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06-19

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选9篇)

1.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一

01年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 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 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 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 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

2.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二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因为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采用一般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利用。需要教师充分准备, 在家长与学校的全力配合下加以开发利用。学生要积极参与进去, 既体验挖掘课程资源的乐趣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家庭中有哪些资源可以指导自己的历史学习, 即显性课程资源具有明确性和可见性的特点。而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中隐性的历史资源并不都是科学的, 有些并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历史学习的目标, 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广大历史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时要高度警惕, 选取切实可行的家庭资源为历史课程服务。鉴于隐性的家庭历史资源的种类的多样性, 在具体开发利用时可以先采用问卷的形式大致了解学生家庭中这类资源的存在形式, 然后通过侧面了解, 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加以确认, 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家访,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确定学生家庭中是否存在可以纳入学校历史课程体系的隐性资源, 有选择地根据一定的原则方法加以开发利用。

案例:

1. 问卷 (选取部分摘录) 。

姓名班级年龄家庭住址

(1) 你经常与家人 (包括亲友) 聊天吗?

(2) 你们聊的话题经常涉及到历史问题吗?

(3) 如果涉及到历史问题, 往往谁的看法最多?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 (说明原因)

(4) 你最倾向于谁的历史观点?你认为他的历史观点主要来源于哪里?

2. 谈话。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单独谈话。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

筅山东日照市实验高中马彩霞

筅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李美

判断出他们家庭中所隐含的历史资源对他们的影响程度。

3. 访问。

根据谈话结果分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进行访问。访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问有关历史问题, 了解隐性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存在情况。最后将家访的结果汇编。

4. 使用。

结合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 有选择性地选取可以纳入课程体系的隐性家庭资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

5. 管理。

以上述隐性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汇编为依据, 将学生按这类家庭资源的多寡搭配分组, 结成历史学习小组, 安排他们在周末到本组课程资源丰富的学生家学习, 从而实现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变换。

二、家庭中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资源, 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职责。家庭历史资源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 发展思维, 完成认识的飞跃和情感的升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对于显性的家庭资源与隐性的家庭资源来说, 潜在的家庭资源存在形式更是独特, 它不是固化的, 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移随时有可能出现, 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开发。在开发潜在的家庭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就更加明显。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样适合于开发这类家庭资源。在学年开始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份问卷。

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的问卷 (节选)

姓名年龄班级性别

(1) 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2) 过生日时父母会送你什么礼物?

(3) 如果让你选择, 你会选择什么生日礼物?

(4) 你的压岁钱平均每年有多少?你父母会干涉你的花费吗?

(5) 你一般将压岁钱用于干什么? (可多项)

(6) 你平时的零用钱主要用来买什么?

(7) 你的父母经常出差吗?他们经常会去哪里?是否经常会带给你纪念品?

(8) 出差时, 你的父母会顺便参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吗?如果是, 你保存了他们在历史名胜拍的照片吗?

通过上述问卷, 教师先按时间顺序做一份全体学生生日表, 在班会课或课外活动时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历史观念, 推荐对他们有益的历史文化书籍或其他与历史有关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在学生生日来临之前强化这种意识, 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要求购买历史类生日礼物的习惯, 可以在历史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展示, 既促进了历史课程资源的互动,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 通过这份答卷, 还可以了解学生家长中经常有外出的情况, 通过家长会或个别交流, 取得家长的支持。在他们外出时, 尽量抽出时间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 并拍照留念, 在适当的机会可以请他们来学校作报告, 展示全国的历史文化古迹。将这些资料汇编整理, 纳入学校课程的资源库, 作为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备用。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能力, 又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可以在节假日前组织学生座谈或仍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节假日的出行情况, 从而及时引导学生要求家长将出游地点定在历史遗迹遗址较多的地方。并指导学生出游前先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 既可以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作为指导, 又可以将实践中所见的历史知识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增强他们吸收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份问卷:

问卷 (或访谈)

关于2007年国庆长假计划的调查 (节选)

班级姓名年龄家庭住址

亲爱的同学们, 国庆节就要来临了, 在举国欢庆的同时, 我们也拥有了一个周的长假, 你们将如何度过这个假期呢?请接受我们这个小调查, 谢谢!

