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班会记录

2024-07-07

“国学经典诵读”班会记录(精选10篇)

1.“国学经典诵读”班会记录 篇一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班会教案

龙背小学 冯家婵

一、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时间: 2017年9月20日

四、活动地点: 三(2)班教室

五、活动对象:

三(2)班全体少先队员

六、活动内容: 1.观看优秀人物视频。2.诵读经典美文。

— 1 — 3.队员畅谈活动收获。

(二)教师准备

1.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开好队会做准备工作。2.确定主持人,拟写班会主持词

3、国学视频

(三)学生准备

查找并学习经典诗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八、班会活动具体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宣布活动目的、活动意义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

甲:张良对老人的“尊敬”让我们佩服,可见诚信也很重要。乙:下面请次文业同学为大家讲“一诺千金”的故事。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请大家跟着音乐,舒缓一下此时的心情,进入第二个环节:文学擂台赛。请同学们聆听《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的配乐朗诵。

— 2 — 甲:此时,我是小记者,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从这首《满江红》爱国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甲:说的真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爱国古诗,学习先人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一个礼仪之邦。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敬?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

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请第四组同学来读《道德经》。

甲: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华经典文化。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自己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有哪些收获?

姜欣宜同学: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们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理。

田静钰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懂得了“余力学文,温良恭俭让”的做人准则。

赵颖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

甲:最后请班主任做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开展的非常成功,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古诗词和美文,是我们民

— 3 — 族精神的根基,希望大家继续畅游在经典美文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我宣布:三(2)中队“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下课。

九、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队会活动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了,特别是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所呈现,比如回家再也没有顶撞父母的现象,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学校生活中,科任教师也反映班里的孩子比以前知道感恩了,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可见,看似平凡的小事,但在平凡中展示了本次少先队活动课内容的真谛,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

十、活动反思:

知识是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领悟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 4 — 1.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国学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每天汲取一点国学经典。

2.要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4.班级经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通过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2.“国学经典诵读”班会记录 篇二

一、指认素读,增加识字数量

1.精选识字读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点选取影响较大的传统识字读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进行编排,作为增加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诵读本。 《三字经》 收字简单,共有1140个字, 《百家姓》 568个字, 《千字文》 1000个字,剔除重复用字共有1462个; 《弟子规》 也是多功能速成识字读本,共有1080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660个。这些经典都是三四个字一句话, 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2.确定素读方法。从识字的角度引领学生耳听读音、眼看字形、 手指字位、口读字音,铭记于心, 每天只是跟着范读录音进行指认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在本学段结束时, 能够累计识记2000多个常用汉字, 再加上平时在生活中识记的汉字数, 远远超出了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的本年段识记汉字1600个左右的数量,识字量大大增加,为学生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培养认知能力

1.培养注意力。诵读经典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长时间对读书姿势进行如此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论低年级学生的指认素读, 还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模仿素读,都要做到 “心眼口,信皆要”,专心倾听电视播放的录音范读,并按范读录音的语速、读音、轻重、停顿、 语气等诵读。不论周一的听读、周二、周三的跟读,还是周四的领读, 始终让学生以素读的方式进行。耳听、眼看、口念、心记,在多种感官的交互作用下,学生心无杂念、 快乐而认真地诵读经典,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提高记忆力。对于 《日积月累》 中的古典诗词,我们用古代读书法———吟诵来进行诵读。老师教会学生根据教材中标出的吟诵符号, 用手势打出相应的节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进行吟诵。学生用语音的高低长短恰当地表达出诗词的韵律美与内涵美。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背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因此,小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对古代诗词、诸子百家的美文等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是把经典积淀在心灵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慢慢地感悟和吸收,这是对语文经典质的积累。

1.反复诵读,日积月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巧用时间,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低年级指读识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开始诵读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孝经》 等经典。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诵读情境,在电视普通话录音范读、领读等不同形式的引领下,语文老师利用课前一分钟、早诵、午吟各10分钟等有效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诵读校本教材 《经典积累·日积月累》 中的名言警句和诸子百家的散文,吟诵其中的古诗词,老师或以身示范,或与学生同诵经典,或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每周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一段古典美文、一句名言警句和一首古典诗词,不贪多、不心急,经过周一到周四的多次反复诵读和与家长的分享,大部分学生已能熟读成诵,因此,对于周五的表演读、比赛读、小组成员互查、老师抽查和周末的亲子共读等,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同学和家长都会如实填写周评价表。对背诵还不太熟的学生,也不作程度上整齐划一的要求, 月末复习时他们还会有机会赶上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诵读熟背经典的兴趣,学校还适时举行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经典名句积累大比拼、国学堂亲子诵读展演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带动学生愉快地诵读,乐享经典、 乐中积累、乐在其中。

