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

2024-07-09

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精选9篇)

1.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 篇一

浅谈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马福新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老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灵活指导,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指导幼儿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先为幼儿选择适当的童话和故事,帮助幼儿掌握情节和人物的特点,让幼儿充分的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老师还要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表演游戏。在表演中,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更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地介入到游戏中,指导幼儿的表演活动。

一、当幼儿不能丰富表演活动的道具时,老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讨论: 在组织表演游戏《谢谢小猴子》时,孩子们对故事的情节和对话都已经很熟悉了。可没有道具孩子们是无法进行表演活动的,我提醒幼儿说:“要表演这个故事,我们需要什么呢?”孩子们不能自发的说出需要的材料来。于是我便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1)元元在什么地方玩,被大风把帽子刮跑了呢?

(2)地上有什么?旁边有什么?

(3)小兔子、大象、长颈鹿他们是从哪里走来的?

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佳蔚说:“元元在草地上玩儿。”李由说:“她在房子旁边玩儿。”羽扬说:“在健身器旁边玩儿。”显坤说:“地上有小草和小花。”羽晗说:“小动物们都从他们的家里出来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丰富着故事的背景。“既然需要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没有这些东西该怎么办呀?”我问。孩子们说:“咱们自己做吧。”“老师你给我们画出来,我们涂色吧。”“好。”我爽快地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有的幼儿找来一个大大的纸箱子,在纸箱的上面贴了一个画好的胡萝卜说:“老师这是小兔子的家。”接着大象的家、长颈鹿的家也先后做出来了。孩子们也把地上的小草涂得鲜艳极了。做完后,孩子们真的把这些道具摆好,学着小动物的样子自发地表演起来了。

在《小兔乖乖》的活动场景讨论中,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表演游戏的场景:在绿绿的草地上,有小兔家漂亮的蘑菇房子、房子旁还有一棵茂盛的大树、不远处是一片小树林„„这些场景的丰富,老师都是通过提出问题,深入引导,使孩子们创造出来的,为孩子们的表演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老师运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丰富活动道具。老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同孩子们共同讨论,尊重幼儿的想法,来确定表演的道具有什么。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老师给予帮助,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还特意肯定了孩们以物代物的新想法,让孩子们真正的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体验到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成功感。

二、当幼儿的动作表现不出来时,以玩小游戏的方式指导幼儿比较形象的表演人物动作: 幼儿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他们有了表演的欲望,在表演区里,自娱自乐的表演着“谢谢小猴子”,玩儿得可开心了。在他们表演时,我发现孩子们只注重了人物间的对话,在对话中说得很流利,有的幼儿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孩子们忽略了人物本身的动作形象。元元在草地上跳舞,只是用手挥了两下,跳两下就算是跳舞了。小白兔听到音乐走来了,也只是象征性的跳两下,没有表现长耳朵的动作,然后就开始说起了对话的内容。紧接着,大象、长颈鹿、小猴子也是这样。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的表现动物的形象,我走过去便问:“你们表演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你们是谁来帮助元元了?你们谁有好办法,让你所做的动作别人一下子就能认出你来?”孩子们沉默了。鑫蕊抢先说:“老师我有办法,您看!”她说完就使劲儿的甩着两只胳膊,我立刻兴奋地说:“我猜到了,你是大象!”听我这么一喊,也吸引了其他的孩子们,阳阳也挺起胸膛,使劲儿地伸着脖子走过来让我看,还没等我说话,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大嚷着:“你是长颈鹿!”闫朗和其他小朋友又夸张地表演了小猴子和小白兔。我看孩子们的兴趣正浓就说:“咱们来表演一下吧”“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小兔乖乖》中的大灰狼是个凶狠的家伙,孩子们夸张的伸出可怕的大爪子,嘴张得大大地、两眼瞪得圆圆的、一步一步地向小兔子们走去„„文婕喊了一句:“大灰狼来啦!”小兔子们被吓得慌忙躲了起来„„通过小游戏的方式,使孩子们注意了自己的动作幅度,夸张地、形象地、生动地表演着,真正的体现出了故事中小动物各自的不同特征,使动物形象更加鲜明了,从而使孩子们掌握了表演的技能。

