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2024-07-30

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精选8篇)

1.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商业流通发展

近两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商贸流通业,在搞活县域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统筹考虑商贸流通工作,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商贸名市”的发展定位,并把发展现代集贸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五个产业之一。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我市商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9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78亿元,商业餐饮业增加值实现7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5%和13.5%。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和拉动力。下面,将我市商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商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县域商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新方式,坚持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品流通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建设各类专业市场为支撑,以发展龙头企业为牵动,以构建城乡一元化流通格局为目标,以开放促改革,整合县域商业资源,推动我市商业流通业持续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培育区域批发市场,成为全市经济支撑点。区域市场是海城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近二年我们重点在做强做大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改造提升与新建并举。西柳服装市场去年投入5000多万元,实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市场整体环境已经明显改观,展现出巨大的升值潜力。与清华同方合作建立了西柳市场电子商务网站,市场的每个摊位都装上了信息宽带网,实现端口到户,连锁、代理,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贯穿于市场经营之中。安装了多功能电子监控系统,使市场综合管理更加先进和科学,与之对应,市场管理部门也彻底转变服务理念,引入全新、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多功能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实现市场的一卡式收费、一站式服务和全方位的监管。南台箱包市场也全面调整了经营格局。通过改造调整,增强了综合实力。去年,这两个市场交易额分别实现211亿元和32.5亿元,交易额占全市总额的87.5%。二是坚持品牌战略,提高地产百份额。以集贸市场为终端,溯源而上,从成衣加工、染整、织布,直到纺纱,不断引导产业链条向纵深拓展延伸,带动了感王轻纺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南台箱包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链配备完整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兴办相关企业1600家,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实现了“用自己的纱,纺自己的布,做自己的服装”。目前,海城的服装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数量均突破了100个,被评为“全国纺织基地县”。西柳服装市场和南台箱包市场地产品份额分别达到40%和50%,比2003年分别提高15%和25%。产品打入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

(二)多层次发展农村商业流通业,为“三农”服务。农村的商品流通是否发达,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此,我们以发展农村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和龙头农事企业为切入点,积极开辟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好农商对接,使小生产对接大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首先在市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全市29镇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分别引导、培育形成蔬菜、鸡蛋、果品等100余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目前,依托市场发展起种植、养殖、加工等从业人员20万余人,各类专业村241个,专业户11万户。探索一条“办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新路子 二是按照前伸基地,后延销售的做法,不断充实经营功能龙头企业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提高农民组织

化程度。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0家。组建了18个农产品流通公司,45个专业协会,形成了有5000多个农民参加的经济人队伍。龙头企业对订单农户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订单收购。全市40%的农产区通过他们销往国内、国外市场,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我市的海丰果业生产的南国梨成为国家两会的特供产品,天鹰有机食品基地生产的黄金梨在全国展销会上获金奖。

(三)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城乡流通一元化格局。我们认真落实商务部、省商业厅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知精神,积极运作、大力推进,使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了良好开局。共建成镇村两级农家店111家,超额完成了年度110个的规划目标。建成的农家店店容店貌新,管理机制新,经营方式新,效益高的三新一高的大好局面。亿家商业公司,商品配送率已达到45%。加盟店销售额比加盟前平均提高25%-30%。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我们商业发展局主要当好“红娘”善于助推。争取市财政在预算中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万村千乡”工程。与试点企业一起研究,一起下农村宣传,帮助加盟店改建装修,坚持做到建一个成功一个,建一个达标一个。我们组织龙头企业,对加盟农家店业主先后分五期进行商业鉴定,商品摆放艺术等知识培训,提高了农家店经营水平和效益。

(四)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近两年,我们针对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深化企业改革,在改革中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打破单一模式,采用整体出售、资产变现、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转制,2003年以来,先后对百货大楼、百货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出售了五金化工公司、副食品厂。对五金总公司等4家全面进行了审计和资产评估,为改制创造了条件。已改制和正在改制的占国有商业企业的80%。同时,在转制工作中,我们避免单纯为改制而改制,将改制和引资、转换营销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有机结合。依托项目的引进,实现管理人才、先进经营理念的引进,不断优化我市商业结构,提升商业的整体层次。近两年,重点加强同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地物流业合作,先后引进了美国肯德基、法国亿家超市、国美电器公司和新一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我市商业,2003年太和引进法国亿家超市,不但直接引资6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又培训造就了大批本地的商业人才,进而带动全行业服务管理水平。

二、我市商品流通业改革发展的几点体会

现代流通业是商品经济的中心环节,城市的繁荣依赖于流通产业。在我市在发展流通业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影响,我市农村的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但在发展农村流通业过程中,我们不盲目,而是认真研究农村市场需求和农民消费特点,考虑当地特色和实际需要,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合理定位,办生产有特点、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意愿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如我市的感王镇蔬菜种植业发达,几乎家家有温室大棚,我们就引导建蔬菜市场。大屯的南国梨远近闻名,我们就引导建果品市场。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在流通业改革改制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市场规律办事,放松对商业企业管制,用规划和制度去规范,用各项政策去牵导。近两年,按照布局合理化、投资多元化的方针,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引导11亿元民营资本投入商业设施建设,新建了金源大厦、巨伦广场、亨达鞋城,对普临、太和等大商厦进行了二、三期

