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研究

2024-08-13

校本教研研究(共8篇)

1.校本教研研究 篇一

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报告

政史地组

小课题:如何提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部分学生的现状:开小差,上课就睡觉、下课就精神,听不进去;还有刚上课时如何组织教学(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课堂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如何达到教学目标,还有课堂纪律的维持,突发状况的处理等;学生参差不齐,分层教学是否对学生更公平,如何高效分层,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上课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教什么,怎么教。

产生问题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组内共同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频等影视资料,直观的教学工具等组织教学。

2、巧设巧引激发兴趣。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课内活动激发兴趣。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4、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听别人讲解,兴趣就更浓了。

改进措施:(教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反思: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究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兴可兴趣,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校本教研研究 篇二

一、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工作思路

1、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教学与研究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研究能为教学注入科学的成分,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经验是教学实践的结晶,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但又会给教师带来“思维定势”,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超越经验, 就必须走科研之路。学校强调每位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 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 在研究中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而充满智慧,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博览群书, 是丰富自身知识积累、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课余时间和寒暑假, 学校组织教师读专业书、理论书及有启迪有哲理的读物, 与智者对话, 让教师得到精神享受。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提高教师的行为教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3、提高教师研究课题的能力。

研究始于问题, 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要从问题入手,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新课改带来的大量的鲜活问题, 给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1) 要抓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学法指导是否到位等, 及时思考并作笔记。 (2) 要注重对自己工作中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体会进行提炼, 重视理论升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 宜小不宜大, 宜实不宜虚, 宜活不宜死。不必攀比大课题, 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 应尽量选择小课题, 以小见大, 做深做透做活。

4、提高教师的撰写论文能力。

教师撰写论文是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学校的做法:一是引导教师学写论文。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就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日常工作繁忙, 面对抽象的教育理论往往不容易学进去。学校就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和措施学习, 即结合写理论学, 结合撰写论文学, 结合教研组活动学, 结合理论测验学, 结合教学评比、指导竞赛学, 结合外出参观学等。二是指导教师论文写作。教师撰写论文题材, 要让教师选取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从写论文的最低要求出发, 鼓励教师从写观察一得、教育叙事、教学随笔之类开始, 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记录下来, 整理成较高的学术论文。三是建立论文的激励机制。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1篇论文交市县参评, 把论文获奖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把有无论文发表作为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一;对论文发表或获奖按级别给予奖励;召开校内教师论文评议会, 组织教研成果研究会, 出版论文集, 推广、宣传教研成果, 让教师能通过发表论文体现自身价值, 获得成就感。

二、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工作途径

我校立足校本教研, 将专家引领、学习观摩、课堂练兵、课后反思、同伴互助有机结合, 提高教师践行新课程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培养做法是:一是注重校本教研的全员性与常态化。学校坚持“把每一位教师当作良师来对待”的理念, 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 对新教师明确提出了做好“校级科研子课题”的研究;对中年教师规定了对“校级学科课题”的研究;对骨干教师要求参与“市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磨课”、“说课—上课—评课”、学期赛课相结合, 老中青互帮互促、互学互助, 使每一位教师看到自我发展的希望, 产生不断发展的欲望, 调动了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由全员性进一步深化为常态化。二是注重校本教研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1) 专题研讨, 专家引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校针对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 组织教师观看杨再隋、傅开国等专家和窦桂梅等名师的讲座资料片, 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来校举办专题研讨会、现场解答疑惑, 提高了老师们践行新课程的能力。 (2) 外出观摩, 学习取经。学校利用有限的经费, 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教师这一宝贵资源, 要求外出学习观摩的教师, 回校后必须上好一堂汇报课, 并向学校写出学习心得。 (3) 校际互动, 交流切磋。在同一所学校, 同一教师群体内部开展研讨交流, 难免会受到很多局限。为此, 学校把校本教研当做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与校外沟通与联系, 在立足校本的同时, 走出校园, 与优质教育学校接轨, 以“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 避免封闭式的校本教研。2003年以来,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58人次与县内凤鸣小学等7所学校进行教学交流活动30余次, 与清水小学、立新小学建立了长期的支教关系, 共计上观摩课45堂, 举办研讨会12次, 将老师们在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所获所悟来进行交流切磋, 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 (4) 搭建信息化平台, 变革研究方式。学校建立了网站, 并将学校所有电脑与远教共联, 组建局域网。让教师把撰写的教育论文、教学教案等上传到网站, 接受专家、教授更高层次的指导, 同时也便于同行互相交流。这种方式以教师自我教学为实践前提, 以教师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 使教师学习、反思和研究立足课学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 为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搭建很好的平台, 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结构和模式, 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三、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措施

学校把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 形成一整套学校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如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科研经费保障、科研年终考核等。学校运用教师访问卡、教研员和教师课后交流、教学反思和札记、听课后做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问题, 让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的快乐, 提高教师课程研究的自觉性。学校还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对于那些思想活跃, 敢于突破常规, 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3.校本教研需凸显“研究”特性 篇三

