词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性作用,但对于贺词是位于哪两者之间的过渡,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宛敏灏在他的《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贺铸的词有婉约与豪放两者的长处,“不完全同于苏轼,也不完全同于周邦彦,论他的词风是介乎二者之间”;1988年第2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诸葛忆兵的文章《贺铸词风格之多样化及过渡性》承继其观点,认为贺词“恰好展示了苏轼清雄旷逸的豪放词到周邦彦富艳圆美的和词之间的过渡”。
夏承焘先生和李维新先生则着重从贺词的豪放特征出发,得出其乃豪放一脉的中间人物。夏先生在他的《手批东山词》评《小梅花》(缚虎手)时指出“稼轩豪迈处,从此脱胎。”(《词学》第五期,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10月)李维新则在他的《步武东坡 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将他视为豪放风格中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他认为,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当时词坛名家,„„只有贺铸,当东坡在词坛上孤军奋战的时候,继之而起,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给词坛吹进了一股遒劲雄伟的清刚之气”,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鼎盛一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其他研究
对于贺词,有两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以贺铸为参照系对辛弃疾词考察,因为二人“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赵佳聪:《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通过“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来达到“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的目的;月人的《奉和贺铸的青玉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则从文本出发,对贺铸的名作《青玉案》及其几首步韵之作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贺词韵位的“疏密相宜”,节奏的“急缓得当”,语言的“奇妙无比”,对贺铸的词作了另类目光的审视。
三、关于贺铸其人的研究
钟振振先生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一书中对贺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对于贺铸的家世与生平所作的考订与记述,以其翔实与准确,堪称贺铸研究的里程碑,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多侧面的人:是武官,又是文官,且带有一丝侠气;此外,他又是一个藏书家,书法亦甚好,又善于制墨。如此丰富而全新的一个人,真让我们耳目一新;即使是从贺铸本人给自己所起的号甚至书斋的名字上,也能够窥测到他的性格特色,其自号“北宗狂客”,这是仿效其十五代族祖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而来,显示了贺铸对他的崇拜,更透露了贺铸性格中“狂”的一面。词人在作钱官时,效法王将书斋命名为“阿堵斋”,“令人解颐”,寓居苏州曰升平桥水轩时又称之为“曰升平地”,又可见其陶然自乐于世的心胸。李晓湘《论贺铸的性格矛盾》(《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首次探讨了贺铸性格中存在的矛盾:“豪侠狂放”又“细密深静”,“慷慨激昂”又“沉稳谨慎”,“刚健超逸”又“柔婉缠绵”,这种对立统一的复杂状态,就形成了他“丰厚完善”的性格。而关宁的《试论贺铸对杜牧的认同与继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则将这种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人格层面,他从《东山词》中大量袭用的杜诗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他更偏重于那些描写繁华之后的冷清、孤寂、忧伤之情的诗”,并从贺铸的人生遭际入手,“身世和经历的相似使他认同了杜牧的第二种形象,并在自己创作中选择同样的题材,从而在其词中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感伤氛围”。杜牧的第二种人格形象就是失意颓唐、玩世自放的风流才子形象,贺铸对此是情有独钟。这篇文章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给贺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贺铸虽然文、诗、词皆工,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可以说,学者们对贺铸的词已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从内容到风格再到技法、历史地位等问题,都给再研究留下了很少的余地。
贺铸的诗,《全宋诗》共辑有十一卷,数量也不可谓少,但专门的研究还没有,可耕耘的空间还存在。对于贺铸其人的研究,也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贺铸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研究者提出,即贺铸存词二百八十多首,数量仅次于苏轼,位于北宋词人之亚,但对他的研究却一直不那么热烈,这背后的原因还值得探讨。
街拍
http://
6.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篇六
武 术 专 业 书 籍 文 献 综 述
姓 单日
名: 李 长 英
位: 寿 县 大 店 初 级 中 学
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 :武术 书籍 综述 前言
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
1.1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
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记载,要有历史的记载就必须要有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由此一来,著书立传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1.2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的种类、出版社、册数概述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层次结构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武术专业书籍数量非常庞大,拳术类:太极拳类书籍有113册,占去了武术书籍的半壁江山。八卦掌类书籍有28册;形意拳类书籍19册;少林拳类14册;八极拳类9册。器械类:剑术9册;刀术3册;枪术3册;棍术2册。武术史类7册;武术文化类5册;武术教程类3册;武术概论类1册(以上数据经过笔者筛选、整理相同或相近的书籍名后统计得出)。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综述
2.1 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的特征
