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2024-06-24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精选8篇)

1.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篇一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论文

摘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冲击,表现为毕业生存在的学用脱节、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差等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和模块架构方面,探析了如何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期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市场竞争;高职会计;培养定位

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上,有以岗位为培养目标的模式,也有以工作流程为培养目标的方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毕业学生尽快适应各行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课程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就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逐一进行解析。

1培养目标是设置课程体系的依据

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教学活动都是以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来实施的。因此,必须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定位这一问题。在给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时,注意会计行业的特殊性,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拔高培养目标,忽视人才结构层次,过分强调“通才”、“全才”教育等问题。按照“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要求,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1.1初级会计人员过去的职业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培养技术人才。会计作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特殊性。会计行业的人才层次构成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其中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为初级技术职务职称,根据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任职资格一般为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因此,培养目标也主要定位于在管理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的、基层的应用型会计人员,即初级会计人员。

1.2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区别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在手工和计算机模式下,正确地运用经济法规、政策和会计准则、财务制度来处理会计业务。如果忽视这一点,也就抹杀了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价值。

1.3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被推向市场。“包分配”“终身制“”铁饭碗”都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学生毕业后,从一个工作单位转向另一个工作单位,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常常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这就要求毕业生应一专多能,即在牢固掌握一项会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再多掌握一些通用技能,以增强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2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模块形式架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基本上是仿照大学本科来设置的。这种以“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注重学科理论上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学科要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偏深偏难。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于高职院校教育,不能够满足培养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应当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打破课程界限,基础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注重学生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我们设想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实验技能和拓展三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和实验技能模块为核心主干模块,这决定了一个初级会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拓展模块则增强了综合职业能力。

2.1基础模块

本模块主要解决作为一个初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那么,初级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及其深度,就决定了模块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上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以及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对初级技术职务的知识点要求为———会计核算和经济法规。因此,模块可以设置以下课程:基础会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经济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实践中,会计的种类很多,有按照行业划分的,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农业会计、金融会计、旅游会计、交通会计等五花八门的行业部门会计,也有满足特殊业务需用的各种特殊会计,如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行为会计等。虽然这些会计各具特色,但理论基础都是相同的,只要把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其他各种专业会计就成了一个“制度加解释”的问题了。所以在本模块中,基础会计课程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但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且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怎样做得更好”,以达到触类旁通之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正确处理。由于基础会计是重中之重,故课时分配应给予一定的倾斜。会计实务课程主要是对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的介绍,可以以某一有代表性的行业为主线,与其他一至二行业进行比较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至二个行业制度对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对其他若干行业会计制度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讲授成本的计算方法,避免过分强调自成体系,内容过多过深的倾向,以学生能够掌握成本计算方法为尺度。会计电算化主要介绍手工核算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常用的会计软件的使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能够运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需求,是未来的会计人员最起码的需求。要注意的是本课程的讲授是会计软件的用户,而非软件开发或维护人员,因此应避免课程内容的计算机化倾向。经济法规主要介绍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一些经济法规,避免过多的法规理论知识讲授,主要讲解那些针对性较强的对会计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税法等。

2.2实验技能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毕业生目前和将来在财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来设置。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应与社会的需要和当今社会科技同步,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业务性技能和工具性技能。业务性技能是指应用会计理论进行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手工和电算化环境下建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以及会计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工具性技能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群相关的方法、技巧,如珠算技术、点钞技术、计算机的录入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写作与口才能力等。对于工具性技能,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示范性讲座等形式进行训练。而对于业务性技能,则与其他模块相结合,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如随堂训练、阶段学习、综合实训、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习等。

2.3拓展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以下各种需要而设置的,即拓宽专业口径的需要,有利于毕业生的进一步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于市场的需要,增强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等。本模块又可以分为几个子模块:

(1)体现拓宽专业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的子模块。在此子模块中可设置企业管理、财政金融、税务会计等课程,以开阔学生专业的视野,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掌握,要以“适度”、“够用”为尺度,避免学科的系统性,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开课。为了避免学科之间的内容交叉,也可以将若干门课程合并为一门综合课程开设。