一、拟定适切的主题

如何让研讨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关键是找准找对并拟定适切的主题。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把握”。

首先是把握好拟定研究主题的来源。研究主题应当从课堂实践中来。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如数学教师对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数学期末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时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率非常高,于是教师开始反思,并通过集体研讨确定“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课题。

其次是把握好研究主题的方法。要从小切入点去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切忌大而全,太大太全的主题容易使研究精力分散,容易使研究停留在表层。也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应当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追求通过一次或者多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

再次是把握好主题的关联性。教研组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单个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最好能将一个个主题串联起来,主题之间做到有转有承,有呼有应,形成集聚效应。

二、创新教研方式

我们开展了视频观摩课。全校18位数学教师在每周二、三、四、五早上第一节课依次轮流上视频课,一轮结束,又重新开始新的一轮。我们把这种视频课作为创新校本教研方式的突破方向,努力实现教师观课、评课活动的两个转变,从而提升效能。

1.公开课由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上,较为困难的是难以察觉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状。有了视频课,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切片,将每个与示范课相关的切片进行互动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同样是“情境导入”,公开课教师可以先观看自己的“情境导入”,然后再观看多节示范课的“情境导入”,在两者对比后,则能较清晰地知道其中的差异。同样,教师平时可以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以及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多节不同类型课的横向比较,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单堂课的纵向评课向多堂课的横向切片式评课转变

以往的评课,多以单堂课为单位进行独立式的纵向评课,由于缺乏对比,评课往往泛泛而谈,不能深入,难以全面展开。而有了视频课,我们对示范课的优秀环节和公开课的环节进行横向切片对比,为评课者提供横向深入分析的操作平台。这种横向对比,一方面比较容易发现相同教学环节之间的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起到“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评课者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第三还为评课者的聚焦创造了条件,避免评课者意见散乱现象发生。比如我们将丰路静老师的视频课《分数的再认识》和金妍老师的视频课《乘法交换律》进行了分段处理,将两节课的猜想和验证部分分出来,先组织教师观看,然后开展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的讨论。从两个片段中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发现—提出—验证—建模。同时让教师体会到猜想需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据,而学生提出猜想后要请他们自己进行验证,这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用差异推动进取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共同受益?

首先,我们为每个教师制订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从源头上就把控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方向,实现教师培养方式的有教无类,因人而异;今年,学校针对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开展了一次以“让技术改变课堂”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年轻教师介绍z+z超级画板操作过程,有一个教师将二维和三维设计的绘图软件autocad用于数学教学中。这种活动一下子就提升了年轻教师“比学赶超”的氛围。

其次,把教师间的差异视为在教研活动中实行分工合作的资源。为了给这种分工合作创造条件,一方面促使老教师学习信息应用技术。我们学校这个学期实行家长和教师零距离接触活动,家长随时可以到学校观看教师上视频直播课(在特定教室),学校还规定上课时必须使用多媒体。这对稍上年纪的教师来说是个难题,因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上他们相对要弱一些。年轻教师以“让技术改变课堂”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促使他们向年轻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信息应用技术。另一方面,促使年轻教师重视学习实践教学经验。今年,学校开发了多堂实践课,由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主上,让年轻教师参与对课堂实际效果的测评。让实实在在的效果来说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讨教实际教学的经验。正是这种双向的促进设计,整个学校形成了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景象,使大家既学习了技能又增加了感情,让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得到自然的执行。

四、梳理并提升活动成果

4.校本教研研究 篇四

临渭区三张镇中心小学

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核心,更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走向了常规化。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常规搞调研,积极开展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快乐学习为目标,根植于学校常规工作,使教学、调研等工作环环相扣,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力的促进学校教研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强化备课管理和培训

(一)研读新课程标准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标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研读课程标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课程标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把脉。为此,我们组织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三个学段知识之间的衔接,掌握每个学段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每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为在授课中有效地把握教材深浅提供保障。

(二)研读教材

教材是完成课程标准的工具。北师大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更多地呈现出了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如何才能更好的应用好教材呢?如何才能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内涵?为此我们组织教师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和处理,能够就全册内容特点书写高质量的教材分析,掌握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写出整册和单元性教学计划。

(三)备课能力的研修

1、通过过程并不复杂的备课能力研修。

裸备——交流、思考——查阅资料、充实备课——小组交流,完善备课。

教师知其不足,才能对症下药,通过一定途径提高自己。

2、同题异构。

不同教师面对同一课题,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构建出差异教学,然后分别执教,请同伴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反,从而琢磨同一教学设计在课堂实现上的差异,以获得更深刻的教学经验,形成操作性强,使用方便的的教学设计。

3加强成熟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语文“六环五步”、数学“四环”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探究。按照中心校统一要求,我校给教师配备了“六环五步”、和 “四环”模式教案,切实引导教师认真研读,切合自己实际及时修改,以简单、规范地应用和方便实用的操作,切实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

