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作文(共10篇)
1.书生的作文 篇一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魏书生)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狭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这些年来,我用的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教两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我从1979年3月起,发动我的上帝——学生们一起来搬这两座山。
开头有人议论纷纷,说我偷懒的有之,说学生水平低批不好的有之,说作文水平会下降的有之。但我心里有数,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学生们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既然这样,学生成绩一定能提高。
果然,半年以后我们班的作文成绩在全县就遥遥领先了。领导、家长所关心的无非是成绩,学生成绩高了,又学得积极主动,你采用的方法,尽管他们不理解,也就不再干涉了。
自那时到现在,我已经有16年零6个月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我心里清楚,这种一篇不批的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倘若我批1/咸或1/10,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得更快。但我为了证明教师不批,学生作文水平一样能提高,就一直坚持不批一本。学生能学会批改吗?回答是肯定的。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
怎样批改作文?我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有一位同学用红笔写满了两页作文纸,仍意犹未尽,在第三页又写了几行,批语竟达560字之多。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有一名学生问我:“老师,您猜我最爱上什么课?”我说:“不是体育,就是音乐!”“都不对,我最爱上批改作文这节课。”“为什么?”“我特别愿看别人的作文,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
1984年,我让我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的学生投票表决:是老师给批改作文好,还是互相批改好。共106名同学投票,98人认为互相批改好,只有8名同学认为老师批改好。同学们分析,这8名同学为什么愿让老师批改呢?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刚转到班级不久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尝到互相批改的甜头。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十几年的实践,使我觉得有五点好处: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还可将节省的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如果认真找,还可以找出互批作文更多的好处。不能否认,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有一得便有一失,互相批改作文既然有好处,便也一定有弊端,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倘组织引导不好,会弄得一塌糊涂。正因为如此,试行学生互批作文的教师才更应认真思考,细致分析,耐心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以兴利除弊。16年学生互批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互批作文,利大于弊,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我是不会再重走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路了。如果有变化,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科学、更节省时间的作文批改之路。
2.书生的作文 篇二
一、惩罚要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 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理解。
惩罚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惩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若使用不当, 稍有不甚又将走样变味, 升级为体罚,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惩罚与体罚并不是没有界线, 其实, 决定二者分水岭的就是对于学生的尊重。体罚是无视学生尊严, 摧残学生心灵的非教育方式, 而惩罚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完成一定指向性任务的一种教育行为。魏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一没让学生罚站, 二没有让学生罚跑, 三没有让学生写检讨书, 而是通过写心理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之时, 不仅保住了颜面, 而且得到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尊重赢得尊重, 理解换来理解。教师的尊重与理解会化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 这为改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们的一些教师, 在面对犯错的学生之时, 首先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 紧接着就是写检讨, 罚站立。犯错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 成了学生们评批与指责的对象, 他们颜面扫地, 人格受辱, 又怎能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问题, 改正自己的错误?可见, 惩罚的前提应当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信任与理解, 才能让惩罚春风化雨, 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惩罚的内容应直指学生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的反思与省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 而通过惩罚的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内省, 深刻反思, 直面心灵, 认识自我, 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因而, 惩罚的内容应起到引领、激励、启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反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奖励式惩罚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其唤醒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神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深刻的感触与忏悔。魏书生老师让犯错学生写心理说明书, 写心理病历的方法, 更是直抵学生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我, 反思内省。心理说明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检讨书, 检讨书仅仅是让学生阐述犯了什么错, 而心理说明书则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犯错的前因后果, 学生要完成五百字的心理说明任务, 就必须将自己的犯错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予以回放, 而这正是剖析自我, 深刻反省的重要形式。正如一位学生对检讨书与心理说明书比较后评价道:“写检讨书, 越写越恨老师;而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 魏老师通过了这样的一种形式, 达到了学生自我反思与内省的目的, 实现了学生自我的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时间一长, 学生们也就习惯于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足够的理智, 抑制自己的不良冲动。魏书生老师在其著作中也称道:“学生犯了错误, 写心理说明书, 写心理病历, 有利于使学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三、惩罚的方式要讲求科学艺术, 要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并改正。
写心理说明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掉了自己的毛病, 而且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唱歌的惩罚方式则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调节了班级的气氛。而做好事则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分散学生犯错的精力, 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这样的惩罚方式颇具特色, 也极为有趣, 学生很容易接受, 魏老师的学生犯错之后也常常主动要求接受这样的惩罚。可见, 科学而艺术的惩罚方式, 学生不但不会反对, 而且会热烈赞成,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向善的良好品质, 之所以偶尔犯错, 只是没控制住自己而已。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向魏老师学习, 选择能够让学生愉快接受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 事实证明, 只要惩罚的方式方法得当, 就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3.《史记》的书生私见 篇三
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着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可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同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会越来越好。如果时间真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进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是为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處。《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响起。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
注释:① 《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 《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4.欢乐小书生优秀作文 篇四
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我的心情如同这天气一样一点也不好受。转眼间我已经来到这1个月了,时间匆匆,我的到来我很迷茫??