(2)体现专业方向的子模块。近年来,根据社会的需求,会计专业又派生出一些新的专业,如会计电算化,财经文秘等。本模块就是根据各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开设科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过严,过细的专业划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的培养,容易导致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差,择业面窄等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原来只有通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专项技能将成为从业者的通用技能。以“工具论”来划分专业将逐步的淡化。因此,本模块课程的开设应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打破专业界限,由学生根据毕业后近期择业择岗的需要以及个人爱好选修有关课程。如科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证券投资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贸易谈判学,广告学等。但应规定选修门数的最少数量。

(3)体现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子模块。为了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缩短其上岗周期,毕业生除了拥有毕业证外,还应持有与职业岗位群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上岗证,会计电算化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珠算等级证等,实行所谓的“多证制”。由于我们正常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包含了这些证书的考核内容,因此只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辅导,考试环境的熟悉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虽然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但这种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改革,如在教学方式上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才干;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根据会计专业性强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由原来的黑板、粉笔向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转化;教材建设应突出应用型,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来培养教育高职会计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程淮中.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56-57.

[2]黄莉娟、阳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09,(23):54-55.

2.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篇二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取决于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当前高职教育的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相比, 实训课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二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教学相脱节;三是会计实训项目单一, 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仍然侧重于工业会计;四是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很少, 甚至空缺。这与会计层出不穷的新业务及会计职业提供的越来越广泛的服务范围是不相适应的。为此, 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 应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按照“知能兼备, 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应注重会计实务教学, 以“够用”、“适用”为原则, 逐步构建起“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案例实训+校内分岗实训+校外轮岗实训”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应以就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 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能力为标准, 运用项目教学法原理适当降低理论课的难度和深度, 提高会计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课程体系构建应适应市场需求

根据我院历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岗位, 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 高职会计专业应该打破过去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新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 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二) 课程体系应以项目教学法原理重新整合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 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 是指为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实施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的重点是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探求结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学习结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寻找新知的艰辛与乐趣, 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灌输, 因此,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项目教学法, 应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 运用项目教学法对各门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设置项目模块, 创建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 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三) 课程体系应着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会计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时, 应结合市场需求, 着重构建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 根据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分解, 形成以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更好地组织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结构应按项目教学法原理以项目模块组建。就高职会计专业来讲, 应设置四大模块:基础模块,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会计模块,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模块,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计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模块, 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 灵活设置多门选修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后, 在每一个大模块下, 再划分若干子模块, 如会计知识课程模块下再细分成会计基础模块、会计核算业务模块、纳税申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 每一个子模块中相关的课程应该进行重新整合, 划分成各个具体的项目, 如会计核算业务模块再按资金流通过程分成筹资项目、供应项目、生产项目、成本项目、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教师按各个项目组织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把握知识和技能, 从而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

过去职业院校的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训, 但是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等到学习实训课时, 过去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忘掉了大半, 还需要重新去学, 不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重新构建的会计课程项目模块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教学的过程当中, 随时穿插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和成本会计实训, 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 这样既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又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每周按理论教学时数的两倍安排上机实训。在所有专业课程学完后应安排会计综合实训, 实训课程应分岗位进行, 按会计工作的流程设置岗位, 并让学生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实训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并行, 实训结果可以相互验证, 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所学的各种会计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训, 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 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在校内实训完成后, 还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到企业进行校外轮岗实习,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会计工作, 为其毕业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 课程体系应与资格证书衔接

我国现在各单位需要高级管理人才, 更需要会计各岗位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及需求的重要筹码, 各种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会计师证书、四六级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因此, 教学时应考虑以“学历教育与考证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 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 而且还让每个高职会计毕业生轻松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岗位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依据会计职业特点,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基本原理,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使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接轨,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3.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1-4

引言

通信产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浙江要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专用特种通信和物联网等通信系统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以及多功能、多模式的有线、无线个人智能信息终端产品。

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高职通信专业的巨大变革。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立足之基。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设计出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多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该专业建立之初,通信专业大部分课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同时借鉴了本科院校通信专业的一些课程,如通信原理、信号系统、微波等等,可以说是一个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缩小版,学习这些通信课程首先需要很强的数学基础,所以最初的结果就是课程难度偏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基础课开设没有专业针对性,对专业课的支撑不够。以前的课程体系中,电路方面的课程占学时太多,如电路基础、数模电等。这些课程与电子类专业的学时一样,难度也相同,而后续的专业课实际上与这些基础课关系不大。