4、教导处和教研中心加强教学设计的检查与评价。

学校教导处及时对同志的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评价,以提高教学效果。

5、定期进行优秀教案收集与奖评工作。

通过定期的优秀教案收集,以鼓励优秀,形成竞争,从而整合优秀资源,达到共享的目的。

二、落实课堂教学过程

(一)公开课

1、用“合作诊治”研究法,开展公开课课前“磨课”活动,通过磨课活动,解读教材和课标。

2、有针对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加强教学目标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习惯养成。

3、用比较研究法,开展“同题异构”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一公开课为契机,从细节入手,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以规范教师上课行为,已达到唤醒教师自觉研究意识的目的。

(二)加强教学目标确定与落实。

本学期,为提高大家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多次开展“议标—调标—试标—测标—定标”的教学目标确定训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加强语文“六环五步”、数学“四环”教学模式的探究,切实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多次组织专家报告的形式培训语文“六环五步”、数学“四环”教学模式的操作,并印制成熟教案供大家参考,以规范上课,使得课堂阵地有效落实。努力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结合优质课展示及时总结提高,以此促进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形成了我校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果。我校薛荣歌老师、张鸽老师的“六环五步瓢饮式”多篇教学设计获奖,被选中汇编成教案,全区交流。

(四)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评价,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四轮”听评课活动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我校提出了“四轮”听评课活动。四轮即“展、示、提、汇”。“展”是第一轮,即“公开展示课活动”;由我校中青年教师每人准备一节课,内容自选,以赛教的形式进行,组内评出优胜者。“示”是第二轮,即示范课,由各组第一轮推出的教学优胜者在集体研讨的前提下,进行全校示范教学,展示一节优质课。“提”是第三轮,指的是提高汇报课,由语数组安排一名教学艺术相对薄弱的教师,先由个人备课,再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订正后,该同志组织一节展示课,由组内同志共同评议,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人教学艺术。“汇”是第四轮,我校要求30岁以上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一节汇报课,通过汇报课,展示自己一学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上的收获,进行“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这样通过精心备课—集体研讨—认真上课—反思总结,形成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经过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老师们不怕上公开课了,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爱的,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极大地更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增加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三、课题研究初显成果

(一)思路清晰,认识明确

我校申报的区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常见的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研究》获批立项,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工作,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语文组的课题是《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1.认真研读教材,自主备课时有意识地确定好课文的读写(说)结合点。2.将精彩说话集和优秀的练笔集集中展示,并在班级中的交流。通过互评互阅,让孩子共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说)出更多的好片段。课题研究的过程是艰难的,课题组成员经历了刚开始的茫然,没有思路;在课题主持人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思考、讨论,最终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经过尝试研究,老师们的观念改变了,思路清晰了,认识明确了,不再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说课标、说教材” 获益多多

为进一步使我校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更好地提高掌握教材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我们按照上级安排,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说课标说教材”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标,并进行说课标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并写出了相关的说课标说教材文字稿,张鸽老师更是做出了知识树这样的课件。这项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从中获益多多,真正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三)集体备课,碰撞智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效的集体备课是融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开学初统一安排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在自身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定时间、定内容,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时坚持推门听课制度,要求每位教研组长每月对本组教师至少随堂听课一次,及时反馈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研修形式多样化 教师以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为主,以个人自主研修为辅,校本研修活动安排包含以下内容:

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结对互助、教研活动、教学竞赛。

总之,我们目前对校本研修的尝试还处于粗浅的探索认识阶段,要深化我们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我们实践、深化我们的研修,还有待于我们持之以恒积极坚持探索,希望各位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发展的方向,为我校出谋划策,力促我们茁壮成长。

三张镇中心小学

5.校本教研研究 篇五

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本学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二个提高,达到三个结合。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的提高;三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实践相结合,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相结合二,基本原则及主要研究目标

立足本校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是我校的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

三、确定课题:

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我校对问题小组提交的问题进行讨论确定了语文组课题为高段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底段识字教学的研究;数学为高段应用题教学,底段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丰富教研形式,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

1、集体备课,加强教学反思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基本思路是“提前备课,说课,集体评议、个人完善,注重反思”18个字。即教师提前三个课时备课,然后采取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

2、促骨干成长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研实践能力,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专业引领作用,鼓励教师每学期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3、课堂展示

利用个人研究课题汇报课这一契机,使教师的研究进展情况和个人专业成长状况能得到充分展示,使全体教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听、评、议都能得到提高。

4、开展交流

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人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教学的共同发展。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学期适时召开教学论文交流会。无论是教学所得,还是教研所获,都可以在会上交流。我们不求观点完美,但求要有所思、所想,对共同关心的无论成功经验,还是教研的热点、困惑,都可以进行交流,随时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依托课例,运用“三段”“两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每学期在各学科中确定一个

研究主题,选择一节课的内容,指定教师执教,同学科教师参与,依靠集体智慧,探究教学发展方向。这样,整个课例研究过程经过“提出研究问题,策划教法(集体活 动)——第一次执教,修改教案(集体活动)——第二次执教,总结提升(集体活动)”三个阶段:第一次执教后授课教师反思,第二次执教后再反思。