“小姐,老爷请你到大厅一见”我的贴身丫鬟淼淼说。
“老爷?什么情况”我很疑问,又问道“淼淼,今年是几年几月今日呀?”
淼淼答道“小姐,你是不是糊涂了,现在是1655年2月14日呀!”我又问道“我今年多大呀?”“小姐,你是不是绊了一跤绊傻了吧,你今年正是结婚的好日子呀,有可能老爷叫你去就是谈结婚的事呢。”
转瞬间来到了大厅,只见老爷与一人交谈,深情有些喜悦“爹地,你找我有何事。”“我的.乖女儿,快来拜见赵叔叔,他是赵公子的爹地,他是替赵公子提亲的”“赵叔叔好,听说赵公子一表人才,许多大家闺秀往上扑呢,为啥赵叔叔会来我家提亲呢,现在就我嫁过去,您家赵公子还是收不了心呀,我看还是算了吧。”“别呀,你看虽然有许多大家闺秀,但是你看我们两家门当户对的有啥不妥的呢,况且我家那个小儿已仰慕你许久”“算了吧,这个婚事我还是再想想吧,虽然今年是结婚的好年但是我还不想离开找王家,离不开我爹地”“那行我先告退,过些日子我再来”“慢走不送。”
5.穷书生也能当状元作文1500字 篇五
——题记
最近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火了,但不是因为他六百九十分的高分,而是他说的一番话……
他在采访中说道“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我认为这一说法不能一概而论,虽说农村的学子越来越少考上好的大学,不如说寒门子弟考不起算了,他们并非考不上好大学,而是读不起!我堂兄,从小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不一样上985大学!
然而堂哥的大学之路并不容易。大伯和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大伯将家里可以读书的学费都让给了我父亲,父亲呢,毕业到城市做了会计,遇见了母亲,之后就有了我……一切都那么美好,而大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去打工时遇见了大伯娘,随后就回到老家结婚。大伯娘也没什么文化,只会几步针线活,大伯干脆也不出去了,在村里当了建筑工,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堂哥身上了。
堂哥也不负众望,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在乡里都名列前茅,村里人都说堂哥以后准能上大学,逗得大伯、大伯娘都笑嘻嘻的……但天终归有不测风云,中考放榜那天,大伯出事了……
堂哥考上了市一中,本来那天晚上是要摆谢师宴的,奈何当天大伯在工地被木板砸到,左心室被肋骨刺破,手术费对大伯娘来说是款巨款,搭上赔偿金还有大伯多年积蓄,都不是冰山一角,父亲念大伯往日的情分,变卖了母亲的嫁妆和爱车,才凑成七八成治疗费,剩下的都是大伯娘跟外家头借的,手术做是做了,但大伯最终还是走了……
大伯去世后,这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大伯娘肩上了。本来这个家庭就负债累累,更别说堂哥的.学费了,无奈之下,堂哥也只有去镇上读民办高中了,还有几千块奖学金。父亲说了,堂哥高中三年的学费、学杂费都由他出,起初大伯娘不敢再劳烦,但最终还是拗不过父亲,只好答应了……
堂哥在民办高中的成绩也很突出,别人付出一倍的努力,他就付出两倍,三倍……他的成绩并不输给市一中的学生。但这样长期以往,他瘦骨如柴,只不过一层皮包着一副骨头而已,尽管父亲已经帮他付了学费什么的。他除了好好学习外,节假日还去兼职,把挣到的钱都寄给了大伯娘,一月还留几块钱偷偷汇还给父亲……还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够上大学!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一那时去图书馆找资料,那天天很黑,同伴都早回去煲小说,我独自一人在读书读到图书馆关店,一出店门就雷声轰隆,想起还有书未曾背,就摸黑回了宿舍,半路拌到石头摔到膝盖发紫,又淋了雨,在学校发烧了大半月,不敢让我妈知道,还真不知道那时是怎么隐瞒得了?”堂哥不时自嘲几句……
堂哥能有今天,是因为高二那节班会,班主任让大家报助学基金的名单……他告诉我,他那时申请助学金的时候,班上并没有什么人去,他也在内心挣扎过,听到有些同学对助学金的嗤之以鼻:“才不缺那点钱呢,都是给穷人的”。以至于到了后来,有些和他一样要申请的同学交表的时候就像做秘密工作一样,偷偷的交。他莞尔,想开了也就那么回事,何必装呢。他家境的确如此,他承认,他需要这些钱减轻大伯娘的负担。都说这是个“拼爹”的时代,但他并没有爹可以拼……一方面是父亲的攒助,另一方面是助学金,堂哥考上了中山大学,奖学金也足够整个大学学费什么的……
四年下来,堂哥勤工俭学,又有助学基金,家里的债也还得七七八八了。
“‘助学’为我追梦之路提供护航,为我梦想的实现多提供了一个的可能性,我明白助学金的来之不易,更明白在这个并不宽松的家庭条件下,多一次这样的学习机会更是来之不易,我没能浪费一丝一毫。我非常感谢国家和学校给我提供的帮助,我明白在这种帮助的背后,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下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履行公民的责任,更要时刻牢记曾经获得的恩惠”堂哥说道。
如今,国家推行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让万千寒门子弟的梦想付诸于真切的行动中;国家的支持与关爱,让万千寒门子弟的生活增添一道灿烂的光芒,也使正在成长着的心灵感受并去懂得善……这让世人感叹道——穷书生也能当状元!
6.书生的作文 篇六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
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特别的钟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
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慧语。
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
7.浅析魏书生的“真我”写作教学法 篇七
在多次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魏书生深深地认识到:“文章写法、要求、规则都是形。写出‘形’方面合格的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文章的‘神’, 即文章蕴涵的思想、观点、感情。文如其人, 文章的‘神’的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 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学生作文, 必须教学生做人。”只要“把作文教学和雕塑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 就能收到一篇篇情真词切、充满新意的文章。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因此, 既教作文, 又教做人, 就成为了魏书生作文教学艺术的核心。而魏书生的这一做法恰恰与古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创作理论不谋而合, 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