扩建,总建筑面积达?万平,大大提升了城区商业服务水平。焕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和活力,使一批大集团在竞争重组中发展壮大,先后培育了大富豪、大和、太和、普临、海城大酒店等15家商贸集团,全面打造县域商业新形象。去年,全市民营商业企业已发展到22270家,实现商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额的96%,安排就业再就业5万多人。海城大酒店和大和购物集团,先后进入全市纳税50强企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在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制中,职工最关注的就是切身利益。这也是改制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国企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好职工权益,平衡好各方利益,制定妥善的职工安置方案,并贴近职工心灵,向企业职工将清楚,改革的对象是旧的体制,而不是职工,使广大职工真正领会和接受到安置政策,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对特殊生活有困难的职工,我们局领导班子包片到户,亲自上门走访,一家一户,面对面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化解困难。通过人性化、反复细致的工作,确保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多向领导汇报,取得领导重视、支持。在新形势下,若想更好的开展商贸工作,在领导重视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场合,多向领导汇报,结合国家商贸政策,注重宣传,让领导充分认识内贸流通的重要性及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把营造优良的商贸环境作为重要工作来做。由于领导的重视,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如在我市百货公司引入新一佳超市转制过程中,鞍山市委副书记,我市市委书记多次亲自协调,争取鞍山商业银行的贷款。市政府在资金、税收、产权制度改革、征地用地以及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许多政策与工业、外贸发展相同甚至更加优惠。虽然,我们在县域商品流通业改革发展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多不足和困难,与兄弟县(市)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虚心学习,加倍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2006我们总的思路是吸引人流、聚拢商流、集散物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做的原则,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业态优化、诚信规范的县域商贸流通体系。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商业区、特色街、社区服务多层次的城市商业体系,建立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农家店三位一体的农村商业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城乡市场的双向融合;推进“万村千乡”工程,2006年再建成105个镇村两级农家店。探索向农村供销专业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协会和农民经济人拓展的新途径;整合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商业企业的改制,力争1-2年内将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以行业协会为抓手,利用行业协会去推动各项工作。使它成为商业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商业企业互相学习、交流的窗口;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吸外资,引内资,集民资,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地扩大商业对外开放,并在引进消化中创新。

2.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二

近年来, 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讲过, 一定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往是劳动密集型的, 劳动密集型是劳动投入很多, 劳动投入很多, 并不代表着劳动力素质很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一个特点, 可以把这个东西做得很大, 把这个产品做得很大, 把规模做得很大。但是, 通常很难创新, 通常很难提升GDP的质量, 因为它受制于劳动者的素质。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 专业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业技术人员是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骨干, 对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要求, 抓紧建设一支以农业科技为重点的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质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启动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的, 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 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

3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县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县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加快打造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 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4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出发, 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业、创新、创优工作规划, 明确创业、创新、创优方向、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4.1 扎实开展创业。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牵动战略, 超前谋划一批具有较强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积极打造项目落地的载体和平台, 为全县经济发展攒后劲、打基础、强支撑。以扶强扶壮骨干企业群体为重点,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加速构筑工业核心地位。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步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经济, 加速经济总量扩张, 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大晋位。

4.2 大力推进创新。

一是创发展理念之新。采取座谈讨论、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强化敢闯敢试、突破常规的思想意识,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上解放思想, 在实事求是、正视县情上解放思想, 在推进改革、创新举措上解放思想, 以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更新、思路的大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二是创发展方式之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激活内力、挖掘潜力、借助外力入手, 大力发展乡镇村经济、城市经济、都市圈经济、旅游经济、异地经济,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构筑财源建设新体系。三是创发展机制之新。要紧密结合跨越崛起新的实际, 不断研究总结经验, 创新加快发展的载体机制、政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 规范科学发展的能力培养机制、决策运行机制、环境优化机制、督办考核机制, 着力在建立财税分割体制、激活乡村发展单元、激发干部创业热情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为全县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3 全力推进创优。

一是创队伍建设之优。紧密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大力实施素质升级工程, 改进培训方式, 突出培训重点, 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大规模培训工作, 使广大干部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 增强创业致富的领导水平, 增强创业、创新、创优的实际本领, 以干部能力素质的大提升, 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创服务保障之优。深入实施“庸官懒政”治理工程,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大力推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式服务, 精简办事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办难”和冷、冲、横、硬等官僚主义作风, 以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崛起。三是创工作质量之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各项工作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上档次、出精品, 纵向比要超越前者, 横向比要高出同类, 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以一流的目标追求、一流的敬业精神、一流的工作质量, 奉献一流的工作成果, 勇创一流的良好形象。四是创造环境改善之优。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转型发展的支撑点, 坚持用稳定的环境吸引人, 用健康的环境教育人, 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 树立诚信、文明、礼仪、时尚的新形象, 使居者舒心、来者安心、投资者放心。

