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共8篇)
1.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一
摘要:“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其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美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等,蕴含着大量美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
1、充分再现艺术美
在教学中,我对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的安排、生动活泼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充分挖掘,着意点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漓江的水”和“漓江的山”的描写段落。对写景的文章,我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指导学生尝试:把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义词,看其表达效果,使之理解原词表达准确。
②语言的朴实本身也是美。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的角度去使用语言,并注意到语言不是词藻的堆砌。如在尝试中把山描绘成“巍峨挺拔”,把水描绘成“清澈透明”,都不足以说明山、水的朴实本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我通常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结构的。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章按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火柴梗死去这一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反映出事件的因果关系。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像一把投枪匕首,刺向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考虑内容结构,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使文章丰富的语言、内容和完美的形式达到统一。
2、深刻领会心灵美
在语文教材诸多篇目中,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都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注意引导学生将愚公与智叟形象加以对比,领会愚公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大智若愚、不畏困难的改天换地的精神美,鄙弃智叟那种自我保守、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庸碌观念。又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当今的(或身边的)先进典型,虽不在炮火硝烟中,但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平凡的形象同样高大。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众多优秀儿女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反衬出祖**亲整体形象更美。
这些形象的挖掘,可使屹立在学生心灵中的英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促使他们的高尚情操得以萌发,这是实现美育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他们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再现人物内在的心灵美,能收到使人振奋的艺术效果。学生能在积极而又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受到人物心灵美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着力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创造。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诗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的笼罩之下,又另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课后,学生写出了《构溪河畔》、《校园夜色》等好作文。
青少年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是十分敏感的。这是由于他们对吸引其注意的事物都有兴趣,而美好的事物又能特别吸引他们,所以,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才智、情操的树立和培养,无一能离开美的感受和熏陶。语文教材中有无尽的“美”的宝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可谓得天独厚,因为语言这种艺术,它不仅能把造型、表演等艺术美表现出来,还能把山川草木的自然美、人类社会的生活美描绘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需强加于人的“灌”、“逼”,只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就能启发他们去追求。因为审美教育的落脚点是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情趣,形成优良的品质,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对文章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不但内容充实、活泼生动,而且能使思想、情操、品德受到陶冶,语文课的作用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要能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好主导作用,就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二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的意义
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 教师必须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 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感情得到升华, 情操得到陶冶, 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 为美感培养提供着优越条件
语文阅读教学能为美感培养提供着优越条件, 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它可以综合反映和表现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 都有一定的典范性, 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 也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 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 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 那么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 必须从审美入手,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 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总之,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 乃是势之必然。
(二) 语文教学是美感培养的优选途径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语文阅读教学是美感培养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 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感培养。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 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 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 塑造美的心灵, 这些都是美育的途径。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受到美的教育, 在中学美育中, 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途径。其中, 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美感培养, 自然地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三) 语文教学是美感培养的重要渠道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 如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 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 且相当专业, 但是, 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少, 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语文作为学生的主课, 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 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 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 来得更切实和有效。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的具体内容
(一) 鲜明的对比美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两相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 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1. 烘托突出。
高尔基的《海燕》一文, 突出地运用了形象对比的手法, 把歌颂与暴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的对比, 暴露沙皇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 从而歌颂了如大海般激荡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争精神。作品又通过暴风雨即将到来时, 海鸥、海鸭、企鹅们“呻吟”“飞窜”“恐惧”“躲藏”等惊恐万状的丑态, 与“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战斗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2. 揭露矛盾。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 借蒋氏字字血、声声泪之口, 通过层层对比, 揭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这一主题。 (1) 通篇以蛇毒与赋税之毒相比。 (2) 将纳税者与捕蛇者的存亡状况相对比。 (3) 将纳税者与捕蛇者的心境相对比。 (4) 将纳税者与捕蛇者危险次数相对比。 (5) 将纳税者与捕蛇者死亡的时间相对比。通过这一组组对比, 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
