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

2024-07-05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8篇)

1.网络文学对中学生 篇一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引导作用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吴少哲

本组组员:史雪梓

李齐贤

张安迪

乔乐乐

韦华楠

王贝贝

简要背景说明:随着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普及,其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持有的观点及看法,探讨网络文学对中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此,我们小组展开了针对网络文学的问卷调查,并对网络文学的概念及发展环境、主要内容和对中学生的引导作了初步研讨。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创作、发布(首发)和流传的作品为主流,用平等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方式提供给普通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学。网站(论坛)纯粹以发表和交流写手的作品为目的,或者还会办一份电子刊物什么的,但也仅仅在网上传播,并不和传统媒体接触。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寻找适合纸媒的作品并购买(付费)然后出版(刊发),网站(论坛)大量吸收写手作品,并主动向传统媒体靠拢,以自己出版(与传统媒体合作)写手的作品或以向传统媒体推荐作品为目的。

网络文学是自由的,随意的,无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网站购买传统媒体作品的版权在网上进行付费的下载和阅读,此种做法实际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不能归入网络文学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环境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使用增多,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工信部2010年4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逾4亿人,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一;而据工信部2013统计数据,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大习惯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的纸质作品,而是更加愿意把看书的情感投入到网络中去,再者说,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和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使得传统文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的进步。

三、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

与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儿,还在襁褓啼哭中。虽然小,但一鸣惊人的哭声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学这一新鲜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网民们是

不关心网络文学的定义的,他们只要恣意地写,惬意地读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内容与网络有关:描述网络上发生的事件与情感的才能叫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应该在网络上首发的才能算是网络文学,还有人认为利用网络的特点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都属于网络文学等。

网络文学的中,谈情说爱,玄幻修仙的占了绝大部分。目前网民中,16-35周岁之间占67.8%,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必然与青年读者群的年龄层次紧密适应,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以爱情为主。最早风靡网络的网络文学要算蔡志恒(又称“痞子蔡”)的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以言情为主题的小说到处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它与网络有关,与网络聊天有关,所以特别能引起网民的共鸣与幻想。还有《斗破苍穹》等少男们爱看的网络玄幻作品。任何时代,言情类,玄幻类的作品,都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旋律。如此大量的纯言情类文字从网络作者笔下流出,说明了同样大量的网络作者和网络文学目前的“生态”——以宣泄个人情感为主的练笔初级阶段。

总体说来,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快感。看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指望年轻的网络写手写出深沉的、关怀社会的或者有什么更远大意义的作品。

四、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引导作用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正如之前对其他新生事物的接纳一样,网络文学以其独特魅力吸

引了许多中学生的目光,并不断影响着当代中学生。在本小组的调查结论中,调查范围内的人有54%的中学生经常阅读网络文学,而家长的支持率仅为10%。网络文学种类繁多,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言情都市或玄幻修仙类。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仅以打发时间而已,至于周围是否对网络文学痴迷的人,他们的答案是有很多,并且对于周围阅读网络文学这种行为多数人没有仔细观测过。

根据我们小组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痴迷的人群中,网络文学所显示的消极的一面,影响着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极其严重。

例如,在我们对老师的采访中,他们说,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手机的网络文学;家长表示,儿女有的还在深夜秉烛夜看。

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其中一部分就中学生而言,现在看还有些为时过早。据调查,有30.36%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54%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武侠玄幻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开山鼻祖《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曾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同时在调查中,有33.05%的人都承认,在看完《斗破苍穹》,《遮天》等书后产生过有关许多幻象。

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同时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受到了网络写作风格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

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有我们许多理想中的现实,有现实中色彩艳丽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展示自我空间,任自己的思绪驰骋。

