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经典诗词

2024-08-27

豪放经典诗词(精选13篇)

1.豪放经典诗词 篇一

一、开宗明义 名句引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一些学生虽然对经典古诗词不感兴趣, 可是他们对其中一些久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却非常喜欢。于是, 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 用名句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每节课的课前都安排了一个常规性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经典古诗词中的名句, 并由此来牵引他们学习经典古诗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出示名句。

出示后, 询问学生它的出处、作者及含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就一起复习一遍;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答不上来, 自然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时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2.出示整首诗或词。

教师串讲诗词, 讲解名句的原意, 再联系实际, 讲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3.引导背诵。

在竞争氛围中, 鼓励学生背诵。比如, 我给学生提供“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后,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沧海”这个成语。但当我问及它的出处及作者时, 学生都连连摇头。这时, 我给他们出示了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在我串讲了这首诗之后, 学生惊叹不已, 对诗人元稹的高尚情操都非常敬佩, 于是纷纷吟咏上了这首诗。这时, 就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二、归类迁移 拓展激趣

在用名句牵引名诗, 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可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即以名诗词为依托, 拓展到对写同类事物的其他诗词的学习上。例如, 我曾经给学生出示宋代诗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 让学生说出它的出处, 并联系实际, 说出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当我把整首诗出示给学生后, 他们连声称赞。接着, 在第二节课, 我又把卢诗《雪梅》 (其二) 出示给他们, 经比较欣赏, 他们不仅认识到了梅的高雅品格和顶霜傲雪的顽强精神, 而且还认识到了诗人的高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在此后的几节课, 我陆续给学生出示了宋代诗人工淇的《梅》、王安石的《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词。

在让学生接触了上述有关咏梅的诗词后, 我让他们对这些诗词加以比较、整理、总结, 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概括整合, 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迁移拓展可以达到以下目标:首先, 它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将所学的诗词进行概括化、系统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其次, 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写同类事物的诗词的比较鉴赏, 提高对经典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如若己出 涵咏成趣

“涵咏成趣”是指让学生沉浸其中, 细细体味, 反复吟咏, 自然成趣。古人有吟咏的习惯,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古诗词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涵咏, 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 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 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 反复吟咏, 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从而参透作品, 获得审美享受;积累, 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 加深记忆, 储存记忆。

我国经典古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 读来都是朗朗上口, 这有利于我们体味其中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陶冶性情。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长期坚持吟咏经典古诗词, 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其节奏韵律, 还可以掌握其句式特点、词语的运用。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会形成对经典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自得尔。”我们在教授经典诗词过程中, 可完全借鉴了这种方法, 即让学生的反复吟咏, 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句话, 言和意都“如若己出”。

四、仿写古诗 创作显趣

学生在唱吟古诗词中领会诗意韵律, 逐渐会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 会尝试着去模仿古诗词和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有一留守学生仿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以诗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 但比较新鲜, 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规律, 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更能让学生在模拟创作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诵读诗词传承经典 篇二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0-02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简单。与之相对的,我国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之处,不仅蕴含深刻的内涵,意境也相当高远,不仅有对当代民生的思考,也有对后代美好江山的设想。不仅有豪情壮志,也有悲思无法释怀的感叹,拥有大量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从小阅读优秀古诗词的好习惯,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一、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一)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学生最初能感受的古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诵咀嚼古诗词。这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韵律,平仄声。之后就是五言七律等。正是因为古代诗词家的重视,如今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即使不用唱歌的方式,单就朗读也能够很顺畅,郎朗上口,感受到音乐感和节奏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这一步骤,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古诗词拥有另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炼,直击要害,同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想象。例如:王安石的《破船瓜洲》中,描写所处环境的美好,春风又绿江南一句话,就表达的淋漓尽致,整首诗用一个“绿”字,就将祖国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表达的透彻。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和之前美丽的大好河山相对应,自然的体现出作者的相思之情。全片不过二十字,着眼于“绿”和“还”,生动形象的将景色的美好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体现出诗词的精炼特点。

