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精选9篇)
1.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 篇一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摘要: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游戏是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培养幼儿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保证;游戏是孩子动静交替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上课之后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应从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化课程建设方向和内容、优化游戏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关键词:课程实践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37-01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人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
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1.2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
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1.3缺乏方向和目的
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
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2.1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2.3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人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唯有全面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性质和功能,才能科学地设计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唯有及时总结游戏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真正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活动。
2.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 篇二
1.主题一:我爱我的幼儿园。
(1)生活区。1)小鱼穿新衣:我们选取不织布、棉花和刺毛搭扣设计制作了小鱼和鳞片,幼儿通过给小鱼贴鳞片,练习搭刺毛搭扣的能力。2)喂小动物:我们选取万通板、即时贴和不织布设计制作成小兔、小猴、小象、小狗、小猫等动物,并提供相应小动物爱吃的食物以及盘子和勺子供幼儿进行喂食,练习“舀”的动作,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益智区。1)拼图:我们选取不织布设计制作了水果、蔬菜拼图,拼图有两块和三块组成,难度递增,幼儿操作时可自由选择进行操作。2)毛毛虫:我们选取不织布、棉花和刺毛搭扣设计制作成毛毛虫的头和一截截彩色的身体。幼儿根据搭扣的雌雄面进行粘贴,比较长短,还可以数一数毛毛虫的身体有几节。发展了幼儿粘搭扣和数数的能力。
2.主题二:玩具真好玩。
(1)生活区。1)美丽的项链:我们选取吸管、彩纸和绳子设计制作了两种粗细的串链,将吸管剪成一截截的作为细串链,较粗的卷则由彩纸卷成。幼儿通过将绳子穿过吸管和纸卷,按颜色进行规律排列,串成项链。2)可爱的水母:我们选取不织布、纽扣、棉花设计制作成水母和触手。幼儿通过辨认扣眼和纽扣,帮水母装上触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2)益智区。1)好吃小子:我们选取不织布、拉链设计制作了娃娃(拉链则为娃娃的嘴巴)和胡萝卜、苹果、小鱼等食物。幼儿操作时,先将拉链拉开,然后将食物放入娃娃口中,同时可以说:“一个苹果、两条鱼、三根胡萝卜。”发展了幼儿认识物体和数数的能力。2)萝卜小兔:我们选取了不织布、棉花和刺毛搭扣设计制作了小兔、胡萝卜和棋盘。幼儿可将小兔和胡萝卜在棋盘上进行排列,先将胡萝卜或小兔排成一列就算胜利。
3.主题三:秋天真美丽。
(1)美工区。1)美丽的一串红:我们提供了红色皱纹纸、一串红叶子底稿和胶水。幼儿通过拧的方法,做成一串红花瓣,然后贴在涂了胶水的花茎上,发展了幼儿拧的能力。2)水果成熟了:我们提供了小树底板和贴了双面胶的梨、苹果和橘子。幼儿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将其背后的双面胶撕去,然后贴在小树上,完成水果树。发展幼儿撕和贴的能力。
(2)益智区。1)毛毛虫:我们继续提供毛毛虫材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提高,幼儿可以按颜色将毛毛虫的身体进行有规律的排列。2)做三明治:我们选取了不织布、棉花和次毛搭扣设计制作了三角形、方形面包片、胡萝卜、蛋和火腿,并在其正反面缝上了次毛搭扣。幼儿可以选择喜欢的食物粘贴在面包内,制成三明治,同时可以数一数夹了几片胡萝卜、蛋和火腿。发展了幼儿排列和数数的能力。
4.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十分关键。当幼儿面对丰富的游戏区不知如何选择时;当幼儿因为游戏材料发生争抢时;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应该适时点拨,与幼儿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游戏结束后,教师也要给幼儿一个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机会。
二、集体与分散游戏相结合,提供活动表现机会
1.集体游戏。集体游戏是幼儿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主要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同时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育也不同,所以在制定活动目标与内容时,小班幼儿不宜制定太高或太多的要求,而大班的幼儿可以稍微增加些难度,活动的内容既要能促进幼儿发展,又要能吸引幼儿。
2.分散游戏。分散游戏则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的材料与形式,此时教师则扮演观察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分散游戏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如梅花桩、踩马蹄、跳神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跳跃和平衡力,又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社会领域生成策略,充分开发游戏因素
1.角色游戏主题的设定。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超市、银行、医院、理发店等,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社会经验、认知水平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设定不同的游戏主题。如小班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较弱,可以设定娃娃家、银行、超市、小舞台、餐厅、图书馆等简单的游戏主题。到了中班则可以增设发型屋、美包店、照相馆等游戏主题。大班则可以增设一些如医院、日本海鲜料理餐厅、中药房等较新颖、游戏过程较复杂的主题。
2.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角色游戏的开展必然需要材料的支持,一方面材料吸引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材料能使游戏更丰富多彩,内容更加充实。所以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投放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很快就能让银行、超市、餐厅、娃娃家、小舞台、图书馆等变得有声有色,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之中。
四、教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有机整合课程实施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有趣的游戏,使活动开展更加生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摘要:游戏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晨间区域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创造性角色游戏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游戏,幼儿都在快乐与自主中度过,体、智、德、美、劳得到潜移默化的增长。
3.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若干策略 篇三
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教育阶段,两者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着各不相同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错位。一些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某种“高贵的职业”,或者为了满足自己未达成的心愿,把孩子当作随意驾驭的“教育机器”。有人提出:“教育有多大胆,孩子就有多高才!” ……伴之而来的胎教大学、“天才宝贝”、早期MBA等各类教育招牌也都粉墨登场,无时不在激荡着家长的心。
