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知识发展史

2024-06-28

疾控知识发展史(共6篇)

1.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一

2014年疾控科工作总结

科室在中心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书要求;经过科室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上级部署的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全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室管理

按目标责任书要求,科室年初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年终做了总结,每月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了月工作计划、月底对当月工作进行了总结,为了便于更好落实各项工作,科室建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值班制度和环境卫生值日制度;明确了值班人员职责;具体业务工作对科室人员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每周将分管主任召开的例会精神及时对科室人员进行传达;科室全年无违反中心规章制度人员和事件发生。为了让领导全面了解科室一线工作,科室全年共上报信息13篇,均被采用。

二、业务工作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全县全年各网络直报单位网络直报率100%;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各项指标均符合上级网络直报标准;上半年全市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通报···疫情报告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综合率为100%。2014年元月1日至12月31日全县共报告传染病17种···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858例、丙类传染病5种1342例,发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1155例,发病率为144.29/十万;乙型肝炎559例,发病率为69.83/十万;肺结核543例,发病率为67.83/十万,细菌性痢疾115例,发病率为14.37/十万;流感114例;发病率为14.24/十万;总发病率为349.79/十万。没有甲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报告。针对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科室施行的是24小时疫情值班,节假日安排有专门值班人员,疫情电话全县公布,24小时有人接听,疫情卡片全年及时审核率100%;有效的做到了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全年共接到预警短信145次,分析排除145起。为了及时研判疫情形势,每月都对传染病疫情进行一次分析,并将分析报告以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县卫生局、中心领导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年终对全年疫情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年报形式上传到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为提高全县传染病报告与管理质量,校正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10月份对全县29个网络直报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调查病例流量30581例,查出法定传染病15种142例,通过登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核实,漏报10例,我县传染病漏报率为7.04%。

(二)重点传染病防治:

1、手足口病:2014年,我县手足口病共报告1155例,其中重症13例,聚集性病例20起50例,未出现死亡病例,对发生的重症和聚集性病例,均按照《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要求进行了规范处置,个案调查率和规范处置率均为100%;对居家观察病例,按照《河南省手足口病居家病人管理指南》进行了监测和疫情流转,采集标本送检10份,市中心实验室反馈结果7份,科室疫情管理人员及时进行了网络订正。

2、布病防治:2014年通过监测我县共发现布病患者14例,按照《···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联合处置;并将处置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向市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进行了报告。7月中旬按照《新乡市2014年布鲁氏菌病监测防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检验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高危人群筛查和职业人群防治干预;对有可疑布病临床症状、体征或与牲畜及畜牧产品有密切接触的100名高危人群进行了血清学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实验分离布氏菌,查出阳性4例,我县高危人群布氏杆菌感染阳性率4%;通过职业人群防治干预和评估,我县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原来的85.6%提高到了97.4%,布病防护行为形成率由原来的84%提高到了86%,达到了80%以上的要求。8月底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了2014年布病联防联控工作联席会。双方相互介绍了人间和畜间布病防控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按照联席会精神对我县的中原农牧有限公司、应举循环农业有限公司等重点养殖场所进行了专项联合督导并为职工建立了布病健康档案117人。结合我县布病疫情形势每季度对疫情都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病原因与趋势,对重点人群进行防控;通过对布病患者的调查处置与疫情分析,我县布病个案调查率、病例建档率、病例治疗督导率和病例规范治疗率均为100%,未发现一例复发病例。

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8-9月份按照上级方案要求对我县三名疫区归国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实施了居家医学观察,观察期间未出现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症状,最后按要求予以了解除。

