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2024-11-17

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共8篇)

1.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一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把握文章重难点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文中,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是诗词中的一个重点。诗词中写到“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抓住“走”和“泥丸”两个词语向学生提问:把“走”字换成“踩”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踩”字,不能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不能很好表现泥丸滚动的情形,所以还是用“走”字好。有的学生说“泥丸”有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精神。我采用动态效果,展现红军在绵延不断的五岭翻越,冲破敌人封锁线,藐视困难的,山如“细浪”、“泥丸”的一段动画,学生觉得很生动形象,难点解决了,教学也水到渠成了。生动多变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本课中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一难点和抓住事物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这一重点。我在课件导人部分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图片,展现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上。在难点突破上,我选取了一些电影片段,展现当初凡尔赛宫的修建背景,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和嫉妒心。学生进人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凡尔赛宫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声情并茂的情景效果不仅能突破重难点 还能丰富课堂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如教七年级上的课文《春》一文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荚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中“运用生动的描写进行景物的刻画”,我首先展示了几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极有特点又有意境的图片,配上音乐,看着图片,学生表达美的愿望调动了起来,他们特别愿意用自己的文字去再现眼前所看到的美景。从学生课堂上所写的片段来看,比他们凭空去想象着美景而行文效果要好。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了教学的重难点。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建立直观课堂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接收知识的现象,以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可以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轻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利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春晓》有着丰富的信息:雨、小鸟、风声、花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细雨纷飞,落花飘飘的江南之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将学生带入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融图、文、意于一体,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二

重点内容是相对来说的, 主要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就知识结构体系来说, 重点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等特点的重要知识, 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集中精力深刻揭示的教学内容, 这些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把握知识内容与技能的内在本质.

难点知识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物理知识点, 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材中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2)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当的教学方法而人为造成的; (3) 学生思维和心理障碍造成的.

二、重、难点物理知识难以突破的原因分析

重、难点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要想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去寻找难点的形成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排除.

1. 学生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在学生物理学习中比较常见, 思维定势导致错误的概念抗拒新知识的获取, 学习新知识之前形成的错误概念会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 使相应的教材重、难点内容不易突破;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重新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常有一种维持原有认知结构的倾向, 不恰当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的原有框架之中.这样, 就无法理解新知识的普遍意义, 致使教学中重难点不易突破.

2. 教学方法不当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思维方法是, 从有代表性的感性认识入手, 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 得出概念和规律, 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物理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特点, 相同的内容换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讲解,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好接受, 从而形成学习难点.

三、突破重难点物理教学的方法

1. 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中, 有一些概念学生即没有感性认识又不能通过实验观察, 导致概念难以理解, 如, 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 磁感应强度等.针对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 运用概念类比的方法讲解, 如, 加速度概念的讲解, 可以从学生已学习“速度”这个概念入手, 先让学生回顾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然后提问:那么速度变化的快慢用什么来描述呢?这样通过类比创设情境, 教师就很自然的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 学生也在类比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讲电场时, 可以用已学过的重力场, 类比引入, 讲磁感应强度时可以用电场强度类比引入.

2. 教学中善于运用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大多学生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 不能很好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点,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 “电阻”这一知识点, 可以归纳如下: (1) 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 (2) 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 (3) 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

3.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突破重难点教学

力、声音、能量、电流、磁感线、分子运动、电子转移等抽象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理解是教学的关键,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立体等特点, 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和规律,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比如, 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 讲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的时, 相信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 因为它们的关系的确是比较抽象, 若我们通过视频课件先分别展示出红蜡烛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分运动, 然后再展示出红蜡烛参与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视频中感觉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二者关系, 这样, 学生对于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这个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 有一个难点: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一定的时间投下一颗炸弹, 问炸弹在空中的排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视频展示飞机投弹情景,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飞机投弹”这种模型有一个深刻、形象的认识, 这对解决难点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认识规律, 抓住本质

很多学生, 物理学习成绩不理想, 是因为没有抓住知识点的本质和关键, 理解不透彻, 如, 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学生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 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扎实, 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 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所以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抓住概念、规律、定理等的“条件、结论”和本质的相应能力.