于是,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识字读本成了幼儿教师依赖的教育资源。幼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得不学习那些远离他们生活但“将来有用”的知识。这种倾斜的教育价值取向,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快乐成长。
鉴于此,探寻克服小学化倾向的策略及方法,就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办园指导思想
应转变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效掌握幼儿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开发幼儿智力的适宜方法。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价值,充分尊重、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要与家长密切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向家长宣传幼教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家长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
三、正确认识幼小差异
深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是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基础,也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根本。小学和幼儿园在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四、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幼儿园要指导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顺利入学。幼儿园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发展现状、幼儿园培养目标、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定期来园讲课,使家长协助幼儿做好身心等各方面的准备。
总之,我们不要过早地教给幼儿小学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呵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幸福童年。
4.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篇四
【摘要】文章主要对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当下幼儿园音乐教师对游戏活动指导缺乏全面性,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缺乏完善性的现实情况,从内容游戏化、形式游戏化、教育意识游戏化三方面着手,展开论述,希望在优化幼儿音乐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究
幼儿阶段涉及的知识相对简单化,学习内容游戏色彩较为浓烈,在音乐课程教学进程中,积极采用游戏教学方法是极为有效的,使幼儿能够在轻松舒缓的环境中,培养与锻炼韵律感。如何使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已经是众多教育者探究的课题,本文就此对游戏教学法有效应用的策略进行研究。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他们学习的有效形式。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我们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美国教育家杰克曼认为:“游戏给予幼儿快乐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创造、发明、学习世界的机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探究性、差异性的认知需求,让他们获得最适合自己意愿和方式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说明部分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娱乐性、模拟性决定了它是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发展的有效媒介和平台。
一、内容游戏化,实现优化音乐教学资源的目标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深入的理解音乐文化内涵,在感知方面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音乐教学游戏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对音乐内容采取游戏化规划措施是必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具有趣味性、情节性与故事性特点的音乐曲目,为音乐游戏化教学奠定基础,这样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教师在对音乐内容实施游戏化设计策略之时,教师应该以游戏者的角色,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特征,选择出最佳的音乐游戏内容,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学习音乐游戏学习需要。幼儿音乐以及幼儿游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资源来源渠道也绝非是单一化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效的处理好幼儿音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创编适合幼儿发展的音乐学习内容。在对音乐教学内容改编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对多元化教学资源进行精确的辨别是基础,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心理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事实,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之时开展调查工作是必要的。
二、形式游戏化,调动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
音乐游戏化教学可以被视为幼儿音乐教学体系创新的一种新形式。教师在将游戏教学法融入进音乐教学规划环节中时,一定要结合游戏类型多元化、属性鲜活化以及内容形象化等众多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主动性的对策。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环境有一个整体性了解之时,创设出的音乐教学形式才具有吸引力,那么在形式游戏化的音乐教学环境中,能够强化幼儿对音乐文化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旋律感以及聆听音乐的兴致。配乐舞蹈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音乐形式,其可以获得使幼儿手舞足蹈,边唱边跳的音乐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音乐故事渗入进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此过程中幼儿可以扮演卡通人物、长辈亲友等角色,从而对幼儿音乐教学的内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尊老爱幼,或互帮互助,或勤劳勇敢。可见音乐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可以创设出和谐向上、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一方面使幼儿的情感受到熏陶,另一方面使他们的四肢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伸展,此时他们的身心得以同步发展。
三、教育意识游戏化,培养幼儿音乐素养