4、全年共规范处置手足口病、布病、猩红热、狂犬病、出血热等散发疫情96起,未发生一起二代病例。

(三)地方病防治工作

1、碘缺乏病:(1)健康教育:根据新乡市卫生局、新乡市教育局新卫疾控[2013]69号文件精神,选择··、··、··3个乡为项目乡,对乡小5年级学生和小学所在村的18-40岁家庭主妇开展了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共完成健康教育问卷270份,其中基线调查135份,评估调查135份,基线调查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仅为47.78%,家庭主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58.51%。通过为期3个月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估调查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7.77%,家庭主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7.03%;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提高了35%以上。(2)居民碘盐监测:根据《新乡市2014年碘盐监测计划》和《新乡市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试行)》要求,结合理化室对我县10个乡镇辖区内的40个行政村的600户居民正在食用中的食盐进行了现场定性检测和实验室定量检测;通过监测我县低碘乡镇碘盐覆盖率为95.7%;碘盐合格率为92.7%;高碘乡镇非碘盐覆盖率为98.7%。科室第一时间将监测结果进行了数据录入和向卫生局进行了报告并向盐业局进行了监测结果信息反馈。(3)按照《新乡市2014年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方案》要求,在妇幼保健院、··乡和··镇开展了五类人群500份尿样采集及50对母子配对调查的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4)5.15碘缺乏病宣传:按照卫计委、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14年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的通知要求,疾控中心与县盐业局在黄池路与振兴路交叉口老凤祥金店门前开展了以“科学补碘,保护智力正常发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5)高碘地区病情调查:按照《新乡市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试行)》要求,省地方病防治所组织濮阳市、商丘市、开封市疾控中心专家在市疾控中心领导陪同下在··镇··村开展了8—10岁学生甲状腺肿大、氟斑牙、尿碘和黄陵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

2、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1)按照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改水工程进度调查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程进度调查,完成了以病区村为单位,对2003年高氟村筛查出的152个高氟病区村在2004-2006年改水降氟措施及工程落实进度和改水工程运转情况调查。(2)改水防病效果评价:按照《2014年河南省地方病病区县改水防病效果评价方案》的要求,对全县2013年12月31日前全部改水工程进行了改水进度、改水基本情况调查、水氟、水碘、水砷的采样与检测、对超标工程进行复核、10个病区村病情、改水工程水质超标原因进行了现场调查评价。评价结果为:目前我县正常供水工程站80处,覆盖27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379988人。水砷、水氟、水碘三项指标均在国家标准正常值以内的改水工程有17处,超标工程63处,我县改水工程合格率为21.25%。

(四)寄生虫病防治:

1、2014年全县共发现输入性疟疾7例,其中恶性疟6例,间日疟1例,按照《消除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要求进行了规范处置与上报。

2、4月26日全国疟疾日,在新阳光超市门前围绕“消除疟疾,共享健康”主题,通过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宣传板,发放宣传海报,折页,现场咨询等形式向过往群众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3、为落实《河南省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方案》要求,6月下旬对全县开展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4.26宣传、疫情的发现与报告、防治信息资料管理等专项督导。

4、协助江苏省扬州市疾控中心、洛阳市疾控中心进行了非洲务工归国人员追踪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及时进行了反馈,积极对返乡人员的进行了随访,有效做好了整体防控工作。

(五)死因监测: 自1月份死因监测实行网络报告后,结合死因报告质量10月份对全县死因报告单位开展了专项督导;通过督导死因报告报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截止到12月31日,全县累计报告死因2534例,查重126例,居民粗死亡率3.17/千分,与上年死因报告相比上升了305%。目前全县各报告单位正在进行死因补录工作。

三、其他工作

(一)业务培训:全年共对乡级和本级开展了手足口、布病、死因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等9期业务培训,累计受训人员300余人次。

(二)抽调业务人员配合学校卫生科、县卫生局进行了学生体检和公共卫生考核以及对实验中学、城关镇中心小学进行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四、存在问题

(一)在科室管理上仍有迟到早退现象,科室之间业务工作协作有待提高,科室业务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业务工作方面存在三个不到位:一是针对业务单位培训不到位,二是技术指导不到位,三是督导不到位。

···疾控中心疾控科 二〇一五年一月六日

2.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二

1 以创建理念为导向, 促进了中心规范化管理。

中心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 加大工作力度, 确立了以“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八字工作方针, 以创建疾控文明号的先进理念为导向, 中心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行为, 激发干部职工活力。中心强化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和行政办公会议制度, 重新修订了《疾控中心管理规定》, 规范中心与科室两级管理, 年底对中层干部进行集中考核, 民主评议, 做到了工作条理清楚, 规范有序, 同时激发了中层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二是提升人才队伍实战能力。每年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现场模拟演练等活动, 有力地提升了疾控队伍的应急、实战能力。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建成了新的实验室和添置实验器材装备, 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和档次, 提高了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的监测检验、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加强思想建设, 推进了疾控文明和谐新风。

