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2024-06-18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共8篇)

1.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一

1、汽车是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答:以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汽车都是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和附属设备等组成,

2、汽车主要的性能参数有哪些?

答:汽车主要的性能参数有动力性参数和经济性参数,主要包括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最小转弯半径、百公里平均燃油消耗量。

第二章 能源与汽车

1、汽油牌号和柴油牌号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答:汽油的燃烧平稳性即抗爆震性用辛烷植含量来衡量,一般用辛烷植含量来标注汽油的牌号,如90#、93#、97#、汽油其辛烷植分别为90、93、97。

柴油的牌号有0#、10#、20#、35#、50#,其中数字表示凝点的零下温度、数字凝点,凝点越低,价格也越高,如20#柴油表示凝点是零下20度。

2、汽车使用的材料有哪些?

答:汽车使用的材料有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包括燃油、润滑油、润滑脂、制动液、冷却液、防动液 、减振液、橡胶制品、摩檫材料。金属材料有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

汽车的一般布置与车身

1、客车的发动机有哪几种布置形式?

答:客车多采用双轴或多轴底盘、后轮驱动,根据发动机布置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发动机布置于车身前方的内部;发动机布置于车身后方的内部;发动机布置于车身中部底盘的下面。

2、材料力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保证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设计构件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工作原理

1、发动机在汽车上起何作用?

答: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将燃料燃烧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为汽车提供动力,

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在于:着火方式不同,所用燃料不同,混合气形成方式不同,压缩比高低不同。

机体组与曲柄连杆机构

1、飞轮在汽车上起什么作用?

答:飞轮在汽车的作用是通过储存和释放能量来提高发动机运转的均匀性和改善发动机克服短暂的超负荷的能力,并将发动机的动力传给变速器。

2、曲轴为什么要进行轴向定位?

答:发动机工作时,离合器通过飞轮作用于曲轴上轴向力使曲轴产生轴向窜动的趋势,曲轴的轴向窜动将破坏曲柄连杆机构各零件正确 的轴向位置,所以必须采用限位措施限制轴向间隙

配气机构

1、发动机为什么要有气门间隙?

答: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及其传动件将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如果气门及其传动件之间在冷太时无间隙或间隙过小,在热太下它们受热膨胀就会关闭不严,使发动机在压缩和做工中漏气,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为此冷太装配时

必须留有合适的间隙,以补偿热膨胀量。

2、什么叫配气相位?什么叫配气相位图?

答:进气门、排气门的实际工作时刻与时段称为配气相位。精确的配气相称为气门正时,用曲轴转角表示配气相位的图称为配气相位图。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

1、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作用是什么?

答: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作用是根据发动机的要求,适时自动配出数量和浓度均与不同工况相适应的可燃混合气,供给气缸燃烧做工,然后经净化将废气排入大气

2、发动机的转速及曲轴位置传感器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

答:发动机的转速及曲轴位置传感器是用来检测发动机的转速、识别活塞上止点的位置,给ECU提供选取合适的喷油时刻和点火时刻。它的类型有三种:电磁脉冲式、霍尔效应式和光电式。

2.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二

关键词:姓名称谓,基础理论,字音标准

一、姓名称谓与汉语基础知识的关系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独一无二、响亮悦耳、完整美观、含义丰富、寓意深刻的好名字。取名字很有考究, 它与易经理论、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史学、宗法文化和现代众多科学知识有关, 从而发展成为一门命名学。怎样才算一个好名字?是凭一个姓加名就组合成独具匠心的名字, 还是名字使用率较高的字, 是依八字命理量身订做, 还是其他。

掌握汉语基础理论知识对取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第一, 名字是用来称呼的, 从语音、词汇理论入手, 可深度分析名字的听觉效果;第二, 名字是用来书写记载的, 从汉文字知识入手, 可探析名字的视觉效果;第三, 名字是交流交际必备, 从跨语言交际理论入手, 可以探知一个名字的汉化西化程度。接下来, 我们就从几个重要理论知识入手, 分析取名字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字音的选择标准

人类的祖先们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都是用语言来沟通的, 所以名字的字音很重要。听来响亮, 顺畅, 不吞音, 不别嘴, 不绕口, 不要谐音不好, 不被人取笑。

1. 忌讳多音字

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 从古到今, 由于通假字、方音与普通话共存、文白异读、地域差异、汉字的简化等语言现象, 造就了汉字多多音字的特点。姓氏中存在多音字, 如查、区、仇、朴、祭、尉迟、盖等等, 一般, 姓氏中的多音字有它固定选择的唯一读法, 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 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

然而, 取名是很忌讳多音字的, 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太影响社会交际了。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乐乐乐”。本来姓都是一个多音字了, 这样统计下来, 有八种读法。即相当于该学生可以有八种呼叫他的方式, 给交际带来困扰。因此取名字一定要避开多音字的选择。

