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篇一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鉴赏激趣
杨敏
在上课开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引导,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画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鉴赏作品的方法。
这样的鉴赏激趣增强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对探究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鉴赏美术作品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去试一试。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1. 教师以身作则、身先示范。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自己昭昭才能诗人昭昭, 自己如果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鉴赏, 教师自己必须懂得鉴赏。
例如, 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节课, 就是教师的鉴赏示范课。教师在这节示范课中, 要以自身的美术专业魅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爱上美术鉴赏, 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笔者的美术鉴赏第一节课则是以鉴赏古今中外名画为主, 用自己的鉴赏语言来感染学生。如, 鉴赏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 笔者如是说:“《蒙娜丽莎》其穿越亘古的幻魅一笑令无数人着迷。她朴素的装束中显着高贵;她沉稳的姿态透着端庄;她憧憬的眼神彰显着睿智;而她身后的背景又凸显了其胸怀的博大。几个世纪过去了, 艺术的魅力穿越了时空, 人们记住了那令人着迷的名字———蒙娜丽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当笔者用这种富有诗意性的语言去鉴赏古今中外名画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审美鉴赏之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双重的“美”, 一是作品的美;二是鉴赏语言的美。在这双重美的熏染下, 学生则喜欢上美术鉴赏课。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中的发现敢于提出, 与教师的交流则更加顺畅。
高中生对于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具有了深刻的思维能力, 因此,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教师应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 鼓励学生发言,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在鼓励与鉴赏中学生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尊严得到了尊重, 也感受到教师亦师亦友的情怀, 于是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了。比如, 在一个鉴赏活动中, 笔者请了一个平时不大愿意发言的学生起来发言。鉴赏的作品是梵高的《向日葵》, 这位学生就说:“在梵高的作品中, 我看到了生命向上的力量, 那向日葵的花瓣就像火焰一样燃烧, 似乎所有的力量都蓬勃欲出。”说得多好,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就抓住了画作的精魂。于是, 笔者就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 表扬的语言也是很有技巧的。笔者说:“我非常赞赏陈礼炫同学, 他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我们美术鉴赏的美好前景, 那必定是人人都会获得很高的审美素养。礼炫同学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用心地感受作品, 并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做得很好。希望他们向他学习。”表扬恰到好处, 不仅在表扬该生, 也对其他同学提出了希冀。该生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 在以后的鉴赏课中, 他就经常发言, 并且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心中所感。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和谐、向上的鉴赏环境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
二、整合丰富的美术资源
1. 古今中外美术资源。
古今中外的美术资源要尽量都呈现在美术鉴赏课堂中, 内容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篆刻、书法等等, 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 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笔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探究, 对他们进行了归类整合, 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介绍, 如外国作品部分则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美术、奴隶社会的美术、中世纪的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近代欧洲美术。以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古今中外文学作品, 让学生对美术的发展有个全面的了解, 对于提高他们的鉴赏分析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本土丰富的美术资源。
高中的美术鉴赏课, 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鉴赏这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 还要提高学生鉴赏生活中的美术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丰富的美术资源, 这些本土的资源绝对不能从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偷偷溜走。这些本土的美术文化是璀璨夺目的。
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古城, 那开元寺、天后宫、崇武古城、惠安女服饰都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美术资源。还有那惟妙惟肖的惠安青石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精细淡雅的永春纸织画、浓丽夸张的民间彩绘、巧夺天工的提线木偶等等。但这些美术资源怎么带到课堂中呢?笔者让学生以郊游的形式去实地写生、拍照、摄像等, 让他们去真切地观察、感受本土的美术资源, 鉴赏课堂由学校到自然, 学生的审美激情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接着, 学生把自己写生、拍照、摄像的成果以美术展、照片展、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 让学生从成果展中获得成就感,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 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多媒体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手段, 语言文字的讲述给学生的听觉享受, 但是如果没有视觉的冲击, 听觉享受的鉴赏效果会降低很多。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水平。
例如, 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分析《思想者》的特色。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思想者融合了人体的刚健之美和精神的深邃之美。他那紧皱的眉头, 托腮的手臂, 低俯的躯干, 弯曲的下肢, 所有的这些都展示了思考的力量, 而这思考的力量又呈现了人的生命力量。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 将美术中的形、光、色等融为一体,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开拓学生的审美鉴赏思维, 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2. 运用故事讲述法。
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故事, 有的故事直接呈现在美术作品中, 有的故事则隐藏在美术作品之后。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 运用故事讲述法, 将美术作品的故事呈现出来, 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阐释、鉴赏作品。
比如, 鉴赏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 当用多媒体展现出这幅画的时候, 一股忧郁扑面而来。究竟这画中的男孩为何如此忧郁?究竟是什么让这幅画拥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呢?