内家拳类武术书籍主要以太极拳为代表,因为太极拳等内家拳的运动特征是刚柔相济、圆活舒展,极其融合中国的儒、释、道修心养性的特点,因此这一类拳倍受中老年人群的青睐。在书籍的撰写方面,由于每一位作者都是内家拳的爱好者,甚至有很多是多年的习练者,可以说对像太极拳这类内家拳的选编与整理,研究与习练都是他们的兴趣索然。如是以来内家拳类的书籍也就呈现出:“多”、“全”、“繁”、“杂”等特征。“多”指的是数量多,不管是太极拳还是八卦掌、形意拳的书籍数量都超过了每一种外家拳类书籍的数量;“全”是指涉及的面广,研究的类全。“繁”是指书籍的撰写的种类虽然很全,但是过犹不及,很多太极拳的书籍所涉猎的章节以及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点。例如,太极拳类书籍共有册数894册,但是去同存异以后也只不过是113册,如此看来,像内家拳类的热门拳种在全国范围内研究的比较多,而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临灭绝的武术拳种却很少有人问津。更有少数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取值同类书籍的“枝枝叶叶”,失去了阅读及研究的价值。“杂”指的是没有系统性,研究一门武术在阐述它的时候不能“旁敲侧击”,更不能对其内涵和概念“繁杂”化。传统武术是我国的瑰宝,是岁月积淀下来的精华,“繁杂”使得原本对其内涵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阅读过这类武术书籍后就会发现内涵和概念会越来越模糊。2.2 内家拳类书籍分布的不均衡
从出版社和著书的作者可以分析得出,武术书籍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一般武术类书籍的出版社都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印发的,其他类出版社几乎没有涉及到武术方面的书籍,这一点可以从侧面看出,武术书籍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酷爱,其出版的意义在于少数武术爱好者的参考研究。至于武术书籍的作者大都是内家拳种的嫡传弟子所编撰,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而同属一根”,很多都没有“独树一帜”的创意。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综述
3.1 技击重于理论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在收集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技击”是此类书籍编撰的重点。特别是在分解动作时,常常会结合武术动作的运动轨迹而进行绘图,这就使图书图文并茂,给习练者带来很多的方便。其实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以及器械的书籍编撰,都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然而在外家拳和器械的书籍中很少有理论阐述,虽然图文并茂会给习练者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如果没有理论支撑也会让习练者只能习其形而不能研其意。
3.2 竞赛套路多于传统套路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器械类武术书籍大多是为竞赛而编撰的,如《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剑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刀术》等等。这些竞赛套路的书籍,既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演练又有利于大众群体武术爱好者们的练习。但是,武术运动过分的竞技化就会失去优秀且传统的部分。我国极力要使中华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但民意所示褒贬不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要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就必须要使中华武术具有竞技的标准,有竞技的标准就必须要改变中华武术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规则和竞赛规则,这样以来,中华武术也就失去了传统优秀的部分,完全的竞技化,完全的国际化了,其结果是“如奥不成,杀身成仁”,“赔了夫人又折兵”。武术文化类书籍综述
武术文化类书籍相对较多的是武术史类,其中以《中国武术史》为命名的就有6册,占武术文化类书籍的50%。相对较少的是武术文化研究类书籍。中华武术是建立在悠久的儒、释、道以及《易经》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的,理所当然的要用以上等文化理论作为著书的“基石”,可惜的是武术文化类书籍名家甚少,这就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又加上近年来“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武术的传播也渐离大众群体,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结束语
武术文化类书籍在近30年的时间里虽然取得了大丰收,但经过研究也不难发现,其在数量和编著者的分布上还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在内家拳类、外家拳类、器械及武术文化类书籍的分层结构上还很不均衡,特别是近些年来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是我国武术进奥,二是外来武术文化特别是“跆拳道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与生存的冲击问题,让我们被动的发于深思。如果要使我国的武术文化重获新生,再次走进大众群体的心中,我们武术工作者必须集结所有的智慧和文化知识,从自身做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夯实武术文化素养,发扬优秀武术文化传统,著书立传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理论基石,把好武术文化书籍的编撰、出版关,使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太极拳拆架拆手》魏树人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1年02月第1版。[2] 《八卦掌答疑》张全亮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5年01月第1版。[3] 《少林寺与少林拳》《少林寺与少林拳》编写组 广东教育出版1984年04月第1版。
7.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改革方法综述 篇七
1. 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
戴炜栋、任庆梅 (2006) 提出了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 (Explicit Consciousness-raising Task Model, 简称ECT模式) 。ECT模式既包括推理法, 即要求学习者从接触的语言输入中找到相关规律并组合成语法规则;也包括演绎法, 即教师向学习者讲解语法规则并配以真实交际活动练习。无论是推理法还是演绎法, 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注意到新的语言形式及其用法。并且提出了“外显互动任务法”,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阅读含有某种要掌握的语法形式的材料→阅读并注意到该语法形式→建立有关的外显知识→语法判断任务→外显知识的自动化→对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的反思。这六个环节只是构成某个语言形式的一个单元, 无论是学习材料的选取还是学习策略的反思, 目的都是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意识, 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最终建立内隐知识。但这并不是语法学习的全部, 只是其中一个有助于外显知识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还应当与其他交际活动 (如以意义为中心的任务) 相结合, 从而共同促进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2. 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