在创建活动中, 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引导职工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工作责任、家庭责任,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疾控卫士。设立道德讲堂, 开展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群众满意的医务人员”、“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等一系列活动, 激励职工以先进为榜样学先进, 争先进的意识, 涌现出了全国伤害监测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十大疾控卫士等一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作突出的先进典型。

3 注重文化建设, 打造疾控文化平台。

3.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三

普及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最容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杜绝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经学校与疾控中心联系后,3月28日下午,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赴逸夫小学为学生及家长普及了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同时为一、二年级学生注射了麻腮风强化疫苗。

下午六点,在学校的组织下,疾控中心计免科科长赵伟首先为学生及家长对春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讲解、宣传。同时告知各位家长和同学无需过度紧张和惊慌,春季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治、可控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晒衣被,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切勿紧闭门窗,根据天气变化给孩子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等以减少感染和被传染的机会。同时为家长们发放了《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手册》,随后,工作人员为部分孩子注射了麻腮风强化疫苗。

4.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四

平江县人口105.8万,面积4125平方公里,全县辖27个乡镇,887个村(居)委会。县境地貌以三地和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4.4%。县疾控中心于2006年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成立,当时核定编制70个(全额编30个,自收自支编40个),后因复转军人安臵等增加7个自收自支编,目前共有编制77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全国卫生防疫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继消灭天花、脊灰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也即将被消除,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县卫生防疫站先后获得“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但是,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2006年转型以来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严重制约了疾控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了疾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投入不足

1、经费严重不足。县财政按照全额拨款编制进行预算,由于全额编制仅有30个,导致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就2011年来讲,县财政实际下拨136.44万元(其中专项经费35万元,人员支出、办公经费等101.44万元)。人员工资津贴、项目配套经费、办公经费支出缺口560.36万元。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的全面实施,疾控中心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无偿项目工作指导、督查任务。另外,异常反应中的一般反应处理上级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不负责,但发生了又不得不处理,经费无着落,只能由疾控部门永久“垫付”。

2、人员严重紧缺。平江疾控工作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现有的77位在编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就免疫规划工作而言,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以前的4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也由6种增至15种。扩免前,免疫规划科安排3-4个人便能完成工作任务,扩免后,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免疫规划科已增加到了9人。由于人员不足,为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疾控中心不得已借调和聘用无编人员47人。差额预算编制以及聘用、借调的人员财政是没有经费的,为了生存,疾控中心必须用较多的精力甚至冒着违规的风险开展有价疫苗接种和其他有偿服务来“创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内的其他无偿服务工作无暇顾及。

3、硬件严重滞后。一是仪器设备质量差。上面装备的部分仪器设备质量太差,有的用一次便出故障,有的用一次就报废。如果维修,必须请指定厂家的专业人员,其费用贵得出奇。二是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室检验设备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购臵装备的基础上,仪器设备不但紧缺,且大多数是即将淘汰的设备。三是办公场所拥挤。县疾控中心办公楼使用面积不足1500平米,有的办公室不得以安排坐8个人。由于办公用房紧张,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结防科、检验科、体检中心同处一

栋楼,结防科与宿舍区相隔不到10米,存在着严重的交叉感染隐患,目前已有3名院内职工交叉感染肺结核,严重威胁了体检对象、院内住户以及职工的身体健康。另外,无法设臵专门的消毒间,从传染病疫区回来的工作人员和车辆无场地进行消毒。传染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检验科、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受办公场地限制,面积太小,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年年被省市通报批评。

二、卫生行政部门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

1、卫生行政部门“重治疗轻预防、重医疗卫生轻疾病预防控制”的观念还较为突出。凡是公共卫生工作执行过程中防与治有冲突、有矛盾的,尤其是触及到医疗机构利益的,卫生局一般不予支持,甚至放弃,工作很难开展到位。就公共卫生经费下拨来讲,疾控中心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督导考核,经费下拨应与考核结果挂钩。然而卫生行政部门在下拨经费时并没有将疾控中心的考核检查结果作为依据,与谁关系好就给谁,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思想较为突出。再就医疗机构消毒来讲,上级文件要求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率达100%,但实际上医疗机构并不接受,疾控中心虽然掌握了情况,反应到卫生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缺乏县卫生局的有力支持,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2、由于卫生行政部门重治轻防,致使疾控机构职能偏废。就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工作来讲,省卫生厅、疾控中心、劳卫所均没有明确的指导机构和工作考核标准,存在主管部门“不明” 的现象。平江县财政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投入也不超过2万元,由于没有具体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导致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短缺,缺乏长效机制,走一步算一步,工作起色不大。