2004年5月5日, 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 这幅画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收藏界一片哗然,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背后隐藏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当笔者娓娓地讲述完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 学生对这个“手拿烟斗的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们也明白了他的忧郁, 也明白了“手拿烟斗”的艺术魅力。
3.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形式。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主导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 小组的合作的任务, 并且要让组长学会任务分工, 让每个组员都明确各自的任务是什么, 从而有效地合作, 有效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例如, 鉴赏《六君子图》时教师给学生明确一下学习任务:挖掘《六君子图》中的精神底蕴。要求组长分工, 组员按照组长的指示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十分钟后, 教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力量, 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无止境, 学无定法”,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方法自然不止这些, 但是这些却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美术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深入思考、探究,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 总结了一些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氛围,美术资源,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03
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心得 篇三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下的“激情课堂”教学模式还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中经过向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请教,并且认真阅读了学校发的相关的学习资料。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使我感觉到“激情课堂”教学的优越性。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看法:
一、分析教材,找出亮点
美术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集文学、哲学、音乐等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如绘画中的明暗就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光学;绘画作品中的层次变化就运用了音乐中的节奏、韵律;美术中的书法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
对于人教版的美术教材来說,图片较多,文字较少,从整体上来看,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对于相关的知识讲解的不够系统。对于这些,我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提前认真的看教材,反复思考,从教材中找出亮点,也就是说从教材中找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搜集资料备课。这样既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活跃课堂,生生参与
一个好的课堂要想活跃起来,就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参与。在人教版的美术教材中涉及到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结合-探索”等四个模块,这也是新课程中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这一要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欣赏-评述”这一模块时,我给学生讲解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怎样在美术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步骤等等;在涉及到“设计-应用”这一模块时,我给学生讲解相关的设计方面的知识,关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当场给学生演示等等。在备课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讨论中求兴趣,兴趣中求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搞好评价,生生亲自操作
搞好评价是检测学生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尺度标准,通过它可以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信息。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挂图,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亲自讲解、体验,使学生在讲解、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给学生做好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在总结和评价中学到更多的书本外的知识。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美术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遇到操作性的课题,我根据美术的直观性的特点,给学生当场演示和操作。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如“美术字的写法”、“手抄报的制作”、“请柬的制作”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总结
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的主要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够找到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很好的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常常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反思写在笔记上,从而使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经验有所收获。
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知识的提高
美术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克涉及到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网络、书籍和相关的杂志等等资源上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的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
4.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篇四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那么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需求。
关键词:鉴赏 创新 实践,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课标改革的状态下,作为高中学科的一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尝试着变革与创新,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如何把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现代鉴赏课与传统鉴赏课在教学实践上的差别。美术鉴赏课正在由这种单一的讲授模式向多元的探讨模式和操作模式发展,面对新课标下鉴赏课教学的发展,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本学科不能不重新认识它在教学上的结构体系和前进方向。
1.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需创新与深思
近些年来在新课标的改革和推广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方法也要逐步的深化,“老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高中美术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因为面对的毕竟是中学生,而不是大学生,专业性太强,反而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否则太浅,又达不到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采取传统式的灌输法,老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头疼。那就其教法的本质而言,大家争论的焦点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实践操作,通俗的讲,就是只授理论性的东西,没有真正深入和体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本质内涵,因此出现了满堂灌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种满堂式教学,看起来挺认真,挺符合教学原则,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讲,远远脱离了新课 标下授课的本质。因此,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真正本质内涵,从而达到新课标改革下的真正意义。
