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英雄董存瑞

2024-07-26

故事英雄董存瑞(共14篇)

1.故事英雄董存瑞 篇一

董存瑞的英雄事迹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仍一阵,董存瑞再前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2.故事英雄董存瑞 篇二

本文将总结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解构英雄圣贤的方法, 并进一步探寻解构圣贤、重写历史小说的现代意义。

一、《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形象举例

还原英雄圣贤的凡俗本相, 是《故事新编》的基本叙事立场。“英雄圣贤的‘神化’表达的是文明起源时代的想象, 而鲁迅对传统文明的末日危机有着高度自觉的洞察, 因此《故事新编》必然会以对英雄圣贤荒诞性存在的再叙事改变故事的原初意义。” (1)

《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描写传说中的人类母亲女娲的形象, 她虽然依旧极富神力, 却苦闷无聊至极, 补天也显得辛勤而狼狈, 更是被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小东西缠得不胜其烦。作者甚至让“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 让女娲从自己所繁衍的人类中感到一种悲凉, 她的造人也只是为了排遣无聊、消磨时间的近乎娱乐工作。女娲造人的传统等级制度、伦理文化的母题消失, 神话的外衣被剥尽。

《奔月》中的射日英雄已经沦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身心交瘁的小市民, 为不吃乌鸦做的炸酱面而努力又焦灼。更可悲的是一个射九日而享美名的英雄没有了“对手”, 没有了可以射击的对象, 遭遇的只有妻子、弟子的冷遇、背叛。

又如《采薇》凸显了伯夷、叔齐用各种烹调方法烧作薇菜的行动, 以凡俗的食欲消解了他们“不食周粟”的神话誓言, 故事不再是对高洁志士的歌颂, 取而代之的是保持名节的窘迫和名士操守的虚无;《起死》中被庄子起死回生的汉子所要衣物包袱的现实需求, 嘲弄了庄子“齐生死”“无是非”的超凡脱俗性;《理水》中的大禹为民奔波, 却被人说成是一条虫子, 而治水成功后也被称为“禹爷”, 讲究起祭祀法事、上朝拜客, 成为人人效仿的榜样……

《故事新编》将圣贤英雄“还俗”, 不是简简单单的翻案, 而是深刻包含了鲁迅所把握的时代精神和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这也是历史小说的现实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的方式

翻看鲁迅先生所留世的大量古典文化研究著作, 我们就不难看出, 在这部小说集中, 鲁迅要使英雄、圣贤走下文化神坛, 他选择了偏离话语权威中心的方法, 以现代眼光去诠释传统文化, 极力洗尽这些人物身上的铅华, 显现他们的本真一面, 而并非臆造的文化神话。总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来达到其解构的目的。

1、形象平凡化

传统故事中, 英雄圣贤的形象都是伟岸的, 他们或强大、或高洁、或勇敢、或智慧。他们积极正面的形象几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 而要去掉他们的光环, 还原他们的人的面貌,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英雄圣贤的形象平凡化, 让他们同普通人有着一样的忧虑、苦闷、凡俗甚至是某些人性的缺点。

女娲是人类的始祖, 其造人、补天的行为被人们视为开天辟地的壮举。而在《补天》中, 女娲造人完全是出于偶然, 她“只是很懊恼, 觉得有什么不足, 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她那无聊至极的心态成了促成人类诞生因素。一段时间后她疲惫了, 并且被她创造出来的人来搅得不胜其烦。她一边撑着疲倦的身躯补着天, 一边几次抱怨无聊。女娲的不辞劳苦的创世行为逐渐变淡, 无聊疲倦渐渐笼罩女娲的整个心理。更为滑稽的是, 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个满口讲着德、礼的古衣冠小丈夫, 让女娲和淫秽也沾了边。这也是鲁迅塑造人物时“油滑”的开端。

