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6-26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8篇)

1.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一

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科(版本)语文(人教版)

章节

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83—85页 班级 一(1)班 设计者 羊xx

学时 1

教学目标、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认识一个笔画撇折和2个偏旁“、鸟、八”。

2、能正确地朗读儿歌。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教学工具 白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媒体

(白板功能)

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2、你们看,大屏幕上的小动物都长了什么?

3、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高兴吗?小动物们还想请你们当评委呢,想当吗?要想当好评委就要学好第10课。

4、出示课题:10比尾巴

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小动物并说说它们都长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视频

新授

师:动物王国举行比尾巴比赛,会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大家想知道吗?

(播放课文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并记住那些小动物的名字。播放课文视频结束,请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名字师相机板书。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用铅笔圈出“比、尾、巴”等12个生字。学生观看课文视频结束,并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名字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插入图片

三、识记生字、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齐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指名读;去掉拼音大家读。教学“鸭”:

这个字“鸭”中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的——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鸟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鸟字旁。

松和公:你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巴和把:这两个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我们能给这些生字组词吗?齐读,男女生赛读。

2、现在参加比赛的动物都到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开始之前你想和小动物们说点什么?

学生反复朗读词语并观察相近字的异同,总结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生字并总结识字方法。图形、普通笔 旋转

四、再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师生合作读。

3、男女生合作读。(男生问女生答)朗读课文。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学生喜欢小动物的情感。

五、书写指导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还能比较流利的朗读课文,现在我们还要学会写两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学新笔画撇折。

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格式和要领。

3、学生书空,练写。

4、师生评议。

1、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写生字。

3、互相评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插入图片、普通笔

六、布置作业

1、把生字端正的写两个给爸爸妈妈看。

2、把课文读准了,念给爸爸妈妈听。

写字读书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还能比较流利的朗读课文,回去后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并跟爸爸妈妈找找,动物尾巴长得不一样,那么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二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them.

II.Te a ching ke y a nd difficult points:

A.Vocabulary

bright, soft, sad, energetic, stressedout, tense, scientific, lighting

B.Target language

a.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b.That movie made her sad.

c.Loud music makes me want to dance.

C.Structures

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

III.Te a ching me thods:audio-lingual methods

IV.Te a ching a ids:a tape, a tape recorder, PPT

V.Te a ching proce dure:

Step 1.Revision

Task 1.Check the homework.

Task 2.Revise the vocabulary.

Step 2.Warming up

Task1.Write the following list of activities on the blackboard:

parties, exams, school vacations, gym class.

Task 2.Ask students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activities.

Step 3.Grammar focus

Task 1.Read the three target sentence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Task 2.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with“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as possible.

Step 4.Viewing and saying

Talkaboutthepictureof restaurants on page 102.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why?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music there would make me excited.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becausethemusicthere wouldmake me quiet.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pictures there would make me tense.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 because the things there would make me happy.

Step 5.Listening and completing

Task 1.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my and Tina talking about eating in restaurants.While liste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Task 3.After listening, complete the unfinished sentences in the chart on page 102.

Step 6.Doing pairwork

Task 1.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ask 2.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in class.

P P TCultureba ckground, gra mma r focus a nd pra ctice.

1.Some wonderful slogans of advertisements.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美容)

When there is no tomorrow. (快递)

Good to the last drop. (咖啡)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 (可乐)

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美国通卡)

Everything we do is driving by you. (汽车)

A diamond is forever. (钻石)

We do chicken right. (炸鸡)

Ford has a better idea. (汽车)

Air France making the sky best place on earth. (航空)

2.make作使役动词及一般行为动词的基本用法结构。

(1) make作使役动词时为“迫使”, “导致” (某人/物怎么样) 之义, 这时常见下面结构形式:

(1) make sb./sth. (+形容词) 使某人/物…… (怎么样) ;导致某人/物…… (怎么样) , 即在make的宾语某人/物后直接用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eg Rainy days often make me sad.Mr.Li usually makes his lessons interesting so that we all like to listen to him in class.

(2) make sb./sth.do sth.使某人/物做某事, 一般作使役动词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在该使役动词用在主动语态句中时, 要省去不定式符号“to”。

eg Some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like human beings.

You mustn’t make others wait for you too long.You’d better get there ahead of time.

(3) 注:当make, 包括其他使役动词在被动语态句中运用时, 作其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不省去to, 即用成“be made to do sth.”———“被使去做某事”。

eg The boy was made to apologize because he came to school late.