2. 忌取绕口字

绕口字就是读起来不顺口、费力、发音困难的字, 这主要是由于姓和名的声母和韵母相同或相似引起的。比如, 汪文威、包波帮, 姓和名的声母相同, 同样, 张昌商、胡楚父、傅祝夫的韵母相同, 读来明显感到费力、别扭。一些语言学者还指出, 除了避免声母和韵母相同外, 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读起来响亮, 如“昂”“司马光”, 韵腹即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 如“达”、“帅”、“宝”的响亮程度较高。

3. 忌取不雅的谐音

有些名字, 表面上看非常高雅, 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 便很容易成为别人嘲弄和开玩笑的谈资。产生某种滑稽的喜剧效果, 严重挫伤其自尊心, 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如朱逸群 (猪一群) 、杨宜芝 (杨一只) 、杜子腾 (肚子疼) 、宫岸菊 (公安局) 、陶华韵 (桃花运) 等等表面上看来取得文雅, 谐音一不好, 就会闹出笑话。

另外, 有些家庭给孩子取名字时, 喜欢父母的姓相合。比如爸爸姓舒、妈妈姓夏, 女儿就叫“舒夏”。但若父母姓相合产生了不雅的谐音, 如朱罗、夏刘、魏朱等等。

4. 忌用同声调

姓和名的声调完全相同, 如柳景选、沈海梗等等, 这样的名字听起别扭, 好像不能一口气读完似的。四声声调是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有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话像在唱歌, 声调给我们汉语增添了魅力。所以不论是取名还是其他, 若声调相同, 都不能让言词、表达悦耳动听。

5. 第二个字忌用姓氏的韵母作零声母取名字

第二个字不能用姓氏的韵母零声母做名字。比方说叫“孙恩”的“恩”字很容易就被“孙”字给吃掉了, 尤其是高喊时。就好像光在喊“孙”这个字一样。

三、其他一些重要的汉语知识对取名字的影响

字音的选择, 对取名字很重要, 而了解和掌握一些其他重要的汉语知识对取名字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其体现在:

1. 避免使用生僻字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 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名用生僻字, 真的是为“名”所累、受“名”所困。一方面, 计算机输不出, 在登记、存款等很多业务的办理方面都会挫伤自己的办事效率;一方面, 在交际上, 由于生僻, 大家不认识, 读不出来, 不敢读, 读了怕人耻笑, 产生了不愉快心理, 从而就可能减少交流。所以为了自己方便, 也为了别人方便, 不要在生僻字里去找“麻烦”。

2. 避免用太洋化的名字

名字的“洋化”体现在名字听上去像国外的人名, 如谢辽查、李约翰、马丁、张彼得、田中惠子等等, 还有如有些取四五个字多的名字, 更有甚者就是在全国出名的“赵C”。赵C这个名字经过多番周折, 虽然最后也办理了身份证签发。但却引发了无数关于名字的思考。赞同者认为, 取名自由, 公民的姓名权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 名字的个性化能充分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也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 避免笔画太多, 笔画均匀的名字更符合审美标准

笔画太多, 看上去繁琐复杂, 不仅要避免笔画太多, 而且还要做到笔画均匀, 整体美观。比如“丁鑫”, “丁”字二画, “鑫”字却有24画, 让人感觉头轻脚重, 语音尚且不说 (两个字同韵母) , 视觉上就很不舒服。像“张柏芝、张娜拉”这样的名字的结构就很均匀, 看上去很舒服, 写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三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作为一种感觉媒体,图像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眼睛是比耳朵可靠的见证。”[1]我国也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一目了然”等俗语,这些说法都道出了视觉在认识上具有其它感官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也反映了具有视觉效果的图像在信息传递中的独特效果。

如今是一个图像丰富乃至迅猛膨胀的时代,各种纷繁的广告影像到创意的形象设计随处可见,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不断吸引、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当然课堂教学也会受其影响。众多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在许多高校多媒体教学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所的关注,于是大量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模式,但仍有不少多媒体教学虽然使用了课件,却只有教材内容的摘录和翻版,通篇的文字,形式单一。这种以“照课件宣读”的多媒体教学,不仅对学习者的学习是无效的,而且对多媒体教学本身也是无效的。所以,如何让学习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是“现代汉语”教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Mayer(理查德·梅耶)在Anderson的图式理论(1983)、Wittrock的生成学习理论(1990)、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1986)、Baddeley工作记忆模式(1986)和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1988)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科学实验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理论,他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是一种用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的信息”[2],其中“画面”指“用图像形式(pictorial)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像(包括插图、图表、照片和地图)或动态图像(包括动画和录像带)”[3]。可见,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将图像知识,即“画面”作为多媒体教学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他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图1)集中体现了学习者接受图像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认知过程,具体解释如下:

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材料(画面和语词),当信息呈现给眼睛(如插图、动画、录像或屏幕文本)和耳朵(解说或非言语声音)时,学习者开始在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中加工信息。这时语词和图像在感觉记忆中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图中的工作记忆是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根据容量有限原则,只有少量的图像在工作记忆中保存,根据主动加工假设,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选择相关语词和图像,在听觉和视觉记忆中加工相关的语词和图像,然后在选择和加工中的语词和图像中建立内在联系并形成一致的言语心理模型和图像心理模型;最后,学习者将言语心理模型和图像心理模型和先前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形成有意义的学习(Mayer,1997)。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的分析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现代汉语”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深入探索多媒体教学中的图像知识的呈现内容和方式。

图1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

三、实验研究

国内汉语学界多从理论上讨论多媒体教学和优劣,尚无与汉语教学相联系的实证研究,本文旨在为提高“现代汉语”学习绩效,通过多媒体学习实验,考察多媒体教学中图像知识的有无对该课程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一)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的15位同学为实验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一组、二组。

(二)实验内容与设计

从“现代汉语”的“语音”章里,提供辅音n[n]、l[l]和nɡ[?]的发音与辨析问题。因为从汉语方言的全局来看,辅音声母n和l混读的地区占汉语的一半,如西南方言的大部分,江淮方言、西北方言中的一部分,还有南方的湘、赣、闽等地。辅音n除了作声母外,还可以作韵尾,所以在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方言等地,有-n与-nɡ相混现象,有-n混入-nɡ的,也有-nɡ混入-n的。因此,这三个辅音的发音与辨析有着普遍性的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都先用语词解释,说明传统的以单一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然后,教师介绍基于书本环境的多媒体信息是如何用印刷文本和插图构建而成以基于计算机环境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是如何解说和动画建构而成。最后,教师阐述了如何通过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来测量学习结果,前者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记忆的程度,要求学生写出n、l和nɡ发音形成过程,后者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如辨别这三个辅音的发音及方言纠音等。

(三)实验过程

实验1:

对于以上三个辅音发音,“现代汉语”课本“语音”章对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文字描述:

n[n]是舌尖中、浊、鼻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阻碍解除时,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l[l]是舌尖中、浊、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过。[4]

nɡ[?]是舌面后、浊、鼻音。发音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舌面后部后缩抵住软腭,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通过。[5]

让对照组的5位学生阅读完由188个汉字组成的发音描写后立即进行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

实验2:

在基于书本的环境中,教师在每一段文本解释中各增加一幅插图,分别是辅音n(图2-1)、l(图2-2)和nɡ(图2-3)的发音示意图,在口腔剖面图中展现了各个辅音的发音部位、箭头表示气流的走向等,然后把三幅插图分别排放在学生刚刚读过的188个汉字的文本段落里。这里的打印文本就是语词,插图就是画面。打印文本和插图最佳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媒体的信息。

图2-1  n发音示意图                      图2-2   l发音示意图                 图2-3  nɡ发音示意图

让试验一组的5位学生在阅读完由188个汉字组成的发音描写和图2的三个插图后立即进行相同内容的测验。

实验3:

同样的方法在基于计算机的环境中制作了一个带解说的动画多媒体课,每个发音由22秒的动画组成,描绘这三个辅音的具体发音特点,同时还伴有对应的50个左右的汉字的女声解说,描述每个发音的关键步骤。最后,解说示范两次标准读音,以供学习者参考。这样学习者从发音示例中不仅可以听到标准的汉语发音及讲解,还可以清楚地从屏幕上看到每个发音所展示唇、齿、牙、腭、喉、声带、气管、鼻腔、气流等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变化活动的全过程。这里的解说是文本的简化版,就是语词,动画由插图中的线条画改编的,就是画面、解说和动画的相互配合也形成了多媒体的信息。例如:

发辅音n时,屏幕上先显示辅音n和与两幅口形图,一个是正面口形图,一个是侧面口腔剖面图。解说与动态图像同时进行,当剖面图上的舌头由平展慢慢抬起,舌尖翘起,并顶住上齿龈时,解说同步发声说明关键语词:“舌尖”“上齿龈”;当气流从肺部呼出来经过咽腔、然后从鼻腔出来时,解说同步说明关键语词:“鼻腔出气”。

发辅音l时,解说与动态图像同时进行,当剖面图上的舌头由平展慢慢抬起,然后舌尖翘起,并顶住上齿龈时,解说同步发声说明关键语词:“舌尖”“上齿龈”;当气流从肺部呼出来经过咽腔、然后从口腔中的舌头两边出来时,解说同步说明关键语词:“舌头两边出气”。为了说明辅音n和l的关键区别点,屏幕上还会再次将它们的两幅发音动态图在同一时间同一屏幕上进行展示并加以对照,尤其是对二者的气流不同走向,图像将以红色动态曲线重新演示一遍。