(1) 面对即将拥有的这个长假, 你感受如何?

(2) 你将如何度过这个假期?

(3) 你的父母打算带你出游吗?如果是, 准备去哪里?

(4) 你了解你将去的地方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吗?如果了解, 请简要说说看。

(5) 如果不出去旅游, 你会和你同学在附近玩吗?如果是, 你准备去哪里?

(6) 你知道日照市区有那些历史遗迹、遗址吗?你去过哪里?

(7) 做完问题 (6) , 你是否会考虑利用这个假期去周围转转, 考察日照的风土人情, 历史古迹?

(8) 如果撰写一篇假期日记 (论文形式) , 会提高你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你会考虑把去外地旅游或在本地考察的历史以游记或纪实的形式写下来吗?

问卷的设计一定要新颖, 不要给学生造成做考试卷的感觉,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有积极的参与兴趣。

这份问卷在两个实验班共发放100份, 收回92份, 其中有效问卷78份。其中21位同学回答准备随父母去外地旅游, 出发地分别为北京、浙江、黄山、庐山、泰山、曲阜等等, 而对于当地的历史古迹学生大部分都略知一二, 都表示要撰写当地历史古迹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类论文。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这些地区的历史古迹或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 打印成册分发给相关学生, 作为他们出游的指导与撰写论文的依据。这样更使学生家庭中的单纯的假日游玩变成一次有意义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增强了家长与学生的课程意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另外, 还有50多名学生表示要利用这个假期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 包括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 、访问历史老人等等。当然, 这50多名同学大部分是受问卷中 (6) (7) 两题的启发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的。

假期结束后, 这70多位同学都带来了丰厚的假期礼物———各地名胜古迹介绍,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实, 日照龙山文化遗址介绍, 历史老人访问记等等, 其中还有大量的照片与图片, 种类繁多, 资料丰富。教师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 修正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然后装订成册, 班内每位学生印发一本, 选取其中最优秀的作品由学生本人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展示。这样, 即使是假期中呆在家中的同学也享受到了这部分课程资源。还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与科学的探究精神, 增强了他们的课程意识, 可以更多地将家庭中潜在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历史课程资源。

最后, 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 教师将这些资源分门别类地归入学校课程资源库中, 并且要撰写开发利用家庭资源的报告, 将心得体会, 不足之处一一列入, 也归入家庭资源库中,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 促进资源的动态流动。

3.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家庭资源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一、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二、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啟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四

福建省明溪县沙溪中学吴玉忠

[摘 要]: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界定,开发背景以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随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难以得取预期的效果,课程资源越来越成为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服务的对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就如同在教室多装几扇窗子,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让他们死盯着老师粉笔头的目光也看到蓝天,早早地看清我们的环境,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的社会和人生。毫无疑问,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对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极为有益的“源头活水”。

一、初中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它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或者说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可以说,课程资源在当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涵义,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紧地挂上了钩。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和文学文化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二、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在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情况、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并存在诸多的问题。

1、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

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历史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多年以来,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被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

2、从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并且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

三、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措施与途径来开发与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必须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历史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1、正确处理课程资源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关系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证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却是其它任何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它既是教师讲课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内容并非单纯意义的学科知识,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资源。对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教学,首先要领会它的精神。当前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均继承了我国史学教育的精华,借鉴了国外历史教育的经验,吸收了国内外历史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了当代教育新理念。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的精神,才能使用好新教材。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来领会新教材的重要精神。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改变,无论是增加还是删减,是改写还是重写,每一处都有教材编写者的理由。找出变动之处,探讨其变动的因由,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2、做好历史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工作

(1)深入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道德,崇尚情操,这是宝贵的历史课程资源。这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传统道德中可能在某种意义具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绝不可忽视其中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积极内容。

