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2024-07-15

元宵节(共11篇)

1.元宵节 篇一

(清)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 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 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 一回微笑, 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 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 难畴畴昔, 总是团圆月。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 月正圆, 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 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 煮汤圆, 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

2.元宵节闹元宵 篇二

据说汉文帝时,曾实行“与民同乐”的政策,被后人称为“开明君主”。他是在周勃平定“诸吕大乱”后登基的,这天刚好是正月十五日。自此以后,他就在每年的这一天夜里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因为古时候的“夜”与“宵”几乎是同义词,正月又称元月,所以汉武帝就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自然离不了吃元宵。据民俗专家调查,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这种食品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圆子”,后又演化出“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已接近“汤圆”)等名字。因这种食品开锅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就像新年后的第一个圆月之夜,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后这种食物也被称为“元宵”,并成为元宵节的必备食物。

汤圆?还是元宵?

那元宵和汤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南方叫汤圆,北方叫元宵?先从原材料来看,汤圆元宵都是糯米做成,其中有馅;再看相貌成品,汤圆表面光滑,可冷冻起来,而元宵则有很多糯米粉,需现做现吃。煮出来之后,汤圆的汤头清亮,而元宵则黏稠成糊状。另外,汤圆和元宵的做法也大不一样。

你一定吃过饺子,也看到过包饺子,那肯定会想,一样是里有馅外有皮,汤圆和饺子的做法应该相差无几吧。没错,汤圆确实和饺子一样,都要准备馅料,把馅拌匀了放在碗里备用;然后和面,只不过汤圆和的是糯米面,加水和成面团,放置几个小时让面充分“醒”透。

目前看来,一切都很完美很顺利。不过,接下来问题也就出现了,饺子包的都有褶子,可汤圆却是圆滚滚的球,毫无下手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同样也是外国帅小伙的疑问。先用手揪一小团湿面,用手掌搓成圆球,再压扁后放上馅,然后用双手边转边收口,最后揉搓成圆球状,竟然一点儿痕迹都不留呢!原来这汤圆喜欢的就是被揉被搓!

汤圆要包,那元宵呢?它可没那么简单,做元宵可不是用手一包一搓就行了,它要摇个不停!这要是外国小伙听到了,岂不是绿眼睛瞪得更大?没错,北方的元宵就是摇出来的。那究竟怎么摇呢?皮又是怎么裹在陷上呢?

同样的,不论南方北方都要先准备馅料,主要是黑芝麻、五仁、豆沙等,拌匀后晒干,切成小方块;然后把馅料方块蘸上水,放到盛满糯米面的箩筐里,就开始摇了。馅料在快速摇的过程中会黏上一层层的糯米粉,然后将这些未成形的元宵倒出来重新蘸水,接着再摇。就这样摇上个两三次,又大又圆的元宵就大功告成了!

好吃但是别贪吃

从小到大,每次吃汤圆时,妈妈总说,“少吃点儿,吃多了对胃不好。”汤圆也好,元宵也好,都是糯米做成。糯米这种东西,性质黏滞而温热,而其中的馅料,大多是高油脂食物,能带来大量的能量。所以对于容易感到寒冷的人,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汤圆或元宵是很好的能量补充食物。

既然是补充能量的,如果你的身体已经有很多的热量无处消耗,或者胃酸过多,尽量就不要吃汤圆元宵了。特别要提的是,现在加工汤圆或元宵时,为了提高口感,总是会加入动物脂肪或者植物奶油,它们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而植物奶油更是含有反式脂肪酸,这是人体不必要的营养素,对血脂会有极坏的影响。

所以,汤圆元宵虽然香甜美味,最好还是听妈妈的话,好吃但是别贪吃。

小 贴 士

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在中国南方称为糯米,而北方则多称为江米。糯米分长糯米和圆糯米。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糯米是做黏性小吃的主要原料,如粽子、八宝粥、汤圆元宵等。糯米里含有支链淀粉,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所以用糯米做成的小吃不宜多吃。

小 贴 士

至今为止,你有没有观察到摇元宵的关键?那些糯米粉为什么会黏在馅上?原来在摇元宵的过程中,湿的元宵馅有黏附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元宵粉就会黏到馅料上。重新蘸水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这种黏附力,才使得元宵可以越滚越大!

3.元宵节作文:元宵节看烟花 篇三

元宵节作文:元宵节看烟花

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三年级查可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以前,人们主要是看花灯与舞龙,现在燃放烟花,人们观看烟花也就成为庆祝节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点多一点,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带我上工人体育馆去,听说那八点整要放烟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与我一样想看烟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显得十分的高兴。人真是多呀,挤得水泄不通。

八点钟到了,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

4.元宵节-元宵节作文450字 篇四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一到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喜悦的笑容,街道上人头攒动,有观看舞龙灯的,有放烟火的,有高声谈笑的,到处喜气洋洋,人声鼎沸。

即使不到街上看热闹,在家中也照样喜庆。人人都会挂出几盏花灯,会燃放烟花鞭炮,各色的火花飞上天空,消失在那一秒,一声巨响,瞬间爆开,天空上一片绚烂。挂花灯,民间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他决定正月十五火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偷下凡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直接向玉帝交差。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花灯。