1. 认识自我
写作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更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事实上,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 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外部世界无不染上了自我的色彩、打上了自我的烙印。魏书生反复要求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看到自己、解剖自己,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广阔性, 也就认识到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可塑性, 找到了自我教育的法宝。
为此, 魏书生把辩证法思想引入作文教学之中, 以促进学生正确辩证地认识自我。他曾经让学生写《两个自我》、《心灵中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得与失》、《过犹不及》、《谈适度》、《理智与感情》、《新我旧我之争》、《自我竞赛》、《战胜自己》等文章, 学生一般都能够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学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来严格要求自己。学生走入自己的心灵中去, 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认识到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有两个自我存在于一个心灵之中, 并不断地斗争, 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反复较量、沉浮、消长。
魏书生说:“学生很愿意写这类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文章, 写这类文章使许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写这类文章, 学生有许许多多材料, 用不着搜索枯肠, 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训练过程无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管理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 在师生角色上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比如, 魏书生从1979年以来就让学生写了30多篇设想自己将来做教师的文章, 如《他不溜号了》、《一堂试卷总结课》、《他不自甘暴弃了》等作文。这样的作文既有利于学生的自律,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 利用学生的“自我形象”意识大做文章。比如, 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总是得过且过, 学期初, 魏老师就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篇写这位学生的作文———《××今昔》, 而且到期末还要再写一遍。这名学生一听到期末大家还要写他, 就着急起来, 不得不积极主动、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拖拖拉拉的毛病。到期末写他的“今”时, 他居然成了一名基本上能管住自己的学生, 其他同学在写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最后, 在作文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学习、生活中困惑的问题展现出来, 老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魏书生老师乐此不疲地为这一棵棵幼苗施肥松土, 除去他们心田上的杂草, 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比如, 在写《从错误像隔年的草谈起》一文时, 学生们就认识到了错误思想发展的规律, 引起了警觉, 都谈到草要及早锄、经常锄、连根锄, 思想要勤检查,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3. 完善自我
有的学生由于对社会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经常看不到社会的光明面, 专门写社会的缺陷, 作文中怨声载道。这种过多地注意生活中的阴暗面而出现偏激的认识, 既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 更不利于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人生之旅。
为了矫正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和片面的认识, 魏书生就让学生们写《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我爱我家》、《盘山变了》、《清洁工赞》、《售货员的笑容》、《三伏天的炼钢工人》、《雪夜哨兵》、《心底无私天地宽》、《风物长宜放眼量》、《追求》、《精神支柱》、《莫做精神乞丐》、《力量的源泉》等文章, 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 从而端正学生对社会的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蜜蜂又有苍蝇。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心灵中的摄像机摄满了苍蝇的照片, 而应当摄满蜜蜂, 把心灵的镜头转向社会的光明面、闪光点, 形成健康向上的写作心态。
4. 激励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自信心不足问题对于没有希望升入大学的普通中学的学生及班级中被遗忘的中下层学生来说, 的确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
