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案观察小结

2024-09-30

幼儿个案观察小结(共8篇)

1.幼儿个案观察小结 篇一

对话与交流

欣欣不是吃不下碗里的点心,而是没有耐心吃。她在吃点心时,总是会找些小动作来做。一会儿用小勺压米汤,一会拿自己的发荚玩,当她在做这些小动作时,其它孩子已经吃掉一大半的点心了。饮食习惯方面不够好。 但在老师的提醒和督促下,她还是能够独立、迅速、正确的使用小勺吃完点心的。

问题一:

师:欣欣,快吃哦!其它小朋友都吃掉很多了,比比看,谁会第一个吃完。

幼:看看我,迅速吃掉两口点心。

当我转身照料其它幼儿时,欣欣又继续她自己的游戏了。并没有把比比谁第一的事放在心上。

问题二:

师:欣欣,看xxx小朋友已经吃第二碗了,你的点心还是那么多,要怎么做呢?

幼:我会吃的很快。(立刻吃了两大口)老师,你看,我吃的很快。

师:老师看到了,希望老师不看的时候你也能吃得一样快。

幼:恩

问题三:

老师转身照料其它幼儿,欣欣又不吃了,玩玩勺子,讲讲话。

师:欣欣,老师一不看你,你就不吃,这个习惯可不好哦!老师看和不看要一样吃得快。如果你今天不是最后一个吃完,老师会给你奖励小苹果贴纸。

幼:(低头吃粥,不时的用眼睛看我一下,可能是在观察老师有没有看着她)

当我一直看着欣欣时,她吃的很快,用勺很熟练,一口一口地吃,碗内桌面也保持的很干净,一碗点心三分钟内就吃完了。我适时的给了她奖励,并激励她,下次老师不提醒也要吃的一样好,老师还会奖励。

反思与启示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如下启示:

1、多留意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问题,马上给予提示、鼓励、纠正。

2、针对孩子们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组织谈话活动。比如《我会吃饭》,讨论吃饭的益处,如何使自己吃得又快又好,使孩子们懂得好好吃饭的好处,逐步养成安静、正确、迅速吃饭的好习惯。并让鼓励班上的孩子互相进行比赛,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有时采取适当的奖励来提高他的控制能力。

3、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夸大其词,多在集体面前表扬,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老师的喜欢,从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4、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教育有莫大的关联,我应该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生活习惯,并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家也养成跟学校一样的生活习惯,形成家园同步教育。

2.幼儿个案观察小结 篇二

一、环境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当天是幼儿园开学第二天, 还未进入班级内, 沿着整个幼儿园小班区域行走时, 已经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一片。推开小二班门的那一刻哭声“排山倒海”充斥耳朵, 进入活动室后, 大部分孩子都是嚎啕大哭, 有说:“找妈妈”的, “找爸爸”的, 也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奶奶”。焦虑与不安的气氛蔓延整个班级, 离开原本的家庭, 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升腾起来, 加之幼儿极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刺激, 也许本来不焦躁或已经缓解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二) 分析与评价:

霍妮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人的心理不是人的生物本性, 而是人的生活环境, 是社会文化、是人际关系。

儿童的焦虑存在于一个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环境里, 焦虑是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不良情绪。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 进入一个陌生且具有规则的新环境, 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不适, 而这时幼儿并未从情绪上接受、认可幼儿园的人、事、物, 自然而然引发会不安全感, 并且他们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完全满足, 因而用哭泣的方式发泄情绪、寻求安慰。霍妮曾说:“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 取决于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陌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使幼儿陷于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 使他们产生情感的隔离、不安全感、恐惧和无助。

二、幼儿自我、家庭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卫生间里, 五个孩子同时要小便, 张轼看着我希望我抱他站到小便池的台阶上, 我将他抱上去后便扭头看别的孩子, 就这样转身的瞬间, 张时说:“我尿到裤子上了!”我一看, 他的裤子只脱了一点, 裤子湿了一片。我把他抱下来, 拉着他坐到椅子上换裤子, 换好以后, 他眼睛里含着泪用哭腔问我:“能不能让妈妈来接我?”我说:“等你吃过晚饭以后, 妈妈就来接你了。”他眼泪就要掉下来想哭出来, 我说:“你不哭的话, 妈妈会早点来。”他马上收起眼泪, 特别干脆、利落地说;“好嘞!”我让他坐到自己座位上去, 他就乖乖一个人回去了。我赶快去安慰另一个小女孩, 安抚了一会, 小女孩好不容易平静了一些, 张轼哭着跑过来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 我又跟他翻来覆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这并没有止住他的泪水, 我就抱起他指着窗外的滑梯, 他也环抱着我, 我说:“你看, 那个滑梯漂亮吗?它都有什么颜色呢?红色, 黄色, 绿色, 还有什么颜色呢?哎?旁边还有一个滑梯, 你喜欢哪个滑梯呢?”这会, 张轼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滑梯上, 不再啜泣, 他说:“还有一个颜色呐!”我问:“那是什么颜色啊?”他没回答。我问:“是不是橘黄色?”他还是没说话, 但是他已经不再哭闹着找妈妈了。我把张轼放到地上, 他问我:“妈妈来不来接我?”我说:“肯定来啊!”我让他回到集体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火车”到室外活动, 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开我的手。

(二) 分析与评价:

在这样的反反复复“找妈妈”和暂时性焦虑缓解的徘徊中, 幼儿在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中选择, 并且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实质上, 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 它并没有解决冲突。

首先, 从张轼不知道裤子脱到什么程度不会尿到裤子上可以猜想到他在入园前的如厕行为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以此推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有限, 也就是说, 他并未能够在基本的生理需求等生活方面适应幼儿园的转变, 这可能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这不单是幼儿个体因素单方面导致, 其背后更是体现出张轼的家长精心、细致的照料和过度的关注。幼儿的焦虑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焦虑。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 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快速应答, 这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依附, 但同时, 父母会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探索活动, 使他们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 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很多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不了解, 对教师照顾幼儿的不放心。家长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也会感染到幼儿, 比如常会在接幼儿回家后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提问, “幼儿园好不好玩?”、“你哭了没有?”、“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喝水了没有?饭菜好不好吃?”、“老师喜不喜欢你?”等等, 一方面, 过多的提问会加重幼儿上幼儿园的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 一些反面的提问会产生幼儿园不好的暗示, 使幼儿害怕和不愿意上幼儿园。