三、疾控部门地位尴尬

1、有很多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协作,由于卫生行政部门不作为,一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就落到了疾控中心肩上,而疾控中心由于没有行政职能,在公共卫生工作中仅负责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过程中总是说不起话,很多工作的开展是要疾控中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求其他单位,而不是其他相关单位来邀请疾控中心进行技术指导,职权过于分散,很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就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来讲,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查验工作均由教育部门负主责,事实上却要疾控中心找教育部门或学校协调,反复做工作甚至“苦苦哀求”。责任不在身上,但最终的担子却落到了肩上,最后上面来检查考核的对象也是疾控中心,而教育部门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既不接受考核,也不承担责任。再就2010年水质监测来讲,卫生部、水利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下文,对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当疾控中心拿着文件去协调时,有的单位连文件都没收到。其他相关单位有行政职能却不担责任,甚至不闻不问。实际上,由于疾控中心地位低,没有行政职能,其他单位在接收业务指导、督导检查是根本不听疾控中心的意见,甚至臵之不理,致使一些工作长期得不到改进。

2、疾控中心是一个技术指导机构,由于职能定位不明,加之缺乏行政职能,致使疾控中心技术指导职能被“架空”。就水改(饮水)工程来讲,在工程动工之前,应通知疾控中心进行卫生学评价。全县每年有工程几十起甚至上百起,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通知疾控中心进行过一次卫生学评价。在工程竣工后,相关部门为应付上面检查,才匆忙通知疾控中心进行水质监测,这种事后的被动监测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疾控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

县疾控中心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24人。77名在编人员中,属复转军人安臵的有11人,无专业的14人,非医卫专业的13人,医卫类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只有39人,40岁以下具有预防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无一人;47名无编人员,医卫类专业人员34人,非专业人员13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特别是在检验能力建设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一些仪器设备无法应用,一些检验项目无法开展,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功能偏废。在村一级,由于乡村医生报酬得不到落实,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乡村医生长期不稳定,导致防保网络网底溃烂,有的村多年没有防保医生,由邻村乡村医生担任,导致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技术力量薄弱,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都不能迅速有效应对。

疾病预防控制维系着人群健康与生产力发展,事关社会稳

定和国家安全。以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成本效益最好的公共产品,必须优先选择和发展。针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公益福利事业,是一项政府行为,理应由政府主导。特别是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由政府出钱购买无偿为老百姓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卫生、疾控部门只负责技术层面的事情,其他的诸如宣传、动员、组织应由各级政府牵头负责,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疾控中心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政府是投资者,疾控中心应属于全额拨款单位。目前,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随意性大、投入方式单一。为满足疾控机构公共职能履行到位,建议政府建立稳定的长期投入机制,形成适宜投入的保障制度,如跟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步。要拓宽各种投入渠道,尽快落实乡村医生报酬和养老的问题,稳定人心,稳定队伍。针对异常反应中一般反应的处理费用,建议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支出适当部分予以补充。二是增加人力投入。根据2011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县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按服务人口的万分之1.0-1.2配备,按2010年人口统计数,不算流动人口,平江县人口105.8万,面积412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县境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28.5%,丘陵占

55.9%,人口居住分散,为全面履行疾控工作职能,需按万分之1.2的比例配备126个编制。三是加强硬件建设。针对办公场所拥挤的问题,建议由政府无偿划地,尽快规划整体搬迁,建成一栋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的办公大楼。针对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建议国家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采购,同时注重质量和实用性,尽快解决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

三、改革管理模式。卫生行政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关系,目前处于畸形状况。存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协调困难、反应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不畅;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等矛盾。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中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机构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机构合二为一,成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加挂“疾病预防控制局”牌子,履行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工作职能,提高疾控机构的权威和工作效率,保证政令和信息畅通。