2.考级争章,促进积累。学校经典诵读的评价由学生、同伴、家长、老师等多元参与,形式各不相同。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周评价 (自己评、家长评、同伴评),每学期末进行考级评价。一个学期早诵的古文和午吟的古诗词各为一级考级内容,由学生自己申请考级后,经家长、伙伴、老师评价,每过一级,可获得一枚“国学雏鹰奖章”;累计获得四枚者,授予 “诵读小能手”称号;累计获得八枚者,授予“诵读小学士”称号;累计获得十二枚者,授予“诵读小硕士”称号;累积获得十六枚者,授予“诵读小博士” 称号;获得全部二十枚者授予“诵读小状元”称号。 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初分别进行春、秋季考级 (即 “学姐考学妹”) 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考级争章夺称号大本营”档案,跟踪登记他们对每册教材的诵读考级情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同级别的奖励吸引着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国学经典的积累。历经小学六年的日积月累,学生足以储备6万多字的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而且能够烂熟于心,耳熟能详。如此丰富的积累,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储存了语言养料,又汲取了民族的文化智慧,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厚积薄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与国学经典积淀的厚实程度息息相关。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学至深时品自高。随着学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经典的积淀程度不断深厚,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他们佳篇在胸,习作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在成长日记中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少年好时光;有的学生用“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来激励自己要坚守志向,为实现美好的梦想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有的学生用“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天婀娜的垂柳,为习作增添文采;有的学生引用 《战国策》 中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这句话作为习作 《我的朋友》 的开头,介绍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经典名句被同学们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习作中,老师们也共同感受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五、古为今用,提升人格品位

国学经典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长智慧,开启成功之门,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着国学经典,学生们在上下五千年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畅游,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古人的人格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屋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在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孝悌友善、诚信勤谨的美德,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位。

3.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三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4.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四

一、诵读目标:

引导全体小学生每天诵读国学经典,通过优雅精致的经典语言,浸润于国学经典的氤氲之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诵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丰富“重德崇智、和谐发展、体验成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基本原则:

(一)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得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二)有效整合:学校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坚持家校结合。

(三)学生诵读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教师:

沙河四小教师读本《品茗经典》------名篇 学生: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晨读对韵》12则、《优秀儿歌精选》15篇;《弟子规》。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三字经》、《千字文》。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40首;经典词30篇;优秀现代儿童诗27首。

四年级:优秀古诗文30首;词37篇;元曲20篇,《论语》。五年级:现代经典文章片段30篇,现代诗34篇;《论语》。

六年级:《论语》;复习整理(一----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五、诵读时间:

(一)每天晨读20分钟集体诵读。

(二)每天放学在家与父母诵读10分钟。

(三)每周利用阅览课时间教师指导诵读。

(四)每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周进行诵读检测。

(五)假期学生自主诵读和与家长共同诵读。

(六)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诵读活动。

六、诵读检查与评价:

务求诵读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各年级要切实加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和检查,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用传统节日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对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于每月第一周(经典诵读活动周)定期组织诵读检测,对效果良好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学习,对诵读表现突出的班级与个人予以奖励,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沙河四小

5.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篇五

一、学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为政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8.子曰:“由,诲(huì)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â),其何以行之哉?” 10.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1.子张学干禄(lù)。子曰:”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dài),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yú)矩。”

15.子曰:“君子不器。”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八佾(yì)

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公冶长

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zhū)?”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五、里仁

2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曰:“君子欲讷(nâ)于言而敏于行。” 2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âi)必于是。”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

天命之谓性,率(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shân)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shân)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xiǎn)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节选)(1-6章)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尔骄,自遗其咎(jiù)。功成身退,天之道。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11.明道若昧(mâi),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â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4.无为而无不为。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7.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

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江海所以能为天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2.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26.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国学经典诵读——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左应为“车”)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诗词十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宋•范仲淹)

6.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篇六

——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

合: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女: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

男:蔚蓝天空、浩瀚苍穹,造就了炎黄万代人的勤劳和善良 女: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奋发图强、吟咏歌唱 男: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继往开来、自由翱翔 女:蓝天下并不都是白鸽蹁跹,也会有雨雪风霜 男:蓝天下并不都是芳草萋萋,也会有漫道黄沙 女:紫峰中学2017年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苔痕绿,草色青,调素琴,阅金经。好一个雅趣陋室,好一个陋室主人。请听《陋室铭》

女:看!雨中飞舞的长枪,梦回千年的宋朝,将军凭栏而吊,满腔的愤怒与豪情,化作这绵绵细雨。听!那是将军无法释怀的万千愁肠……念!那是英雄壮阔的无限思量。请听《满江红》