《奔月》中的后羿不再是往昔射日的威武形象, 而只能为嫦娥捕来一只只小麻雀黑乌鸦, 嫦娥因忍受不了生活的乏味与单调偷吃灵药奔月球。文章中唯一表现后羿射箭雄姿的只有两处, 一处是后羿与暗算他的弟子逢蒙的决斗, 一次是后羿愤恨嫦娥飞天连发三箭射月亮, 二者都是为背叛做出的反击, 射日的弓再也无处可击。如此形象, 只让人感到“英雄”的平庸与虚无。

又如伯夷叔齐, 自古以忠君、孝悌的形象成为后人的榜样, 而《采薇》抓住他们笃信先王之道的特点, 刻画了两位迂腐而软弱的先人。叔齐因伯夷泄露身份而流露出“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 可也不能不说很有眼力”的想法, 丑化了当年主动让位的美行。二人对薇菜的各种吃法的研究及叔齐想偷吃鹿肉的内心, 都暴露出他们和凡人一样的贪婪。常风在评论鲁迅创作的《出关》和《采薇》时也说道:“鲁迅先生是想将过去的圣贤还俺们一个具有血肉和我们犯人一样的本来面目”, 他“给了他们生命。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古人, 我们不觉得他们是高不可仰的圣哲”。 (2)

圣贤的嘴中也说出了粗鄙甚至是污秽的言语, 插科打诨、降格以求、亵渎、冒犯等话语也就不时出现。如干瘪的少年喋喋不休, “你压坏了贵重的丹田”, 正襟危坐的老子和孔子也会讨论“亲个嘴”“生弟弟”。在对这些圣贤形象的描写上, 也采用漫画式的手法, 通过夸张变形扭曲到令人发笑的地步。代表中国文化的老子“好像一段呆呆木头”, 庄子是一个有“黑瘦面皮, 花白的络腮胡子”的“糊涂虫”, 全然没有了飘逸超脱的形象。

当然, 形象平凡化不只是刻画英雄圣贤的平庸与消极, 同样也包含对其正面形象的朴素表现。如《理水》中大禹“面目黧黑, 衣服破旧”, “不穿袜子, 满脚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这俨然是一位平民实干家的形象, 打破了帝王的辉煌;《非攻》中的墨子有着更多的农民气质, 而他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功绩义后, 遭遇了募捐等一串晦气的事, 他狼狈不堪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原有的崇高感也荡然无存, 反让我们感到亲切、质朴还有发自内心的尊重。

2、叙事语言驳杂

构筑历史文本, 首先要求在文本中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历史语境, 以显示历史与人物的严肃性。但是, 在《故事新编》的历史语境中, 言语系统是驳杂的, 甚至出现了多种言语系统的并存。这就使历史语境变得纷繁复杂, 体现出对历史严肃性的怀疑与嘲弄。置于这种繁杂的语境中的圣贤英雄具有一定的荒诞性, 从而实现了对他们神圣形象的解构。

《出关》历史语境中言语系统就极为驳杂。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使用的语言与叙述语言是属于同一言语系统, 基本上是古籍的现代汉语翻译。但是老子在函谷关讲学时, 讲述内容却是《道德经》的原文, 造成听众的厌倦。道家的精华《道德经》俨然成了一部闹剧的导火索。另外, 讲课之后账房和书记先生请老子补发讲义时竟讲起了方言, 但从后文看两人是会讲“国语”的, 可见他们使用方言与老子对话是有意为之, 其中包含着对老子及其道学的嘲弄。这样, 在不同言语系统的多声部交织中, 老子及其代表的道家学说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被消解得当然无存了。

又如《补天》中女娲平实的言语与她造出的人类口中古奥的言语形成的鲜明对比, 凸显出造人的无意义。《理水》中官员学者的“ok”、“古貌林”等中西杂糅的语言, 大禹妻子泼妇般的骂夏禹“杀千刀”, 这些也都使原本崇高的治水行为变成大禹一个人的孤独表演。

