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2024-11-09

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共9篇)

1.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一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专业:体育教育 姓名:王幸 学号:09409238

指导教师:张剑飞

摘 要:随着新赛制给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变化, 在抗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双方比分的改变情况下, 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 对运动员的刚性、韧性的要求也日趋增强。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在关键时刻, 决定胜负的不是曾经掌握的技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新赛制;心理素质 研究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球体轻、速度快、变化多,比赛方式以单打和双打为主,对运动员的运动技巧、精确度要求都很高,并且乒乓球比赛选手的打法各不相同, 比分领先与落后频繁交替, 使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加大, 这些特点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所掌握的乒乓球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比赛的胜利。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与比赛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情绪的稳定性,对人才的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的结果。

乒乓球运动员因为心理素质的高低而影响比赛成绩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在06年国际乒联职业循回赛总决赛上韩国名将吴尚垠以10:6 领先王皓的情况下, 被王皓连得6分, 以12:10取得胜利;在国球大典暨首届世界乒乓球总冠军赛上,首局张怡宁以7:10 落后李佳薇的情况下被张怡宁连扳5 分以12:10 取得胜利,并在第二局以11:1干净利落地拿下;08年男乒奥运会热身赛上王励勤在大比分3:0落后对手徐辉的情况下以11:8,11:9,11:8,11:4 连扳四局,实现惊天逆转。11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上,张继科在2:0落后王浩的情况下逐渐掌控局势最终以4:2逆转王浩夺得男单世界杯冠军。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可见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是多么的重要。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因素

根据总结与分析, 因比赛给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 从而引起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训练及比赛环境因素

乒乓球比赛中环境因素较多,如天气、场地、灯光、球台、对手、观众的气氛、裁判的判罚以及教练员的期望等外界因素。曾经看到一名队员在比赛时,由于场地特别滑,影响了回球的质量,以至于出现了急躁情绪,打不好球,后来手底下的球也不好接, 越打越不顺, 导致了比赛的失利。这就是运动员对场地环境不适应造成的比赛成绩不佳。2.2担负比赛任务因素

乒乓球比赛任务的制定可以对运动员起到激励的作用, 使其在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发挥的更好。但这种压力会使运动员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是比赛规模大、任务重,运动员越是能兴奋,全力以赴地去取的好成绩;二是主观上想完成任务,可又过高估计对手而对自己缺乏信心, 把任务当成了包袱,比赛中出现了怯场,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另外, 对手的强弱, 也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 强的对手相对难打, 弱的对手相对容易。但对有的运动员来说并非如此,有很多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输给了水平较低不如自己的对手, 往往他们之间相差的就是心理素质。2.3 外部环境及外界压力因素

有的乒乓球教练员在队员没有打好球时,总是一味的去埋怨,甚至输了球下来进行体罚,以至于每到打比赛时,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了球的后果,结果压力过大,适得其反。2.4 比赛经验及以往成绩因素

经验丰富、准备充分,平时训练水平较高的乒乓球运动员, 越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而比赛经验不足的乒乓球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的历炼,心理素质就比较差,在陌生的环境里比赛就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思维能力、注意力降低及肌肉僵硬的现象,从而无法发挥正常的技战术水平。2.5 参赛动机因素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一般乒乓球运动员参赛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部动机包括胜任动机、成绩动机以及接受挑战的动机等;外在动机包括所获的物质利益,如获得比赛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内外动机对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是一种激励,但是对心理素质稍差的运动员则是一种压力。他使运动员不能更好的把精力投入到比赛中去,容易发挥失常。一般只有内外动机有机的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使运动员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消极情绪,振奋精神,去夺取比赛的胜利。乒乓球队员心理素质提高的方法、途径 3.1 提高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

让乒乓球运动员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要时刻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调整和训练。只有在平时积攒下过强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在遇到大赛时放平心态。经常反思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要求运动员以实战的心态投入每天的练习。甚至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给运动员制造困难,使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3.2 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艺高人胆大, 胆大艺更高。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的好坏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高水平的技术能力可以保证我们在面对对手时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也只有感觉到对手的实力不如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才是最放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目标,勤加苦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掌握高水平的乒乓球技术,确保训练的高效率性。教练员也要时刻提醒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运动员从思想上、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另外, 训练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 要求明确养成分析动作的习惯,提高其判断分析能力。3.3 赛前赛中的自我调整