(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整合课堂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而应该努力探求课堂内涵的张力;同时,把课堂与课外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又要广泛地从课外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史学成果、研究信息,并通过多种交流方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如我们讲授教材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我们应估计到学生没有直接的水利方面知识储备,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水利资料,并在课堂上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制课件和图片,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安排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让他们在宏观上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使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到达战国时期秦国的崛江流域,感受规模浩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时社会状态下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自身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其次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即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学科创新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储备并非完全从己有的资源中得来,而是用智慧和创造换来的。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人,不仅能及时地变换角度、变换眼光看问题,而且能够把一些别人忽视的问题变成一种新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灵性、活力、智慧和创造性都能在自主整合课程资源方面得以充分的展示。同样,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其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加工,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双主体作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乡土教村和社区课程资源便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帮助。乡土(社区)资源中所涉及的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它)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些都可成为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但是,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获得这些资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所包括的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需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等多种渠道获得。这些不仅耗时而且耗力,仅靠个人力量,难免“挂一漏万”,亟需教师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最终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素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最直接的研究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忠实实施者。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而掌握必需的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5、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功能

图书馆、资料室是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从目前情况看,大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利用率并不高,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把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历史教学等结合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真正把这些校内课程资源管好、用好。

6、学习借鉴他人成果,利用网络、影视媒体和现代教学技术,扩大课程容量

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技术己日趋成熟,不仅大量的历史专题资料可以在网上自由翻阅,而且不少学校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局域网站。如:三明市列东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学校网站上建立的“史海撷珠”站点,内容有“影视资料、百年小平、资源收集、中考复习、欢迎留言等十几个专栏,这不仅扩大了课程容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而它的这种独特性质又使其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目前的互联网上己经形成相当丰富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影视资料等等,特别是随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如香港回归、抗日战争、南京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MPG视频文件资料在互联网上相当丰富,这些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的历史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不断补充最新的历史研究动态和信息,及时反映该学科的新进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必须加强课程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世界的联系以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裕的成长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对于深化当前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工作必将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2]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2004.2

5.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五

乔卫民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草碾总校

电话:

邮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生活实际

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教材已把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1、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选题很有实效性,贴近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都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了教学策略上应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风物经过自主选择,结合自己的知识程度实行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安排调查计划、学生自我活动、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七(1)班开展的《寻找蕨类植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很大反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身边的植物密集区进行探寻和评价,找到了多片蕨菜生长地等,学生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探寻自然奥秘的信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利用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5、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基地。我校有很好的周边资源对面是学校实验田,东面邻近村庄。这类地区优势对初次步入研究之门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对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课题的学生显得非常有效。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大型活动的气氛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学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师资、设施、升学压力、家长支持力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无教材、无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下,开展难度更大,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2、《初中教材生物》

河北版

6.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六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七

国外的幼教工作者们认识到, 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 视家长为教育资源, 并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 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加强家园联系。如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在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 幼儿、教师和家长三者都是“主体”。三者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团结互助、友好合作等共同的活动中, 营造了自由表达、通融理解、开放民主的氛围。这是该教育体系获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方面。如何在我们园本课程中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与家长间良好的亲师关系, 是利用家庭资源的前提

在家园合作中, 家长工作往往变成了“教育家长”, 使得老师叫苦不迭家长难沟通、家长抱怨老师难亲近;家园配合工作变成了幼儿园或教师的“支配”工作, 联系变成了单向的“信息输出”, 来自家长的反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影响了家长配合的积极性, 很难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使得丰富而具有独特性的优良资源被忽视和浪费。

尊重家长把家长视为合作的伙伴, 与自己平等的一员, 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 接受和采纳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运用艺术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作为教师, 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有了良好的亲师关系, 家长才能敞开心扉, 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 利用家庭资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配合幼儿园积极有效利用家庭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从提高家长的责任心入手。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 家庭中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不关心幼儿园的活动, 常常不把孩子所说的话放在心上, 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不完成任务就不足为奇了, 没有责任心还能怪责孩子吗?

