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通用11篇)
1.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一
XXX统计中心专题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
情况近日,为进一步掌握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情况,总结先进经
验。XX乡统计信息中心对全乡范围内的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经调查,截止2011年11月,XX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家,林果合作社3家,畜牧养殖业合作社1家。除1家种植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外,其他5家均为2011年新成立的合作社。
全乡6家合作社中,目前只有2家参与了土地流转,另有3家有可能在今后条件具备后有参与土地流转的意向,剩余1家合作社没有土地流转的意向。
2家参与土地流转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38亩。共同点:1.均采取出租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2.均签订有书面合同;3.流转规模均在100亩以下(18---20亩);4.流转用途均用于苗木繁育;5.目前均未产生效益。2011年秋签订流转合同,2012年开始使用土地。不同点:1.流转时间不同,种植业流转较短(5年),林果业流转时间较长(15年);2.流转用途不同,1家从事种植业,1家从事林果业;3.流转费用/价格不同,种植业500元/年,林果业600元/年。
综上所述,我乡目前合作社发展正处于刚起步阶段,在参与土地流转方面也是刚刚参与,具体效益、收入情况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只要合作社经营效益好,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XX乡2011年11月
2.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二
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省12316热线平台、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短信平台、省农业信息化综合平台;长春市农业信息中心、长春广泽乳业公司、双阳区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双阳区奢岭街道双胜村信息服务站;四平市伊通县智慧农业数据采集点、县农业和畜牧业管理局等地实地调研。
多年来,省农委一直把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加强顶层设计,从资金、项目和人才上,全力支持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2013年,我省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电子商务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业信息示范基地,同时,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经验连续多年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包括“智慧型农业”在内的“六型农业”发展新要求,从2013年开始,省农委谋划了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以推进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农业和物联网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目前已建成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玉米和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建成玉米和水稻物联网应用示范点4处,同时启动了设施蔬菜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建设,在建玉米、水稻和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6个。目前,可通过微机、平台大屏幕、手机等实现对上述产业的农情监控、生产信息管理、产品溯源等,并对示范点15项数据指标进行自动化采集、分析应用和预警处理。
调研组详细听取了省、市和县(区)、企业等有关负责人关于农业信息化情况的汇报,并观看田间测土配方施肥实时视频,就智慧农业信息怎样发布、怎样利用好智慧农业、如何得到市场认可、如何提高老百姓的认知度等方面问题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了探讨。调研组还走进伊通智慧农业数据采集点现场观看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现场演示,并拨打12582农业信息人工服务台进行土地定位,了解农田相关知识。
调研组对我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农村信息化具有前瞻性,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办法实现农业现代化。
省政协副主席别胜学指出,农业信息化是件大事,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农业信息化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培育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企业,把这些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连在一起,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通过现代化手段了解市场需求,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各地区都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信息化了解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省。
3.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三
4月6日,渭南市科协召开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专题会议。市科协机关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宣布了《市科协机关关于开展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的意见》,就机关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任务要求、具体措施作了详细安排。要求年内机关全体同志每人至少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发表信息2篇,每个部室至少在省级以上媒体上发表信息1篇;各党组成员每人要至少完成1篇、各部室至少完成2篇专题调研报告或典型经验材料。根据各党组成员和各科室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能,共确定了11项调研主题,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公务员年度考核的依据。
市科协党组书记、王民才指出,开展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是研究和把握科协工作规律、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解决工作不深入、浮在表面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干部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因此,机关全体同志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完成。
他强调,做好信息调研工作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通过调研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选好角度,做到有数据,有事例,用事实说话; 三是要形式新颖,坚决杜绝没有主题观点的一般性材料;四是注意时效性,重大活动的信息要在当天完成,调研材料要在8月底前完成。
4.党员教育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篇四
目录
一、经验做法 .....................................................................2(一)紧扣“三个环节”,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2(二)依托“四个阵地”,定期集中党员培训。
...................3(三)抓实“三项措施”,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3 二、工作成效.....................................................................4 一是增强党性观念。
.....................................................4 二是增强业务本领。
.....................................................5 三是增强能力信心。
.....................................................5 三、存在问题.....................................................................5 四、下步打算.....................................................................5 一是建好教育培训载体。
..............................................5
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夯实党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前,在党员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党员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形