每周都要开展研究活动,教研组长对每周的集体备课要进行细致分工。每周均安排一个主备课人进行认真备课,之后利用周三下午的学后时间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说课,将说、评、议、讲课规范化、实用化。待该课实际授课后大家再集中评议,写出教学反思。使教师每次活动后都有所得。

四、成果与表述:

1、学校管理机制健全。

2、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健全。

3、教师的论文和反思规范、有理性思考,力争装订成册。

4、优秀校本教研个例、案例、课题研究、教学故事等形成集子

界首小学

6.校本教研研究 篇六

摘要: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以学校教研组、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为课题,教师间自主教研或教研组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数学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关键词: 校本教研

案例分析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在数学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技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活用教材。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下面就是我对校本教研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些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的呈现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标准》中则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题组老师们精心设计教材,以“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007年四月中旬,我校青年教师李玲执教该课参加柳州市柳南区举办的第一届《广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课题开题会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为了上好这节赛教课,课题组老师们和李玲老师仔细钻研教学内容,运用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组合人教版的教材。全课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运用看、摸、比、摆、数等方法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整节教学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

活动

一、激趣导入,激活学生思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涂色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面有大小之分,为面积的概念的建立创设了情境。活动

二、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通过动手摸一摸,使学生全面建立物体表面的面积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感知物体表面的有大有小;通过平面图形的观察比较,建立封闭图形的面积概念,直观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活动

三、操作探索,认识面积单位。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面积单位,李玲老师设计了一组学生活动,比较三张不同颜色卡纸的大小。先是重叠比较得出两种颜色卡纸大小,然后到重叠不能比较卡纸出大小,引起矛盾冲突,接着让学生利用学具方格子摆一摆,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答案。然后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让学生发现方格子大小不同,不能得出正确的比较结果,自然引出比较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概念。这个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探究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2.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上数学课时,课题组的老师努力创设儿童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案例2:北师大教材十一册《旅游费用》一课,全课设计:从欣赏桂林山水引入,让学生在欣赏熟悉的桂林风光的同时,为小军和乐乐两家人选择最省钱的旅游方案,学生非常高兴的投入学习中,积极的展开小组讨论,选择出最省钱的旅游方案。除了书上提供的解决思路,部分学生还利用大人和小孩的人数直接就判断出哪一种方案省钱,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向以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更多的表现机会。尤其在《旅游费用》学习的最后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人设计最省钱的旅游方案。学生第一次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平时很熟悉的旅游,并第一次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教材的生活性。

3.善于利用课堂教育资源,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应对无措,往往错失良机。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案例3:大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在举生活实例的教学环节中,一名学生举例:在地球上月亮肯定是东边升起,不可能是西边升起。而在金星上月亮肯定是西边升起的,不可能从东边升起。当时,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学生举例是否正确,现场出现了暂时的冷场。授课老师马上抓住这个教学资源,表扬这个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鼓励全班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建议大家在课后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得出正确答案。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气氛没有受到影响。假如授课老师当时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教育资源,而是忽略,直接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就会错失。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

在校本教研研究活动过程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逐渐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我都能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校本教研研究活动促进了我的成长。2007年4月中旬,我参加柳州市柳南区新课改赛教课,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荣获一等奖。4.困惑和解决方法。

在校本研究期间,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执教教师如何根据自已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的发挥其主动性.?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新课程研究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解决的方法:就是从课堂教学案例入手―― 同一个教学内容,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教学启示。1.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2.开展教师一帮一结队子帮教活动。3.观看名师优秀课例,进行课例分析。

4.从教学反思中反思自已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改进。

5.阅读《数学教学论》、《赏识你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引领心灵》等书籍,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善学才能善教,善学才能善研

7.校本教研研究 篇七

一、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高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认识

新课改以来, 我们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校本研究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绩, 也存在诸如教研流于形式、追求功利、理念陈旧、效果不佳等不少问题。实践使我们领悟到,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理解校本教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一) 进一步强化校本意识

学校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发生地, 教研工作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课堂, 自下而上地发现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设计新措施。校本教研坚持“为了学校, 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的基本准则。因此,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 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也就意味着, 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 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教学的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安排学校的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所以, 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找准学校定位, 选好问题切入点, 拟出近、中、长期计划, 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

(二) 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有教育专家对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多重角色作了如下定位: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组织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我认为“设计”需要谋划研究, “发现”需要潜心研究, “促进”需要方法研究, “管理”需要艺术研究, “合作”需要技巧研究, “引导”更需深入研究。因此, 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教师。教师不学习, 工作就会平庸;教师不研究, 教学就会凝固;教师不反思, 研究必然层次低。学校的管理者应从尊重做起, 从关怀起步,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 切实地抓好落实校本教研的各项工作。

(三) 校本教研的基本操作过程

一般地说, 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 本着“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 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 经历四个必要过程。

1. 问题。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问题、自己的问题。

2. 设计。

主要指教学设计, 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 而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想、策划及行动方案。

3. 行动。

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对教师而言, 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这种行动要注意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 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4. 总结 (反思) 。