哀莫大于心死, 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信心、没有追求。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鉴于此, 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多次写《谈信心》、《再谈信心》、《三谈信心》的作文,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作文教学的感召下, 最为催人泪下的是一位在班级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原因, 他总赶不上其他同学, 尽管如此, 他却在文章中写道:“不能因为不能升学就没有学习信心。如果不学习, 那我连现在的水平也达不到, 学一点知识, 将来就多一点工作的本领。”他在完全没有升学希望之中、在几无反抗之力之中苦苦地坚持着……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由此可见, 魏书生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的独特魅力。
面对自信心严重不足的后进生, 在作文教学中, 魏书生也有行之有效的教育良策。在写《我自豪的一件事》时, 学生便在自己做的许多好事中挑选给他心灵上带来无限幸福的事, 以便增强自信心。有的学困生自卑感很强, 就让他写《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 于是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了自己上进的因素。一个学困生在作文中写道:“当老师宣布我的作文不用再检查一遍就可以像好学生那样直接放到讲台上的时候, 我顿时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人, 想到下次我一定比这次写得更好, 绝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5. 展望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 魏书生老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通过作文教学, 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明天, 引向未来。写十几年后的今天, 当自己30多岁时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医院工作时的情景, 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他们就自然想到了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他还让学生写《自我教育计划》的作文, 要求写清四部分:一天的时间如何分配, 一年怎样度过, 十年做完哪些事, 终身要达到什么目标。当学生极目未来, 确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时, 心中就充满了做自己命运主人的自豪感。
8.“书生”,我的教育身份 篇八
教书人
我的名字,天生注定是一个教书人。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就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在家以门当黑板,给妹妹上课。
教师的情结,让我更懂得怎样做一个讨老师喜欢的好学生。我的老师也很乐意让我做“小老师”,让我帮班主任看管午睡课,帮老师批改试卷,甚至上台讲解难题。中考的时候,我第一志愿填了师范,尽管我的老师认为我“全校中考成绩第一,做个小萝卜头有点可惜”。
1988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家乡的一所村小,没能留在中心校,我闷闷不乐,拼足劲积蓄着“翻身”的资本。
在学历上,我开始自学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和小学教育本科,成为全镇本科第一人,还获得了当时无锡县学以致用优秀自考毕业生的光荣称号。
在业务上,为了在“新教师三年达标”中获得优秀,我把学校历年订阅的所有专业期刊翻了个底朝天,摘下所有任教年级的教学设计,用心尝试,上出了不一样和不一般的课,毫无悬念地被评为优等,最后调到了中心校。
之后的教学,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当“小老师”的经历,揣测我的学生也应该有此能力,于是想到了一个教师偷懒的办法——让学生成为“教书人”。学生首先备课,也就是自学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讲课,课上充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对学生已经弄懂的知识,我就不需要再费口舌。自学让课堂省出了许多时间,学生的作业大多可以当堂完成。
这样的课,我轻松着,学生兴奋着。在别的班还在拖课时候,或者在其他班学生课间埋头作业的时候,我班孩子却在外面疯玩,让其他班老师感到不快,埋怨我班影响了他们班的学生,也让其他班老师感到不安,担心我班学生学习会受此影响。
毕业考试结果出来了,其他班级的平均成绩都是九十几分,而我班却只有八十几分,虽然不是一落千丈,但却是最后一名。校长找我谈话了,问我是不是偷懒了,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种偷懒是否正确。
在忐忑不安中,过了一年,在一次中学对小学的反馈中,获悉了我班学生进入中学后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突出表现在我班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很少厌学。校长又找我谈话了,只是这次肯定了我的“偷懒”,要我总结经验与做法。
于是,我的“偷懒”办法从地下转到了地上,名正言顺地开始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课题研究,在全校推广,提出了“要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开窍,教师必须教得开明、教得开放”的教学理念。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现已成为省重点课题。2005年,我首战告捷,顺利地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013年6月,我的课题研究专著《课堂突围与开放》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读书人
走上教师岗位之前,我在读书。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我以为不再需要读书,一门心思教书即可。谁知,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问题,让我不得不继续读书,读更多关于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书。