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日益成长的文学主体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发展壮大。但却一直没有解决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文学性。既然是文学作品,首先就要以文学为前提,但由于如今的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性,因此阅读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说要扩散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品,实在是牵强。同时,自己在创作网络文学的作品时,也要做到首先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不要浪费思想,精力在无聊的言情,玄幻创作上。不要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阅读时间。把握得好就可以利用这把剑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把握的不好便会一步步的把自己推进一个深渊。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是否能正确地把握好方向,走好我们的每一步呢?我们期望老师、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能给予我们及时、有力的帮助与引导。更重要的是,中学生这个特殊的阅读写作群体,不能只是停留于模仿他人的风格。我们应以中学生的朝气、活力、智慧与气质为网络文学注入自己的新鲜血液,使网络文学中有一块属于我们中学生的天地――自如潇洒的、活泼明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我们自己的天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开辟一片充满阳光的世界。

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研究调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在网上学习、交流、查找资料,并正确认识网络并使周围在校同学理智对待网络文学。以上是我们小组研究课题的全部内容(部分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2.网络文学对中学生 篇二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 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 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与素不相识的人“零距离”接触,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旺盛的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纾解压力、保持青 春期的心 理健康有 一定的好处。

2. 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包含很多虚假、暴力的 负面信息 ,这些意识不良的价值观念, 对中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很不利。 (2)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 也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 (3)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 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二、对策

1. 政府要重视网 络的影响力 ,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为了保护中学生的价值观不受到网络上的不良意识形态的侵害,避免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判断力低的中学生产生不良的价值导向,政府要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尤其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的管理,严厉打击黑网吧,对无证经营的网吧或者经营中以不正当的手段吸引中学生,在网吧中散布色情、暴力、欺诈等不良信息的网吧施以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并且对学校周边的网吧要不定时抽查,关闭屡教不改的黑网吧,还中学生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2. 家长要积极配 合。中学生接触网络世界大多是在学校和家里,因此,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许多学生在家经常沉浸 于电脑游 戏和不良 娱乐网站中,这对身心都有一定伤害,容易引起厌学情绪。同时学生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也会下降。家长的监督和限制如果不到位, 很容易使得中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加强, 而且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 价值观和 人生观被 扭曲 ,因此, 家长要引导学生多将电脑利用在学习用途上, 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另外,家长可以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 使得学生不会过分沉浸于茫茫网络中, 在上网过程中沾染上坏的行为习惯,迷失了自己。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冲击 篇三

一、机遇与挑战

网络文化为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代中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中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中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中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中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中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而是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采取对策

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应当看到,中学生德育教育担负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中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中学生的心灵。

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新时期要不断推进中学生德育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中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这样,既可以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教育引导的德育目标和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原则宗旨和党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没有改变,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实践证明仍然有益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坚持继承,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在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问题,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首先要更新封闭式的德育观,坚持开放式的德育观。其次要变被动式为参与式的德育教育。再者要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创新。

第二、是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要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宗旨全方位地贯穿到素质教育中去,通过网络渠道使知识、技能、道德修养、审美境界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篇四

发布者:林厚隆 发布日期:2010-11-2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农村都有网吧),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互联网。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创造了网络语言。许多中学生喜欢上网,网络语言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并学以致用,把这些网络语言移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特别在学生作文里会时不时出现一些“美眉”、“恐龙”等网上流行语,让一些老师如坠云里雾里,冲击了传统语言表达习惯,影响了正常的作文教学,也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点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指人们在网络、媒体中用于沟通、交流、实现对话的语言形式,它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平台、防火墙等,相当于语言中的书面语;第二类为网络使用者用于交际的常用词语,如:美眉、大虾、斑竹等,相当于语言中的口头语,这一类对中学生写作影响最大的,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特点

1、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人情味较浓。如^-^(微笑),:D(哈哈大笑)这类表情符号,泡网的人称“网虫”,刚上网的人称为“爬虫”,网络技术好的人称为“飞虫”。

2、标新立异。网络语言用语喜标新立异,传情达意往往出人意外,令人耳目一新。“恐龙”表示不漂亮的女性,“菜鸟”表示网络新手,“拍砖”表示批评。

3、经济简练。为了追求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用语言简意赅,能简则简。如大量的谐音和缩写用语,B2B表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

