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2024-08-24

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共12篇)

1.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一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1.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2.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二

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核心人物是教师, 学生只是配角。教师有一系列预设的问题及预设的答案,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思路, 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有时学生回答的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还可能遭到教师的批评。

以少数优秀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这种对话的主角只是几个尖子生, 绝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的, 教师认为是“差生”的, 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就不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中心、无主题的对话。这种对话是肤浅, 缺少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学生, 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完后,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或随口表扬一句。这种对话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 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

针对以上现象, 我深思: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

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对话不仅仅是指语言交谈, 还是指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 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所以平等、民主是课堂教学展开对话的前提条件。正如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 也没有自己教自己, 只有从头至尾地相互地教。” (3) 《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 尊重学生,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学生拥有的个性思维和个性情感是生命的活力所在。一次我看了一个教学录像, 于老师的公开课, 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 她先让学生看书, 然后提问题。这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

生1:“‘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 责怪自己怎么问了一个这么蠢的问题, 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没等老师让坐下就灰溜溜地坐下去, 深深地埋下了头, 懊悔自己不该给老师的公开课添这样的麻烦。)

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 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 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

(教室里静了下来, 学生都在思考。于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养之有素的, 便有人举手。于老师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学生说:“我也不太懂, 不过, 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起来顺口, 还有, 好像‘万万’比‘亿’多。”

于老师说:“讲得非常好, 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

(当于老师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总结。)

于老师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 我们了解到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 它不但读起来响亮, 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 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 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 仿佛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

于老师正是以平等、宽容的态度,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她不仅没有指责那位学生提的问题过于简单, 打乱了课堂教学计划、扰乱了课堂纪律, 反而改变原有计划, 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而且两个字‘万万’呢?”学生由嘲笑转入到积极思考, 师生展开了有效对话, 明白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 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于老师的这种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为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气氛, 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

课堂应是生成的课堂, 教师不能为教而教。教师只有积极地关注课堂的生成, 才能及时地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 引导有效对话,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3)

我在《羚羊木雕》时, 是这样设计的:

师: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分组让学生展开辩论:“你如果是‘我’, 会向好友万芳要回礼物吗?”

(3) 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

(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 辩论很激烈, 突然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

生1:“请问老师, 如果是你家小孩把你已经送给他的贵重礼物又送给了他的好朋友, 你会怎么处理呢?你也会向课文中的爸爸、妈妈那样逼着小孩要回礼物吗?”

(我有点紧张, 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 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

师:“同学们, 平时上课都是我向你们提问, 今天这位同学能主动并勇敢地向老师提问, 我很激动,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 在学校里我是你们的老师, 在家里我是孩子的家长, 我想, 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 不是处理任何问题都十分妥当的, 在家里有时孩子也和我发生争执,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为老师提提建议:你们认为老师该怎么处理才更妥当呢?”

(让学生充当家长, 听听学生的观点, 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

生2:“爸爸把礼物已经送给了孩子, 那孩子就有权送给好朋友, 和爸妈没关系。爸妈不应该管这事。”

生3:“已经送给了好朋友, 怎么好再要回来, 不是太丢面子了吗?希望做父母的不要干涉孩子的自由。”

生4:“友谊比贵重礼物还贵重, 有首歌中不是唱道‘千金难买的是朋友’吗?希望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

……

(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 他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认为与家长无关, 家长不该管这件事。)

师:“同学们, 这能全怪家长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似乎有些顿悟。)

师:“同学们, 你们的发言很精彩, 说出了你们的心声, 我认为这场辩论还没有结束。随着岁月的流逝, 你们渐渐长大了, 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 但是父母还是你们最忠实的监护人, 你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 想想他们的感受。同学们,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学会沟通, 让父母理解自己, 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 学会和父母及他人共处, 做事情要和父母商量, 这样就会避免许多矛盾, 同学们, 你们说老师讲的有道理吗?”