(二)意境开阔,让人浮想联翩

评价一篇古诗词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这篇古诗词的意境。一篇古诗词,就算通体拙劣些,但意境到了,就能比全片华丽辞藻但没有意境的古诗词上一个台阶。意境有三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乃第一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乃第二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乃最高境界。学生能够领悟到诗词中高深的意境,不能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角度去感悟诗词,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境界。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将滕王阁所处的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一句话包含了五个层次的意境,不愧是千古绝句。本句首先是色彩美,晚霞余光,孤鹜深色羽毛,水天一色。其次是动态美,孤鹜在飞,云霞在落,只有天空凌然不动。秋水静静流淌,多么美好的画面。再者是虚实美,秋水依稀倒映出天空的美景,微风吹过,波光粼粼,虚虚实实。然后立体美,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最终是想象之美,在如此美妙的风景中,王勃的思绪又在何方呢?引导学生感受着层层深入的境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意思。

(三)情感丰富,引人入勝

文字生动鲜活的关键就在于注入了情感。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给读者,是我们创作诗歌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情感,只能是死板没有生气的文字,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给诗词注入了情感,就仿佛给木偶注入了灵魂,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悟诗词的情感,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例如:《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耕种粮食的艰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是,要感激农民伯伯,要帮助他们一起耕种粮食。

这就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偏差,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浅显不到位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问学生,为什么要描绘农民伯伯,学生们回答种田太辛苦。我接着问,农民伯伯辛苦种地是为了干嘛呢?学生们回答是为了给我们粮食吃。最后我问,那么我们有更好的方式维护他们的劳动吗?学生们得到最终的答案,要珍惜粮食。这首描绘农民的诗歌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才得以流传,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情感,对诗歌有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能够流传下的诗词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学生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的思考,对朋友的一诺千金等,优秀的文化能够在大量的背诵中得到传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背诵古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经验,带领学生多次通读一篇文章,学生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自然的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因此,我们只需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通读,学生自然就能够将古诗词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烂熟于心的古诗文进行思考探索,做到真正的理解。唯有了解背上的古诗词,学生才能够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让学生有效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教师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让学生通读烂熟于心是古诗词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理解,转化。传承中华文化,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豪放派诗词 篇三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4.豪放经典诗词 篇四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 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 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 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 “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但它们都很“沉重”, 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 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 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 “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 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 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 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 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 “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 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 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 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 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 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 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 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 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 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 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 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 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 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 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 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 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摘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 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 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参考文献

[1]蒋勇, 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0-33.

[2]邹智勇, 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1) :155-161.

[3]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5.豪放经典诗词 篇五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几首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如何引领小学生在古诗词中自由自在畅游,领略古诗词的瑰丽,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选古诗词

多数教师,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不加选择,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带有随意性,随意翻阅《唐诗三百首》,找一首孩子们没背过、简单的让孩子们背诵。有时,看到孩子们较乱,随意找个难度较大的古诗词,让其背诵,作为惩罚的手段......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古诗词意境甚远,有的古诗词,孩子们自己不能理解,就是老师讲了,也未必能接受,老师无论怎样描绘古诗词,孩子们对其优美的意境、描绘的美都没法理解。那么,怎样使古诗词有效教学,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又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首先选择古诗词是前提。如对于《锄禾》《悯农》《静夜思》等这些音韵美、意境优、语言简短等的古诗词,使小学生们感受四季变换的风景画、理解诗理、感悟诗意。

如对于《悯农》的教学,诗歌难以理解的句子是“丰收之年,农夫还是饿死”。在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锄禾》,是李绅写的一首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悯农》是李绅继《锄禾》之后的反映百姓疾苦的另一首诗,那么,“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悯农”又是什么意思?这样,从评析《锄禾》而迁移到《悯农》,使小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继而,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读,体现看图和读的有机结合,利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更体现新大纲规定的“在读中整体感知”的要求。此外,在引导学生们读诗时,可以引导他们一行行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如“一粒”“万颗”“无”“饿死”等关键性的词语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孩子们边读边比画动作,说明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是意会的结果。

再如对于《登黄鹤楼》《望庐山瀑布》等的诗词,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只需要让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就足够了,让他们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和讲解,也是对牛弹琴。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采用一句句背诵的方式,使古诗词的教学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情境,致使孩子们对诗歌久而生厌。

(一)读做结合法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般是下载有关的课件,精心准备背景图,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对于《咏雪》的诗词教学,笔者准备了一个雪叶稀稀落落飘落的情境,然后,让孩子们一起边看图,指着图片上的雪叶而数着“一片”“两片”“三四片”,再引导孩子们思考:雪在飘,可是雪花能1、2、3、4的数,说明雪下得大还是小?那么,接下来“五片六片七八片”数字越来越大,雪花越来越多,说明雪下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进而再让孩子们读“九片十片千万片”极言雪下得更大。再呈现第四幅图:雪花落进了芦苇里,找不到雪花的情境,于是,“飞进芦花都不见”也顺理成章被直接理解。