4、欠规范。用语中有大量错别字,语法上与有也有随意化、简化倾向,如“记得电话偶”,电话作为动词,打电话的意思。

5、格式化、工具化。网上的许多语言表达已形成了固定格式,网民可以不加考虑,随手点击选用或复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QQ表情和各种图片。

二、网络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特点适应于现代快餐式生活节奏,而且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条条框框,人在网络中可以卸下现实生活面具,如释重负,使用网语会让人觉得生机盎然,而中学生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新的另类文化易于接受,心理发展不成熟,有些浮躁,又面临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在网络语言中得到身心轻松,精神愉快。而且他们又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简单、更形象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就成了他们的“新新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带来的双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系统

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它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事实上,新词汇都是新事物、新概念的反映,如果说汉语的语音、语法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话,那么只要时代在前进,新语汇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新词汇的出现又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如“理念”、“互动”、“双赢”、“脱口秀”等新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收录。而现在一些网络、影视新词语,如哇噻、酷毙、帅呆、伊妹儿等,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网络语言也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大部分在日常应用的词汇库中不存在的,它们首先在网络中出现的,如黑客、美眉、菌男霉女等;有些虽是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在以网络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大虾(网络高手),酱紫(这样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粉丝(影迷)、稀饭(喜欢)等。、因此,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传统的汉语词汇,增强了普通话中基本词汇的表现力,为语言交际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新的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网络语言求趣、求简、求新,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理念和时尚,常常使人们乐在其中,枯燥的文字从而变的活灵活现不再是硬邦邦的。而作为“新新人类”的中学生,有着追求时尚、个性、创新的心理和自由随意的天性。他们就不拘泥于传统语言模式的束缚,在写作中大胆吸收网络上的流行语,借此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也确实使人觉得眼前一亮。有的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我的同桌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咱俩想法不兼容” 这样的比喻不但形象贴切,而且新颖有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表达风格。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语言带着新奇、朝气,总会不断吸取各种新的词汇,经过广泛的传播和长期使用,目前已有不少的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为学生普遍接受并使用着,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系统。

2、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传统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或使用,思维受到束缚,毋庸置疑,更谈不上改造创新。新颖怪异、不循语法、灵活自由的网络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在网络里这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中,没有权威的压力和传统写作中文体、读者、语用效果等的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得以任意驰骋。另外他们可以自由地接受,使用,特别是创造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不论学生的这种创新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会不会为大众所接受,但他们已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言创造能力。而且语言的表达本来就应该别具一格,部分学生可以在传统汉语和网络语言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作为新事物的网络、影视语言,必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它们为作文教学注入新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病毒和细菌。

(二)负面影响

1、破坏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网络语言虽具有生动鲜活的一面,却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表达方式。结构简单,句式松散,在语法方面也不规范,如“我走先”,“我看书在图书馆”等句式。还有他们在作文中动不动就“晕”、“恐龙”、“酱紫(这样子)”。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偶(我)今天心情很好,一大早就喊醒呼呼水饺(睡觉)的GG(哥哥)一起上街,偶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这样的网络大白话,不分语境,杂乱无章的就侵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学生的可塑性强,正是学习规范语,打好语言基础的时候。周有光先生认为,“只有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念出来大家听得懂,汉字规范化,减少学习困难和使用不便„„才叫中国语文的现化化。”所以说,若在作文教学中不加强对失范的网络语言的控制,学生们沉缅于网络语言的新奇,把怪字别字当幽默,把不规范语言变成调侃,影响了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特别是影响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2、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审视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程序化、模式化的弊端。如高兴时都画个笑脸来表达;哭泣时都用“55555„„(呜呜„„)”代替;气愤时吗一句“TMD(国骂:他妈的)”或“7456(气死我了)”。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与发展,语言的简单贫乏,随意选择对象,急于表达主题,缺少铺陈描述,易造成思维的僵化与呆板。如果学生长期接触这样句式简单、句法杂乱的语言,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何以得到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发展。写作中的推敲斟酌、炼字组句的过程也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得以培养和发展的过程。经过思维提炼的语言才是属于真正的语言,才能准确到位的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据统计,中学生上网人数占网民的21%,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多于对书面语言的运用,聊天、邮件代替信件,博客代替日记,发贴子代替议论,网语成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对网络语言有种依赖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当学生在写作中习惯性的去复制别人的话语,以程式化的格式表情达意,必然会忽视个人体验,无法形成和表达真情实感,从而使作文自然失去个性。