霍妮认为处于焦虑中的幼儿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趋众、逆众或离众, 张轼则表现为趋众, 即亲近成人、寻求成人的帮助、赢取成人的感情, 并且在成人的指导中控制自己的不安, 尽管他柔弱而恐惧, 他还是有意识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策略来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且无法分清楚理想化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 越是急于以“应该做什么”来支配自己, 越是违背真实自我的原始欲望就越是无所适从。可是幼儿并不具备认识现实自我的能力, 从现实改变自己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这样的焦虑无法消退。

另外, 霍妮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显性焦虑, 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 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 小班幼儿刚入园并未对教师和同伴建立亲密的联结和依恋, 因而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孤独、无助和疏离。霍妮说, 要想真正地解决冲突, 就不是能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所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对待小班幼儿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这样的心理问题是正常且可控的, 接受个体的焦虑感, 不要因为焦虑而增加焦虑, 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和功能, 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并且寻求共鸣, 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提前熟悉幼儿的兴趣, 自然地与幼儿和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系。当儿童想念父母时, 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允许他们做一些在家里会做的事情, 让他们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并且得到尊重。

三、替代依恋、教师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户外活动时, 张轼可能被幼儿园里丰富、多变的环境吸引, 不再关注我是否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我也有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 照看其他孩子。

户外活动时张轼去了一次卫生间小便, 由我陪同, 我拉着他的手让他自己走上便池, 并嘱咐他把裤子脱的靠下一些。他自己做得很好。

大概二十分钟后, 老师让小朋友们继续“搭火车”返回室内, 张时不愿“搭火车”只愿牵着我的手返回室内。回到活动室的座位后, 他已经不允许我离开他身边, 与此同时, 班里又恢复早上刚入园的景象, 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哭, 有的嚎啕大哭, 有的撕心裂肺, 有的边哭边说找妈妈, 此起彼伏的哇哇声好像召唤每个孩子都要加入进来一样。

集体教学活动时, 张轼不看老师, 一直看着我, 我一离开他身边他就焦躁不安, 哭着叫我不能走开, 我只能站在他座位旁边, 不到3分钟的时间他就说要小便, 我就带他去卫生间, 返回后, 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回到座位, 问我:“妈妈来没来?”我说:“来了, 来了。”他还是一脸委屈不想离开我, 我就蹲下把他抱进怀里, 他马上搂住我, 我说:“不要哭了。”他还是带着哭腔说:“你站起来抱着我。”我把他抱起来, 他搂着我的脖子, 把脸埋进我的肩膀, 抱了一会平静后, 这时候到了午餐时间, 他又叮嘱我要喂他吃饭, 不许走。我说:“那我喂你, 别的小朋友怎么办?”他不理会, 抓着我不让走, 我就一点点喂他吃, 他也不再哭闹, 安安静静吃饭, 吃完菜和小饼, 我说:“喝点粥。”他说:“不。”我盛了一碗粥回来, 继续喂他, 他乖乖吃完。

(二) 分析与评价:

幼儿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影响, 尤其是陌生的幼儿园室外环境, 花草树木、跷跷板、滑梯、沙水区、操场等等都有可能吸引孩子观察和游戏, 张轼也对幼儿园新鲜、丰富的室外环境产生了兴趣, 但是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是短暂的, 也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焦虑困境, 所以孩子还是要在新环境中寻求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依恋对象, 而此时能够对幼儿积极回应和情感满足的人会缓解幼儿的焦虑感和不安, 成为该幼儿的“替代母亲”, 是幼儿新的依恋对象, 所以该幼儿寻求与我的身体亲近、目光的追随, 同时要求我位于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这些都有利于减轻焦虑的痛苦。

再者, 教师组织的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也有利于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如果教学活动或者游戏实施的效果不佳并不能及时缓解幼儿的焦虑状况。因此, 幼儿教师宜设计、开展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的教育活动或游戏, 也可以组织丰富的户外游戏、游园活动、发挥大型玩具设施的作用等方式加以应对幼儿的心理不适。

四、建议与反思

在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进行记录、分析与评价后, 我们试图寻求更多的解决路径和思考。实际上, 有些幼儿的焦虑问题如果预先干预是可以避免的, 即使幼儿在入园后产生焦虑也是可以通过及时、合理的应对缓解。

(一) 实行预入园制度

幼儿的不适情绪主要来源于与亲人的分离和对新环境感到陌生, 预入园制度给儿童提供一个提前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机会, 使他们熟悉新环境里的教师、同伴、玩具和生活、游戏安排。家长可以借此良机陪同孩子提前感受、熟悉幼儿园里的一切, “演习”入园。起初可以陪孩子在班级内和老师、其他小朋友游戏、学习, 等幼儿基本适应后, 培养其独立在幼儿园半日或全天活动。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 我们总是易于接受我们准备好接受的东西。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有准备的环境”、“亲切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 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可以由前文看到, 孩子的自我认知、生活自理能力皆会导致幼儿的不安、无助感、疏离感, 比如幼儿认为自己弱小, 不会穿脱衣服, 自己不会上厕所等都会引发幼儿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受挫, 有时候也许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照料因而加重焦虑情绪。因此, 家庭教育中不得不在某些部分“放手”, 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独立睡觉、吃饭、穿脱衣物、上厕所这些基本的技能。再次,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自我暗示, 树立信心, 家长和教师切忌无意识地灌输幼儿弱小、懦弱、无法应对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 相反要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安全性和自我的强大及应对能力。

(三) 关于教师言语安慰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看到教师在安慰入园焦虑的幼儿时常常会用一些善意的谎言, 如“你不哭妈妈就来接你了”、“你今天表现好就让妈妈第一个来接你”等等, 这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出发点是好的, 有时也可以暂时缓解幼儿的焦虑, 但其实质上无法消退不安情绪。长久以来如此广泛地使用这种策略是否对幼儿产生消极作用还需思考。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幼儿从依恋抚养者转而依恋其他社会成员, 幼儿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接受、调整并且学习应对焦虑。本研究随机选取一名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 分成三个部分的观察与评价、分析, 细致观察幼儿半日的行为表现, 以霍妮的焦虑理论为依据分析、评价其入园焦虑的因素, 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反思。

关键词:入园焦虑,霍妮,自我,环境,依恋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 , 23, 3:129.