同样,在展示辅音nɡ的发音时,当剖面图上的舌面后部慢慢抬起,然后抵住软腭时,解说同步发声说明关键语词:“舌面后部”“软腭”;当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通过时,解说同步说明关键语词:“鼻腔出气”;为了说明辅音nɡ和n的关键区别点,屏幕上也会再次将它们的两幅发音动态图在同一时间同一屏幕上进行展示并加以对照,尤其是对二者不同的发音部位,图像将以红色动态曲线重新演示一遍。

让试验二组的5位学生在看完三个动态发音示意图,同时听完相关发音解说后也立即进行相同内容的测验。

(四)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的学生在阅读完由188个汉字组成的发音描写后立即进行了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但是成绩都不太理想。当要求学生写出n、l和nɡ发音形成过程(即保持测验),他们一般能回忆出一些片断的内容;当要求学生回答如何辨别这两个发音时(即迁移测验),他们大部分不能说出主要的区别点。显而易见,传统的崇尚时间的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以打印文字的形式呈现解释的方法——似乎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试验一组和二组的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环境下也进行了相同的测试。在保持测验中,大部分学生能记得这三个辅音的主要发音器官,如n和l都是舌尖抵住上齿龈,n和nɡ都是鼻音等关键点;在迁移测验中,大部分学生还能辨析出它们的区别点,如n和l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无鼻音,有的学生对于n和nɡ的差异虽然说不上具体什么发音部位,但是大致了解它们在于形成阻碍的发音部位。考察发现试验组的学生在对辅音的发音步骤和辨析上基本达到了识记和理解的目的,但是在具体方言语音的纠正方面,仍然不知如何准确运用。

四、讨论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只考虑言语的呈现形式是有局限性的,当在言语表征中增加视觉表征,并从两种多媒体环境——印刷文本和插图构建的书本环境和以解说与动画建构而成计算机环境中是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根据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多媒体呈现(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比只用一种形式对学习内容的呈现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

多媒体呈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辅音的发音及辨析的言语心理模型和图像心理模型,并在两种模型中建立联系。多媒体呈现使学生的短时记忆中同时保存相应的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因此增加了在两种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的可能性。根据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在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理解的重要步骤,因此,探索结构良好的多媒体信息的学生比接受只用语词呈现信息的学生在迁移测验(测量理解度)中表现更佳。

这一结果也让教师意识到应该不断寻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材料的不同方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呈现材料,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进行认知加工,特别要使学生能形成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并在两种表征之间建立联系,精心设计的多媒体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完成这些加工。

五、图像知识的有效呈现条件

多媒体效应证实,如果把图像加入到语词中——当材料以两种形式而不是一种形式呈现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信息都同样有效。因此,梅耶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有效的多媒体呈现条件,如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冗余原则和通道原则,它们对多媒体何时起作用提供了规范,所以对改进“现代汉语”多媒体课件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

所谓的空间邻近(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指在书页上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和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6];时间邻近原则(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是指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7]。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语词和画面(图像)临近呈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者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学习者不必在屏幕和书页上到处寻找与句子相对应的图像,可以把认知资源应用于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现代汉语”多媒体课程设计中应把语词文本与对相应文本进行解释的图片进行临近呈现,对相应文本进行解释的语音也应该与文本同步呈现。

(二)一致性原则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中的一致性原则(coherence principle)对于核心图文的有效呈现具有指导性意义。一致性原则指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8]。它主张减少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语词、画面和声音,因为它们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来学习。

“现代汉语”作为语言教学,往往比较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有些教师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抽象,会尽量在课件加入一些有趣的图片、前景音乐、动画视频和各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界面设计还很复杂,有超链接、按钮、选择框等交互形式。这些信息表面上有趣,但实际上并不激励学习效果的产生,相反还会干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组织和整合。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之前,应合理规划课件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建议只呈现精练的文本内容和一些主要的图形、表格等信息,如大纲、重难点和必须的语料等,减少额外信息的投入。

(三)冗余原则和通道原则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中的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和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ciple)都是在双通道假设和通道容量有限性假设前提下主张语词文本应少量呈现。前者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9];后者指学生通过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呈现比学习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呈现的学习效果好[10]。

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汉语”课件多使用语音、文本和图示会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学习信息,但是梅耶的实验结论是语音、文本和图示的共同呈现效果反而不如语音和图示的组合,因为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视觉通道会超载,会导致学生知识建构的阻碍。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应学会以最少的呈现方式去说明教学内容,不要画蛇添足。

六、结论

通过此次语音教学实验,考察了图像知识的有无对“现代汉语”课程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图像知识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者视觉通道;但同时要注意与言语知识的呈现关系。梅耶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多媒体学习理论关注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为“现代汉语”多媒体教学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合理建设语言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家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6.

[2]梅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

[3]同上,第3页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

[5]同上,第53页.

[6]梅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5.

[7]同上,第123页.

[8]同上,第146页.

[9]同上,第189页.

[10]同上,第172页.