2.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2.1鉴赏课教学观念的改进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自己本科目的教学特色。今天的美术鉴赏课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感受美、享受美的学习基础,而且还可以作为他们自己独立创造美的艺术思想和观念。高中美术鉴赏课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形式存在,那就要具有鉴赏美和感受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从目前形式来看,在一些高中学校把鉴赏课的教学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当中去,也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感受美和鉴赏美的东西,这种模块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试验,我想会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和赞同,也希望一直沿用下去。这种教学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毕竟他们是高中学生,太多的理论对他们来说,都是陈词滥调的言语,他们都是即时间的再现他们的热情,那么作为高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美的鉴赏和感受,这样学生既能接受所学到的知识,老师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师生教学的合理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但是这种教学也可能出现一点弊端,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总的来说,利大于弊,适合中学生的目前状况。
高中鉴赏课的传统教学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改变的话,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学生学的枯燥,因此合理的安排和改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科学性是我们每个高中美术老师不可逃避的任务,积极进取,想尽办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真正韵味。但是作为高中科目的一门选修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显然就缺少很多积极发展的空间,比如学生在学习时的那种热情和专劲,学好与否,对他们来说,影响不了本质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似是而非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大大减少了创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这都是由于高考的原因造就的,不过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主要和关键性的原因。这种传统式的教学训练方式在新课标改革前是唯一的模 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仍然很难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是创新的教学,老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精到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时代的幽默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到应有的美术理论知识,而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否则达不到学生自己想要的知识,那么这种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是做无用功。
2.2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新认识
尽管现在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已由过去填鸭式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启发式教学,但是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鉴赏课还是建立在很随意的教学模式上,或者上美术课就是自习课的局面里,这种问题是多种原因并存的。但是,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其本质而言,必须认清这门课的真正本质上的东西,跟其他文化课学习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往这方面去思考,那么美术的鉴赏课教学上的提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我认为,在鉴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只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一些画家的作品和教材上见过的熟为人知的知识,与其说是老师在教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规律去阅读书本。这种鉴赏课的教学学生虽很轻松,没有什么压力,但却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局限,学不到应有的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在美术知识上的停滞,很容易让他们走向刻板、僵化,到头来感受美欣赏美的这种真正内涵也将成为浮云。那么目前,新课标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融入到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中去,从课题设置和课程安排,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现代教学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提倡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个性的观点的启发,拓展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要把这种教学普遍纳入整个高中美术教学的规律中去,展现老师教学的个性表现,使这样的教学很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的环节中去,以显示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独创风格和思想内涵,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如付诸行动,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种教学使我们所有的高中美术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新思路 篇五
高一年级美术组林晖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新课程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本文探讨了当前人美版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路,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新思路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
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4)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结束语
6.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篇六
——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刘清峨
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很大。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一个民主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教材版本百花齐放,当几个不同版本教材生机勃勃地同时摆在眼前,作为教师,选择和判断已经无法避免。
最初,那几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关于教材使用策略的话题。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在意,关于教材的话题自然成了“主旋律”。也难怪,对走进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教材是新事物,各版本的《美术鉴赏》教材都很好,大家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呈现各种声音。
部分老师明确表态,认为比较难教的是湘版,比较好教的是人教、人美版。教研员老师针对意见,一次次组织大家学习湘版教材思路,针对教材编写的主题进行研讨,我们达成共识——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不实践就不了解,必须自我修炼。要教好这门课,与教师的专业修养有很大关系。
一、人的因素是关键——你在做什么?