(二)生源的问题。由于招生政策的问题,加上学校存在医学、师范和贸易等热门专业,本校通信专业的第一志愿入取率一直不高,存在很多的调剂生,这导致通信专业女生过多,调剂生对通信专业不了解,只是被动接受服从调剂,虽然学校也进行了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多数学生还是被动适应这个专业,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就业的影响最大,女生从事通信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三)实训设备投入的问题。通信专业实训设备价格昂贵,一般综合性高职通信专业和邮电或信息技术专科高职在实训设备上差距明显。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一)整合电类基础课。主要包含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三门课,以往是分三个学期上,和应用电子专业相同,其实在通信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中用到这三门课的内容并不多,在我校这些年的毕业生中,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业的学生很少,这些企业更愿意招聘应用电子和自动化的学生,通信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没有优势。电路基础、数模电课程学时多、难度大,通信专业也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最初采取的方案是保留电路基础,合并数模电,压缩课时,放在第二学期上完,执行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现在的方案是合并电路、数模电为一门课,在第一学期全部上完,只讲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大大降低难度。

(二)整合通信基础课。在本校通信专业这十几年里,先后取消了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波与天线等等这些理论性强的课程,相应的基本常识性知识放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作为一个小项目来讲,比如电磁波和天线的知识,会在移动通信的相应课程中用几课时作简单介绍,不牵涉所有的计算,保留主要基础课--通信原理,但课程降低难度,并和网络基础合并成数据通信与网络基础一门课程,相应课时大大减少。

(三)通信专业课程组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合并,优势互补。通信技术是网络的基础,而网络则是通信的具体应用,可以说二者是不可分的。合并后的通信网络项目部共同建设通信、网络、物联网三个专业,可以说这一步的变化是最大的,我校的通信专业彻底的脱离应用电子专业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更偏向网络,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路由与交换、服务器配置等等网络课程,同时通信专业教师也承担网络专业通信基础相应课程的教学。很多课程都作为三个专业平台课程来建设,如数据通信和网络基础、弱电工程制图等等课程。针对女生较多的问题,开设UI设计这类课程以方便学生就业。在第四学期开始,开设三个学习方向让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和毕业后愿意从事的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一是移動通信网络优化方向,随着4G的铺开,浙江省此项人才需求剧增,从事优化工作的本专业毕业生也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二是网络工程方向,这个方向偏硬件。第三是偏软件的方向,主要开设C#、.NET等课程,对编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这个方向。学习方向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授课教师和企业的合作,目前可以说这是适合市场需要的。通信技术的迅速变革决定了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学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界,2015.

4.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篇四

高职的特色之一就是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同步,在课程建设之前应该考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学生。粗略算来,目前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人才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了解”型人才,这类人只要了解基本的信息安全概念,会使用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就行了;第二类是“操作维护”型人才,这类人主要是指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员;第三类是“产品售前后”型人才,这类人主要针对的是在网络公司或安全设备厂商的售前和售后人员;第四类人是“创新”型人才,主要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这几类人才中只有第二类“操作维护”型和第三类“产品售前后”型人才是适合高职来培养的,前者主要着力点在“用”这个字上,要能正确的配置网络设备,能使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防火墙等;后者在熟悉安全产品的前提下,也要会“用”相关的安全产品。这与高职重技能的特点是吻合的。

2.2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能体现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所需要的能力,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来设定课程,在后期应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的设置,让企业一线的需求直接渗透进课程体系,同时也要积极的让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去,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接受企业的锻炼,使学校与企业衔接的更紧密,更能体现课程为就业服务。

2.3改进教学过程与手段

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求每个课程环节必须达到规定目标,素质、知识及能力三层次不能脱节。根据不同的课程主线,授课方式要求多样化。操作系统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应用;网络基础类课程要求采取讲授和实操结合的授课方式,要求精讲多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课时总量必须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授课,引入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

2.4落实专业技能考核

在课程体系的最后一环就是考核,要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最主要的途径。以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若干个核心技能为考核点,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根据完成的正确率,速度来进行评分。当然,如何建设题库,如何使题库更科学性,这也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课程体系又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工作,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迎春.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2]彭自然,喻昕,胡伏湘.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崔光耀.未来五年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11).