参考文献:

[1]梅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张丽,盛群力.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梅耶多媒体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原则[J].远程教育杂志,2009,(2):26-32

[3]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33-37.

[4]孙燕.基于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课程网站建构策略—以Brain PoP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62-66.

[5]王建中,曾娜,郑旭东.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15-24.

[6]严莉,苗浩,王玉琴.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的生成与架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8-47.

4.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四

2、19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20世纪代侯德榜写《制碱》一书,打破碱业的垄断。侯德榜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即“侯氏制碱法”。

4、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的教育方式引入中国。新式学堂的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它改名为北京大学。19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5、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6、严复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译著《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了人们变法图强的头斗志。

7、《马关条约》签订后,民间出现兴办实业的高潮,状元张謇就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大生纱厂。

8、1949年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5.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篇五

语言知识库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的各种知识库重在对实词的句法和语义知识的描述,很少涉及虚词.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构,包括建立一个基于用法的机器词典,一个与之配套的有虚词用法信息的适当规模的标注语料库,以及虚词使用规则库.文章结语部分指出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作 者:刘云 俞士汶 朱学锋 段慧明 Liu Yun Yu Shiwen Zhu Xuefeng Duan Huiming 作者单位:刘云,Liu Yun(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武汉,430079)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Yu Shiwen,Zhu Xuefeng,Duan Huiming(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6.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六

记分作业三

一、单选题

1、纳米材料是一种性能独特的新型材料,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C)米。A.一千万分之一 B.一亿分之一

2、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新型固体能源“可燃冰”,它的主要成分是(A)。A.甲烷和水

3、、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关键在于(D)。A.自然界核燃料的储藏量

C.链式反应的实现

4、、参与“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六号”是一艘(D)。A.地质勘察船

5、卫星通信所用的载波是(D)。

A.长波

6、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的半导体材料是(A)。B.中波

C.短波

D.微波 B.海洋监测船

C.极地考察船

D.航天测量船

B.核辐射的控制

D.可控链式反应的实现 B.甲醇和水

C.丁烷和水

D.硫化氢和水

C.十亿分之一

D.一百亿分之一 A.硅

B.锗

C.砷化镓

D.磷化稼

7、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C)。A.51%

8、原子是由(C)所组成。A.质子和中子

9、以下哪一波段的电磁波会穿透电离层(D)A.长波

10、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人造卫星种类是(A)。A.应用卫星

11、微波通信使用的电磁波波长一般为(B)。A.小于0.001mm

12、下列人物中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是(C)A.牛顿

13、运用距地面20km左右的飞艇或气球作为基站进行通信的方式,叫做(C)。A.光纤通信 B.卫星通信

C.平流层通信

D.对流层通信 B.爱因斯坦

C.伽莫夫

D.哈勃 B.0.1mm——1m

C.10m——100m

D.100m——1000m B.技术试验卫星 C.科学卫星

D.物理探测卫星 B.中波

C.短波

D.微波 B.质子和电子

C.原子核和电子 D.中子和电子 B.61%

C.71%

D.81%

14、生命活动的最小单位是(B)。A.病毒

15、原始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中,最神秘和复杂的阶段是(D)。A.从无机物分子到有机物小分子

B.从有机物小分子到有机高分子物质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B.细胞

C.细胞核

D.线粒体

C.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16、《通信的数学理论》的作者是(D)A.笛卡儿

17、以下航天器中,往返于地面和太空,并能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是(C)。A.深空探测器

18、我国农村常用的沼气发酵池,采用的是(B)。A.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

19、病毒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小生物,其结构通常只由核酸和(C)组成。A.DNA 20、1970年中国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D)。A.亚洲一号 B.天链一号

C.风云一号

D.东方红一号 B.RNA

C.蛋白质

D.酶

B.生化转换技术

C.热解制油技术

D.干馏技术 B.载人飞船

C.航天飞机

D.航天站 B.欧几里德

C.牛顿

D.申农

二、多选题

1、超导现象发生受三个临界值的约束,分别是(BCD)。A.临界压力

2、太阳能的转换和应用技术主要是(ABC)。A.太阳能热利用 B.光电转换

3、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包括(ABCD)。A.计算机系统技术 术

4、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是(AD)。A.限制性内切酶

5、生物质能的主要来源有(ABCD)。A.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

6、我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形式有(ABC)。A.微波通信

B.光纤通信

C.卫星通信

D.平流层通信

B.城市固体废物

C.禽畜粪便

D.农林业资源 B.神经氨酸酶

C.逆转录酶

D.连接酶 B.计算机器件技术

C.计算机部件技术

D.计算机组装技

C.光化学转换

D.光磁转换 B.临界温度

C.临界磁场

D.临界电流密度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指(ABD)A.塑料

8、人类古代史按照生产工具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ABC)。

A.石器时代

9、利用生物技术缓解能源危机方面的应用主要有(ABCD)。A.生产沼气

10、从大的类别来分类,材料可以分为(ABCD)。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D.复合材料 B.生物质热裂解气化发电