人的因素是关键。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尤其如此。
1、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再好的教材拿在手里翻阅一遍,再也不愿意多看,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常态。冷静想来这背后一定有原由,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讨好”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教育的意义在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面对课程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变“不好教”的现状。
“崇洋”的孩子——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犹如海啸,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接受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更多……他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难以把握,是非美丑有流行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教材标准”。
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可视的图片文字资料,怎么能迎合到所有孩子的视觉?但是教科书所涵盖的教材理念和教学智慧,不经过课堂的交锋怎么能吸引学生?要想做好鉴赏教学,似乎需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观。如中国的绘画应该怎么讲?学生认为中国绘画黑白两色,画的不像,还“乱”的很,也没有那么值钱,远没有西方绘画的色彩华丽和丰富,有一种潜在的秩序和规则,在拍卖市场上独领风骚……
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考大学,上好大学。美术作品鉴赏强调分析理解、表达呈现,于学生来说是“虚无”的教学表现,决定了部分学生的兴趣难以调整到一个理想的兴奋点,学习状态难以保证。
有点小“功利”的孩子——不要盲目地乐观,以为学生对我们的东西很感兴趣,以为美术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其实学生正“坏坏”地盯着这些“没用” 的老师“唱大戏”。
摘录案例:阮玉芳笔下的美术老师
D
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师,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整篇整章的台词,老师无奈地念完一段又一段。总要磨完40分钟,最后的时间会放映他搜索到的图片,古今中外。
讲台下的同学,各个埋头。大部分在忙着赶作业,每天忙到半夜总是不好的事。小部分在补眠,昨晚没睡好,等下又是数学课。
我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毕竟自己是喜欢艺术的。但妈妈说,白天要抽时间做作业,别的同学会利用没用的课,你不会阿。
很多时候,老师不能预测的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共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教师的素养
教材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悟性是保证鉴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知识“内存”影响教师看问题的态度:
对教材思路是否理解?理解和认识能力到了哪个层面?
个人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与教材思路碰撞时是否找到一个点来切入?
对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导向持什么态度,怎样与实际结合……每一次自我审视,都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客观的把握,提升自己,加强自我修炼。
跟进教材思路,问题即课题——刚开始接触教材,肯定有一个跟进的过程。
若不了解教材思路,把教材当问题,这里会出现值得我们关注的分水岭——少部分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停止了思考,用老观念教新教材;而另部分专业成长意识强的老师把遇到的困难当课题,促使自己不断的思考,贴近教材专家和资源,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材沟通的智慧,促使教师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得带了大幅度的提升。
近几年,湘版教材发行所在地,各省市要求出版方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我有机会参与,在这个特殊的培训现场,很容易找到一个契合点,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在思考什么?
你在思考什么?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借以判断各地老师的教学思路现状。
刚开始,很多老师的提问停留在伪问题层面:教学条件没有办法改善,怎么办?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党群关系难以处理,怎么办?课件没有怎么办?学生不来上课怎么办……
逐渐的,老师的提问在培训中有了变化,这个台阶上得很有价值,体现出老师可贵的思考:“鉴赏为什么不用美术史或者美术主题的方式?湘版教材不好用备课要花大量时间,该如何教”?教材编排“不秩序”而是太“混乱”,如何把“没有秩序”变成“秩序”?