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往往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的支持与准备, 比如一些图片, 知识资料, 以及与主题活动相关的事物材料等。有些家长觉得这是老师的事, 表现的较冷漠。为了鼓励孩子养成探索、搜集, 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也为了家长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教育培养孩子。我们采用了几种方法: (1) 对每次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写成表扬信形式贴于家园联系栏; (2) 将小朋友和家长搜集的资料整理后布置在活动室内的相应区域, 让他们更好的去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孩子们有空就去看看、讨论讨论, 效果很好, 孩子们的热情会带动起家长; (3) 和个别家长进行交流, 更新其观念, 使其能尽快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班级的各项工作, 感受孩子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下的改变, 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而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工作, 有效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在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园本课程《城市风貌》活动中, 有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就把一些很珍贵的城市老照片带来让孩子们分享, 在以前他们可是不舍得的, 现在观念更新了, 孩子们从这些老照片里很清楚地看到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也感受到现在的他们非常幸福应该好好的珍惜幸福生活。光靠教师一人收集往往是十分有限, 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准备, 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活跃。

其次, 要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园合作观念, 树立面向未来, 要为孩子一生而考虑的教育观。家长们配合工作多以物质为主, 活动中要求搜集资料时家长们往往独自完成, 然后交到老师处, 孩子们成了整个活动的旁观者, 家长们殊不知自己的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忽视了其中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家长协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能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 并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基础, 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他的自信心、动手动脑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重视个性化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家长是一个社会群体, 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事不同的职业, 具有不同的知识技能, 是一本“百科全书”, 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各种职业都带有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发挥家长职业中的专业优势, 鼓励家长利用自己的专业资源为班级教育服务。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一些家长往往本身就是现成的教育资源, 比如在我们园本地域课程《兵马俑》活动中做导游的家长们就利用自身职业的优势为孩子们讲述有关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及一些较专业的知识, 这个看似枯燥无味的博物馆一下就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焦点, 谈论的主题, 因为家长们的支持与参与让这些对孩子本没有吸引力的文物变的有声有色, 让它们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在民风民俗活动中, 我们请来小朋友的奶奶为我们现场讲解制作“民间花馍”、“民间剪纸”, 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 在家长们的指导下,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作品, 那份喜悦不只是孩子的, 家长们也因为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而由衷的感到欣慰。

四、良好的方式方法是合作的保障

我们教师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一味地要求家长配合这配合那, 不考虑家长是否有时间、有条件、有能力, 只从幼儿园单方面的需要考虑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这样的做法使得家长只能是被动的、不情愿的进行家园合作。

1. 明确布置内容的目的和重要性, 使家长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而不是全部包揽, 帮助并引导家长有效的利用家庭资源配合教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 内容要全面, 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 也要有针对幼儿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向家长提出合作的要求, 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不片面追求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布置小任务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如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收拾自己的房间等, 并提示家长当孩子在劳动遇到困难时, 不要以做得慢、做得不好等一些理由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应该让孩子尝试并坚持完成, 从而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3. 内容要适度、难度要适宜。我们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 难易程度是否合适、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是否有精力来配合, 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配合教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家长和孩子搜集来的资料, 我们也应妥善保管、合理利用、珍惜资源, 特别是有价值的、宝贵的资料、材料应在用完之后及时归还,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家园合作顺利进行, 家庭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是为家长服务的, 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能满足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求。这样, 才能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真正调动起家长合作的积极性, 使家园合作能顺利开展起来。

在园本课程主题活动的开展中, 我逐步认识到家长资源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争取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家庭资源的优势, 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活跃。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活化, 而且, 组织形式也更加活跃和贴近孩子的生活, 同时,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的他们的参与, 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家庭资源的优势, 对于我们的课程建设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马洁然.家园合作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2, (3) .

8.浅谈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八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94—02

“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江泽明同志为中央档案馆四十周年的这一题词,抓住了档案工作的实质,指示了档案工作的根本规律,也指明了档案工作努力的方向。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深入,许多高校实现了联合办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新的形势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在工作上要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更高要求,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创新,在激烈的竞争和发展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为学校服务,这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当前必须研究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只有转变服务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服务机制的创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更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档案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发展与生存更好地服务。

一、高校档案工作服务创新现状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开放,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档案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各高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服务这个主题,与时俱进,务实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加大档案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学校的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在服务创新意识上还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我们地处西部地区高校,与发达的东部的高校相比,我们各方面的差距还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主要有:(1)档案管理处于可有可无状态;(2)档案室设备陈旧,现有的设备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要求,有的档案部门就现在还没有专用的计算机; (3)档案工作者素质偏低,很难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4)利用工作处于被动状态;(5)服务方式不多、形式单一。