在比赛前,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赢球不是关键,关键是打好每一颗球!感觉焦躁的时候不断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在场地空闲处自己练练徒手挥拍动作或者脚步移动,让自己的运动肌肉得到一定的放松。3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也可以和教练或者队友聊聊天,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太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在比赛中一旦出现不利局面,感觉自己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时, 可用 “擦汗”、“系鞋带”、“喝水”等战术来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分散注意力, 以缓解紧张情况, 调整状态。3.4 模拟比赛训练法

模拟比赛训练法是一种常见的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在平常的训练中,模拟比赛场地环境,可以找一些观众观看你的比赛,不时呐喊助威;找专业的乒乓球裁判在边上裁判,时刻提醒运动员比赛进展程度;采用标准的乒乓球大赛比赛制度,一切按规则打球;教练也可以在边上实时录像,给运动员一种现场直播的感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给运动员制造一定的心理压力使运动员有一种亲临比赛现场的感觉。只有平时锻炼的多了,才不会让运动员一上场就出现莫名的恐慌,才能保证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3.5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找一些适合乒乓球运动员的知识读物, 修身养性,不断开阔展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让他们在书中体会到那种宁静沉稳的心境。这样才可以使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在赛场上的应变能力。3.6 掌握正确的心理定向

正确的心理定向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时间、控制比赛结果等。在控制对象上, 更多的要求我们控制自己。在比赛中, 要以我为主, 控制住比赛的节奏和局面, 把胜利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精湛的球技上, 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战胜对方, 而不是建立在依靠对方发挥失常而得分的基础上;在控制时间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现在,不要因为别人的胜利和失败而左右自己的情绪,尽全力去打好自己的比赛,赢一颗球要告诉自己再接再厉,输一颗球要告诉自己不要气馁赶紧着眼下一颗球,从零开始,绝不服输。在控制比赛的结果上,我们更多的是告诉自己要注重控制乒乓球比赛的过程而不是比赛的结果,多考虑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少一些个人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从始至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3.7 赛后的心理调整

赛后可以适当的安排乒乓球运动员积极性休息,进行一些有利于心情舒畅的活动,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措施,消除疲劳和紧张情绪,缓解比赛带来的压抑和心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理负担,使运动员尽快的回到正常的训练和生活中来。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乒乓球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比赛,在技战术能力较量的同时更多的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种较量。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施加给运动员的积极影响,只有把心理素质训练和身体训练结合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潜能,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总而言之,在赛场上主要靠自己的应变能力,每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不同,场上遇到问题后调节的方法也就不同,运动员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了解,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调节方法,只要能有效的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对比赛有积极的作用就好。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出特点,打出风格,把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发挥出来。4.2 建议

乒乓球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中,在进行技术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心理素质的训练。熟练掌握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把心理素质的训练放到和技术水平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比赛中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我们更快的进入比赛状态,才能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有时在所难免,但经历的挫折多了会给我们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也会让我们的心理素质得到一个更高的提升。因此,要积极、认真的面对每一场比赛的每一个球,无论结果怎么样,都会让运动员在历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资料:

[1] 李培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四维刺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32-34.[2] 刘凤歧.简评运动心理中人格特质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24-25.[3] 孙惠君.运动心理学中关于目标取向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6,(4):56-58.[4] 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3):23-24.[5] 孙玉霞.浅谈如何开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系统心理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2003,8(2): 44-46.[6] 陈更昌.心理量表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 13-15.[7] 唐征宇.从建构主义的观点论个案研究在运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25.[8] 陶爱荣.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45-46.[9] 王润平.第26届奥运会中国乒乓选手赛前心理调控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4):17-19.6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The Mental Diathesis Training for College Table Tennis Athletes Name:Wang Xing Instructor:Zhang Jian-fei Abstract: Table tennis is a skillful and strong antagonism sport.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scores changing, athletes’mental conditions change a lot.The skills have developed, so the requirements of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for athletes go up.For a table tennis player, in the crucial moment, it’s the strong mental diathesis, not the skills, that leads the athletes to success.Key words: table tennis athletes;new competition rules;mental diathesis 7

2.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二

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它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 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 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而民主的心理素质是指社会成员实行民主时必须具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那么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呢?