3. 强烈爱憎。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通过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生活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妨更多地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等各种对比, 让他们感悟对比美。
(二) 淳朴隽永的自然美
“自然美, 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3]自然美在语文阅读中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1. 赏析自然美的途径。
(1) 美读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有声有色的美读, 能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变平面为立体。 (2) 直观法。通过图片、音像等直观教具来理解, 增强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学习《苏州园林》, 通过多媒体, 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等直观性展现, 从而使学生欣赏到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和和谐美。 (3) 移情法。所谓移情, 就是主观情感向客观事物的表象移入, 达到物我同一。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句, 艺术家把情感“投射”到被表现的对象中, 把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现象和事物, 幻化为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这样它们才感人至深, 具有艺术的魅力。
2. 赏析自然美的特点。
(1) 具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的特点。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 不是纯客观的描摹, 而是对自然物进行选择、想象、加工、创造过的, 有着作者的主观色彩。 (2) 具有整体美的特点。在艺术作品中, 通过艺术家的艰苦劳动, 自然美的主要特征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映。因此,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就能够获得自然的整体美。 (3) 具有象征美的特点。这类自然景物, 由于其外在特征与人的美好品格和精神相似, 所以成为审美对象。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它是北方农民的象征, 是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象征。欣赏这类“自然美”, 要力求准确地把握作品中自然物的情感表现性, 提示其象征意义。
总之, 语文阅读中的自然美, 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 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 更激动人心, 更给人以美感。
(三) 丰富奇异的想象美
阅读欣赏是启动和培养想象的最佳园地, 因为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含有诱导读者想象的机能。
1. 运用联想法感受想象美。
联想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如鲁迅所写的《雪》的深刻思想和真挚感情, 就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 展开想象的翅膀, 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 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 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 想象也“飞腾”起来, 浮想联翩, 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 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2. 利用“意义空白”感受想象美。
在中国画技法中, 非常讲究“空白”艺术。这种表现手法, 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 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如鲁迅的《孔乙己》的结尾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怎样, 学生展开想象, 既开拓了思维、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 又能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的方法
(一) 美好情感, 引发共鸣
课堂教学师生的情感美就是指教师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与学生一道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熏陶, 引起内心震动, 以达感情共鸣。如《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教学时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而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心情的理解和认识, 有着现实生活基础, 容易产生共鸣, 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所以必须引导好并细细品味。这样, 学生对“迁客骚人”因环境的好坏, 以个人宠辱为转移的悲喜观便会产生认同和共鸣。这是学生理解作者一生的“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的基础。接着提问:作者、古仁人、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你的悲喜观如何?通过讨论、分析、比较, 学生对追求古仁人的那种悲喜观便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身处逆境不自悲, 身处顺境不自喜。继而对作者“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样, 教师与学生自然而然地一起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熏陶。
(二) 巧妙设计, 营造氛围
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是把教学所选取内容按一定的方式和顺序结合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 对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作一番精心的设计,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巧作安排, 使课堂结构具有匀称、疏密得当的特点。如学习《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首诗时, 可选择周总理生前的一张照片, 引导学生走近周总理, 用悲壮的语言导入课文, 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 让如诉如泣, 催人泪下的朗诵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时, 把诗歌的主要内容浓缩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带着悲壮的感情朗读全诗, 教师的板书设计美、教学思路、教学层次也在这个动态流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巧妙设计的课堂, 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 带来的是快慰, 是乐趣, 是享受, 它的感染力量, 它的熏陶作用, 并不低于电影的、戏剧的、音乐的艺术效果。
(三) 优美语言, 直击心灵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那么,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美呢?
1. 具有曲折变化美。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 要注意变化。语速语调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遇悲凉处当沉缓, 遇激昂处当迅急, 正如琵琶女的弹奏, 变化万端各臻其至妙。
2. 具有情感美。
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 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 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 引起学生的共鸣。
3. 具有清晰圆润美。
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讲求发音正确, 吐字清楚, 清晰圆润, 明朗动听。切忌出现发音不准, 含混不清甚至错读乱读等现象。
4. 具有逻辑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该是前后连贯、条理清楚的, 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美。切忌出现逻辑混乱, 前后颠倒, 前言不达后语的现象。
总之, 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文课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 教师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 而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时时熏陶感染, 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追求美, 丰富审美情趣, 净化心灵, 升华情感。
参考文献
[1] (德) 席勒.美学书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 :66.
[2]语文课程标准[M].2004, (2) :3.
[3]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 等.美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8) :123.
3.美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 篇三
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发挥音乐这门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性格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并从中享受到美的感受呢?