当一件件原本严肃、崇高的历史故事被作者用驳杂的言语系统叙述出来时, 其崇高性就被一点一点消解了, 英雄圣贤的光辉形象也能被这驳杂的言语系统消融。

3、加入现实生活情节

鲁迅说《故事新编》中有很多油滑之处, 但他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 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但后来他对此又不无得意,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 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3) 这里提到的油滑之处, 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大量的现实生活情节的加入。

首先, 从对现实生活情节的处理方式来看, 作者把其粉碎成一个个小细节分散到完整的历史文本中, 并且这些细节多是庸俗的、非理性的, 就和圣神、崇高的历史文本形成了对照。如《铸剑》中眉间尺遇到一群麻木的看客, 《非攻》中墨子遭遇募捐救国队。前者的崇高意义就成了后者庸俗性嘲弄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 作者消解了历史文本的完整性, 改变了英雄圣贤的神圣性和崇高意义, 一切被现实嘲弄着, 形成了一个极强烈的反讽。

另外, 从叙述现实生活情节的语调上来说, 作者也多使用戏谑嘲弄的语言来叙述。特别是对正面人物和正义行为的嘲弄性叙述, 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艺术效果。《奔月》中后羿和嫦娥每天吃乌鸦炸酱面, 后羿自责的心理和养家糊口的男人毫无区别, 出行前还要带上五个炊饼, 五株葱和一包辣酱;《非攻》中墨子在阻止了楚伐宋之后, 遭遇大雨, “淋得一身湿, 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4) ;《大禹》中的夏禹治水不入家门, 却被老婆骂作“杀千刀的”“奔你的丧”“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 (5) ;在《采薇》《出关》中, 嘲弄性的叙述更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在本应庄严的历史文本中杂入嘲弄性的细节, 运用嘲弄性的叙述语调, 实现了对英雄圣贤的解构。

4、结尾的翻转

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故事新编》存在一个有趣的文本现象, 即小说的后半部分往往出现情节的“翻转”, 《理水》《非攻》《铸剑》等等, 莫不如此。钱理群早年就提出了“翻转”式结构的问题, 他说:“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两种‘调子’: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 悲壮的与悲凉的。两种调子互相校长, 形成内在的紧张关系, 而且小说后半部分情节都忽然翻转, 把前面的情节颠覆。” (6)

最为典型的要算《铸剑》。这是《故事新编》中最有肃穆英雄色彩的, 然而也倾注了鲁迅最严苛的质疑、拷问。文章前一部分铺排渲染了复仇的气氛, 而眉间尺的自刎更是将复仇的内核指向了向自身复仇。至三个人头落入沸水, 消灭了肉体的界限而上升至一种纯精神的境界。当复仇最终完成, 眉间尺和宴之敖“仰面向天, 沉到水底里去了” (7) 。但是文章并没有就此而结束, 结尾处, 叙事情节、语调都发生了翻转, 王后、弄臣想尽各种可笑又徒劳的办法分辨三个头骨, 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共同下葬, 百姓忙着观看丧礼, 就这围观之中,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 连同复仇本身, 也就同时被遗忘和遗弃”, “小说前三节复仇的神圣、崇高与诗意, 此时已被消解为无”。 (8)

同样的, 《理水》后部文字, 人们谈论大禹治水的功绩, 英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享乐的话料。特别是结尾一段文字:“但幸禹爷自从回京以后, 态度也改变了一点了:吃喝补考就, 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 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 但上朝和拜客的时候的穿着, 是要漂亮的。” (9) 这段换叙述突出了禹及其行为正面意义的危机性, 使大禹的形象陷入了混乱与庸俗, 使得其神圣意味与崇高意义变得支离破碎。《补天》中女娲壮美的补天行动之后, 是人类的战争, 消解了女娲创世的崇高意义;《采薇》结尾, 伯夷叔齐死了, 阿金姐讲述的两人喝鹿奶馋鹿肉的故事留在人们心中, 使听故事的人“肩膀也轻松了不少”;《出关》中, 老子终于出关了, 小说最后却结束在关尹喜和账房先生等人关于关外没有吃的、老子还会回来的对话, 更具有隐喻意味的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充公的盐、胡麻、饽饽等放在了架子上。