3.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三

【关键词】两轮驱动;果旅联姻;模式;启示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素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美誉,被称为“贞观文化圣地,北国花果之乡,休闲度假天堂”。近年来,礼泉县依靠得天独厚自然优势,丰富旅游资源,进行区域创新,在县委、县政府“旅游活商、果畜富农”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实施新做法,取得新成绩,走出了一条“果业+旅游业”两轮驱动生态型发展特色之路。

一、礼泉县果旅联姻的新实践

(一)新理念和新思路

为了启开新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村镇干部和农民朋友的积极性,县上多次开办旅游讲座,请专家和上级旅游官员讲授以旅促农,以旅兴业的经验和措施,并由县主要领导带队赴先进地方考察,以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应论理悟道,积极促进经营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的“五个观念更新”:一是更新片面的旅游资源观,把思想从过去单一的文物旅游概念统一到文物资源、“三农”资源、区位优势三项旅游资源互动促进的理念上来;二是更新固有的村镇建设习俗,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旅游型村镇;三是更新单一的出外打工模式,把就业观念大力向旅游领域延伸,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途径;四是更新果业生产的传统价值取向,推进林果园区景观化、休闲化,抓好果、旅联姻,实现果业园林的自在价值和衍生价值双到位;五是更新“日出而作”的自足心理,提高农民依托“三农”资源自办旅游的积极性。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县上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由此,拉开了礼泉旅游业腾飞的序幕。

(二)新做法和新成绩

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做法突出了6个特点,一是给足地位。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优化产业结构、造福百姓的主渠道之一,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二是制定目标。在陕西率先编制了县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近期建成乡村旅游特色县的奋进方向;三是领导到位。成立了务实的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孙矿玲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部署,凡遇乡村旅游重要活动“事必恭亲”,她还亲自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和农户座谈,并逐一到每个旅游开发村镇现场办公。各大班子相关领导成员也联乡包片,支持、指导乡村旅游建设和环境整治;四是上下联动。增强相关部局、乡镇以发展旅游为己任的意识,按照各自职权抓好落实,使不少“三农”资源当年规划,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大为改善;五是差异化发展。突出盛唐贞观文化、“御果”文化、山水民俗的地方特色,着力塑造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中国最大的生态果园、陕西新兴的水上乐园、关中优美的和谐家园四大市场形象;六是理性推进。以“农家乐”为开端,先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从无到有的突破,再由村到园、由点到线、由初级到高级逐步推进,滚动发展,最终形成乡村旅游大格局。

两轮驱动”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礼泉乡村旅游历史的跨越,也重新激活了文物旅游市场。仅仅一年多时间,在礼泉已经造就了“花果氧吧”、“龙眠福地”、“御果之乡”、“湖边人家”、“桃乡客栈”、“和谐家园”、“传统民居”、“历史名村”、“时代新村”等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村庄,形成了一带(百里林果旅游休闲带)、十村、二十五个休闲观光果园的乡村旅游发展框架。礼泉,很快成了旅游市场的聚焦中心。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四季御果之旅”的全新理念,为农业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指出了新的发力点。

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杠杆,不仅带动了农民致富、果业兴旺、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就业,而且还全面激活了原已陷于极为被动的文物景点人气,使县域经济的实力大为增强,全县大唐文化旅游、乡村民俗旅游、果业林带旅游三大版块各显特色,互为促进。至目前,全县果品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苹果50万亩,石榴、葡萄、桃、杏等杂果10万亩,果品年总产高达到75万吨,果品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5%,占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围绕果品生产、包装、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北京汇源、通达果汁等果业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果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港奥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被评为中国果业强县。

礼泉县共有开放景点10个,观光采摘园2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其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农家乐接待户300余户,新增社会就业岗位3600多个。2009年,全县旅游接待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二、礼泉县果旅联姻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和启示

礼泉县经济发展的实践,使礼泉优势资源充分得到发挥,以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果业发展,实施了两轮驱动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可得到启示:

启示一: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包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机制:礼泉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服务的作用,政府用新理念、新思路、引导群众才有新做法。当地农民和有关专家说,礼泉县委县政府拉动消费的办法不但富民帮民,而且也促成了旅游业的早春潮,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全县人民的观念更新带来了冲击波。政府加大对发展生态果业和旅游业的扶持和投入,县财政在十分吃紧的情况下,确保每年有15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并出资200多万元先后编制了《礼泉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唐昭陵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指导文本,确保了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发展。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使生态产业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使生态农产品、旅游产品得到群众认可。

nlc202309021125

启示二:因地制宜,两轮驱动,突出特色:礼泉的实践证明,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项目开发都能够结合农业生产,引导农民参与,体现农村特色,挖掘特色风土人情。同时,推出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活动,突出休闲性,增强参与性。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人文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坚持以乡村旅游和文物旅游相结合,实施两轮驱动,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启示三: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礼泉充分发挥西咸国际化大都市郊区县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引导产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方向发展。礼泉县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了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具有丰富情趣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消费服务的业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这样,礼泉县以果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经济才能得以快速.持久的发展下去。