[2]http://www.zsbeike.com/yuer/34071.html.

[3]隋悦英.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D].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4:29.

[4]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4:48.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CDq Qwpl A1OKHak7n Ocq Erq Q1428Y_ak2RVw O-Nvs_g Ct1UYNm Ehwfy3f WQJdo1XBx Nek Ngbduu_J0le Pi0n Pa.

3.被攻击幼儿的个案研究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们可能因为一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其他幼儿甚至是老师大打出手,也可能因为想得到其他幼儿或老师的关注而采用攻击性行为这种百试百灵的“良策”,他们成为老师的一种“无奈”,成为家长的“无计可施”。然而,在这群调皮的“小坏蛋”背后,受伤害最大的是那些默默无闻、被老师忽视、被家长怜惜的被攻击幼儿。有学者曾对71个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出于对被攻击幼儿的同情,教师一般以安慰为主,71个老师都用过 “告诉老师”的教育策略,方法比较单一。而在对100位幼儿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对于自己孩子被攻击,72%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不打你,你不要去打别人,别人若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23%的家长鼓励孩子告诉老师;有3%的家长自己找到攻击者当面恐吓;只有两位家长教给孩子自我防卫的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家长或教师一般只关注幼儿被攻击这一结果,针对结果也只进行一些暂时的短效的处理;关注的只是攻击幼儿的攻击原因,而对被攻击幼儿的被攻击原因很少关注。在一些幼儿园,有一些幼儿是经常被攻击的对象,当被攻击的次数增加后,这些幼儿更多是把被攻击这一行为当成一种“习惯”,逆来顺受,久而久之,这些幼儿的自我概念、社会交往能力、人格发展等等都会受到严重危害,影响其以后的成长及发展。

二、研究对象介绍

扬扬5岁,系安庆市一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生活在一个直系家庭中,妈妈是一所中学的教师,爸爸是机关干部,奶奶是商人,爷爷没有工作,自然地扬扬小时候主要是由爷爷照顾。爷爷不爱说话,出于安全考虑,在扬扬很小的时候,很少让他出去和小伙伴玩耍。平时在幼儿园是攻击性幼儿的主要攻击对象,一些攻击儿童会揪着他违反的一点点纪律为理由直接攻击他,如推倒在地等。

三、研究方法

本个案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即笔者对扬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每周1~2次;还采用了开放式访谈法,主要是对扬扬的老师及扬扬的妈妈进行了访谈。

四、原因分析

(一)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这种隔代教养与亲子教养相比较,在现时社会中,带来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后果,形成某些弊端。

1. 性格软弱。

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补偿心理相当严重,对孙辈容易过度关怀、过度保护,缺乏应有的挫折教育,当孙辈遇到一些所谓的“危险”时,只会将孙辈拦在身后,而不教给他们应对这些“危险”的策略与方法。一些祖辈本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就很单薄,他们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要传授给孙辈们勇敢、坚强的精神,他们认为子女将孙辈交给他们照养,他们首先最重要的工作是不让孙辈受一点点伤害,要不然不好向子女交代。因此,使得很多幼儿在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时只会躲避或让家长全权处理,自己很少想办法或者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看到过这样一件事,当老师带着全班幼儿观看关于手足口病的宣传画报时,扬扬却不愿靠近,远远地躲避,还显现出一副很惧怕的样子,问他原因,说是怕画报上的病会传染给他,当告诉他画报上病不会跑出来的,他还是不愿靠近。扬扬在家里也会经常表现出性格软弱的一面,笔者与他母亲交谈时了解到,当看到电视上一些比如说狗乱叫等一些别的幼儿认为很正常的画面时,扬扬会把眼睛捂住,妈妈问他原因时,他说怕,而且会“越想越怕”。可以看出,扬扬的性格软弱已接近到心理问题的层面,这和其爷爷的教养有关,在扬扬很小的时候,在看到一些小虫或小动物儿表现出害怕的样子时,他的爷爷都会把他抱在腿上安抚的说“不怕,不怕,有爷爷在,虫不咬你”。所以,扬扬的性格软弱和其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是有关系的,而幼儿园的幼儿们尤其是具有攻击性的幼儿更倾向攻击扬扬这样的孩子。

2. 独立性差。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在幼儿每天进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幼儿在前面走,爷爷或奶奶背着幼儿的小书包在后面跟着,小书包能有多重,祖辈们都要替幼儿们背着。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对孩子的生活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使得孩子习惯别人为他服务,孩子的大脑也用不着独立思考,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越来越依赖家长的帮助。通过扬扬的老师,笔者了解到,扬扬在小班时,需要的照顾比别的幼儿多很多,比如,每天中午午觉一小时后,保育员都要按时叫他起床上厕所,不叫的话就会尿床,而别的幼儿自己就可以解决这些事情。到大班后,扬扬还会出现尿床的现象,有时还需要保育员喂饭,因为不喂的话,就不会主动去吃。这些被别的幼儿看在眼里,影响其他幼儿对扬扬的评价,这些评价中难免带有嘲笑、蔑视等情感色彩,而当这些情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时,自然不会很友好。