(全体学生鼓掌。)

学生突然的提问, 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 我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地提问:“你们给老师提提建议, 认为老师该怎么处理才更妥当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通过辩论, 我发现了问题, 学生的观点趋向一致:“父母不该管这事。”这恰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意气用事, 遇事不和父母商量。于是我就追问:“同学们, 这事能全怪家长吗?”课堂上顿时安静了, 学生似乎有些顿悟,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明白了不能全怪父母, 自己也有责任。

反思我们的教学, 有时为了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为了不打乱预设的计划, 却忽落了课堂的另类声音, 往往使教学陷入程序化的境地。这警醒我们要抓住动态生成的、有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 展开有效对话, 成就一节预设之外的新课堂。

三、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领

指导、引领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必不可少的,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而且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 课堂如果失去教师的引领, 即使讨论得再热烈, 也只是表面现象, 是肤浅无价值的。在《宇宙里有些什么》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很简单, 但由于老师的巧妙引导, 学生明白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在《羚羊木雕》中, 通过辩论, 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 “这能全怪家长吗?”轻轻一点, 学生马上有些顿悟, “我”也有责任。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要在学生的疑窦处一点, 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激烈论争的相持中稍稍一归纳, 就能出现拨开云雾一片天的顿悟。因此, 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领。

综上所述, 有效对话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 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实现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让我们一起努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168页.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61-70页.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第168页.

3.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教学;师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逐渐向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

何为互动教学?简而言之,就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生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够,这样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容易消化吸收老师所教的内容,容易造成上课不知所教内容,课后遗忘的现象。而且现在小学生教学中,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调,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方式也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授课方式单一而且多采用单向讲授为主,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无兴趣。老师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模式还有很多。课后布置大量作业,既给学生造成压力,老师批改作业占据了大量时间,这也使得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

三、进行互动教学思路拓展的策略

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迫切要求老师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互动模式,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完整的教学活动是由课前、课中、课后这三大部分组成,要想让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真正做到互动式教学,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

1.课前互动——提出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最理想的一个教学过程应该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复习。那么在这个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互动”就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课前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小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那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前预习的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所讲内容,对文中一些重要情节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形成一些问题。比如四年级课本中的《母鸡》一课。在课前,安排学生的课前预习,掌握基本生字词,遇到不懂的生词也可以借助字典工具进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生字词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此外,教师还需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课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互动。到了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问,课文开头讲到“我一向讨厌母鸡”,而结尾处却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是不是矛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然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观點来,实在不懂的时候,就由老师来启发学生理解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课中互动——分析、解决问题

首先在课前预习中做好了提前准备,那课堂中能否做到互动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被逐步淘汰了,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教学。而互动教学又包括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既要做好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也要顾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立足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感情色彩丰富的教学场景,以此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还是以《母鸡》一课为例,做好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课前预习的准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先指导学生把整个文章阅读并大致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内容,文中一共讲了母鸡的几件事情?采用了哪些方面对母鸡进行描写?这样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间进行交流解答。

除了做好师生互动之外,还要做好生生互动。比如老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是什么?是讨厌还是敬畏?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也可以针对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互相讨论,再进行补充,完善问题答案。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印象也格外深刻,而且还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后互动——巩固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把课文讲解完之后,布置一下课后作业,讲解课后作业就完成了所有的教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课后的互动,即老师进行所学内容的巩固,甚至延伸,最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在小学课堂中, 老师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之后,做好课后的互动工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课文所学内容的进行复习巩固,再加以延伸。比如《母鸡》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综合该单元前面的第13课《白鹅》、第14课《白公鹅》、第15课《猫》,学的都是写动物方面的课文。那老师在进行课后互动中,运用本单元中所学的东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小文章,在下次课堂中,从中挑出写得好的文章,大家一起品读欣赏,同时讨论被选出来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大家借鉴,同时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一起进步。从而真正让课后互动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处理好课前预习互动、课中教学互动、课后延伸互动,切实做好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蔡福强.互动教学成就高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福建省泉州市海滨小学,2013(08)

[2]刘凤仁.小学语文互动教学[J].江西教育,2010(4)

4.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四

若不专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际做法,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停留在表面形式:教师先提出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接着学生立刻围在一起热烈地探讨问题,而后教师宣布时间到,讨论结束,发言的总是班中的语文成绩优等或敢于表现的“常客”,有时甚至待到该发言时竟无学生主动表达组内的意愿,课堂陷于瞬间鸦雀无声的尴尬境地。讨论时的热闹看似每个学生都发挥了主体作用,实则只有班中的几个学生确有所获。浮于表面的热闹不能突破传统的师生或生生的单向交流,不能体现每位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是新课标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学习。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最近一年的实践中笔者有了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不需要时时刻刻、率性随意地在课堂中进行,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实际需要去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

1、课前预设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它的运用不是随意的,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学生的兴趣及可能的疑惑来预设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的全过程,避免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新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课堂临时生成或取消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课堂的生成是在课前的预设下的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变化完全按课前的预设来活动。当课堂中突然出现了学生个体无法独立解决、学生意见相左、某些开放性问题、或是本预设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已经解决这些情况时,这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敏感点,教师要果断取舍,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欲望,保留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承转合中起主持人作用,在问题的症结处起点技作用,对整个活动有评价义务。