这种结尾的“翻转”, 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模式下, 被描述为一种“解构叙事”, 鲁迅当年不一定知道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叙事, 但他很多文章结尾的翻转, 的确起到了消解历史文本、解构英雄圣贤的作用。

三、解构的现代意义

鲁迅颠覆崇高、消解神圣, 彻底地还原神与圣人以世俗的人的面目, 第一次使我们去凝视世俗化了的英雄和圣人, 凝视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最本质最幽深的层次, 揭开崇高与卑下、庄严与滑稽、生命与文化的秘密。其本质是鲁迅人的观念的体现, 是鲁迅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一种追求和努力。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清醒的、独立的认识, 看到了他对权威的反抗和主体人格的张扬, 这对于当时反对封建传统专制文化、建构新的价值观念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

而今天重读《故事新编》, 我们应该汲取更多的时代意义。当今的时代, 人们已不再轻易迷信权威, 对于历史也逐渐有了客观的认识, 国民的思想意识朝着更加主体化、个人化方向发展。那么《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的意义今日何在呢?《故事新编》中的英雄圣贤尽管被一层一层地解构, 但他们依旧是英雄、依旧是圣贤, 只不过他们的平凡之处、尴尬之境让我们读了更觉其悲凉与孤独。这种悲凉与孤独感, 或许就是鲁迅当年作为一个先觉者在黑暗中挣扎又掉入虚空之中的独战的悲哀。他把英雄圣贤光环的背面展示给我们看, 把英雄的末路闹剧般地呈现出来, 一切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俯察世界、先知先觉、献身理想到最后都演变成“无聊”的结果, 唯有无意义和虚无才是真实的。古来的英雄圣贤尚且如此, 又何况是我们今日这些平凡之辈?无论是追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 还是向着头顶仰望的那片天空踽踽独行, 我们都需明白, 一切的行为最终都会消解为虚无。但《故事新编》要建构的并非是一个虚无荒诞无英雄的世界, 而是一个明知虚无是结局, 依旧有英雄圣贤在奔波的世界。虚无不是目的, 只是终结时的一种状态。解构英雄圣贤, 以一种和他们平行的眼光审视他们, 就会发现人生中的辉煌也好, 平俗也罢, 都将陷入最后的虚无, 但人生的意义并不因终结时的虚无而消失, 却是在于以怎样的一种姿态面对这种虚无。英雄之所以为英雄, 恐怕就是在于他们以一种平凡而不平庸的姿态面对虚无的人生结局。

参考文献

[1]黄万华:《中国现当代文学》,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第93页.

[2]常风:《故事新编》, 天津《大公报?文艺》, 1936年2月21日.

[3]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页.

[4][5][7][9]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27、43、96、48页.

[6]钱理群:《<故事新编>漫谈》, 《钱理群讲学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92、99页.

3.《英雄祭》幕后故事 篇三

巍子又演又导很痛苦

7月2日起,由西安奥金百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农剧场每晚4集连播。该剧是著名演员巍子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由黄觉、刘芊合、赵锦焘、宁文彤,宋轶等多位演员演出,讲述了黄觉饰演的爱国人士赵心久,历经重重磨难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保护无辜民众、智斗匪徒汉奸,最终为理想献出生命的悲壮故事。