孩子们对这首诗歌,从看动漫、观察图片、读诗词、做动作、思考问题、感悟诗歌等,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充分理解。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对于《咏鹅》的教学,如果让孩子们直接朗读和背诵也不是难事,但是呈现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大白鹅,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七岁的骆宾王一天看到一群白鹅美丽可爱极了,于是,就用小手指着白鹅作了一首诗——《咏鹅》。再次用课件展示水里的白鹅图片,引导孩子们说出鹅的脖子是什么形状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鹅掌是什么颜色?水波又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既培养孩子们专注于观察的能力,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巧用游戏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动,喜欢想象,喜欢扮演各种角色,喜欢表现自己。而枯萎的小学化教学——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们过早地饱尝学习的酸甜苦辣,只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反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畏惧感。因此,我们的小学生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把游戏作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也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效果也定会斐然。

如开展“我是小诗人”的比赛活动,每天让1—2个小朋友展示自己背诵的古诗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词的大意,也可以让孩子们随口吟诵几句“诗词”,尝尝当诗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也可以以接诗句的形式开展游戏,利于遗忘的孩子及时复习和巩固,避免学一首忘一首。古诗词的游戏,也可以开展“火眼金睛”的游戏,以填入所缺的词的形式而开展,看看谁记得清、反应快,如( )明月光,疑是( )。( )望明月,( )头( )故乡。通过将诗词中的重要的词语省略掉,让孩子们给补全的方法,既培养孩子们快速反应能力,也促使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的双重效果。

“民族的才是弥足珍贵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宝库的明珠,是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值得永远历代传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教学古诗词,同仁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与目前深入开展的课改遥相呼应,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创新,通过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等,通过读写结合、情境的创设、游戏的使用等,古诗词教学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让孩子们感悟古诗词的美,用古诗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传承几千年积淀的瑰宝,提高文化素养,也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陈跟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2).

6.豪放派苏轼诗词 篇六

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2.《满庭芳·归去来兮》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3.《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4.《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5.《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7.浅谈诵读经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 篇七

一、有目标,有计划。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两周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节假日,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完成自己所确定的目标。

二、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就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过零丁洋》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语感,激发学生的背诗兴趣。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我又引导学生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每天一部分,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古诗文经典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并且背熟了《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的大部分内容。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经典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四、合理利用时间。学校7:45早读,我一般7:3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现在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即使有时由于特殊的情况,我不能按时到达教室,学生也在科代表的组织下,有规律的诵读了。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2)理解背诵法。(3)想象画面法。通过古诗诵读它的好处,归纳起来,也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古诗词诵读活动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8.豪放经典诗词 篇八

在我校语文教材下册诗词单元中, 就选取了豪放派的代表词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婉约派的代表词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从对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作的学习中, 能够明显感受到豪放词与婉约词截然不同的风格。下面就这两首词从题材、表达方式、意境三方面谈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风格。

1题材的不同

婉约词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 所谓“词为艳科”,

“无言不可入, 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的风格日趋变雅, 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 意境宏大, 气势恢弘。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所以全词倾吐的是深深的离愁, 题材仍然摆脱不开儿女情长、离愁别绪的范畴。词的上阙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 抒发浓浓的离愁别绪。开篇即以秋天寒蝉凄切的叫声入手, 营造出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都门帐饮无绪”, 面对为他送行而摆下的酒宴, 因即将要与恋人分别, 词人毫无兴致。恋人正依依不舍之际, “兰舟催发”, 只能“执手相看泪眼”而“无语凝噎”, 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念去去”一句由上阙的实写转向下阙的虚写, 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词人想象自己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孤身一人南下, 从此酒醒后无人陪伴, 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不由悲从中来。全词充斥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愁绪和无限的悲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由于用诗文讽喻新法, 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时, 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后所写。纵观全词, 词人游览赤壁战场的遗迹, 不由想到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借年轻有为的周瑜, 抒发了词人立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不甘沉沦、积极进取、风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词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 开拓了新的道路, 产生了重大影响。词的上阙, 面对滚滚江水和如画的赤壁雄奇景色, 词人脑海中不由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 豪气顿生。下阙更进一步想到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当年的周都督刚刚赢得美人归, 正春风得意、年轻有为, 赤壁一役更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词人渴望像周瑜一样能够早一天报效国家, 但即使已“早生华发”, 理想仍未实现。这首词的题材完全摆脱了婉约词儿女情长、感时伤世的狭小范围, 大大拓宽了词的题材。