3、影响学生审美情操

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冯骥才先生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文字是象形表意的,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规范母语的学习运用的过程其实是经受着汉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感染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观点,这里的“人文性”,着眼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应该是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相结合的课程。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达到作文育人的总目标”“作文是学生情感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的自身精神世界磨练的过程。”然而,如果中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语言,并把它们带到了正规习作中,由于这些语言不仅充斥着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错别字还层出不穷,别外也是脏话、黑话等大量庸俗不健康语言活跃的空间,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情趣。若中学生长期浸染于这种低俗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审美修养会受到威胁和侵袭,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也就难以实现。

三、应对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来势凶猛的网络语言已经对中学学生写作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冲击,面对青少年在作文中使用网络、影视语言的现象,我们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应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认为其是一种文化污染、文化垃圾,因此对其一味限制,一“堵”为快,也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视而不见,任其放任自流,要认识到它在某种程序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这其间把握要注意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了解、学习、研究。

1、心态要宽容

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语汇同社会的发展更为密切,直接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着社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而社会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等都会在语汇中体现出来,从而产生大量新词语。“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许嘉璐)网络语言就是这样。它与计算机和网络相伴而生的,它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能在网民中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其中的一些新网络语汇,经过长期广泛流传,最终约定俗成,就可能成为现代汉语的新词汇。因此,对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就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用宽度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现象,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网络语言,以便在和学生交流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2、遵循的原则

①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言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②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③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方,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

3、具体做法---引导

①讲清正确、规范使用汉语的重要性。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对维护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遗产,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规范使用汉语,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责无旁贷。

②鼓励学生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有丰富发达的汉语语汇,词义丰富、容量大,表现力强,并拥有相当丰富的同义词。这些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众多的语汇材料中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成分组成句子、篇章;使语言表达得精确、形象、生动。而网络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快餐语言”,是无法和传统语言相比的。同时,写作是讲语言和技巧,靠网络语言耍只能取胜一时,最终还是要靠深度,文采和灵气。另外,要用好网络语言也必须要有较好的传统语言作基础。

③疏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思想,更有学生是为了炫耀自己前卫和与众不同。对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对待网络语言,做到自律,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如学生用“BT”(“变态”一词的声母)表达“变态”,那别人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白天”、“悲痛”或其它以这两个声母组成的词,那样你表达的意思就会被误解,倒不如直接写成“变态”。还有,网络语言对“电脑盲”或“菜鸟”(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一样难懂。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懂了呢?也许对方发会发一大串问号来问“这是什么意思”。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必须用规范的语言大家才能看懂,那些网络语言目前尚未规范,多数人还不了解,所以在平时的作文中尽量不用,有时确实为了某种表达作用的需要非用不可,那就必须加以注解。

④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语言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面对多元文化充斥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注社会上的一些语言文化现象,用自己的言语、行动来影响学生,用我们的思考、研究来解答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积极因素,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语,增强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信心。如经常组织一些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始终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培养学生运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多阅读经典的规范文本,使他们在学习、模仿、借鉴的过程中的逐渐规范自己的语言。

5.关于网络对中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五

近年来,我们明显的感到,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人的使用互联网,而在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中学生。那么,网络的魅力何在?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网络传递的信息又裹挟着多少对中学生负面的影响呢?老师、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调查。结合已有的调查结果,我们对高一各班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过近四个星期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出如下的调查报告。

