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共8篇)
1.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一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并举例说明?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值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举例说明?答案: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指标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在一定条件,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3、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
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
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4.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答案::(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现在经济性、实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5、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化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以及分组标志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类。统计分组可以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以及分组标志的性质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果分组和分析分组。进行这些分组的目的,分别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和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类型分组和结构分组的界限比较难以区分,一般认
为,现象总体按主要的品质标志分
组,多属于类型分组,如社会产品按经济类型、按部门、按轻重工业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多是结构分组。进行结构分组的现象总体相对来说同类性较强,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按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职工人数、利税来分组。分析分组是为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依存关系的分组。分析分组有明显的特征,易与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区别。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原因标志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原因标志多是数量标志,也运用品质标志;结果标志一定是数量标志,而且要求计算为相对数或平均数。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实际上就是各个组是按一个标志形成的。而复合分组则是各人组按两个以上的标志形成的。统计分组是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品质分组是按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例如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部门、轻重工业等标志分组。变量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例如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分组等。
6、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颁布,称为分配数列。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
7、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哪些?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哪些?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两川
8、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是:
1、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
2、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9.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职工收入是乙地职工平均收入地1.3倍。
10、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其它各种相对指标都属于同一总体内的数量进行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数量指标之间的对比
2、计算结果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相对指标用无名数表示,而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有名数表示
3、当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换后,会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而其它相对指标不存在正、逆指标之分
11、如何理解权数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一致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指的是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和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在计算平均数时,由于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大些,出现次数少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小些,因此把次数称为权数,在分组数列的条件下,当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均相
等时,权数就失去了权衡轻重的作用,这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12、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变异系数时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Vx
13.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都有哪几方面的特点?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4、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抽样误差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抽样误差之所以不同于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是因为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属于思想、作风、技术问题,可以防止或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加以控制。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15、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
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值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16、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致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tu即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区别:
1、二者涵义不同
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17、什么是相关关系?(1)相关的种类:按相关程度分,有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按相关方向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按相关形式分,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按影响因素多少分,有单相关和复相关。(2)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
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代表性指标,其数值范围是在-1和+1之间,即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3)判断标准: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8为显著相关,0.8r1为高度相关;
r0时,不相关,r1时,完全相关。
18、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区别与联系?
19、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状况。它以相对数的形式,表明多种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包括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变动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
3、利用连续编制的指数数列,对复杂现象总体长时间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0、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计算期上;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作为同度量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上
21、平均数指标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试列式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答: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特定权数的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基期总值(q0p0)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报告期总值(q1p1)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
22、什么是环比发展速度?什么式定基发展速度?二者有何关系?答: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报告期前一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表示现象的短期变动。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的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二者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相对的关系式:a1/a0*a2/a1*a3/a2….an/an-1=an/a0
23、什么是动态数列?编制动态数列有何意义?动态分析采用的分析指标有哪些?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又称时间数列。动态数列是计算动态分析指标、考察现象发展变化方向和速度、预测现象发展趋势的基础。动态分析指标有两在类,一类是用以分析现象发展的水平,包括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两个指标;另一类是分析现象发展的速度,包括发
展速度、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平
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
24、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的特点?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主要特点是,前者侧重于考察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末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末一年的实际水平;后者侧重于考察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年实际水平总数一样
25、为什么要注意速度指标和水平指标的结合运用?如何结合?现象发展的水平分析是现象发展速度分析的基础,速度分析是水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就能够对现象发展变化规律作出更深刻的分析。首先要把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同隐藏在其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在进行动态分析时,既要看速度,又要看水平,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指标,即增长1%的绝对值。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第二,要把平均速度指标与动态数列水平指标结合起来。平均速度是一较长时期总速度的平均,它是那些上升、下降的环比速度代表值。如果动态数列中中间时期指标值出现了特殊的高低变化,或者最初、最末水平受特殊因素的影响,使指标值偏离常态,不管用几何平均法或用方程法来计算平均速度,都将降低或推动说明问题的意义。所以,仅仅计算一个平均速度指标是不够的,应该联系各期水平,计算各期的环比速度结合起来分析。在分析较长历史时期的动态资料时,这种结合可依据各个局部时期的发展水平,计算分段平均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速度
26、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
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
标构成的动态数列。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二者相比有以下特点:(1)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3)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27、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区别并举例说明。答: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填报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一致,如对工业企业普查,有时不一致,如对企业设备进行调查。
28、简述变量(数量标志)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变量分组方法可分为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单项式分组就是以一个变量值为一组,组距式分组是以变量值变化的一个区间为一组。变量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两种,离散变量可一一列举,而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相邻两组之间可作无限分割。所以,在离散变量中,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时,采用单项式分组;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时,则采用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变量则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29、简述平均指标的特点和作用。答:平均指标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1)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了,(2)平均指标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作用:(1)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2)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发展的一般水平,用来比较同一单位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3)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0、同度量因素的概念及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数的所属时期?
答 :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判断题
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2、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4、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5、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6、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7、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
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
8、因为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9、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10、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11、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1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13、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14、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15、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16、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17、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18、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19、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20、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2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2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23、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24、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
度。(√)2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26、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27、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28、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29、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30、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c 的平均误差程度(√)
31、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32、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33、在单位成本指数 中,Σq1p1/Σq1p0中,Σq1p1—Σq1p0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34、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35、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36、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37、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38、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39、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40、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4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42、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43、若环比增长速度每年相等,则其逐期增长量也是年年相等.(√)44、某产品产量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的速度,平均来说是增长的,因此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也是年年上升的。(×)45、已知某市工业总产值1981年至1985年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5%,9%,11%和6%,则这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7%。(×)46、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1.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2.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分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以称为次数分布。()3.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安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4.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5.动态数列是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6.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7.在特定的权数条件下,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有变形关系。(√)
8.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建立的指数体系由三个指数构成,即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9.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10.是直接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同。(×)
11.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12.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13.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只能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14.如果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5%,销售量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指数不变。(×)15.若将某地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16.连续型变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17.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有三个:无偏性、可靠性、一致性。(×)
18.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19.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20.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21.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22.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23.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24.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p1q1—∑p0q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填空题
1、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
2、当我们研究某市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户便构成统计总体,每一居民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全部产品,总体单位是每一件产品。
5、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的价值,属于数量标志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品质标志标志。
6、统计指标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是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7、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8、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调查单位是企业职工,填报单位是企业。
9、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10、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不同,可划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1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
12、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有两种形式: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13、组距式分组根据其分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分为等组距分组和不等组距分组。
14、在组距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称为组限,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
15、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次数分布主要有四种类型: 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和伦洛茨分布。
16、次数分配是由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两个要素构成的。表示各组单位数的次数又称为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17、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单位标志总量;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8、结构相结指标是各组(或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之比;比例相对指标则是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之比。
19、变异指标的种类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20、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程度时,若计划任务规定的是长期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水平法法。
21、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亿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时期指标指标;从反映总体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标志总量指标。
22、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3、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随机抽选样本单位的方法有两种,即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24、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有简
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四种。
25、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单位数、抽样的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26、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
27、如果总体平均数落在区间内的概率保证程度是95.45%,则抽样极限误差等于21,抽样平均误差等于10。
28、若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划分,相关关系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9、当变量x值增加,变量y 值也增加,这是正相关关系;当变量x值减少,变量y 值也减少,这是正相关关系。30、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条件下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31、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反映相关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的正负反映相关的方向。
3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指数和总指数指数。
33、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数指数,一种是平均指数指数。
34、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35、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6、因素分析包括绝对数数和相对数数分析。
37、动态数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三种动态数列。
38、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它是从动态上说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期内发展的一般水平.39、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定基和环比发展速度。