女:这是先哲用思想编织的风帆,那摆渡灵魂的桨橹划过岁月的风霜,无言地把我们载向美好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接受先哲的教诲。请听《增广贤文》

男:这是先贤们精选的立身箴言,拥有它,就能使我们找到生命之舟的司南,践行它,将会谱出完美的人生诗篇。请听《弟子规》 女: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了多少英雄。羽扇纶巾不在,雄姿英发犹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请听《念奴娇•赤壁怀古》 男: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水曲曲弯弯,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请欣赏《春江花月夜》

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中华古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很多流传佳作成为了我们的吟诵首选。请听《古诗三首》 男:秦汉圣贤,飘逸洒脱,洞察深邃,真知卓见。诵读其佳作,修身清净,自足自信。请听《淮南子》节选

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羽扇轻摇,御敌于千里之外。这就是传奇军师诸葛亮。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获悉魏军攻吴兵败,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此表对仗工整;音节铿锵,感情真挚,酣畅平易。请欣赏《后出师表》。

男: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听《水调歌头》 女:礼貌风流美,文明大雅存,恭听父母言,谨行子女道。请听《弟子规》节选

男: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变白雪。悲而能壮,哀而不伤。请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女:我是雏鹰,展翅高飞在蓝天;我是雪莲,装点巍峨的玉龙雪山,我是中华少年,心系壮大祖国的信念。请听《中华少年》 男:这是一轴五彩缤纷的画卷,让人读出无穷的惊叹;这是一座美伦美奂的宫殿,让人心生无限的留恋。它有为人处事的忠告,有修养品行的妙言。请听《格言联壁》 女:嬉戏见本心,承欢显真情。泰山曾做砺,沧海几扬尘。典雅的诗句,唯美的音律,展现着汉语的神奇。请听《笠翁对韵》 男: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女:面对这个承前启后、日新月异、继往开来的时代,合: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男:请听《少年中国说》

7.“国学经典诵读”班会记录 篇七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素养 篇八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诵读 素养提升

天津一神童,名叫李尚荣,在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中的相关展示,博得主持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近日发生于电视实况里的真实故事,节目主持人是那样欣赏小姑娘展示的才华,追问其缘由,欣然得知,小姑娘从小就诵读经典。由此可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何等重要。

一、诵读国学经典,增加学生词汇积累

上文所说的李尚荣,只有6岁,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里所展示出来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简直就是神童,她拥有4000的识字量,都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获取的。这给予我们怎样的启迪?应当说国学经典给了小姑娘神奇的智慧。不能完全肯定这与小姑娘超人的智商没有关系,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国学经典如果不是小女孩所崇尚的诵读材料,小姑娘也不至于就可以产生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也许有人会这样思考,能够具有如此近于神童的数以万计的孩子中有几个?完全可以说就是端午的蒜头——独种,或者也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小学生正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机。平时的诵读经典留给我们较深印象的是,小学生只要是认认真真或者是比较规规矩矩地诵读了,学生将会积累不少词汇。有的虽然就是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简单理会,但学生也能够从相关国学经典的前后诵读中感悟出一定的意思,有的就比较准确地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所能够诵读的经典比较广泛,小学生可以诵读的经典其语言都是朗朗上口的,所运用的词汇不但便于学生理会,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也相当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乃至习作中的应用。从平时教学实践看,认真诵读经典的孩子,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往往都是那样妙语连珠,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诵读经典给学生自不自觉地带来积累词汇的便利和便捷。

二、诵读国学经典,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人是有记忆能力的,尤其是小学生记忆的速度是那样快,记忆的能力是那样强。必须承认,有些是不便于学生记忆的,而不便于学生记的,其大脑再好,再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小学生也是不可能记住的。譬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些生硬和极其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不容易记住的。但在相关诵读实践中,人们却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认可的且是最容易记熟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根据比较具体的分析,当是国学经典语言表达与学生诵读之爱好相合拍,形成了相当理想的国学经典诵读的气场。虽然一些国学经典的含义学生不是那么清楚,但他们从一开始接触到语言的朗朗上口,到经常或就是永远那样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自感可以津津有味地读着,且读得那样爱不释手。应当说学生积累得越多,记忆得越快,就是那些记忆力存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显得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见识国学经典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好奇,而当他们真正意义上诵读了,国学经典又把一个个学生“缠着”,一个个小学生那样相当理想地“恋着”,这就由外在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内在需要。事实上,让学生逐步接触国学经典,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产生不尽的诵读乐趣。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在逐步增强的,依靠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记忆力的提高,需要有序进行,不能仓促行事,否则,也不可能产生好的诵读效果。