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幼儿音乐教学环节的导入,宗旨是使幼儿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得某些感悟,此时幼儿会从某种角度去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为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奠定基础。游戏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幼儿音乐教学进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是寓教于乐教学理念体现的主要形式,从而协助幼儿实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标,在充满娱乐色彩的教学环境中,幼儿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进一步加深。例如在《鲁冰花》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幼儿展示妈妈与孩子相处的图片,使幼儿从思想上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本堂音乐教学课堂上幼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为了将游戏教学方法导入进本堂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音乐中的情节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幼儿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与教育,在这样的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中,很多幼儿力争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面对抽象化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尽量使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其思想上受到教育,为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积极将游戏化教学法融入其中,主要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调整,使幼儿身心得到放松,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与教育,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5.幼儿园小学化的十大害处 篇五
其一,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发展。
其二,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孩子在幼儿园就应付大量的任务,诸如写字、算术、抄写等,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这些经历只能使孩子提前厌学。
其三,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夺走孩子的幸福。
其四,刮起家长盲目竞争的歪风。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而不能向老师提出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求。
其五,挫伤孩子自尊心。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六,造成小学学生成绩差异悬殊,无法教学。提前教学,让一部分孩子对小学一年级内容很熟悉,而另一部分孩子对内容很陌生。上课时,“早熟”的学生了无兴趣,不认真听讲,扰乱了上课气氛。对小学老师来说,最难教的孩子不是上学前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
其七,让孩子失去幸福感。儿童教育专家卢勤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
其八,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应该给予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容,这叫教育的适宜性。每一阶段的内容前后衔接,一起构成了大教育体系。如果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其九,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6.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分析论文 篇六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近年来发现,越来越难的小学入学测试打乱了幼儿园应有的教学方式,围绕升学指挥棒,幼儿园教育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向父母意愿妥协的结果。幼儿园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全是父母逼的,现在很多父母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而且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父母的“口味”,幼教小学化在所难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很多家长们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省教育厅原学前处有关负责人在一次报告中曾说:“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外语,一两岁就把小学一年级课本学完”。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主办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投家长所好,不按幼儿教育规律及幼教有关要求行事。有些幼儿园不想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去做小学化的东西。但是看到别的幼儿园那么做而且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就迫不得己也搞起了小学化的东西。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一一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太大;过于超前的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训练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致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或者把爱玩爱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无阳光、活泼可谈,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心理学中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而幼儿园的小学化恰恰是只注重写字、算题这些单项内容的训练,剥夺了幼儿接受更多也是幼儿更需要的刺激的机会。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幼儿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子,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己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己!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由于各个幼儿园不同程度地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造成小学入校新生基础参差不齐,让小学一年级老师难以教学。照顾基础低的吧,学过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迁就基础高的吧,没学过的学生又听不懂。这种情况常使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这些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7.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七
幼儿教育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 对学前儿童实行的养育与教育, 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 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要避免“小学化”, 防止应试教育的渗透。
事实上, 由于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不完善, 没有立法, 加之应试教育的导向与影响, 使得幼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小学化倾向。特别是乡村幼儿教育,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使得乡村幼儿教育起步晚, 又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紧缺, 乡村幼儿教育处于边缘地带[1],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更为严重。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 只有一次, 要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就要顺应其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 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表现在, 一是心里方面, 对幼儿实行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会造成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 从而会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身体方面, 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 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会导致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三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在幼儿阶段进行的小学式教育, 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 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 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 其他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 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四是从培养幼儿未来的学习能力看, 由于在学前阶段进行小学式的学习, 幼儿进行一年级后由于进行的是重复性的学习、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 面对新的学习内容, 一下子不能主动适应, 加之二年级小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也没有新鲜感, 厌学等行为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2]。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1.1 父母的教育价值取向。我国由多子女家庭