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等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新要求。XX 针对党员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分析和总结,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验做法 ((一))紧扣 “ 三个环节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紧扣“以领导班子为重点抓好班子成员学习、以支部为单位抓好党员集中学习和专题学习、交任务抓好党员干部的自身学习”这三个环节,认真制订学习计划,充实完善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参学人员的落实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坚持经常性分析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情况,及时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理论素质不够强、责任能力不够高、工作作风不够实的问题,使党员加强了党性锻炼,促进了作风转变,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年来,局支部先后进行谈心交流活动 X 次,组织集中学习X 次,领导领学 X 次,专题讨论 X 次,学习会议精神、领导讲话等 X 余篇,撰写心得
体会篇。
((二))依托 “ 四个阵地 ”,定期集中党员培 训。一是网络阵地,通过网站及时学习党的新政策、新理论,及时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二是区党建教育基地,通过到实地参观学习,聆听讲解,通过典型案例,直观的接受思想教育;三是社区阵地,加大力度开展志愿服务,分两个小组,每周有 X 个小组,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四是企业阵地,通过到企业走访,学习企业先锋党员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一年来,组织观看专题纪录片达 X 小时,到社区服务 X 次。
((三))抓实 “ 三项措施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一是突出党员意识教育。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每月的第一个周二确定为“主题党日”时间,结合庆“七一”活动开展知识竞赛 X 次、专题党课 X 次,到社区进行电商培训 X次、清洁家园 X 次、宣传政策 X 次;结合精准扶贫到 X 乡 X村走访慰问贫困户 X 户,送去米面油共计 X 元;积极开展“五查五促”活动,共查摆问题 X 项 X 条,已取得明显的整改效果;开展专题讨论 X 次,并按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亮身份、当先锋”等活动。强化党员角色定位,增强党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党纪意识和先锋意识。二是重视落实好党员权利。加强新党章的学习,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党员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三是强化工作目标管理。完善业务培训、业务考核、业务评价制度,创造条件帮助党员到前沿岗位、管理岗位等重要岗位去工作。对党员义务加以细化,引导党员公开承诺,严格落实检查、评比、奖惩措施。
二、工作成效
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全局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适应〇〇场经济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增强党性观念。党员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能力,从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执行国策等各个方面作出体现先进性的承诺,在实践中积极兑现承诺,真心为群众和企业服务。
二是增强业务本领。通过党员教育阵地,不断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业务素质。
三是增强能力信心。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更新了党员的观念,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他们工作能力和信心,集体的凝聚力更加凸显,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问题 一是有的党员干部对学习教育不深入,避重就轻,缺乏针对性。表现在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中往往是布置什么学什么,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教育目的性不明确。二是党员教育形式缺少吸引力,缺乏灵活性。形式上强调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一人念大家听或是轮流发言、泛泛议论式等。三是党员教育内容缺少互补性,零打碎敲,缺乏系统性。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片面主义、囫囵吞枣的现象,没有从全面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高度去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
四、下步打算 一是建好教育培训载体。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党员
搭建多层次教育培训载体,为党员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二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工作督查推进、目标考评等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对党员的约束力和党员的自律能力。
5.土地供应及收支管理调研报告 篇五
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供应及收支管理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我县土地供应及收支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储备情况
(一)征地储备情况:2011年,我县经省政府批准征收转用集体土地面积19.5251公顷,至目前,共征收2.0984公顷(合31.476亩),支付征地补偿费用94万元;收购储备土地4.4257公顷,支付土地补偿费254.2万元;拟收购储备土地18.6787公顷(280.2亩),筹集土地储备资金1867万元。
(二)土地供应情况:至目前,全县共供应国有建设用地73宗205.0187公顷,其中招拍挂出让土地24宗200.8914公顷,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49宗4.1273公顷。
(三)供地价格变动情况:我县土地供应价格严格执行工业、经营性用地最低出让价,金塔为十四类地区,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84元/平方米。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6号)文件精神,我县工业用地出让价实行14元/平方米;商业、房地产出让底价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商业用地评估价格在90-160元/平方米之间,房地产用地评估价在130-280元/平方米之间,基本和2010年持平。
二、土地出让收支基本情况
1、土地出让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2011年上半年,全县土地总收入2985.8894万元,其中挂牌出让收入2936.1142万元,追缴和补缴土地出让金收入49.7752万元。
2、土地出让支出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2011年上半年,县财政共拨付我局出让金1046.9501万元,其中用于征地拆迁补偿237.182万元,其余全部用于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费支出。
3、专项资金征收、计提和使用情况
三、对当前社会关注重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1、“土地财政”问题
近年来,我县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急剧扩张。政府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安商”的目的,大量出让土地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土地需求;另一方面,又将很大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征收土地补偿和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新的可以出让的土地。钱从土地上来再花到土地上,只不过雪球越滚越大。
2、地价与房价关系问题
房地产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开发商在制定销售价格时会考虑房地产的开发成本,若市场售价高于成本与预期利润之和,开发商会直接根据市场制定价格:若市场售价低于成本与预期利润之和,开发商只能考虑各种渠道降低成本甚至降低预期利润,仍以市场为基础制定价格。因此,土地只是作为一项成本而转入到将来的房屋销售价格中。从我县情况来分析,商品房价格中每平方米土地成本140元,仅占房屋销售价格的5%。
住房价格包含许多构成因素,房价与地价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房价高并不一定是地价高,房价低并不一定是地价低。我县2011年住宅用地出让价最低130元/平方米,最高285元/平方米,平均210元;土地价格和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而普通商品房2010年平均2250元/平方米,今年在2680元/平方米,房价年增长接近20%。我县地价增长幅度远远低于房价增长幅度,土地价格并不是我县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认为过高的房价是由地价造成的想法过于武段。
3、、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问题
6.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六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做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但是要想做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需要土地测绘技术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讲解了何为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之间有何关系、土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有哪些应用。
