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2024-08-11

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精选8篇)

1.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篇一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规划

本章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以及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后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章在内容编排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同一个问题,同时运用公式和图象两种数学工具,以便于学生对比掌握,相对强调了图象的作用和要求.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象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象的知识,都是必须的.我们强调图象的运用,本章只是开始.本章为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在信息窗中介绍了相应的拓展内容,意在使学生开阔思路.如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等处,渗透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思想等等.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1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1课时 从容说课

教材分析

获得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用图象描述运动.图象的应用和公式的选择是两个难点.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学生状态分析

以基本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需要进一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数学处理.在初中时已掌握y=kx+b图象,但对斜率认识有误区,对速度的变化首次定量涉及,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3.能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从表格中分析处理数据并能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本质特点,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应用数学工具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1 教学难点 1.注意数学手段与物理过程的紧密联系.2.将公式、图象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3.获得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用图象描述运动.图象的应用和公式的选择是两个难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工具,作图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仅讨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进新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33的实例并合作讨论表31的数据.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而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一恒量.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一段运动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速度公式:a=vtv0v0+at(由加速度定义推导)t

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

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

a为加速度(时间t秒内的加速度)

讨论:一般取v0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当a=0时,公式为v-t=v0

当v0=0时,公式为v-t=at

当a<0时,公式为v-t=v0-at(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v-t=v0+at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 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可判断物体运动性质;可求出t时间内的位移.例如:根据图3-1-1我们可以求出:

图3-1-1(1)甲的初速度为2 m/s,乙的初速度为12 m/s;(2)在第2 s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 m/s;

(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 m/s2;(4)甲、乙前2 s内的位移分别为:s甲=(2+6)×2/2 m=8 m s乙=(12+6)×2/2 m=18 m.三、位移—时间关系 1.平均速度公式v=v0vt

2由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它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2.位移—时间关系s=v0t+教师精讲 1.推导

因为s=vt,v=

12at.2v0vtvv0,所以s=t×t 22s=11(v0+v0+at)t=v0t+at2.222.讨论:当a=0时,s=v0t;

12at; 21当a<0时,s=v0t-at2(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213.位移公式s=v0t+at2也可由速度图象推出.2当v0=0时,s=[例题剖析1]如图3-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1-2 A.前10 s的加速度为0.8 m/s2,后5 s的加速度为1.6 m/s2 B.15 s末回到出发点

C.前10 s的平均速度为4 m/s D.15 s物体的位移为60 m 解析:a1=0.8 m/s2

a2=-1.6 m/s215 s末的速度为零,但是15 s内的位移为60 m前10 s内的平均速度为40/10 m/s=4 m/s15 s内的位移为

1×8×15 m=60 m.2答案:CD [例题剖析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方程为s=(5t+2t2)m,则该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2 s内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__.解析:与标准方程相比较一次项系数为初速度,二次项系数的两倍为加速度,v0=5 m/s,a=4 m/s2,s=18 m.答案:5 m/s 4 m/s 18 m [例题剖析3]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开始刹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试求:(1)汽车在第3 s末的速度为多大?通过的位移为多大?(2)汽车开始刹车后的最大位移.(3)汽车通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解析:(1)由公式v-t=v0+at可知v0为8 m/s,加速度a为-2 m/s2,3 s末的速度为2 m/s 由公式s=v0t+12at可知s=15 m.2(2)汽车最大滑行位移为16 m.(3)汽车滑行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4m/s.答案:(1)2 m/s;15 m(2)16 m(3)42 m/s 教师精讲

位移—时间关系s=v0t+

at 2

另一种推导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来推导(微元法).图3-1-3

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思考:若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还适用吗?