再后来,有老师问起关于湘版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各省高中骨干教师会上,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提问。我以问做答:“老师们的学历教育接受的美术史知识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试想:我们模块教学仅有的18课时,怎么可以完成中西美术史教学呢?”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了教材,贴近了编写者智慧。
在笔记本上,我记录下这句话:“你的每一次提问,在考问别人的思考层面时,也在呈现你自己。”提问涉及人思维品质。对于有人呈现的“浅色”,你可以宽容对待,大家呈现了,是因为真诚,是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学品质,亮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大家在思考,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出卖”自己。
摘录案例:一位美术老师的学习笔记
“……在使用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中,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逐步感觉到教材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教了几轮后,感受到教材思路带来的灵活、自由,带给学生主动寻找文化语境的快乐,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径。这是其他教材不足以指导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无数,自主性强,对美术老师自身素养要求更好的一本教材。从茫然抱怨,到得心应手,到教学成果丰硕我们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前几天,第二次到了贵州黔南州做高中教学培训,在互动环节中,接触到老师们写下的回条。看到老师们一次次的观念更新,学习跟进,谁说不是教材引领这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术教师的眼光和境界——教师的素养决定教学成败。
于所有讲授高中鉴赏教学的老师而言,你是否分析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眼高手低”不是什么坏事,倒也许是好事,因为这是个勤奋的问题,眼睛会看的人起点高。怕就怕“眼低手高”,这样的人错以为自己没有问题,所以用声音“轰炸”别人,这类人很危险,把没有主见的人都“炸”晕了,还怎么教书呢。
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多。做美术教育,是需要教学理想和境界的。教师尤其需要把握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和加强交流,自我修炼,心胸坦荡。鉴赏教学是一项凭良心做的工作,用心教,谁都可以做好,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美术是视觉的——你看到了什么
早先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有几处记录让我沉思。文中写到作者请朋友们告诉她,在来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们真诚地说:“什么也没有啊!”
什么也没有?怎么会没有呢?
为什么看不见?
有视觉的人们,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忘记了视觉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往往没有注意到生活细节,也无心顾及。海伦凯勒写下这篇感动世界的文章,每每读来,都觉得有如无形的鞭策,有一种责任,美术鉴赏课程的功能在哪里?教会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
1、“目之所及,无非美术”。
美术是视觉的。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会看”的课程,在视觉意义中提升生活品位和观察品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追求目标也不是高考分数,课程的服务周期也不仅仅“服务”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生,在生活的每个瞬间。
案例一 《泼墨黄山》。
黄山是很多人都去过的,黄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迎客松,有的人也许就是黄山门口的那张纪念照片。在一个名叫《泼墨黄山》的光碟中,我们可以看见黄山云海在山间流淌……只要一分钟就够了!他说:“在教中国画的时候,给学生看看,学生会被震撼,有了感觉,也有画的愿望。”舍弃了那简单的色,可以看到一幅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站在黄山山顶,谁能把握着云雾缭绕的美景?在这里,懂透视法是不管用的,因为西方人发现的透视法只能画到所见。在这里,你看不到云雾的尽头,山顶在云雾中躲闪,这里视觉无限!——这里是一个思想力无限开阔,想象力无限丰富的画面,这也就是中国画的境界,黑白亮色足以,山的轻重、皲裂,也就成就了笔触的肆意纵横。
案例二 《中国南方园林》。
很多人从苏州园林回来,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美景,谁能说点什么?也许你还去过欧洲的园林,比较而言,西方园林的秩序美,在修剪齐整和统一造型中展示理性的美,也许你能说出什么。
但是我们中国南方园林艺术的美,是交给时间的,在你走进去时,美才会慢慢呈现!南方园林,把对自然的理解,已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这里的设计强调取景,没有统一,却自然而统一,让你慢慢的品!这样诗情画意,无形中有形的美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有对热爱自然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她营造了理想中的自然,有诗的情怀,有山水画的语境。
前几天,笔者有幸听马永建老师的讲座。马老师是教材编委,讲课中说到一些教学案例。讲这两个例子的时候,他有点激动。是很好的教学案例,我听着,觉得对老师们了解教材很有益处,很快记录下来。
2、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把握经典作品的选择,是自我约束的开始。
现代生活告诉我们,视觉影响力将无处不在——广告和包装引导着我们的消费,媒体运用图像做尽文章……在科技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视觉文化可以瞬间输出到全球。
在这惊涛骇浪的读图时代,态度取舍很关键。在教学中,教材为我们做了第一步甄选工作,选择经典作品,是编写者的态度。同时也给大家自由,提供了艺术话题,供大家自我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艺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作品充实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接受经典艺术作品,同时感受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所谓经典艺术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积下来的艺术,一般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和艺术价值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近美的距离更近。在教学中,高明的老师会用问题设计或者活动引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认识。
案例片段:《蒙娜丽莎》
记得和山西的赵紫峰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他的一次课: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本堆积的座位上,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赵老师说:“大家会笑吗?”