[5]王云鹏.高职高专信管专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5.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篇五

改革课程体系,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竞争力

商务英语专业是各高校争办的热门专业,随着竞争加剧,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改革才能继续生存,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完善专业设置,更好的培养人才,从而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竞争力都非常重要.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方法及所需条件.

作 者:韩敏 郭瑞卿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竞争力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6.高职教育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篇六

一、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一) 高职税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兴起, 许多职业院校对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但总体而言, 其课程体系仍是本科压缩型的模式。

1. 现有课程体系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结合企业实践尚显不足

现有课程体系虽然增加了实践环节, 但其比重偏低。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虽然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了教学情境, 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课程体系下, 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并且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模拟训练, 但其操作技能仍显不足, 离岗位操作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2. 财税分开设课, 难以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目前虽然税务专业根据税务会计的岗位需求, 增加了会计类课程和税务类课程, 但两类课程往往分开设置, 未能真实体现实际工作中会计与税务的关系, 也使得学生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在学习税务课程时, 难以解决会计问题。

3. 课程内容墨守成规, 无法满足职业活动灵活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现有税务专业的课程内容只是单纯知识体系的再现, 注重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讲解,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会计与税法相关规定的记忆,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的灵活应用与综合应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掌握了一些条文, 无法应用于实践, 学生毕业后仍需要长时间磨合或进行培训才能上岗。

综上所述, 现有税务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理念相背离, 所以必须要改革。

(二) 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专业能力分析

高职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这是各方共识。但是如何改革, 却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税务专业应从分析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不同、就业岗位所需知识与能力入手, 设置课程体系。

1.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普通高等教育的税务专业是按学科标准设置的, 注重的是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 其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 (1) 从事财税教学、科研工作, 为此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其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近3年研究生录取比例分别为11%、13%、11%; (2) 在税务、财政部门从事税收征管及相关工作, 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其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近3年公务员录取比例分别为15.5%、16%、16.6%; (3) 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税务相关工作。对于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就业的毕业生而言, 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资格证书, 并作为项目经理独立承担项目任务。

对于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而言, 其就业岗位主要是: (1) 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会计工作; (2) 在税务师事务所作为助理人员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涉税工作, 具体包括收集整理工作底稿、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负责某个项目的税审工作、帮助企业办理涉税手续等。

从就业岗位来看,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税务专业毕业生的最大差异在于: (1) 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就业, 主要从事税务会计工作, 基本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很少有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2) 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强调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工作。为此我们应将高职税务专业定位于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税务会计、税务代理人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分析

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税务相关工作, 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 涉税账务处理能力。

对于高职税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工作, 还是在税务师事务所工作, 都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税法规定, 能够准确计算应纳税额, 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关业务的涉税账务处理, 否则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 纳税申报能力。

纳税申报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计算应纳税额, 而且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 及时、准确地填写纳税申报表, 到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大厅或通过网络、邮寄申报等方式进行纳税申报, 拿到税收缴款书后通过银行办理纳税手续。

(3) 纳税审查能力。

纳税审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纳税申报表与会计报表等所反映的信息, 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纳税问题的环节, 根据账簿之间、账表之间、账实之间的关系, 巧妙地利用查账技能, 找出存在问题的具体业务, 并加以纠正。

(4) 办理涉税手续的能力。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需要办理各种涉税手续, 包括开业、变更、注销税务登记, 税种认定登记,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登记, 财会制度备案, 减免税申请和备案, 对税务行政处罚要求进行听证、提出税务行政复议、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等, 税务专业毕业生要从事税务相关工作, 应该具备办理上述业务的能力。

二、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内容

为了使税务专业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 强调基础课程与税务专业的有机结合

对于传统教育而言, 经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货币与金融、经济法、管理沟通、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等, 这些基础课程各个经济专业通用, 很少与专业课程结合。在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中, 应该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对原有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具体改革建议如表1所示。

(二) 增加会计类课程所占比重

由于高职税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就业, 从事税务会计工作, 因此在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应该增加会计类课程所占比重, 设置《会计职业认知》、《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ERP与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类课程。