我有三种“取经”之路:一是阅读“经典”,可以是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非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二是阅读“经历”,可以是教育名家的经历之路,也可以是非教育名家的经历之路;三是阅读“经验”,可以是教育方面的经验之谈,也可以是非教育方面的经验之谈。至今,读书成了我的习惯,闲时读,睡前读,一天不读感觉少了什么。
那一次的读书,让我发现,读书还可以传染给学生。自学本科时,为了抓紧时间,我常常随身而带《现代文学作品选》。那时我做班主任,在晨会与数学课的课间,就呆在教室里读书。慢慢引来了许多孩子,请求我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后来我灵机一动:“你们干嘛不去借本书一起看呢?”,于是孩子们借来我推荐的文学作品陪着我读。一些不想读书的孩子在静悄悄的课间没了玩伴,看到同学们看得如此津津有味,也慢慢汇入了读书的海洋。
读书,改变着我,也改变着学生,改变着学生对我的态度,改变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一次无锡教育电视台来拍摄我的专题片《“秀才”老师——严育洪》,我的学生在采访时说:“严老师的备课本中总是夹着一本厚厚的英语书,我要像严老师那样爱读书。”听到这样的表扬,我惊讶,没想到这种有违教师纪律的偷做私事,在学生的眼里竟然成了好事。
后来,自考结束了,我依然忘不了这样的读书效应,还会带着一本文学书在课间“装模作样”地读着、等着,期待着像我一样的读书人的加盟。为了激发一些学生挑战数学难题的热情,那一段时候,我故意捧着一本数学奥林匹克书,翻看着,验算着,忽而叹气,忽而惊喜,引来了许多同甘共苦的志愿者。
写书人
至今,我已经出版了22本教育教学著作。教好书,读好书,才能写好书。其中,平时的问题思考和论文写作功不可没。
写好书,首先要写好文章。运用汉语言专业练就的文字功底,从刚开始发表教学设计,慢慢走向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直至教学论文,从短篇走向长篇,从仿造到改造到创造,从注重格式到注重格调,思想开花节节高。400多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文章,充实着我的智慧背囊。
参加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如虎添翼。在一次又一次的稿子修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专家讨论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实验中,我认识了好多高人,倾听了好多高见。一次教材编写下来,我又长高了不少。
有了诸多“厚积”,写书也就成了“薄发”的事。我的“薄发”始于“一发”,2004年,教育局孟晓东副局长因忙于公务,就把参编杨九俊主编的《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中的一章内容交给了我,让我有了一试牛刀的机会。
恰好那一年,我在《人民教育》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其中一篇《评课,究竟谁说了算?》还引发了专家大讨论,或许这样的“史无前例”和我身处的锡山区为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了我,征询我能否为他们写一本关于新课程方面的书,我把仅有的那个章节作为问路石发给编辑,看这样的写作水平是否够格,结果一下通过,鼓励我扩展成了一本《新课程评价与操作案例》,由此我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写书之路,只是没想到这一条路会一直走下去。
此书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师教育推荐课程资源。2005年,出版社请求我再接再厉。恰逢我已调到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在给教师培训的时候,因为我出身一线,所以没有采用惯常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案例引路——发现问题——提炼话题——互动研讨——理论解读”,这样的培训方式因为接地气,颇受学员喜欢。于是我趁机把平时积累的这些培训材料汇编成书《新课程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结果此书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师教育推荐课程资源。
2006年,我担任了更高层次的区教学能手课题研修班导师。正值课改水深火热之时,我看到了一些发烧现象,于是组织学员进行了对新课程教学十大关系的辩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课题研究成果编写成书《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该研究正当其时,被教育部评为最高级别的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教育部课程中心刘坚主任在会见时评价说——“你做了我们以后想做的事”,2007年我接受了中国教育报题为《用辨证思维走好课改“平衡木”》的专题采访。之后,我有目的地用辩证思维研究教育现象,出版了一些关于教育辩证性思考的著作,例如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点睛:教师流行语透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中的“不一定”》。
许多人问我,你怎么写得出这么多书?答案是我把写书当成课题研究来做。每一本书就是一个课题:一是寻找被教师忽视的问题,例如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还能做什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中的“没想到”》等著作;二是聚焦让教师头疼的问题,例如由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写出了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样教书不累人》(此书2012年引出到马来西亚出版)、由关注生本教学写出了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学生那里学教书》等著作。写书即科研,同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还有人说我,一不小心就出了一本书!其实,不是一不小心,而是非常用心!