40、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由于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这二者的关系可用公式(a1-a0)+(a2-a1)+•+(an-an-1)=an-a0表示为.41、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 :(1)增长量/基期水平(2)发展速度-1.42、平均发展速度是对各期环比速度求平均的结果,它也一种序时平均数。
43、已知某产品产量1993年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5%,1994年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12%,则1994年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6.7%.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统计过程与统计结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
2.统计表中,宾词配置方式有(平行设置)和(层叠设置)两种。
3.总体参数估计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4.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台生产设备),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5.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有(逻辑性检查)和(计算检
查)。
6.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7.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日期指标)和(时点指标)。8.各年末商品库存量数列属于(时期)数列,各年的基建投资额数列属于(时点)数列。9.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10.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登记时间是否)否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11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多组频率大于0)和(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00%)两个条件。
12.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相关)关系,它所使用的分析指标是(相关系)。中楼阁
13.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首末折半)方法。
14.某市城镇房屋普查中,统计总体是(城镇所属房屋)、总体单位是(每一座房屋)。15.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1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17.销售利润率指标属于(结
构)相对指标,成本利润率属
于(强度)相对指标。20.本期定基发展速度与前一期定期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环比发展速度),本期累计增长 18.普查的对象主要是(时点)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间)。19.按照资料汇总特点不同,普查可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两种形式。20.根据相关密切程度的判断标准,0.5<|V|<0.8时称为(显著相关),0.8<|V|<1时称为(高度相关)。21.统计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综合指标)和(平均指标)。22.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
1.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A.单项式分组)
2.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C)
C.第三种,80%以上 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
3.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为1.6:100,这是(A)A.比例相对指标
4.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B)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5.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排列顺序和按相同的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称为(C)C.等距抽样 6.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yc=a+bx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B)A.r=0 B.|r|=1 C.-17.统计指数按指数化指标反映的对象范围可分为(C)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8.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B)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9.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A)A.(102%×105%×108%×107%)-100% 10.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B.数量标志
11.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A)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1.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B.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13.复合分组是(C)C.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1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B.总体标志总量15.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B)B.权数相等 16.以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抽样指标值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本身,这一标准称为(A)
A.无偏性
17.能够测定变量之间相关系
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C)C.相关系数
18.当变量x值增加时,变量y值随之下降,那么x与y之间存在着(C)C.负相关关系 19.估计标准误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因此(B)B.估计标准误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小
20.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21.统计整理的关键(B)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22.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B)B.复合分组
23.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制调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C)
C.第三种,80%以上 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
2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B.总体标志总量 25.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A)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26.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C.抽样平均误差 27.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B)B.负相关
28.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D.首末
折半法
29.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C)
C.数量标志且有标志值 31.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A)A.绝对数 32.某市工业企业199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199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B.一个月 33.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B.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3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A)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35.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相比(A)A.都具有平均意义
36.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B)B.权数相等
37.为了了解某工厂职工家庭收支情况,按该厂职工名册依次每50人抽取1人,对其家庭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B)B.等距抽样
38.当有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安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B)B.函数关系
39.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数,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A)A.绝对数 40.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B)B.复合分组
41.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C.等于100% 4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A)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43.能够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199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B、一个月
21、抽样误差是指(C)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8、调查时间的含义是(A)。
22、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件下(A)
9、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A)。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23、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
11、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B)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系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C)C.相关系数
44.广义的指数是指(C)C.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45.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C)C.7.1% 46.平均增长速度是(C)C.平均发展速度减去百分之百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C)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因此(C)。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5、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所以(B)
B、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6、连续调查与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是(B)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7、某市工业企业1997年生产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12、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A)A.重叠
13、次数分配数列是(D)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
形成的数列
14、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B)B.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
15、总量指标是用(A)表示的。A、绝对数形式
16、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C、总量指标
17、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C、等于100%
18、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A)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
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19、1997年北京市下岗职工已
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
80.6%,安置率是(D)。D、相对指标 20、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A)来比较。A、标准差系数
(C)C、抽样平均误差
24、抽样平均误差是(C)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2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其
估计的精确程度(B)
B、随之缩小
26、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进
行质量检验,要求每隔一小时
抽出10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抽查方式是(D)D、整群抽样
27、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C)C、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
29、配合回归直线方程对资料的要求是(B)
B、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30、在回归直线方程 中,b表示(C)
C、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增加量
31、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c=56+8x, 这意味着(C)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32、某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时间的关系进行测定,建立了考试成绩倚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c=180-5x,该方程明显有误,错误在于(C)a值和b值的计算都有误
33、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A)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34、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A)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35、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B)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36、销售价格综合指数(∑q1p1/∑q1p0)表示(C)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37、在销售量综合指数Σq1p1/Σq1p0中,Σq1p1—Σq1p0 表示(B)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38、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D)。D.q0p0
39、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A)A.q1p1
41、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C)C.简单算术平均法
42、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D.首末折半法
43、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D)D.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44、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D)
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
45、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C)(190/2)+195+193+(201/2)│ 4-1
46、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A)A.环比发展速度
47、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
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C)C.2%×5%×8%×7%
48、平均发展速度是(A)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49、以1960年为基期,1993年为报告期,计算某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应开(A).33次方 5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年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A)A.年年下降
51、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A)A.逐年增加 多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作用是(ACE)A.划分社会经济类型 C.研究同质总体的结构E.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次数分配数列(ACDE)A.由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单位数两个因素构成C.包括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D.可以用图表形式表现 E.可以表明总体结构和分布特征
3.抽样判断的特点是(ABCE)A.由推算认识总体的一种方法 B.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C.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E.可以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
4.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所谓优良估计的标准有(BCD)B.无偏性 C.一致性 D.有效性.优良性
5.产品成本项目中的原材料,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ABC)
A.原料 B.主要材料 C.辅助材
料
6.下列固定资产中不计提折旧的有(BCD)B.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C.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D.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7.计入产品的工资按其用途应分别借记(ABD)账户 A.基本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D.营业费用
8.计入工资总额的津贴包括(ABCDE)
A.技术性津贴 B.补偿职工特殊劳动消耗的津贴 C.保健性津贴D.其他津贴 E.年功性津贴
9.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于分配(ABDE)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D.管理费用 E.燃料及动力 11.成本计算方法应根据(BCD)来确定
B.生产组织的特点 C.生产工艺的特点 D.成本管理要求 12.在定额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ABCD)的代数和A.按现行定额成本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 B.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C.材料成本差异 D.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13.在次数分配数列中(CDE)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率越小,则该组标志值所起作用越小E.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
14.标准差(CE)C.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E.反映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15.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CDE)A.某地区人口数 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D.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 E.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 16.在抽样平均误差一定条件下(AD)
A.扩大极限误差,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只能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17.以下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有(ABE)
A.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
B.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
E.总生产费用随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18.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按其形式划分有(CE)C.线性相关 E.非线性相关
19.“预提费用”是(AD)A.负债类账户 D.资产类账户 20.辅助生产车间不设“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是国灰(BCDE)B.制造费用很少 C.辅助生产车间不对外提供商品D.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 E.为了简化核算工作
21.下列项目中,属于制造费用的有(ACDE)A.生产车间的保险费 C.在产品盘亏和毁损D.低值易耗摊销 E.季节性停工损失
22.基本生产车间完工产品转出时,可能借记的账户有(ABD)A.低值易耗品 B.原材料 D.产成品
23.在按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各批生产成本明细账上(CDE)C.包括报告月份发生的费用 D.包括报告月份以前累计发生的费用E.既反映完工产品成本,又反映在产品成本 24.按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AC)
A.当月分配法 C.累计分配法 25.采用简化分批法设立的基本生产成本=级账,其作用在于(ABCD)
A.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B.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工时C.计算登记完工产品总成本 D.计算登记月末在产品总成本
26.分类法下采用系数法计算各种产品成本时,被选作标准产品的产品应具备的条件是(ADE)
A.产量较大 D.生产比较稳定 E.规格折中
27.在定额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ABCD)的代数和 A.按现行定额成本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 B.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C.材料成本差异 D.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28.调查单位是(BCE)B.需要调查的总体单位负责人 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E.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29.要了解某地区的就业情况(ABE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的总数是统计
指标E.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30.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CDE)A.某地区人口数 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D.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 E.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 31.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BDE)B.样本指标 D.抽样误差范围 E.抽样估计的置信度
32.简单随机抽样(ACDE)A.试用于总体各单位呈均匀分布的总体
C.在抽样之前要求对总体各单位加以编号 D.最符合随机原则E.是各种抽样组织形式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33.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ABDE)
A.前者基期不变,后者基期逐期在变动
B.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的累积增长量D.根据这两上增长量都可以计算平均每期增长量
E.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
34.下面属于时点数列的有(BDE)
B.某工厂每年设备台数 D.历年牲畜存栏数 E.某银行储户 35.对工业企业生产费用最基本的分类是(CD)C.费用要素D.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36.产品成本项目中的原材料,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ABC)A.原料 B.主要材料 C.辅助材料
37.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AC)A.能够提供正确的分配计算结果 C.适用于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38.基本生产车间发生下列(ABCE),应借记“制造费用”账户
A.折旧费 B.修理费 C.机物料消耗 E.修理期间停工损失 39.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有(AB)
A.按50%平均计算各工序完工率 B.分工序分别计算完工率 40.成本计算方法应根据(BCD)来确定
B.生产组织的特点 C.生产工艺的特点 D.成绩管理
41.在定额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ABCD)的代数和A.按现行定额成本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 B.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C.材料成本差异 D.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42.计算和分析脱离定额成本差异主要包括(ABC)A.直接材料脱离客额差异 B.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 C.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
43.在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时,单纯产量变动会使(ABE)
A.成本降低额增加 B.成本降低额减少 E.成本降低率不变
44.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CDE)B.经济性 C.时效性 D.准确性 E.灵活性
45.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
(ACE)
A.是不可以避免要产生的 C.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 E.其大小是可能控制的
46.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BDE)B.样本指标 D.抽样误差范围 E.抽样估计的置信度
47.为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必须正确划分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界限(CDE)
C.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D.各个会计期 E.完工产品与在产品 48.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做好的基础工作包括(ABD)A.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B.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D.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49.下列各项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有(ABCD)
A.车间办公费 B.季节性停工损失 C.车间设计制图费 D.在产品的盘亏损失
50.计入工资总额的津贴包括(ABCDE)
A.技术性津贴 B.补偿职工特殊劳动消耗的津贴 C.保健性津贴D.其他津贴 E.年功性津贴
51.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有(ABC)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52.在工业普查中(BCD)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53.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ACD)
A.国有企业职工占总数的比重 C.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 D.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重
54.变量x值按一定数量增加时,变量y也按一定数量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则x和y之间存在(AB)
A.正相关关系 B.直线相关关系
55.成本会计的职能包括(ABCDE)
A.成本预测决策 B.成本核算分析 C.成本计划 D.成本控制 E.成本考核
56.要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必须(ABC)A.合理设置成本会计机构 B.配备成本会计人员 C.按照成本会计有关的法规和的制度进行工作 57.计入工资总额的奖金包括(ABDE)
A.生产奖 B.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D.其他资金E.节约奖