一、要有主动性

心理学认为, 主动性是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 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艾里克森认为, 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即主动对罪恶阶段, 3~6岁就可能形成的积极品质。学生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也需要按照自己规定的目标来行动, 即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这种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主观方面和行动方面。主观上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意愿, 即使面对障碍与困难也不放弃, 并具有强烈实现自己意愿的愿望。行动上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民主活动, 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只有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 才能真正的叫做实现了民主。

二、要有自信心

在心理学中, 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 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有的充满自信侃侃而谈, 而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声音颤抖也很小声, 致使听众听不清他们在陈述什么。明显可以判断出第二种学生出现了心情紧张, 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科恩认为自信心在民主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自信, 二是对社会的信心。即学生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而且也要相信他们的社会 (集体) 能够管理好自己。如果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民主过程中的决策必然寄托在少数卓越的学校领导者身上, 这无疑丢掉了自己的民主权力, 而且推卸了自己在学校管理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校民主管理也必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要有忍耐力的精神

忍耐力即忍力和耐力。学生在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时候, 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需要忍耐力。一方面, 要容忍部分不守常规的民主代表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中主要指想象力和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并非所有的不守常规都是有害的, 就像头脑风暴法一样, 大家集思广益很有可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可能这些行为将来是一大创举。另一方面, 要能够忍耐有些人不怀好意或者是愚蠢的意见, 对他们的行为持一种博爱的胸怀去看待, 用行为去说服他们, 最终让他们真正的融入正确的思想之中。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心理学认为, 如果我们能与同事、领导之间形成和谐的信赖的关系, 那么我们和同事、领导相处的气氛就会更融洽, 更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学生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时, 不仅要团结其他同学, 同时也要积极与学校的领导层沟通, 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 争取在一个“大家庭”的背景下团结协作, 为完成学校的民主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要有中庸的精神

这里讲的中庸的精神, 即学生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时, 应该对现存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既不求全, 也不失望, 而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众所周知,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维纳斯因为断臂而美, 世间的美总是因为不完美而美。高校学生民主管理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 就会让民主管理制度失去现实性, 或者会造成不满情绪的滋长而导致民主的毁灭。科恩曾经说过, 民主正是基于并非绝无瑕疵的人与制度之上的。因为有瑕疵才会激励人们去寻求改善的办法。学生要在求全与失望之间寻找一种“中庸之道”, 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 一定会满怀希望的为民主建设而竭心尽力。

六、要有批判的精神

所谓批判, 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 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 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成功的民主是在“信任之中搀和一些批判精神”。首先,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所以在高校的民主管理中, 即使领导人有高度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但他们毕竟是凡人, 必然无法避免犯错。其次, 并非所有的领导者都会处处排除私欲对决策的影响。这样就使得他们比学生更容易犯错。因此, 学校领导者的决定和行为必须由学生等其他民主主体经常加以评论和批判才能符合大众的利益, 才能符合民主的意图。

总之, 我们强调学生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 能够有勇气、有信心、有容忍心, 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团结协作, 并保持中庸、批判的心理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为高校的民主管理事业做贡献的人。

摘要: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要想在此管理过程中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必须重视学生这一主体的素质,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个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它制约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在学生民主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文章就此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求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民主,心理素质,主动性,中庸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3) .

[2]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 1988.

3.浅析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篇三

关键词: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家庭环境;教师心理素质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主要是从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的,即幼儿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对以后的心理和个性有着必然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雏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而三岁到七岁又是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的时期,所以学前期教育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如今社会不论公立还是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可谓琳琅满目,虽让许多家长挑选时应接不暇,但足以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为什么有如此变化?在诸多原因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心理成长,也就是说学前期的幼儿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对其之后的中小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观念和想法的传播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上到教育学者下到普通家长,不仅仅局限在纵向比较,视野放宽到了横向借鉴,拿中国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多少会拿来一些认为比较科学的方面为己所用。眼界拓宽后可以发现国内外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视,这也是本文讨论的意义所在。

一、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孩子三岁之前基本依靠家庭教育获取各种信息、培养各种技能,所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给孩子一个完好的启蒙教育而放弃事业,亲子育儿,不论上早教班还是在家育儿,都体现了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说到家庭教育,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亲子关系的培养。现代育儿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所以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甚至未来成就。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人际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原因在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奠定了他们与他人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反之无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任,难以沟通。由此,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而延伸成为学习成绩好坏的制约因素。有调查显示,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会相对不好,而成绩提升也显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是因其与同学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其次,和睦的家庭环境极大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孩子受到父母的共同呵护才有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他们靠情感滋养内在生命,靠理性发展外在世界,所以家庭和谐必然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在处理问题上也会显得正面、积极一些,对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向正面发展有极大帮助。反之,家庭不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孩子的性格也会带有消极特点,缺乏信任,难以沟通,更不必谈及日后学习工作中的与人合作,长此以往,必然严重影响着日后中小学的学习生活。