在表演过程中,小班孩子往往会忽略自己所做的动作幅度,动作可能会变成简单的比划,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我通过“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帮助、强化幼儿大胆、夸张地表演动作,更能使幼儿在快乐的表演中得到大胆表现能力的发展。

三、当幼儿的动作单一时,老师形象性地示范引导幼儿有创造性的表现动物形象的多种动作:

慢慢的,为了让幼儿理解小动物的自身特征,促进幼儿有创造性的表演,我便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首先,我请幼儿欣赏小白兔、大象、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在感官上让幼儿感知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小兔子有长长的耳朵、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然后,我便引导幼儿用多种动作来表现小动物的形象,还要求他们所做的动作一定要能表现出这个小动物的特征来。当我提到小兔子时,孩子们开始做起动作来,但我发现他们只是将两个手指放在头上,双脚跳过来,动作比较单一。无论我怎样用语言提醒,孩子们还是不能有其他的动作做出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做了一个小兔子甩着长耳朵左右跳的动作,来启发孩子。老师的感染力很大,我的这个动作给了孩子们很大启发。接着杨羽晗做出了小兔子一低头、一抬头跳来跳去的动作;梁翀做出了抬着小前爪用脚尖走来的动作;闫朗做出了小兔子抬起一条腿跳来跳去的动作;鑫蕊做出了小兔子捋着长耳朵大摇大摆地走来的动作„„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启发下,后面小动物的形象的动作就更加丰富了。孩子们也更愿意动脑筋想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了。全班的孩子都沉浸在动脑做多种动作的氛围当中:有的学小猴子抓手背、挠脸蛋还踮着脚尖走、高抬腿走、手搭凉棚„„等动作,来表现小猴子的形象。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形象展现在孩子们和老师的面前,更加丰富了孩子们表演《谢谢小猴子》的动物形象。

在活动中,老师的形象启发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们不能有新动作出现时,老师做一个新动作,又再次激发了孩子们想象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的积极性,拓宽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自创出了许多动作,有的是老师都意想不到的动作也产生了,真正的体现出了孩子们创造的特点,同时也为孩子们表演动物形象积累了丰富的动作形象,有待表演时进行参考、应用。

四、当幼儿不知何时上场时,老师有效的利用音乐资源,丰富幼儿的表演活动:

幼儿的动作比较形象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该谁上场时,孩子们又不知道了。在“谢谢小猴子”的表演中,我为他们提供了头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色彩鲜艳的动物头饰就拿起来戴在自己的头上。我帮他们说旁白,当说到大象来帮助元元时,戴小兔子头饰的、小猴子头饰的都走来了。我便提醒他们说:“现在该大象上场,你们是大象吗?”听我这么一说,“小兔子”“小猴子”都回去了。为了让幼儿明确自己什么时候上场,于是,我便利用小兔子、大象、长颈鹿等不同的音乐形象来提醒幼儿该谁上场了。我首先让孩子们感知这几个小动物的音乐,并随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等孩子们对不同的音乐形象比较熟悉了,能根据音乐来分辨是哪只小动物了,我便把音乐贯穿到表演游戏当中。当深沉、缓慢的音乐响起来时,扮演大象的闫朗迈着沉重的步子,甩着长鼻子走上场来;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扮演小兔子的马乐蹦蹦跳跳的上场了„„音乐的贯穿,使孩子们能根据不同的音乐就知道该谁上场了,不再用别人来提醒他们了。