58.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有(ABCE)
A.定额比例法 B.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C.约当产量比例法 E.不计在产品成本法
59.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优点是(ACD)A.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C.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结构D.便于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60.可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项目有(ACD)A.联产品 C.各等级品D.品种规格繁多且数量小,费用比重小且零星产品 61.生产各品种情况下,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有(ABD)A.产品产量 B.产品单位成本 D.产品品种结构
1、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ABCE)。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E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现
2、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是(ABC)。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3、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BDE)B、单位产品成本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
4、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ABCDE)。A、统计报表 B、普查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E、典型调查
5、在工业设备普查中(BDE)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6、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CD)B、经济性 C、时效性 D、准确性
7、统计分组是(AC)A.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C.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
8、统计分组的作用是(AEC)
A.划分社会经济类型 C.研究同质总体的结构E.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9、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是(BDE)
B.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D.在开放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E.就是组平均数
10、在次数分配数列中(CD)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11、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ABCDE)。A、百分数B、千分数C、系数或倍数D、成数E、复名数
12、平均数的种类有(ABCDE)。A、算术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调和平均数 E、几何平均数
1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14、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DE)。A、各组次数相等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15、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ACE)。A、工资总额C、商品库存量 E、进出口总额
16、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ACD)。A、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C、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D、某年积累额占国民收的比重
17、测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是(ABC)A、编制相关表 B、绘制相关图 C、对客观现象做定性分析
18、下列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是(ABE)
A.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
B.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E.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
减少
19、下列哪些关系是相关关系(BCDE)
B.农作物收获和施肥量的关系C.商品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关系D.产品产量与单位成品成本的关系E.家庭收入多少与消费支出增长的关系
20、下列属于负相关的现象是(ABD)
A.商品流转的规模愈大,流通费用水平越低B.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工时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
21、相关系数是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AD)A.完全不相关 D.不相关
22、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则这两个变量是(AD)A.负相关关系 D.完全相关关系
23、回归分析的特点有(ABDEF)A.两个变量是不对等的B.必须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D.因变量是随机的E.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量 F.回归系数只有一个
24、直线回归分析中(ABDE)A.自变量是可控制量,因变量是随机的
B.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D.根据回归系数可判定相关的方向E.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线性相关变量可求得两个回归方程
25、在直线回归方程yc=a+bx 中(ABE)(C,7,3,2;7,3,3)A.必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B.回归系数既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E.两个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程度显著
26、直线回归方程yc=a+bx 中的b 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作用是(ABE)A.可确定两变量之间因果的数量关系B.可确定两变量的相关方向E.可确定当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平均增加量
27、指数的作用是(ABE)A.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B.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E.利用指数数列分析现象的发展趋势
28、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CD)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D.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
29、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D)A.工业总产值指数C.职工人数指数 D.产品总成本指数
30、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ABCD)A.综合指数B.平均指数C.质量指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
3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BC)
B.总指数 C.平均指数
32、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BC)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 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
33、某企业某种产品原材料月末库存资料如下: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原材料库存量(吨)8 10 13 11 9则该动态数列(BD)B.各项指标数值是不连续统计的结果D.各项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总量
34、下面哪些现象侧重于用几
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BDE)B.商品销售量 D.居民消费支出状况 E.产品产量
35、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ABD)A.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 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36、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ABDE)A.前者基期水平不变,后者基期水平总在变动 B.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D.根据这两个增长量都可以计算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每期增长量 E.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
37、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ABDE)A.一季度平
均每月的职工人数 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 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 E.某地区进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
3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BC)B.几何平均法 C.方程式法
39、下列数列哪些属于由两个
时期数列对比构成的相对数或
平均数动态数列(BCE)
B.百元产值利润率动态数列 C.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动态数
列 E.各种商品销售额所占比
重动态数列
40、下面属于时点数列的是(BCE)B.某工厂每年设备台数 C.历年商品销售量 E.某银行储户存款余额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区别:(1)概念不同:品质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方面特征;数量标志说明单位数量方面特征。(2)标志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只能为文字,不能直接汇总成指标,只能对其表现 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而形成指标,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字,也叫标志值,能直接汇总成指标。例如:当某班级是总体而每一个学员是总体单位时,学
生“姓名”是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现,如二号学生姓名叫李琴;而学生“身高”是数量标志,用数字来表示,如:二号学生身高为170公分(例如:当每一家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企业经济类型”是品质标志,只能文字表现,如某企业经济类型是合资企业;
而“企业工人数”则是数量标
志,表现为数字,如某企业工
人数是700人。)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和联系并举例说明。答: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
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
单位等内容构成。统计标志与
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如下:1)统
计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
具有的某种特征或属性,即标
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
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2)如果说标志就是统计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则是调查的结果。例如:
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例如:学生“姓名”是标志,而姓名叫“陈菲”,则是标志表现。)(例如:每个企业“总产值”是标志,而某企业去年总产值为“10亿”是标志表现)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联系表现为:
(1)统计指标的指标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
业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
4.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并指出统计分组可以如何分类。
(2)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答: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
况;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范
围内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例如:在全国总人总体中,“女性所占比例”是结构指标,而“男女性别比”是比例指标(例如,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是结构指标,而“轻工业企业数和重工业企业数之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调查目的所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变化二者可以互相转化;2)调查对象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3)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关系: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都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有时是一致的
例:全国人口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全国总人口,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 户,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而全国住户调查中,全部住户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是 户,填报单位是 户,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又例如:在对某种工业企业设备使用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全部该种设备,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设备,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而在对工业企业现况调查中,全部工业企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
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
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
有联系的几个部分2)统计分
组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3)按分组标志性质分为:品质
分组、变量分组
5.简述变量(数量标志)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1)变量分组种类:有单项
分组、组距式分组两种,而组
距分组又有等距分组和不等距
分组两种。2)单项式分组运用
条件:变量值变动范围小的离
散变量可采取单项式分组 组
距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
动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采取组
距式分组
6.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答: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
指标的区别:
1)子项与母项内容不同: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中,各组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
而比例相对指标则是同一总
体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
对比的相对指标。
2)说明问题不同:结构相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或结构情
比”是比例指标)
7.简述平均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答:1)平均指标是: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相对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2)平均指标的特点:
一、它把总体单位各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平均值与每个单位标志值不同。
二、平均指标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的一般水平3)平均指标的作用:
一、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二、、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总体中的发展水平,以说明生产水平、经济效益或工作质量的差距
三、分析现象之间依存关系
8.简述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答:1).抽样误差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2)影响因素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样本的单位数;3.抽样方法,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9.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答: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计算期(或报告期)的。
10.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答: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它是通过变异指标中的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与平均指标对比得到的。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由于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是绝对指标,其数值大小不仅受到各单位标准值差异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总体单位标志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所以在对比相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时,可以用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而对比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时,为了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就必须计算变异系数。
11.相关的种类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和判断标准。答:
1、相关种类有:(1)按相关的程度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2)按相关性质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可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按影响因素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在-1 和 +1 之间,即-1≤γ≤1,当r>0时,表示x与y正相关,当 r<0 时,表示x与y负相关。
3、相关系数判断标准是:当│γ│=1 时,x与y完全相关;即两变量是函数关系; 当 │γ│=0 时,x与y x与y不相关当│γ│<0.3 时,微弱相关;当0.3<│γ│ <0.5
时,低度相关;当 0.5<│γ
│<0.8 时,显著相关; 当 0.8<│γ│<0.1 时,高度相关。
12.简要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答:时期数列:在动态数列中,每一指标反映是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则该动态数列称时期数列。其特点是:(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2)数列种各个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
(3)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大小与所包括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点数列:在动态数列中,如果每一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刻上的总量,则该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其特点:
1、数列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
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无直接联系 1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14.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抽样调查的优点和作用?
答: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特点:(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困难解决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抽样调查的优点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15.什么是抽样推断和其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特点:1)是有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16.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抽样误差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抽样误差之所以不同于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是因为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属于思想、作风、技术问题,可以防止或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加以控制。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16.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答:(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度程度或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17.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18.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间?
答: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娄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19.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采用。组距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或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采用。20.什么叫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21.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计算结论相同和条件是什么? 答:当数量指示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基期总值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与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当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报告期总值为权数的特定情况下与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
22.简述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别?
答:(1)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具有连续性,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具连续性。(2)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可以累计相加,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能累计相加,时期指标,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指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23.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
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24.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
答: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分配数列。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
25.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
答: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是:⑴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⑵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26.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7.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值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28.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 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Δ= t•μ即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区别:(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29.从现象总体数量依存关系来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又何区别?
答:函数关系是:当因素标志的数量确定后,结果标志的数量也随之确定;相关关系是:作为因素标志的每个数值,都有可能有若干个结果标志的数
值,是一种不完全的依存关系。30.如何理解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是相互补充,密切联系的?
答: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应该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相关分析表明现象的数量变化具有密切相关,进行回归分析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31.统计指数的分类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统计指数的分类主要有: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统计指数按所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32.在统计指数编制中,如何理解同度量因素的含义和时期的确定?
答: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 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33.平均指数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有哪几种计算形式? 答:平均指数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的,即先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34.动态数列的基本构成和编制原则是什么?
答:动态数列是由相互配对的两个数列构成的,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二是反映各个时间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编制原则:时间长短应该前后一致; 总体范围应该一致;计算方法应该统一;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35.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的特点.答: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主要特点是,前者侧重于考察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末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末一年的实际水平;后者则侧重于考察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年实际水平总数一样。
36.由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对比 所构成。计算时要先求得这两个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进行对比,求出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37.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以下特点:(1)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3)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4.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采用。组距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或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采用。5.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间?