(三) 建立财税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税务专业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 将财务、税务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很多院校的税务专业设置了《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税务代理》等课程。其中《税收实务》介绍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定, 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会计》介绍各个税种的核算问题;《税务代理》介绍各个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写以及如何进行纳税审查。该课程体系设计的优点在于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较强,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科系统性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不是等同的。为此给教学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在《税务代理》这门课程中让学生填写纳税申报表时, 学生已经将前面所学的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账务处理等知识忘记了很大部分, 不但增加了教学的困难, 而且割裂了课堂与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

为此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财、税分开设课的现状, 将《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税务代理》三门课程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整合为《国税报税实务》、《地税报税实务》、《企业所得税报税实务》三门课程。在每门课程中, 需要介绍相关税种的税法规定、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表的填写等相关知识, 并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进行练习。

形成这种课程体系的原因在于: (1) 在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税务管理体制下, 企业的税收应该分别向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缴纳, 因此分别设置《国税报税实务》和《地税报税实务》两门课程; (2) 之所以将《企业所得税报税实务》单独列为一门课程, 主要原因是: (1) 按照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有关规定, 不同的企业应向不同的税务机关缴纳企业所得税, 有的企业向国家税务局缴纳企业所得税, 有的企业向地方税务局缴纳企业所得税; (2)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缴纳复杂, 与会计的联系极其紧密, 且自成体系。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建议将其单列为一门课程; (3) 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 因为在企业实际工作中, 财税是不分家的——对于一项经济业务, 税务会计不仅要计算其应纳税额, 还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填写纳税申报表、履行纳税义务等;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增强了课堂与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对于税务专业而言, 财税一体化课程如表2所示。

(四) 突出税务专业特色, 体现职业活动的灵活性与综合性

税务专业学生毕业后, 在处理涉税业务过程中, 不仅要遵守税收实体法的规定, 而且也要遵守税收程序法的规定;不仅要遵守税法的规定, 而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设计纳税筹划方案, 以节约企业的税收成本;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因此, 应设计以下税务类课程:《税收征管案例分析》、《纳税筹划》、《税务稽查风险防范》。

通过上述分析, 形成的税务专业主要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三、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绝非朝夕之功。高职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想获得实质进展, 必须着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实战型”师资队伍, 改革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形成“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对某一岗位的人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类型, 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了解人才需求, 实现课堂的“学”与企业的“做”的有机结合, 可以说没有校企合作, 就没有职业教育。对于税务专业而言, 由于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期, 税务师事务所业务量大、工作繁忙, 需要大量的人员协助完成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通过与事务所的合作, 让税务专业的学生于每年汇算清缴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事务所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进入事务所实习。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1) 对高职院校来说, 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可以使在校生接触企业实践, 达到“学”与“做”的有机结合; (2) 对于税务师事务所而言, 不仅可以降低用人成本, 而且可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企业未来的职员。

高职院校通过和税务师事务所的合作, 可以建立“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进一出”

“一进”指的是学生入学, “一出”指的是在第一学期学习结束时, 学生对税务专业有了基本了解时, 教师带学生到税务师事务所进行认识实习, 加深其对税务专业的了解, 并明确从事税务专业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二进二出”

“二进”指的是学生通过认识实习, 明确从事税务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后, 带着问题回到课堂, 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二出”指的是在第2、3学期学习结束时, 学生掌握了财务与税务的基本知识后, 进入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提高。

3.“三进三出”

“三进”指的是学生通过在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实习, 明晰自己在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后, 满怀学习兴趣回到课堂, 通过第4、5学期课堂上会计与税务的模拟教学, 提高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满怀信心走向工作岗位, 实现“三出”。

(二) 培养“实战型”教师队伍

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否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为此, 需要首先培养一批既具有理论素养、教学经验, 又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否则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是闭门造车。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以学历、职称、科研为主的选人、用人标准, 在选拔人员时, 适当降低学历、职称、科研的要求, 增加企业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对现有教师, 应有计划地安排其到企业实习, 增加其实践能力。

(三)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教育应改变目前单向教学方式, 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向。在职业教育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和反思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 以“教”与“学”为核心向以“做”带“学”, 以“学”引“教”转化, 教学的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适应, 要建立新的考核模式。主要内容是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结果考核,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的考核制度。一些课程的考试成绩, 如《会计与税务综合模拟》, 可以以企业实习实践成绩为准。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双重属性, 在设计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分析高职教育税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依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专业能力的要求, 探讨了如何设置基础课程、会计类课程、税务类课程、财税一体化课程, 并提出高职教育税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想获得实质进展, 必须着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实战型”师资队伍, 改革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税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查万能.论我国高职税务专业的发展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