关键词: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开发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开始发展,土地测绘技术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一体化、自动化。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测绘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对于土地开发管理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
(一)发展背景
土地测绘是土地建设、经济发展的基础,甚至对政府的开发决策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打破传统桎梏,突破了模型的局限性,使测绘技术变得更加完善。土地测绘技术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等操作技术进行观察测量[1]。而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就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通过GPS定位系统将地面影像准确、及时的展现,并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并将3S技术与空间一体化相结合,获取全部土地数据用于土地工程规划和政府管理中。
(二)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的特点
首先,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整体水平,而且信息技术也被应用于其他方面;其次,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改变了测绘的服务模式,测绘结果以及后续的服务等均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由大众统一服务变为按需求相应服务;另外,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提高了测绘服务的质量,实现了测绘产品、服务的高质化;最后,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加强了测绘服务的效果。
(三)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的作用
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减少了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测绘成本;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测绘工作所需时间。
二、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的关系
(一)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
土地开发管理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地形、地质情况等,而且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开发规划并不相同,均需要了解当地土地信息结合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等进行开发,而土地信息需要通过土地测绘获取,因此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全部过程均有涉及,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土地开发管理项目开始、勘探地质、开发过程、竣工检测,甚至土地开发中涉及到的违法用地的测量,都离不开土地测绘技术的支持。
(二)土地开发管理是土地测绘的前提
土地开发管理需要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質、面积、附着物的位置等信息,这些需要通过土地测绘获取。当土地不需要开发时,就不需要测绘土地信息。也就是说,土地开发管理是土地测绘需要进行的前提。
三、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技术的要求
(一)注重关键点测绘
关键点主要包括了地窖等量注的等高和面积、坎脚线的标高和位置、坎顶、高程趋势的变化点等信息[2]。在土地测绘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任何土地信息,特别是土地关键点信息。在土地测绘完成后,要把相关的土地信息相结合,不仅要注意居民住宅、网点使用年限,土地性质,土地形状等;还要注意测绘土地的四周环境。如果土地属于旧城改造,还要了解土地原先建筑物的构造、组成部分等信息,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土地信息。在土地测绘工作进行中,土地所有权人也需要参与测绘,精确界定土地使用界限,以免以后引起纠纷。因此,在进行土地测绘时,要全面了解土地信息,保障土地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在测绘工作完成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埋设土地界限坐标,为土地以后的施工提供依据。
(二)精确测图比例尺
精确测图比例尺能够保证土地测绘的准确性,是要完成土地测绘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土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没有起伏的区域,以米为单位进行土地测绘即可;但是对于一些土地面积狭窄,地势起伏大,不能一览无余的区域,应该在高地设置观察点,以小于米的单位进行测绘。
四、土地开发管理中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的应用
(一)GPS技术
GPS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确定需要测绘的土地坐标,利用GPS技术进行的土地测绘较之传统的土地测绘方法结果更为精准,其精准度甚至可以到厘米,另外,利用GPS技术,即使不能到土地现场测绘,也可以完成各地区的测绘工作。目前而言,利用GPS技术获取土地相关数据是土地开发管理过程获取土地数据的最重要的手段。
随着GPS技术逐渐应用于土地测绘,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GPS技术获取的土地测绘数据能够保证准确性,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土地测绘不仅可以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土地数据,还可以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土地开发管理的进程。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能够提高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结果的准确度。
(二)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S)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内容[3]。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较之传统方法具有全天不间断工作、获取信息全面、获取数据及时的优势。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测绘获取的数据可以保障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全面精准的参考数据。
(三)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对信息的收集、排序、整理、提取、分析、输出的综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最开始是应用于建立与土地开发管理息息相关的土地信息资源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土地开发、管理、施工等各项工作,而且在土地资源遇到法律纠纷时可以为法律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将图形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相结合,实现数据图形的一体化以及数据的传输、分析、管理等操作。
(四)3S技术
3S技术以GPS技术为基础,参考获取的野外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在计算机中绘制地区图形,进行土地坐标标注,最终完成土地测绘工作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参考数据。总体而言,3S技术就是以上三种技术的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实时的土地测绘信息系统,从而及时准确地获取土地信息数据变化,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
(五)数据库技术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内容更加完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土地开发管理做到了无纸办公,降低所需成本,而且数据库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土地信息,提高了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主要包括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土地专项业务数据库,其中的专项业务包括土地的征地、规划、利用、测量、开发、矿产、执法监察、地质灾害等内容,因此,数据库技术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信息。
结语:
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了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持,保障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进而缓解土地供求矛盾,促进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伟.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价值工程,2013,34:188-189.