2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豪放词直抒胸臆。

《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上阙, 开篇即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铺叙自然景物, 融情入境, 极力渲染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寓意别离, 为全词定下一个低沉的基调。这边正当恋人“留恋处”, 那边却“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读者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时恋人间的难舍难分, 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悲伤。“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这一句更把恋人间的离别之痛推到了极致。至于恋人悲伤到何种程度, 词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而是通过写景、叙事委婉地传达出来。下阙, 词人想象自己此去南下, 缺少了恋人的陪伴, 酒醒后, 身边只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心中的凄苦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是婉约词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阙, 开篇词人站在赤壁战场的遗迹上, 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 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键笔的生动描写, 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豪气顿生。然后直抒胸臆“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下阙, 词人又情不自禁地想到取得以少胜多战役最后胜利的周瑜, 并以美人衬托英雄, 极力描写周瑜“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 突显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才能与魄力。在周瑜身上词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他渴望像周瑜一样能够建功立业, 但现实却令他无奈, 所以最后直接抒发了“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意境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 重视音律谐婉, 语言圆润, 清新绮丽, 具有柔婉之气。

豪放词大气磅礴, 有气势, 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弘博大。习惯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 用事较多, 音律方面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内容比较充实。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充分利用雨霖铃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 尽情尽致地写出了伤感凄恻的离情。词的开头写别时之景, 点明了地点和节令。时值秋季, 一片萧瑟;傍晚时分, 暮色阴沉。一场骤雨滂沱之后, 继之以凄切鸣叫的寒蝉。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开篇即以这样的景物描写, 渲染出一种凄凉、悲伤、低沉、压抑的氛围。分别在即, 词人想到经此一别南下, “千里烟波”, 从此无人陪伴。下阙中, 词人想象自己酒醒时的场景, 只有岸边的杨柳, 风是“晓风”, 月是“残月”, 这样的场景又给人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萧瑟的意境。这样的意境为离情的更好抒发, 营造了氛围, 渲染了气氛, 见景抒情,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弘的意境, 乱石高耸, 直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雪白的浪花。这样的意境为下阙英雄人物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阙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词人不惜用了夸张的写法“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何等的气魄和才干, 又有着多么大的气势。结尾几句虽表达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总之, 婉约词与豪放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无论从题材、表达方式, 还是从意境上, 都带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果把婉约词看作是一个柔美的、多愁善感的女子, 那么豪放词就是一个雄健的、铁骨铮铮的硬汉。

摘要: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题材、表达方式、意境三方面感受婉约词与感受豪的不同风格。

9.著名的豪放派诗词 篇九

1.《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5.《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6.《醉落魄·咏鹰》

朝代:清代 作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昏。此际偏思汝。

7.《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10.当豪放派撞上婉约 篇十

电话那头的仁兄自诩“帅哥”,事实上哪儿跟哪儿啊:瞧,这个人,前半边的额头光秃着,油亮油亮的,两侧的头发则不屈不挠地蓬松着,比鸟巢还鸟巢,鼻梁上装模作样地架着一副“啤酒瓶底儿”。喝二锅头给滋润出的猪肝色嘴唇;抽南京烟给熏陶出的那一口黑黄的牙齿。

所以我只能说,算个山寨的酷吧。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极好玩的姨爸,可以不喊我那动听的大名,直接叫“喂”;三句话里必有一句类似于“你给我”的话语;算个亲戚,串个门吃饭去还会极豪气地说,给饭钱啊,我的菜很贵的。

于是,便认定了,这样的一个姨爸,是个绝对的豪放派。

可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不这么认为了呢?

寒假,外婆老嚷着看得不清楚的眼睛查出来是白内障,必须要动手术。外婆告诉她的儿女们她过两天要去医院就没再吱声。外公外婆睡得早,才约莫八点就睡觉去了。

结果,第二天一早,姨爸就拿着一张单子满院子地喊爸妈。我们走出来。

姨爸说:“爸,妈,昨天你们上哪儿去了?晓得你们要上医院,我去跑了一下,但是打电话没人接啊,准备告诉你们有这个单子能优惠的。”

我插嘴:“我们睡得早啊,电话在西屋,听不见的。”

只听见他喃喃地说:“要是我早去点就好了,十点才拿到,太晚了,怪不得。”

接着他就去给外公讲那张单子的事情去了。

姨爸细细地给外公讲着。他的眼皮有些浮肿,明显是熬了夜没睡好。他指着上面的栏目一框一框地讲着要填些什么。就连那本身并不大的眼睛,此时不借助眼镜的聚光也是倍儿亮倍儿亮的。这认真的神情,什么时候见过?