课题成员: 宋艳东 郭海霞 张 涛 陈 璐 刘利冬 王 磊 组长: 宋艳东

小组分工:宋艳东、郭海霞:收集资料,整理并分类

张 涛、刘利冬:编辑调查问卷,收发并整理问卷数据

陈 璐、王 磊:整合资料、问卷,撰写报告

课题资料: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研究目的:1.通过调查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2.学习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总结解决网络对中学生不良影响的办法

研究时间:2011.05.01~2011.06.01

研究地点:怀仁一中

研究对象:高一各班学生

调查方式:系统抽样(10人/班);问卷调查

问卷分析:1.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近74%的人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性 2.有56%的人认为,网络的利大于弊

3.只有10%的人对网络有较强的认识。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使之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同类调查分析:

(问卷设计了22道题目,分单选、多选及问答,涉及学生上网情况及习惯,家长态度,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等,总共收集到180人次的数据,扣除一些因素,实际有效数据应该有160左右。)

一、本次调查显示,初二学生中有48.33%的学生网龄多在一年左右,这说明中学生上网都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也说明了网络在中学生中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民”的行列中。正是因为网络与中学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与中学生的关系以及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有14.44%的学生有3年以上的网龄,说明仍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了,这可能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程度有关,也跟老师的上课情况有关。

在初二学生中家里没有上网条件的67.78%,说明大部分的学生条件还是有限,仍然依靠网吧及学校来上网。46.11%的同学每周上网一次,7.22%的同学每天一次,46.11%的同学每次上网的时间为一小时,6.11%的同学上网时间为3小时以上,说明还是有部分同学没办法自制,被网络的东西所迷,没有时间上的限制。19.44%的初二学生上网经常玩游戏,46.67%玩的是网络游戏,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诚然,在合适的时间,适度的玩游戏,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自己,做到劳逸结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很多中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度,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浪费在网络游戏中,沉溺于其中而荒废了学业。同时,QQ等即时聊天工具在学生中也非常盛行,71.67%的学生上网开QQ聊天。10.00%的学生聊天曾经见过网友,这应该是在长期的聊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容易发生“网恋”现象等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同时15.56%的学生认为网络曾让他欲罢不能,69.44%的同学认为身边有网虫,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说明部分学生已经彻底的成了网虫,同时如果不加以引导,会造成很多现象的产生,学生成绩的下降,在玩网络游戏中暴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71.67%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影响,87.22%认为网上道德重要,说明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相关问题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陷在其中不能自拔,需要我们的家长,社会共同的关注,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同时也有19.44%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46.11%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这说明网络道德仍然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发泄的一个场所,还是带着自己的一些主观的想法,没办法体会交流的乐趣及应遵循的一些规则,提醒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一些引导。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不健康网站的问题。虽然我们这次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只有4.44%的中学生曾经浏览过包含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不健康网站,但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学生受到不健康网站的影响,其影响对中学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的甚至会诱使中学生走向犯罪的歧途。同时有19.44%的学生是无意中浏览的,这说明我们的网络监管很是一个问题,总是会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二、了解到:现在的家长大多都认为互联网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如果正确的使用对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但真正鼓励和赞成孩子上网的家长却非常少,就算给孩子上网,也要严格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中学生该不该上网存在疑虑,担心网络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在学生的印象中:30.00%的家长对网络一点也不了解,63.89%的家长只了解一点点。这说明我们有家长还需要多多学习,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为何会对网络着迷,同时也能够与学生在日常中进行交流,也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

另外,从问卷中了解到47.78%的家长禁止学生上网,21.11% 的学生假期可以上,开学后不能上网,说明家长还不是能够正确的对待网络,不能够对孩子有效的指引

课题结论:中学生对于网络应该辨证地看待,网络既有它的好的一面,又有它坏的一面。

有利一面: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有害一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解决办法: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三、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七、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附件1: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多的走进了中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利与弊,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特做此调查。此调查问卷分填空和选择,共15小题。