各组学生在活动中易从多维角度出发持有多元的观点,教师对此有包容的精神,对是非对错要有明确的观点。尤其不能放纵学生偏执的观点,教师应坚定地持主流思想,进行正能量的引导和定论。

二、注重策略,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表达与交流中呈现。

就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情来看,学生喜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学生愿意讨论问题,但是等到表达交流讨论结果时通常被几名常客包揽,大多数学生羞于发言。所以教师在组织中只能略施小计,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调控。

1、就近设粗,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笔者倾向按座位就近原则,4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空间的接近便于组员在课堂中快速成组,不同的性格、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组员组在一起反而能彼此开拓思维的广度。每周换座位时仍按座位就近原则重新组建小组成员。这样的分组既固定又小有变动,有新鲜感却不乱套,每人都能很好明确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是某一组的固定成员。每组自行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发挥主动性去安排记录员、发言员等角色,安排组员互换任务角色,让组员有事可做而又尝试做不同的事,规避一些沉默的学生的惰性,让每个同学都公平地参与进来,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组长协助并监督发言员,发言员代表的是全组讨论过的全面的想法,展示的是全组的风采,发言员的角色需要轮流担任。

2、赏罚分明,促进合作。

“赏”指的是赞扬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分子,他们可能是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更可能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越来越高的进步学生。“罚”的对象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司其职的学生,而无关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和所获知识的深浅。“罚”主要表现为好意的小惩罚,例如某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表现不积极则额外增加一篇随笔或一次演讲。赏罚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事实上,学生较在乎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所以此法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促进的作用,学生的`全员参与,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对话。尤其重要的是,既然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那么展开组与组的竞争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例如周末可以对表现突出和表现不佳的小组分别进行赏罚,让积极的更积极,让不积极的承担一些后果并鼓励他们设法摆脱。赏罚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的物质上的,一支笔一个本子的赏罚都可以牵动全班学生的心思,甚至又生出不少的乐趣。

3、改良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学生似乎已经接受教师一味“教”,自己一味“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不愿多思多言。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教师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会对活动要求不够明确,在活动的衔接处表现得比较松散拖沓,加之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达成某种默契,所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所花时间比较长。有些教师觉得耽搁不起,但是如果就此放弃或偶尔用此方式,那每次都会错乱无章,每次都会浪费时间,若是坚持下来,两周不到师生就可以加快活动的节奏。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师要坚持小组合作的理念,在具体做法上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总会达到一个教师“导”,学生“主”的轻松愉悦的状态。当然就笔者课堂实践而言,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大家会逐渐接受这一常态化的事实,学生又会对此平衡的状态感到疲倦。所以,师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讨论、交流的形式,教师要不间断的用新的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刺激。教师的坚持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必需的一部分。

5.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篇五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反馈的内容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超前性反馈(前馈)

超前性反馈是防患于未然的反馈。我们知道,教学信息的传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靠反馈来纠正教学偏差,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为了克服反馈信息的这种滞后性,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未出现偏差之前进行预测,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息,以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这叫超前性反馈,又称为前馈。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前馈信息把握得很好。

前馈又总是以反馈为基础的,要实现教学的前馈控制,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外,还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成为难点?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会“卡壳”?教师需要作怎样的帮助?对这些,教师都要力求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平时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记录每节课的教学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的典型例子一定要记载下来,并加以原因分析和提出预防措施。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观摩教学,互相听课,以及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不断摄取教学营养,为以后的教学储存大量的前馈信息。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前馈信息,在教学中才能预测到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使他们的学习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二、诊断性反馈

诊断性反馈是为实现迁移作铺垫的反馈。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各种复习课之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巡视、提问、板演、小测验、讨论等),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课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利用旧知识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即通常所说的由旧可以导新。通过诊断性反馈,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较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不一定再组织复习,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必须组织简要的复习,否则,正迁移就不能实现。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诊断性反馈的目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必须布置学生复习旧知识的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复习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基本概念及与基本概念有关的基本习题。还要利用各种方式,如直接抽查(含提问、板演、批改等)学生完成作业题、复习题的情况,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使得上新课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巩固性反馈

巩固性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课内过关性反馈,指的是在结束一堂课的几个教学目标之后,教师精心设计一套课堂练习题(含讨论题、操作题)让学生当堂及时地巩固新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做练习期间,教师进行紧张的、有目的的巡视,及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疑惑的及时剖析,缺陷的及时弥补。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