某问题研究基本结束, 必须进行总结, 这一总结既是这一问题的终结, 又是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研究的中介。

上述四个环节构成了校本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校本研究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认真研究, 把握好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进程

要发展县域校本教研工作, 必须面对现实, 研究目前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状态, 找准校本教研的突破口, 当前重点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 凸显教师的主体性, 搞好“草根式”教研

“草根式”教研是指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际中自主发现问题, 并付之于思考、分析、解决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的行动研究方式。称之为“草根”是形象说明教研方式像草一样牢牢扎根于土壤中, 是土生土长、紧密联系实际的意思。抓好“草根式”教研活动要注意三个方面。

1. 引导教师开动脑筋, 思辨、探究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 如从旧的案例中找出新问题, 从小的事件中悟出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大、可小, 但务必是自己要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期待研究主体的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

2. 指导教师提高研究能力。

第一, 要指导好教师的学习。使他们为解决问题去找理论支撑, 找证据支持, “学然后知不足”, 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第二, 搞好方法指导。加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要求的学习, 指导教师学会在实践中找准切入点, 抓住根本点。以观察、行动、反思为主要方式, 重行动研究, 采取案例分析、问题会议、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第三, 要指导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成果, 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研究日志、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学故事, 以鲜活的原生态资料留下自己的研究足迹。

3. 过程性管理要做到“三有”。

学期初, 学校要制订好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要选好自己的研究课题;期末要有总结, 主要以论文的方式展现, 或以其他方式表现成果;阶段中要有评价奖励, 可采取层层选拔的方式展现成果, 并以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给予表彰奖励。

(二) 立足全员性, 抓好“三课”活动

所谓“三课”活动即“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这种活动是我们经常采取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多年来, 广大教师认真参与,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抓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要认识到过去的“三课”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 “三课”把握不均衡, 有些活动结构失调。“说”、“讲”、“评”中重“讲”轻“说”、轻“评”。但很多人往往重视讲课, 认真准备, 争取“讲”出好效果;说课、评课则准备不足, 尤其是评课准备不足。在评课的过程中, 有的教师或无能力评价, 有的虽有能力但有不愿得罪人的心理, 只说好不说不足, 或对不足轻描淡写, 以至评课环节普遍不力、不实。第二, 有些活动的深度不够。探究活动模式化, 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 层次低, 随意性较强。第三, 有些活动全员性不够。讲课时听课人多, 评课时因无制度约束而参与人数较少, 或者参与活动不积极, 态度不端正。虽然各地情况不完全相同, 但整体活动效果的确不容乐观。因此, 这项工作必须加强。

2. 注重全员性, 全面推进。

中小学教师是活动的主体, 要全员参与。每个教师都既是讲课、说课、评课的主体, 又是评课的对象。时间、场合不同, 扮演角色不同, 但都要给足机会, 这样才能充分深入地开展好这项活动。第一,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有的以校为本, 有的分片进行, 要定出常态化的活动方案;要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形式、定主持人、定活动要求。第二, 要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化发展标兵是活动的领军人物, 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可采用师徒制、一帮一等组织方式, 以这些优秀教师带动、促进整个活动深入开展。第三, 建立研训一体的责任网络。“三课”的开展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是优秀教师不断磨砺的重要阵地, 其过程既是研讨, 又是培训。要建立各中心校和各镇学校的“三课”活动的组织网络, 明确人员构成、责任要求, 明确任务分工, 以有力地督查、促进、推进工作。各单位的这项工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 业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 要充分发挥好业务助理、优秀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三) 以教学评估为重要平台, 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开展好县域学校教学评估工作要注意三个问题。

1. 注意工作步骤的科学性。

首先必须做好每个教师的评估工作, 包括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和学生评价、学校领导终评等工作;其次, 要做好学校自我评估工作, 包括领导班子向教师通报情况, 征求教师及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 落实好自我评估的最终结果。两类评估最后都要落到实处:填写评估报告书, 在确保教学正常进行下, 按照评估的工作要求, 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进程, 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2. 要实事求, 客观公平。

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应该是一个严密流畅的过程。第一, 要指导教师学好评估标准, 把握其实质内容, 这是教师自评工作和其他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二, 要调适好教师的思想状态, 多从正面引导, 使教师能积极、认真地对待教学评估工作;第三, 要严格执行评价标准, 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发扬民主, 争取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值得说明的是, 各学校的教师评估标准应定的高一点, 评价等级如“优秀”、“良好”、“一般”的比例要适当, 以保证下次评估有进步空间。