一、请认真阅读并真实地给出答案。

1.你每周平均上网多少时间?___________。2.你通常上网的地点是?__________。

3.你玩网络游戏吗?__________。如果你玩网络游戏,最长一次玩了多久?___________。4.你从多少岁开始接触网络?_________。

5.你认为青少年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在网络上?________。6.你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有帮助吗?_______。7.你有过利用网络观看不良内容吗?_______。8.如果让你一周不接触网络,你会习惯吗?______。9.你相信网络上的爱情吗?________。

10.总的来讲,你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大还是弊大?_______。

二、请选出符合你真实条件的一项。11.你上网主要的目的是?()

A.聊天 B.玩游戏 C.浏览网上信息 D.听歌、看电影 E.打发时间 12.你有过包夜(通宵上网)的经历吗?()

A.从没 B.有过一两次 C.偶尔 D.经常 13.是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任何课程)()

A.从来没有 B.有过一两次 C.偶尔 D.经常 14.你的家长或监护人对你的上网的态度如何?

A.坚决反对 B.必须在监督下进行 C.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东西 D.无所谓 E.提倡多上网 15.你对网络的迷恋或依赖程度是?()

A.一天都离不开 B.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C.可有可无 D.完全不需要

附件2: 倡 议 书

同学们: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天地,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资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致使缺乏自律能力的同学通宵达旦沉湎其中,对学业、健康和思想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在此,我们向全校的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道德的规范。我们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的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的语言,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让我们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人”。

6.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英语作文 篇六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The usage of Internet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opics in the society.As a college student, I believe Internet is beneficial to me more than the way it harms me.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for using Internet.First, I can best use my time to find information online instead of going to different libraries.Also, the information can be dated back in decades ago.It is very helpful to use those information as 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proof.In the library, it is hard to find so much “old” information.Another advantage to use Internet is that I can stay home and have a lecture online.It is much more convenience to me because I can stay warm to have class in the winter time instead of spending two hours on the bus and physically attend class.In addition, Internet provides me a better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my friends and professors.I can get response from my professor in a few minutes instead of waiting outside of his door for hours.Some of my friends are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ies, I can simply just drop him an email whenever I can and get a message from him very quick.It is much better than waiting for letters.Also, the email will not lose while the letter might be losing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y.However, there are also disadvantage of using Internet.For example, I migh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to concentrate on my study.Also, there is a chance that I am cheated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purchasing.Last, Internet has lots of information, both helpful and harmful.There might be too much tempatation that I will access some of the harmful information I can on the Internet.Even though the usage of Interne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to me, I still consider Internet is a symbol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I believe I can use the Internet very well as long as I know how to control myself.

7.网络文学对中学生 篇七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网络暴力”现象也因其广泛的社会效应而成为舆论焦点。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 网络暴力对其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1]本文选用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网络暴力对该群体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为掌握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拟定了7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1是否了解网络暴力; 2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 3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4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5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6是否受到网络暴力伤害;7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等。并从某市第八中学和第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中各随机抽取6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

2.数据统计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68人, 女生有51人。对是否了解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了解网络暴力的中学生达78.8%,而非个别。对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 中学生使用网络暴力语言的比例高达90.3%。

对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4%的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语言的使用态度较为模糊。认为网络暴力语言过于粗劣、伤人,应当禁止使用的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是一种正常行为。

对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人肉搜索不应被禁止的占68.2%。可见,中学生对人肉搜索行为是否违法界定不清,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模糊。

对是否参与人肉搜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为的占2.6%; 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学生从未参与过人肉搜索。

对是否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6%的中学生表示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其中多为来自网络语言暴力伤害。可见,中学生受网络暴力伤害的面较广,尽管伤害较轻,但影响较大。

对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78.7%的中学生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21.3%。