学生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就笑了。
老师说:“你们笑得很浅,和蒙娜丽莎比,你们笑得不一样。她已经笑了快500年了,而且她还要这样笑下去!”
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说:“看书,看她是怎样笑的?”
这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很简单,很有趣。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老师问学生:“女性的手,一般在什么时候放在腹部,在这个位置?你试试看?”
这个问题叫大家很兴奋,大家很快能做出反应,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活动。
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当达芬奇遇到蒙娜丽莎》,篇中这样说道:“达芬奇观察事物的高度超越了一般人……用整整十年画成这件作品,为什么?”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编辑视频给学生看,同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或者把记录片介绍给学生学习了解。
再比如《托物寄情》教学中,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主题:
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什么是四君子?”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然?”
“古代把人分类为君子和小人,而现代把人分类为好人与坏人,你怎么看?”
在一步步讨论中,让学生体会画家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主题,想象的空间可以使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在接触作品中我们才能发现,托物只是话题,表达的是文化品质,美术真正意义上,把思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美术作品与文字不同,读图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当我们面对作品,很多东西就很直观,也变得简单。
运用自己的眼睛,图像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作品的直观性让人不用思考,瞬间的视觉反应,打动你,能感受到作品的无限美。
3、通过视觉的教学
美是不带标签的,没有古今、中外的界线。读图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是,普通的人也能接触,无论文化结构发生什么改变,视觉影响力无处不在,只要把握读图的意义,对生活的问题有所觉悟,有自己的观念,鉴赏终将从形式走向观念。
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与此,这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你记得多少东西而有用,你记住什么名字?记得书本上哪段文字?那都是“浮云”。美术鉴赏的视觉特性,就是通过视觉感触一些东西,只有通过视觉的教学,这才符合美术的特点。
是的,读图是美术鉴赏的特征。在灌述式教学和引导式样教学中,灌述的知识多了,往往学生的思考就少了。作品的无限美是在教师和学生在交互探讨情境中,在思考碰撞中,把问题理清,而鉴赏力得以提高。
三、沿着《美术鉴赏》教材的“轨道”
1、你探寻怎样的教材“轨道”
每个老师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教学“轨道”,也积极地在教材优化和处理课题上,探寻理想的教材思路。我曾经和同行交流这个话题:“美术鉴赏课程,你追求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回应,值得关注:
“该讲的东西太多,怎样梳理?”
“课程给与的时间太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办法保证该有的教学设备。”
老师们深陷教学细节和知识点的繁琐中,忘记了自己。在一次次沟通中,我们终于跳升到了教学策略层面。理想的教学状态,归纳为——有一本好教材,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艺术主题,在教学组织上便于操作,在学生参与上学生有兴趣。教与学这两个动作能达到和谐。
一本好教材是可以解决老师们面临的琐碎问题,当我们脱离了应试环境后,终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美术不因为你记得多少而有用,符合美术特点的,或者说判断一个人美学品位的是这个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悟。”
正源于此,教材编写避免美术史的方式,不与历史挂钩,避免被历史约束;避免按照美术门类编写,因为美术家的创作没有受门类约束。用艺术主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生把握艺术脉络。教师探寻的理想教学轨道,恰是教材思路。
2、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的编写思路:
了解几个关键词——
教材特点:以文化背景为线,举一反三,将文化情境、学科知识、鉴赏方法自然融合;
编写体例:改变从历史发展顺序角度或者美术门类的方式,从文化情境或者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材,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因;
教材结构:三个单元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三个台阶,也可以看做是围绕学生经验而组合的三条线,辐射的24条线,自由的,可以与生活产生联系,也与生活经验关联。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指湘版教材的第二单元的七课书,每一课都涉及艺术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原始美术、到艺术成为政治工具(礼仪与教化)、宗教工具(心灵的蔚籍)、到艺术世俗化(人间生活)、到艺术家运用艺术表达自我(审美自律)、从传统到现代、后现代美术,这几个阶段是按照这些现象最早在美术史上出现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这和以往的针对艺术家的生平以及单纯的艺术作品介绍不同,它从艺术语境,从艺术产生的社会空间和土壤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作品只是这种土壤的一种显现,这就将艺术作品整体的串联起来,便于学生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去理解艺术作品。
比如宗教美术,不管是佛教美术还是基督教美术、伊斯兰教美术都有其共通性,就是在宗教大规模流行的阶段,宗教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成为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主流。这个阶段为了信徒有集会、参拜、修行的场所而修建庙宇,为强化信仰、传播教义而绘制或雕刻神灵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期能够看到大量的宗教建筑以及宗教雕塑绘画的原因。你在其他时期能看到这么集中的宗教美术现象吗?肯定不能,这是在宗教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如果不能从总体上理解这一点,学生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相反,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哪怕他只记住了部分作品,再遇到类似的作品的时候他也能够大致的了解这类作品的总体特征。
而第一、三单元的内容则更容易理解,每一个都涉及一个经典的艺术主题。