《拔萝卜》的表演中,整个过程都是用音乐来贯穿的,随着不同性质的音乐的响起,老爷爷、老奶奶、小孙女、小花猫、小狗、小老鼠„„先后上场,在音乐的伴随下,他们用力地拔着大萝卜,使孩子们的表演达到了高潮。老师巧妙地运用音乐来支持幼儿的表演活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表演的兴趣,幼儿活动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好的增强,音乐的运用不但给幼儿表演活动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也能促使幼儿形象、生动地进行表演,使幼儿真正的体验到了表演游戏的快乐,同时也更好的实现了课程的整合性。幼儿的表演游戏是复杂多样的,其过程表现是纵横交织的,老师的指导也是灵活、随机的,讨论、观察、示范、提供材料是老师指导小班幼儿表演活动的基本方法,来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其快乐自主的发展。

2.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 篇二

一、游戏主题的正确选择, 是开展好表演游戏的前提

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狼》, 是本年度幼儿最喜闻乐道的节目。而《三只羊》是一个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 它有趣的情节、简单的对话, 易于让幼儿掌握和表演, 且通过该故事能让幼儿初步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有助于培养幼儿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根据以上情况, 我们将传统文学作品《三只羊》和热门电视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有机整合, 对《三只羊》的角色、情节、对话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如, 喜羊羊——大羊、美羊羊———中羊、懒羊羊———小羊、灰太狼———大灰狼, 同时增加村长这一角色。在原有文学作品的对话中, 增加了电视作品中的经典对话:灰太狼———“我一定会回来的!”红太狼———“还不快去抓羊”等, 借助这样的改编与整合,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表演游戏的积极性。

二、充分的游戏准备, 是开展好表演游戏的重要保证

表演游戏的准备包括经验的准备、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 这三者缺一不可。

1.幼儿对表演作品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幼儿表演该作品愿望的高低。所以, 在幼儿表演《三只羊》之前, 我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熟悉作品, 将该作品设计成一个领域活动。在讲述时, 我富有表情、配以恰当的手势, 根据角色变换语调, 使作品中的形象栩栩如生, 有效激发了幼儿对该作品的兴趣。

2.恰到好处的材料投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在表演游戏中, 材料投放太少, 不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热情, 而过多的游戏材料, 则容易干扰幼儿游戏的注意力。因此, 在本活动中, 我根据每组幼儿的实际人数, 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两套表演头饰和服装, 既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表演材料, 而且因为游戏材料只够人手一套, 幼儿想要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时, 必须与小组同伴进行协商。

3.环境创设尊重幼儿的意愿, 保证其自主性。教师提供了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后, 鼓励每组幼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表演的需要自主进行摆放创设, 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指导策略的恰当运用, 是开展好表演游戏的关键

1.激发兴趣, 学习表演技能。表演游戏《三只羊》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的活动中, 我利用磁性贴板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提问, 让幼儿在轻松的一问一答中学会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在第二阶段的活动中, 让幼儿欣赏大班哥哥姐姐表演的《三只羊》录像, 并通过观看后的谈话引导幼儿做出三只羊跑的不同动作、灰太狼的动作等,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所有角色的动作。

2.精心分组, 提供平等展示平台。以往组织表演游戏, 老师们都喜欢让能力强的幼儿担任主角, 这样做, 弊端十分明显。即能力强的幼儿由于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而能力更强;反之, 能力较差的幼儿因较为缺乏锻炼机会而能力更弱。为此, 将全班幼儿分为红、黄、蓝三组, 每组中表演能力强弱的幼儿相互搭配, 表演时每个角色有两名幼儿同时扮演。这样, 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较差的幼儿进行表演, 有效地避免了能力较差的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畏难情绪, 且在与能力强幼儿的共演中, 得到锻炼和提高。

3.鼓励引导, 支持幼儿创造表演。表演游戏虽然以作品为依据, 但它是幼儿的游戏活动, 不同于文艺演出。在表演游戏中, 幼儿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编自演的创作活动, 他们以表演为乐趣, 不十分注意表演的效果。对此,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通过提建议或组织幼儿讨论来提高剧本和表演水平, 使表演游戏成为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平台。