元宵节最重要的`亮点无疑是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豆沙,黄桂,花生,枣泥等食材为馅儿,将馅儿团成型后在糯米粉中滚成。而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皮,再包馅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美味诱人,有美满团圆之意。

5.元宵节 篇五

银行元宵节活动方案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

学校元宵节活动方案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集中展示多姿多彩的 传统民间艺术和近年来我校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着力营造 新春佳节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现将元宵节文艺活动安排如下: 根据学校“民族文化”的主题,展示我校民族文化教育 风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间文艺精品,激发全体师 生热爱水丰分校、建设水丰分校的热情,构建“和谐水丰”,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

动员:召开班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 办好这次活动。

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 单分工。

(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猪”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 等。)指导学生通过四五天时间搜集资料,制作灯谜、灯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准备活动,在筹备过程中,锻炼能 力。

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设计制作一些灯谜。

家长: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

请几个比较有组 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 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1、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最好有自制 的)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

自备奖品奖

励给猜出灯谜的同学。

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 不能完全代替。

2、上网查询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习俗与诗歌,制作 小报进行评比。

3、组织学生在社区进行花灯巡游。

4、学做元宵,请长辈品尝元宵的敬老活动。

5、体育竞技活动:踩高跷

6、元宵赛诗会。

6.越轨理论视野下元宵节的狂欢性 篇六

关键词:越轨,元宵节,狂欢

越轨理论是20世纪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默顿在失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来又经过了不断发的展和完善。所谓社会越轨, 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1]我国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认为“越轨又可解作‘违规’, 凡是不遵守或破坏俗民群体习俗规范的行为都叫做‘越轨’”。[2]可见, 越轨就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元宵节被认为是我国的狂欢节, 大概出于“闹”字上。对于元宵节, 前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但本文选取越轨理论作为切入点, 认为元宵节的这种狂欢实质上是一种越轨。文章试图从活动时间、活动范围、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四个方面来分析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然后阐述这种越轨的情感宣泄、社会整合功能。

一、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元宵节是春节系列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潮环节。从隋朝开始, 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众多的习俗活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是夜, 万家灯火通明,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舞龙灯、猜灯谜、唱小戏、放烟花、扭秧歌等, 从而使元宵节发展成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元宵节的这种狂欢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范,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超越于既存现实的失序状态, 从社会学越轨理论的层面上看, 这种狂欢违反了社会规范, 其性质就是越轨。而这种狂欢性越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时间:对“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活习惯的颠覆

自然的日昼夜交替, 给民众生活安排了一个基本的生活秩序:白天是劳动交易的时间, 晚上是安居休息的时间, 因而“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我国传统社会人们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但是, 一方面, “宵”, 夜也, 一个“宵”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 元宵节也叫灯节, 说明灯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花灯只有在晚上点燃才能显示它的魅力。所以, 老百姓只有改变日常的作息习惯, 才能参加元宵节的各项活动。

另外, 朝廷对此也十分支持, 主要是宵禁制度的解除。自从汉代开始, 平时严格“禁民夜行”的宫城守将执金吾, 在元宵节期间放夜, 允许百姓在街上自由行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 有执金吾晓夜传呼, 以禁止夜行, 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 前后各一日, 谓之放夜。”后代一直延续这种做法, 从而使元宵节独享了“金吾不禁”的待遇。

唐朝诗人苏道味《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元宵不禁夜, 百姓倾城出动彻夜观灯的盛况。可见当时的百姓只知不停地作, 而不知息。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情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 谓之扫街。遗钿坠珥, 往往得之, 亦东都遗风也”, 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元宵夜男女老幼欢歌达旦的盛况。

因此, 元宵节期间, 人们这种白天黑夜颠倒的做法, 彻夜狂欢到天明的行为, 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生活作息时间。可以说, 这种夜间的聚会是“一种对秩序的逃逸, 是一种对控制的反叛, 它激起长期单调生活中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好奇”。[3]

(二) 活动范围:居民生活空间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变

宵禁制度“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割裂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 白天可以随意活动的区域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成为禁地。对于民间社会来说, 他们只能拥有白天, 他们的夜晚被剥夺”。[4]这种情况下, 百姓白天外出劳作,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可是元宵节期间, 由于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 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明代元宵节, 有灯, 有市, 其中“妇女相率宵行, 以消疾病, 曰走百病, 又曰走桥”。[5]

再加上元宵节众多的节目活动都在晚上, 鼓乐震天, 灯光如昼;杂耍百戏, 奇装异相, 任谁都忍不住要出门去凑个热闹。所以老百姓的活动范围不得不从私人空间转向了公共空间。这样本来应该回归的场所——家, 却成了离开的地方, 而应该离开的场所却成了回归的地方。唐朝诗人崔液一首《上元夜》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元宵夜人们那种耐不住寂寞的情景,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另有, 《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骑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 踏缩上竿。”[6]另有宋徽宗时, 君主为了粉饰太平, 提出所谓的“与民同乐”, 元宵夜要在宣德楼上观灯。对君主有无比崇敬和畏惧的百姓怎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一睹龙颜。