7.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篇七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34-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企业一线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参加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9月成立课题组,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两个年级约560名在校学生和省内及京津地区多家酒店企业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员工进行了专门调查。现以这次调查的基本结果为参考,就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略做探讨。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潜在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要求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专业水平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观念,全面优化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前提的制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既有较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人们达成共识的高职培养目标。它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经济结构变化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转移化的要求,使学生不但会说,而且会做,能够运用新知识,操纵新设备,将设计、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1.2 与市场接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研究,还有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设计要按照行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逐步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酒店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我国酒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他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饭店管理层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服务人员的意见,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分解归类,从而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再从中提取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构建起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智能结构,制定出自己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优势,才容易打开局面。

2 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以“小打小,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而应根据培养目标,设定一个适合高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盘计划。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组建教学体系。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用性、稳定性,又要反映课程的创新性、灵活性。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突破一点”。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接受酒店管理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入学第1年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管理概论、品德修养等课程。第2年则要分层次,强调专业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年进行模块选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是酒店通才,又是具有强项的专才。所谓“突破一点”,就是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本着创新精神,针对日前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行业要求,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

3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方案

3.1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这种认识也得到了被调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有86.4%的学生和9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酒店人才。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首先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酒店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酒店公关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公共关系课程。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酒店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本次调查的资料也说明,酒店礼仪与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饮食文化等具有酒店职业特性的课程大多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认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

3.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当前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酒店信息系统、酒店市场营销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是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据调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科3年的教学时间里,要上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比如,可以将“管理学”“酒店概论”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酒店管理概论”。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3.3 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在全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占到了56%,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和收入状况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占37.8%,两项合计占到了全部被调查学生的93.8%。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酒店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如饭店的前台、大堂、客房、餐厅、酒吧服务等)。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有77%的被调查学生认同这一点,而且要求两者的比例应保持在1:1左右。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为模块形式,一个酒店岗位群为一个模块方向,突出其针对性和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餐饮管理模块方向课程,应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主动适应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8.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篇八

摘 要: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流于形式, 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本为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建思路, 并指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条件。

关键词:会计 系统性 实践教学 电算化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缺乏系统性, 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某项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高职会计专业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会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目前的教学状况是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面窄,大多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上。往往是单门课程实习,模拟实习资料是一门课一换,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缺乏联系,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其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事项会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等等,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料, 让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践教学指导没能与时俱进

目前比较多的实践教学资料没能与最新的会计准则挂钩,07年新会计准则出台,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非货币性交易的掌控能力, 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但许多实训书籍没有及时更新, 即便是最新版本的资料也只是换个门面, 内容还是陈旧的内容, 比如一些会计科目, 对一些经济事项的处理方法,都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正, 使得指导老师不停地走在勘误这条线上, 严重损害了专业教学的严谨性。实践资料中安排的都是顺序操作, 缺乏灵活性, 学生只会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走, 缺乏主动性精神, 被动的操作与做作业无异,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会计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会计的因素是不确定的, 创新思维的培训严重不足, 这样的学生走向岗位是不合格的。.3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绝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而应该是专业学习的重点。进行实践指导的老师必须是具备“双师”资格或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现在很多高职学校的会计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实践能力本身很欠缺,何谈指导系统会计实习。而且会计制度近几年变化的比较频繁,会计制度、准则等不断地修改和添加, 对教师的继续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当前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1.4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受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实践条件普遍不足。学校的基本建设花费了大量的财力,教学资源不足欠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举步维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变成了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新思路构建

2.1 基础能力训练基础能力的训练集中在《基础会计》的课程实习中。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在实验资料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大量的原始凭证的仿真样品, 最好能收集大量真实的原始凭证, 以便学生辨别真伪。

这一系列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

(1)珠算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的大力普及,现代学生的珠算水平急剧下滑,殊不知这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 不可忽略;(2)现金收支业务的处理,点钞等技能的训练,及真伪钞的鉴别;(3)独立鉴别、分析原始凭证的能力。认知并能处理各种原始凭证式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尤其在工作中会碰到虚假的发票、单据等,会计人员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把好原始凭证关;(4)正确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的能力,更正错帐的方法的掌握等;(5)财产的清查盘点,不能光停留在纸面的数字计算上,一定要亲自去现场才行。