以上两点笔者抛开就事论事的方式,而是追根溯源,从心理特点形成前期即学龄前期入手,原因有二:(1)学龄前教育日益重要,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形成初期对日后心理和个性的影响不可小视。(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相比,其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与子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发展、日后处事的态度行为,甚至未来成就,而且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益的。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师又是维系学生和学校关系的重要纽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育人,理念和方法很重要,最基本的一点是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分优差,不能仅限于教授知识,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实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也不少见,往往是由于教师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独断专行,甚至给学生划分等级,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种种恶行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影响学生的心理,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不必谈学习成绩。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树立一种公平、积极的育人理念,能够调节好自身情绪,带着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进行工作,以学生为本,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当然,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远不止以上所谈的两点,还有许多因素,诸如社会环境、家长和学校的配合程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由于本文所选角度缘故,重点从心理特点形成期和不同阶段影响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从源头处找到改善学习成绩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公平、积极、优雅的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 山西阳泉职业中专学校)

4.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四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2.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

5.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五

教育中的尝试及其成果

天津财经大学杨晓梅

心理学,这门一向被视为只有少数人才问津的、“高深”而又“神秘”的学科,如今已走进许多高校课堂成为面向更多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们,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喜爱的一门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导师”,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走向成熟的捷径”。我校心理学课程建设已走过12年的历程。成功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心理学走进高校课堂符合时代呼唤,它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现代化经济建设人才的目标要求,为我市乃至全国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它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走在天津市各高校的前列,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创设了新的工作平台。

一、“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提升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新理念

从1993年起至今,心理学在我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自成体系、较为成熟的公共素质教育基础课程。

心理学进入财经类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项大胆创新。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发达,社会变化急速,大学生毕业后在生活和工作上所面对的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横跨不同范畴的知识去解决,单凭一个专业范畴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付。所以,无论是培养专才或是通才的学系,除了使学生在学术上、专业上获得技能外,还要协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展成熟的人格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先进国家高校教育的共识。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大学生开发潜能,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消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我院公共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在2000年春季市教委组织的天津市高校心理咨询评估中,评估组专家称:“这在天津高校中是不多见的。”在2004年市教委再次组织的天津市高校心理咨询评估中,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多年来心理学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积累的成果资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心理学”课程教学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人格完善和

学习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照般传统的体系,而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及择业问题等,着重介绍人际交往心理;气质、性格与能力;学习心理;情绪与情感;需要与动机;就业心理等内容。由于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所以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人格完善和学习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身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业和生活,而且关系到今后走向职业岗位如何适应社会。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恰恰是人际关系问题,被列在学业和就业之首。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人际关系心理”作为心理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心理学课堂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实质、作用、原则和艺术,分析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等,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消除人际交往困扰。一位来自天津的法学0111班的学生说:“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交流是很重要的。多一些交流,多一份了解。”来自河南的一位学生这样指出:“心理学课让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学会与他人和谐融洽的相处,学会交流,展示自己,完善自我。”财政系2000级一位男同学则说:“我以前很少和女同学说话,更没有想过和女生握手。但是通过此次心理学教学活动才使我发现,其实与异性同学交往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真诚、自然。一节课下来,我已经能同女生自如地交谈了。相信以后我再也不会因此而难为情了。”

大学学习的特点要求大学生必须调整角色,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从僵化的“升学主义”中解脱出来。把“念书”提升为“求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用“扩散式”代替“封闭式”的学习方法,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并逐渐使读书变得越来越有兴趣。然而,对于刚刚结束高中学习生活走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一时很难适应。他们在内心充满喜悦、兴奋和新奇的同时,难免产生种种不安、困惑和担忧。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选择了“学习心理”作为心理学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概述”、“ 大学学习的特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内容的阐述,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一般含义、特点和种类,特别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心理因素,从而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金融系99级一位学生在他的学习体会中这样写到:“进入大学后,就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什么都和中学不一样。正当我们迷惘的时候,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对学习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我意识到,在大学期间假如我们对学习的心理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在学习上正确的把握自己,那么毕业以后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流传的著名格言同样表达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浓厚兴趣和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为此我们着重讲授个性心理。心理学认为,气质、性格、能力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它更多的是由先天素质,即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特性决定的,其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如多血质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但又容易多变、轻浮等)。通过学习“气质、性格与能力”这一章,使大学生懂得健康的人格作为非智力因素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经外系9908班的赵娜同学以“红日破云弄金影,云雾散尽看青山”为题目表达了学习心理学之后的体会。她说:“我是属于抑郁类型的人,但心理学课上分析了各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对我很有启发。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以比较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我曾经认为灰蒙蒙的世界,心情不再象以前那样沉重了,就好像一个长期负重的人一下子没有了负担那样轻松,就好像一个长期卧床的人突然摆脱了病魔的缠绕那样快乐。心理学

