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

2024-08-24

血细胞(精选8篇)

1.血细胞 篇一

血细胞分析检验程序 检验目的

检测血液中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HGB、HCT、MCV、MCH、MCHC、RDW及MPV等)的变化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 检测原理

血常规检查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7~11,部分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5~7。

2.1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光电6318-K):即在细胞检测器微孔的两侧各有一个电极,两电极间通有恒定电流,经过稀释液(电解质溶液)稀释的血样(血细胞)在通过检测器微孔时,产生了一个电脉冲;脉冲的高低代表细胞体积的大小,脉冲的个数代表细胞的数量。

2.2 细胞化学和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Ac.T 5-diff):即将血液经过细胞化学试剂染色,不同的白细胞胞浆内部即可出现不同的酶化学反应。当这些细胞通过测量区时,由于酶反应强度不同和细胞体积大小差异,激光束射到细胞上的前向角和散射角不同,以X轴为吸光率,Y轴为光散射,每个细胞产生两个信号结合定位在细胞分布散点图上。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

2.3 多角度激光法白细胞计数(XE-2100 XT-1800i):在白细胞分类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D-Ⅰ和FD-Ⅱ)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内颗粒被染色;其它白细胞略有皱缩。WBC/BASO通道:全血加入溶血剂(FB)溶血。除BASO外,其它白细胞均明显皱缩。仪器从低角度及高角度分析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果。

2.4 光电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在稀释的血样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Hb衍生物,进入Hb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正比,仪器便可显示其浓度。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溶血剂配方不同,形成的Hb衍生物亦不同,其吸收光谱各异但最大吸收均接近540nm。2.5 光散射法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Ac.T 5-diff):以二维激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测试原理是:在测试系统中,全血与红细胞/血小板稀释液混合,使自然状态下双凹盘状扁平圆形的红细胞成为球形并经戊二醛固定,此种处理并不影响MCV体积。红细胞无论以何种方位通过测量区时,被激光束照射后所得的信号是相同的。激光束以低角度前向光散射和高角度光散射同时测量一个红细胞,根据低角度光散射转换能量大小,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与总数;根据高角度光散射得出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与红细胞在一个系统中测量,其原理是:根据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的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在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测细胞的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的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RI在1.35~1.40之间。计算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2.6 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经瑞氏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3 设备性能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性能因仪器的种类与型号不同而异。3.1 XE-2100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

3.1.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0~100.0)×109/L,RBC:(0.0~8.00)×1012/L;HGB:0.0~250g/L,PLT:(0.0~1000)×109/L。3.1.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2.0%,RBC:±2.0%,HGB:±2.0%,PLT:±5.0%。

3.2 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

3.2.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0~99.99)×109/L,RBC:(0.00~9.99)×1012/L,HGB:0~299g/L,PLT:(10~999)×109/L。3.2.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3.0%,RBC:±2.0%,HGB:±2.0%和PLT:±5%。3.3 Ac.T 5diff 血细胞分析仪

3.3.1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WBC:(0.4~90.0)×109/L,RBC:(0.23~7.70)×1012/L,HGB:0~229g/L,PLT:(4~1000)×109/L。

3.3.2 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WBC:±3.0%,RBC:±2.0%,HGB:±2.0%和PLT:±6%。4 标本

4.1 临床护士抽取患者抗凝静脉血2~3ml。4.2 采血后立即送到临床检验科。

4.3 血量不够1ml或血液凝固、溶血或严重脂血标本不能作检测。5 设备和试剂

5.1 设备:XE-2100、XT-1800i、MEK-6108K、MEK-6318K 血细胞分析仪。5.2 试剂

5.2.1 稀释液、溶血剂和清洗液。

5.2.2 CBC试剂、DIFF试剂、消泡剂和鞘液冲洗液。5.2.3 瑞氏染液及缓冲液。

5.3 购买的试剂应放室温保存,注意防尘、防潮。

5.4 开封后的试剂应尽快用完,变质、超过有效期的试剂不能使用。6 容器及试剂添加剂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EDTA-K2抗凝剂。7 校准步骤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过程分别见XT-2100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中仪器校准程序。8 操作步骤

8.1 申请单及标本编号

整理血液常规检验申请单及血液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和血液标本进行编号。8.2 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分别见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 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8.3 检验结果的输入

8.3.1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8.3.2 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进行检验结果的录入及修改。通过申请序号进行结果的输入,选择“工作单号”(XE-2100 XT-1800i自动传输:扫入当前检验标识序号;Ac.T 5diff自动传输:扫入当前检验标识序号;MEK-6108K MEK-6318K测定结果和其它非自动传输标本:输入病人姓名),仪器会自动传输入检测结果;同时输入当前患者的样品“采集时间”和“接收时间”。

8.3.3 仪器检测结果必要进一步镜检标准

8.3.3.1MEK-6318K和MEK6108-K血细胞分析仪等三分类仪器检测的标本全部需要镜检血涂片。

8.3.3.2XE-2100 XT-1800i和Ac.T 5diff血细胞分析仪等五分类仪器检测结果根据本程序第18款[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选出需要做血涂片检查的血标本。

8.3.3.3 临床医生要求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形态检查的血标本。8.4 显微镜检查操作步骤