启示四:坚持整体策划、科学规划,不断注入高品味文化内涵:礼泉县首先做好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工作。二是坚持以规划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高起点地做好每个旅游景点的发展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三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景区景点的建设充分体现“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精神及历史文化品牌,做到景区景点和地区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素有“文化之乡、苹果之乡、御桃之乡”美誉之称的礼泉县在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立足自身资源、挖掘市场契机,将文化精髓注入旅游产业化发展链条中,凸显文化卖点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礼泉县先后推出盛唐文化之旅、乡村文化之旅、四季御果之旅三大旅游品牌,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旅游魅力,吸引大批游客及开发商来礼泉休闲消费及投资兴业,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而快速地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周末休闲”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进行重点宣传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旅游部门适当推介自然景点、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将乡村旅游与大旅游融为一体。对在农家乐旅游乡镇、村、户建设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村、带头户、带头人进行大力宣传,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农户自觉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来,带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礼泉始终把加强行业管理,注重发展质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专门下发了《礼泉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礼泉县农家乐星级评标准》等多个规范性文件,行内企业积极承诺践行“诚信经营”和“三优一满意”。连续两年在黄金周和旅游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全县旅游投诉为零。礼泉县旅游、果业、劳动等部门联合制订计划,抓好旅游业务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发展应更加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应积极引导消费新观念,实现城乡互动

乡村是人们回归自然的平台,乡村旅游健康和绿色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构成极大吸引力,乡村旅游点是人们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积极参与宣传,“上山下乡”城乡互动,引导市民休闲消费新观念。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

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礼泉县将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经济,以现代农业项目为平台,更新果业生产的传统价值取向,推进林果园区景观化、休闲化,抓好果、旅联姻,实现果业园林的自在价值和衍生价值双到位;对礼泉的旅游产品打造,将以文物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为导向,适度发展养生类、文化类、游憩类、运动类产品。使礼泉这张旅游名片更美更靓,享誉中外。

四、小结

农业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单纯的作物种植的产业,而是表现出观光性、环保性、生态性等多样化的产业潜能。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缤纷起来。观光休闲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亮丽的旅游观光新景观。观光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愿礼泉的经验能给全国更多县区经济发展提供可鉴之处。

【参考资料】

[1]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李丘民,洪冰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03).

【作者简介】

赵小包,供职于中共渭城区委党校。

4.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文章 篇四

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县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经济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1652万元,增长18.3%;工业增加值149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6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5万元,增长14.7%;全县旅游人数7.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35.1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8∶20∶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16元,增加15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旅游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并实施了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事业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支撑**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加大项目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小康进程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下,2008年我县实施的重大项目有:膜下滴灌工程、设施农业(蔬菜大棚140座)、退牧还草工程、百户牧民定居工程、**县和平小区建设、城北物流园区工程、**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下迁县城及市场改扩建工程、交通工程、地质石油勘探、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一大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通过以上项目的大力建设,使我县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道路建设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优化经济环境,扩大开放开始提速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有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2008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个,到位资金9000万元,本地外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宏泰商贸、野马经贸对外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雄哈尔、海龙等一批企业落户**,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为农牧民创收带来了机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二、制约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县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地区和疆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偏弱

2008年全县经济总量占全地区的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6%,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地区0.1%,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4.5%,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差40%。可见我县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与其他兄弟县市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农牧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仍然艰难

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水资源紧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导致的农牧业发展艰难。

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0.74亿立方米,可耕地面积88万亩,现已开垦24万亩。近年来,虽然建设了一批水利农田工程,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讲,依然不够,农牧业长期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脱贫、返贫是**致富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难解的题。

(三)产业结构逐渐调优,但工业发展缓慢

一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县域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三产比重升高,一产比重下降是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可我县三产的比例为38∶20∶42,还不协调。二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少,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能力弱,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

(四)口岸对县域经济拉动小

2008年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1.84亿美元,增长435%,占全地区贸易总额的87.5%。可口岸对县域经济带动效应有限,对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几乎为零。加之口岸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货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口岸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出入境限制较多、外经贸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

(五)人才资源比较贫乏,内在动力缺乏

近几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在县

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看,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体制、机制及手段上,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一是人才总量偏低,到2008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人才2000余人,仅占全县总人口总数的5.4%左右,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质不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人才1500人,占人才总量的75%。三是人才流向不平衡。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县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外流的多,回流的少;退休的多,补充的少,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来我县支援的大学志愿者共有100余人,可留下来的仅有20人左右;通过人事招聘来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00人,留下来的大约有240人;从本县考出去的大中专生回来的依然很少。对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完善人才培养体制。

(六)思想观念仍然落后,发展氛围不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地势偏僻,生活和生产条件落后,长期的封闭落后又造成了思想观念的滞后,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

三、谋划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扬水灌溉工程实施步伐,目前已委托地区水利局和自治区水利厅设计院联合编制项目建议书,该工程估算总投资3.9亿元;二是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工程,2009年计划实施4.2万亩,总投资为1333万元。