帮助了我,告别了忧伤的过去,走出心情的误区,我终于敢于面对今天,面对明天了。”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挫折承受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学习的进步,取得了突出的实效性。

金融系0109班的苏辛同学,在面临严重的丧失——亲人病故,就要失去生活勇气的时候,是心理学课挽救了她。在谈到学习心理学课的收获时苏辛说:“我想退学、想放弃、想死„„这时我们开了心理学课,我仔细阅读了心理学课本上第八章有关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内容,回想起以前的经历,回想起心理学课上杨老师讲述如何面对挫折以及书上关于如何面对重要的丧失的内容,我醒了,我觉得自己应该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开始生活。我要好好坚持下去,好好活下去”。后来,苏辛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保持前列,又成为学校学生自律委员会的成员。因为表现突出,学校拟推荐其为保送硕士研究生。

三、“心理学”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课堂,以其独创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学课堂上,以游戏为导入,开展了“人际交往训练”、“火光熊熊——价值观探讨”、“生活满意度”、“自画像”等活动,形成了心理学课独特的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赢得大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下面以法学0111班为例介绍该教学法实施的全过程。

活动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做“心有千千结”的游戏为导入。旨在热身,打破拘谨。

第二阶段,以多种新颖的形式变换分组,2人—4人—6人—8人,并进行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旨在初步相识,体会与人初次交往时的礼仪。

第三阶段,每人画“生活满意度”,并在小组中交流、分享。旨在深度了解,促进自我探索,建立同学间的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

第四阶段,全班总结交流。先由6个小组分别推举出的代表发言,然后请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今天参加活动的感想。

全班34名同学每人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参加今天课上活动后的感想,热情洋溢地抒发了美好的情怀,高度评价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下面选自该班团支书陈素芳同学的描述:

“那天上午8点,我们走进被布置得非同寻常的新校区F座204教室。开始上课了。只听杨老师娓娓道来。原来,为了把所学人际关系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杨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真实的交往情景,让我们去体验。这时,大家的脸上都充满诧异和兴奋,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在此之前,还从未经历过这样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玩儿是青年人的天性,杨老师抓住了我们的心理,第一个内容就是通过游戏来打破同学间的拘谨。很快,一张张笑脸展现在眼前,欢声和笑声充满了教室。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令同学们兴奋不已,大开眼界。“2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不断变换的组合构筑了交往的平台,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打破宿舍界限、地区界限、男女界限,扩大了交往的空间;从“自我介绍”到“介绍他人”,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同学,更深地认识了他们,彼此多了份了解,而且使我们领悟并掌握了与人交谈时所应持有的真诚态度和方法,尤其体验到“被了解,被理解,被欣赏的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曲线图”,让我们在“平凡的世界”中,却感受着 “不平凡的经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受益匪浅”。全班的总结发言使活动进入高潮。先后分别由我班刘英昊、黄景尧、廖四海、臧轩、陈素芳、刘敏6位同学代表6个组发言,让大家分享共同的感受。他们精彩的肺腑之言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热烈掌声。一个半小时的课结束了,同学们感慨万千。那堂特殊的心理学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心理学独特的魅力和杨老师的独具匠心。岁月悠悠,或许很多的细节会随之淡忘。但这节特别的心理学课将永远值得我们回忆,值得永远珍藏在记忆中。”

6.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篇六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7.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七

1.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较一般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有其特殊性, 因此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 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 一方面, 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年龄相对偏大, 身体的柔韧性差, 缺乏舞蹈应有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自尊心较强, 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 但还不是很成熟, 不像舞蹈中专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舞蹈教师接近苛刻的严格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掌握的动作时, 容易出现反感、急躁的现象, 甚至有打退堂鼓的现象发生。其次, 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训练, 有别于一般人群的身体锻炼, 一般人群的舞蹈锻炼是一种自主的、不用付出巨大精神努力的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 长期坚持可使锻炼者体魄强健, 培养锻炼者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 增强他们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 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行为却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在时间、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无法由自己决定, 在负荷的量及强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 学生面对以及每天长时间的练习, 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 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第三,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必要的教育与沟通, 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好学好舞蹈的心理准备, 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便很难有必胜的信心。

2.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2.1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将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首先,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可以帮助我们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早期发现, 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治疗,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太好的、有自卑感的学生, 要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 让他们立志定向, 把目标和憧憬作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学生常常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受到各种批评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对于这些学生, 老师们要去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一方面要热情帮助, 防止过激的批评, 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找准学习方法, 突破失败心理的障碍, 提高学习效果, 克服自卑感。这样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 而不是歧视他们, 是与其它同学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 使之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舞蹈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强调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成绩进行比较, 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 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并有所进步就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淡化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使学生更相信努力是进步的原因, 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内在兴趣, 并同时激励了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2.3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意志力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锻炼而形成的。高校舞蹈专业的部分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力, 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 时时刻刻灌输“能吃苦”的精神思想, 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坚韧性的培养,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舞蹈训练时的各种困难, 使之能够进行正确的心理克服。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学生自身努力共同完成的。