所以, 元宵节期间, 百姓们不由自走主地走出家庭这个私人空间, 来到灯火通明的闹市, 共同参与到元宵夜的狂欢中。活动空间的置换颠覆了日常生活的秩序, 为单调、刻板的生活提供了空间性舞台, 进而为实现由浅层越轨到深层越轨提供了可能。

(三) 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暂时性缺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 其伦理道德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深深束缚着人的思想与行为。而在元宵节这天, 封建伦理道德却发生了暂时性缺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元宵节期间, 男子可以不醉不归, 平时足不出户的女子可以走出家门, 无所顾忌, 借赏灯之名为自己物色对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狂欢之夜, 情人急于约会, 焦急等待, 突然出现的欣喜场面。

另一方面, 在北朝时, 元宵节有一种“偷俗”, 人们以偷他人东西为快, 后来发展为偷菜或偷人。例如在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的习俗, 俗谚有“偷挽菜, 嫁好婿”, 未结婚的少女以偷他人的葱为吉利, 以此祈求婚姻美满。目前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还在流行偷菜节, 元宵节期间, 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 不偷本家族的, 也不偷同性朋友家的, 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帝京景物略》还记载了金元时期的偷人习俗, “金元时, 三日放偷, 偷至, 笑遣之, 虽窃至妻女不加罪。”[5]

因此, 不管是男女同游, 相互约会, 还是年轻姑娘的偷菜习俗, 作为行事主体的他们在元宵节期间, 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藩篱。他们在一反常轨的行为中, 尽情享受着从来未有过的自由, 这些都是对封建礼教法度的背离与反讽。

(四) 等级秩序:封建等级秩序的自动失效

我国自古等级秩序森严, 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而在元宵节期间, 由于宵禁制度的取消, 平民百姓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城中自由行走。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无数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活动的场所, 上至大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无不外出赏灯。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 (唐中宗年号) 之际, 京城正月望日 (即正月十五) , 盛饰灯影之会, 金吾弛禁, 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车马喧阗, 人不得顾。王、主之家, 马上作乐, 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 以记其事。”[7]失控的人们在欢乐之中, 完全不顾及身份, 尽情狂欢, 进而消弭了等级中贵贱的差别。又《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到十八日, 东华门外的灯市上, “贵贱相还, 丰富相贸, 人物齐亦”的情境。

总之, 元宵节期间,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 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 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 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8]一切的日常生活秩序在此时就好比是一个失控的阀门, 处于失序与断裂的状态。人们也无法自控,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等级, 没有伦理, 无日无夜的原始时代。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元宵节期间, 人们百无禁忌, 恣意狂欢, 这些反常的行为都极大地颠覆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准则。

二、元宵节狂欢性越轨的功能

元宵节期间, 人们超越各种封建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限制, 尽情地沐浴在元宵节狂欢的氛围中。他们的种种狂欢性越轨从某种角度来说, 具有重要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感宣泄功能

默顿在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 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当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 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就是越轨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1]也就是说在社会结构发生紧张的状态系下, 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失衡, 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或压迫感。

人类生来就是感性的动物, 充满可各种各样的情感,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们的许多情感都得不到发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 这种情感压迫就更为严重, 正如巴赫金所说:“在阶级文化中, 严肃性是官方的、是专横的, 是与暴力、禁令、限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严肃性中, 总是有恐惧和威吓的成分。”[9]确实, 封建时代的人们不仅忍受着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煎熬, 还要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这与他们内心要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形成了强烈的不平衡, 而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寻找发泄的渠道。

“节庆总是相对日常生活而言的, 它把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意义纳入新的时空, 刷新了人们趋于麻木与疲惫的感觉, 把被重复生活压抑的情绪和精神释放出来”, [10]元宵节作为我国古代一个狂欢性的节日, 为人们平常所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舞台。皎洁如轮的圆月, 琳琅满目的花灯, 异彩纷呈的烟火, 此起彼伏的炮竹声、锣鼓声, 这一切不仅让人们随着节日的动感舒展内心的忧愁, 而且未婚男女以此为遮掩物色对象, 使平常因不能自由恋爱而产生的剥夺感得到暂时性的宣泄和满足。正如宋时女词人朱淑真《元夜》里说:“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表达了对于元宵节的留恋与不舍。

因此, 从个人层面来讲, “元宵节不仅仅是月亮、灯火、歌舞和游人, 其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人们对循规蹈矩日常生活的暂时释放, 在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逐”。[11]人民大众在反常的行为中, 舒展着长期压迫所积累的疲劳与抑郁, 通过逾矩的逾越和越轨的狂欢, 人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和慰藉。这无疑给单调、刻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剂调剂品。

(二) 社会整合功能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团结的力量, 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人们的思想深受封建道德的束缚, 社会交往也受局限, 元宵节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自由交往的机会。节日期间, 人们逾越各种礼制, 尽情地狂欢,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 社会也得以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第一, 民众思想情感得以补偿。弗洛伊德认为,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 在于“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1]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大众受封建思想的禁锢, 不仅自我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还要承受来自外在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情感的存储器,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 在此之前完全可以用一种不那么伤害人的方式将这种能量宣泄出来。元宵节时, 人们尽情地大笑、嬉戏, 发泄内心的愤怒、失落和伤感, 此时的元宵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人们的情感压力得以缓解, 而后对社会进行侵犯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危机度。