说书人
回首往事,从做学生时的读书到当教师后的读书,从教教材到编教材,从读别人的书到写自己的书,都与“书”有缘。之外,我还担当着“说书人”使命。
其中一种“说书”是“说”教材,可以理解为把教材“说”给学生听,这也就是教书。自参加教材编写后,我又多了一“说”,把教材编写意图和实施建议“说”给教师听,从2004年开始,我应省教研室的邀请多次奔赴全国各地,给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说”教材、“说”教学。
另外一种“说书”是说我自己写的书。我的书常常被许多地方用作教师培训教材,有时出版社或培训单位会邀请我去给老师们当场解说自己的书,当场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地方“说”了一次,来年又会邀请去“说”,迫使我必须不断地说新内容,也就逼出了我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在自己区内的教师培训中,我有时也会说自己的书,分解成一个个专题,提供给学员分析、讨论。在说书中,我常常要求学员把我的书稿想成一张“试”卷:对学员没想到的,我就鼓励他们去做一做,用成功的案例替换我的案例,这种读书方法如同做“填空题”;对学员不认同的,我就鼓励他们去议一议,用正确的观点纠正我的观点,这种读书方法如同做“判断题”;对学员有更好的,我就鼓励他们去比一比,用先进的思想升级我的思想,这种读书方法如同做“选择题”。
做一个会教书、会读书、会写书、会说书的“书生”教师,这样努力的目标,让“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的身上成为传说。
9.书生救火的故事 篇九
赵国成阳堪(kān)家失火了。火苗窜上了房顶,但是家里没有梯子,全家人都很着急。
成阳堪立即派他的儿子成阳朒(nǜ)到奔水氏家里去借梯子。
成阳朒从小读书。书念得不怎样,但古时候读书人那套穷酸礼节却学得很到家。他立即换上一身出门作客的礼服,一摇三摆地到奔水氏家里去。见了奔水氏,连作三揖,然后登堂入室,毕恭毕敬地坐在客堂上。奔水氏以为成阳朒作客来了,立即让家人摆设酒宴欢迎。成阳朒也向主人敬酒还礼。喝完了酒,奔水氏问:“您今天光临寒舍,一定有什么吩咐吧?”成阳朒这才说明来意:“不瞒您说,我们家飞来横祸,被天火烧着了房子,熊熊烈火,直窜屋顶。想要登高浇水,可惜两肩没有长上翅膀,全家人只能跳脚痛哭。听说您家里有一架梯子,不知道能不能借我一用?”说罢,连连打躬作揖。奔水氏听后,急得直跺脚:“你也太迂腐了!迂腐透了!如果在山里吃饭碰上老虎,一定会急得吐掉食物逃命;如果在河里洗脚看见鳄鱼,一定会急得扔掉鞋子逃跑。家里烈火已经上房,现在是你打躬作揖的时候吗!”