答: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娄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6.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答:(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度程度或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
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2.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二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是数据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 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教育部将统计学规定为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正确解释数据处理的结论, 为今后学习其他经济管理课程以及进行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打好基础。
为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新的统计学教材在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思想的阐述, 突出方法介绍与EXCEL应用的结合;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将统计方法的讲解与EXCEL应用实现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后习题也增加了大量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内容, 如统计图的制作、实际案例的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预测等。
二、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思考与实践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统计学作为一门重方法、重应用的课程, 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上, 都应注重这一特点, 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们对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 试卷题型选择:
主观应用题。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考试, 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 考试试卷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与主观应用题 (简答题、计算题) 组成的标准化试卷。计算题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40%。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 往往将精力过多地花在理论概念与计算公式的死记硬背上, 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统计方法应用, 成绩的高低较多地取决于考试前的记忆能力。这也是一些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 而是将希望寄托在考前一搏的重要原因。
统计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考试应根据教学目的设计考试题型。客观标准题主要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主观应用题则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统计学考试不必采取统一的标准化试卷要求进行组卷。采取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主观应用题更符合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选择主观应用题考出的成绩高低是学生平时努力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学生考前一搏的念头, 真正实现高分高能。
2. 开卷与闭卷的选择:
闭卷。统计学课程考试题型采取主观应用题, 只要试卷题量恰当, 选择开卷方式一方面能达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实际执行中, 由于开卷与闭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较为重视闭卷考试的课程) , 因此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从开卷到闭卷的过程。统计学课程考试题型全部设计为计算应用题后, 因为在考试过程中涉及到正态分布概率表、t分布临界值表、F分布临界值表的查表等内容, 同时为了减轻学生公式记忆压力, 我们选择了开卷考试方式, 但课堂教学效果与考试效果都不理想。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为既然采取开卷考试方式, 就对自己放松要求, 采取了平时应付的方式对待听课与作业。在考场上一些学生甚至现场学习教材内容死套公式, 根本不考虑公式的应用条件, 结果考试只做了不到一半的题目, 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因此我们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又改开卷为闭卷, 将要查的分布概率表、分布临界值表用EXCEL生成, 放在试卷中。从闭卷考试的效果看, 由于学生重视平时学习, 日常教学与考试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 命题方式的改革:
统一命题、统一阅卷评分。高校大多数的专业课程采取的传统的考试方法, 即任课老师自主命题、自主评分的方式。这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本学期仅由一名教师来承担的情况下是合适的。但统计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有多个教学班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课, 并且学分制下由学生选择任课教师, 同一班级的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任课教师。因此, 如果采取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评分的方式则带来诸多的问题。尽管在考试前由课程组统一确定了题型要求、考试范围与难度, 但还是会出现试卷难度不一致、评分松紧度不一致、考试范围划定宽窄不一致等问题。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与班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以及各项荣誉的评比直接相关, 同班级的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受不同的任课教师影响, 这也带来学生评比上的不公平, 引起了学生不满。另一方面, 一些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是由学生进行网上打分, 这也使一些教师采取迎合学生的做法。因此统计学考试应实行教考分离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 消除考试结果不公平的影响。
三、统计学课程考试内容的改革思考与实践
1. 考试题目设计。
为达到评价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我们对统计学课程的主观应用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设计出统计学的基本运算题、计算机处理结果分析题、统计方法综合运用题三种具体题目。为此我们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定各章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设计出各章基本运算题、各章计算机处理结果分析题, 并且将部分章节知识点进行组合设计出统计方法综合运用题。基本运算题、计算机处理结果分析题、统计方法综合运用题在试卷中分别占50%、30%与20%。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图表展示”一章中, 设计的题目有:调查表的设计, 对计算机制作的调查表的评价与修改, 品质数据分布表与分布图的制作, 数值型数据的茎叶图、箱线图、分布表、直方图的制作, 以及品质数据或数值型数据计算机处理结果的评价与修改;又如在“相关与回归分析”一章中, 设计的题目有二:一是根据给出的资料绘制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拟合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与预测;二是给出不同模型的EXCEL处理结果, 在给出的处理结果表中仅保留最基本的数据 (如n、SSR、SSE、Significance F、βi及βi的标准误差和P-value等) , 其余的数据则删除, 要求学生在EXCEL处理结果表中进行计算填空, 然后利用EXCEL处理表做出各项分析、判断与选择。
2. 建立试卷库。
实行教考分离的前提是要有试卷库。我们将设计题目按照章节、类型、难度、分值、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归类、编号, 建立了统计学课程试卷库, 并且每年不断地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增加、修改或删除题目, 制定了试卷生成规则与管理规则, 为教考分离提供了可靠保证。
统计学课程的考试通过以上改革后,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达到了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摘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目的的分析, 提出应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进行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等编.统计学 (第3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考试测量;综合评价;自学考试
中图分类号:G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42
自学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统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从建立至今三十年一直沿用国家统考来测量学科成绩,这种统一标准的人才评价方法在我国教育发展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持续发展中由于存在重考轻教、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受教者难以知行结合,普遍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学习过程,形成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就成为了自学考试制度综合改革的驱使力。
一、过程性考核的引入
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量化值与统考成绩按权重综合出总成绩,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国从2008年起有部分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点中过程性评价权重一般设置在25%∽30%,即学科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75%∽70%+过程性考核成绩×25%∽30%(按百分制计算)。有的试点单位将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限制在专业核心课程内,占学科考试计划总学分的40%∽55%。根据试点情况综合来看,过程性考核体系指标及指标权重一般设置为:(1)到课率及学习时长(30%∽33%);(2)作业练习和阶段测评(30%∽33%);(3)综合测评(30%∽34%);(4)学科扩展思考(10%∽0%)。实施方法分网络教学和实体教学两种。在网络教学中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时长、知识点回答正确率、作业提交次数和成绩、测试成绩、答疑和互动活跃度。在实体教学中记录或客观评价者有学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督导。通过多试点单位实践,当过程性考核成绩权重设置在30%时,能有效提高单门课程通过率8%∽9%。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是自学考试学习评价由唯一标准、单一形式的教育测量朝多元、全面、客观的教育评价发展的标志,能够有效解决三个问题。(1)自学考试制度与教育形式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争论自学考试究竟是一种考试制度还是一种教育制度,以统考成绩为最终结论使得自学考试教育朝“应试”方向偏移,导致考生和助学单位以研究考题作为学习目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容易滋生出“助考不助学”“考前押题”“舞弊”等投机行为。(2)教育手段简单、陈旧,无法跟进“终身教育”理念。国家统考采取笔试作为唯一测验方法,偏重于理论和考试技巧而忽视考生在技能、实践操作、实际运用、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上的提高。传统面授方式也存在工学矛盾突出而难被广大求学者接受的问题,需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完善现代学习方法;(3)反馈机制不全,学生认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以考试结果来作为考生的认知诊断有滞后性且结论单一,考生不能正确把握考试大纲中“识记”“领会”“应用”的要求标准,无法及时得到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状况的信息,也不利于自学考试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自考教育存在知识系统性和学习效果差的缺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从统计学视角观察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一)单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提高的局限性
以测试方法测量学生学习质量,试卷需要通过“信度” “效度”“区分度”和“难度”分析。其中“信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测试过程中,一份测试试卷相当于一个抽样样本,它相对于该学科所有知识点的总体而言,样本容量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由于试卷题量有限,所以客观存在的代表性误差制约着测试的“效度”。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很难准确评价一次性试卷的“效度”,因为我们作为评价标准的真实量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量,而一次性考试存在的局限还不仅是测量信息滞后,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偶然身体因素等主观原因或者采取一些不合法的考试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测试的“信度”,造成一定的失真,影响抽样估计的优良性。
(二)点估计存在偏移现象
自学考试属于“一次性过关型考试”,以60分值为估计参照点:60分及以上为及格,表示通过该门课程测试达到标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表示未通过该门课程需要重新学习。“60分”作为估计参照点应具有优良性,体现出估计点的“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上述失真的影响,估计参照点会出现一定的偏移,以至于产生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学科成果与考试结果不对等的现象。
(三)过程性考核有效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可以修正代表性误差,在实践中每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基本综合了学生10次以上的到课记录、5次以上作业情况、5次小测试和1次综合测试、学科扩展思考记录,而多个样本平均值可以减小代表性误差,提高测试“效度”。过程性考核评价由多个个体提供,比较客观全面,弥补了测试者单方数据出现的“信度”失真问题。
(四)过程性考核修正估计点偏移
根据点估计来判断整体水平而完全没有误差,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给予一个区间估计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如下图。
根据试点单位设置的权重(以30%为例),可以计算出综合了过程性考核成绩后,点估计由60分扩大成估计区间60-60×2/7≤X×60+60×2/7,?X=t?x=17,使得抽样平均数落入区间概率增大,但是考虑到一些考生没有参加过程性考核或只参加课程部分的过程考核阶段,该部分学生学业成果只能依据国家统考成绩来进行衡量,所以估计区间上限只宜为60,则估计区间为:60-60×2/7≤X≤60,落入区间的抽样平均数均可认为达到考试合格标准。
三、合理设置过程性考核方案
以过程性考核成绩修正国家统考成绩,须建立科学严密方案,防止出现纳伪错误。(1)需要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进行保护;(2)遵循考生自愿原则;(3)慎重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不宜过大或太小,以免对国考权威性和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4)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作用,结合专业发展动态改革课程内容,大力发展专业建设;(5)合理构局过程性考核指标构成和分配,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点检测,应做到基本知识点全覆盖,进一步减小抽样误差;(6)建立监督及责任人制度,对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提供、登记、汇总、上报要多次复核,慎防出现登记性误差。
四、科学导向过程性考核的发展
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持续推进,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首先,各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分析和看待过程性考核涉及公平问题的异议,通过试点反复测试自学考试“四度”和估计区间取值范围,深入研究过程性考核的构成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衡量过程性考核和国家统一考试的权重分配,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自学考试评价综合体系。
其次,主考院校要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适当扩大过程性考核课程覆盖面,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服务于社会,从关注社会效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出发为自考考生提供方便、高效、低费、课程全覆盖的网络学习途径。在考核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践及技能测试,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
再次,助学单位应当明确过程性考核在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制度上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考核方案公平公正地对自考学生进行学习记录,并逐级汇总、上报真实、有效的考生成绩。
最后,考生要传承和发扬自学考试优良的学习传统,在学习中锻炼意志品质,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生存技能。
五、结语
引入过程性考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持续发展中的新思路,需要加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这样才能使自学考试向终身教育转型,保持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洁明.统计学原理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小川.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的科学性分析[J].中国考试,2011(6).