巩固性反馈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①题目要紧扣教材,要突出“双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规律;②题型要多样化,作图、证明、判断、选择、改错、计算、问答、讨论、论述、实验等都可出,不要单一枯燥;③题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有分类要求,起点要低,基础题要占多数,也要有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灵活性较强的变式题(打上*号),让优秀生练习;④要把巩固性反馈练习设计成一份小测验题,要给出分数,最好在课前刻印好或写在幻灯片上;⑤题目的来源应以课本中的练习为主,也可将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改造变形,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题目⑥课堂反馈练习题通常在授完本节课全部内容后集中使用,有时也可把其中的某些题目分散,供即时性反馈时使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出示反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以供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讲评时参考。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课内练习的容量和密度,而且便于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做到当堂教学当堂过关。

四、延续性反馈

延续性反馈是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深度的课后深化性反馈。根据反馈原理和记忆规律,当课内新知识得到一定的练习和掌握后,教师根据课内了解到的信息,再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并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则可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延续性反馈作业的布置,①要有针对性,必须根据课内各个层次了解到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与薄弱环节来布置课外作业;②要有层次性的要求,不要一刀切,起码要有两类要求,即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中差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③课外作业题目的来源要以课本中的习题或改造题为主,必要时可适当补充一些题目;④要对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与矫正,要力争在上下一节新课之前批改完学生作业,并及时将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以便及早地纠正错误,作业批改可采取教师批改、面批面改、学习小组互相批改、集体订正等形式。作业批语要带有鼓励性

6.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六

上传: 冯永福

更新时间:2013-12-16 11:15: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课堂上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追问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形式,同时也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它被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追问可以课堂教学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一现象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追问作为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师自己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追问,力求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这是在课堂上实施追问的前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教学环节中需要实施追问的种种可能,为灵活随机地实施追问做好准备。其次,要灵活运用,追问的实施虽需要事先准备,但是更需要随机应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优生和后进生),根据特殊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追问的内容,采用最佳的方式。第三,要启发引导 追问是对前次提问的深化、理解难度的加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的余地,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继续进行追问。最后,要恰当评价,一是对前次提问的回答不宜过多地评价,以免分散学生对追问内容的注意力;二是对追问的回答,应根据追问的类型、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而以肯定为主。

7.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七

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精彩的评价似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似火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焰, 激励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 静观现在语文课堂, 发现许多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模糊性的评价怪圈。

例一:课堂上, 一位学生朗读完课文后, 教师表扬他:“你读得真棒!”接着问:“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能比他读得更好吗?”又一生起来读, 老师仍然是表扬:“你读得也很棒!”之后继续教学。

这种内容贫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评价语言给人的感觉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不得而知, 又有什么不足?也不知道。那如何给后面学生明确的指导超越他呢?第二位学生读完后同样得到了表扬, 未有清晰的语言加以评价。像这样的课堂评价无的放矢, 赞美多而滥, 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心灵, 根本达不到评价应有的效果。只有使赞美具体化、精细化、真实化, 避免空洞乏味, 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并产生激励效果。

例二:课堂上, 教师将五角星作为奖品, 只要答对一个问题, 老师就会为其发放五角星。学生为了得到奖品, 表现得非常积极, 而老师却在讲台与课桌之间来回奔走, 忙着发放奖品。这样的课堂看似师生互动积极, 气氛热热闹闹, 但课堂效果不佳。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五角星、小红花、小红旗等奖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盲目地为追求课堂短效而为之, 则是得不偿失的。长此以往, 会使有些学生把得到奖品当做一种追求, 而把“学习”这一主要任务置之度外。且教师总惦记着发放奖品, 影响课堂教学连贯性, 使教学效果降低。

例三: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 问生:“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生答:“我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另一生答:“我喜欢赵王。”师未做评价, 此时有学生答:“我喜欢廉颇。”师马上追问:“你喜欢廉颇什么?”课后老师问学生:“你为什么喜欢赵王?”他回答:“因为赵王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如此有个性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上却视而不见, 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以上例子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那么,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堂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使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健康成长。