3.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网络暴力正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确,对其危害性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中学生普遍会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网络暴力词汇,这反映出中学生易怒、 浮躁的性格特点;多数中学生不认同“人肉搜索”行为,认为其侵犯了隐私,用于正当行为尚可,但不应滥用, 这说明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对网络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学生受到过网络暴力伤害,虽然只是受到语言的攻击,但仍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以及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

● 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一个身处和谐校园的特殊群体,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4个网络报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案例分析

(1)网络暴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机在驾车途中,因行驶变道被男司机张某驾车逼停,随后被殴打致伤,警方公布的视频记录显示:被打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该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众多网民纷纷指责女司机,发出“被打活该”“往死里打”等暴戾语言。[2]更有甚者对女司机展开人肉搜索,不仅其以往的开车不良记录被曝光,就连其开房记录也未能幸免。

据互联网调查,谴责女司机的网民占71.7%,其中16.8%为中学生。对人肉搜索女司机的行为,近五成的网民表示赞成,认为“就是要教训教训她”。该事件法院已有定论,但对男司机将女司机殴打致伤、网民人肉搜索其隐私、对其进行网络谩骂等行为持赞同态度的网民数量之多确实令人心寒。这无疑也透露出一些错误的理念,而这种错误的理念将直接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个人心理与性格塑造产生影响

案例2: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提供的素材为:一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亲人劝阻但司机不听,司机女儿向警方举报,警方依照相关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理。请考生依据该素材给司机或者警方或者女儿写一封信。未曾想到,该事情让众多高三学生“气急败坏”,居然把作文题目 “写给父亲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来,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万余条评论谩骂。其后,记者从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民骂错了人。

此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参与者为中学生。该案例反映出中学生易怒、 言辞激烈、断章取义、性格急躁、对事物缺少系统认知等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3)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产生影响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网络上出现 “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事因:被殴女生为学生会干部,与参与殴打的2位女生为同一学校的初中学生,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产生过矛盾。该视频随即引爆网络,并持续升级恶化。事件中主要人员的详细资料被人肉搜索出来后,本人及其家人、亲友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报复行为,甚至一度出现了不雅视频。

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却很少关注警方行为。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灌输了一种 “出了事情不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通过网络暴力解决”的错误观念,导致中学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误区。

(4)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造成伤害

案例4:2013年8月,14岁女孩潘某在网上发了条“权志龙的一场演唱会够C罗踢一辈子足球”的微博,被网民谩骂和人肉。网民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潘某及其家人、学校打电话咒骂, 并到她家门口围堵。最终,潘母心脏病发,潘某被其父赶出家门,并被学校勒令退学,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他们极其敏感,又相对脆弱。一旦被推上网络暴力的风口浪尖,产生的后果难以想象。

2.案例总结

据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达23.8%,他们在校园里接受书本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更影响中学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人身伤害。

● 建议与措施

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减轻或免于网络暴力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1.社会、家庭环境

(1)教师及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中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及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遇到网络暴力事件时,教师及家长应谨慎做到:1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事件真实性,全面、客观表达对事件的观点,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尽量不参与网络评价;2发现网络暴力时,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网络暴力带给他人的伤害及可能触及到的法律问题, 明确态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风和转发网络暴力;3关心孩子, 关注孩子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睿智、 豁达、细心、宽容、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诚恳地与孩子交流,传递正能量。

(2)公众人物应洁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公众人物背后都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当粉丝们因意见不合在各网络平台上出现网络暴力行为时,公众人物的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众人物能正确引导粉丝们理智对待、宽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不仅能减少这类网络暴力的发生,让中学生免受其害,还给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3)学校增设网络素质课程,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在中学阶段应该增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及鉴别能力的培养,进行正面引导,促使中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中学生自身

(1)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让他们似乎找到了可以释放压力的“平台”。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如案例3)与他们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不假思索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可见,减少网络暴力给中学生造成的影响,减轻其学习压力是关键。中学生应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建立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沉溺于网络。