■巍子首执导筒圆梦

从1992年出演首部电视刷《情满珠江》,到2012年拍摄《打狗棍》,巍子用二十年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演员之路,巍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挑战新领域,自编、自导、子演完成了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的拍摄,一圆20年的导演梦。谈及首执导筒的经历,巍子说:“其实演员是非常被动的职业,能不能演到自己喜欢的题材与角色,有很大的成分要看运气。、我其实很早就有筹拍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想法。但是当导演是要负责在的,编剧也会有很多限制,你必须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才能接下这摊活儿。所以当我觉得准备好了的时候,才启动了这个项目。”

■导演跟做演员是不同的电路板

在《英雄祭》中巍子并没有担当剧中绝对男一号,而是选择“退居二线”,饰演亦诈亦邪的上海商会会长江年轮,为黄觉当起了绿叶。因为在巍子看来,导演和演员是一件难两全的事儿,自己若不是为了这部剧将来的“卖相”好看,甚至可能连这个角色都不会参演。“做导演跟做演员,完全是两块不同的电路板。导演需要的是高度理性,演员需要的是高度感性,混在一起就特别麻烦,我在现场最痛苦的就是,我还要演一点戏。每次我穿着长袍坐在监视器后面的时候就特别难受,太折腾了。”

虽然拍摄过程几经周折,但首次担当导演的巍子,还是获得了剧组演员的一致好评,黄觉说:“他非常有个人魅力,能让剧组的人都为之努力,我们这部戏三个月连轴拍摄,但全组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都充满了干劲!”黄觉更自爆:“这戏杀青后,我上去拥抱了导演,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

■黄觉首搭巍子表演失常

黄觉在剧中饰演能文能武的赵心久,这是黄觉第一次跟巍子合作,他表示开始时还行点紧张,“其实与魏子哥合作,我第一反应是他那么霸气,那么横,我又是一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有点怕他不好相处。”带着这种畏惧,刚开始黄觉在表演上有些放不开,“压力大,所以在现场我常常嘴唇发干,台词都说不利索。然后巍子老师就说你嘴能不能别老乱动,我就说我真不是故意的,就是太紧张了!”

谈及为何接演这样一部作品,黄觉表示拿到剧本后,赵心久这个角色更是让他由衷喜欢,“可能我的外形比较硬,所以就有很多年代戏来找我演一些军人特务什么的,但是骨子里我其实还是挺闷的,算是个文艺中年。所以我特别喜欢赵心久的人物设定,他虽然是个侠客,但却不粗俗,他虽然书生气很重,但却不懦弱,演起来特别的爽。”

《英雄祭》开拍前,虽然巍子相中了黄觉出演主角,但还是对黄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我觉得他要是能再瘦10斤就好了,因为人一胖就不精神,瘦一点儿那种棱角就出来了。”

谈及自己的减肥在务,黄觉爆料:“我大概2周到3周的时间就瘦了大概15斤。”巍子称赞:“我要求他减10斤,但他却瘦了15斤。”黄觉透露了自己的减肥秘籍:“我为了减肥用尽了一切办法,比如我不吃主食,也不吃菜,很多蔬菜会转化成糖,我只吃肉,吃肉能减肥。”

4.董存瑞的英雄事迹-new 篇四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一位伟大的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

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得过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也被称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了。哄 哄..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随着“滴...滴...滴”连队发起的冲锋号,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隆化中学——敌军司令部所在地。

突然,嗒嗒嗒……从一座隐蔽暗堡,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桥型暗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下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冲向敌人的暗堡。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了桥下。

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董存瑞看看四周,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再次吹响,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线。导火线“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鉄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碉堡被炸毁,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