2.4适时的引导学生排除困难, 使之在战胜困难中获得信心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渴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是人们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动力, 但屡战屡败将会使人们的信念产生动摇, 所以, 对于成长期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 从而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兴趣。对于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 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寻找原因, 并采取适当的调整办法。

3. 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舞蹈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 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的一个综合体。身体训练只是一个技术和技巧问题, 是属于外在因素, 而舞蹈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内心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从而使其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 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 是属于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中内因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 舞蹈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认真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舞蹈学生在入学时对舞蹈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浅层的理解层面上, 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比如练习软开度时的疼痛、练习力量时的疲劳以及练习技巧动作学习时的反复性, 如果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而坚持不了, 那只会半途而废。再比如一位学生, 一个平时能够完成的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 并且完成的很好, 可就在临近参加某个展示课或是表演前突然跑份, 怎么也做不好, 由于这个动作完成不好, 思想极为紧张, 从而影响后边一系列动作的正常发挥, 学生情绪低落, 认为再也完不成这个动作了, 这时, 如果教师及时指出他动作的症结所在, 向学生说明这种训练中的反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 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毅力、情绪和自信心问题, 针对他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正, 使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勇气和信心, 并坚持不断地练习, 终于会把方法找回来, 并在展示课中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技巧动作。相反,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心理疏导教育, 学生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那就有可能在展示课中不能进行顺利的表演。还有,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 当一个学生

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刘雨瞳 (河南省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467000)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数字化技术的教育在高校得到了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数字化技术与平面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中将技术与艺术统一, 是对教师教学上新的挑战。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平面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将数字化技术与平面设计联系在一起, 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动画等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是使用鼠标操作画笔, 更给传统的设计类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理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软件, 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设计作品, 将数字化技术和平面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想象通过电脑变为现实, 激发设计者产生新的构思和创意, 在教学中如何将技术与艺术统一, 是我们在设计与教学中感受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绘画空间。数字化技术的表现方法, 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 有快、精、准等特点, 效果图出来快, 很直观。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手绘设计的结束, 二者并行不悖, 同时存在。在传统的教学中, 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 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已被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 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借助数字技术讲解专业课, 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前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只借助传统的纸、笔、颜料、画板等, 常常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 无法很好的完成作品, 而用电脑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如果设计方案需要调整, 传统绘画只能重新修改, 甚至作废。但在电脑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 它提供了多种图形设计手段, 数十万种色彩以及特效等, 随时可以方便的进行任意的修改, 操作简捷, 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增强了表现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省去一切绘画工具, 表现的速度和精确度极高, 作品可以进行多样组合。而传统平面设计的作业往往要伏案操作, 无论是速度还是精确度都不尽人意。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作为计算机二维软件中的强手, 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的教学中, 组成一个强大的设计平台。

二、数字化技术及其强大功能

1.Photoshop, 在众多的图像处理软件中, Adobe公司旗下的Photoshop使用是最为广泛的, 在平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Photoshop的功能非常强大, 它可以通过工具, 实现对图像的编

遇到某一个动作时, 如果他心理觉得很难, 有畏惧感, 那么, 这个动作他肯定学不好。相反, 如果这个动作即使再难、再复杂, 只要学生有信心完成, 并经过认真思考如何完成时, 学生就一定会把这个动作学好, 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这也是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识问题。

通过实践,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舞台上具有自信力, 能够做到从容、大方, 富有表现力, 动作也更舒展, 更有艺术感染力;当遇到困难时, 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减少烦躁情绪的出现, 能够作出正确分析, 并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 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亲近教师, 这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术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有利于舞蹈教学的开展。

4. 小结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教育内容, 要持之以恒, 而且, 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 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这就要舞蹈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在舞蹈的教学领域里, 提倡成功舞蹈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学辑, 表现力极强。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参数设置, 并进行编辑保存其画笔工具,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迅速地重新编辑它们, 能实现许多特殊的合成图像。可以模拟传统的绘画技术, 还可以充分利用手写板的功能, 辅以更大的操作空间, 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2.Illustrator, 作为Adobe公司著名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姐妹软件, 它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矢量图绘画软件, 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在软件中很方便地找到图案复制、光影绘画、不规则图形制作等工具, 可以很快绘画出复杂的图形。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 软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们在制作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大胆尝试和创新, 掌握各种软件不同的变化规律, 熟能生巧, 综合运用。