C.生产乙醇

D.生物质液体燃料 B.青铜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黄金时代 B.合成纤维

C.纳米材料

D.合成橡胶

三、判断题

1、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它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高温超导材料是指临界超导温度高于零摄氏度的材料。(×)

3、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储能装置,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释放出来。(×)

4、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目前动物、植物品种改良的主要育种方法。(×)

5、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按照人们的预定设计,有计划地保存、改变和创造细胞遗传性状的技术。(√)

6、有缆水下机器人的体积小、制造成本低,但是下潜深度不如载人潜水器。(×)

7、海上石油钻探平台的建造和海底通信光缆的铺设都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主要方式。(√)

8、中国发射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嫦娥一号,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起点。(×)

9、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者地球内部。(√)

10、由十多家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空间站是“和平号”空间站。(×)

11、纳米材料虽然化学成分没有变化,但是物理性质却与其原来的材料大相径庭。(√)

12、生物陶瓷与人体骨骼的成分比较接近,因此通常用其制作人工牙齿。(√)

13、合成橡胶是为了填补天然橡胶产量不足而出现的,其产量已经远远大于天然橡胶。(√)

14、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识别某一特定病灶细胞,集中攻击侵入人体的某一种病菌。(√)

7.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篇七

课程改革要达到预定目标, 除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外, 还需要既反映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水平又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操作的课程目标体系。本文将侧重论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先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下简称《课程纲要》) 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缺陷;其次, 分析构成课程目标成分的心理实质;最后, 分析构成目标系统的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缺陷

《课程纲要》第7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一段文字在随后的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被简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有关的统计显示, 有半数的学科课程目标“基本不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层次, 甚至说完全不是按照这样的层次来具体订定目标的”[1]。导致课改实施时操作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提法及其解释上存在的缺陷。

1.“过程”不能作为课程目标维度

笔者很同意白月桥先生对课程目标所下的定义:“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2], 它与教育心理学中公认的教学目标的定义相一致。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如果我们认同上述对课程目标的定义, 那么, 不论是学习过程抑或是教学过程都不能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 (或一个层次) 来提。

2.“过程与方法”不能并列

知识学习有一定过程, 技能形成有一定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有一定过程, 方法的学习也有一定过程。作为课程目标的“方法”是学习结果, 而“过程”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 两者不能并列为一个目标维度。

即使去除了“过程”, “方法”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因为, 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方法或属于知识或属于技能。学生如是理解并记住了“方法”, 则属于“知识”学习, 学生如能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则属于“技能”范畴的“高级智慧技能”的学习。

二、构成课程目标各种成分的心理实质

前文已经指出,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中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成分。要想创建有科学依据的课程目标分类体系, 必须对这些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界定。

1. 关于知识的概念

在我国学界流行的知识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 强调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2],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是人类公共的知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不是指人类公共的知识, 而是指学生习得的个体的知识。这种知识贮存在学生头脑中。

根据皮连生教授在《智育心理学》一书的观点, 我们应区分广义知识与狭义知识两个概念。狭义知识指陈述性知识, 其操作定义是“个体掌握的可以用言语陈述的知识”, 其心理实质是外界事物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心理表征, 包括表象、图式和命题、命题网络。广义知识包括可以用言语陈述的知识 (言语信息) 和不能用言语陈述, 但可以支配人的行为的知识。后者的心理实质是人脑中贮存了做事、想问题、讲话的“程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程序类似于电脑内贮存的计算、下国际象棋、疾病诊断的程序。

由于《课程纲要》以及随后的《解读》未对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作解释, 我们就无法确定它指的是狭义的知识还是广义的知识。从它将“知识”与“技能”并列为一个维度, 可以推论其“知识”为狭义的知识, 即陈述性知识。

2. 关于技能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技能概念是与程序性知识概念相吻合的, 因为技能的心理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支配了人的行为。如果一套操作程序支配了人的身体肌肉协调行为, 则意味着个人习得了动作技能;如果一套操作程序支配了人的心理运算、推理等过程, 则认为个人习得了智慧技能。也有学者把认知策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

《课程纲要》中的“技能”指什么呢?是指动作技能还是智慧技能?从《解读》把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水平来看[3], 我们可以推测为动作技能。因为这三级水平适合于对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描述, 不适合对智慧技能学习过程的描述。智慧技能的第一级水平不是模仿, 例如计算1/3+1/4=?的分数运算题, 它的第一级水平不是模仿, 而是相关概念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智慧技能的教学, 动作技能的成分比较少。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主张在课程目标中采用广义的技能概念, 既指智慧技能, 也包括动作技能。

3. 关于学习方法与方法论

把方法与方法论吸纳进课程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反映了本次课改对“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视。但正如前文所言, 方法与方法论可以作为陈述性知识学习, 也可以作为程序性知识或特殊程序性知识即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来学习。方法学习的目标不是记住和理解方法, 而是能够作为思维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主张应在课程目标中明确, 方法是作为特殊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