3. 要积极倡导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

启动“草根式”教研工作, 要首先引导教师认真反思, 查找问题, 确立个性鲜明的课题, 才能尽快进入行动研究。例如, 我县开展“三课”活动, 之所以要以校为本, 分片教研, 是因为我们要强化机制, 按照省的统一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其基本模式是5人听课研究组共同听课、和主讲人进行课例研讨。由于大家彼此熟悉, 这种模式能形成共同切磋交流的研讨气氛, 研讨有针对性:既有面上的代表性, 又有深入的探讨;既有某一环节的各抒己见, 也可有研讨生成后的共识;既有对他人的教学设计的理解与评议, 也有基于本身的思考, 活动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来讲, 小学的语文、数学或初中的语、数、外学科能达到这种规模要求, 而小学的英语、思品、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 初中语、数、外之外的其他学科则达不到这样的规模要求, 而要由中心校或学校开展分片教研活动, 小学可立足于乡内, 初中则立足于跨校甚至于跨乡进行教研活动。

三、加强协调、整合, 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的进一步推进必须和当前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结合, 一体推进, 并达到校本教研和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 结合教学常规工作, 全面推进学校校本教研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 是学校的基本的制度, 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 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和制度保障。认真执行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认真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教师角色定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工作重心转移, 能够使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这种动力必然会强化教学常规的执行。例如, 我县很多教师都能够合理地留批作业, 认真研究改进、提高作业留批质量的措施, 从而实现了常规与研究的双促进。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认真谋划, 科学安排, 一定会使常规教学和校本教研协调推进。

常规为本, 教研取胜。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力保证。教师在执行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将其置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心态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就是提倡教师在常规工作中进行既不脱离实际、又为明了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行动研究”。

(二) 结合当前主要工作, 大力推进校本教研

1. 和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

要从研究如何引导师生共同读书, 诵读中华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让书香溢满校园做起;从如何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做起;从加强艺术教育、如何有效提高审美趣味做起。要不断营造获得新知为荣和获得真知高于一切的为师精神的浓厚氛围。

2. 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要让过关课和高效课堂成为“三课”活动的重要载体, 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研讨的主要理念标准, 加强课程管理, 建立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教学问题积累与教学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 和数字校园、社区校园建设结合起来。

让先进的技术支持成为研究深入的羽翼, 让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模式更科学, 更有效。

(三) 结合制度建设, 深入推进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开展必须要有制度做保障, 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 是校本教研开展的必然要求。

1. 建立教师教研的专业支持制度。

县教研室是专业支持的主要机构, 各科教研员是本学科教研的引领者, 负责本学科教研工作的具体安排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指导工作, 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 使教研工作阵地前移, 重心下移, 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学一线的校本教研工作。

学校要创造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专业支持环境, 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聘请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做学校教研指导, 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名师讲课、学术报告等形式, 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帮助。

2. 建立民主教学的教研制度。

要结合学校的民主制度建设, 建立民主的教学制度, 尊重和保护教师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加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 不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 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表现和创新的宽松环境和充足机会。

3. 建立学校领导的引导和服务保障制度。

校长作为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和身体力行者, 要以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 主动、积极参加活动, 领导教研工作。学校要整合各方面力量, 形成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整体合力, 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经费、物质保障, 建立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和调动全体教师从事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1-04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展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初向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了“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同年,经有关专家组审定,本课题被确定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A类课题。

一、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属应用性、实践性的研究,以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干力量,由教研机构组织研究团队深入农村学校,在指导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建立、健全、推广农村校本教研运行机制。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比较法、文献法和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研究,并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迁移为校本研修策略,如:主题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等。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们多次组织总课题组成员、子课题组负责人及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负责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查阅了大量研究文献,数次组织骨干力量开展调研和督查活动,研制了多种考量形式和工具调查了解校本教研的实施状况,广泛开展了各种教育科研交流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推进和成果的真实可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遵循的技术路线为:调查了解→发现问题→课题假设→理论论证→探究策略→实践验证→撰写报告→推广普及。主要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校本教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

1??成立机构,整体联动

校本教研机构的建立必须能促进和协调各区域、各学校、各教研组的整体推进,各县区教育局长和校长都必须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负责人。来宾市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分别成立了市、县、乡(校)级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小组,各级机构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层层把关。各教研机构的成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落实,确保校本教研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整体联动。

2??建立机制,制度支撑,确保有效实施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来宾市教学质量与教育科研评价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方案。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还把以“主题教研”为主要载体的教师成长项目作为来宾市教育“十一五”规划十大项目之一。机制的建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各县政府、教育局也极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召开相应会议,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各学校热情地投入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3??构建高效教研网络,全面推进校本教研

为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教科所作为校本教研核心机构还构建了“教科所—教研室—科研处(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教师”的比较完备的纵向网络,并通过教科所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各高中与区内外学校建立合作科研关系,乡镇中小学积极开展区域内联片教研,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横向网络。校本教研在纵向网络的组织和牵引下迅速地在横向上延伸和扩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办学品位提升。

4??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植校本教研领军人物

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不能缺少“外援式”的“洋专家”,也不能缺少自己培植的“土专家”。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中教师采用最多的相互研究提高的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来宾市先后组建了骨干教师讲师团,启动了来宾市“名师工程”项目,改革了学科中心组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还不定期地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课题开展以来,先后评选出来宾市“教坛名师”20名、“学科带头人”30名、“教坛新秀”30名,有15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他们不仅是校本教研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来宾市开展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5??改进教研员教研方式,在深度上对校本教研进行引领和指导