三、数字化技术与教学上的关系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要将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化技术中去, 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了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平面设计专业的关系。

1.图形方面:在软件的工具菜单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 独特的艺术处理工具, 能奇妙地改变图像效果。在讲解Photoshop的命令时, 要和专业语言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又快又好。如在讲解橡皮图章工具时, 可以和四方连续的图案结合起来讲, 在连续纹样中理解橡皮图章的使用, 很容易理解。再如讲解Photoshop中的“滤镜”菜单时要和色彩构成中的特技运用联系在一起讲, 学生就会很快接受。像这样把专业基础知识和软件的讲解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软件创作完成作品的兴趣。

2.色彩方面:电脑上色比手绘方便, 可任意调配选用。在制作时它提供了RGB、CMYK等多种色彩模式, 可以精确地设置色彩变化关系, 在讲解这里时可以结合色彩构成的知识加以展开。

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与了解, 丰富了我们的设计领域。教学中, 既要强调数字化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也要强调设计理念和它的联系, 在教会技术的同时, 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孙义著《信息时代对设计观念的影响》.原载于《装饰》2001年第2期[2]林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刘雨瞳, 1983.2.18, 女, 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 供职单位: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会一些技术技能的同时, 从内心喜欢舞蹈、理解舞蹈,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舞蹈的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正确的认知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无论在任何困难中都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并积极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学习道路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舞蹈学生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5 (4) .

[2]平心.舞蹈心理学[M]2004 (9) .

8.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八

【关键词】西藏 社会安稳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5-01

西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国家的重大议题,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早已被视为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策略。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选择中的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出现了种种困惑、迷惘、焦虑等心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社会培育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繁荣发展与不断进步。

一、藏区大学生的特点

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藏区的大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发展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民族意识强烈。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经济生活与历史发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原则上要求学生在高考以前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就读,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的学生都在自己生长的地区念书。而进入大学后,各地的学生分布五湖四海,很多外地的学生进入西藏,也有很多的藏族学生进入其他省市,这样就造成了一定文化上的不适应,很多藏区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只与本族的同学进行交往,形成“小群体”,民族意识极其强烈,表现出一定的排外性。

(二)性格豪爽刚正。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底蕴厚实,特有的民族文化让这些学生从小便养成了很豪爽,刚正不阿的性格。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待人热情憨厚,对待朋友、亲人更是愿意“两肋插刀”。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众多文化的汇聚,导致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有些藏族学生由于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因而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是非混淆,对自身及社会的发展极其不利。

(三)心理脆弱。长期的民族聚居状况让西藏地区的学生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对民族群体具有一定的依赖意识。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脱离群体生活的困境,但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自身滋生了一定的排外思想,因而对融入到其他的群体中产生困惑。同时,由于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差异,在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正常的表达和交流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再加上一些农牧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较贫困的环境中,心理上都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心理较脆弱。

二、新时期藏族大学生心理上面临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发展步伐,社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藏族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局面,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

(一)文化的碰撞造成的心理落差。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使得藏族地区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内地上大学,在离开了聚居多年的生长环境后,这些学生要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语言文化上的不同、风俗习惯上的区别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指导,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这些学生常常会产生孤独的心理,并滋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再加上藏区一直以来的发展相对内地省市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面临了一系列的不适应及挫折之后,往往产生了自卑、低落、迷茫情绪。

(二)观念上的差异,引致心理上的矛盾与不理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中国不断在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地区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面对竞争更加坦然,并能通过努力不断改变自身的状况,同时这些开放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上也更为开放。而西藏地区信仰佛教,佛家思想提倡的是超脱世俗,善待万物的观念,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很多藏族学生自小便对这些功名利禄较为淡薄,面对激烈是社会竞争,他们既矛盾又向往。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藏区学生对教师毕恭毕敬,被动接受教师意愿较强烈,对很多学生与教师讨论、争论的现象无法正确理解。

三、新时期对藏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藏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实施。

(一)创造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尽快适应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众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因而在对藏区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文化上的不适应,从根本做起,让学生逐渐消除文化碰撞上的恐惧,积极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首先,在藏区学生入学时,进行入学教育,对相关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从心理上有所准备。其次,带领学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同时也要加强藏族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交流,通过举办晚会、交流会、趣味运动会等方式,让藏族学生与其他学生做好交流工作,加强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二)加强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尽快适应到现实的社会发展中来。学校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要加强教育工作的力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推崇,同时也要适当地对其中应摒弃的文化进行批判,引导学生改变墨守成规的心理,同时对西方文化中的先进部分进行学习,积极鼓励藏族学生以开放的视角,勇敢面对社会上的竞争,奋发图强,在学习上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储备才能。