比如战争与和平,曾经看过一本美术史的书,名字就叫战争与和平,而且还是很厚的一本书,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错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它构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方式。所以有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而展开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针对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创作了作品,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实际上,艺术主题才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可能用绘画、可能用雕塑、可能用摄影去表达这一主题,虽然表面形式不同,但是其内涵是一致的。而我们看艺术作品,除了形式因素,最终也要落实到艺术主题上,正是这个因素在打动我们,也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过去我们的鉴赏只关注造型、构图、色彩等形式问题,但是打动艺术家的除了这些,更多的是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才会有这些作品的出现,如果缺乏对主题的理解,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3、鉴赏从形式走向观念
湘版教材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记忆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
教材从文化语境和艺术主题入手来组织材料,这和以前从线性历史发展角度和艺术门类角度组织材料不同。
我们在认真领会每一课的主题,对这个主题有深入感悟的同时,然后从这个角度组织材料,这就容易多了,教学要力图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性。这些主题实际上每一个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散出的24条线。
比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深刻,在教学中做一下处理: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材把不同画风,不同时代的自画像放在一个主题,以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为语境,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画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伦勃朗自画像——浓缩人生的“传记”; 委拉斯贵支和维米尔的自画像作品——画家不同的艺术追求。通过系列的不同的自画像的赏析,我们了解“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鉴赏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作品看到的与生活相关联的自己。
结语: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薄薄的一本,借用一位美术老师的话说:“这本教材是有温度的。”
这本书需要老师们慢慢去体会,用熟悉了,就感觉到了很好用,很自由,也很条理。其实艺术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什么史论,什么门类,在这里都不过分强调。教材中选用的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在创作初始,他们是为了艺术的感触和体悟,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不是为了能收入教材。呵呵。
所以我们讲课的时候,不要老想这去讲教材,而是要用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给我们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看问题。
除了教材上的资料,它所“辐射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网络,那里的资料很多。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方向和指引,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己去找。
7.刍议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七
一、让学生比较学习, 运用类型、模式和风格等一般性知识
在教学中, 理解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 而是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经验、既有的知识结构为此进行的补充和调整。而且, 理解本身就是将问题放在一定的框架中才能取得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般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提供的正是理解的框架。一般性的知识不能代替具体的知识, 但至少提供了校正的基础和参照。比如:我们说人的高度是自身头部的七个半头高就是一般性知识, “七个半”构成了我们判断不同的人实际高度的一个参照。再如:我们知道了印象派的共同特征, 就可以从这种共同特征来理解莫奈或者雷诺阿的作品, 也可以从这种共同特征来判断莫奈或者雷诺阿作品的不同特征。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 比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较可以显著地呈现各自的特点、相同和相异之处。比较的方式很多, 可以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局部与整体的比较、局部与局部的比较;风格的比较、构成模式的比较、色彩特征的比较、材料的比较等等。在教学中我总结出比较欣赏方法有两种, 其中分为横向比较——文化背景下的比较、艺术种类间的比较、风格流派间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纵向比较———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作品创作过程中各阶段的纵向比较。从另外的角度, 我在想还可分成求同比较和反差比较等。
二、让学生理解学习, 从一定的作品背景入手来解释美术作品
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背景中创造出来的, 因此要理解美术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还原到这种背景中加以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包括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性格、经历等。比如我们熟悉的雕刻作品《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为什么只有大约10公分高?为什么会如此夸张女性的生理特征?可能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才能得到解释———当时的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 惟其小才方便携带;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保持种族的兴旺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人丁兴旺, 生殖能力往往与人的生存能力联系在一起。再如, 要理解王式廓的《血衣》, 也必须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背景。了解梵高性格、生平则会有利于理解他的作品。解释美术作品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去了解。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 尝试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程序
尽管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 但帮助学生学会一些行之有效的程序也是必要的,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更快捷地切入鉴赏活动。我在教学中, 就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出了两种深受学生欢迎有效的鉴赏程序。