由于学界对课程目标体系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概念的歧义很少, 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三、课程目标各成分的关系

较多的心理学家主张将学习结果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一个领域再分若干亚类或子目。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领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过程和条件。我们以上文厘定的能力、知识、技能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为基础, 将课程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察、分析课程目标各成分的关系。课程目标各子项目之间的纵横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时可依据这一层次框架思考每一课程子目标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从图1可见, 教育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纵向上看, 从学生的发展到具体课程子目标之间可分出7个层次。从课程目标的上位概念即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到课程具体子目标也可分5个层次。

从横向上看, 图1最下层的目标分属以下5个项目: (1) 情感与价值观。涉及动机、价值观、态度、交往技能、社会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 狭义的知识 (简称知识) 。包括符号、事实、有组织的整体知识以及图式知识。 (3) 动作技能。包括言语发音技能和四肢与躯体动作技能。 (4) 基本智慧技能。包括辨别、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 (5) 高级智慧技能。包括高级规则的生成与运用 (含解决问题与创造) 以及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与运用 (含元认知技能) 。

上述5个项目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关系:第一, 从学习结果来看, 它们分属于三个学习领域。可以把第一项归入情感领域, 把第三项归入动作技能领域, 其他三项属于认知领域。第二, 不同领域的学习, 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支持;同一领域的学习构成层次关系。第四项和第五项有高低层次关系。它们与其他三项没有高低层次关系, 而是具有相互支持的关系, 它们互为有效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各门学科中得到实施, 需要心理学家与课程和学科教学论专家合作。希望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学者对本文提出的观点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白月桥.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 (第1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8.调查:后现代知识观 篇八

知识不应该被功利地计算。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和能力,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

李嘉诚的“知识改变命运”,被无数年轻人视为人生励志的至理名言。当年他说:“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其实,知识一直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就是知识阶层步入仕途的有效途径。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业,必须具备以上这五个条件,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获得,即理论;另一类是体验获得,即实践。两者不具有替代性。就如同,一个没有经过游泳实践的人,只学习游泳理论是不能够学会游泳的。而靠体验获得的知识与传授得到的不同,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不忘的,而传授就不一定了,比如微积分,有多少人在毕业之后仍能牢记?

学习,也就是获取知识这件事自我们出生以来就未停止过,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但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这里讨论的知识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能力。

作为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的你,面对各种可得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你会怎样选择?你的知识观又是怎样的,本期调查随机采访200位路人,看看他们的知识观是否有助于你进行借鉴和参考?

1、你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是什么?

A 为生活更好,无保留信奉“知识改变命运”47%

B 为得到尊重,实现理想 终而获得精神满足38%

C 为卖弄学识,炫耀资本1%

D 不为什么,兴趣使然 14%

成长的烦恼中总有一个问题:学习为了什么?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我相信无数人都有过这样的迷茫。其实,获取知识对于现如今的大部分人来说从来都是一种手段,而非结果。很多时候人们会发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读书的目的都不尽相同。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生活;要学会生活,就要学会学习。

2、你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A 阅读书籍41%

B 与高深的人交朋友16%

C 总结反思在做事中学习14 %

D 利用搜索引擎学习29%

没有将课堂授课拿出来做选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教室里端端正正坐着听课的一员。而四个选项可以说是一种是以探究和体验的主动学习。笼统划分下,选择AD选项的人应属于理论派,而BC选项者应属于实践派。不过二者并不矛盾。

3、你如何来认知经典?

A 请领域专家推荐24%

B 通过网络查看评价48%

C 自我积累后辨别经典22%

D 无关经典全盘接收6%

经典在哪里?我们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选电影、歌曲甚至美食,总要先挑经典,知识也不例外。网络信息的便利性让很多人会选择直接网上查看评论,从而确定其是否足够经典,醉心于此的网友或者多是“豆瓣”的常客。

4、对你而言,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知识效率最高?

A 课堂学习41%

B 兴趣指引32%

C 道听途说19%

D 通过人工智能植入电脑芯片8%

大部分人还是在学校里获得最多的知识,但也总有一些天才是可以通过兴趣自我完善,最终取得成就。道听途说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可能是旅途中的幸运,而通过人工智能这种方式,是理想的一种状态,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5、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你认为助力最大的是什么?

A 幸运10%

B 勤奋41%

C 天分28%

D 财富21%

牛顿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万有引力,是幸运?是勤奋?还是天分?世人各执一词为此争论不休。与此同时,我们大部分人所熟知的爱迪生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是这样说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然而鲜有人知道,教材中漏掉了紧接在后面的另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6、你最渴望得到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知识?