一、善于倾听捕捉, 找准评价的落脚点。

课堂上, 常听到老师评价学生时诸如:“好的”、“不错”“嗯”这样的评价语, 单调乏味, 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实现评价的自身价值。著名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学生的言辞, 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 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才能及时作出回应, 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是否善于倾听直接影响课堂评价的好坏, 也直接决定学生对老师评价的接受程度。我想, 教师的评价应该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 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 以恰当的评价调控学习过程, 增强学习效果, 实现情感内化, 使评价获得最大效应。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 请一位学生诵读, 那位同学读得使其他同学都笑了。面对这种情况, 窦老师说:“同学们, 请给他掌声。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 有同学知道“推敲”这个典故吗?”窦老师抓住那个同学读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他, 让他觉得自己被老师肯定了, 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 也巧妙地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二、有效运用丰富的口语评价

口头评价具有直接、快捷等特点, 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语文教师的评价语对学生而言, 就是解答的价值点, 是学科知识的关键点, 是知识获取的选择点。课堂上的评价语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和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 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教师的评价语, 如果能拥有一本书的容量, 课程就具备了厚度。师生交流时情感的高度、精神的高度便隐藏在有效课堂逐渐积累的厚度里。

1. 表扬式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 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相反, 教师消极的评价语言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 新课标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老师不应该吝啬赏识与赞许, 及时送上“你的眼睛真亮, 发现这么多问题!”“会提问的孩子, 就是聪明的孩子!”“你倾听得仔细, 耳朵又灵, 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的表达特别清楚, 让大家一听就懂!”等等。

有一个男生平时比较喜欢看课外书, 所以课堂上遇到课外知识拓展时, 总能侃侃而谈。我惊叹于他知识面之广, 忍不住表扬他:“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有些知识老师都不知道呢, 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那位同学听了, 眼里流露出自豪和兴奋的神情。回家后, 他把我的表扬告诉了妈妈, 而且越来越喜欢阅读课外读物。

2. 批评式的非激励性评价

评价要重视表扬的激励性评价, 但不应偏废批评式的非激励性评价。批评与表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二者不可缺其一。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板起脸孔的呵斥, 不是令人无地自容的挖苦, 更不是贬损人格的辱骂。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批评需要智慧, 批评要讲究艺术。笔者以为有两种效果较好的非激励性评价方式值得借鉴:

(1) 期待式批评。

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 并寄予希望。有一个女生因为胆子小, 总是不愿举手发言, 每次都是被动发言。有一次, 老师叫她回答问题, 发现她回答得很好, 就是声音小了点, 于是老师鼓励她:“你的想法很有创见, 可惜同学们听不清这么精彩的答案, 能再说一遍吗?”小姑娘亮亮的眼睛告诉人们她非常激动, 当她再一次提足音量回答同样问题时, 自信在教室里弥漫开来了。

(2) 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否定于诙谐之中, 当然, 做否定性评价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幽默性, 时刻保护学生自尊心, 努力营造一种无内心压力的安全教学氛围。如教学《惊弓之鸟》, 当学生找出是“嘣”这个字让大雁掉了下来时, 老师让学生读读第五自然段, 也就是描写更羸拿弓吓大雁的句子, 当读到“只听嘣的一声响”时, 一个学生读得比较小声, 老师微笑着说:“你这么读, 连老师在你身边都没听到, 又怎么能吓到天上的大雁呢?”教师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

(3) 自省式批评。

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课堂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反馈信息, 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 并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 使学生给自己提出更高标准, 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老师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对“几百里连成一片, 就像绿色的海洋”这段话的理解。有个学生第一次读得不够到位, 老师说:“你朗读的声音很响亮, 可在老师眼前只看到一小片树林。”她说:“那我再读一次。”第二次这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 老师睁大了眼睛向远处望:“嗯, 我眼前的树林面积大了许多, 但还称不上是海洋。”第三次她感情充沛地读了一遍, 老师用惊讶的语气说:“呀!我真的看见了小兴安岭的林海了, 好美呀!”在这种形象幽默的语言激励下, 学生能自我反省, 兴趣浓厚地一次又一次尝试, 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真诚运用生动的非口语评价

教师的一个会心眼神、一个真诚微笑、一个夸奖手势、一个轻轻抚摸等这些无声态势语言评价只要是发自内心的, 同样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中, 老师不要吝啬竖起肯定的大拇指, 不要吝啬投以孩子们赞许的目光, 同时应用心关注学困生及课堂“沉默”者, 走过他们的身旁, 送给他 (她) 一个灿烂的微笑, 课堂讨论时, 轻拍他 (她) 的肩头, 说一句鼓励的话, 捕捉他 (她) 身上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 让它发出同样耀眼的光芒。除了态势语言评价外, 还可以采用标志评价、书面评价、竞赛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 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 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标准, 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而这绝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 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老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 研究课堂评价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八