(二)社会交往技能欠缺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学前时期主要在其与同伴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顺利融入儿童群体,并被群体所接纳。正是在同伴互动中,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的人格特性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参加与其他人的共同活动,学会如何相互合作,学会如何协调自己的主张与别人的意见,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和同伴关系统一性的重要措施。因此,社会交往技能的好坏对同伴关系有直接影响,对幼儿在其他同伴心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然而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由于祖辈大多对孩子采取“看管式”的教育方式,所以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隔代抚养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

扬扬遭受别的幼儿攻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能,他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他周围的社会关系,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缺乏有效的交往策略。例如,当他想和同伴一起游戏时,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加入,而是采取了夺走同伴手中玩具的策略或者采用“非攻击性意图”的攻击性行为,以引起同伴注意,直至遭到追赶或者直接攻击。久而久之,当其一直采用上述策略,其他幼儿则会对其贴上标签为“捣乱的人”,从而就会采取最直接的手段—攻击将其打发走。而扬扬缺乏社会交往技能与其爷爷少语的性格有关,扬扬的爷爷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在扬扬很小时,爷爷和他交流的很少,扬扬采取上面的策略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又加上小时候很少被允许到户外和其他幼儿玩耍,因此不知道怎样和小伙伴交流。

(三)教师对其评价的消极影响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教师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其意义怎样强调都不为过。3~6岁的幼儿,其自我概念的形成还不够完善,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轻信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对教师这一权威更是盲目崇拜,“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是绝大部分幼儿的心声。这就会带来两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它会影响其他幼儿对某一幼儿的评价。比如说,老师经常批评某一幼儿或者用不恰当的带有标签性质的语言评价某一幼儿,其他幼儿鉴于老师的权威地位,也会形成和老师一致的映像,从而形成对这一幼儿的刻板映像,影响对其的客观评价;其次,这一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也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可能成为自我评价的标准,若他人是消极评价,则会影响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幼儿丧失自信心及正确的认识自我。

一次,扬扬想与一个幼儿下棋,而这个幼儿却一把把他推过去了,理由是“老师说他是坏孩子,我不要和他玩。”可以看出,老师平时对扬扬的“坏孩子”的评价已经影响了其他幼儿对扬扬的评价,老师平时对扬扬的严厉话语和严肃态度,其他幼儿耳濡目染无意识地在心中留下印迹,影响扬扬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及形象,因而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给扬扬贴上标签。

五、给出的建议

(一)教师可采取的措施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教师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承担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玩换位角色游戏,让平时个高强壮的幼儿扮演喜羊羊这样的角色,而让平时被攻击的幼儿扮演灰太狼的角色,通过在角色扮演中的移情,让被攻击的幼儿体验到强者的力量,以增强其自信心。

2. 教师适当的评价。

了解、尊重幼儿是教师评价幼儿的前提条件,这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对于扬扬这样的孩子,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他的暂时的所谓的“错误”,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在全班幼儿面前经常提起,这样会改变其他幼儿对他的偏见,即使幼儿犯了错误,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言辞,一些刻薄犀利的话语也许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看评价是否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幼儿的发展,要想到给予幼儿的评价对幼儿本身及其他幼儿产生的是消极影响还是积极影响,即要看到评价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而不是把评价仅仅当做批评幼儿或自己出气的手段。

(二)家长可采取的措施

1. 将抚养的重任转移到父辈手中。

现在崇尚的抚养观是父辈家长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义务,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的性格形成、习惯养成以及与抚养人依恋关系的建立, 关键期都在学龄前。如果在这段孩子成长的关键时间里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 家长自己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责任心, 不可把对孩子的抚养权、教育权全交给老人, 这样才能赢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动权。而祖辈也不可全盘退出,要在一旁起辅助作用,即祖父辈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将父辈们较科学的教育观与祖辈们深厚的阅历及经验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幼儿。而在像扬扬这样性格较弱的孩子的家庭中,父亲应和幼儿多进行交流和互动,以父亲的阳刚之气感染幼儿,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关于勇敢、坚强等良好的品质,比如说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带幼儿去做爬山等一些有挑战性的运动等等。父亲还可以教给幼儿一些被别人攻击时的自卫知识,让幼儿能够自己处理平时与同伴的小摩擦。

2. 为孩子创设与他人交往的环境。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提供与他人交往机会,让幼儿多参与、多实践,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可以经常带幼儿到孩子们的世界当中去,让孩子和邻居、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到公共游乐场所玩时,也应让孩子多结识些小伙伴共同玩,鼓励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当出现争执时,家长应试着先让幼儿自己解决,当幼儿不能自己解决时,再教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什么都帮幼儿处理好。当像扬扬这样的孩子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时,能够与其他幼儿正常交往,被攻击的次数自然会减少。

4.幼儿个案观察纪录 篇四

性别:男

年龄:5岁

观察者:王立新

个案分析:

郭宇帅是我班一个可爱,又腼腆的男孩子,平时的他,总是很少说笑,平时和小朋友不能和小朋友很好融洽相处,幼儿个案观察纪录。

观察与教育记录:

4月9日 周四

实录一:

美术课上,我正在指导小朋友画小老鼠,小朋友画的都很认真,有的小朋友画完老师的范画在画自己的创意,可是他还是迟迟不动笔,我过去问:“你怎么没画呢?”“老师我不会画啊,你给画吧。”“我们一起来画吧。”我用手把着他的小手没有用力:“先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大半圆,最后画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很快画好了,“你自己再试一试。”他画得一些画得很不好,还有些不好意思,我抓住契机鼓励他,并给他加了一朵小红花,他得到了表扬有了自信,又画了很多,看到他一脸的笑容,我也很快乐,工作汇报《幼儿个案观察纪录》。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又坚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法:

1、以尊重为原则,循序渐进地改变郭宇帅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与小朋友较和谐地相处。

2、教师给予他特殊的关爱,在生活方面给予帮助,在学习方面随时督促,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3、家园联系,调整程郭宇帅的家庭教养方式。

5.幼儿个案观察与分析 篇五

情况介绍:

王存引是中班上学期插班进来的新生,该幼儿性格十分内向,来幼儿园总是紧绷着脸,不肯和我打招呼,也不愿和我交流,也很少与班上的小朋友交谈。平时的活动她也总不愿意主动参与,对任何事情总提不起兴趣,经常总是静静的坐着,像在沉思着什么,做事请也总是慢人一拍。对于她这种性格她的父母也很着急,因此,这一学期对她的表现进行追踪观察。

二、三月份:

一、情况描述:

观察1:区域活动,小朋友都在活动区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可存引却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也没有主动的与小朋友玩。

观察2:美工课上,全班幼儿都在认真做画,而存引却哭了,原因是她画不来汽车,我试图想帮助她,她并不排斥我,也停止了哭泣,可不管我对她说什么,她都不愿意和我交流。

观察3:吃午饭时,存引吃完一碗饭,就安安静静的做在位子上,眼睛看着我,我问她是不是要添饭,她只是点点头但没有开口。

观察4:体育活动时,小朋友都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玩游戏,而她总是在旁边看着,或者一个人玩踩高跷。

通过观察存引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初步断定存引有一定的自闭心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问题的症结: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王存引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教师,爸爸工作较忙,存引大部分时间是跟妈妈在一起的,她的妈妈告诉我,存引从小就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她的爸爸妈妈性格不和,经常会吵架,当爸爸妈妈吵架时,她就显得很害怕,当她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这一点时,却发现孩子的性格变得很自闭、很内向,为此,她的父母也很着急。

三、教育策略:

找出存引形成这种自闭心理的原因,我便想了一些对策,对振扬进行教育:

①缩短和存引的距离,让存引开心起来。

我首先给存引更多的关心,想办法接近她,在区域活动时,看见她独自玩玩具,我便邀请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逐渐的让她学会和小朋友交往,也和王粲、欣也小朋友成了好朋友了,慢慢的她能主动的参加游戏了,当小朋友开怀大笑时,他也能羞羞答答的笑了。

②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存引。

存引的父母也认识到由于他们的家庭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在家访时,我们建议父母要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缓解矛盾,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多问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能经常父母亲同时来接她,让孩子知道父母 1

很关心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让她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很爱她,不再吵架了,来园接他时多陪他在小乐园里玩一玩,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存引能够逐渐爱讲话,爱与成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

③创造条件让存引开口说话。

针对存引平时说话很少,到幼儿园又显得很自卑、胆怯,我便通过讲故事,看电视等活动,让她将看过的节目与老师,小朋友交流,早晨当她来园时,我先主动和她问好,她便也会主动的向我问好,当她能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我便发动小朋友鼓励她,让她从中体验到一种快乐的情绪,给她形成一种心理:小朋友很喜欢听我说。

四月份:

一、情况描述:

尽管王存引的性格有所变化,但是她还缺乏自信,上课时,她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请她上台表演时,虽然她的心里很乐意,但总是表现得扭扭捏捏的,碰到不会做的事情,就掉眼泪了。

二、情况分析:

和存引的父母进行交流以后,总结出存引的这种种表现主要是缺乏自信心,生怕有什么事做错了或者问题回答错了,别的小朋友会笑话她。

三、教育策略:

1、增强存引的自信心,让她感到我行。

首先,我请她当小助手,为小朋友服务,这样一来,存引说话的机会多了,要做的事情也多了,在为小朋友服务中,也拉近了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使她从中体会到了自己能为他人服务的成功感。

2、相信孩子并有意识的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的潜力,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小而替他做许多事,这样孩子就会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很难建立自信。为此,我建议存引的父母有意识的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对家里的事情提一些建议,如合理可采纳。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并要求她完成好,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孩子从中获得了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3、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的、非常自信的。存引非常喜欢画画,他的爸爸又是中学的美术老师,因此,让存引平时在家里经常和爸爸学画画,并将她画带到幼儿园让小朋友欣赏,让所有的幼儿为她鼓励、加油,使她有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4、正确评价孩子。

如果孩子常常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则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当存引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就不失时机的为她赞扬,同时我也让家长要多以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让存引小朋友感觉到她自己越来越棒的。五月份:

一、情况描述:

存引虽然性格变开朗了很多,但她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真是一个“乖孩子”。

你看,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挤到我面前,大声嚷着“老师,我要,我要布娃娃”“老师,我要汽车”“我要小飞机”„„唯独她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眼巴巴地看着我。“你要玩玩具吗?”“要”她轻轻地说。“你想玩什么?”无语,她用手指了指娃娃。她平时沉默寡言,不能用流畅的语言与别人交流,对话通常是被动的一问一答或不答,其行为表现为明显的交往退缩。

二、分析:

退缩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应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行为常有退缩表现。如果不及时帮助幼儿消除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定会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导致幼儿一生的心理障碍,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甚至形成孤僻、冷漠、懦弱、多愁等不良性格,直接影响他的人生历程。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些“乖孩子”,应及早觉察幼儿的退缩行为,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以幼儿克服退缩行为和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通过了解分析,造成存引退缩行为的因素主要方方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与人交往形成的。

三、教育策略:

1、家园配合,发展语言。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存引的交往主要源于性格障碍,要想使其问题行为得以矫正,首先应从性格方面入手。经与存引的父母沟通,他们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我们的矫正活动。我对他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父母必须尽量抽时间多与她接触,进行感情交流,如给她讲故事,多和孩子交谈、做游戏。二是让家长打开家门,走出封闭的小天地,给她寻找伙伴或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改变家长那种看到孩子很乖,就好像什么都好的看法。通过家长园地刊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引起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改善存引家庭环境的同时,使其内敛的情绪得以放松。在此基础上,我在班里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帮助存引的活动。

2、重视环境的创设,营造充满爱的氛围。

早晨来园时,我面带微笑地主动抱抱她、亲亲她、迎接她,有礼貌地向她问好,从简单的对话中引起孩子说话的欲望。课后和她玩“木头人”“猜拳”“猪尾巴”等游戏;午睡起床后,变着花样给她梳不同的发型;有空就主动寻找话题,与她聊天交谈,如:“你这件衣服真漂亮,是谁买的?”“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你最爱吃什么?”等等。让她相信依靠老师,使她感到老师像朋友,老师喜欢她。