戴炜栋、陈莉萍 (2005) 表示, 目前语法教学中也提出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对形式的意识程度。同时, 这些任务又是交际性的, 因为学习者必须参与以意义为主的交流。Ellis (2003) 提出有三种类型的任务:以结构为基础的产出型任务、理解任务和增强意识的任务。产出型任务需要使用目的语的形式来完成纯粹的交际活动, 任务的材料从性质上来讲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形式, 但学习者必须借助目的语结构来完成这些任务。理解型任务是为了让学习者注意和理解经过精心设计的输入材料中的语法形式, 通常情况下这些输入材料含有一定的刺激信号, 要求学习者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说前面的这两项任务是以隐性的形式在交际情景中介绍目的语的语法形式, 那么增强学习者语法意识的任务则以完全显性的方式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结构完成任务。语法形式就是任务的内容。这样的任务首先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法结构的例子, 然后要求学习者把握这些结构, 并从中推断出一定的规则。
3. 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语篇为基础的语法教学是近年来其它语法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广泛使用真实或简化了的语篇, 向学习者提供大量含有语言使用情景的目的语结构, 让学习者建立形式与意义连接。Carter et al. (2000) , Hughes&McCarthy (1998) 都强调书面语篇与口头语篇语法的区别, 他们建议使用语料库分析结果向学习者提供书面与口头两种语法形式, 从而使学习者全面掌握。Celce-Murcia&Olshtain (2000) 呼吁结束以句子为单位的语法教学模式, 因为他们注意到语法结构更多地与语篇结构相连 (戴炜栋、陈莉萍, 2005) 。
4.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杜小红 (2009) 针对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显性语法规则灌输、轻隐性语法能力培养的现象, 借助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 提出“以学生自主获得显性语法知识为基础‘内化语法知识和提高语法能力’相结合的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隐性学习、提高语法能力。因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 可以把真实的语言环境带进课堂, 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外语学习情景和语言使用环境。针对重点或异难语法规则, 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道的各类影视片、电视实况或文学作品中的长难句, 精心挑选并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领略这些语法规则的生动用法, 让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中无意识地习得语法, 同时了解异国的学校生活、教堂活动、婚丧嫁娶等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语法知识用动画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与解释语法规则、配以例子和机械练习等显性方式将语法知识直接介绍给学生的语法教学模式相比, 多媒体环境下的课件教学不仅为学生在潜意识下习得语法规则提供了平台, 还为他们学习和模仿地道的语音和语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5.“呈现语言点—讨论分析—练习运用”三步法
赵美娟 (1999) 认为语法教学可以分散在各门基础课中进行, 在精读、泛读、听力等课上, 及时地、扼要地介绍相关的语法现象和规律, 不但不会中断学习, 反而有助于理解。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 由于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 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语法课, 进行系统的语法学习。许多人认为语法课涉及烦琐的规则, 很枯燥, 不容易上好, 但是只要处理得当, 语法课不仅是有益的, 而且是有趣的。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虽然在中学学过几年英语, 已经接触过不少英语的结构, 但是他们的语言知识还是零碎的, 还有不少潜意识的、好像知道却又讲不清楚的元语言信息。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唤起语法意识, 梳理原有的知识, 介绍进一步的知识, 并指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对英语语法有一个系统的有意识的认识, 并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其语法运用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三个步骤:呈现语言点—讨论分析—练习运用。呈现语言点这一步骤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英语的某一形式特征的阶段, 一般可从学生熟悉的、可理解的材料入手, 并逐渐从熟悉的形式向不熟悉的形式延伸。教师可针对不同的现象, 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了语言材料后, 接下来便是通过明确公开的讨论把学生潜意识的、零星的语法信息提升为有意识的、系统的认识。不少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些隐约知道却又讲不清楚的地方。语法课上的讨论就是要在“从熟悉向不熟悉延伸”的过程中, 设法把这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变成讲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语法规则, 而是为了应用到交际中, 因此发现了语法规律后, 接下来就要进行练习。语法练习的作用是巩固并强化刚刚发现的语法知识。一般练习可分成两步:口头练习和综合练习。总而言之, 语法教学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如果针对不同的语言形式, 适当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 积极发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变提供语法为发现语法, 并且把语法练习融合到一定的语境中, 使形式、意义和使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那么语法教学将会有助于他们掌握语法规律, 提高语言交流的质量。
笔者希望本文介绍的有关教学方法能够为广大英语专业语法教师的语法教学和科研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英语语法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重点掌握英语语法的核心项目, 提高学生在上下文中恰当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的准确性, 使学生对英语语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并能借助英语语法知识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简要论述了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国内学者提出的建设性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戴炜栋, 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 2006, (1) .