第二, 民众自由交往得到满足。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亲和的需求, 如果这种亲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亲和就需要交往。元宵节期间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 乡里人能够涌入城内, 城里人放下他们平时高傲的姿态, 自愿与他们挤作一团。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里“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这种节日的狂欢, 使人们体验到了特有的群体团结和归属感。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男女的交往在此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夜遇见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交往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人的亲和动机, 另一方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们的交往得以实现, 个体的存在感得以凸显。

总之, 丰富多彩的活动调节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人们对抗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从反面促使人们更加愿意遵守社会制度规范。这样, 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小结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狂欢精神, 人们逾越各种社会制度规范和习俗惯制, 本能地释放着自我意识, 因而具有越轨性。但是这种短暂的越轨宣泄了人们内心长期积郁的复杂情感, 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维护社会有机团结。即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元宵节作为古代的狂欢节在现代仍然具有生存的土壤, 这不仅是调节个人思想情感的必要, 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精编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274;276;277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 :138

[3]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32)

[4]彭恒礼.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 20 (3)

[5] (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58

[6]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8

[7] (唐) 刘肃.大唐新语·卷之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91

[8]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A].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2002

[9] (俄)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5.

[10]詹丹, 张瑞.城市娱乐和<金瓶梅>中的元宵节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 (5)

7.漫话元宵节 篇七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古代把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十月十五叫下元节。人们特别重视第一个月圆之夜,把这一天的晚上称为元夜。在古代汉语中“宵”即“夜”的意思,故而元夜又称为元宵。

元宵节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要祭祀太乙神。据说太乙神能知风雨、水旱、饥馑、疾疫,为了祈求太乙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武帝在祭祀太乙神时还要在宫中张灯一夜。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正月十五日前后的晚上在宫中和寺院里“燃灯表佛”,并命令士庶一律挂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正月十五晚上张灯既成为敬佛的礼仪,又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但正月十五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还是进入唐代以后的事情。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皇帝于正月十五之夜在宫中和长安的大街上悬挂花灯,并亲往观看。正月十五这一天,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不息。当时长安为维护社会治安,每天晚上街鼓响后,便要净街。但是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长安城内允许人们上街观灯,尽情欢娱,直到次日天亮。唐玄宗李隆基时,观灯的风气最盛。开元初年,唐玄宗于上元之夜,在上阳宫观灯,尚方匠人毛顺心巧用心机,施逞技艺,结构彩楼三十余间,楼高一百五十丈,多是金翠珠玉镶嵌,满楼都是龙凤螭豹百般鸟兽之灯,入夜点火之后,各种灯飞舞盘旋,美不胜收。皇帝醉心于赏灯,皇亲国戚更是争先恐后,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百枝灯树,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之夜点亮,百里皆见。

有关唐玄宗观灯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据传,开元初年唐玄宗在上阳宫观灯时,忽然传旨:“速招叶尊师来同赏。”叶尊师即叶法善,字道元,处州松阳县人,四代修道,是唐玄宗敬重的一位道长,常在宫中走动,传旨之人去了好一会儿,才招得叶法善朝见。玄宗对叶法善说:“今夜好灯,招你同赏。”叶法善说:“灯盛无比。依臣看来,西凉府今夜之灯也差不多如此。”玄宗问他什么时候去过西凉看灯。叶法善说:“适才在彼,因蒙急召,所以来了。”玄宗觉得诧异,西凉距长安千里之遥,怎么转瞬之间便回到长安,遂故意问道:“朕如今要往西凉看灯,能不能去呢?”叶法善说:“不难。”就叫玄宗闭了双目,叮嘱说:“不可随意睁开双眼,开即有失。”玄宗依从,叶法善喝一声:“疾!”玄宗足下云冉冉升起,已同叶法善在霄汉之中,须臾之间足已落地。叶法善说:“现在可以睁开眼了。”玄宗睁开双眼,只见灯影连亘数十里,车马喧阗,士女纷杂,果然与长安无异。玄宗拍手称赞,猛然想道:“如此良宵,恨无酒吃。”叶法善问:“陛下随身带着何物?”玄宗说:“只有镂铁如意在手。”叶法善持往酒家,当了一壶酒,几碟菜,与玄宗吃了,还了酒家酒具、菜碟。玄宗说:“回去罢。”叶法善又让玄宗闭上双眼,腾空而起,少顷已在长安上阳宫楼下。玄宗疑心是道家施展幻术障眼法,未必真的到西凉,为了验证真假,第二天派一个中使到西凉密访镂铁如意,果然在酒家。中使赎回镂铁如意,回长安交差,玄宗才相信赴西凉看灯是真。这个故事自然不可信,应是道家为了宣扬其法术而虚构的故事,但从中不难看出唐代元宵节观灯风俗之盛和流布之广。