[2]郭勇.土地测绘的信息化及开发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20:47.
7.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七
1、组织形式,各地可以独立开展调研;也可以在市、州、直管市内组织所辖县(市、区)财政部门开展纵向调研;也可以市、州、直管市、林区财政部门之间横向联合调研;必要时财政部门也可以与其他部门、专家等联合调研。
2、调研方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剖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四、调研课题
各地可从以下课题中选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课题进行调研:
1、全省会计改革和管理工作今后发展推进的建议和思路;
2、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与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切入点;
3、全省会计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有为有位”;
4、全省会计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5、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的措施建议;
6、会计建帐监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7、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8、关于会计诚信建设的创新;
9、“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10、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做大做强途径和方法研究;
11、完善会计人员诚信管理研究;
12、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政策建议;
13、政府会计改革探究;
14、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究,调查报告《关于开展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
五、其他事项
调研活动结束后,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对优秀调研报告的单位和作者进行表彰,编调研专辑,并向有关媒体推荐发表。
8.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八
二、学生公寓管理情况 ㈠ 制度建设 1.成立了湖北经济学院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梁前德同志任主任,学工、保卫、后勤负责人任副主任,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亿优物业公司负责人,学生会负责人任委员,协调和指导全院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学工、保卫、后勤、各院(系)划分和确定了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学生公寓的管理。后勤集团亿优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2.基本安全制度齐全,如入住人员登记造册、楼层巡视、门卫制度、备用钥匙管理规定等,保卫处另有公寓外围巡视制度,保证24小时有人巡逻。3.定有学生公寓安全职责追究制度。4.定有学生公寓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如各项土木、水电维修管理制度和消防设施的管理制度。5.定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重大情况报告制度。6.定有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的工作职责及考核制度。7.定有物业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职责。㈡ 人防措施 1.每栋楼有值班室、电话及学生住宿情况一览表。2.有24小时安全值岗门卫,对来访人员登记,异性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学生公寓。3.执行制度有记载。如入住、来访人员登记记载,安全巡视检查记载,每日值班日志记载,消防设施登记检查记载。公共设施检查报修记载,大件物品出楼登记,备用钥匙借出记载,寝室家具登记造册等。4.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如自编有《安全知识》手册,不定期在每栋楼的黑板宣传,每栋楼都设有疏散指示。㈢ 消防措施 1.公寓内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齐全、有效、摆放到位。2.安全出口与疏散通道畅通,安全门钥匙放在固定、顺手的地方,并经常检查锁孔是否锈蚀,保证随时能开启。3.每栋楼一楼窗子都装有牢固的防护网,女生公寓二楼窗子加装了防护网。每栋楼外墙易攀爬上楼的地方都装有铁爪篱。㈣ 住宿管理 1.学工处在公寓内设有值班室,安有值班电话,每天每晚有人值班。各院(系)也在公寓内设有值班室,并在公寓内建有党团组织,经常开展学习吴天祥、捐款和为重病同学义卖等活动,学生会劳生部和治保部等组织积极参与公寓内管理,如组织内务检查,评比文明寝室,组织贫困学生参加门卫值班等。2.公寓内走廊、楼梯、楼顶平台每天按程序打扫,经常扫抹天花板、墙壁,保证环境卫生。3.公共厕所、洗漱间每天进行冲洗,确保厕所、洗漱间无异味。4.狠抓节约、避免浪费,如节水,我们在寝室卫生间和公共卫生间都贴有“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宣传牌,管理员和保洁员也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决杜绝长流水;在节电方面,我们改装了部分不合理线路,补安了电表。对有些可不开的灯进行了有效控制,坚决消灭长明灯。5.公寓内安装的是智能电表,能识别违章大功率电器,从而自动断电,基本上无违章用电现象。6.无乱接、乱拉电线、电话线、网线的现象。
三、春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㈠ 春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1.应对火险、突发事故、紧急事件我们只有电话和人工报警,未设其他报警装置。2.男生寝室内务欠整洁,需要努力改进。㈡ 整改情况 1.我们在每栋学生公寓大厅内的宣传牌上写有“火警”和“匪警”电话,同时在每一层楼的通道处都安有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牌,并将警务室设在学生公寓,以应对火险等突发事故。2.我们的管理员经常对内务欠整洁的寝室进行教育,同时我们的保洁员还对少数特别脏的男生寝室厕所进行义务清洗。我们的员工通过这些举动赢得了学生好感,使得学生有了明显的改观。
9.信息化策略对土地管理的作用分析 篇九
关键词:信息化;土地管理;策略
把信息化有效的运用于土地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数据处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有助于土地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提高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本文结合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对于土地管理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的信息系统发展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失去作用,使得土地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了一些创新的管理形式,如信息化策略的运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能够让土地管理工作由于信息化策略的采用,而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尤其是对于土地工作的归纳、整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并且还能不断的完善土地的管理体系。
二、信息化策略对土地管理的现状
由于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客观的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与管理环境,随着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以及相关数据的建设,如此庞大的工作,如果采用土地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性的支撑,可有效的有土地管理实现信息化指出了方向。另外对于地方政府,也成为了推动信息化策略土地管理主要力量,地主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管理信息化,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整理效率,对于土地的资源、数量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与丰富,使得每一寸土地都能够有效的利用起来。
三、土地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有些土地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一个合理、统一的安排。尤其是体现在一些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国土部门等,只是单纯的注重了土地的产出,而对于土地的管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往往保持一种漠视的态度,最后导致了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出现硬件相对落后,而其软件水平不足,严重的影响到了土地信息的采集与运用,为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起到了制约型的作用。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与管理规范。由于一些应用软件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能力差,导致了在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把关。而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基础,而就目前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专业的技术体系、系统的管理体系,都有着相应的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出现,因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运用,经常会出现信息无法有效沟通的现象。