教研员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引领者,学校、教师都希望得到教研员的资源扶持和方法指导。我们的教研员深入教学低位,从低位上参与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在与教师的共同研究中,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全程参与研究过程,及时跟进实施引领,悉心指导研究方法,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6??实施过程调研和评估,促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

实施校本教研过程调研和评估是修正目标、调整策略、完善措施、深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调研和评估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其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调研和评估,让教研组、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并在不断参与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了巡查与指导机制,由组长牵头,带领以教科所教研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情况进行调研与督查。在调研活动中,调研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参与教研组、课题组的教研活动,检查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和效果,对调研的情况及时通报,树立典范,纠正不足。在评估中,我们把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其他教育科研评价紧密结合,《来宾市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等与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等相关制度互为补充和完善,同时规定对校本教研开展得不好的学校,在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时,尽管总分比较高,也要降格以评。对教师的评价则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情况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续聘挂钩。有效的调研和评价促进了校本教研健康良性地开展。

(二)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与策略

1??做好自我反思,做到“三思”、“三写”

反思教学活动要做到“三思”:教学前反思备课思路,寻找最佳上课方案,提高备课的质量;教学中反思教情和学情,及时改变教法,提高课堂的质量;教学后反思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认识活动要做到“三写”: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后记,每月写一个教学案例,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

2??做实集体研讨,做到“四研”、“四有”

“四研”即研讨一篇教改文章或一位本校教师的经验;研讨一节公开课;研讨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研讨一周测试的试题。“四有”即有规定的时间,有固定的场所,有全员的参与,有详细的记录。

3??落实听课制度,做到“两开”、“两记”

“两开”,一是指“开门听课”,任何一位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听其他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开门听课”每学期要达到15节以上;二是指“开窗评课”,听课后,要求听课教师要与上课教师敞开心扉交流,评课时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要求评价至少有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即“1+1”式评价。听课中的“两记”,一是记录上课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记录自己对本节课的评价及听课的体会。

4??实行新老结对,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做到“五互”、“五常”

新老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协同作战,是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战斗团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的主要标志。“五互”包括:“互结对子”,先由新教师主动寻师,再由教研组协调牵线,最后学校下文确定,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和自己“中意”的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互相切磋”,即新教师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有关教学的设计、方法及难点、疑点,指导教师也应毫无保留地向新教师坦诚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互看教案”,即每一个教案写成后,在正式上课前,新老教师都应主动地看对方的教案,以便更好地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互相听课”,即新教师原则上在每一节新课前,尽量先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20次,指导教师也要尽量听新教师的课,每学期不少于8次。“互为评价”,即每学期结束后,新老教师都要对“新老结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五常”即常问好、常交心、常提醒、常帮忙、常鼓励。

5??重视专业引领,做到“一引”、“一促”

“一引”是指引进校外专家、学者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一促”是指促本校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6??实行校本教研的评价奖励制度,做到“六查”、“六评”

“六查”、“六评”即每学期检查教案2次,主要看每周写教学后记的情况,并评选优秀教案;每学期交5篇案例分析和1篇教学论文,并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学论文;每学年检查“微型课题”的实施情况,评选优秀“微型课题”优秀成果;每周检查各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每学年评选教研活动先进单位;每学期检查听课记录2次,并评选优秀听课记录;每学期检查“新老对子”工作情况,并评选优秀“新老对子”。

(三)创新实施几种适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主题式校本教研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式教研是克服传统教研弊端的有效手段。以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的主题式教研为例,“问题研究、主题研究、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两个部分、四个层级的教研有如下建构: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产生”,是基础结构。问题产生的途径都是教师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从各种途径产生的问题由教师记入《教学问题记录本》,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第二部分属于“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结构。

四个层级的教研活动如下:

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敏感性,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挖掘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做到“发现问题有价值、分析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力度、问题处理有效果”。对一般的教学问题由教师个人单独解决,并认真填写《教学问题记录本》,学校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

主题研究——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学主题是指教师在同一学科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涉及教学内容或学生知识能力的某一方面的不足,具有普通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教学主题研究由教研组承担,教研组可选择学校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归纳出来的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本教研组的实际自行拟定。主题研究的程序一般按照“主题讨论→主题实证→实证反思→再次实证→研究结论”来进行,采取多回合的研究,促使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圆满解决。主题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用实践证明假设,研究结论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研组长负责主持本组的主题研究,认真填写《主题研究记录本》。

专题研究——跨学科的教学会诊。教学问题会诊应确定一个中心专题,会诊专题在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中经过提炼、合并、升华而产生。会诊的专题应该是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教导处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分析、归纳后确定。教学问题会诊是围绕一个专题,抽调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集中进行会诊,每次参加会诊的教师以10人左右为宜。会诊时要指定一名主持人和记录人,一般按“查摆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程序进行。每次会诊结束后,学校要打印会诊记录表,及时发放到各教研组,让全体教师共享资源。

课题研究——骨干教师的集体攻关。鼓励教师申报承担各级别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方式解决教育科学难题,形成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群。