【关键词】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学习方式 互动教学

G633.3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 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 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標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9.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因而受到师生广泛欢迎。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 指导

一、前言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一系列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改革的基本理念。事实证明,自主学习是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活动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的获取主要从老师和同伴的模仿中得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言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在教师的安排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此时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独自性和自主性,处理好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1.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讲授新课之前,语文教师要安排小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授时可以提高理解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预先通读课文,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做好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生词的读音和涵义,也可以通过课文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来理解生词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学生要做好记号。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首先把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汇总出来,在预习反馈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加强讲解。如果学生预习工作做得认真,就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2.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适时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不仅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兴趣也不相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的话,学生失去继续探索的兴趣,问题过于困难,学生则无从下手,也就没有积极性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3.在小组交流中提高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环节都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但仍然是有合作学习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得到了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也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陷入闲顿,这时候教师可以不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约有4—6名学生,鼓励小组之间集思广益、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调动各种人力资源进行学习。小学生争强好胜,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不同的观点之间必然有碰撞,在多轮交流和讨论中,学生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得出趋于一致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利于其以后的发展。这里注意的是,在学生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考虑性别和学习能力的因素,男生、女生要搭配好,有利于交流和讨论的顺畅。每一个小组要包含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另外,当小组讨论渐渐变成争执或吵架时,教师要及时干预,让整个自主学习活动重新步入正轨。

4布置自学笔记,加强检查力度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写自学笔记的形式可以将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或者调查访问,最终以自主学习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写出内容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自学笔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出详实的自学笔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出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自学笔记。可见,通过自学笔记的形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当然,小学生自制力差,如果没有教师的严格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语文教师要逐一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本,及时给予评价,有过关的性评价、星级评价、评语评价、分数评价等。针对一些内容不完整、语言不通、错别字过多的笔记,教师要进行批评和指导,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笔记质量。对书写工整、内容详实、语言流畅、富有创意的笔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将作品作为范围进行展览,并给与星级笔记奖。针对部分在完成自主学习笔记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写作辅导,帮助其完成自学笔记。

三、结语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上几点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探索。事实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的精神,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将自主学习引导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寻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0.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即是所谓“教学相长”。如果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也就可以说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都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我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教的模式和学生学的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探索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式探究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有所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尤其是组织小组进行活动时,先责任到人,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都要讲解或表达个人见解。在检查落实时,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监督、发现及指出他人的不足,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我除了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的学习服务外,更着重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的向导。

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赛、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学到了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我在设计这些活动和指导学生编演时充分考虑到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从中学到什么,避免表演只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引导性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引导性问题。为此,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着力考虑尽可能的艺术化、情境化地设置问题。

在设计讨论时注意到要有启发性,既不能因简单而流于形式,也不能因太难而泯灭热情。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我知道,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堂教学不同于单凭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讲解艺术的掌控显得更为重要。讲解得当,才能奏响赏心悦目的教学曲。

课堂讲解一要讲在学生的需要及时雨上,二要讲在学生的兴奋升华上,三要讲在学生的思考困惑上,四要讲在学生的感悟总结上。否则也就不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构建不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造有“规则”和“秩序”的互动课堂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融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教师们谈到小组活动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谈笑,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教师也只是与该小组学生对话,对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只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之师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和学生一起建立了课堂倾听的新“规则”,师生拥有共同的“秩序”,这样其他组学生就不会置身于活动之外了。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接受的信息、与人交流的条件较城区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与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是其成长的迫切需要。因而在在课程改革中,我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尝试小组合作、情景体验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制定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搭建体验、展示、成长的平台。

四、发挥言语的激励功能 小组成员的一个词、一句话能激活某个学生更新奇、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好主意、好办法,所以,我会接纳学生一些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给予鼓励,切记不可忽视和讥讽,这样便会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五、让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在课堂上更多看到的是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情景体验、成果展示、课堂评价等。而教师的活动相对较少。看起来教师很轻松,但是更多时间和精力却花在了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如教学设计的撰写、说课展示、课件制作、教后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提倡教师观课议课,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1.如何在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对话 篇十一

一、“追问”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透彻地学习课文

教师的“穷追不舍”,其实是对学生回答的及时点拨与疏通。在教師追根究底的发问之下,学生的思维状态紧张而活跃,高速而有效。正是在这样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实现了对文本深层的理解。