8.4.1 制片:静脉抗凝血标本混匀或末梢血标本,采血后推成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8.4.2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8.4.3 镜检:先用低倍镜或高倍镜阅览全片,注意观察血片染色情况:如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片尾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再结合仪器警告的内容,分别重点从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各类细胞结果。8.5 镜检结果的输入及报告确认 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逐一确认。8.6 检测过标本及废物的处理

检测过的血液标本、废液及经血液标本污染的各种废物按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文件编号:PLA301-LJK–CJ-001)中4.14进行处理。9 质量控制

9.1 室内质控:周一~五每天做室内质控(厂家提供的质控物)。测定过程是:从4~8℃冰箱取出全血质控物置室温,血细胞分析仪开机后预热20min,分别将质控物混匀后上机检测,打印结果并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检测病人血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9.2 室间质控:每月参加科内的室间质控考评2次。每年参加卫生部和WHO室间质控。

9.3 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 9.3.1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 9.3.1.1 细胞分布不均

在一般涂片的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粗糙的推片所制成的血涂片,细胞分布明显不均。当白细胞有聚集现象时,细胞分布极不规则,以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分类。胞体在的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的尾部和边缘,相反,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位于涂片的头部和体部。因此,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注意这些问题,减少 10 干扰因素

10.1 严重的黄疸或脂血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10.2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和MCV假性增高。

10.3 冷凝球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10.4 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11 结果计算及测量不确定度 按仪器设计原理,只对红细胞常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进行计算,可根据RBC、HGB及HCT结果求出。11.1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MCV(fl)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HCTRBC根据RBC及HCT,由下式求出。11.2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根据RBC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MCH(pg)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量 HGBRBC11.3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根据HCT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MCHC(g/L)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量 HGBHCT11.4 RDW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是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当红细胞通过小孔的一瞬间,计数电路得到一个相应大小的脉冲,不同大小的脉冲信号分别贮存在仪器内装计算机的不同通道,计算出相应当体积及细胞数,统计处理而得RDW。11.5 测量不确定度

11.5.1 SF-300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2×109/L(均值=3.87)、±0.46×109/L(均值=6.07)和±0.80×109/L(均值=13.27);RBC:±0.22×1012/L(均值=2.39)、±0.24×1012/L(均值=4.18)和±0.36×1012/L(均值=6.02);HGB:±2.60g/L(均值=82.60)、±3.66g/L(均值=129.53)和±5.48g/L(均值=168.07);PLT:±15.66×109/L(均值=64.60)、±25.80×109/L(均值=200.40)和±40.82×109/L(均值=340.93)。11.5.2 BC-200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2×109/L(均值=3.87)、±0.46×109/L(均值=6.07)和±0.80×109/L(均值=13.27);RBC:±0.22×1012/L(均值=2.39)、±0.24×1012/L(均值=4.18)和±0.36×1012/L(均值=6.02);HGB:±2.60g/L(均值=82.60)、±3.66g/L(均值=129.53)和±5.48g/L(均值=168.07);PLT:±15.66×109/L(均值=64.60)、±25.80×109/L(均值=200.40)和±40.82×109/L(均值=340.93)。

小11.5.3 MEK 6108K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8×109/L(均值=3.20)、±0.62×109/L(均值=8.56)和±0.94×109/L(均值=15.09);RBC:±0.22×1012/L(均值=2.30)、±0.24×1012/L(均值=4.03)和±0.42×1012/L(均值=6.03);HGB:±2.06g/L(均值=62.80)、±4.08g/L(均值=132.70)和±6.00g/L(均值=162.23);PLT:±20.56×109/L(均值=80.63)、±32.00×109/L(均值=203.50)和±43.67×109/L(均值=334.67)。

11.5.4 ADVIA 12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WBC:±0.26×109/L(均值=3.69)、±0.32×109/L(均值=5.36)和±0.74×109/L(均值=13.32);RBC:±0.20×1012/L(均值=2.41)、±0.22×1012/L(均值=4.13)和±0.30×1012/L(均值=5.19);HGB:±2.90g/L(均值=82.90)、±3.66g/L(均值=130.63)和±4.38g/L(均值=1625.10);PLT:±10.32×109/L(均值=50.17)、±24.02×109/L(均值=201.13)和±30.54×109/L(均值=329.10)。12 生物参考区间 12.1 白细胞

成年人静脉血:3.5~10.0×109/L;手指血: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11.0~12.0×109/L。12.2 红细胞

成年男性:4.3~5.86×1012/L;成年女性:3.77~5.17×1012/L;新生儿:6.0~7.0×1012/L。12.3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35~180g/L;成年女性:115~155g/L;新生儿:170~200g/。的一12.4 红细胞压积

成年男性:0.400~0.517; 成年女性:0.367~0.467。12.5 血小板 100~300×109/L。12.6 其它参数

MCV:80 ~ 100fL;MCH:27.2~34.3pg;MCHC:320~360g/L;RDW:<0.145;PCT:男性 0.183±0.041;女性 0.198±0.042;MPV:男性 10.07±1.78fL;女性 10.24±1.58fl;PDW:16.8%±0.63%;瞬13 患者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1 阻抗法仪器:WBC:(0.2~99.99)×109/L,RBC:(0.50~9.99)×1012/L,HGB:0~299g/L,PLT:(10~999)×109/L。