图3-1-4 课堂小结

速度公式v-t=v0+at和位移公式s=v0t+

at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在一条2 直线上的矢量可用“+”“-”号表示其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与v0的方向相同为正,与v0的方向相反为负.布置作业

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式为s=4t+2t2,s和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A.4 m/s与2 m/s2

B.0与4 m/s2 C.4 m/s与4 m/s2

D.4 m/s与0 2.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则刹车后6 s内汽车的位移是()A.30 m

B.40 m

C.10 m

D.0 3.试证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 v=或者用v-t图进行说明)

板书设计 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v-t=v0+at

讨论: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当a=0时,公式为v-t=v0;

当v0=0时,公式为v-t=at;

当a<0时,公式为v-t=v0-at(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vtv0.(利用速度和位移公式2

图3-1-5(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

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

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

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

可判断物体运动性质;

可求出t时间内的位移.二、位移—时间关系

s=v0t+12at.2活动与探究

研究和探究在100 m赛跑中,起跑阶段的加速度.习题详解

1.(1)由公式s=v0t+121at可知代入数据1 200=×a×16.22,a=9.1 m/s2 221

2at和公式2(2)由公式v-t=v0+at可知v-t=147.4 m/s.2.已知初速度为8 m/s,加速度为1 m/s2,位移的大小为18 m,由公式s=v0t+v-t=v0+at可得速度为10 m/s.3.相遇两次分别在2 s和6 s两个时刻,求加速度、位移、相距最大距离等.4.由公式a=vtv0可知a=4 m/s2.t5.(1)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其初速度为20 m/s;(2)从图上可以看出30 s时对应的速度为8 m/s,故加速度为-0.4 m/s2;1×(20+8)×30 m=420 m.216.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2.s=(v0+v-t)t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所以

2(3)面积为梯形s=v= vtv0.2 6

2.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篇二

【关键词】物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个典型,教师在展开这种运动形式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技巧。比起匀速直线运动而言,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更为复杂,变式也更多,学生很容易在思维上对于很多内容产生混淆。教师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可以进行知识点间的良好过渡,让学生接受新知更加容易,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重视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是一个绝对的教学重点,这也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很多教师没有在公式推导中投入足够的重视程度,往往是简单的几个推导步骤,没有将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清楚的给学生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对于公式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清楚公式的实质,在应用时也容易产生差错。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要有所改善,要充分提升对于公式推导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灵活有效的推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可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不要因为繁琐直接给出公式,要体现极限的思想。(2)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入手,得出位移公式s=vt,然后说明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3)利用书中“思考与讨论”讨论如何求小车的位移。根据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的认识结合图像指出Δt越小,对位移估算就越精确。(4)结合图像让学生自行推导求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面积的表达,进而得到位移公式。教师要让推导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结合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再给予相应的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与吸收这些公式,才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二、对于运动过程展开有效分析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中,让学生具备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比较复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需要对于运动的整个过程,乃至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有清晰的剖析。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范例带给学生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运动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让自己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分析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那便是画运动示意图。教师要培养学生画运动示意图的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运动情景,将抽象的物理問题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一些相对运动的追及、相遇、相对滑动问题,这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稍微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困难,对物理规律的选择,不是试试这个公式,就是套套那个公式,这些都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升学生问题分析的成效,要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画图就是一个典范。因此,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会给学生分析很多具体问题带来非常明显的辅助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图像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于几个典型的图像有较好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答能力的来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中,需要学生对于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这两个图像的有效分析可以给学生解题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很大程度由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识图和分析图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典型图像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较为熟悉,并且可以借助具体的范例来深化图像教学。

以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的教学为例。对于v-t图像的读图过程而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几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x。(4)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在交点时的速度相等,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学生如果能够对于这几个要点有非常清晰的理解与记忆能力,看到图像后通常能够立刻做出反应与识别,提炼出图像中体现出的核心信息,为问题的解答带来突破口,这才是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良好掌握的一种状态呈现。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J]. 中学物理,2013(23).

[2] 王凌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及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4(09).

[3] 蒋勇. 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解析[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05).

3.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2.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已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求位移的方法x=vt,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可看出位移对应着一块矩形面积。(此处让学生思考回答)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对应类似关系呢?

二、新授

分析教材 “思考与讨论”,引入微积分思想,对教材P38图2.3-2的分析理解(教师与学生互动)确认v-t图像中的面积可表示物体的位移。

位移公式推导:

先让学生写出梯形面积表达式:

S=(OC+AB)OA/2 分请学生析OC,AB,OA各对应什么物理量?并将v = v0 + at 代入,得出:x = v0t + at2/2 注意式中x, v0 ,a要选取统一的正方向。应用:1.书上例题分析,按规范格式书写。

2.补充例题:汽车以10s的速度行驶,刹车加速度为5m/s,求刹车后1s,2s,3s的位移。

已知: v= 10m/s, a=-5m/s2。

由公式:x = v0t + at2/2

可解出:x1 = 10*15*22/2 = 10m

x3 = 10*3v02 = 2ax(注意:该式为不独立的导出式)

☺ 练习:由前面例题:v0 =10m/s, a =-5m/s2 求刹车经7.5m时的速度?