唐代诗人张说有一首七绝《踏歌词》,描写了正月十五之夜兴庆宫花萼楼前花灯璀璨的情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诗中不仅写了花灯之盛,而且写了花灯的名称和吉祥寓意。

宋代以后元宵节看灯的风俗更盛,由三日延长至五日,到了明代,灯期由正月初八至十七日,竟长达十日。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元宵节期间灯市、歌舞、百戏热闹非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元宵节盛况说:“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南宋元宵节盛况有增无减,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首都临安(今杭州)到处搭建灯山,有数十个舞队在街上表演,由官府支给赏钱,士女观者如云,往往通宵达旦。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福州进灯,用玉制,如冰片天壶。《元夕》前半阕写乘着宝马雕车的观灯者穿行在灯海之中,留下一路香风,耳边是动听的凤箫声回响,眼前是晶莹透亮的玉壶灯,城中通宵达旦都在表演一种名为鱼龙舞的百戏。下半阕写观灯女郎一路笑语盈盈,走过之处幽香随人飘然而去。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此处指代看灯的女郎。以上各句写元夕看灯的热闹场面,接着笔锋一转,写诗人一次次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却找不到,猛然回过头来,看见自己的心上人伫立在灯火零落的地方。作者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心爱的人恬静、闲适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另一首为人称道的描写元夕的诗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透。”这首诗语言朴素,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深厚。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更是脍炙人口,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名句。从以上两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元宵节之夜是古代青年男女情侣约会的良宵。现在,元宵节期间许多城市举办灯会、灯展外,一些地方民间还有送灯、打灯的习俗。陕西关中民间在元宵节前娘家要给新婚的女儿送灯,舅舅要给外甥送灯。娘家第一年给新婚女儿要送一对大红宫灯,祝愿女儿家生活红红火火,第二年要送一对莲花灯,希望女儿连生贵子。舅舅给外甥要送火葫芦灯,祝愿外甥生活幸福,健康成长。舅舅给外甥送灯要送到外甥年满12岁。元宵节期间打灯笼玩耍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入夜以后,他们打着各式花灯聚集在一起,一边玩一边喊:“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花灯制作技艺已遍布全国各地,尤以苏州的花灯制作精美绝伦。陕西的花灯制作也堪称上乘,西安三兆的大红宫灯,狄寨的竹篾子火葫芦灯最为有名。高陵、陇县的花灯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特别是莲花灯、蚂蚱灯、金鱼灯等制作精美,造型惟妙惟肖,深受群众欢迎。

8.小学元宵节作文:难忘的元宵节 篇八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是

2008年的元宵节是我最难忘的。那天晚上,我和爷爷、奶奶以及

我们来到公园,只见公园里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对着公园门口是一座由八条龙组成的巨型花灯,灯光闪烁,异常壮观。在七星池里,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高高地站在鲜艳的莲花上,好像在祝福人们健康长寿!我还看到一个月亮造型的花灯,制作精美,吸引了许多人围在它的周围观赏,

多么令人难忘的2008年元宵节,多么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元宵节作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搜索加入群【精品学习网小学生作文群:414025149】,淘出精彩内容~

相关推荐:

四年级放假

9.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节在家乡 篇九

摘要: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别是舞龙、舞狮最热闹,龙是花布做的,有的用十个人舞,龙头前面有一颗珠子。这个珠子叫“龙珠”,龙舞起来时很好看,像真的的龙一样,观众不断叫好,有些观众去摸龙,他们说摸了龙能治百病,一年都不会生病,舞的人舞的满头大汗,观众拍手叫好。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各民族的节日风俗不一样,我们家乡过元宵节热闹非凡,喜气洋洋。这天的活动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啊,似乎要把所有喜庆都融入这一天。

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别是舞龙、舞狮最热闹,龙是花布做的,有的用十个人舞,龙头前面有一颗珠子。这个珠子叫“龙珠”,龙舞起来时很好看,像真的的龙一样,观众不断叫好,有些观众去摸龙,他们说摸了龙能治百病,一年都不会生病,舞的人舞的满头大汗,观众拍手叫好。说舞龙精彩,还有根有意思的,这天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到处游玩,亲戚们一起去游玩,听他们说,又完了以后一年都不会生病,不过我想人们出去走一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春节间吃的好,喝的好,人们出去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当然不会生病。过元宵节这天还有个最吸引人的节目——看烟花,6点钟时广场已经来了很多人了,都在那里寻找好的位置,7:00了,到处人山人海,只听见“呯”的一声,礼花爆开,照亮了天空,接着又放了一个礼花,礼花爆开的时候是紫色的,非常好看,接着把礼花爆到水面上,礼花在水面上跳舞,大家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们闻到了许多火药味,突然,一个礼花爆开了,绿色马上变成红色,又变成了黄色,隔了几秒,又发出了几发,精彩的时候到了,一个礼花爆开了,像一帘瀑布飞流直下,真是有一落千丈的感觉。焰火晚会结束了,但是人们还留恋在晚会之中。