(2) make作一般实义动词用, 意为制作;做。后跟表示金钱的名词等时, 还有“赚取”;后跟有“mistake”等时, 则有“犯错”等意思, 已学相关宾语如下:

make meals做饭

make tea泡茶

make kites制作风筝

make the bed整理床铺

make sentences造句

make noises制造噪音

make mistakes犯错

make money赚钱

make friends with...与……交朋友

另:make作“制作”等含义时, 用在被动语态句中的重要短语结构有:

be made of...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看得出原料;

be made from...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已看不出原料;

be made into...被制成……, 后跟成品, 此时, 做句子主语的是表示原材料的名词或代词;

be made up of...由……构成, 相当于“consist of”。

eg The table is made up of wood, and the bread is made from wheat (小麦) !

Our class is made up of/consists of 28 boys and 26 girls.

3.Practice

(1) Why don’t you make your wife_____?

A.sad B.sadly C.happily D.happy

(2) Hard seats also make customers want__eat quickly and leave.

A.of B.to C.in D.for

(3) The children were made___homework first.

A.do B.to do C.did D.doing

(4) They make__clear to the public that they’re doing a necessary job.

A.it B.that C.this D.its

(5) Colorscanchangeour moods and make us____happy or sad, energetic or sleepy.

A.to feel B.feeling C.felt D.feel

(6) —I tried to make Amy____her mind, but I found it hard.

—Well, I saw you___that when I went past.

A.change, do B.changes, doing

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篇三

《化学课程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考试说明》规定:一级主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级主题“溶液”中了解溶解度。教材中实验9-5和9-6是关于溶解性的实验,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一步研究,引出溶解度。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溶液的形成与饱和溶液,链接溶质质量分数。让化学研究的方向,由“质”向“量”过渡。为酸碱盐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加深对金属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两个班的化学课,我做了两种教学设计,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溶液的饱和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方法二:10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如何让杯底的少许固体NaCl溶解在水中?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实验的启发,提出改变温度进行实验,观察杯底没溶的NaCl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4.教师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NaCl固体。再设疑问,此温下再加5gNaCl,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aCl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改变温度。

第二种教法:

1.教师提问: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2.教师提问:如何让杯底的少许固体NaCl溶解在水中?提醒学生“一定量的水”,水量不能改变,那么要改变什么条件呢?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改变温度。

3.教师提问:是否所有固体物质都有这个特点呢?让学生分别用KNO3、NaCl、Ca(OH)2进行实验,并总结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第一种教法的确是以探究为目标而设立的,表面上学生也进行了一轮的实验探究,但因为目标太笼统,方法不具体,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因此使得学生探究的过程显得无的放矢、茫然无措。最后当学生的探究陷入绝境而无法继续时,教师只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上的实验结论,结局是探究不了了之。总结第一次的失败原因,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不再盲目把探究的问题抛给学生了事,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案,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过程。实验-观察-发现-记录-分析-总结,让学生真正在自己亲手实验操作中去认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新知的过程,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发达,资源共享的时代,教师可以轻易获得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但若想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付出心血去琢磨。

4.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四

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⒉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⑵ 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⒊ 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 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 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⑵ 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盐

5.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五

1、 认识“宽、虾” 12个字,会写“贝、 虾”。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 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4、 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教学难点:

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教学用具:

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讲堂导入

师生评价

师:老师从你声情并茂的介绍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家乡天津的热爱。板书家乡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几个小朋友,他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1)标自然段

(2)课文写了那几位小朋友的家乡

2、生汇报,师板书

3、认读生字(正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

认读生字 识字方法 口头组词 造句

小组展示

四、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研读课文第二段

1、看图 (出示海边图)这是谁的家乡

2、说图  涛涛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大海 一艘艘船 贝壳)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涛涛画的家乡?

3、读文 (出示第二段)自由读

师:如果你来到涛涛美丽的家乡,你会干什么?

4、看图说话 海滩上的贝壳是那么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

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

6、背诵积累

五、指导写字

“贝 、虾”

1、生观察

2、生介绍(音节 结构 部首 组词 书写占格)

3、师范写,生练习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涛涛美丽的家乡,下节课我们还要去其他小朋友的家乡看一看。

七、作业

画画自己的家乡,下节课也请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你们画的家乡。

板书:

画家乡

涛涛         海边           贝     虾

山山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京京

6.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屏幕显示:配乐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小女孩儿张开双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用自己的话说说。

评: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小小的船》。

3.读课题。

看到课题,齐读,然后师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师再问: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看课文、看彩图,读课文找依据,释题:实际上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

评: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

评: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互相检查读,当个小老师,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3.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去掉拼音认读,通过开火车读,当小老师带读,及时表扬。

4.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轮流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样做,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当小老师,形成生生互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全诗。启发想像: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想读多少遍就读多少遍。然后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组成?