13.2 激光法仪器:WBC:(0.02~400)×109/L,RBC:(0.05~7.00)×1012/L,HGB:0~225g/L,PLT:(5~3500)×109/L。14 警告/危急值

白细胞<0.5×109/L;红细胞<1.0×1012/L;血红蛋白<30g/L;血小板<20×109/L。15 实验室解释 15.1 白细胞计数 15.1.1 白细胞生理变化

15.1.1.1 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15.1.1.2 日间变化: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15.1.1.3 妊娠与分娩: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15.1.2 白细胞病理变化 15.1.2.1 白细胞增高

15.1.2.1.1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左移。

15.1.2.1.2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塞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高。

15.1.2.1.3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15.1.2.1.4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高,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15.1.2.1.5 肿瘤性增高:白细胞呈长期持续增高,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高,且可有较明显的核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15.1.2.2 白细胞减低

15.1.2.2.1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内毒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15.1.2.2.2 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nic leu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15.1.2.2.3 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15.1.2.2.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15.1.2.2.5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的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来活促进粒细胞生长的某些因素。

15.2 白细胞分类结果异常 15.2.1 中性粒细胞

15.2.1.1 中性粒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

15.2.1.2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5.2.2 淋巴细胞

15.2.2.1 淋巴细胞增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狭窄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15.2.2.2 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15.2.3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15.2.4 嗜酸性粒细胞

15.2.4.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15.2.4.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素或促肾上腺皮质素后。15.2.5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等,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病、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严重感染中性粒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氏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15.3 红细胞结果异常 15.3.1生理性变化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初生儿由于出生前以弥散方式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通常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小儿生长发育时铁供应不足亦可引起贫血。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到25~30岁时达高峰,30岁后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下降,直到60岁尚未停止。在女性儿童也随年龄逐渐增高,到13~15岁时达最高值,而后受到月经、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异明显,主要可能与在此期间,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加。

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主要由于氧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一般成人在安静时全身每分钟耗氧0.3~0.4L,肌肉运动时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达到4~4.5L,此时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气压降低: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此因大气稀薄、氧分压低,机体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引起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所致。

妊娠中、后期:为适合胎盘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15.3.2 红细胞增高

15.3.2.1 相对性增高: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

15.3.2.2 绝对性增高:与组织缺氧有关。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登山病等。15.3.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10)×1012/L 15.3.3 红细胞减少

15.3.3.1 生理性贫血:妊娠期因血浆量相对增多,故红细胞相对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5.3.3.2 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减少所致的贫血: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二是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②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③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贫血。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继续寻找病因;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15.4 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形态变化见于: 红细胞大小不一

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多色性: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尤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形状改变

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性贫血或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

椭圆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

口形细胞: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可见于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镰形细胞: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

棘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及尿毒症等。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其意义不明。

泪滴形细胞:多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症时,偶见于正常人。

裂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红细胞形态不整:此种细胞在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异形红细胞产生的原因尚未明,有人认为是物理因素所致。

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和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中毒患者(如铅、汞等金属中毒)及各种增生活跃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豪乔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卡波氏环: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后。寄生虫:当疟原虫等感染时,可见红细胞胞质内相应的病原体。15.5 血红蛋白异常

血红蛋白的增减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的增减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更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减少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正比例,一是在小红细胞贫血时,由于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所以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较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更为明显,如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肠息肉、痔疮、月经过多、钩虫病等慢性反复出血等;二是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减少的程度较

血红蛋白更为严重,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肝硬化性贫血等;三是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相一致,如消化道、肺部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5.6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比积是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标的参数的要素之一,有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15.6.1 红细胞比积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15.6.2 红细胞比积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种类不同,红细胞比积减少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值完全一致。

15.7 红细胞平均指标

临床上将红细胞3个平均测定的指标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表1)。表1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正细胞贫血 正增减减

MCH MCHV

C

常见原因或疾病

正常 正常 MM、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减低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 大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 小细胞低色15.8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个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分布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根据不同病因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的不同,可将贫血分成6类(表2),新的分类法较传统分类法可能更全面,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和鉴别诊断具有更大意义。

贫血类型 MCV/RDW

特征 MCV减少,常见原因或疾病

小细胞均小细胞不正细胞均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

MCVMCV、再障、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缺铁性贫血(IDA)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RDW增高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5%,但特异性不强,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缺铁性贫血时RDW增高,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RDW增高更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指征;当MCV减小时,RDW增高更为显著;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将比给药前更大。这是因为患者补铁后,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给药前的小红细胞并存的缘故,故RDW先增大,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小,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

鉴别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essman曾分析了两类贫血患者RDW变化,缺铁性贫血患者100%RDW增高,而88%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RDW正常,提示RDW可作为两类贫血的鉴别诊断指标。15.9 血小板 15.9.1 生理性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数随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如一天之内可增减6~10%,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15.9.2 血小板数增高:①一过性增高,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②持续性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

15.9.3 血小板数减少:①血小板产生减少,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血小板破坏亢进,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进行体外循环时。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16 安全性预警措施

血液标本的运输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止溢出。血液标本溢出后,应该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对标明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标本应特别防护,以不污染环境或保护工作安全为前提。

在进行血液分析的一切操作活动中,应按《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执行。在进行操作前,首先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穿戴保护性外套、手套等。

与血液标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装/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源,因此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进行消毒处理。