已完成到独生子女家庭的过渡, 改革开放带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由此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为孩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让子女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 将来升入更好的大学以实现其人生价值, 成为家长的强烈心愿, 特别是乡村幼儿家长受生存环境的影响, 让子女通过升学, 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更为强烈, 因此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 影响着幼儿园的办学方向, 幼儿园应该教孩子们将来有利于考大学的“有用知识”, 也自然是家长们的一种认可[3]。
调查显示:79.8%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而所谓“文化知识”是指识字 (62.7%) , 数数 (52.8%) , 讲故事 (49.2%) , 唱歌 (36.6%) 。这种倾斜的教育价值取向, 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调查还显示56%的农村幼儿园以识字, 写字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方式, 由此可见,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 识字读本成了农村幼儿教师最为依赖的教育资源, 幼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不得不学习那些远离他们生活但“将来有用”的知识, 其最后结果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
1.2 幼儿园办学宗旨不端正。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政府办园权力的下放, 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转为民办, 受经济利益的趋使, 一些幼儿园不是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和身心健康作为办园宗旨, 而是一味“向钱看”, 为了收幼儿, 多赚钱, 这些幼儿园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 不顾年龄实际, 向幼儿提出过高要求, 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 满足家长的虚荣, 并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 以提高幼儿园吸引力和竞争力。
1.3 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
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学历远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 对所从事的幼教工作缺乏理性思考, 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明确, 甚至错误的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 传授的越多越好。他们不懂幼儿教育规律。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 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1.4 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
许多家长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 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 哪家幼儿园学知识多, 就把小孩送到哪家幼儿园, 他们以自己的小孩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 津津乐道, 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 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 而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2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基本策略
2.1 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寻求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教育改革离不开社会改革, 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速度。因此, 只有改变幼儿家长的价值观念, 对子女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才有利于减轻幼儿学习压力。幼儿园教育应发挥辐射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 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2.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优化教育的内部因素。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 选择适合幼儿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 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
2.3 强化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 加大督导与评估的力度。
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 也是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 必须切实履行其管理职能。一方面,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如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给与更多的政策倾斜, 以改善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 教育部门也应承担起对幼儿教育发展的约束机制, 端正办园方向。通过定期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 及时纠正不当的教育行为。有目的、有计划, 分期分批的组织幼儿教师去示范园学习、参观、交流等, 使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导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4 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大业, 针对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价值取向、农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社会评价偏差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等, 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 发动报社、电视台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 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 纠正“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 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 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幼儿教育已纳入基础教育的轨道,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出现, 不仅背离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还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涛.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
[2]李大维, 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与思考[J].北师大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板, 2006, 6.