(2)培养高雅素质,拒绝低级趣味

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初始目的是学习,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中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健康内容,拒绝浏览低级趣味、庸俗的内容, 因为低级、庸俗的内容往往有悖于道德伦理和法制,往往是网络暴力泛滥之源头。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行为举止和兴趣爱好方面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特别大。当前,低年龄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是群体犯罪的现象说明,中学生交友的选择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良师益友往往能带领自己天天进步,步步向上;而选择沉溺于网络的朋友,时间长了,免不了也受到网络暴力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3.网络管理

(1)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 若无法律规范,势必造成网络暴力。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需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

目前,我国已出台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规定,但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暴力进行更详细的界定[4],只有让中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网络谩骂、 透露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才能让其远离网络暴力。

专家建议,言论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规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更不等于豁免社会责任,因此应对个人信息圈定“保护网”,对“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红线。

(2)实行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匿名有着零风险和零成本的特点,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实名制下,任何用户在网上的言行举止均会受到监控,这对欲实施网络暴力者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一旦出现网络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处,从而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减轻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3)加大网络服务者的审查、监管力度

不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是网络服务者审查、监管力度不强所导致的。如果网络服务者能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严格把关,将避免诸多网络暴力的发生。这方面, 国外对网络暴力管理的经验可以借鉴。

● 结语

中学生作为网民群体里的生力军, 身处校园,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观念尚未完善,极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该影响,网络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虚拟世界,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中接触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频频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更是将中学生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及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8.浅谈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学生;影响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版(BBS)上的常用词语、谐音字(母)、英文或汉语拼音的缩略词、数字或符号组合等,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东东、酱紫、灌水、MM、GG、TMD、7456等。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方便了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同时我们发现,它也让传统汉语变得有些面目全非,某种程度上“异化”了传统汉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加入“网民”行列。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乐于接触和使用课堂之外的知识,而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的性质,正好符合他们的个性,他们在网上排解郁闷,敞开心扉。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不好好引导的话,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猎奇心理强、模仿能力佳的青少年学生,负面影响就很大,严重的话也许会阻碍他们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正确的道德意识的养成。下面就具体谈谈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对中学生的有利影响。

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段,丰富了中学生的语言系统,且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在问卷调查中,多数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并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激发了自己的思维,方便了与人的交流。

(二)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

不规范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语言学习应用和道德文化修养两方面。

在语言学习应用方面,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最大的影响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上。

1.网络语言对阅读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复句,而多用短句,2至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句子的省略现象极其普遍。而今天的中学生正处在网络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中学生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所以我们在继续对中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

2.网络对写作的影响。

(1)对写作方式的影响:目前的中学生都有一种观点,中国的书法要失传了。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电脑与网络的普及,电脑的产生改变了输入和储存的方法,而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2)对写作内容的影响

有人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如今它也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如一个初中生写的这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老生)了。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隔火墙(防病毒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思想),让练习远离我。7456(气死我了)……如果没有括号内的解释,恐怕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段话的准确含义。

现在的中学生流行写几种文章:小资心情:十几岁的中学生写的文章里经常出现的词汇是房间,静静,悠闲,咖啡,西餐,品味等等;古怪诗词或歌词;游戏攻略,网络游戏的复述,简介,人物以及情节。这无疑是阻断了中学生自我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中学生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

在道德文化修养方面,网络上的不良文字会扭曲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导致中学生语言出现粗俗化的倾向。这些“少儿不宜”的文字,势必会对中学生纯真的心理、纯朴的情感产生毒害,导致心理失衡,思想畸形,从而使他们智力活动的外化形态——语言也出现扭曲和变形,走向粗俗化、庸俗化。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已经对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网络语言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规范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应采取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这些网络语言,辨析网络语言的属性,然后积极引导中学生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以净化中学生的心灵。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有所区分,要端正上网的动机,千万不要雾里看花,要用一双慧眼,把网络语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正确掌握它、利用它、发展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把不好的网络语言从自己的词语中清除掉,打好语言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中考励志教育演讲稿下一篇:蝌蚪变青蛙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