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好自然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二是继续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计划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200户。

抓好农、林项目建设,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计划建造100座蔬菜大棚,总投资900万元;二是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

全力做好扶贫县连片开发试点项目,集中项目和资金,抓好示范村、推进农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快资源优势转换,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发展新型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用新机制创新招商方式,重点突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边贸物流、城市建设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让一批大商、强商、优商源源不断地入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疆广汇集团lng项目稳步推进,新疆广汇集团引进境外油气资源,计划在我县新建一座年处理8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工厂及配套设施,总投资8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2亿元。广汇集团的落地将会为我县每年增加财政收入0.8--1亿元左右。风力发电项目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截止2008年2月底,该集团拥有总资产约754亿元)已进军我县,并在我县设立多座测风塔,数据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喀尔交工业园区项目的整合已有了新的进展。

(三)发挥口岸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目前振兴**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随着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迁址县城,以及城北外贸仓储物流加工园区、海关监管仓库的建设,全县对外开放有了新的突破。

继续推进**县城北仓储园区(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450万元,海关监控150万元)、口岸贸易市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果品冷藏保鲜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库容量1万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推动进出口贸易向外向型实业转变,始终坚持县城与口岸区联动发展的思想。

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的同时,兼顾加强口岸区的基础建设,推动两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加快口岸铁路项目的规划和对接,该项目计划建设铁路总长度220公里,估算总投资为3.2亿元。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口岸建成集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口岸,尽快发展成为全疆对哈经济贸易三大口岸之一,并列入国家、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全疆“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使口岸和县域共同发展,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坚持不懈的发展旅游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全县旅游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旅游历史文化,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口岸跨境游项目方面的文章,倾力打造旅游品牌。积极争取全国边境游异地办证试点县和口岸跨境旅游政策,加快神石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步伐,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加大对草原文化、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形成融合少数民族历史、歌舞、文学、体育等艺术形式的特色旅游文化。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接待。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景观和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五)改善人才体制,培养业务骨干

5.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五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弯道超车”的战略构想。作为中部欠发达的县级市,津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决策,积极应对,重点突破,从而全面实现县域经济的“弯道超车”。

一、坚持科学定位,战略谋划

把握形势,准确定位,方能有的放矢,科学谋划。适度超前,敢于突破,整体推进,更是县域决策的关键。

1、把牢产业转移的承接点,瞄准“百亿工程”。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作为区位和资源优势都不明显的中部县级市,要提振信心,逆势而上,抓住国家加大投入和出台行业振兴计划等机遇,做强企业,增强产业的支撑力,壮大园区,增强平台的承载力,优化服务,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近几年,津市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中联车桥、湘澧盐矿、娄星纺织、宏力纺织、雪丽造纸、鸿鹰祥、中意糖果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汽配、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五大产业发展格局初具雏形。2007年,我们既立足实际,“量身定做”,又决心志存高远,跳起来“摘桃子”,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打造百亿工程”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12年,汽配、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速达36%以上,实现税收4亿元的目标。目前,五大产业正以4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迅猛扩张。

2、把握自身优势的增长点,锁定“两先目标”。基于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来势,按照做“大而强”产业、做“小而精”城市的总体思路,津市敢为人先,鲜明的提出了打造全省城乡统筹领先市、全面小康领先市的“两先”目标。作为省辖县级市,津市历史人文独特,工商基础雄厚,前些年虽因经济转型、体制转换、区位转变,发展一度放缓。当前,要实现全面赶超,还是要紧密依托扎实的工业、厚重的城市、殷实的农村等优势。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及人才积淀,为工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常德乃至全省的工业强市(县)提供了基础;城市建成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万,54.6%的城市化率高居全省前列,加上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已具备在全省领先发展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优越条件;农村前几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和消赤减债,乡村两级基本无负债,是全省农村的“一片净土”,而镇村布局合理紧凑,配套功能完备,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在全省率先发展城乡统筹优势明显。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0条基本标准,津市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城镇困难居民生活保障等6项指标目前已完全达标,按现有发展速度,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等4项指标2-3年内完全可以达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不是梦想。

3、把准“一化三基”的融入点,实行“三新互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是省委提出的近一时期重点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主体。融入“一化三基”战略,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突出“三新互动”,统筹经济和社会、三次产业、城市和农村、发展和民生,整体推进,科学发展,既是县域谋划全局的辩证法,又是推动工作的方法论。在发展规划上,立足湘北,主动融入“一化三基”战略,充分对接长株潭和3+5常德城市群辐射,打造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四做”:通过大举措扩张产业、大手笔建设园区、大力度引进项目,把工业做强;通过搞好城市经营、优化城市配套、加强城市管理,把城市做美;通过积极争取、加大投入,把交通做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城市人气、主攻发展重点,把三产做活。