8.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主体;游戏化环境;游戏化氛围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基础,是活跃幼儿思维的关键。我国幼儿教育细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课程教育,要严格按照幼儿的发展需求而进行,要将游戏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以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的课程教育,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幼儿教育标准,需要认真挖掘和剖析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需要以游戏活动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以游戏化的体验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充盈幼儿的精神世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充分享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倡导游戏化精神,凸显幼儿主体性
杜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曾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发表过这样的教育言论:游戏,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游戏活动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精神态度。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渗透游戏化精神,以游戏化精神引导幼儿关注教学活动,以游戏化精神激发幼儿潜在意识的勃发,以游戏化精神激发幼儿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主体,充分挖掘幼儿主体的差异需求和内在兴趣,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人格和选择权利,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游戏活动的具体理念,要根据幼儿的内在需求确定游戏活动的时代性与适切性,要将幼儿的天真、好动与游戏活动的趣味、生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悦化的氛围中感知游戏化课程的无限魅力。例如,在《乌鸦喝水》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先在黑板上贴上老鹰、乌鸦、喜鹊、啄木鸟等鸟类的图片,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意识告诉教师哪张图片才是真正的乌鸦,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展示乌鸦喝水的真实情境,之后试问幼儿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能告诉老师乌鸦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自己得到水喝的呢?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的话,你会用什么方法喝到瓶里的水呢?等等。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课程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将幼儿主体作为课程游戏化的主体,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课程游戏化活动的能动意识。
二、创设游戏化氛围,营造游戏化环境
课堂教学的氛围需要营造,而游戏化的氛围也需要刻意营造,只有以游戏化的氛围渲染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幼儿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整体环境的设置,要将教学场所与教学内容按照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统一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游戏化实物器具,要根据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游戏化环境的设置,以此满足学生主体思维发展的趋势。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游戏化氛围的神秘感和奇特感,要以幼儿主体的视角进行游戏环境的布置和游戏器材的选择,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的实际环境,要充分挖掘游戏活动中的有效信息和资源形式,以此为课程的教学营造出适宜的游戏化氛围和游戏化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小汽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关于真实汽车的图片和相关的卡通图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汽车房的形式,让幼儿在众多的汽车图案中感受好奇之心与欢喜之情。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内在兴趣和生活环境创设这样的游戏化活动:同学们,在我们的马路上来来回回地跑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你们都认识这些小汽车吗?知道都是什么牌子的吗?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所见、所想画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好吗?以此种方式进行课堂游戏化氛围和游戏化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游戏化氛围和环境下得以全神贯注的学习和孜孜不倦的探索。
三、创造性开发游戏,拓展游戏化内容
实现幼儿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就不能一直墨守成规,也不能照搬照抄,要在各个因素的综合中进行创新,以此拓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不断成长中的最新发展需求。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具有开发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想法,要将幼儿兴趣的转移作为课程游戏编制与创造的支点,要将生活中的新鲜资源经过整编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进而满足幼儿内在的成长需要和广泛的兴趣需求。例如,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热播的动画片中的内容和角色进行游戏的创制,让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总之,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首先教师要正确认知游戏化的具体精神,其次要在教学之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再次要充分分析和挖掘幼儿的内在差异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开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2]葛晓东.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3(18).