4.电大工商管理统计考试复习题 篇四
一、单项选择
1.下类选项中,(D)属于管理的对象。
A.组织资源和组织目标。B.组织中的人 C.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 D.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韦伯认为,企业组织中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利(A)。A.理性—合法的权利 B.超凡的权利 C.传统的权利 D.理性的权利 3.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C)。
A.计划 B.管理者的意愿 C.战略计划 D.指导性计划
4.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B)的方案。A.简单易行 B.满意 C.风险最小 D.利润最大
5.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愿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D)特征。
A.长远性 B.纲领性 C.客观性 D.全局性
6.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C)。
A.竞争战略分析 B.BCG矩阵分析 C.SWOT分析 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7.经常重复发生,能按依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A)。A.程序化决策 B.日常管理决策 C.决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8.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C)。
A.25台 B.100台 C.125台 D.12.5台 9.决策的终点是(D)。
A.确定备选方案 B.提高管理效率 C.确定最优方案 D.实施决策方案
10.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就是(B)。A.人事关系 B.组织结构 C.组织目标 D.责权利关系
11.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C)原则。
A.分级管理 B.分工与协作 C.责权利对等 D.弹性结构
12.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喝酒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13.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A)。A.自我考评 B.群众考评 C.专家考评 D.上级考评
14.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利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B)。A.两者的权利都源自职位。B.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C.领导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D.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自身
15.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C)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较多,对人关心很少,属于任务是领导。
A.1—1型 B.1—9型 C.9—1型 D.5—5型
16.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D)。A.焦虑 B.紧张 C.防范 D.挫折
17.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B)不能直接起到吉利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成就因素 D.效价因素
18.(A)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A.书面沟通 B.非语言沟通 C.口头沟通 D.电子媒介沟通 19.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C)过程。A.通报 B.下达 C.反馈 D.上报
20.控制工作应当着眼于组织发展的整体需求,这就要求控制应具有(A)。
A.全局概念 B.公司战略 C.建立客观标准 D.切合管理人员特点
二、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有2—4个以上是准确的,请将这些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中,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奇特独特的性质,比如(ABD)。A.管理具有二重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时效性 D.管理具有艺术性
22.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ABCD)。A.产品设计 B.产品质量 C.厂容厂貌 D.员工服饰
23.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战略远景,还必须设计一套中短期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这就是(BD)。A.宗旨 B.目标 C.计划 D.目的
24.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BCD)。
A.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B.管理简单方便 C.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D.经营目标集中
25.按照决策所给出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ACD)。A.确定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不确定型决策
26.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BC)。
A.集权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机械式组织 D.分权式组织
27.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BCD)。A.有职位的人 B.有知识的人 C.有能力的人 D.对组织忠诚的人
28.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ABCD)。A.领导者 B.作用对象 C.被领导者 D.客观环境
29.工作丰富化试图使工作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型,下列方法能够使工作丰富起来(ACD)。A.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往 B.在其能力范围内,最大量的增加其同类工作的数量 C.放心大胆的任用下属,以增强其责任感
D.采取措施以确保下属能够看到自己为工作和组织所做的贡献
30.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ABC)等方面的要求。A.及时性 B.可靠性 C.经济适用性 D.全面性
三、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X.)31.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2.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纪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X.)33.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34.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X.)35.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X.)36.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管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37.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
(X.)38.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39.正是沟通通常是在组织的层次系统内进行,约束力强,能保证有关人员或部门按时、按量得到规定的信息,严肃、有利于保密。
(X.)40.控制的目的必须是对控制客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
四、案例分析(60分)41.案例一
美华公司的职工管理制度
美华公司有一项建议制度或称提案制度,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
实施建议制度的最初一年只征集至183条建议,但随后逐年递增,建议采用率也在上升。1990年员工提出的建议首次超过10万条,采用率为57%,2005年提出建议达50万条,采用率为88%;2008年提出建议高达85.9万条,采用率高达94%。资料表明,在1990-2008年间,美华公司收集建议有230万条之多。
建议制度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仅2003-2005年,就为公司节省了1000多万元。其中有不少建议每月就可为公司节省80多万元。
员工建议一旦被采纳,公司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奖励。此外,公司对于在不同阶段提出建议被采纳的人员在月末或年末以奖状/奖品/奖金等不同形式给予奖励。问题:
(1)本案例突出体现了哪项管理职能?请至少简述两种该理论。(15分)(2)根据美华公司的案例,谈谈职工参与管理的重要性。(10分)答案
(1)本案例突出体现了哪项管理职能?请至少简述两种该理论。(15分)
体现了管理的激励职能。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励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简述其中任何两种理论均可。(2)根据美华公司的案例,谈谈职工参与管理的重要性。(10分)
①职工参与管理,可以使职工或下级感受到上级主管的信任、重视和赏识,能够满足归属感和受人赏识的需要。
②职工参与管理,会使多数人受到激励。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美华公司的职工参与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成效。如,为公司节省了1000多万元。
42.案例二
让班组做主
前进通用机器T金属加工车间主任史涛,不久前被厂里派到市经委办的第三期基层管理短训班去学习,听到了不少专家、学者所做的关于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报告,很受启发。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孟教授关于群体决策的讲演,他说,根据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及实践表明,只要给广大职工以机会,他们就会集体想出高明的主意,领导上也会乐于采纳的。就是说,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班组去做主,制定有关他们工作的决策。
老史觉得这很有道理。短训班结束,回到车间后,老史决定要在实践中试一试他所学来的某些原理。于是他把本车间第二工段的25名职工全都召集来,对他们说,因为他们工段新近添置了高效率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新设备,几年前就制定了的老生产定额看来已过时,显然已不适应新情况。现在想让他们自己来讨论一下,集体决定他们的定额该是多少才最合理。布置完了讨论,老史就回车间办公室去了。他觉得自己不该去参加讨论,领导在场,大家不易畅所欲言,而且显然对大家不够信任。但他坚信,群众准会定出连他本人都不敢提出的先进标准来。
一个小时之后,老史又回到那工段。工人们说,他们都觉得原来的定额不够合理,定得过高;现在既然授权他们自己来设置定额,经集体讨论决定,新定额应比原来的降低10%。
该怎么办呢?接受大家的决定,又实在太低,肯定要赔钱,对厂里怎么交代得过去?拒绝吧,又失信于民,下回谁还听你的?
老史实在进退两难,只好去登门拜访孟教授,请教他的高见去了。心里老大不高兴:这老书呆子,光出馊主意坑人,说的那套根本不灵嘛!问题:
(1)孟教授讲的领导应发扬民主,给员工策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0分)(2)老史的实践为什么不成功?这失败本来能避免吗?怎样才能避免?(15分)(3)实行民主管理应具备哪些条件?该工段具备这些条件吗?(10分)答案:
(1)孟教授讲的领导应发扬民主,给员工策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0分)从以下两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来回答均可:
①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关系。②领导风格与民主管理。
⑵老史的实践为什么不成功?这失败本来能避免吗?怎样才能避免?(15)公司的有关制度、员工自身的条件等导致老史的实践失败。失败能够避免。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如制定合理的生产定额范围;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等等。
⑶实行民主管理应具备哪些条件?该工段具备这些条件吗?(10分)
根据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方式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行民主管理要求员工既有工作热情,又有必需的知识与能力。
该工段不具备这些条件。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第一章复习题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
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A.发言人
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
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
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
D.管理技能
二、多项选择
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
A.管理具有二重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时效性
2.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3.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
A.人际关系角色
B.组织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4.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
A.信息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
5.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
A.技术环境
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6.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等。
A.人力资源
B.物力资源
C.财力资源
D.技术资源
三、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C; 3.D; 4.C; 5.A;6.D; 7.C。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D; 3.ACD; 4.BCD; 5.ABCD;6.ABCD。
三、判断正误
1.×;2.×; 3.√;4.×;5.×;6.×; 7.√;8.√。
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
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A.科学技术
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A.乔治·梅奥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提出来的。
A.马克斯·韦伯
B.亨利·法约尔
C.乔治·梅奥
D.弗雷德里克·泰罗
6.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单纯人
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A.社会经济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技术系统
D.社会生产组织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A.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先进的社会制度 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D.企业形象
10.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
A.厂容厂貌
B.职工风貌
C.企业制度
D.企业精神
二、多项选择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塞缪尔·纽曼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3.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
A.传统的权力
B.理性----合法的权力
C.纯粹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4.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A.精神文化
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5.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下列选项中()是其主要内容。
A.系统思考
B.改变心智模式 C.超越自我D.建立共同愿景
6.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
A.产品设计
B.产品质量
C.厂容厂貌
D.员工服饰
三、判断正误
1.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2.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3.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4.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
5.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6.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2.C; 3.D; 4.C; 5.B;6.B; 7.C;8.A; 9.C; 10.D.
