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2024-06-23

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共9篇)

1.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一

《数学广角

(一)――排列和组合》的

教学分析与反思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龙头镇旗山小学

刘立俊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观看乒乓球比赛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自主动手操作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在课堂上我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我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

我通过比较亲切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和学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使学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运用得少,致使学生没有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一次很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情感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2、在教学为运动员编号码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才能编得不重复、不漏号的方法时,对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导和强调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教学难点,致使在后面有四个搭配物的更深层次的“搭配鲜花”活动中有重配、漏配现象。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训练学生要把话说完方面强调够,今后要注重在数学课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二

笔者在培训小学的奥数尖子生学习几何知识时, 尝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实现了对教材的优化,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呈现, 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让知识有效普及

学生平常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 通常都是“听解题”, 数学竞赛题就是在以教师“讲解题”为主的状态下输出, 过分引导学生, 使学生习惯按部就班, 让探究思维产生惰性。如果是这样不断地机械循环下去, 学生能接收多少呢?有多少学生在接收呢?因此, 我们需要回过头来了解学生, 反思我们的教学, 认真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 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运用多媒体辅助, 激发学习兴趣, 重组例题, 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 在思考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发现数学的奥妙。

根据五、六年级奥数教材书本的题目, 重整例题设计如下:

六年级巧求面积

(一)

1. 一个正方形, 如果一边增加6厘米, 另一边增加2厘米, 那么所得的长方形面积比原正方形面积多92平方厘米。求原正方形的边长?

2. 一个正方形, 一边截去6厘米, 另一边截去2厘米, 剩下的长方形面积比原正方形面积少68平方厘米。求原正方形的边长?

3. 一个正方形, 一边增加6厘米, 另一边截去2厘米, 那么所得的长方形与原正方形面积相等。求原正方形的边长?

(二)

1. 大小边长分别为 8 厘米和 4 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 求阴影部分面积。

2. 大小边长分别为 8 厘米和 4 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 求阴影部分面积。

3. 大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8厘米, 求阴影部分面积。

4. 大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8厘米, 求阴影部分面积。

5. 直角梯形 ABCD 的上底和高相等, 正方形 DEFG 的边长等于 6 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二、利用多媒体体现数学的美,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诱导学生自己思考与学习归纳技巧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模仿, 所以在重组例题时, 例题后面往往跟着一道或几道与例题对应的基本题。而在学习数学时, 学生找不到相对应的练习题进行方法的应用与内化, 所以学生用日常已习惯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数学竞赛题必然觉得吃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有情感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向平等、和谐的关系转变, 使师生的交往加深。因此在设计题组时我注意题目的归类与例题之间的联系, 充分发挥有限的例题与练习题的作用, 构建起学、练结合的习题模块, 尽量让学生能在堂上练习中应用方法, 感受学习的成功感。

如在教学五年级《可能性》一课, 设计题组如下:

1. 扑克牌中的可能性

一副扑克牌有54张, 除大王小王以外有52张, 红桃有几张?红砖、黑桃、梅花呢?

(1) 一副扑克牌52张, 从中摸出一张红色牌的可能性是多少?

(2) 同样摸出一张怎样的牌的可能性也是1/2 , 为什么?

(3) 一副扑克牌52张, 从中摸出一张红桃牌的可能性是多少?

(4) 同样摸出一张怎样牌的可能性也是1/4 , 为什么?

2. 分组玩玩

(1) 一副扑克牌52张, 从中摸出一张A牌的可能性是多少?

(2) 摸出红A牌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3) 摸出红桃A牌呢?

(4) 除了这些A牌, 我们还可以选哪些牌呢?

小结:在这些分数中, 你发现什么?

(引出分母表示所有情况的总数, 分子表示发生某种情况的总数)

3. 小组设计 (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

抽红牌的可能性是1/2 , 抽红方砖牌的可能性是1/2 ,

抽黑桃牌的可能性是1/4 , 抽到A牌的可能性是1/4。

至少几张牌?该怎样选这几张牌?