“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作为老师,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游戏中关注幼儿的需要, 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 促进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使表演游戏焕发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让幼儿在表演游戏这块沃土上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3.幼儿园创意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篇三

一、重游戏,轻表演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且游戏性是幼儿表演活动的重要特征,重于表演性。游戏性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如何理解、表现作品的权利,而不是听从教师规定,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表演性是逐渐提高完善的,由“一般表现”向“生动表现”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不能以牺牲游戏性为代价。重游戏、轻表演,才能还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自主与快乐。相比“孩子学到什么”,我们更重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

二、多维开放。提供支持

多维开放、创意表演的方式让表演游戏更富趣味性、游戏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创意表现的机会,但这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演过程的创意并不是体现在教学中,而是体现在师幼互动中。

1 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演,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随机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可以进行整体扫描式观察,从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判断空间和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还可以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2 参与。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成就。当幼儿在表演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的参与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不仅是对问题的解释和解答,而是适时适度地引导与启发。

3 支持。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教师是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更是支持者。教师依据幼儿的问题与需要,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等待。表演性体现在幼儿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道具等方式,艺术性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世界。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表现”向“生动表现”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重复”。教师必须给予幼儿“重复”的时间,慢慢地等待他们的成长。

三、交流评价,提升能力

4.游戏的指导策略 篇四

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是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多年的学前教育实践,我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一、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反馈时,教师的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二、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老师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三、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教师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青原镇中心小学

5.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篇五

一、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特点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操作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幼儿发展自主性为优势,每个年龄段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区域游戏的特点尤其明显:

1.目标不明确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能够一下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事情。教师应善于从中去捕捉幼儿所传达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灵活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指导策略,将孩子的需要转化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区域游戏有目的地展开。

2.模仿能力强

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尤其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当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时,他们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班幼儿的经验、技能等往往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和发展的,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

3.趣味性强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直观性、趣味性,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最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方法,游戏中渗透着教育目标和内容。

4.规则意识弱

规则并非单纯的限制性、约束性要求,而应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服务。但是小班的孩子对规则意识还是比较弱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会儿这边的孩子为抢玩具打了起来,一会那边又有人告状,孩子跑来跑去,混乱无序,教师要不断地维持秩序,游戏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的错误。这时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指导过多不利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完全放手也失去了指导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尺度、善于观察、懂得分析,使区域游戏成为很好的教育形式。

1.合理投放材料是开展区域游戏的必要条件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兴趣以及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首先,投放的适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效果。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适当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娃娃家”多了,区域活动材料也要不断更新,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把家里的一些玩具放在“娃娃家”里玩,既增加了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兴趣,又解决了材料的更新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幼儿对游戏的持续兴趣,确保游戏的质量与价值。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什么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小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就可以在科学区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空间,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又如音乐区中的小舞台显得枯燥,可以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孩子的兴趣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材料的提供应具有可操作性。小班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提供成品材料,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兴趣不浓,提供部分半成品便于这部分幼儿操作,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合理地提供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需求。

2.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出正确的指导,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给娃娃穿新衣服,准备去别的家串门,老师走过去却问:“我能到你们家做客吗?你们家准备烧什么菜给客人吃啊?”教师是想与孩子们一块玩,可是无意间,却打乱了孩子的思路。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教师要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时间去玩,材料提供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3.规则意识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游戏也是一样,要使游戏顺利开展并做出成效,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建立和执行规则。

刚刚开展自选游戏时,教师需帮助幼儿建立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特别对于小班幼儿,通过规则引导他们适宜的行为。活动后引导幼儿对规则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商讨、修订,形成一致的规则。教师发现在孩子们商讨过程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能„„”等等,这些语句容易在无形中约束了幼儿,使幼儿的实践缺乏兴趣和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限制,从而失去了指引作用,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自由、自主的需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正面建议,如“你能„„”“如果„„”等等。由于规则是幼儿参与制订的,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督促、提醒,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使游戏得以很好地开展。