10.魏书生的学习法 篇十
今天又专心听了一次魏书生的讲座第一盘。这一盘魏书生讲了两个主题:
1、新课改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部分是完全的教师专业探讨,对于非教师的我听不听无所谓。
2、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如何教学
这一部分魏书生讲的一些教学法对于非专业教师来说也没有大的意义,但这里面反映出来的一些学习法方面的东西值得记一记,并对比分析一下。
先记一下讲到一些教学方面及一些知识方面的有意思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中学我也肯定学过,但现在确实是记不大起来了。
1、语文教学要教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能力。听要学会倾听所有的声音,不但是物质的声音,也包括各种心声;说,训练口头作文,这个在我感觉就是学演讲;读方面魏书生讲到了重要的学习法,也讲到语文知识,这二个内容后面再论;写方面,魏书生强调日记。对魏书生所讲的“说和写可安身立命”的说法影响深刻。
2、语文基础知识。
魏书生强调了一个“语文知识树”的东东,相当于一个知识总纲。在理科方面,比如数理化,以及在现在我所研究的管理方面的内容,列出这样一个树型结构的知识重要点的关联表,对于我并不是什么困难。但魏书生说到这个“语文知识树”的知识归总时,我发现自己对这些语文知识一点儿印象也没了。还好,魏书生讲出这些基础知识。记述如下: 四大块:
a)语文基础知识:字、词、标点、语法、修辞、逻辑。语法主要是实词、虚词、单句、复句。b)文言
c)文学常识:按时代划分,中国从先秦到当代,重要的文学人。外国也是同样按时代划分。
d)阅读与写作知识:文章体裁,立意、取材、语言、表达。文体又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一个个小的知识点都很熟悉,但这样串成一个整体,还是第一次。
3、学习法。
魏书生的教学因为强调是学生自学,所以涉及到很重要的学习法,这块看的时候好好对比了一下自己。觉得确实很先进,至少比我现在使用的学习要先进。这里也说说。
魏书生强调把书读薄,再读厚。这一点与我的方法正相合。按由大到小的次序 a)读一类书。
魏书生是语文教师,这一类书当然就是语文。他曾经把中学六本教材订在一齐,要求学生写出“语文知识树”。显然,对于年级比较低的学生,要写出中学所有科目(包括理化等科目)的完整知识树,是有困难的。但对于有着相当基础,比如高三的学生来说,写这样一个知识树,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我记得自己高三的时候曾经把所有理化方面课程的知识树全部写出来。而且在一个复习周期内会把这个知识树独立的再构建一次。这样做,不但让我相信自己“已经完整地学好了要学的东西”,而且给予我极大的信心与自豪: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独立构建这样一个知识树,自己感觉自己也挺有法子的。
语文的知识树可从来没有构建过,虽然我的高考语文分满高的。120分的卷子好象是100零几分。
仔细地把这个学习法写出来,是因为在对比分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工作之后的学习历程中似乎是忘记这种“知识树”的读薄方法。几乎所有看过的书,不论是某类的,还是单独的某本,我都没有做过这种知识树的总结。即使是自己用了很多年的专业书,也几乎没有做过。为什么会这样?自己体会了一下,关键还是工作与高考有差距。高考压力下人不得不用全力,工作相对来说就没这样大的压力,学习也就难免马虎。很多事情搞清方向也就满足了。实际上工作中的很多应用现在都习惯用“查”着用的方法来解决,即知道这个事是怎么个性质,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书里可以查到,现碰到的事了,现去查就是了。
但从学习的角度说,不完成这样一个知识树,不能说自己就已经把应该学到的东西都学到了。特别是应对考试。现在考试都是边工作边考,一紧张很难想着去把要考的东西理理清。现在看,这方面要加强。b)读一册书
魏书生的读一册书的方法,是我所没有的。在看到这一段的学习法的时,也回顾了一下自己在一册书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现在对外语的学习,确实感觉缺陷很多。魏书生对一册书的学习,要求按下述次序来完成: 1)列出生字表
2)列出生词表。上述两个方面是我在外语学习方面一直忽略了,我大学里不学英语,后来自学。很少专门去记字词。结果是现在看一篇英文还行,要把文章中的几个单词拿出来,就完全不认得了。若不是看魏书生的讲座,不是他的讲座讲到这里强调字词基础的重要性,也许到现在我也不能彻底认识我个外语学习中根本性的问题所在。3)列出文学常识简表
4)课后练习题多少道,并归类。
5)文言:通假字、虚词、实词、准确掌握的句式(需准确翻译)6)课后附录对语文学习有什么用途。
显然,魏书生学一册书的方法,是按照上述“知识树”的次序展开的,不同之处就是强调在知识树展开过程中对基础的基础的强调。应该承认的是,从中学学习,我在这个方面都有些许不足。
【书生的作文】推荐阅读:
魏书生的报告09-09
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07-09
魏书生制订的班规班纪07-29
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有感07-08
听魏书生报告的心得体会08-10
读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的心得体会09-10
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07-15
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08-15
《统筹方法》教学实录/魏书生08-25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