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七破七立心得体会(精选5篇)
1.教师七破七立心得体会 篇一
一、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以校外学习为拓展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大项目, 因为对于组织者来说, 必须要确定好培训主题, 组织人员, 更要邀请培训专家。高层次的教师培训难以让所有教师受惠, 因此建议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组织大量的校内学习讨论会议, 通过校内教师的自我提升来完成。每周可以由一名教师来制定研讨主题, 然后作为主讲人, 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阐述之后, 再邀请其他教师对其进行点评,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讨论, 得出此次研讨的具体精神。由主讲教师写成报告, 交给教研室, 并发给参与研讨的教师, 作为学习材料, 也作为下次研讨会的一个基础。
学校还要组织一些校外学习拓展, 让本校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中去, 并在学习当中做好记录和引申。在回到本校之后, 积极组织学习。由参与校外学习的教师作为主讲人, 将学习的教学精神与校内教师做更加细致的交流, 并且根据本校的情况, 融入本校教学的特色。
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结合, 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接收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开拓教学能力, 发展教学水平。在和其他教师的相互讨论当中, 也能够提升自我, 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 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落实也延伸培训结果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机会比较多, 但是整体效果并不好, 除了在培训内容上本身缺乏创新性或是实践性之外, 还与教师的落实有关。所以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 更要重视对培训结果的落实和拓展。
落实培训结果, 要求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学校或是教研组积极组织人员考察, 在课后探讨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教学方法上的讨论。再次对学习结果进行修缮,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 融入教学中去。再者, 在学习校外的教学精神时, 要积极转化成本校特色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会放弃创新教学的想法,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这样就无法发挥教师培训的效果, 是非常可惜的。所以需要对这些比较“高大上”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积极响应教师这方面的要求, 举办实践效果研讨会, 更好地促进培训结果的落实。
三、做好培训记录工作
培训记录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做好培训内容的记录, 另一方面是做好培训人员的记录。首先从培训内容方面来看, 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笔记, 并记录自己的培训心得。将其作为日后重要的学习材料, 相关培训部分可以将其作为知识材料并做好积累。学校相关宣传部门可以将此次学习成果做成报纸, 分发给学校内的教师, 其他学科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 延伸培训效果。另一方面, 要做好培训人员的安排, 争取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积极学习。
四、对培训做好质量监督和激励措施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应从监督和激励两方面入手。监督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当中, 积极学习, 认真听讲, 记录心得, 反思结果。而激励政策, 则更好地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培训当中来, 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价也将培训与评职称相关联, 扩大教师培训的影响力。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列为培训的要求之一, 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选出更希望教师培训的项目,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参考, 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在学生的教学实践当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发展了教师本身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而在有效培训方面要做好效果扩散和落实工作, 完善培训细节, 让培训真正有所用, 有价值。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是基础教学的支柱, 且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具有创新力的教学思路, 所以语文教师培训非常有必要。语文培训能开放语文教师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教学层面, 丰富教学方法, 延伸教学理念, 最大化教学效果, 做到教学相长。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心得, 提出如何更进一步地做好语文教师培训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J].新课程 (小学) , 2015 (1) .