如果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血液及废液,应立刻用清水冲洗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眼睛被溅入血液及废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如血液标本采用开盖程序测试,开盖时应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

所有检查过的血液样本及有关的废弃物,都会给您带来潜在的危险或生物污染。所有废弃样本及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同血液标本的处理程序。17 变异潜在来源

严重的黄疸或脂血标本可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标本溶血可使红细胞结果假性减低、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法)和MCV假性增高;

冷凝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试剂的温度;

检测器微孔不完全堵塞;

标本采集后放置的环境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试剂变质或过了有效期而未发现等。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 18.1 血液病病人,无论血细胞计数结果和细胞分布图是否正常,一律做血涂片镜检。

18.2 无论初诊或复诊病人,只要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正常,白细胞散射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均正常且无报警者,可不做血涂片镜检。

18.3 初诊病人,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结果,白细胞散射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中有一项异常或报警时,均需做血涂片镜检。

18.4 复诊病人,其血细胞计数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无明显变化,但白细胞散射图异常且有报警时,需做血涂片镜检。

18.5 复诊病人,其血细胞计数结果与前一次检测结果相比有变化,但与临床诊断或治疗相符;而且白细胞散射图正常无报警时,可不做血涂片镜检。19 异常结果处理

血细胞分析仪测试的血常规结果异常需与临床诊断相符,不符合的结果应复查。20 报告时间与标本保存

20.1 病房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报告单应于当日下午4点前由卫生员发回病房科室。

20.2 检验后的血常规标本应放置室温保存至次日上午8点丢弃。21 实验方法的溯源

见XT-2100、MEK-6108K、XT-1800i和5-diff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说明书。22 参考文献

①XT-2100、XT-1800i、MEK-6108K和5-diff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说明书。②“2013例北京市正常成年人静脉血血细胞正常参考范围调查”《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6年第3期。

③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南京.第二版.1997。

2.血细胞 篇二

1 全血分析仪

1.1 全血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所谓检测系统是指完成一个检验项目的检测所涉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消耗品、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程序等的组合。若是人工操作, 还必须包括操作人员。而检测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溯源性。临床实验室对每一检验项目都做检测系统评价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厂家除了提供仪器外, 还提供了配套试剂及配套校准品, 也规定了操作程序。医院按规定的检测系统去检测病人, 质量是有保证的。

1.2 操作人员的正规培训

操作人员的水平决定检测系统能否获得正确的结果, 所以正规培训十分重要。操作人员如果不接受正规培训, 往往只会操作不会校准, 仪器日常保养也得不到保证。通过培训的上岗人员应掌握定期校准、分析质控结果、解释报告、日常保养、小故障排除等技能和书写仪器使用过程中的一切记录。

1.3 血液分析仪检测后的复检

目前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后的复检, 国际血液学专家组推荐了41条自动CBC和DC的复检标准[1]。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血液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仅仅是过筛, 除了镜下复检外, 还应包括一些手工方法的验证。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 盲目依赖仪器的思想日益严重, 大大削弱了显微镜下训练, 以致有的检验人员辨认不清体液中红、白细胞, 疟原虫漏检时有发生, 报告中见不到红、白细胞形态学的描述。由于EDTA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 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 这种假性减少会导致临床无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辅助检查, 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 因此应受到广泛重视[2,3]。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显微镜下检查仍是CBC的主要内容, 也是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2.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1) 光学显微镜细胞形态学:主要用于临床常规检验; (2) 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诊断及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3) 相差显微镜检测:用于观察活细胞的内部结构及活动, 观察细胞生长、成熟、衰亡过程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4) 荧光显微镜检查:常用于DNA、RNA的检查。

2.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普及, 出现了过分依赖检验仪器检测结果的现象, 忽视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及用显微镜人工复检血细胞形态, 从而造成漏诊、漏检及误诊等现象[4]。

2.3 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

要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 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 加强分析前、中、后各个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 减少分析误差, 积极参与实验室间质评活动, 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5]。

3 血细胞检验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人工镜检或使用血液分析仪, 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 防止临床诊疗中作出错误的判断, 实验室检验必须要充分考虑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 并严格加以控制。

3.1 标本的采集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 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 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血常规检验高质量标本的最基本要求。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 多数专家建议, 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

3.2 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 在进行血细胞计数时, 无论是用镜检还是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细胞的检验计数[6]。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 稀释倍数和设计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之一。

综上所述,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不能替代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 并且其检测受多方面的影响, 所以必须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7], 确保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及实验室之间结果的互认,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鲁家才, 程正江, 姚欣.两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4, 22 (3) :198-199.

[2]邢辉, 吴健民.EDTA-K3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 2004, 22 (4) :277-279.

[3]Bames PW, Mcfadden SL, Machin SJ, et al.The internation automatedconsenus group, for hematology review:suggested criteria for action followCBC and WBC differential analysis[J].Lab Hematol, 2005, 11 (2) :83-90.

[4]李顺义.血细胞形态漏诊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学检验学杂志, 2005, 28 (2) :140-141.

[5]郭小平.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22) :3025-3026.

[6]许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78, 283.