(三)应用层次较低。在进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土的相关单位并没有对土地管理信息化达到行业应有的重视,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新技术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持,反而严制约到了科学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出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后管理工作的程度不高,效果不够明显,同样也影响到了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
(四)对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土地管理就是运用各种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达到一种科学、高效、准备的土地管理工作。由于所运用的高新科学技术也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因而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土地管理工作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从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运用的过程。然而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不断的解决,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在信息化策略的发展过程中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
(五)土地管理信息化人才缺失。对于国土的相关信息化土地管理,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够熟练的掌握土地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未能够使用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除了对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之外,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投入量也不足,现在很多的国土相关单位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对系统的维护不到位等,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
四、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土地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出相关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与具体的管理方案,从而明确管理目标、方式等,并且在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积极的与其它部门相配合,从而达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土地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对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能够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二)有效引入高新技术。对于在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与数据提供相应的管理指标,从而有助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达到高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在具体的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分类、数据处理等,让高新技术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与作用。其次在对高新科技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规范的操作,这样有助于对土地信息相关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在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软件、设备等,要注重投入量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这些软件、设备的一个维护与保养工作,如软件需要进行定期的升级管理,而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从而确保设备与软件的正常运行,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发展提供一份保障
(三)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要熟悉土地资源的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熟练的操作运用计算机能力。因而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满足于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需求,因而对于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不断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nlc202309050102
(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土地管理系统,还处于初步的建设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人力还是设备、软件的设入上,都呈现出相对不足的状态,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其次就是利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对于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在进行规划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意识,对于一些建设用地、绿化用地等有一个合理化的分配,然后具备一定的整体意识,在建设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加强化的安全性。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给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过程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与隐患,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信息的安全性,由于利用网络在进行大量数据的存储时,方便了我们的查找与信息数据的更新,但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着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数据会由于网络病毒,所带来的盗取、信息泄露等隐患,而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数据信息都与国家的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些信息数据的泄露,将会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与麻烦。因此,需要为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建立起相关的防御系统,并且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就应当把这种安全性的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保证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密的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这种工作模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运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在地管理的工作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有效的运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进科学、准确的管理,对合理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有效的为后期的土地规划提供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结合具体的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隐患,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从而使得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冲龙,刘刚.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J].地球科学. 2002(05).
[2]刘聚海,袁国华.国外土地信息系统概况[J].国土资源.2002(08).
[3]袁国辉,杨堂堂.基于GIS的城镇地籍和土地利用设计方案[J].测绘通报.2002(08).
[4]潘瑜春,钟耳顺,梁军.空间数据库技术在土地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2(05).
[5]郑坤,张剑波,杨慧.基于MAPGIS的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球科学.2002(03).
[6]徐世武,刘秀珍.浅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J].地球科学.2002(03).