由公式:

v =-5m/s(舍去)

刹车经7.5米时的速度为5m/s,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补充练习: 1.某航空母舰上飞机在跑道加速时,发动机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00m,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答:不能靠自身发动机起飞;39m/s。)

2.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运动时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

A 1m/s;

B 2m/s;

C 3m/s;

D 4m/s;

(答:B)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运动的位移;并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12at。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二、新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我们分别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时还要知道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问题:

(投影)“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103m/s2,枪筒长x=0.64m,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并推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2学生做题并推导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ax

培养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简化问题的能力和推导能力;在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时,2如果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应用公式 v2v02a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小结:vv0at ①xv0t122at ② v2v02ax③是解答匀变速2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三、课堂总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v0at ①xv0t122at ② v2v02ax③,这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2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四、实例探究

公式的基本应用(xv0t12at)2[例1]一辆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汽车一直作匀减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

11xat2102(1)621222解法1:由xv0tat得v020 m/s 2t6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解法2: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又vv0vtat,而vtv0at,得vv0

22x102at1617 m/s,解得v0v1720 m/s t622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

[例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 初速度 v0=15m/s,a =-2m/s2,分析知车运动 7.5s就会停下,在后 2.5s内,车停止不动。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v t=0,a=-2m/s2

由vv0at知 运动时间tv0157.5s a2说明刹车后7.5s汽车停止运动。

2由v2v02ax得

2v2v0152所以车的位移x56.25m

2a2(2)点评:计算题求解,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式,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式中,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计算也比较简便。

关于先加速后减速问题(图像的巧妙应用)

[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 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高速度后,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像法。

解法1:设最高速度为vm,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x1212a1t1vmt2a2t2 tt1t2 22vma1t1 0vma2t2

整理得vm2x2505m/s t20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

vmv,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m,22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mx2x2505m/s =,解得vmtt202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3:应用图象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v-t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xvmt2x2505m/s,所以vmt202

布置作业

书面完成P40“问题与练习”

4.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篇四

从本节课第一个教案的产生到上完这一节课,教案共进行了四次的修改,课件也经过多次选择和调整。可以说是除了知识点一直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的地方都经过了大的改动。期间得到了本校教研组老师、田林片老师和一些其他学校老师的大力帮助,特别得到了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赵老师多次和我进行摩课,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在此,对各位老师的帮助深表谢意。

自有了开课的想法起,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精心备出了第一稿教案,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感觉非常不好,自己都差点失去了信心,是在赵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才重新找回了自信。经过几次试讲,其他老师帮助我不断的摩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节公开课。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真的是一次磨练。也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帮助。本节课从开始的选材,中间的修改到最后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时思路比较狭隘,仅围绕教材和大纲选材,在各位老师的提醒下,开阔思路。最后一遍试讲前正赶上神州六号的发射和回收,为了使本节课能有新意,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选用了神六作为本节课的线索,采纳了一些老师的建议,把练习放到“参照物”概念之后,让学生大量的活动,来巩固知识,并突出本节课的难点。虽然这一节课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比方说,对于表格中的情景“大地扑面而来”的参照物选取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现在想起来,其实可用“大小飞机的动画”演示就可以说明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前面的学生活动用的时间长了,后面没来得及放映这段动画。

通过开设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非常的辛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学不到的东西。再次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

5.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五

一、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6.直线运动的图象及应用复习教案 篇六

横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各个时刻,纵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任一时刻物体的位置,即从运动开始的这一段时间内,物体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移。

2、图线斜率的意义: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如果图象是曲线则其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速度,曲线的斜率将随时间而变化,表示物体的速度时刻在变化。

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

3、匀速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直线,而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则为曲线。

4、图象的交点的意义是表示两物体在此时到达了同一位置即两物体相遇。

5、静止的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不是一点。

6、图象纵轴的截距表示的是物体的初始位置,而横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开始运动的时刻,或物体回到原点时所用的时间。

7、图象并非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速度—时间图象:

1、图象的物理意义: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横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各个时刻,纵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任一时刻物体的速度。

2、图线斜率的意义: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

如果图象是曲线,则某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曲线的斜率随时间而变化表示物体加速度在变化。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则为倾斜的直线,非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图线的曲线。

4、图象交点意义表示两物体在此时刻速度相等,而不是两物体在此时相遇。

5、静止物体的速度图象是时间轴本身,而不是坐标原点这一点。

6、图象下的面积表示位移,且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7、图象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而横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开始运动的时刻或物体的速度减小到零所用时间。

8、速度图象也并非物体的运动轨迹。

【重点精析】

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积,五看截距,六看特殊点。

1、轴:先要看清坐标系中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是位移和时间关系,还是速度和时间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和标度。

2、线:线上的一个点一般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如x—t图象上一个点对应某一时刻的位移,v—t图象上一个点对应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上的一段一般对应一个物理过程,如x—t图象中图线若为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图线若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横、纵坐标轴上两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求解定量计算中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中对应物理量变化快慢的问题。如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

4、面积:图线和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也往往表示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积有无实际意义。这可以通过物理公式来分析,也可以从单位的角度分析。如x和t乘积无实际意义,我们在分析x—t图象时就不用考虑面积而v和t的乘积vt=x,所以v—t图象中的面积就表示位移。

5、截距:表示横、纵坐标轴上两物理量在初始(或边界)条件下的物理量的大小,由此往往能得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

7.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篇七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高中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制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两个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学习。其主要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会用此公式解相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实例、例题和习题中物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继续学习并习惯运用画运动示意图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 1 页 共 4 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设计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杜辉

1、通过解题过程养成学生规范化、程序化解题的物理学科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题、审题、计算、检验等解题环节,养成学生做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通过提出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推导出新的函数关系并初步学会利用位移与速度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比较充分地感受到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可以更方便的解决某一类型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该关系式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工具对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化、程序化解题的良好物理学习习惯;通过对这一类型问题特点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并习惯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与物理隔离开来,机械的套公式,不注重也不太会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对公式中各物理量及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从而对公式的应用感到困难。 【具体设计】

1、课堂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车祸猛于虎,汽车是一个具有天使和魔鬼双重身份的工具,它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十次车祸九次快”,这是人们在无数次的交通事故中总结出来的安全警语.据统计,每年我国有十万多人直接死于车祸.在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限速牌,

第 2 页 共 4 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设计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杜辉

规定了汽车通过该路段的最高时速.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速快就比较容易发生车祸?找学生亲自操作遥控汽车,并总结出个人体会。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速度与位移有关。

2、公式推导

先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然后给出例题1: 射击时,子弹在枪筒内获得加速度加速。已知a=5×105m/s2,枪筒长x=0.64m,求子弹出枪口时的速度。

让学生自己解决,同时提出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及时间t,我们可以将两个公式联立,消去t,就直接得到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然后让同学上黑板进行推导并展示结果。得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后让学生在将例题1用新的公式完成。 提出问题,那种方法更好一些,然后给出例题2:

一个高山滑雪的人,从100 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为5 m/s,末速度为15 m/s,他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让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不涉及时间的问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解题更方便。

3.公式选择

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具体问题中应该如何选择?然后给出例题3: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2m/s2,求:

(1)汽车3s末速度的大小。

第 3 页 共 4 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设计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杜辉

(2)汽车2s内的位移。

(3)汽车的速度减为零所经历的位移。 (4)汽车8s内的位移。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最总由学生进行展示,总结,得到规律。在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补充思考问题:

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解决后会发现本题结果有2个,这时提出问题:2个结果应该如何取舍?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

8.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篇八

—————————————————————————————————————————————————————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知识结构】

一.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

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

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速度-时间图象 变速直线运动

图象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v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xv0t12at 2vv0 22v2v02ax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位移-时间图象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③

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2at(位移时间关系)2v0vt(平均速度位移关系)2(1)基本公式:vtv0at(速度时间关系)sv0t22as(位移速度关系)svt(2)两个重要推论:vt2v0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1)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海 博 教 育

—————————————————————————————————————————————————————

ss2s1s3s2s4s3aT2

(2)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tv2v0vt 22vt2v0 2(3)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vs