10.元宵节的来历 篇十

天tiān帝dì大dà怒nù,命mìnɡ火huǒ神shén于yú正zhēnɡ月yuè十shí五wǔ晚wǎn上shɑnɡ到dào人rén间jiān放fànɡ大dà火huǒ,把bǎ人rén畜chù全quán部bù烧shāo死sǐ。天tiān帝dì的de小xiǎo女nǚ儿ér心xīn地dì善shàn良liánɡ,立lì即jí提tí前qián把bǎ这zhè一yī消xiāo息xi告ɡào诉su了le人rén们men。

很hěn快kuài就jiù有yǒu人rén又yòu把bǎ这zhè凶xiōnɡ讯xùn报bào告ɡào给ɡěi了le汉hàn武wǔ帝dì。汉hàn武wǔ帝dì十shí分fēn恐kǒnɡ慌huānɡ,找zhǎo来lái最zuì聪cōnɡ明mínɡ的de大dà臣chén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寻xún求qiú消xiāo灾zāi的de办bàn法fǎ。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想xiǎnɡ了le想xiǎnɡ,说shuō:“火huǒ神shén特tè别bié贪tān吃chī,我wǒ听tīnɡ说shuō宫ɡōnɡ里li有yǒu一yī名mínɡ叫jiào元yuán宵xiāo的de女nǚ子zǐ善shàn长chánɡ做zuò汤tānɡ团tuán,那nà就jiù请qǐnɡ她tā多duō做zuò一yī些xiē汤tānɡ团tuán备bèi用yònɡ。”

汉hàn武wǔ帝dì将jiānɡ信xìn将jiānɡ疑yí,问wèn:“难nán道dào火huǒ神shén吃chī了le汤tānɡ团tuán,便biàn不bù放fànɡ火huǒ了le吗mɑ?”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说shuō:“我wǒ自zì有yǒu办bàn法fǎ不bù让rànɡ他tā放fànɡ火huǒ。圣shènɡ上shànɡ只zhǐ须xū传chuán谕yù百bǎi姓xìnɡ在zài十shí五wǔ晚wǎn上shɑng挂ɡuà灯dēnɡ笼long,满mǎn城chénɡ点diǎn鞭biān炮pào、放fànɡ烟yān火huǒ就jiù可kě以yǐ了le。”

正zhēnɡ月yuè十shí五wǔ那nà天tiān下xià午wǔ,火huǒ神shén化huà装zhuānɡ成chénɡ一yī老lǎo头tóur儿来lái到dào长chánɡ安ān。他tā一yī边biān逛ɡuànɡ街jiē,一yī边biān想xiǎnɡ找zhǎo一yī家jiā 餐cān馆ɡuǎn好hǎo好hǎo吃chī上shànɡ一yī顿dùn。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其qí实shí正zhènɡ在zài街jiē上shɑng寻xún找zhǎo形xínɡ迹jì可kě疑yí的de人rén。他tā看kàn到dào一yī身shēn材cái高ɡāo大dà的de老lǎo头tóur儿时shí,便biàn觉jué得de此cǐ人rén气qì度dù不bù凡fán,认rèn定dìnɡ他tā是shì化huà了le装zhuānɡ的de火huǒ神shén。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上shànɡ前qián与yǔ他tā套tào近jìn乎hu,两liǎnɡ人rén谈tán得de很hěn投tóu机jī。于yú是shì,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便biàn说shuō要yào请qǐnɡ他tā吃chī饭fàn,火huǒ神shén听tīnɡ了le大dà喜xǐ,他tā正zhènɡ想xiǎnɡ大dà吃chī一yī顿dùn呢ne。

两liǎnɡ人rén来lái到dào一yī家jiā餐cān馆ɡuǎn,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要yào了le好hǎo酒jiǔ好hǎo菜cài,不bù一yī会huìr儿,他tā便biàn把bǎ火huǒ神shén灌ɡuàn得de大dà醉zuì。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又yòu示shì意yì店diàn小xiǎo二èr送sònɡ上shànɡ热rè气qì腾ténɡ腾ténɡ的de汤tānɡ团tuán。

火huǒ神shén很hěn贪tān吃chī,看kàn到dào那nà美měi味wèi的de汤tānɡ团tuán,连lián连lián叫jiào好hǎo,吃chī了le一yī碗wǎn又yòu一yī碗wǎn。

吃chī完wán汤tānɡ团tuán,醉zuì醺xūn醺xūn的de老lǎo头tóur儿显xiǎn出chū火huǒ神shén的de原yuán形xínɡ,他tā拱ɡǒnɡ手shǒu与yǔ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告ɡào别bié,然rán后hòu就jiù腾ténɡ云yún驾jià雾wù往wǎnɡ天tiān上shànɡ飞fēi去qù了le。快kuài到dào天tiān宫ɡōnɡ,火huǒ神shén突tū然rán记jì起qǐ了le自zì己jǐ去qù凡fán间jiān是shì有yǒu任rèn务wu的de,他tā连lián声shēnɡ叫jiào道dào:“糟zāo了le!糟zāo了le!我wǒ上shànɡ当dànɡ了le,误wù了le大dà事shì。”