2.2 会计流程的训练

会计流程的熟练掌握通常集中在《财务会计》的实习中,以制造业企业为实践主体,采取手工状态和电算化状态两种形式。

(1)手工状态。

熟练掌握一般企业会计处理的流程。

可以先采取个人独立完成一套实训资料的方式,虽然不太符合实际,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从建账开始经过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业务处理, 对账, 财产清查, 期末处理,会计报表编制等一系列的固定程序,使每一位同学对账务处理的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在此基础之上, 可以若干个同学编成一个小组,进行会计的分岗位实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加深对会计处理程序的掌握和理解。

基本的会计岗位设置一般包括:会计主管、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总帐报表、审核、档案管理等岗位。在进行岗位分配时要注意内部牵制、工作量的均衡等因素, 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多人一岗。小组人员确定后,岗位可以定期轮换。采用岗位轮换的实践教学方法, 可以解决学生多重身份的尴尬, 也能够使其理解凭证帐簿之间的传递过程, 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相互牵制。通过岗位轮换共同合作,能有效地完成实践任务。

(2)电算化状态。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向。

熟练掌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的操作。可以将手工状态下的一整套账务处理用软件操作的方式从头至尾做一遍。通过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模拟实验操作的对比, 充分理解两种不同状态的差异及各自特点,既掌握了传统的操作技能,又具备了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的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设置一般包括电算化主管、凭证录入、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学生可以一人一机兼顾不同身份进行操作, 使学生扎实掌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这样经过手工状态的训练过渡到采用先进设备的操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 会计系统知识处理的训练

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决不仅限于手工和利用软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是一门系统学科, 它涉及到一个会计主体的方方面面,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相关课目,比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统计等。不同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联系,尤其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如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都与财务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课程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自己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尤为重要。决不能养成教师将所有信息资料提供齐全,学生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分析的被动局面。

具体做法是: 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践完成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进行《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习, 这些课程的实习所需的很多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各个流程, 教师负责确定实习的专题, 学生要学会自己从《财务会计》实践流程和企业的其它部门查找搜寻有用的信息资料, 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财务管理、审计等各方面的问题。

为实践教学配备合适的软硬件

3.1 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授课方式。模拟实验室是校内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 它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模拟实验室必须满足手工和电算化状态的各种操作需求而且要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最基本的全套模拟手工操作的软硬件应该配置:工作台、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点钞机、装订机、每人一套完整的办公用具,图章各种帐册、凭证、表格、报表耗材等。很多学生在完成经济业务时习惯于文字性的描述,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具有真实性的原始票据的选择就很重要, 原始凭证的认知教学也很重要。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该一人配备一台电脑, 安装最新的会计软件。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更好地配合课堂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要求建立起点高、设备先进、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试验室, 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纽带, 要将校外的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不再是走过场而是让学生提前认识现实岗位,认识社会。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很多单位是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的, 所以学校需要大力支持, 否则校外实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联系相关单位, 建立适合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采取投入资金,订单教育, 互惠互利, 人员培训等形式与企业、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 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 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努力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服务,提供财务, 税务等方面的咨询建议,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也可以为企业代为培训人才,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良好平台可以解决学生无处实习的问题,使关系单位变成学生实习的良好场所。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试验实习的环境虚拟性的缺陷,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的氛围。

学生如果能够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那将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模拟的实习仿真度再高, 也没有让学生亲自办理业务来的真实, 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会计主体的相关单位打交道, 怎样与银行打交道, 办理存、取、贷款及各种结算业务;如何与税务部门打交道,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业务,如何与内部的核算单位和各部门打交道等。

3.3 提高教师素质, 走出去、请进来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质量。是不可忽视的软件因素。高校会计教师普遍理论水平扎实, 实践能力却严重缺乏,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出了校门就上了讲台, 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 在实践课的教学指导中也就缺乏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列举实例的能力。因此,加强对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总体上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实践水平是整个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整个实践教学工作单纯依靠校内教师是不现实的, 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需要提高, 同时也可以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可以聘请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主管、中高级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既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又可以对实践能力偏弱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护士工作散文下一篇:概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