二、坚持辩证思维,积极应对

形势不断变化,津市作为中部欠发达的县域经济,由于区位的劣势和后发的落差,尤其需要辩证分析,逆向思维,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应对,逆势而上,一定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1、要把全面赶超作为最明确的方向。困难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及时抛出了两年安排1.18万亿预算内投资、带动4万亿总体投资的宏伟方案。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将促使产业转移、技术升级、人才流动、资本流转进一步加快,危机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些重大机遇面前,如果我们的动作慢了,力度小了,就会错失良机、落后于人;如果我们动作快,措施硬,工作实,就能借机上一批大项目,办成一些大事。通过近几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核心战略,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很好,多点支撑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很强,干部群众逆势而上的发展信心很足,完全具备化危为机、全面赶超的能力。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用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全面赶超”的奋斗目标。

2、要把工业立市作为最重大的战略。工业是津市经济的命脉。越是在当前困难环境下,越是要保持工业发展劲头不减、速度不缓、服务不软。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税收增长的主体,是扩大就业的平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企业“顺利过冬”,才能提振企业老板的投资信心,提振群众的消费信心,提振干部的工作信心。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市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提升,民本民生才能不断改善,稳定基础才能不断夯实。

3、要把保持增长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保增长才能保群众就业,保增长才能保居民收入,保增长才能保地方财政。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全年GDP保持12%的增速,工业总产值保持20%的增速,达到66.6亿元。

4、要把扩大投入作为最有效的途径。津市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必须抓住国家启动内需、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打破常规抓投入,打破常规争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30%以上,努力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民生改善项目,以大项目鼓舞人心,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5、要把惠及民生作为最根本的目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我们要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增加群众收入,扩大群众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公共事业,维护安全稳定,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促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突出重点,全力突破

核心在工业,优势在城市,瓶颈在交通,希望在园区,这是当前津市的基本市情,也应是重点全力突破的落点所在。

1、大力度推动工业发展。一是抓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年”活动。加速壮大产业集群,力争汽配、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五大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当前,汽配产业要确保中联车桥1万套工程车桥项目投产和后续技改投入,引导本地配套企业扩大规模,引进外地配套企业落户,使本地配套能力提高50%以上;纺织产业要完成益林纺织3万锭精梳紧密纺续建、宏力纺织新增2万锭生产线项目,引进织布、印染等下游项目,延长产业链条;盐化工产业要以盐化工业园建设为支撑,积极引进下游精细化工项目,力争促成轻盐集团和天盛集团合作成功;造纸产业要抓好新上1760纸机、碳酸钙综合利用、锅炉脱硫除尘、发电机余热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食品产业要完成中意糖果2万吨糖果、果冻生产线改造、十八子30万箱腐乳生产线扩建、赛康德1000吨肌苷和1000吨核糖新上项目,支持南北特、绿康、张老头、光华、湘泰等发展休闲食品、调味品扩能改造。二是抓招商引资。当前,要重点抓好省轻盐集团投资的离子膜烧碱、PVC、江苏富腾集团投资3亿元的13万锭棉纱、深圳润农公司投资1.2亿元的20万头生猪养殖和20万吨饲料加工等项目落户,力争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创新招商方式,选派优秀干部赴珠三角、长三角,实行驻点招商;由市级领导牵头,高度关注,多渠道收集产业转移信息,重点攻关,以产业为单位派出小分队,实行产业招商。三是抓服务企业。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成立专门的企业危机应对领导小组,研究超常措施,保障项目用地,坚决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利于企,帮助企业“顺利过冬”。强化银企对接,继续实行金融扶持工业奖励制度,加大企业融资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联产业、部门服务企业”工作,推行“一厂一策、一事一议”制度,解决企业具体困难和问题,优化发展环境。

2、大格局统筹城市发展。以市区为核心,以集镇为据点,以村(居)社区为支撑,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打造“大城市化”格局。将新洲、灵泉镇纳入城市发展范围,整体规划城镇格局,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北区“宜居新城”、南区“工业新城”,着力打造中心镇辐射带动圈、环西湖生态自然保护圈、农业休闲旅游圈“三大特色圈”。突出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市场化建设机制。通过垄断经营土地市场,盘活土地资源,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实现以新城换旧城。以敢于负债的胆识,通过城建投开发公司平台,向银行贷款融资建设城市;继续采取“一年建设,三年还帐”的合作方式,广泛吸纳民资等各类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活城市服务业。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二十条”,坚持用就业的岗位稳住人,用宜居的环境吸引人,用优惠的政策招揽人。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房地产业的优惠政策,本级实行在年内首次购买普通商品房契税征收税率统一下调到1%的优惠政策,刺激住房消费;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设立全民创业发展资金和创业扶持奖励基金,采取以奖代投、补助贴息、专项扶持等方式推动全民创业,着力打造“湘西北最具活力的创业城市”。

3、大建设突破交通瓶颈。改善交通区位状况是加快津市发展的关键。去年,常澧高速津市段接线工程启动建设,S306保河堤至渡口段改造完工,窑火公路灵泉至烽火路段拉通,新灵、新棠公路硬化通车,城乡公路建设超历史。当前,要以常澧高速津市段建设为重点,抓好灵泉互通及开发区接线、S205津市渡口至良荆界、涔水大桥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继续加大通乡通村路建设。启动开发区500吨级综合码头工程建设,促成津市至南县茅草街航道整治,促进水运复兴,打造四通八达、水陆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6.县发改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篇六