4.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鉴于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们要努力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挖掘两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能,这样一来,区域活动就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围绕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的延续活动。如:十月份的主题是《丰收了》,到了科学区里面,我们就可以展示各种丰收的图片;娃娃家里可以购买许多丰收的果实;手工角里为孩子准备一些果实的图片、水彩、蜡笔、各色彩纸、胶棒等材料,让孩子来“装扮”秋天的果实。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

6.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论文 篇六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指导幼儿如何健康、有效地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探讨幼儿游戏中如何提升教师的指导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指导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合理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对如何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做简要分析。

一、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幼儿喜好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创设幼儿游戏时,要全面考虑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如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喜好等等。在创设幼儿游戏主题时,先掌握了解幼儿近期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幼儿不同的实际情况创设游戏主题。如创设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幼儿游戏,可以将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的幼儿编在一个小组,在游戏中幼儿彼此间当作初次见面,需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爱好,一起听故事、玩玩具等。在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多与小朋友交往,要互相帮助,加深幼儿间的集体感情。在幼儿游戏开展前,教师要合理分配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心目中角色的重要性,幼儿是非常关心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分配角色后,教师要对这个角色进行讲解,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要对角色有深入的了解,清楚游戏中自己的身份,并发挥自身在游戏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条件

在幼儿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环境很重要,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幼儿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实际上幼儿园的环境差距是很大的,幼儿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开展游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更要充分发挥出地区优势条件,运用现有的资源丰富游戏内容。在幼儿游戏中,一部分教师时常以幼儿人数多、玩具少、空间小等原因作为游戏不能高效开展的理由,还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材料不够,游戏材料不足使得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游戏,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玩具,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材料。

三、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游戏过程中,在创设游戏主题和分配幼儿角色之后,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的游戏经验更丰富。虽然在游戏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已经很熟悉了,如警察、教师和服务员等,在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通过表情、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有时动作有些机械化,也缺乏创造力,但这是幼儿情感的一种表达,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在以“妈妈下班”为主题的幼儿游戏中,幼儿在游戏中要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这时便要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妈妈下班后都要干什么呢?妈妈工作一天累不累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到妈妈工作一天是很辛苦的。再如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游戏,带领学生回忆平常与妈妈去超市的情景,鼓励孩子们学习超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体验超市购物。

四、在游戏中勤于观察,及时对幼儿行为进行指导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围绕幼儿展开的,但是在游戏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而要仔细观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干预。在幼儿教育中,每个孩子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幼儿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个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在游戏中有些孩子总是喜欢自己能够扮演主要角色,这样的孩子通常组织能力和表演欲望很强,但是对他人的态度却不够温和,针对此种情况,首先要对这类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并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不足。对于游戏中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的孩子,要适当地引导,在游戏中可以提前询问这类孩子,喜欢哪个角色,多与这类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其主动与其他孩子沟通合作,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对于游戏中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使幼儿清楚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总之,幼儿游戏的开展,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能够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从幼儿实际出发,加强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帮助幼儿改正违规行为,为幼儿创建一个愉快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龚诗远.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4):147.

7.大班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指导策略 篇七

一、运用指导策略的总体原则

1. 把握年龄特征, 促进自我发展。

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 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有自己的好朋友, 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 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教师要在指导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2. 把握游戏目标, 推动能力发展。

游戏是发展幼儿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不仅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教师要以发展幼儿的合作、交往、分享等能力为落脚点, 实践社会角色, 丰富和健全幼儿人格, 使游戏的目标指向幼儿能力的发展, 让角色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把握游戏特点, 加速社会化进程。

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 是儿童人格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

二、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1. 准备阶段指导策略

(1) 表象唤醒和重构策略。如在“开设服装店”游戏中提出:“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 营业员是什么样子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开一个服装店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亲子讨论的结果是:“营业员要穿统一服装。”“商店要装修得漂亮!”“开店要有营业执照!”“要挂满衣服!”目的是使幼儿在与家长的讨论过程中, 唤醒幼儿原有的表象并进行重构。通过唤醒、重构、再构, 推动幼儿的思维发展。