2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①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v1:v2:v3:vn1:2:3n ②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s1:s2:s3:sn1:22:32n2 ③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3:5(2n1)(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①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v1:v2:v3:vn1:2:3n ②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t1:t2:t3:tn1:2:3n

③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t1:t2:t3:tN1:21:32::nn1

1.如何灵活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由于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很多,因此对同一个具体问题往往有许多解法,但

不同的解法繁简程度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恰当地、灵活地选用有关公式,比较简捷地解题呢?首先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或它在各个阶段的运动性质.根据物体的运动性质选用相应的公式;其次,注意每个公式的特点,它反映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22as不涉及时间,svt函数关系,而与哪些物理量无直接联系,例如公式vt2v0v0vt2不涉及加速度,△s=aT2不涉及速度„„,所以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缺时间,一般使用公式2vt2v02as求解较简捷。同样,题目条件缺加速度,则选用公式svtv0vt求解较好,2睁开眼睛条件缺速度,则选用公式△s=aT2,解题较方便,最后,在练习中加强对解题规律的总结.在初学阶段,对一道题不妨多用几种解法试一试,并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想一想这个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用这几个公式解题最简便,多作这种训练,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 海 博 教 育

—————————————————————————————————————————————————————

问题的能力必定会提高.2.怎样解“追击”和“相遇”问题

这类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相等”时距离有极值,找到二者位移的关系。解这类题时,应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更能帮助理解题意和启迪思维.【难点解析】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质上是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末速度v、加速度A、位移x和时间t这五个量的关系。具体应用时,可以由两个基本公式演绎推理得出几种特殊运动的公式以及各种有用的推论,一般分为如下情况:

(1)从两个基本公式出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在分析不知道时间或不需知道时间的问题时,一般用速度位移关系的推论。(3)处理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通常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比较方便。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想

(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运动性质;(2)根据题意画运动草图

(3)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出方程,注意抓住加速度A这一关键量;(4)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3.解题方法:(1)列方程法(2)列不等式法(3)推理分析法(4)图象法(5)比例法

二、巧用运动图象解题

运动图象(v-t图象、x-t图象)能直观描述运动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定性比较、分析或定量计算、讨论一些物理量。

解题时,要特别重视图象的物理意义,如图象中的截距、斜率、面积、峰值等所代表的物理内涵,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典例精析】

例1

一物体以初速度v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速度变为v2求:(1)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2)物体在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速度.(3)比较vt和vx的大小.223 海 博 教 育

—————————————————————————————————————————————————————

例2 特快列车甲以速率v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正前方距甲车s处有列车乙正以速率v2(v2 <v1)向同一方向运动.为使甲、乙两车不相撞,司机立即使甲车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而乙车仍做原来的匀速运动.求A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例3 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在离地面224 m高处,由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做自由 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 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g取10 m/s2).(1)求运动员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2)求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好题解给你】1.本课预习题

(1)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A、加速度减小,其速度必然随之减少

B、加速度增大,其速度未必随之增大 C、位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

D、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可能为零(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 B、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大小与速度变化快慢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C、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大小表示速度增量的大小;

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3)质量都是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则在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中表明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的图像的是 海 博 教 育

—————————————————————————————————————————————————————

(4)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S=4t+2t2(m), 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0、4m/s

2B、4m/s、2m/sC、4m/s、1m/sD、4m/s、4m/s2

(5)一物体沿长为l的光滑斜面,从静止开始由斜面的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末速度的一半时,它沿斜面下滑的长度为

()

A、l∕4

B、l(2-1)

C、l∕2

D、l∕2

2.基础题

(1)质点从坐标原点O沿y轴方向运动到y=4m后,又沿x轴负方向运动到坐标为(-3,4)的B点,则质点从O运动以B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位移大小是_________m。(2)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其加速度是_____m/s2,5s内的位移是______m,它运动最初18m的时间是_____s,速度从6m/s增大到10m/s所发生的位移是_____m.(3)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以速度v1=25m/s匀速通过前1/3路程,以速度v2=50m/s通过其余2/3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3.应用题

(1)当小船逆水而上划行时,从船上掉下一物体,经过t时间才发现。小船立即回头追赶,设水的流速和船对静水的划速都不变,则由调转船头到赶上物体所需要的时间是()