9.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九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是望子成才心理迫切而拔苗助长。幼儿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做起,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拒绝“教育跑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智、情商奠基时期,此时,教会孩子快乐,比让他背过新华字典更重要。采取以 “一孩子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根据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创新
趣味教学
快乐成长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其中,有的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则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硬往幼儿身上套,等等。目前,这种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各种“以孩子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一、现象探悉:学前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幼教小学化的产生,实际上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家长将这种希冀转嫁到中小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很多家长希望在幼儿园里能学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熟不知,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就像是被催熟的果子,提前开花,结果,无疑对他今后的发展害多于利《学前教育史》。
3~6岁是学龄前教育阶段。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的做法,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家长应该本着对孩子终身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逼迫孩子以百米冲刺的方式去跑马拉松,那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教育孩子有如种庄稼。要想庄稼有好收成,需要合适的土壤和适时播种。儿童也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纠正措施:幼儿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做起
针对目前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弊端,笔者以为“拒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模式创新——助推素质教育
1.能力培养是关键。幼儿园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幼儿园要把孩子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组织节日联欢活动,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和活动对幼儿阶段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幼小衔接”工作三步曲。首先,在心理方面,我们带领孩子参观学校,熟悉小学环境,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同时,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感知自己的成长。指导孩子与伙伴、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其次,在学习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自理方面,要求孩子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不懒床、不迟到,等等。
(二)探索启发,打造引导环境
1.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在游戏中构建自身发展”的办园宗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
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像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
2.为孩子打造自主探索的环境。幼儿园要走在素质教育的最前列。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开阔自由的学习空间。
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外语教育,总是将孩子的词汇量和会背多少个外语例句作为孩子学习好坏的衡量标准。其实,孩子幼儿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外语语境,使他们习惯和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对话。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运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法,将英语学习融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学前教育学》。例如,每天早晨由英文老师站在门口迎接上学的家长和孩子,用英语与孩子互相问好,让孩子用英语同家长道别,等等。这样,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使用英语的习惯。
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努力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做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向孩子渗透日常知识。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
(三)寓教于乐,教学融入游戏.趣味教学,拒绝“教育跑步”。为避免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造成“教育跑步”拔苗助长的现象,幼儿园要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和班本化上努力,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作息时间从点状改为块状,在这种弹性时间中,做到寓教于幼儿园的环境和各项生活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以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动力。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着重培养孩子的
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区域性活动”、“生日宝宝聚会活动”、“走向自然户外活动”等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把学习融入游戏之中,让教育目光穿透围墙。
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的大环境下,坚持“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幼儿教育理念,使孩子们得以在各种游戏中轻松度过快乐童年。我们感到,幼教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我们把教育的目光越过了围墙,带孩子走出幼儿园,投向大自然、社会的怀抱。幼儿园要致力于幼教课程改革,把孩子由园内带到园外,投向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教师带领孩子参观奶牛厂、书店、邮局、博物馆、民俗馆、科普馆,植物园、果园等地参观,让孩子在大社会、大自然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同时,把为孩子创设表达空间、活动区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到社区搞环保宣传、看望敬老院的老人,通过社区资源滋润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学前教育的核心,让幼儿快乐成长,拒绝教育跑步走
(一)快乐,必须从娃娃抓起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众多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浮躁的心理,想方设法地加大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所谓的“神童”来扩大幼儿园的知名度。应当还原幼儿教育的本来面目,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快乐,少去些人为的浮躁,真的很重要——快乐,必须从娃娃抓起。
(二)快乐人,生之本
假如一个人没有快乐的心态,世间明媚的阳光就永远不会到达他的心灵,生活的乐趣就会荡然无存。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智、情商奠基时期,此时,教会孩子快乐,比让他背过新华字典更重要。
(三)快乐,学习之本
教育的精髓是教会学生不断自学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是掌握了多少所谓的知识,而这个基础就是让孩子们身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达到“马不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让幼儿唉声叹气地背圆周率,有何快乐而言?那是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
(四)快乐,幼教之本
幼儿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心智,让孩子们爱上快乐,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而不是让孩子机械地背多少诗或多少单词。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百般地去呵护,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实质上就是拔苗助长,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意义就在于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周玉衡 范喜庆:阐述当代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实践、新理念、新成果。见《学前教育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09月。
【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推荐阅读:
去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10-18
看病去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08-10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看病去08-29
去幼儿园的假期工作实践报告08-12
感恩节去幼儿园.doc11-09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食物去旅行》07-26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稿《去超市购物》10-07
幼儿中班主题教案《看病去》07-31
幼儿园科学教学策略06-21
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指导策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