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挑战读。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后问:谁向他挑战?

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4.齐读。边看课件边模仿着读,要求读流利。

5.小组比赛读。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读,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小组,奖小红花。

评:有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6.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那句诗读给大家听,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

评: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说话训练,填空。

()的月儿()的船,()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的船里坐,只看见()的星星和()的天。

评: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书写生字,指导识记

1.做采蘑菇的游戏。

(1)每个蘑菇都有一个名字,一定要叫出它的名字,它才真正属于你,知道吗?谁愿意来采?

评:用采蘑菇的游戏来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

(2)在三个蘑菇的后面分别贴上本课的五个生字中的三个天、只、儿,然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其他的同学可以唱《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边采蘑菇边播放歌曲。)

(3)采完之后,师问:呀,你采的蘑菇真大呀!请你告诉同学们,你采到这个蘑菇的名字是什么吗?告诉大家:我采到的蘑菇叫某。这个蘑菇想让大家一起来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笑了,一起来喊,再喊一声。

(4)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蘑菇的名字的?告诉同学们好不好?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来记这个字的,也可以到前面来说。

评: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识字,增强识字的兴趣,体现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5)给蘑菇找朋友。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如果你不能组成词语,或者你想到的词语让别的同学说了,那你可以用它说一句话,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

评:练习组词说话,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写字教学分散在两个课时安排,可以调节学生身心,也可以落实写字要求。

(6)让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让学生描红,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7.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七

1.复习本课“我会认”的7 个生字, 会写“丝、转、斜”。

2.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 学习表达“怎样画风”。

【活动目标】

1.自主勾画画风的句子, 小组讨论并展示汇报“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出风来的”。

2.发现古诗《风》、课文《画风》、叶圣陶儿童诗《风》中“画风”的秘密, 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和语言表述力。

【能力目标】

1. 初步培养提炼关键词语的能力, 感悟词语搭配的规律。

2.让学生明白“画风就是画会动的景物”, 会抓住特点表述风中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感受风的画面

师:来, 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生: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师:这首诗的诗题是———

生: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真的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他写的这首《风》里面没有一个“风”字, 但仍能让我们感觉风仿佛就在眼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画风》里, 三位小伙伴有没有这样的魔法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画风》。通过昨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 想不想请他们出来啊?

生:想。

二、引出三位小伙伴, 学习姓名中的生字

师:老师已经把他们请出来了, 热情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生:宋涛。

师:打打招呼。

(师面带微笑挥手)

生:你好, 宋涛。 (挥手)

师:读一读“涛”字。 (出示生字卡片)

生:tāo涛涛涛。波涛、海涛、松涛。

师:这个若有所思的小女孩, 她叫什么名字?

生:陈丹。

师:一起来打个招呼。

(师微笑, 挥手)

生:陈丹, 你好! (挥手)

师:其实我们班也有姓陈的小朋友呢!陈露瑶还有陈欣妍。

师:“陈”, 读好前鼻音 (出示生字卡片)

生:chén陈陈陈, 陈旧、陈列、推陈出新。

生:dān丹丹丹。

师:练太极要怎么样啊? (做练太极的动作)

生:气沉丹田。

师:中国的国花是———

生:牡丹。

师:书写“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丹”字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师:来, 读一读这些词。 (出示生字卡片)

生:丹青、丹霞、丹心。

师:看看还有一个小伙伴是谁呢?

生:赵小艺。

师:写“艺”字的时候可得注意。 (边说边用身体做出“乙”字状)

生:肚子要挺过去。

师:对, 一起书空“横折弯钩”。

三、细读课文, 感受三位小伙伴怎样画风

活动一:学习默读, 勾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第4~8 自然段, 思考三个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 勾出他们画风的句子。)

师:默读要做到———

生:不出声, 不指读。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师巡视, 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师出示学习提示2:乐于分享, 展开小组交流。1 号汇报: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2 号汇报:宋涛是怎样画风的;3 号汇报:陈丹是怎样画风的;4 号:组织小组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勾画出的句子。)

(生小组交流, 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适时在小组评价栏中贴“小红旗”并进行评价。)

师: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 我发现有的小组组织有序, 交流很顺利。有的小组要慢一点, 这时候, 组员们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他, 而不是责怪, 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活动二:小组汇报, 先说一说 “ 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8 自然段。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 三个小伙伴是怎样把它画出来的呢?我们邀请两个小组来汇报, 好不好?最先举手的是鲸鱼组。好, 第一个机会给鲸鱼组, 海星组第二。好, 名额已经抢完了哦, 欢迎鲸鱼组代表!