3、寻找“闪光点”,引导同伴接纳、关爱他。

单纯有老师的关爱还是不够的,同伴的接纳,关心也同样了很重要。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集体的作用,教育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我还有意识地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性格外向,爱说爱笑的小朋友旁边。让活泼开朗的幼儿和她游戏、交谈、给她以积极的影响。我还为她安排了生日活动,让她生日那天感受到幼儿集体的温暖,感受老师和小伙伴的关心。生日那天,小朋友都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围在她的身边。有送的小红花、有的送图画、有的送糖果,大家都一起唱着《生日快乐》的歌,并且每人送她一句美好的祝辞“祝你生日快乐”。存引捧着礼物,听着歌声,她神情异常,眼睛有点湿润了。

4、创造机会,让其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我有意识地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自从她开始信任我,喜欢走到我身边后,我就选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任务让她完成。我多给她发言的机会,声音高低先不作要求,只要她说,就多鼓励她。提供给她锻炼的机会。如“请你去叫××进来梳头。”“请你把这本书给××”等,积极为她创设与同伴主动交往的机会。每当她完成任务后,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五角星或一朵小红花等。尽量创造机会,让其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帮助她勇敢地迈出主动与人交往的第一步。

六月份:

一、情况描述:

观察1:集中活动时,坐得很直,不主动举手,让她回答问题很紧张,目光游离,不直视老师。答案正确,但声音很小。我表扬她时,她眼睛忽闪了一下。说明她不自信,对答案是否正确很在意。很在乎别人的评价。

观察2:自选活动时,大家都争着玩新投放的羊角球,她站在一旁并不去争取机会,我拿了一个让她骑,她坐上跳了几下,小茜提出想骑羊角球,她马上下来。看得出其实她也很想玩,但她努力约束自己,用这种消极的办法赢得别人的肯定。

观察3:玩表演游戏《金色的房子》时,她的眼睛一直看着“小姑娘”的服饰,脸上流露出喜爱的眼神,当我请她扮演“小姑娘”时,她却不愿意上台表演。

观察4:美工课上,坐在她旁边的谢心怡小朋友用彩色笔在她的手臂上画画,她很不高兴,却没有告诉老师也没有反抗。

二、情况分析:

王存引小朋友通过慢慢引导后,交往退缩行为有所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孤僻了,但她的表现能力较差,胆子小,不善于表现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对小朋友欺负她的行为不声不响的,不敢反抗。

三、教育策略

1、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先请另一名幼儿陪她当小老师带全班做律动。过渡到让她独当一面带大家做律动,并要求评价谁做得好。刚开始她只会机械的做动作,不会评价,后来愿意说出做得好的小朋友的名字,一次比一次进步,性格也较开朗了。

2、鼓励她大胆表露自己的好恶。与她经常坐在一起的是谢心怡小朋友常常抓她,脸和手被抓破了却一直忍让,没有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老师。下次谢心怡再找她一起坐、一起玩游戏时,我让她坦率的说:“我不愿意和你在一起。”鼓励她主动去找朋友,和别的朋友一块游戏。使她逐步克服畏难情绪。

3、加强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议家长订阅幼儿教育,要求家长每天给孩子一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天记录她一个优点。并念给她听。让她感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多带她做客,让幼儿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在客人面前多夸她,让她为客人表演节目等,提高她的表演欲望和表演能力。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存引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能在小朋友面前大声说话,能主动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友好地参与游戏。她有了很多好朋友,现在还经常邀请好朋友到她家玩。存引的自信心增强了,渐渐与小朋友产生了认同感,在交往中不再退缩了。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不合群,家人因心疼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去。入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

片段一:第一周事件: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

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二:第二周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三:第三周事件: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嘟嘟摇摇头不肯去。第二天又玩滑梯,嘟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四:第四周事件:这些天,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午睡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嘟变化很大,已经能开始适应

6.中班幼儿个案跟踪观察记录 篇六

苏州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刘倩2014-06

观察对象:

姓名:袁晨昀

年龄:6岁

性别:女

家庭状况:昀昀和哥哥、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所以常常很早就送到幼儿园。昀昀有个哥哥,在读小学一年级。昀昀的爸爸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常常做事的时候有些马虎;妈妈是个体经营户,平时因为要做生意的原因,所以比较忙碌。

观察背景:昀昀是个活泼可爱的女生,常常扑闪着大眼睛吐吐舌头,样子可爱极了。她的开心的事,就是画画和好朋友游戏,每当快乐的时候,昀昀总会忍不住咯咯笑出声。可是,昀昀也有苦恼的地方,学习习惯比较松散,做事的专注力比较差;加上先天口齿不清(平翘舌部分、清晰度低),虽然昀昀也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但是好朋友往往仅限在小组中固定的几个小朋友,昀昀存在着与人交流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当听到别的小朋友说‘我听不懂你说什么’的时候。昀昀的家长是如何看待昀昀的缺点?如何提高昀昀的专注力和自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了昀昀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目的:

1.改善交往的数量:提高同伴交往的频率,扩大同伴交往的范围。

2.从喜好的绘画入手,提高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同时改善自身做事不专心的学习习惯。

3.及时了解昀昀的语言发展状况,并在日常生活中矫正错误的发音。

观察记录一:

观察时间:3月1日

观察地点:晨间区域

观察内容:

在区域活动开始后,如果没有老师跟随指导的话,昀昀比较喜欢各个区转悠,由于不太喜欢与别人交流,加上老师常常在一个组指导,昀昀似乎不太喜欢从同伴的交流中了解这一组的要求,所以基本不能定定心心的坐下来玩一样区域。在老师的陪同下,比较喜欢玩美工区和美术区,因为昀昀在绘画涂色和美工方面还是不错的,之前有一次美工区是用各种种子来贴画,她比较喜欢,区域一开始,自己就坐在位子上,先探索了一下应该怎么玩,然后望望我,想得到提示,在我告诉她怎么制作之后,是能够按照要求来贴画,贴画的水平与正常儿童持平,在贴画的过程中也会努力的进行字节的发音,但讲的还是比较的模糊,听不太懂,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陪在旁边,贴完一条之后也在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还想教其他小朋友该怎么贴,边喊边指图“这里”“这里”!这次区域昀昀坚持到了最后,保持了较长的时间。