在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归纳、提升,逐渐形成了以“教育教学问题”为核心内容,以课例为载体,以“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专业引领”为主要手段,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2??基于网络媒体的校本教研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建立学校教研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听课评课均可在网上完成,校园网与远程教学资源网、因特网对接,教师可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式教研与传统教研方式相结合,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来宾市象州中心小学就是以“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落户学校为契机,自筹资金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学校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对教育教学录像及讲座进行观摩,结合个人教学进行评课议课;利用论坛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评课、教学经验交流;建立网络教研夹;通过管理软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掌握教师登陆网站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和指导。

3??联片式校本教研

联片校本教研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联合片区内各校,重点研究解决所在片区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是实现不同学校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教研组织方式。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倡导各县(市、区)努力培植优势学校,开展联片教研,形成以忻城县古蓬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中心校—各片区—各村校—各教研组长—老师”五级一线的联片教研形式。这一教研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心校到中心教研组、中心校到村完小、村完小到教研组、教研组到教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群体互动,和谐发展。每个层级有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研究制度、工作计划、内容、措施和考核方案,确保各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主要运作方式为: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确保联片教研有效开展→确立研究主题,开展联片会诊→敞开课堂教学,加强合作交流→加强联片磨课,注重过程优化→组织精干力量,实行送教到校。

(四)探索出一条实用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

针对当前教研团队构建中出现的要求简单、管理粗放、团体松散、研究放任、方向漂游等问题,在课题实践伊始,我们就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和深入的交流研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尝试,形成了武宣县中学教研沙龙和教研智囊小组、来宾市四中规范化集体备课小组和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名校名师引领小组等研修团队,以科研小组、教师沙龙、研究联盟、教研俱乐部等形式出现,以培育团队精神为核心,以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四种意识(自觉、有效、以校为本和创新)和处理好三个合作关系(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提升自我;以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共促发展;以专业的引领,打造精英团队)。构建有效教研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团队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一边研究、一边发现、一边完善,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科研之路上不断探索中前进。

(五)培养了一批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和骨干教研队伍

建立实验基地是课题实验得以顺利推进的措施之一。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校本教研基地学校21所,另有自治区级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学校3所,广西第一批基地教育科研基地学校3所。这些基地学校是从教研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氛围较浓厚的来宾市各中小学中遴选出来的。

实践证明,基地学校建设不仅积极地影响、辐射和带动了相关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而且在创建基地学校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优秀教师、优秀成果。来宾市教科所先后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先进集体,被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基金会确定为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组织单位,来宾市第一中学、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评为广西校本教研先进集体,部分市、县级教研员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教研先进个人荣誉,更多的校本教研优秀成果获得奖励和推广。在2010年底的广西“校本教研”项目经验总结交流会上,来宾市教科所作为全区唯一的教科所代表单位作校本教研经验介绍,还受邀参加区外校本教研经验交流,广东省湛江市专程到来宾市参观学习。2011年,来宾市教科所、武宣县中学的校本教研经验成果被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单位推荐由《广西教育》杂志公开发表。课题组成员周咏冰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植树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2011年第3期上。同时,更多的教师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获得快速成长,总课题组成员、各单位校本教研项目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等成为来宾市骨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研究反思

(一)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体现不甚理想

我们发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宾市大多数学校已开始重视教师的学习和研讨,注重引导教师的教学反思,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学校在引导教师对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理解上,差距还较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此外,教师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教学研究的开展;经费和资料不足,制约了教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不同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氛围差异较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教师精神面貌好的学校,校本教研氛围浓厚,反之则一潭死水。在一些学校中不少教师在其学历达标、职称评上后,教研、培训、科研的热情陡减,校本教研只是部分教师的事情,未能体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性。

(三)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师群体间互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校本教研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点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多数教师愿意与同行探讨和交流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希望多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但涉及到具体内容时,却发现其在主体精神和研究能力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研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教材教法,源于自己的问题过少,校本教研的核心内涵未能真正体现;二是教师对围绕课例的教研高度认可,说明其喜欢模仿、缺乏创造性;三是教师们的反思文章写得很多,但在内容上似乎多数只是自己回顾有关疑问或问题,而不是在某种困惑的驱动下,为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说明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四是从教师群体视角来看,相当多的教师将自己局限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全方位互动的现象还不明显,认为“隔行如隔山”,其他学科的教研与自己无关。因此,如何在校本教研的理念下,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成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个重要课题。

(四)教研中学科差异、学段差异明显

无论从教师参与调查的情况、还是教师对教研成效的反映来看,来宾市校本教研偏科现象非常明显。校本教研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几个中考、高考学科,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小学科的研究积极性不高。从一些学校教研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小学科教师除参加技能比赛、演出等活动外,涉及自身内涵发展的活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明确显示了中小学教研偏向考试科目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此外,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校本教研中,以初中学段最为薄弱。学校领导对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小学、高中高于初中。如何提高初中校本教研的质量应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暑假初中作文开头素材下一篇:看上去很美教育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