生1:大家好, 我们是鲸鱼组代表。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 旗帜在风中飘着。

生2:他还画了一个拿着风车的小男孩, 风车“呼呼地”转着。

生3:宋涛想了想, 他把画上去的太阳擦去, 画了几朵乌云, 还有几条斜斜的雨丝。

生4:陈丹在旁边看了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他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鲸鱼组有感情地朗读第4~8 自然段)

师:分工明确, 还会互相补充, 小组朗读默契, 一看就是认真合作了的。小组展示继续, 有请海星组。

生1:大家好, 我是海星组的代表杨谨榕。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 旗帜在风中飘着, 他还画了…… (停顿了一下) 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 风车“呼呼”地转;宋涛把太阳擦去, 画了几朵乌云, 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下面请我们组的朗读能手陈欣妍给大家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

(生有感情朗读第4~8自然段)

师:说得清楚完整, 读得很有感情。掌声送给自信的海星组代表!

师:孩子们, 三个小伙伴真有法子, 他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给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整篇课文, 每个小组读一段。

(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

活动三:提炼画风的关键词语, 相机指导写字。

师:孩子们, 三个小伙伴有智慧, 同学们也很聪明, 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 玩一个“瘦身魔法”的游戏。你们看, 宋涛是怎么画风的。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这么大一块, 我们能不能为它瘦一下身, 找到宋涛画风的关键词?宋涛画了什么?

生1:雨丝。

师: (板书“雨丝”) “丝”是本课的生字, 绞丝旁没有提, 下面是一长横。什么样的雨丝?

生2:斜斜的雨丝。

师:同意他提炼的关键词吗?

(生情不自禁为他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的掌声, 学会欣赏与赞美, 真好!来, 请看左老师书写“斜”字, 左边一个余字, 右边“斗”变窄, 短横微微往上扬。

师:斜斜的雨丝, “斜”和“丝”都是本课的生字, 书写两个“斜”。

师:写字要做到———

生: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写好了吗?“瘦身魔法”继续玩。陈丹也会画风, 她画了什么?

生:弯弯的小树。

师:我写上, 一起说。

生: (齐) 弯弯的小树。

师:接下来小组里合作, 把赵小艺画的风变一变“瘦身魔法”。提炼出的词语要与“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相似。

(小组合作学习)

师:赵小艺画了———

生:红红的旗子。

师:红红的旗子怎么能表现出风呢?小组同学一起想想, 什么样的旗子?

生:飘着的旗子。

师:把“飘着”换一个词。

生:飘扬。

师:飘扬的旗子。还可以用什么?

生:飘动的旗子。

生:飘舞的旗子。

师:赵小艺后来还画了什么?用上同样形式的词语。

生:呼呼的风车。

师:如果前面是个表示动作的词就更好了。

生:转动的风车。

师:真好, 转动的风车。“转”是本课的生字, 左边一个“车”, 右边一个“专”, 书写“转”。

四、课外拓展, 完成关于风的“画作”或“话作”

(出示:三个小伙伴正说着, 画着, 忽然吹来一阵风, 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

师:认真读一读这个句子。同学们, 画风其实是在画什么呢?

生:画风其实是在画周围的景物, 周围的景物摇晃着, 就代表着有风。

师:今天左老师还要和大家分享一首叶圣陶爷爷写的《风》。

(师出示, 师生配乐同诵。)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来游戏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

我知道……

师:你想怎样画风?写下你的奇思妙想。

(出示“读读写写”:

张洁问:“ 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

师:哪些景物在风中会动?你准备怎样画风?说一说。

师:“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生1:“我说:‘风会把蒲公英的种子, 送到四面八方。我会画飘飘悠悠的蒲公英的种子。’”

师:“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生2:“我说:‘风会吹起小柳树的长发。我会画飘扬的柳枝。’”

……

师: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风》的作品。可以像画家一样把风画出来, 也可以像李峤、叶圣陶爷爷一样把风写出来。想当小画家还是小诗人, 你们自己说了算!下课!