1.追问于无以对答时

很多时候,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答案总是雷同。譬如说,在教学完《船长》一文后,教师问学生学完此文后有何感想,学生的回答大都是:“佩服”、“敬佩”、“感动”、“震撼”……这样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旧知或在重复别人的意见,学生的“无语”使课堂显得那么呆板,可是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有能力的,是聪明的。在略显停滞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如下追问:“联系课文,说说你佩服船长的什么”“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吗”……教师适时的追问,敞开了学生思维的天空,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的深处,此刻,回荡于耳畔的学生回答是如此动听。

2.追问于思考欠深时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就是在设疑、释疑、解惑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总会有差异,面对提问后学生的回答不到位,很多教师的习惯做法是打断学生的话让其坐下,或是忙着替学生回答未答完的内容。此时,教师若不急于进行下一步同教学环节,而是静心听完学生不够到位的回答,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追问给学生一个善意的提示,便可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教师的“推波助澜”,可让学生有“柳暗花明”之后的豁然开朗。

二、“补充”中引导学生丝丝入扣,激情地学习课文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类似的课文时,教师及时的、恰当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1.“补”于导入,诱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称导入为一门艺术,是的,精彩的导入可迅速把学生导入求知境界。针对课文,教师若能在导入时恰如其分地进行相关背景的补充,便能一下子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诱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例如,学习《诺贝尔》,通过预习,学生已能初步感知诺贝尔锲而不舍的精神,但对于他究竟作出了多大贡献是了解得少之又少。于是,在导入时,我作了如下的补充:“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他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他突出的发明是炸药,在255种专利中,其中炸药就达129种。想知道他为什么在炸药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是怎样发明炸药的”一连串的数字留给学生的是一脸的惊讶!此时,学生怎能不急于走进文本

2.“补”于中间,引发情感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个“厚积”的过程,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引领学生,让厚积的情感得以“薄发”呢?显而易见,一般简单说教是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正情感的,这时,教师就要帮学生寻找到能触动学生内心的这一切入点,而在这时,补充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补”于总结,升华情感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最后的总结,大都只是作了“挥一挥,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简单回顾,然而,好的总结有“画龙点睛”之神效。因此,结尾一补便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学《诺贝尔》,我对学生说:“在他的遗嘱中,对‘成就最突出的人’是这样说明的——‘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从这里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诺贝尔是在鼓励更多人去造福全人类!”这样,恰当地引入诺贝尔的原话,补足了文本的不足,提升了学生认知的高度。

三、“赏识”中指引学生步步为营,自信地学习课文

赏识也是有技巧的,笔者通常的做法有:

1.放大优点,让学生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孩子们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最大动力。因此,面对学生的优异表现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的回答令老师耳目一新,可见你有足够的智慧。”“这样的回答,连老师都没想到……”

2.挖掘亮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信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自己的诚心为学生搭起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蹲下身来,用孩子的高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平等,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将在这种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我尽可能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一个妙词或是一个佳句,及时作一番表扬,相信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学生的回答定能充满奇思妙想。

12.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篇十二

首先, 我们必须弄清楚中职课堂管理难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增进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中职课堂管理难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上课中的环境因素。如教室周围的噪音过大、教室内的光线过差、班级的人数过多、课桌椅的摆放零乱、座位的安排不合理等, 这都直接影响到上课纪律。针对上述情况, 每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 笔者总是提前十分钟到岗, 事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检查学生是否带了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检查学生的座位是否按要求就座, 学生有没有随意调换座位;检查学生有没有携带影响上课的物品, 如手机或MP3或课外书籍等;检查教室的光线是否过于阴暗, 窗帘有没有全部垂下等。因此, 做好中职教学的课前准备很有必要。

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其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学生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心不在焉、凝神发呆、过度的沉默寡言等现象。其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具体表现为理解能力差、思考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记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等方面。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害怕困难, 难以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于是常以违纪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扰乱课堂纪律。其三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后, 上课容易走神, 在课堂上表现出爱讲话, 做小动作, 看小说, 甚至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等, 对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做不到。学生在学习上一旦掉队就会表现出伤感、惆怅, 甚至自暴自弃。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常常鼓励和开导基础知识差的学生, 教育他们不要害怕失败, 要敢于面对挫折。通过讲解许多名人由失败走向到成功的实例, 教育学生要付出努力的重要性。对于身体差、能力较差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 多用鼓励和赞美的话语,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致。对于常常违纪的学生, 教师在上课中要时刻保持不间断的提示, 如目光暗示、或动作指引、或旁敲侧击, 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 促进课堂纪律的管理。