分析与措施:

从开学以来这段时间来看,昀昀在玩区域和其他游戏时一定需要有老师在旁边陪同,而且她有与小朋友共同交流的欲望,但是还讲的不太清楚,还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中请她多讲讲,每一句话要讲清楚,并且,还需要训练她的常规意识,在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美工区和美术区对于她的动手操作是有益的,但是对她的语言与交流并不促进,在老师多同她交流的同时,也要多发挥小朋友和“爱心使者”的作用。

观察记录二:

观察时间:3月30日

观察地点:晨间区域、日常人际交往

观察内容:

本月,昀昀的常规意识不太好,常常自己分心,举手明显没有中班上学期那么积极,所以其它小朋友都不太愿意和昀昀一起玩,从昀昀的角度出发,可能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由于表达不清,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观察我发现,昀昀很喜欢当图书管理员,只是每次都会很凶,小朋友稍微说了一些话就马上把书收掉了。

在区域活动中,昀昀还是没有很明显的选择意识,区域开始后,就到每一个地方转转看看,看看其它小朋友是怎么玩的,如果有兴趣会坐下来玩一玩,或者继续转转看看,在老师的指导下比较喜欢去美术区,这次美术区正好是画大马路上的东西,在给她讲清楚要求后,能够定心的坐下来画一画。昀昀妈妈也很重视孩子口齿不清的问题,因此在园外报名了语言培训课。语训课的主题正好是汽车,所以她画起来也相对熟练,画完以后还涂色,边涂还讲

“汽车”“汽车”,还给我介绍说这是“消防车”“119”发音很清楚,画完的汽车要求要剪下来,固定到马路的模板上,跟她讲了几遍,都没有效果,她很执着的指着她的画要放到衣帽柜里去,表情严肃的说:“我想要带回家”。整个美术区的时间都能坚持坐定,画完后还有很快乐的满足感

在有一次的晨间桌面游戏中,由于下雨,所以可以多搭一会,还可以请小朋友介绍,几个小朋友拿了自己搭的玩具到前面来介绍后,昀昀也举手了,很难得,我就请她来介绍,她拿着自己的玩具,不太清楚的说是“月饼”,听了几次才听清楚,在我的带领下,小朋友拍拍手表扬了她,并且请她和其它介绍玩具的小朋友一样,把玩具放到自然角上展示,那天早上,昀昀开心了好久!

分析与措施:

由于喜欢画画,所以昀昀对于美术区很感兴趣,没有老师的指导也会去漫无目的的画一画,如果以后区域中,有意识的引导她去参加一些阅读区,看图讲述,让她有机会说,也锻炼锻炼她其它的能力。

尽管,昀昀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但是从日常观察中发现昀昀还是很渴望和大家一样需要交流和鼓励,只是昀昀在交往的过程中似乎没有注意到方法,我也将观察内容及时与昀昀妈妈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对于她有进步的地方就应该及时的表扬鼓励!

观察记录三:

观察时间:4月25日

观察地点:教学活动、晨间区域

观察内容:

相对于2月、3月的‘太凶’行为,在老师的不断纠正下,家长配合,她也在慢慢的改正这些坏习惯,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依照昀昀的一贯兴趣爱好,很喜欢去美术区,但是由于一直来的晚,所以美术区的小朋友都满了,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她去一些不常去的区域,在《老虎拔牙》活动中,我请她去“拼老虎区”试一试,我先示范拼了老虎,她开始兴奋的念“老虎、老虎”还指着图片下面的红色彩纸说“红色的、红色的”,我朝昀昀竖起大拇指说“真棒”她也开心的跟着说“真棒!”看到她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顺势给昀昀介绍了拼图的玩法,告诉她要“找一找”拼出完整的一幅“老虎”。接着我请昀昀自己来试一试,开始时,她很认真的按要求寻找着拼图,那幅拼图需要4块小图。昀昀找到了3块,就指着

说“老虎、老虎”我提醒她还缺一块,她又在篮筐里找了一番,没找到,就自己跑走了。分析与措施:

根据昀昀的这个情况,我也思考,昀昀经常性的选择美术区、画画区,能在美术区坚持很长的时间,是因为画画是昀昀的特长,在画画中,她可以体验到成就感、提升自己的自信,越画越好!而很少、不太愿意去选择其它区域,是因为她不敢尝试,怕出错,所以昀昀尝试其它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可能对其它的小朋友的要求是拼完整,但是对昀昀的要求可以稍微的放低一些,比如说拼了3块也可以对她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她下次继续参加该区域的兴趣,以此类推,让昀昀去积极尝试各种区域,让她有全面的发展。另外,也应积极的与家长沟通,请昀昀按时来园,保证游戏时间的充足!

观察记录四:

观察时间:5月25日

观察地点:角色游戏

观察内容:

在创游开始时,昀昀选择了幼儿园当小朋友,因为今天在幼儿园投放的材料是平时多余的手工操作纸!昀昀对动手操作十分的感兴趣!拿到纸后就开始剪,不时的还会看看其它小朋友做的怎么样!提醒小朋友把剪下来的废纸放进纸篮!她做的手工操作纸是信封!不一会她就做好了!很开心的拿给我看,告诉我这是“信封、信封”!在游戏结束时,能把废纸收拾干净!

这个月,昀昀的妈妈准备了一本‘表现本’,针对上课发言、专注,愿意表达、交往等情况,每天与家长进行交流。

分析与措施:

相比较上个月,昀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有主动的社会交往意识!能有意识的提醒其它小朋友该怎么做!除了在创游中,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会经常性的告诉其它小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很有小主人的意识!看到昀昀的变化,我想,在平时也应多给昀昀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它小朋友能够更加了解昀昀!更关心昀昀!这样也能创造一个更好的融合环境!