县发改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曹希霞通讯员王书华)县发改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确保了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今年前10个月,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1亿元,同比增长44.7%。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该委精心规划储备项目,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不求多而求精、谋划一个成一个的原则,提前衔接谋划一批亟须建设的项目,筛选、论证一批长远发展的后备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在建、准备开工和储备项目共计420个,总投资825.2亿元。重点加强对“两城、三区、六园”准备开工、计划签约项目的监督和入项目库工作。目前,已入库项目73个,总投资320.1亿元。同时,该委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落实项目申报资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使团泊新城国际网球中心、团泊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十里长街拓宽改造、奎恩国际中心、古城粮食储备库、蒙羊生物制品、滨海生态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唐官屯大型燃气储配供应站、县医院改扩建工程、大邱庄镇基础设施项目、唐官屯物流园区石油物流中心二期扩建、开发区电镀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顺利通过市发改委审批、核准或备案,计划总投资41亿元。在此基础上,为切实管好项目,该委对列入重点工程的项目,认真组织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开工的前期工作,切实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透、做扎实。同时,抓实项目推进与项目督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全县列入市各类重大建设项目57个,总投资372.9亿元,现累计完成投资66.5亿元,已开工建设53个。

7.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七

重大项目勾勒光明未来

来自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磬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山西艾得成科技有限公司等180多家科技型企业的负责人, 与来自中国科学院的52位专家进行磋商洽谈。

通过组织开展百项成果与百家企业对接交流, 推动双方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让双方在合作中共同缔造光明的未来, 原本预计2个小时的项目对接会, 在与会者的热情探讨、交流、洽谈中, 延长到3个小时。

据统计, 在当日的对接活动中, 中科院所属自动化所、过程所、计算所等17个研究所现场展示发布科技成果111项, 52位专家与太原市185家企业进行对接洽谈, 太原市企业与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签约项目35个, 技术交易额5 560万元。其中, 引进成果22项、合作研发8项、共建创新平台5项, 引进的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一个个重大合作项目的敲定, 显现出中科院与太原市合作的热度, 勾勒出双方合作的美好未来。这批合作项目的实施, 将攻克一批太原市企业技术瓶颈和难题, 应用和产业化一批高科技成果, 搭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有效借助中科院科技资源优势, 推动太原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共同努力抢抓战略机遇

对接会开始前, 一批又一批的代表陆续的走进会场, 热度也在持续高涨。一位组委会负责人表示, 这次“百项成果、百家企业”对接会盛况空前, 从现场的火热程度来看此次对接会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相信对接会的举行必将圆满成功。上午9时整, 5个分会场的成果发布与项目对接同时开始。来自中科院的专家们侃侃而谈, 现场展示发布了中科院最新的可转化科研成果和合作项目, 场下企业代表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向专家们发问。

“我们带来的项目是‘可变数据印刷系统及互联网防伪’。”前来参会的中科院声学所的专家张冰介绍, “我们与太报印务园区首批合作金额达300万元。随着生产扩大, 合作还会更加深入、广泛。现在, 传统印刷模式已无法适应商品包装新要求。而我们这套技术, 可让每一个包装都包含不一样的内容, 还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条码控制流通、销售等一整套环节的监管和追溯。”据了解, 可变数据防伪条码不但有机读功用, 而且是被标贴物身份的信息载体, 厂商可通过防伪条码, 杜绝假冒伪劣, 消费者也可通过可变数据防伪条码辨别商品真假。

“我们很幸运, 赶上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中科院自动化所杨鑫研究员感慨到, “这次我们带来自动化所23个成果参加对接, 其中人脸识别技术, 只需一秒钟, 就可通过一张人脸图像准确判断出个人身份信息, 目前已在太原公安系统应用, 未来在金融、民政、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古交市赛隆龙陶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曹燕斌副总经理激动地介绍:“我们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所进行了项目对接, 双方计划将联合创办具有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特种陶瓷实验室’, 总投资2 500万。主要进行赛隆及氮化物陶瓷材料的合成及制品开发、特种陶瓷应用科学研究工作。双方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 共同研发和培养人才、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共享申报科研成果。”

“我们正在寻求和企业联合做一个甲醇汽油自动调配终端。”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李泽飞介绍说, “甲醇汽油是一种低碳能源。甲醇主要是煤炭的一个副产品, 调入汽油以后, 总体效益可观。将来国家对汽油的标准要求更高, 这个项目的最终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意义将很重大。”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产业化及院地合作办公室主任徐岩对这次项目对接会议高度评价:“虽然短短一天的会议时间, 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效率很高, 普遍反映效果很好。”