2.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体会 篇二
一、如何认识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在职教师群体为了增强自身教学实践能力而自愿结成的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专业学习与教学改进的组织形式与实践过程。教师学习共同体,不言而喻,主要是指一群具有共同发展诉求的教师对于某一个学科或主题及其实践共同享有由衷的职业志趣;共同钦佩并愿意追随某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专业人士(如优秀教师、校长或教育家),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家团队;这种具有专业追求和情感归属性质的群体,往往能围绕一定问题、特定任务或发展目标结成互为资源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团队;身处这样的群体,参与者往往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交流以及开展实践创新的机会,并从中获得职业归属感和专业发展的成就体验。
从实践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在职教师创建有益于提高他们教学专业化水平所需要的经验分享、知识学习与实践改进的支持机制。其中,既离不开核心人物的专业引领与人格影响,离不开参与成员相互提携、互为资源的共济性学习,更离不开参与教师个体的发展意愿和自主努力。由此可见,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那些对教学职业有更高追求的教师个体自觉结合形成的学习、交往与发展的合作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正式的机构组织,而是非正式的、在自觉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学习性质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信息技术日益融入现实生活的时代,教师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了融个体实践、现场集体活动、线上研修(网络平台研修+微信移动研修)、自主实践、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运行方式,“微信群”“朋友圈”已经成为共同体资源分享的平台,以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不同形式有效沟通的普遍机制。借助技术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还可以根据任务和兴趣随时更新迭代、变换重组,呈现出无限的灵活性和丰富多样性。志同道合的教师,即便不见面,也可以实施无间隙的讨论交流,开展不同时段的共同合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探索实践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完全可以作为激发基层教师参与学习积极性、增强教研与教师培训实效性、尤其是提升“名师工作室”运行成效的发展机制。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突出特征
研究表明,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成人学习者。与一般成人学习群体不同,教师群体大多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对于在职学习的主题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亲身体验;他们期望借助参与在职学习活动,获得有助于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理念、技能与方法。但是,他们受制于繁忙的教学工作和家庭负担,往往难以保障专业学习的时间投入和连贯性,彼此之间也往往缺乏专业交流的机会,在后续实践改进的过程中,更难有机会得到专业化的指导。[2]因此,在职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常常因为流于形式、缺乏连贯呼应的专业服务而难以取得切实成效。
为此,我通过长期探索与研究提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性质的业务活动,应当自觉运用成人学习理论,遵循专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路径与方法,针对教师教学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自身既有实践经验,设定具体可预期的目标,组织教师群体开展互动研修和实践改进,并藉此促进教师的能力成长。[3]
根据上述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构建新时期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第一,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专题任务或重点关注领域,能够让相关人员感兴趣并参与其中。目前,常见领域一般涉及中小学各科教学实践、专题实践(如班级管理、教学设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学习困难、质量评价等),以及科研课题及项目工作等。
第二,应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人格影响力的人士作为召集人并带头贡献资源,发挥引领作用。召集人(牵头人)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能够提出有意义的主题、任务或特色活动的创意及具体计划,以吸引同行教师志愿参与,并能及时分享自身的成功经验或推荐高质量专业资源,能够带领大家在参与问题解决、实践探索和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事实表明,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共同体往往都是在高水平人员(版主、群主)主导下,互动参与、多方合力的结果。
第三,具有一定数量、不同实践经验、愿意学习又相对稳定的教学同行参与。他们不仅可以带来自己的需求与问题,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可以将所学付诸自身教学实践并为他人或集体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所有参与者实际上都是平等的、可以互为资源、期望共同进步的学习者,于是便可以彼此结成共同学习的集体。
第四,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参与者能否获得预期的成就体验。我们将这种“成就体验”具体细分为“扩大专业交往”“问题解决”“资源建构”以及参与者从共同体获得能力提升而带来的“职业成就感”。而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就需要对共同体的定位和运行有一定的规划、设计和引导。我们自觉运用共同体机制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的实践表明,众多教师参与的“共同体”,如果没有能力成长所需要的“连续体”,往往会因参与者没有获得成就体验而难以为继。
第五,构建和维系教师学习共同体应当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的社交软件(如微信)的应用,创建了集现场学习与线上学习于一体的互动交流空间,可以实现信息的跨时间交流和跨地域分享,让全体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共享、互动、交流,并进行有意义的共识建构和资源建构。
第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和持久发展,还需要建立注重专业社区的归属感和共同追求职业精进的团队文化,并藉此形成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学习共同体在某一阶段或许会因任务完成或参与者兴趣转移而重组,但是,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适合在职教师交往与发展的机制将会持续存在。我们每个人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身处不同共同体时,也会扮演不同角色(潜水者、观众、参与者、贡献者或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将成为我们开展职业群体间工作合作、共同学习及社会交往的一种新的意识与方式。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实价值
我们之所以对教师学习共同体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它对于改进教师之间开展互为资源的专题研修具有重要价值。在此,我试图就学习共同体机制对改进、丰富教师研修或通常所说的教师培训做一点推想。特定的在职教师群体在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人格影响力人士的引领下,以追求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成就为目标,聚焦特定的学习主题与实践主题,志愿参与富有挑战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在此过程中结成互为资源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印证了“实践出真知”“能者为师”的道理,也彰显了信息技术在促进互为资源的同行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我们相信,围绕特定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应用各类形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将为教研工作、教师培训工作、在线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实践创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张铁道.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教师七破七立心得体会 篇三