(2) 角色认识和认同策略。在游戏准备的第二阶段, 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调查表, 内容是:时尚服装店里可以有哪些人?店里的人可以做些什么?这些角色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亲子调查反馈中, 幼儿都说到了其中的角色有:收银员、服务员、设计师和加工师等。同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她们都干些什么?”“她们怎么做才是好样的?”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角色认识, 并且在生活中了解这些角色的责任, 认同这些角色。通过认识和认同旨在发展幼儿的感知力, 促进情感发展。

(3) 情景观察和体验策略。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基本框架以及角色的工作内容后, 可以带领幼儿来到真实的服装店里参观了解。通过实地观察, 真切地感受到服装店里具体的工作流程, 并且对每一个角色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有了亲身的感知体验。

2. 材料运用的指导策略

(1) 材料替代策略。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 往往成品较多、特征明显、形象逼真, 这种物质性暗示, 使角色游戏形成一种定势, 无形中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幼儿只能玩出简单重复的游戏, 缺乏新意。

(2) 辅助支持策略。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 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 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 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 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

3. 游戏过程的指导策略

(1) 观察分析策略。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 部分幼儿扮演的都是各个主题游戏中的主要角色, 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 点心店里的厨师、服务员, 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等;部分则扮演的是依附性比较强的角色, 如娃娃家里的小弟弟以及点心店里的顾客、理发店里的顾客等角色;也有部分幼儿因为没有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无所事事;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也会无所选择, 游离于游戏之外。 (2) 适时介入策略。适时介入的前提就是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 然后再确定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接入。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 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也可以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 使幼儿破解难题, 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 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8.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 篇八

关键字:促进;幼儿表演游戏;创造性发展;策略

一、促进幼儿表演游戏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创造性发展,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表演游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所以,促进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创造性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创造性发展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促进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幼儿表演游戏创造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幼儿表演的创造性发展对幼儿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究促进幼儿表演游戏创造性发展的有效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演游戏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下我们从游戏准备、游戏角色、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游戏的进展几方面来具体分析。

1.做好充分的游戏准备

在儿童表演游戏的前期,教师要有足够充分的游戏准备,还要有效地设计表演游戏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给儿童足够的想象空间。一方面,教师要为游戏提供足够的资料以及游戏材料,然后让学生自行地选择游戏器材,并合理分配游戏材料。例如:在表演老鼠嫁女这一游戏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足够的充当太阳、黑云、风、墙等的材料,然后把这些混合起来,让幼儿自己选择需要用到的材料,并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规定表演游戏的时间,然后合理地限定总时间,让儿童自由分配各个阶段所用的时间,再加上教师的点评,就能很好地完成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这样,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表现出游戏的创造性,从而有效促进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

2.依据幼儿的特点有效定位游戏角色

游戏角色是儿童表演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分配游戏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来分配角色。在分配游戏角色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依据儿童的特点为他们分配最适合他们的角色。例如:在表演没有牙齿的打老虎这一游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他们分配猴子、松鼠、狐狸、老虎、狮子、牛马医生等角色,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想象各自需要的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等,从而有效促进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另外,在表演完成后,也可以让幼儿之间互换角色,体会不同的角色需要的感情色彩等,同样也能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及想象力。

3.充分体现学生在游戏表演中的主体性

儿童是游戏的表演者,是游戏表演中的主体,所以,要促进幼儿表演游戏创造性发展就要把儿童的主体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整个游戏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关于游戏的策划、表演游戏的方式等都由学生自由讨论决定,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建议、评价等,但不能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儿童在自己策划的同时,无疑能够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还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也能有效促进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

4.有效推动游戏的发展

虽然,游戏的主人是儿童,但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任凭游戏发展。在游戏的表演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认真观察游戏表演的进程以及儿童的表现,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游戏中,有效推动游戏的发展。例如:在皇帝的新衣这一游戏的表演过程中,需要的参与者比较多,大臣、两个骗子、皇帝、观众、说真话的小孩等,教师可以充当观众,适当地渲染游戏中的情感,给学生相应的提示,让学生明白到自身的不足,并想办法弥补,这同样能够促进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发展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在儿童表演游戏时,我们要尽可能促进其创造性发展,并将有效的促进策略落到实处。同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更有效、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策略,让学生在表演游戏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逐渐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朱雪梅,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山东省青岛市永宁路小学幼儿园,2013年11月.