[3]戴炜栋, 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
[4]杜小红.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9, (5) .
[5]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 1999, (4) .
8.国际专业音响设备技术进展综述 篇八
【关键词】专业音响;技术趋势;扬声器系统;传声器;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1引言
近几年,专业音响设备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除基本声学相关品质得到提升,诸多新技术的应用和集成也为行业应用带来了一些变化。在此,笔者对专业音响设备领域国际先进技术进展进行分析,分别从扬声器系统、传声器、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简要讨论专业音响设备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技术理念。
2扬声器系统
2.1扬声器线阵列
扬声器线阵列系统是专业扬声器系统中最具技术含金量的一个类别。目前,国际上几大主要品牌的扬声器线阵列全尺寸旗舰产品更新频率呈放缓趋势,扬声器线阵列的相关核心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围绕着扬声器线阵列衍生出很多令人关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因此,扬声器线阵列技术仍是专业音响领域重要的基础核心技术。
声波导和波阵面控制是扬声器线阵列的核心技术,各大厂商基本都持有各自的专利技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L-acoustics的WST技术和Bose的CADS技术。
L-acoustics的WST技术,其核心是DOSC波导管,它将高频驱动单元的球形波阵面转换为圆柱状的同相位波阵面。与其他结构相比,L-acoustic的DOSC波导在整体体积上大大压缩,其有效辐射率也更高。DOSC波导虽然于多年前提出,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Bose的CADS(连续弧形衍射单缝歧管)技术,可使6个压缩策动单元实现无干涉声学累加,且不同模块间的衍射单缝具有相等的声学间距。若干扬声器单元交错排列,并通过一节声导管进行连接,声导管出口呈线性排列,整体构成一段线声源,声导管间距很小,其引起的干涉效果较弱。
2.2紧凑型
紧凑型扬声器线阵列是各厂商近期的热点产品,L-Acoustics 2016年的产品KivaⅡ可凭14kg自重实现138dB声压级(自由场,1m,峰值)。
另外,在点声源音箱产品中,Meyer Sound的MM-4XP可凭1.9kg自重、4英寸的尺寸实现113dB。这类小尺寸紧凑型产品对外观要求较高的固定安装场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3指向性控制
声辐射指向性可控被认为是现代专业音响设备与传统音响设备的主要技术分界线。指向性控制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国际最新一代的产品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目前,扬声器线阵列的几大品牌均可通过信号处理的手段实现扬声器线阵列声辐射指向性的控制,从而在听众区域实现均匀覆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产品都会向用户提供配套的调试工具软件(如L-Acoustics的SoundVision,EAW的Resolution,d&b的ArrayCalc等),其中集成了声场预测、声学仿真等功能,使用指向性控制复杂算法的产品必定要通过更先进的调试工具才能发挥其功能优势。
2.4自适应技术
指向性控制技術的发展前沿体现在更加智能化的自适应技术,除了能够实现对扬声器线阵列指向性的精确控制,自适应功能还可以大大简化传统的“场馆建模一声学仿真一测量调试”工作流程,每一个工作步骤都可通过计算进行辅助设计和自动优化,降低了设计调试人员的工作量。
EAW的Adaptive系列产品为自适应与现场测量技术产品,可通过软件Resolution2根据声重放场所的条件,对波束覆盖角度和指向性进行自动调节。以Adaptive系列产品Anya为例,水平覆盖角度为70°,垂直覆盖角度可通过软件进行调节,用户可将声重放场所模型和吊挂具体参数(如阵列间距,吊挂高度等)导人软件中,通过计算即可自动调节音响设备垂直覆盖角度,以适应现场声学覆盖需求。
2.5物理控制指向性