(红砖、红砖、黑桃A、黑梅花;红砖、红砖、黑桃、黑梅花A;红砖A、红砖、黑桃、黑梅花)

通过一题组的议论与尝试, 更能发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参与题目的讲解中, 更能发动学生进行方法的对比, 吸收好的方法与策略, 并注意到知识的关键处, 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 数学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它背后隐藏的规律, 从规律的探究到举一反三的应用, 是数学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对于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 迁移类推的思维还需要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如何让学生具有通过解一题就会解一类题的能力呢?教师在讲题时必须要做有心人, 不要只停留在解答一道题而已, 而应通过条件的变化或问题的改变, 引导学生感悟这一类题的基本规律, 从而形成的不是一道题的解题方法, 而是一类题的解题策略!多媒体比较完善地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使原本不可捉摸的神秘公式也变得那么通俗亲切, 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数学,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与形的调和, 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性。因此, 我按照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 诱导学生自己思考与学习归纳技巧。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数学的思维, 让学生在变化中悟方法、懂方法

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简单的事例将知识进行转化, 从而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操作中, 会因客观原因而无法操作, 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转化, 延伸思维。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 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教学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直观的基础上, 这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动、口讲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后, 再让他们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形成概念[1]。

如:小学数学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第57页第10题:“用0、2、3、4、5组成三位数乘二位数的乘法算式, 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乘积最大的算式吗?”这一题是综合应用乘法知识的开放型练习, 符合条件的算式共有72个, 学生不可能一个不漏的全部写出来,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排列。当百位上是5时, 可写出18个算式: 543×20、542×30、540×32、540×23、534×20、532×40、530×42、530×24、524×30、523×40、520×43、520×34、504×32、504×23、503×42、503×24、502×43、502×34;同理引导学生找到百位上4、3、2时的各18个算式。其中第二个问还涉及到最大值问题。

又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总长、间隔距离和棵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讨论、比较:两端都种、一端种而另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等的计算方法, 最后整理这类问题的本质特征后再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延伸、转化[2]。这样的教学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知识, 使前后知识链接, 而且训练了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而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和严密性正是奥数思想的核心所在。

重视思维过程, 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愿意去钻研和探索,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不断拓宽思路的基础上,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

多媒体在这里给学生的思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补充, 延伸了他们的思维, 实现了知识的转化, 真正发挥了作用, 展现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它不是取代学生的思维, 而是将一些现实的例子具体化, 协助学生的思维。有序的思考问题是数学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以教好、教活基础知识, 并让学生切实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

三、多向思考, 激活思路, 提高奥数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面对同一道数学题, 有些学生仅满足于一解, 甚至一筹莫展, 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相反有些学生却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发现众多新信息, 使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 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 其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优良品质得到充分的体现。要使学生达到这种水平,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解顺向题, 也要让学生解逆向题;既要发展学生的定向思维, 又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 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 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 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 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改造。”[3]数学教材上的例题是结合教学内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编排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 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 就不能单纯依赖教科书中的例题, 而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深挖教材, 灵活编配例题, 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在数学思维学习上, 我们也应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媒体辅助, 设计有效练习题组,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新知, 还能提高新知的实用性, 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思维。练习设计紧扣教学环节, 合理安排。在不同时间, 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究练习, 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发挥练习题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功能, 提高教学整体效益。充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 并通过练习题组设计, 创造性改造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 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新知的本质特征,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既考虑知识结构的面, 又注意到知识结构的重点内容, 做到点面结合, 提高练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 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 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充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 并通过练习题组设计, 创造性改造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 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新知的本质特征,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40分钟一节课里渗透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 既考虑知识结构的面, 又注意到知识结构的重点内容, 做到点面结合, 提高练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增强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摘要:本文尝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利用多媒体设计练习题组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对原有教材在使用与编排上做适度的调整与修改, 帮助学生有效获得新知, 训练数学思维, 并在理解数理的基础上, 达到对知识有效的巩固与提高。实现对教材的优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K].