二、多项选择
1.BCD; 2.ABC; 3.ABD; 4.ACD; 5.ABCD;6.ABCD。
三、判断正误
1.×; 2.×; 3.×;4.√;5.×; 6.×。
第三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计划工作的前提是()。
A.决策
B.预测
C.管理
D.领导
2.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负责制定的。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所有管理者
3.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性质。
A.超前性
B.普遍性
C.创新性
D.灵活性
4.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
A.计划
B.管理者的意愿
C.指导性计划
D.战略计划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的关系。
A.整体与局部
B.纵向与横向
C.综合与专业
D.普遍与特殊
7.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
A.政策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预测
10.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
A.预测
B.短期预测
C.中期预测
D.长期预测
二、多项选择
1.计划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可分的B.计划的确定总是在其他管理职能之前
C.计划工作是一成不变的D.计划工作始终贯穿于组织、人事等工作中
2.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相比较,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战略计划的内容具有纲领性
B.战略计划的对象是组织全局
C.战略计划的任务是设立目标
D.战略计划的风险性较高
3.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
A.销售费用预算
B.零基预算
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4.规划是指组织为实现它的()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A.发展
B.目标
C.策略
D.政策
5.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
A.高学历者的比例
B.高利润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6.以下选项中,()属于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
A.收益
B.成本
C.期限
D.风险
7.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价,计划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A.确定组织的目标
B.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确定指标的权重
8.通常,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等。
A.预测时间长短
B.预测方法
C.人员的知识技能
D.信息的准确度
三、判断正误
1.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
2.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划。()
3.以效率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
4.一般来说,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5.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6.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2.A;3.C;4.D;5.B;6.A;7.C; 8.B;9.A; 10.D。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D;3.ACD; 4.BCD; 5.BCD;6.ABCD;7.BD;8.AB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5.×;6.√。
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来的是()。
A.泰罗
B.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2.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A.现实性
B.权变性
C.关键性
D.协调性
3.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原则。
A.现实性
B.可行性
C.程序性
D.权变性
4.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
B.评估工具
C.指标体系
D.激励手段
5.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
A.适当利润
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
D.理想利润
6.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A.企业目标
B.主要目标
C.次要目标
D.并行目标
7.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
B.短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长期目标
8.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有一位学者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他就是()。
A.E·C·施勒
B.R·利克特
C.D·麦格雷戈
D.罗宾斯
9.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
A.2个
B.5个
C.10个
D.15个
10.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D.重合性
11.()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初
12.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权变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二、多项选择
1.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
A.多重性
B.层次性
C.单一性
D.变动性
2.目标是组织制订计划的基础,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必需遵守正确的原则,它们是:()。
A.现实性原则
B.定量化原则
C.权变原则
D.协调性原则
3.根据拉·柯·戴维斯等学者的观点,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主要目标
B.综合目标
C.并行目标
D.次要目标
4.目标分解过程中应注意()。
A.目标体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B.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 C.要突出重点目标
D.目标分解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5.目标管理注重结果,所以,对部门、个人的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
A.自我评定
B.领导评审
C.小组考核
D.群众评议
6.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
A.管理效率提高了
B.组织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C.职工主动参与目标的设立
D.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三、判断正误
1.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
2.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比较看来,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3.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4.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不仅把企业看成是经济组织,还认为企业应当担负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不仅是一个由职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包含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要素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这些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的目标。()
5.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6.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7.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8.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9.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10.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B; 3.A; 4.A; 5.B;6.B; 7.D;8.C; 9.B; 10.A;11.B; 12.D。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D; 3.ACD; 4.ABCD;5.ABD; 6.ABCD。
三、判断正误
1.×;2.×;3.×; 4.√;5.×;6.×; 7.√; 8.×; 9.×; 10.×。
第五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
A.决策
B.预测
C.计划
D.组织
2.组织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粗线条的设计。这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A.纲领性
B.长远性
C.指导性
D.客观性
3.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
A.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
D.职能战略
4.战略管理是组织()最重要的职责。
A.创始人
B.高层管理者
C.全体管理者
D.股东大会
5.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
A.竞争战略分析
B.SWOT分析 C.BCG矩阵分析
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6.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依据是()。
A.竞争战略
B.组织目标
C.公司层战略
D.组织内部资源
7.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A.一体化发展战略
B.多元化发展战略
C.稳定型发展战略
D.密集型发展战略
二、多项选择
1.组织的战略远景包括以下内容:()。
A.经营目标
B.经营理念
C.企业宗旨
D.企业资源
2.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
A.语言晦涩
B.表述过长
C.狭窄
D.空泛
3.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A.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B.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C.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 D.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4.战略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概括起来就是:()。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
D.战略控制
5.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
A.经营目标集中
B.管理简单方便
C.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D.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6.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战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
A.前向一体化战略
B.后向一体化战略
C.多维一体化战略
D.多元一体化战略
7.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
A.关联多元化
B.同心多元化
C.无关联多元化
D.复合多元化
三、判断正误
1.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3.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4.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
5.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A; 3.D; 4.B;5.B;6.C; 7.D。
二、多项选择
1.BC;2.CD;3.BCD;4.ABCD; 5.ABC;6.AB;7.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第六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某企业试图改变其经营方向,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属于()。
A.战略性决策
B.战术性决策
C.业务性决策
D.程序化决策
2.决策的第一步是()。
A.拟定备选方案
B.确定决策原则
C.确定决策目标
D.识别问题
3.决策的前提是()。
A.识别问题
B.拟定备选方案
C.确定决策目标
D.确定决策原则
4.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模型很多,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
A.盈亏平衡点法
B.哥顿法
C.决策树法
D.莱普勒斯法
5.()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A.德尔菲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莱普勒斯法
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A.25台
B.100台
C.125台
D.12.5台
7.某产品有三个生产方案,其成本状况为:甲方案固定成本为5000,单位变动成本为100;乙方案固定成本为12000,单位变动成本为60;丙方案固定成本为30000,单位变动成本为30。若丙方案为最佳方案,则产量为()。
A.150 B.300 C.500 D.700
8.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 B.130 C.60 D.30
9.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3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3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45元,如果现在的产销量为25000件,则该公司的经营安全状况属于()。
附表:经营安全率和经营安全状况表
经营安全率S >30%
25%--30%
15%--25%
10%--15%
<10%
经营安全状况 安全 较安全 不太好 要警惕 危险
A.安全
B.较安全
C.不太好
D.要警惕
10.某企业在下有甲、乙、丙三种产品方案可供选择,每种方案都面临畅销、较好、一般和滞销四种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市场状态 概率 方案
甲 乙 丙
那么,用决策树法选出的最优方案是()方案。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1.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方案
甲 乙 丙
120
40
0-40
畅销
一般
滞销
0.4 110 90 70
0.2 80 60 50
0.3 50 40 30
0.1 0 20 10
畅销
较好
一般
滞销
那么,用冒险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2.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方案
甲 乙 丙
120
40
0-40
畅销
一般
滞销
则,用折衷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设:最大值系数为0.7)
A.甲
B.乙
C.丙
D.甲和丙
13.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甲 乙 丙
120
40
0-40
则,用后悔值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A.甲
B.乙
C.丙
D.甲和丙
二、多项选择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战术性决策
2.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日常管理决策
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 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4.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
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盈亏平衡点法
D.哥顿法
5.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
A.预测
B.决策
C.函询
D.反馈
三、判断正误
1.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1.×;
2.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2.×;
3.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3.√;
4.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4.×;
5.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5.√。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2.D; 3.A; 4.A; 5.C; 6.C; 7.D; 8.D;9.C; 10.A; 11.C; 12.C; 13.B。
二、多项选择
1.BCD; 2.BD; 3.ABD; 4.ABD;5.CD。
三、判断正误
1.×;2.×;3.√;4.×;5.√。
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与()相匹配。
A.组织目标
B.管理理念
C.组织结构
D.战略计划
2.矩阵式组织属于()组织结构。
A.机械式
B.有机式
C.直线式
D.平行式
3.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A.责权利对等
B.分工与协作
C.分级管理
D.弹性结构
4.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A.职能制结构
B.直线职能制结构
C.事业部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
5.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
A.职能制结构
B.事业部制结构
C.直线职能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
二、多项选择
1.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集权式组织
D.分权式组织
2.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
B.职责的规定
C.利润的高低
D.职位的安排
3.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等。
A.战略
B.技术
C.环境
D.组织规模
4.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和职能型都有优势,它()。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
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
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5.组织变革可以分为多种,比如()。
A.特殊性变革
B.适应性变革
C.创新性变革
D.激进性变革
三、判断正误
1.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
2.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
3.高科技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基础条件。()
4.组织发展是管理层的事,与普通员工无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B; 3.A; 4.D; 5.B.
二、多项选择
1.AB; 2.ABD;3.ABCD; 4.ABC; 5.BCD。
三、判断正误
1.×;2.√;3.√;4.×。
第八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D.经济效益
2.应用模拟情景训练方法测试应聘者有较高的准确度,常用于招聘()。
A.中层管理者 B.基层管理者
C.普通管理者 D.高层管理者
3.考评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主要通过向()获取信息。
A.上级部门 B.关系部门
C.下属部门 D.主管部门
4.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
A.上级考评 B.群众考评
C.专家考评 D.自我考评
5.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
A.有计划的提升 B.职务轮换 C.委以助手职务 D.临时提升
二、多项选择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
A.有职位的人 B.有知识的人 C.有能力的人 D.对组织忠诚的人
2.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因事择人 B.人事动态平衡
C.量才使用 D.程序化、规范化
3.管理人员的内部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