一、取材多样,谨慎恰当
音乐教学的选材要以教材为主线,又不局限于教材。音乐的美感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有雄壮的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节奏感犹如在叩响命运之门一样,《黄河大合唱》体现了庞大的场面和恢弘的气势;有柔和的美,如《梁祝》,给人一种无限缠绵的感觉。尽管美感的表现不一,但都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享受不同美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审美观。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追求时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是必要的。如选择流行歌星演唱的经过改编的民歌给学生,如《康定情歌》等,进而引导学生对民歌的喜爱。此外,有些歌星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集创作与演唱于一身的音乐人,他们的个人经历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极佳榜样。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手段日益多样性,尤其为音乐教学的感染力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是教师的首选。当然,多媒体无论怎么先进都需要人的控制,教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就成为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以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春江花月夜》为例,古诗《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称。所以,在欣赏这一音乐作品前,有必要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对这首诗有一个完整而充分的理解,通过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
2.体会意境的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的音乐具有宁静、悠扬的特点,以二胡、古筝、长笛等管弦乐器演奏的作品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此类教学,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然后拉上窗帘,关掉灯,请学生闭上双眼,认真地体会古人对“宁静高远”的意趣追求,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比如学习类似《黄河大合唱》的作品,也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那铿锵有力的节奏进行高声吟唱,感受那种对心灵的震撼力。
3.利用表演、对话等情境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以音乐作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合奏、合唱、表演、舞蹈、话剧编演等不同的形式,能够使学生真正融入群体,避免个人主义,自觉地养成个体服从群体的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三、抒发心境,分享感受
通过选材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鉴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自觉地形成初步的感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音乐中美感的领悟,做一定的反思是必要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不解之处提出来,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对音乐所独具的韵律美感受诉诸语言,达到和其他同学在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对于困惑不解之处,通过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会形成新的认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这样,对于音乐美感的培养就会逐步加深,激起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来培养。
4.培养审美趣味 获得美感体验 篇四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本文想就此与大家讨论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 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 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5.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五
摘要;中华老字号是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品牌,老字号店铺在我们的生活中被熟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品牌历史悠久,它体现着时代的沧桑感,是某种形式的历史见证,在这里突出了一个“老”字,还因为它们质量过硬,在这里突出了一个“优”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店铺名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是民族精神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一种展示,在这里突出了一个“华”字。提起山东的老字号,无论是地域范围还是行业领域,人们不由得就会想起济南瑞蚨祥、青岛亨得利、烟台张裕、济宁玉堂酱园、周村裕厚堂、德州扒鸡等这些久负盛名的老招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老字号店铺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色,本文将从山东老字号店铺名中的文字含义及语言特色加以阐述。
关键词;声韵美,词汇美,山东老字号