3.太空辐射对血细胞有害吗? 篇三

但是,如果这些红细胞停止工作,也没有新鲜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来补充的时候,你很快会出现贫血,你的免疫系统也会很快崩溃,如果不进行医治的话,你就会死亡。

这些现象可能发生在航天员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其他星球的旅途中。人们已经知道太空辐射可以损伤航天员体内的细胞,而对于辐射到底对红细胞有多大影响,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艾伦·格维兹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研究的课题是辐射对血细胞的影响和药物防治。实验方法是在地面采用模拟的方法,创造一种类似于太空辐射的环境,观察它对骨髓干细胞的影响和药物防治的作用。格维兹说:“这项研究不仅对航天员有好处,对地球上的血液病人,例如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康复也是有益的。”

这项研究是在纽约的美国宇航局空间辐射实验室(NSRL )中进行的。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是由近30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每年有超过4000名研究人员到里面进行实验。在这个实验室中进行的科研工作已经获得6项诺贝尔奖。

为了确保太空船上航天员的安全,在2003年由美国宇航局和能源部的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共同组建了一个价值3400万美元太空辐射的设备,它是少数几个可以模拟太空辐射环境的设备之一。美国宇航局的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将在新建的设备中进行数千次实验,每年使用这个设备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大约有80人左右。在这个实验室中有一台核粒子加速器,它可以产生类似航天员在太空中受到辐射作用的高速运动的质子和重离子。

阿波罗航天员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受到一些宇宙射线的照射,由于他们飞行的时间很短,辐射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但是,当航天员到火星探险时,至少有6个月的时间要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累积的宇宙射线损伤作用将对航天员健康有影响。

为了进行宇宙射线对航天员血液供应影响的研究,格维兹将血液干细胞放到一个有盖的培养皿中进行照射。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从健康被试者骨髓干细胞中取出的约100万个细胞。一旦这些细胞暴露到辐射环境下,科学家仔细观察这些细胞受损的情况,通过实验将要解答以下问题:这些细胞的DNA链(制造新细胞的“存储片”)是否受到影响?如果受到影响,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怎样?引起损伤的机制是什么?因为格维兹用的是成年人的干细胞,所以不会与胚胎干细胞发生混淆。

为了防止辐射对造血母细胞的损害,格维兹进行了药物“对抗措施”的研究,它可以帮助航天员耐受低水平辐射的照射。一种想法是给细胞抗氧化剂,大部分DNA的损伤不是由于辐射本身引起的,而是辐射在冲击一些其他分子时引起化学反应产生“自由基”。这些游离的自由基氧化损伤DNA。科学家认为用抗氧化剂来阻止氧化,也许可以减少DNA的损伤。 他们考虑的另一个方法是增强人体修复DNA自然系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中含有很多特殊的修复酶,它经常进入到长的DNA链上,发现并修复受损的DNA链。格维兹说:“我们希望发现一种方法去刺激自然的修复机制。”这些对抗措施可以保护培养皿中的细胞吗?格维兹说在今年的年底他们会得出结果的。如果他们成功的话,航天员在到火星的途中将不需要担心他们体内的血细胞会供应不上。

4.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篇四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血细胞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细胞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准,在分析前和分析中都进行了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措施,也不等于每一次、每一批样本的检测结果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造成个别样本或一部分样本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每发一张报告之前,都应该认真观察各项指标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指标与指标之间是否相符,参考各种血液分析图像,同时还要连续关注患者的测定结果,参考以前的报告,综合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通俗的说就是结果的审核,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干扰血细胞分析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的体会。影响白细胞(WBC)分析常见的原因

1.1 难溶性红细胞(RRBC)的影响 新生儿红细胞(RBC)、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WBC计数结果假性增高,且分类结果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种情况,在CD1700 WBC直方图会有明显异常表现,呈干扰图形,在35 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时淋巴细胞分类甚至可高达80%~90%,如果结果报出去,临床上容易误认为血液病,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状况会有RRBC的警告提示,可通过选择RESISTANT RBC样本测定模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运行,样本将通过较长时间的孵育,从而使试剂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溶解RRBC的结果,其WBC计数及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在工作中,遇到胆红素较高的样本应特别注意RRBC对WBC结果的影响。

1.2 巨大血小板可计数为WBC。

1.3 冷凝集素能引起WBC计数假性增高 因为相当于WBC大小的蛋白质结晶被计数为WBC,此时应将样本置于40 ℃左右温箱或水浴箱中加热约15 min~30 min,待其加热到37 ℃后蛋白质结晶会消失,此时立即混匀重新上机测定即可。