今年的4月3日, 根据我市崇川区第22届“紫琅之春”教研活动的安排, 在我校举办了“学为主导, 优效课堂———实验中学‘自主学习’课题研讨”活动。我有幸作为执教者亲历了这次活动的始末。从课堂上师生间的和谐氛围和课后同行专家们的诚挚点评中, 我明白这节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课, 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为此次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获得了较高的赞誉。通过这次“紫琅之春”教研活动, 我进一步确信自己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课前的“巧妙构思”、课上的“适时参与”是切实有效的。
现把这次活动中, 我在课前对教材及学生做的一些思考, 在课上对学生的学习给的一些指导整理成文, 以期能引起您些许的共鸣。
一、课前的“巧妙构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下)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叫三声夸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意在阐明事理, 知识性比较强, 涉及的知识有光学、声学、物质的结构以及一些生物学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第一个板块“缤纷呈现、科学奥秘———梳理内容”。
1.请学生看大屏幕, 屏幕上闪现着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 让学生用一个词表达看到这朵花时的感受, 接着请学生用一个句子描述这朵玫瑰花的美。当全体学生正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时, 让他们根据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相关知识, 选择一个角度给来宾们做个解释。学生可以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上的需要、进化的角度、自然选择六个角度中, 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然后在大屏幕上闪现一朵绚丽的蓝色玫瑰 (俗称“蓝色妖姬”) , 激发学生探究它的色彩为什么这样蓝。
经过两朵玫瑰花或红或蓝原因的解释, 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情况, 还锻炼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接下来大屏幕上播放沙漠风光图, 带领学生走近沙漠, 去看看沙漠中的神奇景象, 这对生活在江海平原上的学生显得尤为必要。大屏幕上的图片停留在呈现“魔鬼的海”这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这一张。让学生根据《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的描述进行判断这是怎么回事儿, 继而让学生能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顺势请学生回答文中介绍的另一奇怪现象———“鸣沙”, 以及为何会发出声音的原因。
经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受, 在感受中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学生弄清鸣沙的声音是在一定条件下, 沙粒移动摩擦发出的,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中列举了多种声音, 它们又是怎么发出的呢?用这样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运用预习所得的知识来解答各种声音现象的发声原理。
4.屏幕上出示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七章中的一幅“粒子世界概貌”示意图, 这是约半个月前学习过的内容, 学生是那般熟悉, 倍感亲近, 这时再让学生结合物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来理解《叫三声夸克》中探究的物质的最小结构问题已易如反掌。
通过多样的形式, 不仅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还为将要进行的深入探讨作好铺垫, 更主要地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运用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重点不应只是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更应是掌握阐明事理的方法, 为此我设计了一道预习题:“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他们把原本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的?”根据阐明事理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 我推出了课堂的第二板块“科学奥秘缤纷呈现———把握技法”, 这一板块是课堂的重中之重, 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全班交流探讨, 教师全程参与的方式, 从篇章巧妙构思的角度, 或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说明文要素的角度把握技法, 为学写简单的事理说明文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上的“适时参与”
教师在“学为主导”“自主学习”理念引领下的课堂中, 到底该是怎样的角色?我认为决不是袖手旁观, 放任自流, 我觉得借用《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中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稍做改动成“该参与时就参与”, 即“适时参与”很是妥当。回顾这次课堂, 我主要在两种情况下, 积极参与了。
1.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在解释蓝色玫瑰呈现蓝色的原因时, 很显然,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此时, 我理应参与。给学生补充了相关内容, 一般我们见到的蓝玫瑰是由白玫瑰用特殊染色剂浸染而成的, 正宗的蓝玫瑰是把蓝花的基因植入玫瑰花 (因为它本身不含蓝色色素) , 培植出来的。
在了解“魔鬼的海”的成因时, 我给同学们找来了“魔鬼的海”成因的示意图。紧接着展现了两幅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的美景图。让学生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美景又是从哪儿来的?学生能解答一些, 但他们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此时, 我播放了一个解说“海市蜃楼”成因的flash演示图, 学生恍然大悟, “海市蜃楼”有上现和下现等不同情况。
在了解“鸣沙”现象及成因时, 我给同学们找来了一段描述鸣沙山的声音的优美文字:“平时常有雷鸣号角之声, 忽而声响如万马奔腾, 忽而柔弱若琴若笛;假如你抓一把细沙奋力扔出, 马上就会激起无数蛙鸣;当无数人并排下滑, 雷声荡漾, 大有叱咤风雷之势。”并进行优美的朗读, 激发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接着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鸣沙的声音, 大家一起听, 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补充蝉的发声方式时, 有同学找来了一段专业化的介绍性的文字, 看着学生一脸茫然, 我播了一个知识短片, 片中通俗易懂的解说词配以具体形象的画面, 看罢, 只见学生频频点头, 应该是增长见识了。
像这样适时地补充课外知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内知识, 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热爱。
2.为了拨正学生的思维。尽管我任教的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较强, 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语文基础, 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在初一时也全面地学习过, 但“事理说明”类是第一次涉及, 学生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拨正学生的思维。
比如, 课堂上有一学生认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 以时间为序解释了沙漠中出现奇怪现象的原因, 其他学生没有提出疑议。之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 完全是因为没有读懂作者写作课文前三段的用意。为师者当然不能听之任之, 此时, 我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 分析作者写作前三段的意图, 让他们清楚地、正确地认识到:课文的前三自然段引用古代旅行家对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描述, 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再比如, 在对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说明对象的把握时, 有部分学生认为是介绍声音的发音方式的, 有部分认为是阐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双方各执一词。就这篇课文而言, 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此时犹如作为裁判的我必须给出裁决, 但又不能武断, 明智的选择当然是引导他们从文中找证据, 最终达成一致认识, 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还有许多个例子, 我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肤浅认识,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 我应该力争更佳。