摘要:通常来说, 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门是物理.因为, 物理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规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 这些难点和重点往往比较抽象, 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或理解,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教师应该充分研究高中物理的重难点知识形成的原因, 结合学生的学习困难,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课堂场景

参考文献

[1]扎西彭错.再现突破——利用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材重难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3.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 重难点 基本概念 实验 方法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倡导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用自己主观的知识主动地去发现、猎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在探究的教学理念下,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简单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加强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

这是帮助学生突破物理学习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或解决较复杂的物理计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不好,就会加大教师讲解的难度,学生就算掌握了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能真正理解物理的本质,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物理的重难点。所以在进行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揭示其物理本质,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物理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做到“五会”:(1)会表述:能熟记并能正确地表述概念、原理的内容;(2)会表达:明确概念、原理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的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5)会应用:会用公式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重难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实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一)可以帮助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

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的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

(二)实验帮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三)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如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正确理解、应用。

(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重难点的恐惧心理

有些章节,老师在讲课时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于是一些学生就产生了恐惧心理从而变得紧张,听课效率下降,无法去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而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这些重难点,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讲究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琐的记忆。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记不牢,我便想出个“诣字法”,比如用“佑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学生记得还深刻。

4.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四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

难点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难点

杜城小学 邵玲君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入职小学语文教师初期,在阅读教学中,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我不能很好的运用多种读法来突破重难点,所以,我的语文课,总显得混乱而单薄。我明白这个问题不解决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为此我也做了不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咨询有经验的教师、听示范课、课堂实践……终于,在一次次学习与打磨课中,我很顺利地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课堂生成性高。现在结合所执教的部分课例进行总结延伸。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在教学目标中,我们总会看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中即可解决,可如何做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有感情”朗读,是一个难题。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三月桃花水》导课中,我尝试多种导入:图画导入、声音导入、设置情景……最后,我决定用我的整体朗读将学生带入情景中。没想到,在配合着视频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投入情景中,不知不觉,陆陆续续有学生跟我一起朗读起来,最后,蔚然成片,全体学生都跟着我一起朗读起来。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抓住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便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是共同促进学生对的理解的。脱离“读”的讲解,是生硬的,是无效的,是没有课堂灵魂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体会到写法的精妙,不读或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

(1)抓关键性词语,在教《三月桃花水》一文中通过理解“袅袅”读出如雾如烟感,经过教师的点拨,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学生得到了要领,有意识读出适当的重音。通过教师讲、学生读、读后再讲,讲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后再读,学生在读中理解了“一群”的意思。

(2)指点句子,理解内容,在教“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一句时,通过教师指点,让学生以讲导读,使学生感知其感情。

三、多种形式,因材施读

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要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才不至于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个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老师范读、引读、默读、浏览等都是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三月桃花水》第三部分升华情感时,学生在理解后个读、齐读,最后我采用引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手段。如《田忌赛马》一文中,我先指导学生个别朗读人物语言,之后再分角色朗读。学生都想读的情况下依课文看能否齐读。个读可以通过指导带领全班读正确、有感情。引读可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四、因地制宜,选法正确

首先要根据的题材、特点选择读法,不同内容和文体,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大有差异,对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首先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散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应充分运用各种感情朗读的方法,例如创设情境教师引读、想象画面读、配音朗读……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执教《秋浦歌》时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情感,我设计以下环节: 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听听老师朗读本诗,在你的脑海中想象当时的画面。(师配乐朗读)你都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桌之间互读。

通过老师范读、配乐朗读、想象阅读、同桌互读共同提升这一系列环节学生达到“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一目的。

写人记事的要思考的问题多,用默读和自由读比较合适。遇到人物语言丰富的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感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通过配乐朗读、教师引读、观看影片来阅读哈尔威船长与船员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品味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晏子使楚》则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阅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品质在阅读中想想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而说明文的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淡薄,可以默读为主,加以浏览、速度等方式,以达到增长知识,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性能的目的。