A.调动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B.吸收外部人才 C.保证选聘工作的准确性 D.被聘者可以迅速展开工作
4.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
A.心理素质考评 B.业务能力考评 C.达标绩效评价 D.管理绩效评价
三、判断正误
1.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
2.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
4.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
5.在管理人员考评时,由上级人员填写的考评表主要是考核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
6.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D; 3.B; 4.D; 5.B。
二、多项选择
1.BCD; 2.ABCD; 3.ABCD; 4.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第九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A.两者的权力都源自职位 B.领导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C.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D.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自身
2.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
A.法定权利 B.奖惩权力
C.组织权力 D.自身影响力
3.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 B.9-1型
C.1-9型 D.5-5型
4.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
A.高工作—高关系 B.低工作—低关系
C.低工作—高关系 D.高工作—低关系
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A.不为法 B.糊涂法
C.缓冲法 D.转移法
二、多项选择
1.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
A.领导者 B.作用对象
C.被领导者 D.客观环境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
A.关怀维度 B.定规维度
C.员工导向 D.生产导向
3.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A.员工素质 B.职位权力
C.任务结构 D.上下级关系
4.领导干部大致有“思想型”、“实干型”、“智囊型”、“组织型”等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帅才”的是()。
A.思想型领导 B.智囊型领导
C.组织型领导 D.实干型领导
5.目标路径理论提出了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下属因素。下属因素主要是指:()。
A.控制点 B.工作群体
C.经验 D.知觉能力
6.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
A.转移法 B.不为法
C.换位法 D.糊涂法
三、判断正误
1.下属的成熟程度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是靠内部动机激励。()
2.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3.目标路径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
4.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5.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D; 3.C; 4.A; 5.D。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 3.BCD; 4.AC; 5.ACD; 6.AB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第十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
A.挫折 B.紧张
C.防范 D.焦虑
2.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
A.60%--70% B.70%--80% C.80%--90% D.90%以上
3.()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公平理论
4.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效价因素
5.“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理论的观点。
A.需要层次 B.双因素
C.公平D.成就需要
6.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A.自然消退 B.惩罚 C.消极强化 D.正强化
7.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
A.高层次的专业人员 B.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C.一般专业人员 D.一般操作人员
8.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及奖品,分配有意义的工作等行为在强化理论中属于()。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二、多项选择
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后的防范措施一般有()。
A.紧张不安的措施 B.积极进取的措施
C.消极防范的措施 D.寻求激励的措施
2.需要层次理论中,下列选项属于安全需要的有()。
A.维持生命的衣食住行 B.生活要得到基本保障
C.避免人身伤害,失业保障 D.年老时有所依靠
3.在双因素理论中,()体现的是保健因素。
A.要给职工提供适当的工资和安全保障
B.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C.对职工的监督要能为他们所接受
D.工作得到认可和赏识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对()等激励需要。
A.安全的需要 B.权力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成就的需要
5.强化理论中的强化类型有()。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6.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按三个方面来划分:()。
A.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B.稳定性
C.可控性 D.激励程度
7.工作丰富化试图使工作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下列方法使工作丰富起来()。
A.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往
B.放心大胆地任用下属,以增强其责任感
C.在其能力范围内,最大量的增加其同类工作的数量D.采取措施以确保下属能够看到自己为工作和组织所作的贡献
三、判断正误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如果管理者真正了解了员工的需要,依其需要来进行激励,则会产生很大的极力作用。()
3.根据归因理论,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归于不稳定因素可以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4.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的。()
5.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6.合理化建议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据美国一家公司估计,生产率的提高有20%得益于工人提出的建议,其余80%来自技术的进步,但是,管理人员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那20%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A; 4.A; 5.D; 6.C; 7.C; 8.A。
二、多项选择
1.BC; 2.BCD; 3.ABC; 4.BCD; 5.ABCD; 6.ABC; 7.ABD。
三、判断正误
1.×; 2.√;3.×; 4.√; 5.×; 6.√。
第十一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C.将工作布置下去 D.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2.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沟通类型中,()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A.工具式沟通 B.情感式沟通
C.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D.都不具有
3.()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A.口头沟通 B.非语言沟通
C.书面沟通 D.电子媒介沟通
4.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A.地位差异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协调不够
5.人们只记忆经过自己的选择愿意记忆的信息,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沟通障碍是由于个体障碍中的()原因造成的。
A.情绪 B.信息操控
C.选择性知觉 D.非语言提示
6.导致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中,()是由于组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历、禀赋等都各不相同而导致的。
A.组织中个体自以为是的态度 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C.组织中个体假设相似的存在 D.组织中个体利己动机的存在 7.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建设性冲突 B.破坏性冲突
C.日常冲突 D.利益性冲突
8.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
A.建立联络小组 B.强制解决
C.协调解决 D.解决问题
二、多项选择
1.信息沟通一般包含下列环节:()。
A.信息源发出经过编码的信息 B.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信息
C.接受者接受信息并解 D.信息反馈
2.按照组织系统划分,沟通方式分为()。
A.工具式沟通 B.情感式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3.下列沟通障碍中,属于组织障碍的有()。
A.地位差异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协调不够
4.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有()。
A.组织中个体自以为是的态度 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C.组织中个体假设相似的存在 D.组织中个体利己动机的存在 5.管理冲突一般包括()等步骤。
A.诊断冲突 B.分析冲突
C.支持冲突 D.干预冲突
(三)判断正误
1.沟通过程中有了反馈,表明信息接受者收到并完全理解了信息发出者的信息。()
2.人们常常会说:“那不是我的意思!”或者“我还以为是这样!”这些话反映了错误地发出和接收信息在沟通中经常出现。()
3.口头沟通虽然其比较精准,但是耗时较多,同样时间内所表达的信息远远不能与书面沟通相比。()
4.非语言沟通主要包括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等。非语言沟通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能够令人信服地表达人的真情实感。()
5.采用轮盘式沟通模式时,每位成员都可以与其他每个人自由沟通,因此沟通快,但由于沟通渠道太多,容易造成混乱并且降低传递信息的准确度。()
6.研发部门想要达到最好的技术状态,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部门需要尽快地把产品推向市场,需要赶时间。双方在沟通时就容易出现争执。这是由于目标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
7.情绪异常影响人们的有效沟通,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所以,当管理者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停止沟通。但是,由于管理者是沟通的主体,因此如果沟通的对象情绪不稳定,则不需要停止沟通。()
8.在组织管理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需要运用管理技巧有效地解决冲突。千万不能激发冲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B; 3.C; 4.A; 5.C;6.B; 7.A; 8.D。
二、多项选择
1.ABCD; 2.CD; 3.ABCD; 4.ABCD; 5.AB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8.×。
第十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决策
2.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过程,而()始终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过程的起点。
A.计划 B.控制
C.协调 D.指挥
3.即时控制通常指的是()。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反馈控制 D.全面控制
4.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A.内容 B.范围
C.对象 D.环节
5.某企业将2006年本企业的历史最高利润额作为本的利润指标,这在控制标准中属于()。
A.历史标准 B.计划标准
C.最高标准 D.标准
6.在控制标准中,诸如单位产品产出所需工时数、耗电量、原材料消耗量,及单位机器台时产量、货运吨公里油耗等标准属于()。
A.价值标准 B.实物标准
C.收益标准 D.成本标准
7.某单位制定的年终考核指标中有一条“工作要认真负责”,这样的标准不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
A.目的性 B.多元性
C.可检验性 D.协调一致性
8.控制工作应当着眼于组织发展的整体需要,这就要求控制应具有()。
A.全局观念 B.与计划协调一致
C.建立客观标准 D.切合管理人员特点
二、多项选择
1.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
A.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B.行业主管人员
C.中层管理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
2.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等类型。
A.全面控制 B.局部控制
C.官僚控制 D.文化控制
3.控制系统是指由()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 B.控制客体
C.控制信息 D.控制措施
4.下列选项,()属于没有确定的实物单位而只以一定的金额予以表示的控制标准类型。
A.销售额 B.耗电量
C.成本总额 D.工资总额
5.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等方面的要求。
A.及时性 B.可靠性
C.经济适用性 D.灵活性
6.为了保证对组织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目标明确原则 B.控制关键点原则
C.刚性原则 D.及时性、经济性原则
三、判断正误
1.控制就是为了确保既定的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2.控制工作只是上级主管人员或主要是中层主管人员的职责。()
3.前馈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
4.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例外性的、非程序性和重大的程序性控制活动,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集中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5.控制的目的必须是对控制客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
6.成本标准和收益标准都属于实物标准。()
7.统计师和会计师喜欢用复杂的表格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喜欢用数据或图表形式。控制工作必须切合管理者的个人情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2.B;3.A;4.D;5.A;6.B;7.C; 8.A.
二、多项选择
1.ACD; 2.AB; 3.ABCD; 4.ACD; 5.ABC; 6.AB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第十三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
A.各级管理者 B.员工的行为
C.人事部门 D.主管人员
2.基层管理者常用的控制方法是()。
A.培训
B.直接监督或巡查
C.股票期权
D.人事调整
3.人事调整的目的是()
A.企业效率最大化
B.企业利润最大化
C.保证工作或任务的完成D.节约成本
4.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应该掌握()。
A.成本收益分析法
B.供应链管理方法
C.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D.预算控制
5.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或获取价格优势的基本途径。
A.质量管理 B.降低成本
C.采购控制 D.产品控制
6.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中,()是以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确定的各项劳动定额、消耗定额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
A.历史成本法
B.计划法
C.定量法
D.定额法
7.对供应商的评价中,()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求变化的能力。
A.技术能力 B.服务能力
C.协同能力 D.供应能力
8.()是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涉及组织所有收入或支出项目的总的预算。
A.部门预算 B.收入预算 C.刚性预算 D.总预算
9.()控制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而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A.流动性 B.运营能力
C.损益 D.成本
10.()反应企业资产创造利润的效率。
A.销售利润率 B.产品合格率
C.固定资产折旧率 D.投资收益率
二、多项选择
1.人员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明确任务及偏差的责任人 B.为岗位或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员
C.合理安排薪酬 D.调动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一般来说,对作业系统的控制主要围绕()等问题展开。
A.利润 B.质量
C.成本 D.采购
3.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A.单位成本
B.固定成本
C.平均成本
D.可变成本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
A.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 B.采购预算和成本预算
C.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D.总预算和部门预算
5.零基预算的程序包括()。
A.建立预算目标体系 B.逐项审查预算
C.编制预算 D.排定各项目、各部门的优先顺序
6.从组织层次上来看,绩效可以划分为()。
A.员工个人绩效 B.部门绩效
C.全面绩效 D.董事会绩效
三、判断正误
1.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主体是各级管理者。招聘、培训、报酬、绩效考评等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
2.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3.培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机构的选择。()
4.质量不仅仅是指服务质量,还包括产品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写作的质量等。()
5.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不同环节发现的有关信息要尽可能在组织内部共享,以利于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6.在作业系统的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高,作业系统的效率越高。()
7.采购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输入品进行评价和挑选,以确保输入品的质量、数量和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8.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资源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9.在平衡记分卡的实施过程当中,会受到文化、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质与俄和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B; 3.C; 4.C; 5.B; 6.D; 7.C; 8.D; 9.B;10.D;
二、多项选择
1.ABD; 2.BCD; 3.BD; 4.ACD; 5.ABCD; 6.ABC。
三、判断正误
5.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五
考试复习大纲(公共基础)第六章 统计基础
四、简答题
119.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何作用? 119.统计分组是根据现象总体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中各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志 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研究总体内部的结构;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120.简述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120.指标和标志的区别:指标反映总体特征,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特征;指标必须可度量,而品质标志不 度量。-指标和标志的联系:多数指标数值是由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来;指标和数量标志可以转化。