二、原因分析

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对于以上存在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确实存在档案利用数量日益增多和管理资源有限的矛盾,利用多元化和管理手段单一的矛盾。现阶段档案的利用工作种种困难和诸多技术限制是实际存在、不容忽视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保守,档案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高校的改革,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档案工作的更高要求,不是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是持消极、回避的态度。档案意识比较薄弱,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支持不够,档案工作在整个单位的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可有可无 。思想解放不够,对创新服务机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思想,不能把档案工作服务创新与自身改革发展很好地有机结合。

2.“等、靠、要”思想观念严重。“论条件”思想还存在。凡事总要等上级安排后方才运作,遇到困难靠领导出面,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软硬件方面不是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决心不够大,创新意识不强。

3.不注意档案材料的积累。文件材料一旦形成,就要注意收集与整理,比如网络环境下形成的电子文件,有的是唯一的“孤本文件”,并且在网上滞留的时间有限,如果不及时行成字纸质文件,一旦出问题,无疑会造成大量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丢失。如果文件形成单位自身不注意及时收集积累,档案工作者想对文件控制、管理和利用将十分困难。

4.档案工作者素质问题。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党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外事档案等等,内容繁多,目前高校档案的形成也是多样的,有纸质文件也有电子文件,档案工作者由于只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而缺乏办公自动化系统知识而无法参与系统的设计,对现代网络环境和本单位到底形成哪些电子文件缺乏了解,从思想上没有系统的有计划的从传统介质文件到电子文件保存的转变。许多单位的文书处理人员对计算机网络还很陌生,尚无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意识,更谈不上建立什么文件保存系统来对本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因此,许多单位要实现文件的归档保存还十分困难。

三、高校档案工作服务创新的思考

在新时期,为进一步加大高校档案工作服务创新的力度,增强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服务水平,档案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思想不断解放,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位”。不断开创新思路,打开工作局面。针对服务创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创新发展意识。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灵魂,我们档案工作者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生存,就必须打破陈旧思想,破除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强化发展意识。因此,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使档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档案工作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实现档案工作的新发展。

2.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高校也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高校档案部门,我们要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发展要由新思路。要挑出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的观念,把要我变为我要服务,根据学校需要和自身的条件,采取一定的办法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扩大视野,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渠道,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的发展自己。

3.加强档案的收集工作,丰富馆藏,这是创新服务的基础。档案的齐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档案工作开展的进程与质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收集档案难的问题,将给学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使档案工作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其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才能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再者,档案部门加强对文件形成部门,加强指导、检查。

4.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高校改革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思维、新观念,使传统思想受到挑战和冲击。首先,要求档案工作者进行思想观念更新的变革;其次,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与服务的意识;再次,调整知识结构并不断实现知识更新;最后,档案部门必须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技能,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管理技术,增设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出合格的档案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档案工作者才能适应现代学校和社会对档案的要求。

5.加快档案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江泽明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把高校档案工作带进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记载档案信息的方式将走向多媒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保管与利用也将进入信息化、多样化。档案的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实现档案的利用。因此,档案部门应根据学校事业的发展目标,加快档案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档案业务和网络查询,努力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争取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传递。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公布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做到“科技服务档案,档案服务学校。”

9.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九

[摘要] 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1996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2001)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 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国很多学者还将研究的方向聚焦在艺术品保护的周边工作上,从治水3等角度谈了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和再开发的个性化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王庆煜(2010)在撰写《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一文时就曾对相关的观点加以阐述,引起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单纯的旅游资源拓展到人文历史资源和宗教发展见证等多个领域与方面。而我国学者郭相颖(2005)4就在其创作著作《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一文时,通过对佛法的研究而涉足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并对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描述。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学者眼中可以用于石雕石刻艺术作品保护的材质越来越多,我国学者罗晓东在创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5一文时,就曾提出利用液体蜡对石雕石刻艺术品进行封存的全新的石雕石刻艺术品保存方式。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是针对大足石刻艺术品的保护和再开发工作开展的,但是这些研究却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进步。