10.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十
一、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是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积极探索,用改革的精神主动做职工群众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创造了全新的职工群众工作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一个平台,打牢一个基础,完善六个机制”。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职工群众工作破解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的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整合职工群众力量,构建“建功立业”工作平台。各级工会认识到,科学发展、跨越(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总钥匙。为此,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引导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和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标志,引领广大职工专心致志地投身“闽北建设我出力、跃升发展争先锋”、“保增长、促发展、求先行、作贡献”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创造“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标志,围绕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对职工素质提出的全面要求,在各行各业开展“五个一”“功臣杯”“职业道德双十佳”“职工职业生涯计划”“职工岗位成才自我达标”等竞赛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班组建设、诚信建设,广大职工学理论、学科学、学技术、学业务,比岗位技能、赛劳动成果,比职业道德、赛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职工技术素质提高,促进了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建设。我市发展态势向好,经济增长持续较快,从2004年起,全市GDp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全市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32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8.7亿元。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取得这样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工会的作用功不可没。
---打牢职工群众工作基础,建立联系职工群众桥梁。各级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和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任务要求,我们突出抓了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目前,全市有基层工会组织7433个,工会会员39.9万人,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和12个工业园区建立工会联合会,形成了工会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网络。通过深入开展工会工作“三级联创”“基层工会活力年”“双进”“双亮”“双爱双评”和党政工共建“职工之家”等活动,努力打造“有为工会、法制工会、活力工会、温馨工会”,夯实了基层基础,增强了组织的活力。
---完善职工群众工作机制,畅通沟通职工群众渠道。主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一是民意沟通机制。宏观领域,市县区全面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工会反映职工诉求、提出政策主张、参与重大决策的渠道更加畅通,从政策层面帮助职工解决具体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在市县区得到确立,许多涉及职工与企业利益关系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微观领域,在企业推行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涉及职工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在平等协商基础上通过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得到较好落实。二是民主管理机制。公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实行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厂务公开以及其它民主形式,在落实职工知情权、审议通过权和监督权等方面迈开了步伐。三是维权维稳机制。参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劳动关系预警预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全部落实,各项社会保险顺利接续。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广泛实施“安康杯”竞赛活动和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工作,为遏制安全生产事故作出积极努力。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倡导企业“向社会承诺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实施欠薪登记和追讨欠薪行动等,在维护职工和农民工经济权益方面努力发挥作用。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大多数劳动争议得到及时调处,一些复杂案件通过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和工会参与诉讼程序得到妥善解决。强化职工信访工作,开通“12351”职工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职工求助、控告和申诉,共接待职工信访5484人次,为职工实现合理的利益诉求开启了“绿色通道”。各级工会秉持依法依规的科学维权观,努力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双赢”理念。主要牵头积极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局工作出发,积极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保岗位、保工资和“稳员增效”为重点,开展“共谋发展、共度时困、共创和谐、共维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指导企业、基层工会和职工三方签订《共同约定书》,在全力确保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帮扶保障机制。面对利益调整中部分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自觉担负起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及时了解、及时报告、及时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市县区总工会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工会送温暖工程为载体,较好地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在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泛实施“四大关爱行动”和“两节”送温暖活动,共为12364户困难职工家庭建立帮扶档案,筹集帮扶资金1367.36万元,走访慰问34629户次的困难职工家庭。广泛实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通过政策参与、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开展山海劳务对接活动等,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6.2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4万人次、实现再就业3万人。广泛实施“金秋助学”行动,发动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助学,共筹资255万元资助2452名贫困学生。各级工会还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协助政府落实“两个确保”,推动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关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通过帮助解决子女就学、基本保障等问题,促进“市民待遇”在农民工中落实。五是建立职工表彰激励机制。新近推荐和评选表彰7位全国劳动模范、8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7位省级劳动模范和102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0位市、县级劳动模范和290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县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535个;省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83个,全国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10个。各级工会还进一步完善劳动模范生活困难补助、体检疗休养和进修培养等制度,为劳动模范办实事好事,组织各级劳动模范体检2578人次,选送238人次的全国劳模、省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北戴河、云南、湖北等地疗休养,选送336人次市劳模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省金鸡山工人疗养院休养。六是县级工会工作创新机制。各县(市区)总工会不断探索县级工会体制机制创新,工会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邵武“工会特派员驻企服务机制”;顺昌“工会主席维权流动岗”和“构建合理化建议推介平台,让‘金点子’资源共享”;浦城“维权联络协调机制”和“建立‘代行’机制,强化维权力度”;武夷山“学习借鉴创新项目精华,扎实推进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建阳“在主动维权中实施帮扶,在积极帮扶中依法维权”;政和“构建维权联动网络,建立长效机制”等11个项目获得省总工会表彰推广。松溪县总工会“成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委派工会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做法,得到省总工会领导肯定、全国总工会推介,在全市推广。目前我市10县(市、区)总工会已按照这一模式,完成选派工会陪审员工作,24名工会干部经过培训、考试、考核后,被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二、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经验及体会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主要是:
---坚持服务宗旨,当好职工贴心人。工会系统的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党员职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们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发扬“妈妈心婆婆嘴、跑不断的两条腿”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困难职工做到心中有情、胸中有数、手中有策。