[2]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五、六年级[K].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三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4.二年级数学广角的教案 篇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_小精灵儿童网……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平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习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习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平移

循环排列

5.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教案 篇五

洒洲小学 二年级 王建瑞 2018年4月

学习活动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掌握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以及推理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学习活动重、难点: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掌握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学习活动准备:

课件。学习活动流程:

一、情景导入

元旦节晚会上,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了一个精彩的魔术——变彩球大家一起欣赏。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魔术师左手碗里拿的是什么求吗?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你就能变成小侦探了,去发现一些比尔发现不了的东西。

二、导学

活动一:观察主题图

活动任务:讨论“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根据题意我们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信息。】 活动二:尝试解答

活动任务:讨论“小刚和小丽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刚和小丽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根据题意我们发现小刚拿的是数学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

活动三:总结方法

活动任务:讨论“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1.推理时可以借助连线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2.在对多个事物进行简单推理时,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最直接的答案,再利用排除法确定其他答案。】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任务:讨论“它们的名字应该写在哪条横线上?”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他们的名字应该写在哪条横线上?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解决推理问题时必须熟练的运用推理法和连线法。】

三、导结 完成课本109页做一做第二题。头脑风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6.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六

说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说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说教学设计: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设计及依据、教学反思这两大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我们的教学设计总框架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自主探究;三是合作学习;四是探究学习;五是练习巩固;六是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是:贯彻“学导练”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重点讲解知识要点,并将知识要点总结归纳为学习方法、操作要领;然后紧扣所学知识和思维训练点去“练”,落实双基,开拓学生思维。]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经典故事书》和《科学世界》两本书,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今天带来了这两本书中的一本,你能一下就猜准是哪本书吗?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能”,也可能会说:“不能”

如果学生说“能”,就让学生把他猜的是什么说出了,然后再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学生。

如果学生说“不能”,就追问学生:为什么?

接着,补充一个信息:我带来的不是《经典故事书》。让学生再猜一猜.[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借助“不是?就是?”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推理的思维过程,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复活课本例题”,也就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课本例题,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接着出示三个思考问题:(1)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解答?当学生急着说答案时,让学生再次思考,在学案“自学导航”中独立完成这三个思考问题,让中差生在学案的帮助下也能找到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既样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个环节:合作学习

通过前面的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学习收获,遇到不懂的问题,组内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之一“合作学习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四个环节:探究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第五个环节: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练习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设计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也可以让学困生吃得饱。]

7.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3~4题。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当出现两种情况时,用“不是„„就是„„”的句式推理。三种情况时,先找出最关键的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用“不是„„就是„„”推断出另两种情况。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种情况和三种情况的推理方法,明白三种情况的推理方法是建立在两种情况推理方法之上的。教学难点:三个事物之间关系的推理。设计特色:动手实践、自主对话、同桌合作

教学准备:黄、绿、红气球各1个、相关练习题的小黑板。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能和这么多新同学一起学习和游戏,真开心,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藏在我的手里,请猜一猜我左手拿的是什么?右手拿的是什么? 学生乱猜。

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好不好?我拿的是黄色气球和红色气球,请再猜一猜我左手拿的是什么气球?右手拿的是什么气球? 学生答案不统一。

我再给一个小提示好吗?我左手拿的不是红气球。公布答案,有请学生回答,你怎么猜出来的?

小结:像这种根据已有的条件和信息,推出结论的过程,我们在数学上叫做“推理”。

板书:数学广角——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手里拿的是黄气球或红气球时,表现可厉害了,我想再考考你们,敢接受我的游戏挑战吗? 游戏一:(两个事物之间的推理)小黑板出示题目:

(1)一年级有个孩子叫小雨,他不是男孩子,就是()。

(2)妹妹买来黑白两件新衣服,她今天穿的不是白衣服,就是()。(3)姐姐拿了苹果和梨,她左手拿的不是梨,就是(),右手拿的一定是()。

(4)阿里巴巴宝库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由数字6和8组成,它的个位上不是8,这个两位数是()。

小结:当出现两种情况时,我们用“不是„„就是„„”的句式推理。

2、游戏二:(三个事物之间的推理。)

师:游戏马上升级了,小朋友愿意接受更新的挑战吗?

板书题目:有红、黄、绿三个气球,送给丁丁、冬冬、当当三个小朋友。丁丁说:我拿的是红气球。丁丁说:我拿的不是黄气球。请问丁丁和冬冬分别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呢?(1)请小朋友先独立思考1分钟。(思考)现在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可以轻轻的和同桌说一说。(2)老师逐一检查,请学生汇报。

生1:把名字和气球分别写作两排,连线的方式完成。生2:画表格完成。

(3)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同学上台表演,并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三种情况时,先找出最关键的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用“不是„„就是„„”推断出另两种情况。(4)课堂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 A、三个人拍球,分别拍了32下、31下、30下。1号说:我不是最多的。3号说:我拍了30下 运动员

1号

2号

3号

拍球次数

B、梨

苹果

西瓜

欢欢:我拿的是梨

乐乐

西西:我拿的不是苹果 C、李文,王亮,胡江,张风一起排队上车。张风在李文和王亮的中间。胡江在最后。李文不是第一个。

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三、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1、师: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本领?