仅仅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选择读法,如初读课文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选择自由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生字词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时,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要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形成能力。我指导学生充分地适用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精读重点段,表演竞读朗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激发情感,在积极的气氛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到了高段,教材中增加了结合背景来体会的中心思想与人物品质。这些一般比较脱离学生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或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种子的梦》、《囚歌》和《凡卡》,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搜集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资料熟悉背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或简短视频来引导学生直观体会写作背景

五、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成诵,学生不由自主的去运用,去模仿。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多背一些,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与运用打下基础,做到腹中有笔墨。在教《三月桃花水》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也为了学生积累语言,我用语言应烘托,让学生最后再次齐读全文,在齐读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达到诵读。熟读成诵,在熟读中品味情感,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5.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 篇五

通过这次培训,我的收获很大。在学习了《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这一课之后,我就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即使引导者也是学习者。也要不短的学习,增加知识的视野。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教学设计,必须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作为指导。需要教师多带动学生的思维,不再限制于课本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创造。通过情景再现、综合探索,并设计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方法和材料,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最多的方法是讲授式教学法。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时间缺乏等缺陷。目前,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都是被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当前主导的活动形式。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的选择和整合,这样才能取得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新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通过本次培训我体会很深,学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想通过我的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2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3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通过学习讨论,我明白了什么是主题单元设计,及其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演示了MindManger软件的使用,我自己练习制作了思维导图课件《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主题单元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设计” 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2.注意教学目标的灵活性。3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问题,我学习者认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了解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教学起点。包括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学习态度

2.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4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选定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而确定教学过程结构和形成性练习,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3、教学目标是以对学习需求分析来确定的,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则要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运用来达成,而教学评价则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4、充分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决定是否需要教学设计的前提。

5、严格把握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基础工作,而熟悉教学大纲是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

6、认真总结教学评价是我们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科书的简单复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必须基于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必须具有反馈和调节的环节;教学设计本身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应具有:

1、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

2、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设计的描述。分记述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文字教案)、流程图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图解)等。把课堂教学设计文字化、图表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中敢于探索实践,教学设计必然是一线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5

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时间逐渐减少,怎样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从20__年9月起开始推行学案教学。为此,我校三十余名教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取经。意在吸取他们在学案教学的经验,避免我们自己在推行过程中走弯路。另外,学校还给全体教师赠阅赵加琛、张成菊著的《学案教学设计》一书,学习如何编制学案、如何开展学案教学和管理。读后受益良多。

一、学案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学案的编写上。

学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我们为中心为我们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变“懒”了、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2、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学案教学要求在制定学案之前由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集思广益,在全面把握教材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经验,精心制定教学案,把授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案上,使教学案能集众家之长。同时,这也要求教师们要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特别要在课堂教学中抓好“识标、学习讨论、精讲、验标、小结”等几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1、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2、“学案”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上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

三、重视师生课后反思

学生要学会做“学后记”,就是学生要把对课堂学习的经历,体验进行总结,包括本节课所获得的收获,学到哪些知识、技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要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改进等。同时老师也要写下教学反思日记,就是要把自己完成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对实施教学活动的自我感觉记录下来,反思应包括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有待下一级课或课后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以便通过沟通交流,提出个别指导方案与补效措施,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做好学案反馈,了解学生学情

1.下课时收齐学案,看学生是否用红笔把错误标记,改正。

2.查找学生共性问题并及时收集整理,为下节课学案设计做好铺垫。

五、学案中应包含的内容

就我参加学案教学一年多而言,我认为学案里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应该有教师的引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应该有教师的板块式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的此岸走向知识的彼岸);应该有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有学生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最后还要有有价值的练习题(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标)。我校学案的编写还要精细化,还要多一些个性化。

六、学案使用中的几点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关键之所在。

2、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不但便于理解运用,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限度来提升巩固知识点,想方设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4、小组讨论合作后,我们要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

5、实施学案教学来,常常出现学习目标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拖拉现象。

6、学案教学中要通过二次开发备课,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7、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怎么才能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小组交流?