[2]李柳, 浅谈教师激发中班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积极性的策略 ,才智,2014年8月.

9.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2 篇九

一. 选题意义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儿童的游戏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及美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也是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以后许多研究者开始探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工作与玩耍乃是一回事,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热情地赞美儿童的游戏,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游戏以浓缩的形式凝聚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其本身也是发展的主要源泉。”我国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来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

2001年9月颁发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角色游戏是最典型的一种游戏并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不仅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满足他们想成为某个人物角色的愿望,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因此,选择角色游戏指导策略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从实践上来看,目前,由于幼儿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而对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①给予幼儿自由选择所扮演的角色的空间狭小;②在日常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相关角色经验;③师幼关系存在指挥和被指挥,导演和被导演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强加给幼儿,并没考虑到幼儿对某角色有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清楚地把握角色游戏的本质、精神。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让幼儿教师更深入和更清晰地认识角色游戏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能力,从而使角色游戏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 文献综述

透视国内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进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儿童游戏的研究都可谓是硕果累累。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研究者探讨的一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开展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研究,其研究重点及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价值的研究

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角色游戏中使用表征物可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角色游戏与发散思维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Dansky发现儿童更多地参加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这一结论支持了萨顿—史密斯(sutton-smith)的假设,即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表征转换是游戏对创造

[1]性发生作用的关键因素。皮亚杰提出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联系和巩固新获得的心理能力。另外,皮亚杰还发现许多学前儿童都没有守恒的能力,但Rubin、Fein和Vandenberg的研究发现角色游戏包含守恒所要求的两种基本操作:a.去自我中心,儿童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并同时可以扮演角色;b.可逆性,儿童可以随时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回到显示的身份中。另外一些研究结果也可以证明在角色游戏中,可逆性操作完成较好的儿童在[2]守恒任务中成绩较好。

(2)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在儿童早期,儿童逐渐发展出一种反映内在心理理论状态的模式,被成为“心理理论”,它指很小的儿童也可以拥有对自己和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认识。四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只理解自己的特权信息,这就妨碍了他们了解他人的状态,从而产生错误信念。实证研究着重探讨角色游戏和心理理论的关系问题,通常用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来测量。研究者发现,四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不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yongblade和Dunn(1995)研究发现那些在33个月是更多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在40个月时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就比那些较少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成绩好。Dockett(1994)研究发现那些在角色游戏中接受训练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更早地通过心理理论的[2]测验。

(3)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尼科里奇(1977)和费恩(1979)证实了角色游戏和早期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费恩同意维果斯基的观点,认为理解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是高级象征性游戏的一个因素,同时他也支持皮亚杰的观点,角色游戏和早期的语言都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康诺利等研究人员(1979)的结论是,儿童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会促进他们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既灵活又富于表达的语调的形

[3]成,同时也有助于儿童了解语言规则或所扮演角色的对话方式。

另外,角色游戏还能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Christie发现,在幼儿园里经常参加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更喜欢翻看书籍和报纸,更多地向父

[4]母寻求这方面的帮助,这些经验都有利于促进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有相关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还能医治幼儿的心理疾病。