末了,临走的时候,姨爸拍拍我的头说:“小崽子,好好儿照应着你婆啊。”

这语言极婉约。

我木木地站在那儿,愣了好半天。他还是用那粗沙的喉咙同我说话的,可是,怎么就不一样了呢?还有刚才那神情,这还是我豪放派的姨爸吗?

我把脑海里一个豪放派、一个婉约派的姨爸形象重叠在一起,明白了,这也许就是——豪放派撞上婉约。

11.豪放经典诗词 篇十一

【关键词】图式理论 认知诗学 文学图式 诗歌翻译

认知诗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色列人Reuven Tsur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随着认知诗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分地利用这些理论对不同语言的诗词等文学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做了一些尝试,但还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尤其是对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因此,中国经典诗词英译认知诗学研究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认知诗学发展趋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运用认知诗学的相关理论对诗词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是对认知诗学实证研究的补充,更是对新的翻译途径的探索。

一、图式理论

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表征概念和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要运用图式理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图式。图式描述的是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并且有简单复杂、抽象具体、高级低级之分;图式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树的图式包括树根,树枝,树叶,年轮等等。植物图式和树的图式两者中,树的图式就相对复杂;树属于植物,所以植物图式是高级图式,树图式是低级图式,并且在树的图式下还有更复杂的低级图式,比如杨柳的图式。图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理解也可以更好的指导翻译。

二、图式理论与唐诗翻译

一提到古典诗歌中的图式,我们必须了解一对术语,文学图式和世界图式。文学图式是寄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体的载体,世界图式就是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例如梧桐树,其世界图式指一种喜光乔木植物,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而梧桐的文学图式一般是指用来表达“悲伤,寂寥”的植物,文学图式更多偏向于主观感情。了解到这两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并翻译出唐诗,使之表达更精确。

例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一句经典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的世界图式指日落之后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光色昏暗。那么在我们英文翻译中黄昏对应的是twilight,“近黄昏”即near the twilight,但在我们了解了黄昏的文学图式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翻译并不精确,黄昏表达一种日落西山,暮年的悲伤。那么这句可翻译为“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but it is near its dying time”。dying time 是对即将逝去的最好表达。

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第一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单纯世界图式表达,普通背景描述,二是可以把雨纷纷理解为文学图式眼泪。而第二句就是明显文学图式的表达,这里“欲断魂”并不是指 going to die,而是指心情低沉,这样理解清楚世界图式和文学图式之后就能更好的翻译。“With drizzling rain falling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或者“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首先理解出这两句都是世界图式的背景描述,朝辞指早上离开,即leave at dawn;白帝指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即彩色的云;李白这里的江陵指三峡地区,全都是世界图式描述.“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King crowned with rainbow cloud,I have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Three Georges in a day”。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把世界图式和翻译中的直译联系起来,即字面意义;文学图式和意译结合起来,指客观载体后的主观感情。翻译时,首先分析诗句中的世界图式,然后分析其背后文学图式,这样才能准确翻出诗歌要表达的含义。对中国经典诗词进行图式化处理,能帮助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本文把认知诗学中图式理论和古典诗词翻译结合起来,做了翻译的初步探索,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出新的翻译途径,指导翻译实践,以便译出与原文更贴切的文本,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London:Longman,1997.

[2]魏薇.图式理论在中国诗词翻译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07.

[3]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上下[M].海豚出版社,2013.