正当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相关保存技术的发展势必将解决相关石雕艺术作品的保存难题时,2010年底《新京报》刊发文章指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6这一则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足石刻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研究的兴趣。

前言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一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旅游胜地。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更关系到大足地区乃至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因此,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 34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6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一、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分析

据考证,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石艺术代表作品。在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作品中,不仅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还包括了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堪称“一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艺术宝库”7。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就将大足石刻的北山摩崖造型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足石刻的石门山、南山、石篆山和北山等也相继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足石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保护基础上,大足石刻才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作为一处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经典吸引着源源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具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和璧山县一带。由于大足石刻所在的位置面积较大,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相对较多,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从重庆市区通往大足石刻的交通渠道比较丰富。据了解,目前连接重庆市区与大足县的交通方式包括由重庆市区直接通往大足区的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既可以乘坐城际大巴往返观景,也可自行驾车前往游览,交通设施的条件较为便利。

(二)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特征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分布广。大足石刻虽然名为“大足石刻”,但是相关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座山中,分布十分广泛;第二,景点多,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总件数数量丰富,其中仅石刻造像就有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这些艺术作品分布在五座山中,造成可供观赏旅游的景点众多;第三,种类全,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等;第四,保存好。据了解,因为大足石刻分布面积广,且普遍分布于 7 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00)山中峭壁处,所以大部分艺术作品保存较为完整;第五,价值高。由于整个石刻建筑群的建造经过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发展,所以大足石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较为全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大足石刻保护对旅游业的影响

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大足区乃至整个重庆市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据相关报道,大足石刻自从199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对当地大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景区旅游接待人次从1999年的48.8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5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0亿。可见,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二、石刻被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起就将大足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近些年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暴露出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石刻被破坏的原因

从近几年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造成石刻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损坏

根据有关学者对于近些年来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现象的调查研究,风化、渗水以及石块松动等自然原因是导致大足石刻遭到损坏的主要环境原因。8具体说,由于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主要都是雕刻在硬砂质石英砂岩9上,所以从硬砂质石英砂岩的属性角度出发,当遭遇连绵的阴雨天气,或者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硬砂质石英砂岩的质地就会发生改变,由硬变软,相应的石刻艺术品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损坏。

2、景区管理制度缺陷导致的人为破坏

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1996.9 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当然,除了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给大足石刻艺术造成破坏,人为破坏也是近些年来的旅游资源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由于在既往的开发中对于旅游资源持续性开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景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游客对石刻艺术的好奇、触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景区的部分艺术品造成了破坏。10更有甚者,在近些年来还曾发生过针对景区的偷盗事件,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景观艺术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1、对保护不够重视

所谓对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指对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带给大足石刻的影响和破坏估计不足,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十分被动,常常只关注与修补眼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前期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的漏洞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结果就造成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而破损的石刻艺术作品的损伤日益加重,但是相关保护工作的保护力度却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历经千年的战火洗礼大足石刻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大足石刻的管理者对于大足石刻所在自然景区的天然景观构造组成的“天然屏障”过于依赖,相关的景区保护工作不够完善、细致,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2、资金投入较匮乏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由于十分注重将外地游客吸引到大足区当地参观游览石刻艺术,所以重庆市区到达大足区观赏相关景点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这就使得大批游客在游览完一个景点之后首先选择坐车回重庆市区做休息和调整然后次日再搭车赶往下一处景点继续参观的“短期游”现象比较显著,而对于大足石刻保护地的当地政府来说,由于游客在大足区的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开发效果比较单一,除了景区门票收入外并没有创造其他旅游产业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始终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完善、修葺和保护相关的景观艺 10 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 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2010.12.30.术品,造成相关景观艺术品的损失日益严重。

三、主要措施

从全面保护与再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想改变目前大足石刻的保护现状,提升相关部门对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力度和开发效果,就必须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必须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必须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做科学规划。

(一)石刻被自然损害方面的保护措施

针对由于地质原因等自然环境原因带给大足石刻的自然损害,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1、防风化治理