跟踪总述:

7.从个案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七

宁宁 (化名) 是这学期刚转来的小男孩, 不爱张嘴说话, 性格比较内向。刚入园时, 宁宁第一次见到老师便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妈妈让他问老师好, 他露出为难的表情, 好像咽了口唾沫儿, 也没有把嘴巴张开。老师与他谈话时他的目光不敢注视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 平时游戏活动时目光也漂浮不定, 很少正视也很少微笑, 从来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即使早晨妈妈送来幼儿园, 也不会和妈妈说再见。在幼儿园日常的活动、游戏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少主动和老师们打招呼、一起和小朋友游戏。因此, 针对宁宁的情况, 我有意识对他进行观察、引导和培养, 发展其交往能力。

一、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 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 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 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向家长了解和日常观察, 宁宁在家和幼儿园总是习惯孤零零一个人玩。孩子不主动和别人交流是他缺乏和他人交流的意识、兴趣和机会, 因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他的兴趣爱好, 发现他特别喜欢参加户外活动, 比如和小男孩们一起跑跳这些比较剧烈的运动。于是, 及时抓住这个教育的时机, 每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他去参与进去。一次户外活动, 我们组织孩子们玩“炸碉堡” (沙包投掷) 的游戏, 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地奔跑追逐着。宁宁用羡慕渴望的眼神看着大家, 静静地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我微笑着对他说:“宁宁, 你看郑淳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也可以参加呀!其实他们是非常喜欢和你在一起的, 你可以试一试。”“那他们会和我一起玩吗?”宁宁终于开口了。“你就说, 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炸掉敌人的碉堡吧 (沙包投掷) 。”宁宁慢慢走到玩得大汗淋漓的郑淳棋身边, 微微张开嘴巴轻声地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当然可以, 没问题!”郑淳棋大声回答。宁宁松了一口气, 高兴地说:“让我们一起来炸碉堡吧。”“那我就先投‘炸弹’了”, 郑淳棋说, 于是他们便开开心心地玩成一片了。这时的宁宁已经开始渐渐进入到小朋友们开展的游戏中了。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

宁宁不和小朋友们交流, 可能是因为害怕被人拒绝,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当他问“他们会和我玩吗?”时, 我知道宁宁是不知怎样迈出主动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缺乏交往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于是我引导宁宁从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因此应当教会幼儿相应的交往技能, 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 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开始宁宁只是与小朋友们一起简单的投掷沙包, 后来很快和大家融在一起, 他们有了更好的分工合作:有运输弹药的, 有狙击手……等等。还有一次区角游戏时, 宁宁和一位小朋友玩雪花插片, 宁宁的雪花片几乎都被那位小朋友抢光了, 宁宁满脸的焦急和无可奈何, 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看此情况, 我教会宁宁通过语言与小朋友友好协商, 同时也对另一个小朋友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友好相处、愉快交往。

三、家园沟通配合, 共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指南”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 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发展自信和自尊,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 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生活游戏的两个主要场所, 老师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和相信的成人, 只有二者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 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就宁宁出现的问题一直和他的家长进行着交流, 宁宁的爸爸妈妈有意识经常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公园玩, 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 多让他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 提高他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家园配合, 宁宁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幼儿来说, 无论性格开朗还是内向, 他都会有和别人交往的渴望和需求, 关键是成人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培养, 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 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成为适应社会, 能和别人愉快协作的人。

综上所述, 我们应积极去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 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不厌其烦的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家园沟通配合, 共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它能帮助幼儿将来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 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等等。所以, 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个案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平.幼儿交往规则意识和交往规则能力的培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2]刘缨.浅谈素质教育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1) .

8.幼儿自私行为纠正的个案研究 篇八

关键词:自私行为;分享;幼儿发展

幼儿“自私”行为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儿童时期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但也可能持久迁延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家长及教师的重视。

一、自私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我对个案中有自私行为的兰兰小朋友进行了一系列行为观察、记录、分析。兰兰4岁,上中班,是家里的独生女,爷爷奶奶陪伴时间较多。老人家很少对孩子提出应有的行为规范,使之渐渐地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性。

入园后开始集体生活,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从而引发自私行为的加剧。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私自利,占有欲强。比如,班里的孩子玩玩具时,她会把玩具全都放到自己面前,不让其他的孩子碰。(2)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我。(3)不善交际,不太合群。经过分析,我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最主要的成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特定的家庭环境因素,并伴有适应困难。

二、改善、纠正自私行为的相关措施

在这个个案中,兰兰虽然表现出了自私的行为,但她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我们针对兰兰的情况,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家长观念,家园合作教育一致

1.改变事事迁就,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

我主动与家长沟通,反映孩子在园中的表现,寻求家长的合作与支持。首先,不要事事迁就孩子。孩子合理的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就一定不予满足,所有家庭成员平等相待。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理解别人感受的意识。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或愿望,要多顾及别人的感受。

2.树立榜样,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转变观念以后,需要用实际行动来纠正其行为。首先,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樣。父母的榜样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先人后己、乐于助人,以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孩子。

(二)多种办法纠正自私行为,促进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1.激发分享意识,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模仿

家长教育观念得到改观,幼儿园的教育也不能滞后。兰兰喜欢模仿,教师抓住这一特性,以教师、同伴以及教学对象为榜样,激发幼儿分享意识。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其次,发挥同伴影响的效应。有意识地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享相关的故事设计,逐步形成幼儿的分享意识。

2.教会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在分享游戏中体验交往的快乐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我们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兰兰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由兰兰个案引起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应使幼儿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兰兰小朋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个例,在如今的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如今的许多家长,重知识、重喂养、轻情商的教育观念,大大地引发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家园合作让孩子逐步懂得谦让,体验分享、合作的乐趣,在主观上产生友好交往的内在动机与愿望。

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耐心,作为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幼儿行为问题和幼儿心理上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华.深圳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成本会计的概述及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2024年湖北省公务员面试-省统计局面试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