1.4 有核RBC出现亦会影响WBC计数。Hb、RBC检测结果的审核

血细胞分析测量报告的参数之间,存在有许多内在联系,比如Hb、RBC与MCH,Hb、HCT与MCHC,RBC、HCT与MCV之间,RDW与涂片的RBC形态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审核RBC的相应测定值时,应仔细观察Hb/RBC的比值以及MCV、MCH、MCHC的测定值。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Hb的单位为“g/L”,RBC的单位为“1012/L”),MCV的值约为80 fl~100 fl、MCH的值约为27 pg~32 pg、MCHC约为325 g/L~355 g/L。一般来说,MCHC的值个体间差异小,相对较为恒定,是观察仪器可信性、样本状况较为实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出现批量明显增高或降低,则应考虑为系统误差,观察是否为仪器故障或是试剂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果单个血细胞分析结果中出现过高的MCV、MCH、MCHC,且RBC数与Hb浓度比例明显不当,出现这类检测结果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样本有溶血,使RBC结果假性减低,导致HCT↓、MCH↑、MCHC↑;二是样本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在抽取全血样本后,尽管抗凝效果很好,但在体外还是会发生RBC凝集,抗凝管内的RBC可形成细小的、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有些RBC的凝集颗粒很小,肉眼难以观察到。无论凝集颗粒是大是小,一旦形成冷凝集,就会使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出现很大偏离。一般认为所谓冷凝集现象,一定是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实不然,我们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就碰到过冷凝集样本,有些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温度范围宽,出现冷凝集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可导致Hb和RBC的比值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所以,我们收到血细胞分析样本时,应仔细观察样本,及早发现问题;在审核报告单时,除了重点审查几大主要指标外,千万不要放过MCV、MCH、MCHC。尤其是MCHC,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比较严重的错误,有冷凝集的样本,一经发现,处理比较简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甚至可增高达30 g/L;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时亦会影响RBC计数的准确性;血小板数太高时也会使Hb假性增高。[!--empirenews.page--] 3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分析

3.1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如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而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1]。卫星现象,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粘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出现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分析仪PLT的检测阈值一般为2 fl~30 fl,由于某些血小板太大超过检测阈值而未被计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血小板可逆聚集亦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患者抽血后应尽量放置一定时间(一般约为30 min)再进行测定。

3.2 小RBC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以小RBC(MCV<70 fl,且RDW明显增大)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数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时极易出现,因CD1700血小板计数是采用电阻抗原理,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识别,血小板与RBC测量的信号常有交叉,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应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抗小RBC干扰的能力较强,虽然也是采用电阻法进行测定,但CD3700运用改良RBC及PLT相交曲线的准确分隔,以挡流板技术消除RBC通过小孔时涡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以拟合曲线消除碎片及小RBC的干扰,提高了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样本因素

当血细胞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首先排除样本原因,重新核对样本标签,观察样本的外观,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样本弄错或编号错误而造成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出现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特别观察样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这种情况尤以夜班或急诊患者多见,有时直接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血液颜色较淡,离心后上层血浆感觉没有粘性,颜色也不象正常样本的黄颜色,如同时抽取几管血,会发现几管血的颜色深浅明显不一致,样本明显稀释,另外,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做了之后发现PLT数较低,与临床不相符,此种情况多见于实习护士较多或新进护士时,此时应积极与临床联系,核实样本抽取情况,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并告知正确采血方法,如不是急诊患者,应尽量在清晨未用药、未输液之前采血;如为急诊,且已经在输液,应强调不能在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不同生理状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饮食和运动对检测结果亦会产生相应影响,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数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体育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可使RBC数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新生儿和小儿痛哭后毛细血管血WBC计数可显著增加[2];每日不同时间WBC总数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empirenews.page--] 6 紧密联系临床

5.血细胞 篇五

【实验目的】

1.认识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结构; 2.掌握临时制片和显微绘图的方法。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鳞茎;

器材:显微镜、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牙签、滤纸; 试剂:1%碘液。

【方法和步骤】

1.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口腔黏膜细胞涂片标本的制备:吸取一滴碘液滴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用一根事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然后,将其放入载玻片上的染液中并来回搅动使细胞散开,染色1 min左右后小心加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自制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本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较分散的、轮廓清晰的黏膜上皮细胞。由于该细胞体积较小、着色较淡,观察时应稍降低视野亮度以便于较快找到目标(在低倍镜下,用碘液染色的细胞呈黄色,成群或分散分布,形态大小多呈扁平椭圆形)。选择轮廓清晰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转换至高倍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外围有一层薄薄的细胞膜,扁圆形的细胞核呈深黄色,细胞质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核中央致密的结构为核仁。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表皮细胞装片标本的制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碘液,将洋葱鳞茎用小刀分为几块,取一块肉质鳞叶,用剪刀在内表皮划“田”字形小方格,每一小方格边长3-4mm,然后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方格的膜质表皮,置于载玻片的碘液滴中铺平,取一干净的盖玻片,将其一侧先接触标本旁的碘液,再缓缓地盖上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制备好的装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排列整齐、彼此相连的细胞,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至高倍镜下仔细观察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等结构。

【实验结果】

绘图并进行适当标注: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讨论】

简述观察细胞形态时,制作临时装片和显微镜镜检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四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活体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性染色技术和原理。

2.观察动物、植物细胞内线粒体和液泡系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

器材:显微镜、牙签、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

试剂:Ringer溶液;1/5000詹纳斯绿B溶液;1/3000中性红溶液。

【方法和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② 用一根预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将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一滴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 在低倍镜下,选择平展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可见扁平状上皮细胞的核周围胞质中,分布着一些被染成蓝绿色的颗粒状或棍棒状的线粒体。(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用吸管吸取1/5000詹纳斯绿B染液,滴一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染液中,染色10-15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中央被一大液泡所占据,细胞核被挤至旁边,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呈颗粒状或线条状。

2.液泡系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1/3000中性红溶液中,染色5-10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砖红色的中央大液泡。

【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分布图。2.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指示液泡系的形态和分布。

【讨论】

1.简述线粒体詹纳斯绿B活体染色和液泡系中性红活体染色的原理; 2.分析线粒体和液泡系活体染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有何特点?