第一种美术鉴赏程序
(1) 叙述——陈述作品上看到的东西。 (2) 形式分析———探讨形式关系, 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 (3) 解释———推测作品的意义, 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4) 评价———在一定范围中比较, 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其实这种学习方法在国外教学中早已盛行, 美国乔治亚大学的费德门教授也提出过。
第二种美术鉴赏程序
(1) 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感觉, 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由于感觉往往比较微妙, 甚至具有复合性, 学生要清晰而准确地表达比较困难, 因此可提供一些形容词供学生选择, 比如愉快、高雅、压抑、悲怆和深沉等。
(2) 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在找到和表达了感觉之后, 进而进入到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之中, 给我们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思考和分析, 可以从社会角度和形式角度进行。
(3) 作者想表达什么?
鼓励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4) 你喜欢这件作品?
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态度, 涉及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艺术风格、特点与创新等。在这一过程中, 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尤其对形式、气氛等方面的感觉, 但也要关注人类共同的正面价值追求。这种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也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其实这正是美国心理学家莎提亚所倡导的有效沟通方法中的引导法。
四、让学生体验学习, 鼓励学生在鉴赏教学中当“小先生”
有时候美术鉴赏活动往往成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活动, 学生要么是没有认真听课, 要么在听, 却几乎没有受到触动, 情绪和思维无法随教学而发生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当“小先生”的方法来变换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时, 可以是指派对美术有认识的同学担任“小先生”, 也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由学生自己争取, 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小先生”需要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 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收集素材和资料, 准备教案和演示文稿, 真正在讲台上对其他同学上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参与准备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而且由于同龄人或同学的身份, 可以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方式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 而是一种变化教学节奏、追求特殊教学效果的方式。
8.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习氛围;热点话题;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56-01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
现代高中生正处在由青涩向成熟的转变过渡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聪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索如何讲解作品 ( 灌输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思索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 ( 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 )。事实上,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喜好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鉴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新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力求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使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 韩熙载夜宴图 》 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引入当今热点话题,巧设悬念。例如,引用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 《 向日葵 》 在二十分钟内拍卖到近几亿人民币的报导,提出问题: 《向日葵》是何种画?大家听说过画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肯定比对课文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一堂完美的美术鉴赏课,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这样的“作品”相信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三、多鉴赏中国画,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有必要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误理论,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后面,疲于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三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通过鉴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新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做“触类而旁通” ,这样,新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 ,也不是进行“教育” ,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外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08-24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1-18
高中美术_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_湘教版08-06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06-29
高中美术的教学计划10-19
提高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质量的途径10-07
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实施体验式学习07-27
高中美术免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