学案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帮助。希望我校的“学案“教学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绩效。

6.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六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中的平均数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知道24时计时法的含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四年级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是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例如,一年级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找出用圆片摆出不同数的规律;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三年级中的年月日的教学难点是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四年级李志兰和刘永霞老师讲的两节课的难点是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和缩小。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

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

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刘安花老师讲的角、李春玲老师讲的摆一摆、想一想、祈春英老师讲的长方体的体积

(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用图帮助解决问题,如封淑君老师的练习题中将大长方体切成相同的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侯燕飞老师用课件演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孔令芳老师用课件演示钟表一天的转动,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含义、祈春英老师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如果利用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那就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编制歌诀,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

如李艳老师教学的年月日进行歌诀记忆。还有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单元,概念又多又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如让学生背100以内质数表,单去死记硬背一个一个的数相当困难,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组变成歌谣来记: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十一、六十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

再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下面歌谣来记:

两数互质要记牢最大公因就是1,最小公倍是乘积;

两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取较小,最小公倍取较大;

两数关系不明显,就用短除来试商,最大公因乘半边,最小公倍乘一圈。

运用好直观方法的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7.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七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程序设计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常常需要有规律地重复执行一组操作。比如, 完成0到100的数的累加, 就要重复100次的加法运算。这种程序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循环语句是专门用于循环结构设计的语句。计算机语言虽然种类繁多, 但循环语句都作为各种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因此, 本文主要就《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中的循环语句进行探讨。

一、研读教材大纲, 把握好知识层次, 理出重点、难点

打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材, 翻到循环语句的章节, 我们知道VB中的循环语句有下面几种形式:

(1) For...Next (For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2) For Each...Next (For循环语句的特殊形式)

(3) Do...Loop循环语句。Do...Loop又可分为:

(1) Dowhile.<条件>…..Loop和Do.…..Loop while<条件>

(2) DoUntil.<条件>……Loop和Do.…..LoopUntil.<条件>

而且, 每一种形式都有一些例子, 循环语句里还可以嵌套另一种形式的循环语句。教材中所用的篇幅还不少。很显然, 我们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去讲, 一是时间不允许, 二是语句的形式虽然不同, 但有共同点, 反复讲学生会觉得罗嗦和厌烦。只有抓住关键点、重点、难点, 对他们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才能统领全局;突破重点、难点后, 我们可以说基本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并可以留下一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分析教材和教学大纲, 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循环语句的教学重点是For...Next (For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循环的单层循环, 包括语法格式说明、执行过程以及使用循环语句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是循环变量的变化问题。这些都应该花时间去慢讲、详细讲。至于其他形式的循环语句的讲解则重点放在他们的特征、以及与For...Next形式的异同点的说明上, 作为循环语句的嵌套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去完成。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找准知识的接入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尊重的课堂气氛才能唤醒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丢掉传统的师道尊严, 放下架子, 与学生交朋友, 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一上讲台, 要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仪容端庄、言语铿锵, 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好印象的背景下, 老师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及时引入新知识, 然后创设疑问、矛盾、问题等相关的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循环语句的教学,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顺序结构与顺序语句、选择结构与选择语句》的简单复习, 通过创设一道1到100的加法运算题, 要求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去完成, 结果学生们都觉得程序编写重复繁杂, 非常浪费时间与精力, 迫切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就很自然地引入循环语句内容的教学。教学情景创设恰到好处、过渡时间简短合理。当然, 接入点的选择也可以用导语或讲解的方式, 这就要看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而定。

三、把握、控制好“慢点”, 讲深讲透重点、难点

一次课或一堂课, 总可以找到一个这样的知识制高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又是关键点, 教师需时间详细讲解、说明, 学生理解、感悟, 也需要充裕的时间。突破时速度自然要慢, 所以我们称为教学中的慢点。慢点具有制高性, 慢点突破, 统盘皆活, 纵然其他稍有逊色, 也不失为一次 (一堂) 好课;反之慢点未破, 即使其他讲得再好, 最终也是鲜花涩果。对于循环语句的教学,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用陈述性的语句介绍For...Next语句的格式以及说明, 然后通过一个求1到100的和值例子 (前面所提到的) 解释说明For...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 为了讲清楚循环变量的变化问题,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循环变量i随程序运行时的变化情况表, 突出说明循环变量的变化情况;为了说明循环变量与初始值、终止值、和值的关系, 我们还更改了循环语句的步长;最后为了同学们更透彻地理解所讲的内容。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循环说明程序, 只要按照要求设定初始值、终止值和步长, 就能自动求出和值。整个过程如下:

<一>For...Next语句的格式以及说明:

For<循环变量>=<循环变量初值>To<循环变量终值>[Step步长]

[语句块]

[Exit For]循环体

[语句块]

Next[循环变量]

参数“循环变量”、“循环变量初值”、“循环变量终值”和“步长”都是数值型的。“步长”参数可正可负。如果“步长”为正, 则“循环变量初值”必须小于等于“循环变量终值”, 否则不能执行循环内的语句。如果“步长”为负, 则“循环变量初值”必须大于等于“循环变量终值”, 这样才能执行循环体。如果没有设置“Step” (步长) , 则“步长”缺省值为1。每执行一个循环, “循环变量=循环变量+步长”。

程序框图:

<二>在执行For循环时, 其执行过程如下:

1. 写出求1到100和值的例程并说明:

2. 上机运行, 得结果:5050

3. 执行过程说明:

(1) 设置“循环变量”等于“循环变量初值”。

(2) 测试“循环变量”是否在“循环变量初值”和“循环变量终值”之间。若不是的话, 则Visual Basic6.0退出循环。若是的话执行“循环体”语句。

(3) 执行完“循环体”语句, 执行Next[循环变量], 循环变量=循环变量+step。

(4) 重复步骤 (2) 到步骤 (4) 。

为了说明循环变量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循环变量i、和值m随程序运行时的变化情况表:

<三>修改程序、探究程序运行结果:

1.更改“步长”, 整句改为For i=1 To 100 step 2这次要求学生一同上机运行, 得结果:2500。

分析修改“步长”后的例子, 继续说明循环变量i、和值m与步长step的关系。

2.在更改“步长”的基础上, 在循环体中加入语句:if>=50 then Exit For, 循环语句变为:

Next i再次要求学生一同上机运行, 得结果:676。这次要求大家共同讨论所产生的结果的原因。

8.教学中如何抓重难点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难点;有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要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地训练,而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突破难点,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更有效。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课文的重、难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文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课文从其知识构建和价值取向均有了一定的深度及广度。这对老师的备课情况和研究、分析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确立重、难点时做到以下三点:(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达成目标;(2)根据不同年级各单元教材的特点和单元导读提示,确立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难点;(3)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备课的有效性,为了让重难点确立得更具体,可以结合教研组内集体备课活动把课文作系统分析并对其提炼的重难点做论证。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再抓住重点词语、段落、重点语句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引导性点拨,实现课文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价值取向就不难了。

二、注重学法指导,正确处理好重、难点的关系

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体系中的连接点,是教师设计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教学中完成学习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设计好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正确处理重点与难点的关系,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从而让学生理清头绪,有效地学习教材并走近文本。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字、词、句、段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文的深层句段的理解,常常就是课文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难点的处理应根据课文实际作具体分析,如果重点与难点关系密切,难点不解决,会明显地成为解决重点的障碍时,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基点适当解决,以“基本理解”为限度;如难度较大,对重点解决影响不大的,我们可就简处理。例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要理解从不同角度写景和从动态、静态写景的写作手法。于是我抓住与重点有关的主要词、句、段来讲,如,描写“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这些石头,不但写出了石头的“奇”,还配以神话、童话的语言色彩,让学生感悟了大自然的神韵并为之感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通过简要的提示和简洁有条理的板书,带出课文的层次结构和中心内容。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明白了写法,借“重点”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还使“重点”的知识掌握得更具体、更扎实。在把握了重点的基础上,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还能仿照文中的写法进行仿写,这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向前一步发展。

三、有效利用资源,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让语文中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燕子》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我出示了本课的媒体课件,适时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鲜活的画面看出了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并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这样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就能解决突破了。语文课上,我们综合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重难点,将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了课堂容量,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研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自主与高效。

参考文献:

闵洪权.语文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有效策略.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

上一篇: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范文下一篇:夏令营结束后简单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