三、诵读国学经典,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应当说国学经典之内容广泛,所涉及的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当小学生也能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了,那肯定能够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不仅让学生比较简单地诵读,而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时空为学生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提升。正如李尚荣小姑娘,她不仅能够诵读,而且能够比较简单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某些观点还是那么稚嫩或者是相当肤浅,抑或就是不那么十分正确,但毕竟她能够表达诵读的想法。对此,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见解,这能促进学生的国学经典的诵读,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悟起着矫正作用,让诵读国学经典真正起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作用。学生首先诵读的是《三字经》,因为《三字经》所宣导的教育思想是颇具理想之教育规律的,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从孝道、礼仪、文明的角度入手,对于知识应当还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再看具体的《三字经》,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且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部分的主题,学生阅读这经典完全可以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老师无需急着让学生把所有《三字经》都诵读完,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上的诵读消化。可以将《三字经》的相关为人要求与当今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形成《三字经》的育人活力。如“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则通过黄香、孔融的实例,让小学生初步建立起孝顺父母等方面的道德情感。

总之,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更应当看做是迫在眉睫的。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诵读国学经典,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孜孜以求,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想一蹴而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就一定会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18.

[2]曹建平.校本课程开发对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J].湖南社会科学,2003.02.

9.传承国学诵读经典 篇九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策划书:

为响应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号召,丰富我校同学的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个人修养与素质,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让同学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播,提高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和实践,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我校特举办“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

活动一:诵读实践《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是每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习的。活动目的:学习实践、古为今用、取其精华。

活动地点:学生宿舍、教室、其他公共场所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活动形式:

1.晨读《弟子规》:周一至周五早自习,各班同学利用早读时间熟读、背诵《弟子规》

2.《弟子规》诵读比赛:分设个人、集体两个层次,各班将班内预赛选举出的优秀学生推选至学校参加决赛。

3.经典文化讲座:国学文化方面的光盘讲座。

4.《弟子规》精神进宿舍、进百家:

在校期间,无论是宿舍、教室、公共场所等,大家要实践《弟子规》,做一个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热爱学习的好学生。暑假期间,以《弟子规》为准则,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并且请家长对同学假期的表现做出书面评价,开学交与学校。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活动

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思想交流,定于四月上旬举行有我校主办的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一、宗旨:增进交流,培养能力,展示自我。

二、原则: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尽情发挥参赛

选手的风采和能力,以各自不同、新颖的角度和方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鼓励创新,鼓励自由,鼓励个性。

三、主办方:育德教育集团教研室

四、参赛对象:全体学生

五、奖项设置

1、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若干名。

2、奖品:获奖证书、奖品

一等奖:获奖证书+《文学常识》 三等奖:获奖证书 二等奖:获奖证书+笔记本优秀奖:获奖证书

六、活动过程安排1、3月15日前将该通知下达到各班,各班班委做好动员工作,收集愿意报名同学的资料。

2、3月底之前统计报名情况汇总给学校主办单位。

3、比赛场地:教学楼前平台

4、邀请评委:佟利、李涛、崔雨霞、赵凤兰、娄冬梅、单伟红、宗伟

5、比赛时间:4月12日(周二)下午由参赛人员抽签决定出场顺序;4月13日(周三)中午布置场地;

4月13日14:00举行诵读比赛

七、比赛时间:3—10分钟 脱稿与否由参赛者自行把握

八、比赛流程

1、主持人致辞开场

2、参赛者依次演讲,演讲后评委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为

上一选手打分交给工作人员,得分和比赛结果演讲结束后一起宣布。

3、评委点评:佟、李

4、颁奖

5、参赛者代表讲话

九、注意事项

1、参赛者必须提前到场到指定区域就位

2、评委比赛前10分钟入席

3、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观众提前入场

另附:“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一、比赛规则

1、比赛采取除去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平均分计分

2、评委打分原则从7.5分起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3、演讲时间掌握在每人3—10分钟,超过规定时间扣分,最高扣0.5分。

二、“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评分标准

活动二:观看《孔子》 精读《论语》

孔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生哲理贯穿中国古今文化,是世界著名文化名人。2010年上映的电影《孔子》诠释了一代圣人的奋斗和艰辛、努力和执著、品德和智慧。

活动目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重温经典儒家风范。活动时间:开学第三周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10.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十

(一)国学经典:

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三)简要说明:

“三百千”及“人文成都专题”所选的诗文,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 小 学 阶 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名胜联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让其实地地去走走、议议。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童蒙须知》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对韵歌》

(二)古典诗词: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夏日绝句》、《望天门山》、《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魂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诵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就可以讲讲有关的故事。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注音版的《孝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扬州慢·【宋】姜夔、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三四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孝经》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上一篇: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英文读后感下一篇:2020最新校园元旦晚会主持词开场白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