(三)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强心理辅导。由于一些藏族学生在心理素质上较为脆弱,环境的不适应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消极心理,进而带来众多的问题,如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自我消极评价等等,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扭曲,对社会发展带来威胁。因而,高等教育要专门针对学生的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适时为学生开展相关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同时,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相关的帮助,积极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缓解,减轻心理负担。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试,以适时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辅导,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克服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以及社会适应上迈出积极向上的一步。

四、总结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存在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需要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学习上、生活中以及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不适应,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积极拼搏、敢于挑战、抗压以及抗挫败的能力,逐渐树立全面的人格,促进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为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享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九

南天湖镇中学 马世明

内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的种种事情或行为,使我们感觉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又从四个方面阐述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充分论述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旨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影响、教师心理、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患,据我们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避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心理障碍和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所以家长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结构处在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合理状态。就业的竞争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升学竞争面前,我们教育的惟一选拔办法就是考试。而学校的优劣就是这培养的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的高低如何,为此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因此出现考试焦虑心理,争胜压力心理,自我预期心理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经常被老师体罚或者心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冲击很大。首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使得现在的青少年一切都讲求享乐,吃喝讲排场,玩乐要尽兴,穿戴讲名牌,与异性交往讲求开放等。甚至有些青少年一味模仿。其次,黄毒祸水,传媒隐患,赌博之忧,白色幽灵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5这时期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荡,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爱思考,也变得更加敏感。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愿望,无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甚至发生冲突,以致影响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其次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显露出来,性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与渴望,为他们“早恋”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也加快了青少年“早恋”意识发展的步伐,这时家长与老师如引导不好,就容易犯不良的性行为。第三,从青少年一般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处于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敏感,而且多疑。家长、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成为他们反抗的理由。况且,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早恋”问题采取的是一味禁绝的态度,例如,有的家长对女儿与男生的交往盘根问底,处处限制,甚至偷听电话,偷看日记,偷看信件等侵犯女儿隐私的行为经常发生。有时不了解情况,便对孩子间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责备,或者对来访的男生横眉立目,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学校的一些教师对男女交往也采取了限制的对策,如公开批评和处分等。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因此,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老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呢?(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电视剧《我们这一班》观后感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对自我的接纳与肯定,同时表现出所居地位的尊严与充分选择自由。虽然不贬低自己的身价,但也不讳言自己的缺失,以及身为凡人的无奈与物质条件的平庸。”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特点。(2)学会工作与休闲同步。教师要学会张弛有度,合理地、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如散步、听音乐、聊天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兴趣,还消除了由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与焦虑。(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善待学生,接纳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做到因个性育人,因性别育人,形成师生人际互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4)笑对人生。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在家庭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会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如果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对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的平衡,才不至于被红尘的烦恼所淹没,永远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通讯及网络交流,“学校开方日”等途径或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作为家长:第一,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应有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第二,走进青少年的知识世界。家长要做孩子终生学习的模范,要能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沟通,同步成长。根据父母对自身和孩子评价的态度,把家庭分为不健康家庭和学习型家庭两种,不健康家庭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再注重自身的发展,甚至不看书不看报,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对孩子考试成绩期望值很高,而自己却看电视打打麻将。而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互悦,成为朋友,在终生学习的道路上是共同学习的同学,不仅孩子能走进父母的世界,父母也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第三,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所谓用心陪着孩子向前走,就是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善意指导孩子。第四,培养健康情绪。众所周知,除了上学外,孩子绝大多数时间与父母一起度过,父母的情绪状态决定家庭的氛围。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形成友善、和谐的家庭气氛,这种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可以开展“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等,使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以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第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做到:.平等、倾听、保密,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又是一种富有艺术的工作,学校应逐步建立起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忧怨,这样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智力和性格特点,正确评价自己,还可适当授予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设立一条专为学生服务的热线电话——学生心理热线。通过热线来电,可以解决中小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比如人际关系、考试与家庭、老师的矛盾、学习压力、学习成绩、升学择业等。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来电要能够耐心、细致、全面巧妙的给以回答,使学生对心中的困惑得以释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整、系统、准确的心理健康档案包括:背景材料、学生在校表现、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等。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需要学校的各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扎实有效。还需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巩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让健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还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师的工作,还是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各方的合作,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2⑵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的教育研究中心编著。

上一篇:公安分局加强队伍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我为校长送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