2.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很少把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类型来研究其指导问题,因而文献较少。赫恩索(1980)发现,当儿童接受了成人建议时,他们进 [1][2] 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3][4]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Johnson J.E, 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行象征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更高;儿童所用的玩具简单时,成人的建议就越有促进作用(她提出的假设是,成人的建议是儿童自然假想过程[1]的催化剂)。詹姆斯.约翰逊(James E.Johnson)认为社会角色游戏中,[2]教师一般是安排及设计环境,在游戏进行中给幼儿指导比较少。日本的河崎道夫在《儿童的游戏和发展》一书中指出角色游戏有两种指导形态—外指导和内指导。所谓外指导是指来自角色游戏世界之外的指导。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角色游戏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儿童的智力;②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意志品质;③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④促进[3]幼儿身体的发展

阎庆华认为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可以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智能。[4]

2.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一书中提出角色游戏的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儿童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并对角色游戏指导提出了5点建议:①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准备工作;②丰富的显示生活经验是发展游戏的基础;③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发展角色游戏中起重要作用;④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⑤以见解的知道方法为主,帮助幼儿住址和开展游戏。

李琳婕对于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提出了四点建议:1)充分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2)角色游戏前的准备工作;3)正确处理游戏过程中以下几个关系: a.游戏中师生的互助关系;b.玩与教的关系;4)重

[5]视角色游戏结束时的讲评应注意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理解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性和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上,采用的主要是实证性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国内角色游戏研究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理论描述多,实证研究少;二是一般论述多,针对性弱;首先,缺乏活动针对性。所提出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大都是所有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性问题,完全也适合于其他活动的指导,不能体现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征。其次,缺乏年龄针对性。所提出的一些原则方法,可以套用在各个年龄班上,而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基于此,本研究力图了解西湖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状,寻找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1][2]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3]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5] 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 2000(04)(三)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就是“它是什么”的问题。要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角色游戏,我们就要搞清楚它的内涵所在。由于角色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所以在探讨角色游戏的内涵之前,有必要首先解决“游戏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1、游戏的涵义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但要问什么是游戏?答案却是异彩纷呈、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游戏是种族的过去生活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联系或训练。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

[1]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以上分别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对游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从总体上来看,游戏具有以上四个特点,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全部具备上述特点,而且程度也是不同的。

2、角色游戏的涵义

角色源于戏剧,是演员掩饰其真实身份,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表现出剧中人的个性特征。对于角色游戏的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的典型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2]的一种游戏。皮亚杰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1]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日本的河崎道夫对角色游戏的内涵的理解可简单地概括为三点:

1、幼儿周围的成人生活和劳动是角色游戏的主要源泉;

2、角色游戏不是简单的表现活动,它是创造自身独特世界的活动;

3、幼儿本身不是想象力丰富而进行角色游戏,相反在角色游戏中渐渐学会创造出那种与真世界不同,作为想象世界的“假装”的世[3]界。

不难看出,以上关于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角色游戏的核心是角色扮演,其中既有模仿又有想象,并能反映周围生活。所以笔者认为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幼儿在扮演角色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他们经常用一种物品 [1][2]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转引自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源于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J]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01)

[3]替代多种真实物品。

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角色游戏除了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

1.社会性。例如,角色游戏的内容大多为“过家家”、“商店”、“超市”、“理发店”、“医院”“警察抓小偷”等。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这类游戏的主题、内容受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扮演熟悉的角色,妈妈、老师、司机、经理、警察等;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小椅子一会儿当汽车,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又当娃娃床„„

三.论文框架

第一部分:选题缘由及国内外对角色游戏的历史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内涵、特点)

第三部分: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然观察法

五.进度安排

2005-11-3——2006-12-20 开提报告初稿完成

2006-12-21——2006-2-22 开题报告修改,并将电子版上缴教务办 2006-2-23——2006-3-20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06-3-21——2006-3-

31毕业论文修改,上交指导老师

六.参考文献

1.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2.Johnson

J.E,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3.Sutton-Smith.B One hundred year of change in play research

TAASP Newsletter,1983

4.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4

5.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 6.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8.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2000.4 9.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 10.(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M]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1 11.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筑500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下一篇:博士的爱情方程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