【评析】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进行字词句的教学。除了识字、写字和朗读的基础目标外, 最能体现语文价值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感悟词语搭配, 训练用词的准确能力;感悟构词规律, 提高词语的生成能力;感悟组句方式, 学习典型的基本句式。左荣老师的 《画风》 很好地体现了低年级教学基础目标和核心目标的把握。

一、“三类目标”契合“三个要素”, 顶层设计明晰教学路径

如何把基础目标和核心目标表述清楚, 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左荣老师创造性地把教学目标细分为“内容目标、 活动目标、 能力目标”, 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核心问题, 解决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三个关联要素的有效匹配。在“内容目标”上, 定位于本课的识字、写字和关键语句的朗读感悟, 这是对基础目标的把握;在“活动目标”上, 定位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在“能力目标”上, 定位于“提炼关键词语, 感悟词语搭配”“抓住景物特点, 表述画风方法”。三类目标的定位, 让《画风》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构成了明晰、具体的教学路径。

二、“三个活动”体现“两个意识”, 梯度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以教材为中介展开对话的活动过程。活动是达成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手段。左荣老师在教学中, 围绕核心问题“三位小伙伴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 学习默读, 勾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活动二, 小组汇报, 并有感情朗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活动三, 从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中, 提炼词语搭配, 相机指导写字。这三个活动, 层层深入, 分别体现了两个意识:首先, 体现了“言语实践意识”, 三个活动把“勾画、朗读、提炼、书写”等言语实践活动进行了序列化的设计, 并把词语搭配、生字书写等教学内容融合到了“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的理解中;其次, 体现了“让学意识”, 三个活动“学先于教”, 让学生大胆表现, 在学生表现的基础上随机点拨, 让教为学服务。三个活动, 在内容上体现了语用的能级, 在方法上体现了学力的培养, 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三个材料”实现“一个整合”, 课程设计提高语文素养

为什么教, 为何而教, 教师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要弄清“是教教材, 还是教课程”。我们都知道“要用教材来教”, 用教材来达成字词句的基础目标, 用教材来训练“思维和语言”。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 教的不仅是教材, 还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语文与生活结合、积累与运用结合”。左荣老师的这节课, 提供了三个材料:古诗《风》、课文《画风》、叶圣陶的诗《风》。这三个材料的作用不一样:古诗《风》让学生看到了风的画面, 感受到了描写风的“魔法”, 提高了学生对写风的兴趣;课文《画风》是最主要的素材, 除了基础目标的夯实, 还学习到了“画风”的表达;叶圣陶的诗《风》则用充满童趣的语言, 拓展了学生“画风、写风”的思路, 把课文情境过渡到生活情境, 沟通了课内语言的积累和课外实践的运用。三个材料实现了一个整合, 形成了一个各有侧重的主题学习活动。事实证明, 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 最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8.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八

一 文字排序

三种排序: ⑦⑥②①④③⑤

⑦⑥①②④③⑤

①⑦⑥②④③⑤

叙事要条理清晰,就应先把握故事的梗概,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确定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最后安排情节的详略,选择怎样的叙述顺序。课后实践练习一提供的材料信息即故事的梗概,讲的是关于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趣事:父母因“我”考试临近却想与同学周末一起出去玩而产生意见不合,彼此闹别扭,后来在“我”机智的调解下重归于好。故事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美好的亲情和当代中学生理解关爱父母的优秀品质。因此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我们应先交代故事的起因,即“我”想在周末出去放松一下,才有父母间的意见不合,矛盾激化,直至第二天彼此不理睬对方。所以故事起因顺序应是⑦⑥②;“我”因父母为自己的事而闹矛盾,心里伤心,但又想到父母都是为自己好,是对“我”的关心,觉得自己应该要主动为父母解围,于是想出了假装肚子疼的妙计,这是故事的经过,顺序应是①④③;最后父母冰释前嫌,皆大欢喜,这是故事的结局,顺序应是⑤。所以,根据情节连贯性的要求,顺序应该是⑦⑥②①④③⑤。但也可以按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即父母因“我”的事而“大动干戈”,“我”目睹此景,心情沮丧,见父母第二天彼此还在打冷战,“我”才突想妙计解围。所以根据事情的先后,顺序可以这样安排:⑦⑥①②④③⑤。当然,“文似看山不喜平”,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我”在父母产生矛盾后的沮丧心情放在开头,再按事情原来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即①⑦⑥②④③⑤,这可使情节有波折,故事更耐看。

上一篇:校园的葡萄架作文下一篇: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