最后, 我想借用一位此次听课老师在听、评课记录表“总体评价与建议”一栏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经验总结:“这是一个‘美’的课堂:黑板设计、多媒体画面———视觉美, 多媒体音乐———听觉美, 知识的展示———认知美;这是一个‘智’的课堂:课堂设计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 科学知识由浅入深, 由课内到课外, 培养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摘要: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师的观念应随之转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恰逢学校教研中心开展研究的课题为《自主教育实践研究》, 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的我在实践中, 不断摸索, 不断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式。实践证明, 教师课前的“巧妙构思”、课上的“适时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方法。
4.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 篇四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1]。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2]它实质上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 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指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和变革过程, 它体现了参与、合作、民主的原则,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多方主体共同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 融入社会发展的最新课题, 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成功。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指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决定或选择。
1 由来
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 教师仅仅被当做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也有必要在包括课程开发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对那些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学者来说, 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 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 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有教师参与的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而引发了对“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不满。7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极大发展, 如康内利的“课程即是经验”、格兰迪的“课程即是实践”, 使课程的内涵日益丰富化, 理想的课程开发模式之结构化程度大大降低,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合法性”大大提高;同时, 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得雇员参与决策的权利得到重视, 工业中的这种新气象被移植到教育系统中来, 也就强调教师参与学校校政决策的权力, 作为校政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参与校政决策自然也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这些都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力量。由教师个人进行课程设计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 由于缺少配合, 还可能会带来诸多衔接与全面性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 教师在课程开发上应是一种合作的参与, 即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 意义
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 它涉及的因素很广泛, 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环境中群体的协作性。在我国, 课程开发的最大局限表现为决策主体的局限性。传统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课程决策权力集中, 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式的封闭策略[2]。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少参与课程开发, 而变为局外人和旁观者, 使课程决策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大失误。
从实践来看, 课程编制者和执行者的分离使课程改革注定要失败。由于教师与课程编制者在价值观、认识观以及文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 教师往往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编制者的动机和意图, 因而在课程目标、课程价值及重点的选择上给予加工改造, 以习惯或定式及课程编制者几乎不可能预测的方式去执行课程, 从而使课程改革流产, 甚至出现课程编制者和教师相互埋怨的局面。
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开放课程决策权, 因为在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方面, 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 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直接感知课程, 对于课程的优劣、课程对学生的具体影响、课程所存在的利弊等情况最为了解。所以, 教师在课程决策中应该最有发言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教师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和课程设计方案所蕴涵的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2) 有助于弥补课程适应性不足的缺陷, 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3)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使教师不仅获得在行政—组织层面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 而且获得了在专业—技术层面的专业自主权的提升, 同时, 也是教学工作本身专业化的需要[3]。
(4) 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提高教师工作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5)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能, 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帮助学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因此, 应进一步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 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订要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无论从课程决策的理论、还是实践发展来看, 教师都应当转变课程观念, 实现角色转换, 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研制者, 成为课程决策的主体。
3 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 参与课程决策并不是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的职业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困难, 参与课程决策对他们来说, “挑战”的成分要大于“机遇”的成分,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件有了政策就水到渠成的事。