A 人生哲理14%

B 生活常识21%

C 社会经验42%

D 专业知识23%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从第一台计算机产生至今,不过短短几十年,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假如一个60、70年代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不学习,那么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计算机知识到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不学习就意味着将从计算机行业中失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知识从来都不应该被懈怠和忽略。

7、你如何看待在学校中所获取的知识?

A 是继续深造的基础52%

B 可以改变思想和观念31%

C 仅仅便于更好就业12%

D 于未来基本无用5%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确立观念。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如果把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阶段上,那也无怪乎会将其视为无用之物。我们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学校教学,那是我们整个知识系统的前提与基础。

8、当遇到不确定问题时,你更倾向于信任哪一种途径获取来的知识?

A 亲自实践6%

B 书本学习71%

C 网上查询21%

D 电视教育2%

书本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小,然而由于局部知识介绍的清晰,是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人们看书时候,一般会比较专心,而且书本是长期的获取知识的传统途径,这些都决定了书本应该是人们获取知识以及验证知识准确性的首选。houxiandai zhishiguan

调查:后现代知识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做天下事。知识的获取,从来都是个技术活。

知识不应该被功利地计算。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和能力,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

李嘉诚的“知识改变命运”,被无数年轻人视为人生励志的至理名言。当年他说:“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其实,知识一直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就是知识阶层步入仕途的有效途径。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业,必须具备以上这五个条件,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获得,即理论;另一类是体验获得,即实践。两者不具有替代性。就如同,一个没有经过游泳实践的人,只学习游泳理论是不能够学会游泳的。而靠体验获得的知识与传授得到的不同,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不忘的,而传授就不一定了,比如微积分,有多少人在毕业之后仍能牢记?

学习,也就是获取知识这件事自我们出生以来就未停止过,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但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这里讨论的知识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能力。

作为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的你,面对各种可得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你会怎样选择?你的知识观又是怎样的,本期调查随机采访200位路人,看看他们的知识观是否有助于你进行借鉴和参考?

1、你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是什么?

A 为生活更好,无保留信奉“知识改变命运”47%

B 为得到尊重,实现理想 终而获得精神满足38%

C 为卖弄学识,炫耀资本1%

D 不为什么,兴趣使然 14%

成长的烦恼中总有一个问题:学习为了什么?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我相信无数人都有过这样的迷茫。其实,获取知识对于现如今的大部分人来说从来都是一种手段,而非结果。很多时候人们会发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读书的目的都不尽相同。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生活;要学会生活,就要学会学习。

2、你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A 阅读书籍41%

B 与高深的人交朋友16%

C 总结反思在做事中学习14 %

D 利用搜索引擎学习29%

没有将课堂授课拿出来做选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教室里端端正正坐着听课的一员。而四个选项可以说是一种是以探究和体验的主动学习。笼统划分下,选择AD选项的人应属于理论派,而BC选项者应属于实践派。不过二者并不矛盾。

3、你如何来认知经典?

A 请领域专家推荐24%

B 通过网络查看评价48%

C 自我积累后辨别经典22%

D 无关经典全盘接收6%

经典在哪里?我们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选电影、歌曲甚至美食,总要先挑经典,知识也不例外。网络信息的便利性让很多人会选择直接网上查看评论,从而确定其是否足够经典,醉心于此的网友或者多是“豆瓣”的常客。

4、对你而言,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知识效率最高?

A 课堂学习41%

B 兴趣指引32%

C 道听途说19%

D 通过人工智能植入电脑芯片8%

大部分人还是在学校里获得最多的知识,但也总有一些天才是可以通过兴趣自我完善,最终取得成就。道听途说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可能是旅途中的幸运,而通过人工智能这种方式,是理想的一种状态,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5、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你认为助力最大的是什么?

A 幸运10%

B 勤奋41%

C 天分28%

D 财富21%

牛顿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万有引力,是幸运?是勤奋?还是天分?世人各执一词为此争论不休。与此同时,我们大部分人所熟知的爱迪生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是这样说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然而鲜有人知道,教材中漏掉了紧接在后面的另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6、你最渴望得到生活中哪些方面的知识?

A 人生哲理14%

B 生活常识21%

C 社会经验42%

D 专业知识23%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从第一台计算机产生至今,不过短短几十年,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假如一个60、70年代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不学习,那么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计算机知识到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不学习就意味着将从计算机行业中失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知识从来都不应该被懈怠和忽略。

7、你如何看待在学校中所获取的知识?

A 是继续深造的基础52%

B 可以改变思想和观念31%

C 仅仅便于更好就业12%

D 于未来基本无用5%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确立观念。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如果把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阶段上,那也无怪乎会将其视为无用之物。我们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学校教学,那是我们整个知识系统的前提与基础。

8、当遇到不确定问题时,你更倾向于信任哪一种途径获取来的知识?

A 亲自实践6%

B 书本学习71%

C 网上查询21%

D 电视教育2%

上一篇:优秀作文:朋友对不起下一篇:预防职务犯罪和商业贿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