[4]邹智勇.中国经典诗词认知诗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12.豪放的诗词名句 篇十二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2、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3、提师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7、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8、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1、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1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5、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16、与生俱来人中首,惟我与天同齐寿。

17、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18、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分。

19、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2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1、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意时。

22、世事如棋,乾坤莫测。

2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27、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9、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3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3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36、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37、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8、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39、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40、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4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2、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4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44、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二首》

45、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临皋闲题》

46、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唐寅《把酒对月歌》

47、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48、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9、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13.豪放经典诗词 篇十三

关键词:王维诗,风格艺术,热情豪放,闲情逸致,音乐美,绘画美

唐代诗人王维, 他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诗人, 他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 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诗歌的艺术性。他有着丰厚广博的文化素养, 使读者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多种艺术素养整合后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王维是一个正直而又性格软弱的人。他的思想和创作可以天宝初为界, 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王维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 政治上追随张九龄, 这时的诗歌创作内容积极, 风格豪放, 具有盛唐诗歌共有的浪漫气息。情调昂扬, 充满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如“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熟知不问边庭苦, 纵死尤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之二)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得胡马骑……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立功勋” (《老将行》) , 老将虽是衰老, 但是戎马余生, 雄心未死的英雄气概, 富于浪漫气息。此时的王维总是幻想着建不世之功业“一战立功勋”。

王维的青少年正处在历史上开元盛世最繁荣鼎盛的时期, 并少年得志, 春风得意, 描写边塞景物也开阔明朗、充满豪情。开元二十五年 (737) 春, 王维奉使出塞, 去宣慰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并在那里兼任判官, 在赴边途中作《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选侯骑, 都护在燕然。”

首联点题, 交代出使的目的“问边”。行程已经很遥远了, 走过了居延属国 (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装备简单, 随从不多, 体现出了使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

颔联中“征蓬”是自喻, 与前面的“单车”呼应。全句意谓自己像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走出了“汉塞”。“归雁”北归的大雁飞入远天的情景, 暗喻诗人长途跋涉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天边塞。写景中生动具体地表现出诗人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

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称道,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展现了大漠的奇特——苍凉、壮阔、宏伟。诗人极具匠心地选取了塞上沙漠地区的典型景物, 用简洁传神的语言加以描绘, 并使之互相配合衬托, 构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表现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直书辽阔、广袤的沙漠。紧接着“孤烟直”,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一个“直”字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上去, 让人在想象字句外的苍天黄云的同时更加感到大漠的空旷与浩瀚。上升的孤烟也使画面有了动态和生气, 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长河落日圆”, 长长的河流与圆圆的落日互相衬托, 河流愈显其长, 落日愈显其圆, 景象愈显雄浑壮观。区区十个字描写了四种景物, 用对比和烘托体现景物的形态、动态、色彩。长长的河流对比广阔的大漠。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 随滚滚黄河奔流而去。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乎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像是见了这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这就是“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来竟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 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尾联“萧关选侯骑, 都护在燕然”呼应开头, 继续写出使情形。“萧关”是边境要塞, 但首将“都护”却不在这里, 而在“燕然”前线。首将亲临前线, 不问可知军队的阵容与士气。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边防战士的赞扬, 同时暗示出今后的行程, 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 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自宋以来, 用类似词语来赞美他的诗人或画家多不胜数。这说明王维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 以灵性的语言, 生花的妙笔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盛唐的殷蟠在《河岳英灵集》中曾说:“维辞秀调雅, 意新理惬;在泉成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巧妙地融入音乐美, 他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之美, 从虫吟鸟鸣到人语泉声他都巧妙地写进诗中, 以衬托形象, 构成意境。“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作为诗人兼画家, 他又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状美、色彩美、动态美并加以巧妙配合, 在诗中构成美的境界。“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开畦分白水, 问柳发红桃” (《春园即事》) 。

四十多岁的王维, 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远离尘俗的诗人, 在山水田园诗中显示了他的形象概括能力, 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时他善于把握总的印象, 从大处落墨, 简约宏深, 落落大方。

王维诗中的画面不仅大笔勾勒, 形成富于概括力的画面, 更善于撷取景物最为动人的刹那, 加以精工刻画, 以含蓄的风格创造出感人的美的境界。“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渭川田家》) , 野老倚仗眺望, 期待童孙放牧归来的情态跃然眼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 点点夕阳洒在青苔之上, 环境幽深凄凉, 刻画之细微, 令人惊叹。因此, 后人评价王维诗既有陶渊明诗浑融完整的意境, 又有谢灵运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动静相兼, 远近相宣, 层次丰富, 声色俱佳, 是王维山水诗的画面结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有远景近景, 仰视俯视, 冷色暖色, 人声水声, 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语言明净自然, 准确传神。“照、流、喧、归、动、下”几个动词连贯运用, 画山绣水, 清新宁静, 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含蓄丰富, 耐人寻味。“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瞬间的捕捉, 用简洁的笔墨, 描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 意趣悠远, 令人向往。这便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神韵的淡远。

上一篇:花开花谢初三作文下一篇:如何有效去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