可kě就jiù在zài这zhè时shí,凡fán间jiān响xiǎnɡ起qǐ了le经jīnɡ久jiǔ不bù息xī的de爆bào炸zhà声shēnɡ,四sì处chù火huǒ光ɡuānɡ闪shǎn闪shǎn。火huǒ神shén见jiàn了le大dà喜xǐ,误wù以yǐ为wéi自zì己jǐ已yǐ经jīnɡ放fànɡ过ɡuò火huǒ了le,便biàn糊hú里li糊hú涂tu地de回huí家jiā去qù睡shuì觉jiào了le。

11.元宵节 篇十一

一、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解读

对古代民俗风情的考证,除了来源于书录记载外,一些画卷中也往往可以窥见一二。如反映宋时东京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和反映金陵本土民俗风情的《南都繁会景物图》,除此之外,《上元灯彩图》也是一幅反映我国古代民俗风情的有力画作。

《上元灯彩图》绘制的主要是明代金陵元宵节期间老城南灯市与商贸集市盛况。元宵节作为华夏传统节日,历来是人们最为器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曾指出,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天官赐福之时。根据民间习俗,元宵节除了要吃元宵外,通常还会有看灯彩、猜灯谜等各种节目。明代元宵节的繁华盛况,从《上元灯彩图》可见一斑。《上元灯彩图》是明朝民间画家之作,为绢本设色画卷。画卷长度为266.6厘米,宽度为25.5厘米,近年来曾在海内外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600万元的高价。此画无作者款印,1991年我国当代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在对其进行仔细鉴别后确认画作为明代中期画师所作上元灯戏图的,因画作描绘的是老南京元宵节繁盛景况,因此徐邦达在画卷引首欣然题笔“上元灯彩”四字。后杨新鉴赏后也确定,该画作毫无疑问为明人所作,所画地点从生活和市场景况来看确定是秦淮河一带。从全景内容来看,《上元灯彩图》是对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等集市活动的描绘[1]30。

《上元灯彩图》长长的画面中总共包含了大约两千多个各具神态的人物,整体描绘了明朝万历年间金陵内桥一带的元宵盛景,对明代元宵节花灯种类之多以及场面热闹有直观表现,也可看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旧时每到元宵,城里乡村欢天喜地,热闹异常。《上元灯彩图》中三山街至内桥一带人流摩肩接踵, 商贾店铺云集,三孔桥上的人群更是多到显出一丝拥挤。五颜六色的彩灯在沿街店铺几乎随处可见,其中有足穿红鞋、身后仆人随从众多的达官贵人,更多的则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一般老百姓。当前元宵节所呈现给人们的龙灯通常只是龙并没有灯,而《上元灯彩图》中展现的金陵龙灯则确实由若干个灯笼相连而成,形象逼真之外流光溢彩,将明代元宵节喜庆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大街上民间卖艺人士周围都是围观者,从画卷中便能感受到传递出来的掌声与喝彩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有男孩正在点燃烟花爆竹,周围孩子乐得开怀,也有孩子害怕地躲在大孩子身后,这些都是明代金陵元宵节的普遍景象。《上元灯彩图》工笔细腻,使明代南京的花灯艺术真实再现,为人们了解明代社会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且是对明朝中期艺术、建筑、人文、商业等社会发展面貌的全景式展现,促进了金陵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在某种程度上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研究明代元宵节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朝时期元宵节的民俗风情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可考最早开始于汉朝,是早期人类对火崇拜的产物。早期的元宵节通常为一夜或者三夜,唐代以后延长到五夜。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对元宵节盛事大力提倡,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元宵节从汉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深入民间的喜庆节日[2]94。

明代庆祝元宵节的民俗很多,其中又以看花灯、灯彩最为著名,从《上元灯彩图》也可以看出明代金陵秦淮一代欢乐喜庆的元宵灯节景象。明代每年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同一出繁盛的戏剧,而戏剧的高潮无疑以赏玩花灯为主,元宵节在古代尤其是明代正是人们一年四季中最热闹的狂欢节。旧时官府在元宵佳节期间甚至“不禁夜”,可见统治者对元宵节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延长元宵节至十夜,《续文献通考》中有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大风夹杂着雨雪直到午时才云开雾明,朱元璋看此天气十分高兴便带领身边亲近臣子在秦淮河燃水灯万枝,直到十五日夜半才放完水灯,回宫之时忽然显出佛光五道,很久之后才消失。皇帝都亲自去放灯,也可以看出明代元宵节放灯习俗的盛况有多空前。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元宵节的态度上与朱元璋在世时保持一致,要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永乐年间,明成祖还下令扎“鏊山万岁灯”,地点为皇宫午门外,以表现出统治者的与民同乐。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节期间,朱棣赐百官宴的同时与臣民一起到午门外对鳌山进行观看,一直看了三天,从那以后每年都会如此。鳌山万岁灯即指先做好万盏彩灯,然后将彩灯叠成高十余层形状与鳌相似的山形,中间的灯总共用五种颜色来做,彩灯点燃后颜色各异且熠熠生辉,能够带给观看之人眼花缭乱之感。这种大型集团灯彩并非从明代开始,而是起源于宋代徽宗,将各种制作精巧奇特的花灯收罗殆尽,规模宏大可谓全国灯彩之萃。在观灯彩之外,还会有一些奏乐和百工演出。二更时分,明成祖在皇后、妃嫔及大臣们的随同下会乘小轿出午门观鳌山,此时在歌舞升平之外还会齐放花炮,昭示着观灯活动到达最高潮阶段。等到皇帝离开后,百姓们则会追随皇帝脚步涌入午门,观看皇帝曾观看的鳌山[3]42。