山东老字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在创立之初,创立者为了以后的发展必定为他们的店面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像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为我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给予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商家的老板亦如此,所以他们自己或者请先生为店铺起了具有美感的名字。他们注意了以下的美:
一声韵美
“除了注意语言文字的意义之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爬在纸上,也需将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鲁讯 老字号店名的声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韵母特色
1。韵尾选择多用辅音【n】【ng】属于辅音。辅音可以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包括成阻和除阻的方式也可以按照声带振动与否,呼出气流的强弱分类。2按照成阻和除阻的方式,【n】【ng】 都属于鼻音。鼻音,是指成阻部位完全堵塞口腔气流通到,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声带振动。鼻音可以适当延长。3按照声带振动与否,又叫做浊音。根据【n】【ng】的发音特点,可以得出,以鼻韵母作韵尾,它较之元音韵尾声道长,音域宽广,共鸣强,延长性好,称呼起来雄壮有力,给人以厚重稳重之感,更成为店名中首选音素。例如,“济南药业宏济堂”,“”,“扳道#”,“古贝春”“济宁堂酱园”。2。韵腹选择多用元音a 在现代汉语中,共有39个韵母,但是含有a的有14个占到35。89%。然而在全国收集的171个老字号店名中含有a音素的占到60%。山东老字号亦如此。元音的发音取决于共鸣器的形状,口腔的开合,舌头的伸缩,唇形的圆展。a的开口度大,发音响亮。选用以舌位低、开口度大的元音为韵腹的音节做名字,称呼起来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富有音乐美。例如,“泰安德兴堂”,“草包包子铺”“德州扒鸡”。
(二)声调特色 1。声调调值的特色
汉语最独具的地方就是有声调。老字号店名中合理地安排每个字的声调,使店名听起来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相反不注重声调的安排,就容易让人感到压抑,急促,固定呆板,缺乏美感。
对山东老字号店名样本的分析,发现结尾以阴平和阳平居多。例如,以阴平结尾的有“古贝春”,“北极星”等。以阳平结尾的有“瑞蚨祥”,”华威““宏济堂”“兰陵”。汉语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根据赵元任的“五度标调法”阴平为55是高平调型,阳平35为中升调型,上声214为曲折调型,去声51为全降调型。通过对调值分析,发现阴平、阳平与上声、去声调值相比较,更高扬,更易入耳上口,给人以高昂、开放、响亮、明朗、舒展、飞扬的听觉感受。2。平仄的变化
平仄是声调在语言应用中的规律。“平”指古声调中的平声字(包括今阴平和阳平),“仄”既“不平”指非平声字,包括古.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老字号店名中充分利用了平仄造成的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的效果。老字号的平仄关系有四声交替出现的,例如,“瑞蚨祥”第一个字为去声,第二个字为阴平,第三个字为阳平。三音节店名多于其他。根据第一批初步确定的434个中华老字号商标名中,三音节商标名有238个,占总数的55%,多用三音节词老字号商标名对音节数的选择倾向因为汉语“单音语素”的特点,汉语的语素和音节绝大部分相对应,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语素。冯胜利提出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法说到底就是汉语韵律词构词法。他指出,汉语构词中最敏感,最积极的因素是韵律单位(音步),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标准律词是两个音节,最大的韵律词只有三个音节。这是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原因。三音节词在近代数量剧增,成为近代词汇发展的重要特色。三音节词在语用效果上的修辞特点是:
1、鲜明的形象色彩;
2、丰富的感情色彩;
3、通俗的口语色彩;
4、浓郁的民俗色彩;
5、流畅的韵律色彩。老字号店名作为一个最为鲜活的语用环境,必须符合当时人们语用的习惯。在三音词激增的社会背景下,老字号店名出现三音词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次,“三”是一个好的数字,在中国数字中“一”代表阴,“二”代表阳,“三”代表中,“中”是一切都适当均衡的状态。在《说文解字》中也把“三”定义为“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代表着完满和谐的含义。所以老字号多三音节词,例如“瑞蚨祥”,“亨德利”,“亨达利”等
二 词义美
1老字号店名在词汇的使用上多有美丽的寓意,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避忌求吉、祈求祥瑞山东绝大部分老字号,都是按照这种原则命名的,如亨得利、恒丰、永安、永盛东帽庄、烟台公利副食商场、聚福楼等。烟台百年药店生生堂,门侧竖匾“生者大乾坤并寿,生则明日月常昭”:,寄托着生生堂济世救生的良好愿望;泰安桃园春餐馆借用泰山三义柏形意和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比喻宋、李、吴三人义气团结,志同道合,为大业而相聚携手,春则意味着饭店春机盎然,兴旺发达。山东老字号命名中用得最多的字便是“庆、丰、泰、祥、兴、发、安、利、顺、裕、荣、昌、源、盛、福”等,都是代表吉祥如意的字词。
下面来介绍山东老字号店名——“瑞蚨祥”店铺名的来历。
瑞蚨祥”的来历,相传是瑞蚨祥当年的掌门人孟子(孟轲)后裔第六十八代孙孟洛川经过反复推敲、多处考证后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蚨”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形似蝉的昆虫,晋代《搜神记》卷十三记载,青蚨“生子必依草叶„„取其子,母必飞回,不以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说的是钱用完了又能飞回的故事,因此当年孟洛川取店名瑞蚨祥就是借“祥瑞”的吉祥之寓意。