四、推进人才建设。在职能明确、编制标准确定和机构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重点满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合理待遇,通过绩效工资(竞争性工资)和福利制度,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氛围,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面对目前社会整体的重医轻防,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远低于同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人员的状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键技术人员其待遇、福利等应该至少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平均水平。在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前提下,结合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各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的准入和岗位标准,明确非专业人员不得从事业务技术工作,按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择优和竞聘上岗,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稳定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不符合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的人员分流安排。

五、健全考核机制。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公共卫生工作,不能仅仅在文件中提要求,应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考核验收,不能像过去以往那样只考核疾控中心。建立健全针对多部门的考核机制,可以避免相互推诿责任,亦不至于使上级文件成为一纸空文。

5.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五

湖北省谷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郑明祥

随着社经济快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国际化,疾控人员能力建设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预防为主”是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卫生工作方针,但在现实社工作中,很多地方因单纯强调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卫生防疫工作,有的地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局部的疫情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给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那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如何长期、持久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近两年,我们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主题,把管理作为主线,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中心面貌得到新改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业务工作取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加强机构的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个体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的培养。首先是学技术打基础,掌握岗位技术技能同时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工作,掌握岗位技术技能,让所有岗位上的人员都胜任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每年初,我们根据岗位职工的技术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把培训科目、培训内容都进行了不断的修订,落实到授课人。并且每年进行两次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工作,为做好各项应急工作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我们还把中心各岗位的各种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使大家知道每一个相关岗位的一切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极大的促进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使全中心职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体水平上了个台阶,适应了岗位要求。二是提高单位的发展能力。首先,我们根据单位发展和需要,引进了检测检验、放射、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管理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多名,使得因传统的不完善的人事制度对单位管理工作的负作用降到最低点,使各方面业务工作得到大力加强。其次通过对对单位各项业务的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服务环境。近年来,我中心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努力营造良好内外环境。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门诊部、接种中心、检验科、体检中心、艾防科等科室进行了内装修,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和检测设备,提高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同时我中心对办公楼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加大投入,使我中心的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同时,谷城县疾控中心很抓内部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了《谷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谷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工作制度》确了科室和工作职责,加强了行风建设,有效地提高了中心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近年来,我中心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中心获得多项省、市荣誉。在国家及省级发表论文60余篇,专业技术培训近5年来先后选派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培训班50余次,为基层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通过大力开展科研培训活动极大的提升了疾病防治的水平。

三是营造适合员工个体和单位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确立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大环境“观,从实际出发,探索渗透人文关怀的吸引、凝聚人才之道,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其次是积极与业务主管部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沟通,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使我们的疾控工作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二、搞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确保民众的身心健康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及时制定各类传染病防控措施,完善各类预案,坚定不移地抓好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防治,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积极落实国家免费接种政策,落实基础免疫,强化计划免疫。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按照有关传染病监测技术方案要求,科学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完善市、镇、村三级疫情上报网络建设,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切实抓好疾病监测工作,努力降低疫情对公众的危害。

一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网络直报能力显著增强。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100%,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在每年全县所有医疗机构内开展了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漏报调查工作两次。“四苗”接种率98%以上。同时,加强对Ⅰ、Ⅱ类疫苗接种的分类管理,确保疫苗接种工作规范,严禁搭车卖疫苗或私自采购疫苗。不断探索二类疫苗接种新模式,把疫苗扩大到缺乏免疫能力的中老年人,大幅度降低感染人群。二是“三大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按照国家、省、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相关要求,认真完成了全年各项艾滋病防治工作任务。结防工作以三大项目(卫X项目、第四和五轮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为重点,顺利完成我县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终期自查评估工作。血吸虫防治工作,按照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血防工作规范要求,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

谷城县疾控中心,每年都进行至少二次的相关应急演练活动,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核实、处置,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的控制了各种突了事件,成功处理了多起投毒、群体发热疫情、饮用水水质突变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8年某村投毒案件、2009年某学校群体发热事件、2010年某镇水质污染事件等都得到有效处置,为稳定社会,保持我县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以健教活动为载体,提高群众防病治病知晓率。