由于长期单一课程体制的影响, 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决策。目前, 虽说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的权力扩大了, 但地方和学校仍然习惯性地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 课程并未得到根本的改造, 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教师往往过分拘泥于统编教材。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决策, 也倾向于用新课程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 而不去迎合自己的实践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点可能会使教师拒斥改革、拒斥合作。教师职业劳动的特征之一是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去解决各种课堂内外的问题。这种“自给自足”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使教师拒斥改革和合作, 特别是当改革的措施会打破教师习惯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尽管政策为教师提供了机会, 教师也并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未必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未必愿意与他人合作制定方案。
课程决策的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构成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最大障碍。由于长期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 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的能力, 致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与被动服从, 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另外, 由于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 教师缺乏应有的课程知识和技能, 以致许多教师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是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现实困难。我国学校的师生比虽然比国外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负担小。单就学校工作的日程安排来说, 往往很难为教师提供参与课程决策的时间, 更难以让教师连续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决策。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学习决策工作, 可能会影响“本职”工作的完成。
教师的参与形式与决策的质量是现实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参与决策虽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课程开发的管理者有时也会为此犯愁。最常见的问题是决策质量问题。团体参与决策作出的决定, 有时容易走极端, 不是过于激进就是过于保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领导人的影响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共同决策, 降低了团体成员每个人所承担的决策风险和责任感, 也可能和决策的外部环境有关。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 容易作出激进的决策;在无竞争的环境里, 决策趋于保守。
4 建议
4.1 寻找社会文化的支持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除了法律和政策的鼓励之外, 社会文化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构成了课程决策系统的重要外部环境, 没有这种外部环境的作用, 教师就不会产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良好社会文化的营造,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才可能实现。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决策方面, 社会文化支持的因素主要包括确立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 营造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气氛, 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建立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等。
消除长期的单一课程体制的影响, 要求学校清楚地认识当前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充分考虑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 提出明确而独特的办学宗旨。当教师认可并积极去贯彻落实本校办学宗旨时, 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了。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利于教师行使校政决策的权力。国外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分组实验发现, 凡是作决定时让员工参与决策的,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就高, 反之就低。由此可见,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和学校领导、课程专家的不信任感, 克服不合作的阻力, 从而增强信心。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是校本课程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课程决策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 才能保证课程决策在质量上呈递进的趋势。
另外, 支持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一个相关问题是教师的奖励问题。教师既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理应有物质上的酬劳, 即使这种奖励是内在的, 也应该让教师感受到。
4.2 增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
近20年来, 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与我们自己的期望水平相比, 都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 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大都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训练, 这种状况成为许多人反对我国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重要理由。但是, 期望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 一般教师都拥有了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 再让教师参与课程决策, 绝不是明智的设想。除了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补课外,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本身就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应该成为学校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认识。
4.3 选择合理的参与方式
从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来看,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主要有参加课程委员会和课题组两种形式。课程委员会是学校的正式组织, 定期活动, 进行课程开发课题的集中研究和决策。课题组则是一种比较松散, 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结合比较紧密, 围绕一些具体的课程开发与决策问题而设置的组织。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各有偏重, 但往往具有有机联系。
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重要意旨之一就是缩小教师与课题的距离, 所以,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方式和教师的日常工作融合程度越紧, 效果就越好, 这是学校领导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可能会成立一个独立的课程委员会, 而忽视了原有的教师合作方式, 使得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成为一种行政活动, 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 教师不期望也不想参与每一个决策。事实上, 过多的参与和过少的参与都会使教师产生对组织的疏远感。
综上所述,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尽管存在着各种困难与不足, 但在课程的开发工作中是值得坚持的。实践证明, 教师参与了课程开发, 虽然可能影响开发的质量, 但却大大增加了可接受度, 其所带来的效果, 足以抵消由于质量降低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丁念金.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8) .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 (3) .