2山东老字号很多以传统经典语义命名。如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其字号命名采自《礼记》中“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意;青岛首家清真糕点厂取“有志者事竟成”中“志成”为厂名字号;济南著名大观园商场借用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之名;山东首家机制面粉厂的字号命名根据“瑞雪兆丰年”的古谚而取名“瑞丰”,暗喻其产品与农业收成有关;精益眼镜店取自《论语》“精益求精”之句,说明其产品能够使视力更加清晰准确 3以经典语义与吉祥心愿相结合来命名字号。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记载济南府一家字号:“老残到了次日,想起一千两银子放在寓中,总不放心,即到院前大街找了一家汇票庄,叫个‘日升昌’字号,汇入了八百两寄回江南徐州(江苏省丹徒县——笔者)老家里去。”这里的字号“日升昌”,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以此来比喻事物方兴未艾,蒸蒸日上,而且店名中的三个字都含有“日”(“升” 的繁体字上面有“日”),象征着本店日新月异,钱财天天向上摞。且“日升昌”书写起来比较简便,读起来也较响亮。
4、以诗句或对联命名。如山东德州包子铺根据宋代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号取名为又一村。
5、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命名。这类字号文化主要是在进入近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相联系。随着列强侵略日深,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振兴中华、实业救国成为一些企业创办者的直接动力,一些企业的字号命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华新、裕华、建华等,均含有振兴中华之意。济南“振业”火柴厂则是振兴中华、实业救国含意的概括与提炼。德州华振茶庄取“中华振兴”之意。“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民主”、“科学”、“共和”、“民生” 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时髦话语被新式企业创办者干脆直接用来命名字号。
6根据企业或者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命名。如烟台以“宝时”命名钟厂,既表示其产品用于计时,又暗喻其产品的准确可靠;济南文化用品店取名“石竹斋”,既点出其经销的商品属于传统文化范围,又表明这些商品与石刻、书写有关;济南阿胶、中药店命名为“九鹤”,除了将店主的名字暗嵌其中之外,更是向消费者宣示其产品能够使人至贵多福,延年益寿;济南“宏济堂” 中药店的命名,含有通过药物而广济众生之意。还有的企业以“光明”来命名眼镜店,以“留真”来命名照相馆。
7老字号企业的几种命名方式有时候还会被综合使用,如张裕,就是创始人张弼士先生依照自办企业取名的惯例,取“昌裕兴隆”的“裕”字,再冠以张姓;烟台著名锁厂取合伙人原先自己开办的程大钱庄的“程”字和精明表店的“明”字,合而得厂名“程明锁厂”;中国首家制针厂“冀鲁制针厂”因股东都是河北人,创始人尹致中为山东人而得名;济南南北货店以创办人徐咏泰、庄宝康各自老号的名字命名为“泰康”;“瑞蚨祥”借用了青蚨聚钱的典故,来表达既给人以祥瑞,又会多聚钱财的美好心愿。
山东老字号与中国众多的老字号企业一样,大都拥有一个蕴含着企业独特价值追求或者体现企业个性的“字号”。这大概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名正言顺有一定的关系,即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令仁教授主编的《中国老字号》指出:与西方企业一般以人名命名企业名字有所不同,中国老字号企业的命名十分考究、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文化内涵。山东的老字号也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为内容的字号,不仅是商家主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基础。所以山东大多数“老字号”都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定位于此,例如儒家经典中“以仁为本”、“以庆为德”、“以和为贵”、“刚健有为”、“义利兼顾”等等的记述,以及儒家素来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都成为传统商家标榜的招牌词语和生产经营中信奉的理念;很多商家还以儒家核心思想作为字号名称,以便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总体来说,山东老字号店铺的命名比较讲究典雅含蓄,寓意深刻,而且琅琅上口,包孕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而近代以后,很多老字号的命名趋向于通俗浅近,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特色。与西方老字号企业的命名更多地以人名命名相比,山东老字号体现出更多的企业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
附:宝明斋眼镜、济南瑞蚨祥、一大食物、济南药业宏济堂药店、老玉记扒鸡店、草包包子铺、济南精益眼镜、济南亨得利、济南亨达利、济南泰康食物、普华鞋业、山东扳倒井、山东玉兔食品、淄博仁德茶叶、山东华王酿造、淄博万春堂骨科、桓台县起凤整骨医院、山东驰中、烟台北极星、烟台三环锁业、烟台生生堂药房、烟台中亚药业、烟台亨得利、青州云门酒业、潍坊嵌银厂、金乡县金蜂糕点、泰安德兴堂梁氏正骨、赵斌食品、莱芜市清真羊汤金家老店、兰陵美酒、临沂惟一斋酱园、蒙阴边家风味、古贝春、德州市永盛斋扒鸡、临清市济美酿造、临清华威药业、东阿阿胶、聊城魏氏熏鸡、聊城东昌府区魏氏熏鸡、惠民武定府酿造。
参考文献:黄伯荣《现代汉语》
6.《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3 篇六
教材分析:本课呈现了生活中、建筑中、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从音乐中的节奏联想到美术作品中的节奏非常关键,需要提供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学情分析:已接触到一些图案设计方面的知识,本课以音乐的节奏为引导逐渐引入美术的节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有节奏感的景或物,了解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2、通过创作二方连续纹样表现美术的节奏.