实验五 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样品制备技术。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洋葱鳞茎;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5Oml烧杯、玻璃滴管、容量瓶、试剂瓶、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小剪刀、吸水纸、擦镜纸;

试剂:M 缓冲液;6mmol/L(pH 6.8)磷酸缓冲液;1% Triton X-100;0.2%考马斯亮蓝R250;3%戊二醛。

【方法和步骤】

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约lcm大小若干片)置于装有pH 6.8磷酸缓冲液的50ml烧杯中,使其下沉;

2.吸去磷酸缓冲液,用l% Triton X-100处理20-30min; 3.吸去Triton X-100,用M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4.3%戊二醛固定O.5-lh;

5.pH 6.8磷酸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6.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20-30min;

7.用蒸馏水洗1或2次,细胞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结果】

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微丝束的分布图。

【讨论】

6.血细胞 篇六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2.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3.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提问: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2)制作和观察人血临时装片

实验的操作步骤

A、用消毒棉签给被采血者左手无名指尖消毒。(4人小组合作)B、用一次性取血刺针迅速有利的刺入已消毒指尖2mm深后并弹出。C、用一次性取血吸管在伤口处采血0.05ml,然后用消毒棉签止血保护。

D、将采集的血液分别释入到二片清洁的载玻片中央,做成临时装片并观察。

7.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 篇七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

临床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直接影响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近几年质量控制的实验证明分析前的误差约为46%~63%[1], 对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现报道如下。

1 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要求

选择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上机前应经严格的有关仪器的培训, 仔细阅读说明书, 对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分布直方图、散点图的意义、异常报警的含义、一般故障的解除、仪器保养维护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用NC-CLS推荐方法校准仪器每参的程序[2]。

1.2 仪器设备的状态

仪器安放在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放置仪器的实验台要稳固, 仪器两边、后部和上面空出至少0.5m的空间, 以利于保养和使用, 后板和墙壁间至少留出0.2m, 以易于散热和清洗, 工作环境要清洁;防潮、防阳光直射, 通风条件好, 室内温度应维持在15~30℃, 最佳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30%~85%[3];为了仪器安全和抗干扰, 仪器应用稳压器以净化电源为佳, 并连接符合标准的专用地线;仪器安装后或每次维修后, 必须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校准和评价, 仪器的校准、验收或检修换零件后或临床使用半年后, 必须进行校准1次, 仪器校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步骤, 需高度重视。

1.3 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工作人员必需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使患者保持心情放松, 积极配合检查。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检查结果均有影响, 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状态、标本采集时间等。患者在采血前必需保持平静状态, 避免剧烈运动, 采血前休息15min。在冬季采血时必需保证血液循环畅通;住院患者需在早晨卧床状态下采血;化疗患者需在化疗前采血。

1.4 标本的正确采集

血标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 尽可能不用末梢血, 因末梢血误差较大, 重复性较差, 除少数不易抽取静脉血者, 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患者等。项目同时抽血时应用第一管作血常规标本[4]。容器:采血时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系统, 如含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抗凝血2ml。这种封闭式采血减少了溶血现象, 能有效保护血液的有效成分, 保证待检样本原始性状的完整性, 使检验结果更可靠;可使采集标本标准化, 又可进行质量控制, 减少交叉感染。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 (ICSH) 推荐EDTA-K2量用1.5~2.0mg/ml, 此抗凝剂对血细胞数目、大小及红细胞形态影响较小,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标本采集完毕, 要立即充分混匀, 混匀次数、方式要基本保持一致, 标本在2h内检测完毕, 因白细胞形态在2h内是基本稳定的, 2h后粒细胞形态有变化, 故应先推制血片。检查完毕, 标本应室温保存, 不宜放冰箱, 因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 否则会影响血小板计数 (PLT) 和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 值, 以备复查。

1.5 标本的正确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 必需采取保存措施, 对于需推片分类的标本应及时推片, 应在4~8℃低温冰箱冷藏, 但低温保存应≤4h, 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储存。保存条件非常重要, 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分析前将标本恢复至室温, 并轻摇标本数次。标本应由检验人员或临床医护人员采集, 住院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 与医师申请单相符。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5]。

1.6 分析前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结果发挥临床价值的前提是项目的正确选择。医师必需说明血细胞检验的时间、目的、检验注意事项等。因患者采血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 所以医师也应向患者说明。申请检验的临床医师与检验科必需进行信息的交流, 使每个检验项目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得到更好的体现, 表现出诊断实验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通过优化检测项目使患者付出较低的费用, 获得较佳的结果。检验项目的选择必需按照“及时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原则来进行。

2 讨论

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既能减少实验误差, 还能提高血细胞检验质量, 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下。

2.1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皮肤应完整, 无烧伤、冻疮、水肿、炎性反应等。采血时如检测项目多, 要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 最好不要>1min, 以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 否则可能导致溶血。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 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 以防止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 血液比例过高易在血浆中出现凝块, 阻塞血细胞的分析, 影响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 抗凝剂相对过剩, 会引起血细胞形态的改变, 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

2.2 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能控制的生理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能控制的有:药物、情绪、生活状态、食物等。血液中某些实验参考值也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新生儿白细胞较高, 在15~40岁, 男女的红细胞计数值和血红蛋白值不同, 女性一般低于男性。时间和状态的不同可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变化, 从而引起血细胞数量、质量和许多物质浓度的改变。白细胞在早晨较低, 下午较高;安静时较低, 运动时较高。脑力和体力劳动、日光照射、冷热水浴、严寒酷暑均可使白细胞升高, 剧痛和情绪激动也可使白细胞升高;吸烟者白细胞高于非吸烟者。

2.3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药物直接参与检验反应, 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 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几乎所有药物对检验结果均有影响。采血前停止药物的使用,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综上所述, 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血细胞分析仪治疗和监测有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 认真做好血细胞分析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既能减少实验误差, 还能提高血细胞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长春, 庞淑芬, 孙秋影, 等.RhD (-) 冰冻红细胞产品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S1) :51.