5.教师进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 篇五
关键词:进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形象,优化环境,关怀关心,赢得机遇
当前,教育化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形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教师进修学校而言亦是如此。教育改革影响着河北的教师教育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以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保障来应对这种发展的机遇。对此,笔者认为,面对新时期下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进修学校的领导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务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进修学校的教育实际就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谈几点体会。
一、塑造行业文化形象,发扬主人翁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工作凝聚力,决定着教育工作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结合本单位的教育实际,从培养发扬主人翁精神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得教育良好形象得以树立。教育文化建设在进修学校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这对教育文化的建设极为有利。在六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而来的主人翁精神无疑是宝贵的传统,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许多负面因素也开始出现,例如个人主义至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和改制的必要性等,这都对进修学校的形象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思想工作是教育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二、加强“生命线”意识,优化教育环境
在教育外部环境的建设中,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还要注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首先,要建立和强化“生命线”意识,并且树立和落实一贯性和长期性的原则。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思想有着不断发展的特点,这种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极难改变,这就意味着必须进行长期、制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将其视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其次,应当注意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中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加强领导者和普通职工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实践中,我党委领导班子数次召开职工大会,和职工交流相关意见,平等的展开对话,准确的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从而统一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让员工真正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发展对教育未来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全单位中营造出浓厚的“喜改革、懂改革、盼改革的”的氛围,从基础上为教育的改制和改革提供内在动力;最后,应当注意以新颖、生动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日益变化的思想、性格、价值观所决定的,再进行以往的说教、教条和刻板的教育方式,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引起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反感。对这些充满青春气息和活跃思想的年轻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这些优势能够最大化的同时,消除青年人情绪不稳定、思想不成熟的缺陷。实践中,我单位党委常采取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共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措施对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年员工的认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扩展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关怀弱势群体的重要方式
进修学校改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火车头,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平时的工作,一定要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的认识,让大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正确的认识,避免恐慌、抵触和不安。教育改革工作中有关的经济利益的举措,比如包括绩效工资的发放、工作岗位的调整,都是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去制定相关政策,并且尽可能的减少矛盾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考虑全部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将要退休的职工给予妥善的安排,将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以人为本”和“和谐稳定”三项原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尽全力保障退休工作的顺利、稳定的完成。
四、转变教育观念,突破发展瓶颈
教师进修的工作就是要培养教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要有一种凝聚的氛围,只要教育工作存在一日,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放松,要抓住工作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来进行。近年来,进修学校面临的困境较多,如教育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管理观念滞后等,这都是极为现实的不利因素,对于进修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要通过交流会、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和职工进行有效的交流,促进员工能够主动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使得自身不管从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能跟的上形势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必须要采取思想政治工作来调整全体职工的心态,统一思想完成教师培训工作,增强竞争力,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太理.现代视野中的传统廉洁文化[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4期.
[2]李玉华,孟鸿.教育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3]郑建果.营造风清气正环境促进教育稳定发展[J].冶金教育文化,2011年04期.
[4]胡志刚,郭伟军.采取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全体职工的心态[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15期.
【教师七破七立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简爱读书心得教师心得07-08
老教师带新教师心得体会感想10-08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06-24
教师岗位心得体会07-01
高校教师心得体会07-04
教师党课心得体会08-07
教师党章心得体会08-08
教师勤政心得体会08-21
教师职业心得体会08-26
廉洁心得体会教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