121.什么是分配数列?分配数列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121.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状况,由分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构E
122.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122.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统计的,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统计的;时期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可以相加,点指标不同时点的数值不能相加;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 无直接关系。
123.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3.运用相对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坚持可比性原则;正确选
对比的基础;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
124.什么是权数?它对平均数起什么作用? 124.权数即各组单位数,权数对平均数起权衡轻重的作用。
125.由组距数列计算的平均数为什么仅仅是平均数的近似值? 125.组中值的假定条件是各组内变量值呈均匀分布,据此计算出的平均数仅仅是平均数的近似值。
126.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126.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它是综合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指标。变异指标可以 明平均数的代表性和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127.什么是变异系数?计算它有何意义? 127.变异系数是指消除平均数影响后的变异指标,其形式为相对数,因此,也称为标志变异相对数指在 可用于对计算单位不同、平均数不同的变量数列的标志变异程度进行对比。
128.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编制动态数列有哪些作用? 128.动态数列由现象所属的时间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素构成。编制动态数列的作用主要有:可以计算各 种分析指标,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状况;揭示现象的数量变化趋势和波动规律;可以对现象的未来进 行预测。
129.编制动态数列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29.坚持可比性原则,包括时间、总体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的可比性。
130.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有何异同? 130.相同点:两者都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不同点:序时平均数反映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的一般水平,依据动态数列计算;一般平均数反映同一标志在不同单位的一般水平,依据变量数列计算。
13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什么不同?二者各自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131.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侧重于考察中长期计划期末发展水平。其计算要求是:在期初水平的基 础上,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所达到的期末水平与实际期末水平相等。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侧重于考察 中长期计划各期水平的总和。其计算要求是:在期初水平的基础上,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达到的各期水平的 和,与实际各期水平之和相等。132.什么叫统计指数,他有哪些作用? 132.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是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的多要素所构成的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 动的相对数。指数的作用:综合反映多要素所构成的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 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反映现象在较长时间条件下的变动趋势;综合评价现象的发 展状况。
133.什么叫综合指数,其编制原理的要点是什么? 133.综合指数是对不能直接加总的指数化指标引进同度量因素进行综合,并进行不同时间上的对比来 编制总指数的一种方法。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综合指数的特点: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将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加以固定,消除同度量 因素变动的影响,单独反映指数化指标的综合变动程度。
134.什么是相关关系,它和函数关系有什么区别? 134.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或者若干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确定的关系,它是一种非严格的确定 性的关系;函数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完全确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一种严格的确定性的关系。
6.统计学复习总结 篇六
4.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5.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
6.概率:是描写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8.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初始状态未调整到零、标准试剂未经校正、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可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
9.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过程中,即使仪器初始状态及标准试剂以校正,但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完全不一致。这种误差往往没有固定的倾向,有时高有时低。
12.标准误:也称标准误差,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
13.标准差:是一种表示分散程度的统计观念。
14.指标:指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
15.相对数:是两个相关的绝对数之比,也可以是两个统计指标之比。
16.率: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的总数之比,说明某现象出现的强度活频率。
17.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比表示。
18.相对比:是A、B两个关联指标之比,用以描述两者的对比水平。19 统计学是一门用于观察资料的应用科学它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无限的应用性和以高等数学为基础的计算性它广泛的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各个领域
20医学统计研究对象及特征同质性 大量性变异性平均数是描述一组同质的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指标 22 算术均数 是描述一组同质的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指标
23几何均数是描述一组同质的呈对数整台分布的计量资料变异系数的指标 1极差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四分位数间距2离均差平方和 方差 标准差 变异系数 3方差4标准差5变异系数 25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搜集资料
一资料来源
1统计报表
2报告卡如报出生率换染率
3日常工作记录如 住院病历
4专题研究或实验研究
5学术专题研究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
6图书资料
7国际互联网
二资料要求
(一)三性及时性 正确性完整性
(二)四原则对照原则均衡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
三 整理资料核对 2 分组按质量等级分组3 归纳 手工法 机械法 4 列表
1.什么叫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与统计学、卫生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它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实践,阐述统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研究资料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行科学推断的一门应用统计学。医学统计学与生物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互有联系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三者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故难以截然划定界限。生物统计学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从生物范畴的角度来看,显然比医学统计学的范围更广,其原理和方法一般均可应用于医学研究。医学统计学和卫生统计学均应用于医学研究,而前者侧重于医学的生物性方面,后者侧重于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方面。
2.标准差和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标准差与标准误的意义、作用和使用范围均不同。
(1)标准差一般用s 表示,是表示个体间变异大小的指标,反映了整个样本对样本平均数的离散程度,是数据精密度的衡量指标。
标准误一般用sx 表示,反映样本平均数对总体平均数的变异程度,从而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是量度结果精密度的指标。
(2)随着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 的增大, 标准差趋向某个稳定值,即样本标准差s 越接近总体标准差σ。
标准误则随着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 的增大逐渐减小,即样本平均数越接近总体平均数μ;故在实验中也经常采用适当增加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 减小sx 的方法来减小实验误差,但样本数太大意义也不大。
(3)标准差是最常用的统计量, 一般用于表示一组样本变量的分散程度,当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与均数结合可估计正常值范围,计算变异系数等
标准误一般用于统计推断中,主要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如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参数的区间估计与点估计等。
联系:标准差与标准误尽管都是反映变异程度的指标。标准误是标准差的1/ n;二者都是衡量样本变量(观测值)随机性的指标,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误差;二者在统计推断和误差分析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3.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通过分析研究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将总变异及自由度按其来源分解
4.常用相对数指标有哪些?它们在计算和意义上有何不同? 常用的有率、构成比和相对比,5.x2检验的适用范围和各个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6.简述非参数统计方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对总体的分布不作假设或仅作非常一般性假设条件下的统计方法
称为“非参数统计”。适用范围:(1)待分析数据不满足参数检验所要求的假定,因而无法应用参数检验。(2)仅由一些等级构成的数据,不能应用参数检验。(3)所提的问题中并不包含参数,也不能用参数检验。(4)当我们需要迅速得出结果时,也可以不用参数统计方法而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来达到目的。
7.非参数统计方法有何优缺点?
优点 1等级资料2对资料没有特殊要求总体为偏态总体分布未知计量资料(N《30)有过大或过小的数值 3总体方差不齐
缺点检验效率低容易犯第二类错误
8.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回归分与相关分的联系:研究在专业上有一定联系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直线关系以及如何求得直线回归方程等问题,需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从研究的目的来说,若仅仅为了了解两变量之间呈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宜选用线性相关分析;若仅仅为了建立由自变量推算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宜选用直线回归分析。从资料所具备的条件来说,作相关分析时要求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作回归分析时要求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一般变量。差别主要是:(1)在回归分析中,y被称为因变量,处在被解释的特殊地位,而在相关分析中,x与y处于平等的地位,即研究x与y的密切程度和研究y与x的密切程度是一致的;(2)相关分析中,x与y都是随机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y是随机变量,x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非随机的,通常在回归模型中,总是假定x是非随机的;(3)相关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揭示x对y的影响大小,还可以由回归方程进行数量上的预测和控制。
9.直线相关与等级相关有何区别?
7.“统计与概率”复习专题 篇七
1.下列选项中, 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的统计图是 () .
A.扇形图B.条形图C.折线图D.直方图
2.数据21, 21, 21, 25, 26, 27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 .
A.21, 21 B.21, 23 C.23, 21 D.21, 25
3.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 放有3个白球, 5个红球, 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从中随机摸取1个, 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 .
4.如图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正六边形转盘, 其中三个正三角形涂有阴影.转动指针, 指针落在有阴影的区域内的概率为a;如果投掷一枚硬币, 正面向上的概率为b.关于a, b大小的正确判断是 () .
A.a>b B.a=b
C.a<b D.不能判断
5.以下是某手机店1~4月份的两个统计图, 分析统计图, 对3、4月份A型手机的销售情况四个同学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 其中正确的为 () .
A.4月份A型手机销售额为65万元
B.4月份A型手机销售额比3月份有所上升
C.4月份A型手机销售额比3月份有所下降
D.3月份与4月份的A型手机销售额无法比较, 只能比较该店销售总额
6.从2, 3, 4, 5中任意选两个数, 记作a和b, 那么点 (a, b) 在函数图像上的概率是 () .
7.一天晚上, 小丽在清洗两只颜色分别为粉色和白色的有盖茶杯时, 突然停电了, 小丽只好把杯盖和茶杯随机地搭配在一起, 则其颜色搭配一致的概率是 () .
8.甲乙两布袋都装有红、白两种小球, 两袋装球总数相同, 两种小球仅颜色不同.甲袋中, 红球个数是白球个数的2倍;乙袋中, 红球个数是白球个数的3倍, 将乙袋中的球全部倒入甲袋, 随机从甲袋中摸一个球, 摸出红球的概率是 () .
二、填空题
9.“从超市货架上任意取一盒月饼进行检验, 结果合格”这一事件是_______. (填“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10.已知一组数据5, 8, 10, x, 9的平均数是8, 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
11.从分别标有数-3, -2, -1, 0, 1, 2, 3的七张卡片中, 随机抽取一张, 所抽卡片上数的绝对值小于2的概率是_______.
12.从1, 2, 3这三个数中, 任意抽取两个不同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 则这个两位数能被3整除的概率是_______.
13.某学校在“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调查中, 随机调查了若干名学生 (每名学生分别选了一项球类运动) , 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已知其中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6人, 则该校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_______名.
三、简答题
14.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中华汉字, 寓意深广.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某校团委组织了一次全校3 000名学生参加的“汉字听写”大赛, 赛后发现所有参赛学生的成绩均不低于50分.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次大赛的成绩分布情况, 随机抽取了其中200名学生的成绩 (成绩x取整数, 总分100分) 作为样本进行整理, 得到下列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请根据所给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 a=________, b=________;
(2) 请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 这次比赛成绩的中位数会落在________分数段;
(4) 若成绩在90分以上 (包括90分) 的为“优”等, 则该校参加这次比赛的3 000名学生中成绩“优”等的大约有多少人?
15.一个不透明袋子中有1个红球, 1个绿球和n个白球, 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
(1) 当n=1时, 从袋中随机摸出1个球, 摸到红球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否相同?_______ (填“相同”或“不相同”) ;
(2) 从袋中随机摸出1个球, 记录其颜色, 然后放回.大量重复该实验, 发现摸到绿球的频率稳定于0.25, 则n的值是_______;
(3) 在一个摸球游戏中, 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根据树状图呈现的结果, 求两次摸出的球颜色不同的概率.
16.某运动品牌店对第一季度A, B两款运动鞋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两款运动鞋的销售量及总销售额如图所示:
(1) 一月份B款运动鞋的销售量是A款的4/5, 则一月份B款运动鞋销售了多少双?
(2) 第一季度这两款运动鞋的销售单价保持不变, 求三月份的总销售额 (销售额=销售单价×销售量) ;
8.§6.1 统计初步复习经典 篇八
1. 下列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A. 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方式
B. 调查小明和小军两名同学的身高,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C. 环保部门调查沱江某段水域的水质情况,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D. 调查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采用普查方式
2. 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内收银台的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内顾客在收银台排队的时间,并绘制成如图1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 min到7 min表示大于或等于6 min而小于7 min,其他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 min的人数为().
A. 5B. 7C. 16D. 33
3. 图2是我国2003~2007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的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5年中,我国粮食产量先增后减
B. 后4年中,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C. 这5年中,我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最大
D. 这5年中,我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最小
【统计学考试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医学统计学复习要点10-20
统计学考试知识点09-16
商务统计学笔试复习题07-22
北大2014年春季统计学答案(考试必考)10-09
对统计资料09-11
统计总复习教案11-04
概率统计期末重点复习09-10
资料统计岗位职责06-17
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06-27
条形统计图复习教学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