针对大足石刻的很多艺术品都被雕刻在容易被风化侵蚀的山体岩石上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利用专业胶水对相关艺术品的断裂处进行有针对性加固的办法将断裂处修复,也可以使用液体蜡将相关的石刻艺术品蜡封起来,减少风蚀作用对艺术品的破坏。

(1)针对性修复加固,封护粘结断裂处

所谓针对性修复加固,就是指使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11对大足石刻作品的断裂处进行粘接,然后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强力粘结力量将已经遭受风蚀作用断缝开裂的石刻艺术作品进行修复。这也是目前我国修复石雕石刻艺术品时比较常用的修复手段。

(2)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

所谓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就是指使用“液体蜡”这种全新的材料,将石雕艺术作品蜡封起来,在不影响石雕艺术作品外观样式的情况下,为石雕艺术作品打造一个安全的密闭的保存空间,使得石雕艺术作品与空气和风相互隔绝的一种全新的石雕艺术品保护方式。12

2、防渗水治理

111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2009(04)针对由于渗水等原因给保存有大足石刻艺术品的山洞造成影响和污染导致艺术品遭到破坏的情况,可以从改善排水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凿沟壑以及灌浆堵水等方法对相关险情进行及时治理。

(1)改善排水系统

由于大足石刻存在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很多古时候设计建造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为大足石刻相关艺术品的保存和保护提供足够的帮助,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相关系统进行改善。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将会有很多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渗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针对性开凿沟壑,引导水流远离石像

自从大足石刻诞生至今,大足石刻所在的五座山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生长变化,山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甚至山上的植被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原本可能没有山渠经过的地方现在也有了山泉的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原先没有设计排水但是现在却需要排水的石像、造像等艺术作品的实际需要开凿沟壑进行排水,将水引导远离石像、造像,这也是十分可行的。

(3)灌浆堵住渗水处

针对那些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导致渗水发生的情况,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者们可以采取灌浆堵漏的办法,将水泥粘土或者硅酸钠或高分子溶液等灌浆液体灌入渗水出,利用灌浆中浆体的特质改变当地的地表环境,堵住渗水的裂缝或者漏洞。

3、加强岩体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外,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自然环境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可能带给石刻艺术作品的破坏和影响入手开展相关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首先,他们可以采用往危岩上打洞然后向洞里灌入加固剂的方式去加固那些较大的在危岩悬崖上的石刻艺术作品;其次,他们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山区生态植被保护的工作方式将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加大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加强景区景点管理

针对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导致的游客个人行为给大足石刻艺术品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一方面,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定范围长度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栏杆和遮护系统,防止大足石刻艺术品中十分珍贵的石像、造像等艺术品被游人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人为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旅游主体的有效管理,引导和约束广大游客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到景区景点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具体可以采取的办法包括:首先,制定完善的游客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多设警示标语;其次,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与服务;再有,采用软硬皆施的方法对游客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提高游客自觉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责任心。

(三)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足石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应当永久流传下去的珍贵的财富。所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在可持续开发的思路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重视旅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针对由于车辆交通便利导致的游客在大足区逗留时间过短,未能给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连带效应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政府和大足区政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从积极开发大足石刻旅游周边产业的方向入手,增强大足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延长外地游客在大足区的逗留时间,利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2、树立旅游新形象,扩大市场份额

“大足石刻”是对大足区多个旅游景点的统称,尽管在艺术分类上可以将这些景点归结为一个称呼,但是在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同的景点有着其自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这些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就足以帮助大足石刻实现旅游资源新形象的重大转型。将“大足石刻”的旅游资源概念化整为零,能够有效扩大大足石刻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大足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强化品牌意识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内唯一的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景观。但是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并没有纳入重庆市整体的城市推广战略当中,易言之,在重庆市向外推广城市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打造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大足石刻”的金字招牌应当被充分的尊重和利用起来,让大足石刻成为一个在旅游市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让人们一想到重庆就想到大足石刻,利用大足石刻的品牌效应,全面带动全球旅游市场的开发效果。

四、总结

大足石刻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需要所有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去保护它,需要所有人进行科学的思考去开发它。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有效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有效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那么,不用多久,大足石刻就能再次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上一篇: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下一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