三是教师因素。教师对课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教师的课程教学组织不当。一是课堂的准备不充分, 如教材不熟练, 教学思路不清楚, 重点和难点不突出。二是教学过程中深度过深或速度过快。中职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 教学难度加大后, 使学生产生畏惧, 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注重新旧知识衔接和平稳过渡, 将会使学生难以接受新的知识, 影响到学生后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三是教学设计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从一种教学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活动时不能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这就造成了学生注意力分散, 活动过度或凝神发呆等行为。其二, 教师的不良态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批评惩罚多, 鼓励关怀少。如果教师常常不顾时机和场合随意批评和惩罚学生, 很少用鼓励、关怀的话语去对待学生。这样的态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立、对抗、逆反, 甚至怨恨情绪, 诱发攻击性不良行为或退缩性不良行为, 从而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二是偏爱与偏见。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对教师的态度反应特别敏感。在课堂中, 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把学生依据自己的爱憎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型, 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对待学生, 不但会影响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健康发展, 也为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设下了诱因。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让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宽容、体会不到教师的爱, 使教师失去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应。

因此, 作为教师, 一定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充分表现出自信,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除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外, 还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课堂。上课过程中不能教师“一言堂”, 不能只是教师说了算,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以人格唤醒人格, 心灵唤醒心灵”。其次, 作为教师, 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严格的爱、平等的爱、宽容的爱、鼓励的爱。用一颗真诚的爱心, 感化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是同伴因素。常言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同伴的影响主要来自同伴的价值观、行为与压力。同伴的影响甚至比起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更为重要。中职学生由于年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重感情, 讲哥们义气, 易冲动。同伴的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他的是非观、世界观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所以, 对待中职学生中的小帮派, 小团体的违纪, 决不能掉以轻心。可以从这些小帮派中找出那些所谓“有威信”的学生, 改变他上课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从而改变整个班级的课堂管理。

五是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关键在于学校的科学管理, 可转化成一种集体制约的力量,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一是学校是否把教学当作管理工作的中心来抓, 学校是否注重教学质量监督;二是学生的学籍管理是否规范, 比如学校的考纪考规严格不严格。升留级制度能不能严格落实;三是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 如在班主任常规教育工作中是否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是否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是否注重班级学风建设, 学生考勤制度是否严格, 班主任有没有跟学生和科任老师进行教学交流。

因此, 针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觉得中职的课堂管理采用“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 彼此尊重, 有序运行”, “健康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合适。

首先是要严格要求, 但不能管得太死。严格要求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要求。但严格应该有度, 做到“严而不死”, 这就要求教师在纪律管理时充满人道关怀, 以人格唤醒人格, 心灵唤醒心灵。

其次是充满活力。自由的是思想, 需要约束的是行为, 充满活力中的“活”是思想活, 思维活, 在思想和思维活起来后, 要把学生思想的内容、思想的方向引导到教学中来。当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和思维都在教学内容上活起来后, 课堂就是热烈的, 而不是混乱的了。相反, 如果不是思想和行为的活, 而是行为上的乱糟糟, 那这样的课堂就需要花力气来整顿纪律了。教师还可利用课间休息放松的机会来增进师生的了解, 这对促进课堂纪律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三是彼此尊重。思想和思维活起来以后, 学生就会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固然可喜, 但过度以后就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这时就要相互尊重。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计算机课上, 学生都注意听讲, 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一阵粗犷有力的歌声, 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于是教室里不免有一些骚动, 教师只好停下讲课, 那位情不自禁哼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此时刚刚从自我陶醉中醒来, 一时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而教师却笑着说:“谁的歌声这么美啊?下午我们找个时间,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Flash动画歌曲, 好不好?”教室里一片掌声, 这时教师接着说:“那么, 我们继续上课。”我觉得这位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不能因个别学生违反纪律就停课批评, 一个学生挨“批”, 几十个学生陪“批”, 这样虽然唤起了一个学生的注意, 却耽误了几十个学生的时间, 这样教师的课堂就无生命可言了。

第四是有序运行。它是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 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整体反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现代管理学要求:管理的意义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约束, 特别是对人的管理, 最重要的是要让被管理者学会管理自己, 这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 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 应该明确地了解该课的目的, 熟悉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知道重点和难点, 如果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课的话, 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在管理中教学, 在教学中管理, 让课堂有序进行。

为了使中职学校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在中职教学中推广“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健康课堂管理, 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 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夜雨长天.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http://eblog.cersp.com

上一篇:爱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小学作文下一篇:闲不住的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