A、0.5t

B、t

C、2t

D、3t(2)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某次实验取得的纸带记录如图 所示.电源频率是50Hz,图中所标的是每隔5个打点间隔所取的计数点,则相 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T=________s.由图中给出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公式是a=________,代入数值求得加速度的计算值为________m/s2.(3)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2,求: ①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②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③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海 博 教 育

—————————————————————————————————————————————————————

4.提高题

(1)短跑运动员中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为9 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 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m∕

(2)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当列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时:()A、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1∶2∶3∶„∶n; B、每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1∶2∶3∶„∶n ; C、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1∶3∶5∶„; D、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1∶2∶3∶„。

(3)客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同轨前方120m处有一列货车正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前进,于是客车紧急刹车,刹车引起的加速度大小为0.8m/s2,问两车是否相撞?

【课后演武场】

(4)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做变速运动的几个物体,某一段时间内位移最大的是()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5)A、B两个物体,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3秒末A、B相遇。则开始运动时,它们的出发点间的关系为:()A、A在B前4米;

B、B在A前2米; C、A在B前2米;

D、B在A前4米。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公式VS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t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7)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是1∶3∶5∶„ 海 博 教 育

—————————————————————————————————————————————————————

B.在1s末、2s末、3s末的速度之比是1∶3∶ 5

C.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3∶5 D.在相邻两个1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9.8m

(8)如图所示的v—t图象中,表示物体作匀减速运动的是

()

(9)物体沿一条直线作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起,第1s内的位移是1m,第2s内的位移是2m,第3s内的位移是3m,第4s内的位移是4m,由此可知 A.此物体一定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B.此物体的初速度是零

C.此物体的加速度是1m/s

2D.此物体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是2.5m/s

(10)如图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t2=2t1,则 A、在t1 时刻乙物体在前,甲物体在后

B、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C、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D、在t2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11)甲车以加速度3m/s2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s钟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4m/s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开出发点多远?

()海 博 教 育

—————————————————————————————————————————————————————

基础题参考答案:(1)7,5(2)4,50,3,8(3)37.5 应用题参考答案:(1)B(2)0.1 a=

s4s1

0.75(3)10秒;5米,95米;125米 3T2提高题参考答案:(1)C

(2)AC

(3)分析与解答:这是多个质点运动问题。两车不相撞的条件是:当客车减速到6m/s时,位移差△s=s货+s0-s客>0。设客车刹车后经时间t两车速度相同。即v2=6(m/s)

此时两车相距为

=-2.5(m)

因为△s<0,故两车会相撞。

课后演武场参考答案:(1)D(2)A(3)CD(4)CD(5)B

(6)D

(7)AD(8)24m,12.9s,332.8m 例1(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v1v2t

2v1v2,2则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vv2t(2)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vtv1a,v2v1at

故 vt1

2222x22vv2a1x2

vx物体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x,则 222v2v22ax12v1v2 2图2-17(3)如图2-17所示,物体由A运动到C,B为AC的中点,若物体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经t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左侧,vt<vx;若物体做 222匀减速运动,则经t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右侧,vt<vx,故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vx 22222例2 解析 开始刹车时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甲车速度减 小到小于乙车速度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因此,当甲车速度减小到与乙车速度相 等时,若两车不发生碰撞,则以后也不会相碰.所以不相互碰撞的速度临界条件是: v1-At = v2 ①

不相互碰撞的位移临界条件是s1≤s2+s ② 海 博 教 育

—————————————————————————————————————————————————————

(v1v2)212即v1t-At≤v2t+s ③

由①③可解得 A≥

2s2例3 解析(1)设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为h时速度为v,此时打开伞开始匀减速运动,落地时速度刚好为5 m/s,这种情况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间最短,则有

v2=2gh ①

vt2-v2=2A(H-h)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h=125 m,v=50 m/s 为使运动员安全着地,他展开伞时的高度至少为H-h=224 m-125 m=99 m.他以5 m/s

v25的速度着地时,相当于从h′高处自由落下,由vt=2gh′得h′=t m=1.25 m

2g2102

2(2)他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为 t1=HhHh224125vvt505v222hg212510 s=5 s他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2=

m/s=3.6 s

他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

上一篇:2022庆国庆颂祖国演讲演800字下一篇:五项管理行动日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