2、师:推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多做做这样的小游戏,比一比,谁最聪明。

四、拓展练习:黑猫警长破案

师:黑猫警长这两天碰到了一个难题,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吗?事情是这样的:黑猫警长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密码箱,只要打开密码箱,就能知道逃犯的下落。可是密码箱的密码是多少呢?不知道。但有三个提示: a.密码是个两位数;

b.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15; c.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1; 师:小朋友,你能猜出密码是多少吗? 附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

8.二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篇八

单元内容: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简析: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本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运用操作、实验、猜猜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目标:

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②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③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④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点:

掌握三个事物的简单推理方法。单元难点:

掌握在方格中填数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意义,接受数学思维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数学广角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掌握简单推理的过程 学习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学习准备:黑、白珠子,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生猜。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回答。

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也不喜欢吃桃。”小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

(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一)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第2课时 数学广角

(二)学习内容:课本第110页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②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让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柯南图片

①认识他吗?那喜欢他吗?为什么喜欢他?

②名侦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你想成为名侦探吗?今天先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当好吗?

(2)出示: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①如果C是7岁,现在能确定吗?为什么?

②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3)引出课题。

像这样,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一步一步地做出判断,推迟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推理”,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叫作“逻辑推理”问题,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今天就一起研究稍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问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 ①学生读题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②分组讨论

想一想: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③交流 先考虑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里应该填几。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3,所以A只能是4.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B只能是1.(2)试一试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集体交流。(3)小结:

当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条件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思考: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为什么?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A只能是1 A是1,所以B左边的空格是4。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4、所以B只能是3.(2)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问:先能确定谁?

因为甲和乙经常找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所以丙是体育老师。又因为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所以甲是数学老师,乙就是语文老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二)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第3课时 练习二十一

学习内容: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

①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②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学习难点: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1)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左手写着9 右手写着8(2)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3)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5)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你先确定谁拿的什么动物卡片?为什么? 谁能把推理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 学生回答。

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

(3)练习二十一第3题。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 你有不同连法吗?

(4)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

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5)练习二十一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讲评。(6)练习二十一第7题 找笑脸游戏。

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学生游戏,交流自己的做法。

三、拓展练习黑猫警长破案。

黑猫警长这两天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帮他吗?事情是这样的:黑猫警长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密码箱,只要打开密码箱,就能知道逃犯的下落,可是密码箱的密码是多少呢?不知道,但有三个提示:

(1)密码是个两位数

(2)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

15、(3)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1 你能猜出密码是多少吗? 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

四、单元评价

这个单元,你能得到几颗星? 学会了什么?

9.二年级数学广角配搭 篇九

首先,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跟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内容重在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想问题的意识。对于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卡通人物多啦A梦和小静是小朋友喜闻乐见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本节果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相比,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因此,我先由复习四件衣服的搭配引入,初步渗透数学思想、再由较简单的搭配自然迁移到新课教学——搭配五件。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简单的搭配提升到数学问题上,突破教学难点:以一种物体为标准,有序地搭配。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为了承上启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点心和饮料只能各选一种,有几种搭配法。这个问题既是对衣服搭配的巩固(应用),也是对排列的一种铺垫,分散难点。

2、接着我设计了“开门密码”,引导学生经历了进行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过程,让他们先动手试一试,再一步步引导并换十位与个位的位置,并得出密码,摆脱了教材的的束缚。学生先思考再合作实践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数路线一题也是对数学思想与思考方法的巩固。

4、在“百变小智囊”此环节中,我,精心改造习题,设计了4个问题,尊重学生的选择:邀请你的好伙伴,选择自己喜欢题来做。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关注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层层引导,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观察这样一种思考习惯。

4、最后照相游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提升。将解决问题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服务于生活”这一重要目的。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整节课的设计,趣味性比较强,方法重在“巧”,我觉得还是能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了解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评价鼓励,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我能行、我最棒。

上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记录表下一篇:疟疾宣传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