健康教育宣传是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断创新方法,贴近生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围绕中心抓重点,找焦点地宣传报道,让群众正确掌握防病知识,自觉抵制传染源。特别是计免日、结核病日、疟防日、艾滋病日,邀请知名人士配合电视台讲解防病知识,配合教育局在校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省、襄樊市健教所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致好评。

五、为提升能力,狠抓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重点工作。一是顺利通过了等级实验室验收。按照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甲级实验室等级评审的要求,中心将创建甲级实验室等级评审工作纳入中心重要日程,明确职责分工,重点加强了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职能落实。2009年12月11日,顺利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现场评审组验收,以924.55分的高分在襄樊各县市中率先获得甲级实验室资格。二是绩效考核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2009年我县被襄樊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市首批疾控工作绩效考核试点单位。2009年12月18日市卫生局绩效考核检查组对我单位进行了现场评估,12个区域指标标准得分693分,自评得分590分,现场评估得分570.46分;46个机构指标标准得分417分,自评得分401.93分,现场评估得分347.85分,两项得分均遥遥领先于全市其他疾控机构。

6.疾控知识发展史 篇六

1 资料来源及判定标准

1.1 资料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对2007年毕节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人口资料来源于毕节地区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

1.2 判定标准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仍在继续完善之中, 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 表中的“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数”来自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编制标准》 (报批稿) 。

2 人力资源现状

2.1 地、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1)

调查显示, 无论是地区级疾控机构还是县 (市) 级疾控机构, 人员数仅达到卫生部推荐人员配置标准的一半, 人员总量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2 各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2)

毕节地区下辖7县1市, 其中有4个县 (市) (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威宁县) 服务人口数接近或超过100万, 所有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远远低于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标准。其中大方县、威宁县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还达不到卫生部要求的编制标准的一半, 人员编制严重短缺, 不足以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学历状况 (表3)

地、县 (市) 两级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分别占14.29%和10.77%, 而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分别占41.68%和66.41%, 表明全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学历整体偏低, 明显不适应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4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职称结构状况 (表4)

从职称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38.09%,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61.92%;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5.4%,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74.62%, 专业队伍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

2.5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结构状况 (表5)

从年龄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以36~45岁为主, ≤35岁人员占32.14%, 46岁以上人员占25%,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有利于人才培养。而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35岁人员占22.05%, 46岁以上人员占35.73%, 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问题。

2.6 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分析 (表6)

由表6可知,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入。

3 存在问题

通过对毕节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可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着总量短缺、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高、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等问题, 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还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这些问题与全国疾病控制体系的整体现状是一致的, 只是情况更加突出。

另外, 在总量问题上, 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都是以原卫生防疫站的编制为基数一分为二, 分别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个机构的编制, 人员编制和数量并不是以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考虑, 所以从人力资源方面看, 不仅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卫生防病的要求, 就是从人员数量上来看, 也很难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在应对诸如SARS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非常被动。

4 对策

分析全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无论是人员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 都不能适应当前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当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当务之急。

针对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建议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如下对策:

4.1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支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 政府有关部门, 要针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和参照外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制情况, 充分考虑地、县 (市) 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数, 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

4.2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疾控人员队伍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 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上, 对疾控人员的素质要求概括为“八种能力”、“四种精神”。“八种能力”就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调查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的鼓动宣传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和评价、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报告以及演讲的能力;培训能力。“四种精神”是:对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尊重事实的精神。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人才匮乏, 结构不合理。因此, 疾控机构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作为西部贫困地区, 吸引优秀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尽快使疾控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在职人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 采取多种形式, 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4.3 稳定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才流动也随之加快, 这对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普遍存在。留住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

4.4 重视人才引进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力比知识重要, 现在人力资源开发, 既要给人以知识, 又要给人以能力。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 针对人才短缺的专业,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当中的重点。

4.5 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针对非专业人员、无职称人员过多的情况, 制定人员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进入关。同时, 还要对年龄、职称、学历、行政与后勤等结构比例做出规定,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即要有带头的、经验丰富的老干部, 又要有主见、善于执行的中年领导者, 同时还要有敢想敢干、创造力丰富的, 有活力的年轻人。

4.6 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上一篇:经营形势分析会心得下一篇:感人qq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