除了通过信号处理手段控制指向性,还涌现出了物理控制指向性的新思路,通过为扬声器线阵列装配各种不同指向性的声波导模块以实现垂直和水平指向性的双路控制,突破了信号处理手段难以控制水平指向性的局限,并且可以获得更好的声能量效率。Bose的RoomMatch系列产品配备的声波导模块多达42种,同时可为固定安装提供符合指向性需求的订制产品(或模块),此类技术在高端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传声器
3.1微型传声器
微型可穿戴传声器技术水平的提升较为显著,可穿戴传声器在演出中能为演员带来更大的自由活动范围,这意味着在更多演出场景下,此类传声器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拾音效果。
DPA的d:screet系列产品针对各种场景设计了多种样式的微型传声器,其尺寸可小至0.508cm(0.2英寸),重量可轻达10g,动态范围可超过100dB,并且可实现全指向性与超心形指向性。该系列传声器配备丰富的配件,演出人员穿戴使用时,从外观而言可以达到完全隐藏传声器的效果。
3.2数字无线技术
传声器领域的数字无线技术已趋于成熟,低延时全数字编码传输以及自适应跳频技术将无线传声器的通信可靠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Sennheiser的EvoNfion Wireless D1是适用于舞台演出的新一代数字无线传声器系统,具有通信可靠、操作便捷、延时较低等特点。该系统使用2.4GHz频段,最多可兼容15个信道,采用多重传输机制,并每秒检索133次,以快速的自动化频率管理,为舞台表演者提供灵活性的同时,稳定可靠地传输声信号。此外,D1系统的智能化增益控制技术可将动态范围扩展至145dB。
4调音台
4.1自动传声器混音
调音台产品中,自动传声器混音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多路语音场景下,自动传声器混音不仅降低了混音工程师的工作强度,并且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信噪比和传声增益。
Dan Dugan自动传声器混音器可通过对多路传声器信号进行分析,快速自动调整各路传声器通道的增益,使得在多路传声器同时使用的情况下,降低底噪和梳状滤波效应,提高传声增益。类似的还有Studer的Vista x数字调音台集成VistaMix技术,可进行超过5000个通道的自动混音。
4.2无缝热备份技术
数字调音台的安全可靠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系统内部的无缝热备份技术,使得单机可靠性接近于普通的双机备份方案。
Digico的SD7数字调音台在冗余备份方面除了配备双路光纤回路、4路MADI接口和双路电源模块之外,还内置2套独立的数字处理核心系统,其基于FPGA的硬件及操作系统都相互独立。两个核心的数据和运行状态相互镜像,从而达到无缝切换,以此实现单机内部的热备份。
Studer的Vista X数字调音台在操作界面应用QuadStar技术,通过使用4个处理器提供航空标准的冗余度,在其基于CPU的核心系统中含有2套独立的DSP核心,可进行瞬时切换。
5功率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产品的功率上限不断提升,整机瞬时功率可达20 kW(LAB.GRUPPEN的D SERIES 200:4L)。此外,可配置功率放大器也值得关注。该类功率放大器可灵活地进行相关配置,从而能够适应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Bose的PowerMatch系列专业功率放大器可进行功率分配的配置,以其PM 8500型号为例,含有8个独立放大器通道,可通过四种配置模式(单通道模式、电压桥接模式、电流共享模式、4通道桥接模式)配置,将合计4 kW额定功率分配到2~8个通道上。
6结语
综合以上对近期国际主流产品的研究,总体上可将专业音响设备领域的技术趋势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线阵列、紧凑型、指向性控制以及模块化,这些技术以相互结合的形式应用于产品之中。而这些新的技术应用正抓住了实际应用中的痛点,专业音响设备的易用性、小型化和可靠性皆为了保证演出音响效果呈现的关键需求。在新技术驱动下,专业音响设备也呈现出配置更加灵活、设计难度低、易于调试和操作的趋势,这些变化趋势也反映了专业音响领域市场的热点。
【通信工程专业综述】推荐阅读: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论文07-30
通信工程专业技术总结08-17
1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1-02
集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07-17
商用卫星通信发展综述10-06
中国电力通信网发展综述07-02
通信专业介绍11-05
宁夏通信工程06-25
通信工程指导意见07-30
通信技术专业小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