3、通过学习,体会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节奏美感. 教学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利用二方连续纹样表现节奏
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观察法、讨论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一段节奏感强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拍手歌)
师生一起用手拍出或模仿出这段音乐的节奏变化(钟表声)讲授:什么是节奏
解释节奏的概念并引入美术的节奏 举例说明
揭示课题:节奏的美感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用一段音乐导入感受认识什么是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围绕目标、逐个突破
1、观察欣赏
出示图片(建筑物、风景、动物等)让学生找一找图片中的节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自主学习,寻找节奏的美感)
2、讲解示范
a介绍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
出示单位纹样设计
b欣赏出示的范作和学生作品并指导学生学习连续纹样的主要形式(如散点式、折线式等)和排列的方式(大与小、粗与细、曲与直、疏与密)
c小组讨论:怎样使单位纹样重复不变地出现?
d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3、自主练习辅导
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二方连续图案,表现节奏感
教师巡视辅导 解决突出的问题
4、评价展示
小组互评作品,选出优秀的作品展示,并请学生介绍作品.白板展示学生评价
三、回扣目标,小结提升
生活中处处存在节奏,节奏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享受.
四、拓展延伸
7.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七
一、什么是美感
所谓美感是指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通过绘画等方式养成的对美的一种认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够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欣赏事物, 产生愉悦感, 积极面对生活。而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 也能使小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有一个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认知, 还要渗透一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 通过美术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学生美感的培养并不简单,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美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灵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 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认知, 更好地去欣赏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 从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
世界上优秀的绘画作品有许多,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它们, 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挑选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 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意境, 并在教师的带领下, 品读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 弄清楚作品的创作意图、蕴藏含义等, 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初步的认知。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 让学生观察之后, 分组讨论交流: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给了人一种什么感觉, 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 各有各的看法。这就代表了在学生的心里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诠释, 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见, 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是培养小学生美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注重“美感”的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传授与“美感”有关的知识, 这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美, 并逐步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质感、大小、空间等美术元素的讲解, 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 明白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实践, 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理解美的应用, 形成审美情趣。
(三) 走进大自然, 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是一种天然的美, 是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 如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夏天的虫鸣蝉叫、绿荫如盖, 秋天的硕果累累、霜天红叶, 冬天的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在自然中进行美术创作, 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描绘于笔下,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等方法展现出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之美,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自然之美,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观察分析后, 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既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审美观, 也能体现出学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他们学会了怎么评论一幅作品, 也就自然增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一幅作品, 并进行简单介绍,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这幅作品想表达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小组总结派代表表达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 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正确地鉴赏一幅作品, 提高自身判断能力, 还能深化对美的认知。
三、结语
美感只能通过后天的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 且不是短时间或者仅靠几节美术课就能让学生完全领悟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给学生灌输美学的知识, 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贯穿于美术课内外, 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这样,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认知, 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摘要: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能让学生对美有进一步的了解, 形成一定的美感。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探究一二, 以期为广大美术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感,自然之美,美术评论
参考文献
[1]邹小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策略[J].时代教育, 2013 (12) .
8.语文教学中美感培养浅议 篇八
通过课堂教学对语言形象的分析,加深理解,感知美的形象。作为语文教师,要会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美。如:在分析《春》一文时,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红的像火”……这样的词语,让学生反复吟读,想象那春花争艳的美景。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再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田园风光,一幅幅的农家话桑麻的恬静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郦道元的《三峡》,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拨、清幽秀丽的景色。高峻的山峰、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构成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以此激起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一个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的美的意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给人美感,主要不是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美的意境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由内而外培养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分析人生、洞察自然现象以及表述科学美的能力,通过美的途径激发学生把对美的追求作为思想的源头,从而将求知与探索活动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文章主旨及其深层意味,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领略美的艺术。如:《爱莲说》采用拟人化手法,托物言志,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感、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文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让学生由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进而感悟到作者高洁的情操。
“润物细无声”地让美一点点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学生的心田里,让美的事物在温馨的课堂中“破土而出”吧。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06-2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09-2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10-2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10-07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06-25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06-2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7-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9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