---加大帮扶力度,实现帮扶常态化。不断深化送温暖工程、困难职工帮扶、金秋助学、阳光就业等工作,做到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常态化帮扶,扩大工会帮扶工作品牌的影响。通过就业、助学等方面的帮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家政服务工程”和“就业援助月”活动,推动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工会金秋助学资助范围。在开展物质帮扶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健全帮扶机制,推进帮扶长效化。积极整合工会内部资源,形成集推荐就业、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生活救助于一体的协作帮扶模式,为广大职工提供快捷方便、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形成寓困难帮扶、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及农民工维权于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加强帮扶体系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以市级帮扶中心为骨干,县级帮扶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规模企业和工业园区帮扶站点为基础,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帮扶工作体系。构建以工会“三员一代理”为基础的职工法律援助机制。所谓“三员”,是指劳动争议调解员、兼职劳动仲裁员和工会人民陪审员;所谓“一代理”是指工会法律工作者或帮扶中心聘请律师在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中作为职工方的代理人。通过“三员一代理”,工会参与劳动争议的调处,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运用帮扶工作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完善各项帮扶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帮扶社会化。推动工会帮扶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预算,使之成为党委政府扶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工会与财政、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机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形成工会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有机衔接,发挥工会帮扶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拾遗补缺作用。积极参与就业、工资、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积极反映广大职工的利益诉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全方位参与社会管理,开展职工群众工作,深刻启示我们:
一是要坚持创新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经验,才能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广泛组织职工。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劳动竞赛五年规划,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积极投身“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创建“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活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三是要积极引导职工。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形势政策任务宣传教育,开展好系列庆祝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热爱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热情,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贯彻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探索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运用教育、协商、示范、引导的办法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工作,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四是要竭诚服务职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最大限度”的总体要求,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推动构建和谐企业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等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和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各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经验的调研,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中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集中精力抓好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两个“三年规划”的落实。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单位,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对象,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加大分类指导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使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收入增长和企业发展同步,实现体面劳动。
三、对工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
职工社会心态反映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影响职工心态。当前,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局面,处于多元、多样、多变的活跃期。这种状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总体来看,当前我们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心浮气躁的“一窝蜂”,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盲目攀比的“奢华风”,狭隘极端的“偏执狂”,冷漠麻木的“看客”等不良心态也不时出现,有的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在有效把握职工心态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职工的社会心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民谚、传闻、段子、网帖、微博、手机短信、流行词汇等来表达,也可以借助发型、服饰、聚会、娱乐等来表达,还可以通过消费行为、阅读方式等来表达。可以说,现在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在无形或有形中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各个领域人群的心态。对此,应通过发挥政府、包括工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的职能作用加以全面把握,借以增进对社会管理对象的了解,从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积极、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职工社会心态,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
二是要在科学鉴别中明确管理目标。当前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复杂而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因此,对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把握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科学鉴别;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作出及时研判。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本质,进而明确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上流行的新词酷语、前卫举动、反传统现象以及调侃、逗乐、讽刺言行等反映职工社会心态的东西不能一概排斥、一味否定,而应本着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原则,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判其中的是与非、恶与善、美与丑。
三是要在积极引导中增强管理实效。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传媒业高度发达,传播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的广泛应用,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手段,信息爆炸、众声喧哗、观点纷呈,往往容易形成此伏彼起的舆论热潮,引发各式各样的热点问题,并对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产生深刻影响,使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强正面引导,抵制不良信息,让真实的民意、民心、民愿成为主流,让主流声音占据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从而培育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在特殊时期、特殊领域出现和特殊事件引发的职工社会心态,应注重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是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管理能力。当前体现在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一些信息传播手段和表达形式,蕴含着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借鉴的内容。比如,很多反映职工社会心态的信息都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网帖等新媒体形式来传播和表达的,这种传播和表达方式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接受方式。这启发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应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式,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理念、最新潮的技术、最鲜活的话语、最流行的手法,以赢得最广泛的支持,获得最明显的成效。
11.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 篇十一
认真规划土地开发整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 国 土 资 源 局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这与土地问题,特别是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问题密切相关。为认真规划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调研组深入道县寿雁镇涂家村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土地整理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国家加强了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宏观调控,制定并实施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等配套政策。我市也逐步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探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开展了资源调查评价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了专门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补充了耕地数量,基本实现了全市耕地数量稳中有增的目标。1997年~2005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全市累计补充耕地1866公顷。2005年全市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并约有节余。
――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实行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土地质量,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低改面积和土地整理面积累计受益面积超过100万亩。
――优化了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就业空间,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目前,我市有组织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从总体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开发、轻整理和复垦”、“重数量, 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规范化管理还不够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化产业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据调查测算,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补充新增耕地面积的总潜力为45500公顷。其中:
1、土地整理潜力。全市土地整理补充新增耕地潜力约20267公顷,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4.5%。
我市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空心村”多,布局零散。据调查,道县寿雁镇涂家村共240户,有90多户占有两处宅基地,仅这个村通过整体搬迁综合治理可新增耕地40多公顷。这种土地利用状况难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据初步测算,全市通过合理规划,整治道路沟渠,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充分利用零星土地,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约15222公顷。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5045公顷。
2、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全市有宜农土地后备资源530万公顷,其中宜耕土地后备资源约24337公顷,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53.5%。
3、土地复垦潜力。全市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的土地约1609公顷,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约896公顷,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2%。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我市的土地开发整理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基本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对转变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和方式,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道路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更迫切的要求,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为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各县、区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整体推动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不断健全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从近3年的情况看,省国土资源厅返回新增费49%部分近1000万元,国家和省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累计23个,资金总额达1.32亿元。
2、不利因素。我市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增加,补充耕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扭转,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难度逐步加大;优质耕地集中地区占用耕地量大,后备资源集中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补充优质耕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土地开发整理目标与方向
(一)土地开发整理目标
1、2006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新增耕地面积170公顷。其中,承担省易地补充耕地面积70公顷。在新增耕地总面积中,耕地整理规划新增耕地面积80公顷,土地开发规划新增耕地90公顷。耕地整理以地势平坦,集中连片的地域为重点,土地开发以开发未利用的荒草地、滩涂及部分废弃园地为主。
2、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4990.0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0011.74公顷,其中耕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2456.62公顷,村庄整理新增耕地面积104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384.29公顷,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7066.83公顷;改造低产田[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14432.31公顷;土地利用率由2005年末的88.5%提高到2010年的89.8%;土地产出率由2005年每公顷国内生产总值12419元提高到2010年的31453元;复种指数由2005年的186.6%提高到2010年的197%;提高田、水、路、林、村的协调能力,使之在土地开发整理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30年一遇;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平整土地,发展节水农业,集约农业,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020年,土地开发整理可新增耕地3715.91公顷。耕地整理以地形较为复杂,耕地较零散的地域为重点,土地开发以投资相对较大、效益相对可观的地域为主。
(二)土地开发整理方向
1、耕地整理方向。通过土地平整、地块规整、废弃地复垦、河流整治、灌溉设施等各方面的整理与改造,完善整理区域内的沟、渠、路、林等配套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总面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等级,建设标准农田;进行田块归并和产权重划,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兼顾生态环境效益,避免盲目毁林毁草,在方便生产的同时,把耕地整理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
2、土地开发方向。通过综合开发与整理,完善开发区域内的沟、渠、路等配套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的耕地;重点开发荒草地、滩涂地及裸土地,避免开发林地。
3、土地复垦方向。通过对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环、废弃的土地,采取工程、生物整治措施,恢复其经营状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质量,改善生产条件。
4、土地综合开发方向。通过对综合区域的耕地、农村居民点及未利用地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土地开发整理投资规划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规划
1、投资概算。到2010年,全市规划总投资82181.92万元。其中耕地整理规模14432.31公顷,规划投资43296.93万元;村庄整理规模148.25公顷,规划投资2223.75万元;土地开发规模9953.62公顷,规划投资34837.68万元;土地复垦规模455.89公顷,规划投资1823.56万元。
2、筹资渠道。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国家、省、市、县土地开发资金,当地财政专项安排的资金,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农业综合开发基金等;可以集中使用的农业、林业、水利等专项基金,农民投工和其他社会投资。
(二)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1)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将使我市粮食总产量有显著增加,同时也为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农业集约化、智能化、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市域经济发展。(3)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实现市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2、经济效益。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分析:从耕地数量增加和耕地质量提高两方面来计算:(1)通过土地开发新增加耕地面积7066.83公顷,新增收益3710.08万元/年。(2)通过耕地整理,原有耕地面积14432.31公顷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可新增收益2164.85万元/年;通过耕地整理的新增加耕地面积2456.62公顷,可新增收益1289.73万元/年。两项合计为耕地整理后的新增收益3454.58万元/件。(3)村庄整理新增中耕地面积104公顷,新增收益59.28万元/年。(4)土地复垦新增加耕地面积384.29公顷,新增收益172.93万元/年。
3、生态效益。(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和实施后将大力推进本市的退耕还林进程。(2)将为本市生态环境整治和防洪减灾做出重要贡献,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3)开发的荒坡隙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全部为15度以下的缓坡地和平地,有利于改善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增强抗灾能力。
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议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实施要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
2、健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管理。各县、区应在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设计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评审和备案、规划公告、规划审查、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为依据。要严格依据规划审批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审查农用地转用中的补充耕地方案。新的土地开发重大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3、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按照“谁占用、谁补充,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收缴到位,专款专用;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投入。
建立多种投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化。
4、完善制度,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挂钩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编报项目计划,合理引导国家、省、市、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要依法实行承包经营并纳入耕地保护范围。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切实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5、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永州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 购小产权房合同
★ 购买小产权房合同
★ 小产权房安全生产责任书
★ 工业用地现状调研报告
★ 小产权房购房合同电子版协议
★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 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 教育基建现状调研报告
★ 小产权买卖合同
【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推荐阅读:
“国培计划(201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总结08-12
土地征用管理信息系统08-27
安全管理专题调研汇报材料07-04
社区管理适应城乡一体化专题调研发言稿06-16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08-30
市场调研信息管理系统08-2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07-23
专题调研报告范文11-02
师德师风专题调研报告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