[2] 杨泽.临床血细胞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2 (4) :190, 192.

[3] 张鸿伟, 段雷波.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2) :139-142.

[4] 张伟莉.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的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 7 (3) :177-178.

8.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及质控 篇八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校准;误差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方便、精确度高,是人工无法替代的阻抗法三分群。血液分析原理是溶血素破坏RBC后,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通过计数通道时所产生的脉冲大小来对WBC进行分类计数。显微镜下计数WBC是在油镜下通过观察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质的结构特点,胞浆的着色特点,有无核仁等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不同的仪器直方图是不同的,但只要是白细胞直方图出现R1、R2、R3报警,都要进行形态学复检。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只是让检验者粗略判别各类白细胞比例或有无明显异常细胞,进而进行形态学复查时注意这些变化的真正意义,而不能仅凭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来进行诊断。血液分析仪只对典型的血液病做出提示性诊断,以便作进一步检查。如果使用不配套的试剂导致直方图不典型或对报警掌握不够,就会忽视血涂片造成漏检甚至误检。

1资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健康人及临床患者新鲜抗凝全血(EDTA-K2,抗凝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

1.2方法:仪器校准:用校准参考仪器MEK7222-K型血细胞分析仪之进口原装配套校准品对其进行校准,再在该仪器上将健康人新鲜抗凝全血连续测定11次,弃去第1次结果,计算其余10次各指标之均值作为新鲜血参考定值。用此定值新鲜血代替校准品对BC-5500及ABX-60两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样本采集到校准完成4小时内结束)。

1.3比对试验:选取临床患者高、中、低值5份新鲜抗凝全血在上述校准后的各台仪器上与其他样本一同测定(测平行样取均值)。以MEK7222-K型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BC-5500及ABX-60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结果之偏差(CV%)。

2结果

用新鲜血校准的BC-5500、ABX-60两台血细胞分析仪之检测结果与校准参考仪器MEK7222-K分析仪之检测结果配对比较t检验,均为P>0.05,表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RDW最大CV值为3.8%,PLT最大CV值为6.9%,MPV最大CV值为14.6%,其余各项指标CV值均<3.0%,五项基础指标之偏差均小于卫生部临检中心允许的可接受范围:WBC<2.8%、RBC<2.5%、HGB<2.0%、HCT<2.6%、PLT<6.9%。

3讨论

血细胞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多种疾病的诊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由于计数准确,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因而发展迅速,已逐渐取代传统手工方法,成为临床实验室的主要检测手段。但由于生产血细胞分析仪的厂家多,各自使用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不尽相同,导致其测定结果及参考范围有所差异。国内各医院使用不同厂家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已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分析结果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给临床跟踪观察与对比带来困难。

血细胞分析结果只有直接或間接地溯源至参考方法,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不同仪器间结果的可比性。血细胞分析仪校准品是权威部门认可的标准物质,只能用于与之配套的同一品牌型号的仪器,由于其价格昂贵、有效期短、进口入关手续复杂而不能及时获得等问题,使其难以在实验室推广。

所谓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实际上就是一台比较器,它将实测数据与校准数据进行比较,继而得出检测标本的分析结果。由此可见,校准物在仪器测定结果的准确是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好的校准品是经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人体血液:①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HGB)。②微量红细胞压积法测定红细胞比容(HCT)。微量计数板手工计数RBC和WBC。③相差显微镜计数血小板,该新鲜血适用于各种型号仪器的校准。有报道可购买一台性能最佳血细胞分析仪之配套校准品校准该仪器,再以该仪器作为校准参考仪器取得新鲜血各项参数用于其他多台仪器的校准。上述比对结果显示:用新鲜血校准的BC-5500及ABX-60两台血细胞分析仪与校准参考仪器MEK7222-K分析仪各参数间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均为P>0.05,表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五项基础指标之CV值均小于卫生部临检中心允许的可接受范围:尤以WBC、RBC、HGB、HCT四项指标的符合性最好。因EDTA-K 2抗凝血中,血小板体积不稳定,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可能是导致PLT、MPV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实验结果证明,用配套校准品校准一台性能最佳血细胞分析仪,再用新鲜血在该仪器上取得参数后去校准其他多台分析仪可取得满意结果,该方法既简便易行又经济实用。

参考文献

[1]彭明婷,谷小林,等.不同方法校准血液分析仪结果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1):35-37.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出版社,2006:47-81.

[3]顾可梁,陈军浩,谷俊侠,等.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7-53.

[4]展风霞,王谦,杨晓静,等.新鲜全血代替效准物在多系列血液分析仪上的应用.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67.

[5]彭明婷,申子瑜,等.血细胞分析溯源体系的建立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2-133.

上一篇:九大员材料员题库下一篇: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