到宣德时期,元宵节的假期为二十天,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放假最长的节日。金陵城南三山街地区,从南唐之后便一直是商贸繁华地区。由《上元灯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带的街道人群商贩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人人面上都带着从心中透出的高兴。 。 沿街店铺数不尽的彩灯是明代元宵节最常见的风俗,张牙舞爪的金陵龙灯将明朝时期元宵灯节的喜庆欢乐氛围渲染到极致。还可看到不少年轻女性成群结伴满怀欢乐之情尽情观赏灯彩,浑身洋溢着青春魅力。在封建时期为女性设置了条条框框的当时,可以看出南京已经比较开放。《上元灯彩图》元宵节中斑斓缤纷的灯彩,如梦回大明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明代元宵节灯彩风俗下的欢乐祥和、喜庆迷人,感受到了明代老城南街市风貌与民俗风情[4]70。

在灯彩之外,各式秦淮花灯也在明代元宵节中大放异彩。作为金陵本土优秀民间艺术之一,秦淮花灯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但花灯的材质无法长久保存,因此很难流传下来,对明代金陵花灯风俗和艺术的了解只能通过典籍文字或明代画作来想象和揣摩。《上元灯彩图》中心部分为鳌山巨灯,巨灯上绘有各种传统戏剧人物和各种花草、动物等,几乎涵盖了神物、禽兽、花鸟、 、 鱼虫所有品类,且栩栩如生。与此同时,从《上元灯彩图》还可以看到各种形制不同的宫灯、纱灯、几何造型灯及走马灯等,山水、花鸟图案等均匀地呈现在花灯表面。明代秦淮花灯品类丰富多彩, , 甚至超过二三百种。《七修类稿》中记载,明太祖对南都最开始修建之时,十分注重彩楼,希望以此将天下富商招徕至此,以促进国本的殷实,因此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一直延长到十天左右。《正德江宁县志》中对上元花灯的记载颇为详细,明代花灯的灯料除了楮练、 纱帛外还包括鱼鱿、羊皮、料丝等;一些街途串游的花灯被称为滚灯,一些可供人们猜谜的花灯为弹壁灯。明代元宵节通衢加松棚, 棚中有奏乐,松棚四周全部用花灯点缀,整个松棚在夜晚也亮如白昼,花灯争奇斗艳,灯火繁华让人目不暇接,恍如进入仙境。《上元灯彩图》画卷中的花灯优美细腻,是对南京民间花灯以人才智绝艺和丰富想象力及明代元宵节花灯民俗的真实再现[5]105。

元宵节除灯彩、花灯之外,古玩贸易、赏花、养鸟、观鱼、斗虫等在明代也是民俗风情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金陵文化氛围浓郁,是古玩贸易重要的集散地,品古崇雅、怡情养性是明朝金陵地区从六朝就已经风行的习俗,为王公商贾、文人雅士所欢迎。 因此,在商铺、集市贸易中随处可见,上元节时更是热闹非凡。《上元灯彩图》中街面上鳞次栉比到处可见经营字画、书籍、器皿等的古玩摊铺,货物琳琅满目,反映出明朝人们的审美情趣。元宵佳节人们逛街赏花灯的同时,或走进店铺评头论足字画,或侃价购买和把玩瓷器,或赏玩花鸟鱼虫等。从《上元灯彩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元宵节金陵街上各种供人观赏的盆景、动物等摊位。金陵人植花赏花的习俗也始于六朝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还专门带回很多外国花卉品种,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之神”生辰,人们都会祈求花神赐福人间并上街购买各种花卉,城中花市通常水泄不通。《上元灯彩图》中所绘制的观赏花鸟、鱼虫等上元节生活场景, 都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6]11。

《上元灯彩图》虽尚无法考证其作者,但从其画工、设色来看都属精品。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幅画作,明朝繁盛而浓郁的元宵节民俗风情从历史烟云中扑面而来,对明朝社会文化研究具有很高价值。

摘要: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为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元宵灯节作为我国古代城乡民众的盛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绚烂的花朵之一,带有浓浓的中国风特色。从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中,便可窥见我国古代元宵节期间民俗风情。本文主要通过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对明朝时期元宵节的民俗风情进行探讨。

关键词:元宵节,上元灯彩图,明朝,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2010,07(10).

[2]曌颖,王家民.元宵灯俗与中国民间灯彩艺术[J].艺术与设计,2008,6(12).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4]张群.秦淮灯彩甲天下[J].档案与建设,2007,5(05).

[5]彭恒礼.元宵习俗探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2,11(3).

上一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下一篇:儿童安全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