推动太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早在2013年4月中旬,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亲赴中国科学院, 参观考察了中科院所和自动化所, 在与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阴和俊等领导和院士座谈时指出: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创新驱动, 必须促进资本和知识的紧密结合, 要通过组织开展百项成果与百家企业对接交流, 推动双方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提升合作水平, 并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4月下旬, 太原市科技局开始组织中科院—太原市“百项成果、百家企业”对接活动。两个多月来, 遴选、发布中科院科技成果435项, 并向省转型综改重点项目承担单位,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实施单位, 高新技术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有转型需求的400余家企业进行发布。同时, 设立太原市—中科院科技合作专项, 出台了鼓励支持太原市企业与中科院开展科技合作的10条政策措施, 为“中科院与太原市‘百项成果、百家企业’对接会”的顺利举办打下坚实基础。

会场外, 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展板格外醒目。据了解, 此次中科院与太原市“百项成果、百家企业”对接会有3项活动:一是成果发布与项目对接, 按技术领域在并州饭店5个厅同时举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煤化工及新能源5个专场成果发布与项目对接;二是合作项目签约;三是举行中科院专家太原企业行, 组织中科院30余名专家分4个组深入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太原罗克佳华、科腾环保等20多家企业实地考察, 了解技术需求, 开展项目对接, 现场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相信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 企业与科研院所实现良性互动, 通过应用和产业化一批高科技成果, 搭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务实的合作、丰富的成果必将为太原市企业创新发展和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山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新伟说, 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正需要科研成果, 正需要科学家们的大力支持, 山西省科技厅会对本地企业与中科院的科学家进行的合作项目大力支持, 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8.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篇八

——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做强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整合各种可利用的项目和资金,集中向农业生产倾斜,形成了强大的政策推力,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5亿元,加快了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和标准化进程。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建设476台(套)指针式喷灌圈,使473万亩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落实农机补贴3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523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3.49亿斤,比去年增产33.9%。园艺类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4.6万公顷以上。其中,棚膜蔬菜产业发展到4.6万亩,国家级棚膜蔬菜标准园区8个、省级扶持园区15个,县级标准园区56个。形成了30大类110个品种,20多万吨的冬春季蔬菜生产能力和近百万吨的年商品量。从生产机械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入手,加大现代牧业小区建设力度,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763个,畜牧业总产值实现66.5亿元,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30%。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2.1万亩,榆树大米地理标志商标产地监测面积达90万亩,三品产地监测面积达100万亩,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总量达到99个,产地认定31个,绿色食品企业6个。共有24户企业(单位或合作组织)通过了“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三品”产品实现增收2.8亿元。

加大组织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破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在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在信贷投放、税收减免、基础建设以及规范运营、法律援助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指导,榆树农机、棚膜蔬菜等专业种养合作组织发展到780个,5公顷以上种植大户达到1.1万户,种植面积8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1%。涌现出了绿色蔬菜、五棵树田丰农机等一批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农民合作组织,有力推动了榆树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

——生态发展、规模发展、提升品味,做大特色产品加工业

榆树市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以农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生态发展为主导,以五棵树长春经济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作为招商主体,紧紧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企业集团等大型战略投资者,通过领导分工包项目,安排专人盯项目,积极叩门谈项目等方式,着力引进科技含量、产出效益、拉动系数“三高”和污染、能耗、资源占用率“三低”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目前,落户“两区”投资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2家,其中世界500强6家、国内500强8家、全国民营百强2家、全国酒类百强2家。荷兰帝斯曼集团、中粮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通威集团、四海集团、锦丰集团、京粮集团、金六福集团以及吉林诺亚公司等世界500强和国家重点前沿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榆树,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玉米化工、白酒酿造、畜禽加工、机械制造、节能建材”六大系列的加工产业集群。大中型企业共吸纳劳动力近万人,带动劳动力由农民向“蓝领”的转变。企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

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榆树市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对接、帮助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引进高端人才和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等方式,打造了“榆树钱”、“吉久王”、“榆树大米”、“榆树干豆腐”、“蜀娇猪肉”、“绿邦猪肉”、“绿邦速冻玉米”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

——以民为本、关注民情、改善民生,打造幸福榆树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榆树市把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加强公共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为重点和主题。本着“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的原则,不断提高民生服务能力和质量。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规划了10.69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行政大楼、文体广场、365生活会馆等硬件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经成为了榆树人的政治、休闲和娱乐活动中心。新建楼房124万平方米、建廉租房6.5万平方米,实施“暖房子”工程20万平方米。市区道路、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管网不断完善,市区路网形成了“九横九纵”的格局。成功跨入了省级卫生城市行列。

民生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改造农村泥草房3.3万户,基本消除了农村泥草房;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5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高考成绩始终保持长春五县(市)前列;以市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依托,村村相通的路网新格局初步形成。

和谐稳定程度大大提高。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信访量实现了“减量退位”,被省联席办评为“积案化解工作先进单位”;探索建立“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社会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启动“天网工程”、“平安之声”联防互助网工程,扎实开展“安全建设年”活动;在弓棚镇的两个村、华昌街两个社区搞试点,探索实践了社会管理“四六”工作法。

——集中力量、加强领导、城乡互动,建设“三化”统筹示范区

上一篇:酒店中秋节策划方案下一篇:单位党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