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才年仅19岁。

5.故事英雄董存瑞 篇五

烈的英雄事迹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6.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 篇六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7.故事英雄董存瑞 篇七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 完善保障服务体系, 为红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8 年, 国家发改委核定批准红色旅游项目资金2818 万元, 同年隆化县财政投入3000 余万元, 总投资5000 余万元, 完成了英雄广场、英雄路、董存瑞纪念馆、纪念碑前广场硬化、存瑞烈士陵园内综合整治以及周边环境治理等项目。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红色教育接待能力, 提升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品牌影响。为了不断提高红色景区的服务质量, 提升红色景区的环境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创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制定了 《董存瑞烈士陵园景区旅游标准体系》, 总投资300 多万元, 对园内纪念建筑进行了修缮, 新建四星级旅游厕所一座, 并按照4A景区的标准对停车场、接待中心、购物场所、引导标识标牌等进行了完善, 扩建步游路2400 米。建立24 小时投诉处理机制, 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公布投诉电话, 设立投诉信箱和意见簿, 并定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这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为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宣讲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形象水平, 打造红色教育经典品牌

近年来, 董存瑞烈士陵园为打造好红色教育这块牌子, 非常重视景区宣教队伍建设。我们始终认为, 宣讲队伍是景区的展示台与形象窗口, 一支高素质宣教队伍的存在, 对提升景区外在形象、融洽观众参观氛围、打造红色经典品牌、强化景区文化建设, 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我们采用 “请进来” “送出去”的学习方式, 利用接待淡季加强职工的文明礼仪和业务技能培训, 陵园还先后组织职工8 次到西柏坡、4 次到红岩联线及井冈山、韶山、邓小平故居等知名红色景区进行参观学习, 以及参加红办举办的讲解员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 进一步增强了职工们的业务知识,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丰富知识内涵, 服务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并对园内所有职工实行统一着装挂牌上岗, 统一文明用语, 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熟知服务礼仪, 模范遵守文明接待规范, 树立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让微笑服务、细节服务和情感服务深入人心。要求讲解员必须有针对性地 “因人施讲”, 编写了五套不同版本的讲解词, 提高了讲解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陵园的宣教工作, 提升一线队伍的整体水平, 陵园还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 有计划地招聘高素质人才,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充实讲解队伍, 保持红色景区的生机和活力。

三、拓展多种宣教渠道, 依托媒体网络优势, 开创红色教育发展新局面

董存瑞烈士陵园一直坚持在教育载体上做文章, 充分利用董存瑞牺牲纪念日及重大节庆日, 以入党、入团、入队、入伍宣誓等形式为载体, 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同时, 还组织开展了“流动纪念馆” “存瑞宣讲小分队”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以临时展览、流动展览、巡回演讲等形式, 为学生和广大群众讲述存瑞事迹, 达到育人教人的目的。还在网上举办了 “最深切的缅怀”主题教育活动, 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役时, 都会组织他们来陵园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存瑞精神的教育空间, 延伸了教育功能, 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同时, 还连续10 年承办了以 “弘扬存瑞精神”等不同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举办了 “存瑞杯”全国诗歌大赛、“存瑞精神伴我行”电视演讲比赛、全国书法精品展览、“翰墨安州” 承德市书法精品展等, 并成立了 “董存瑞精神研究会”。通过举办这些活动, 是拓宽多种宣教渠道的成功尝试, 同时也展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的风貌, 提升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的教育内涵。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 走近英雄, 2005 年董存瑞烈士陵园开通北京至木兰围场旅游专列, 把这一红色旅游景区列入旅游线内, 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在开展 “双百” 人物评选活动中董存瑞入选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并通过参加全国各种旅游交易会、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座谈会等, 积极推进了陵园对外的宣教工作。

8.F1幕后英雄故事(一) 篇八

法拉利测试车手Marc Gene谈到壳牌对法拉利的帮助:“F1赛车的性能非常重要,法拉利现在用的最新款最新科技的润滑油;第一个效果是,赛车反应速度及最高速度提升了。第二是可靠性,车不但要跑得快,而壳牌的产品也可以让我们放心地完成整场比赛。第三是效率,F1比赛中,我们每场只能用100公升油来跑一场比赛,所以高效率地运用这些燃油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跟壳牌如此紧密合作的原因。”

为应对F1赛车严苛的要求,F1发动机每分钟超过18000转,就需要高科技且不含杂质的润滑油,来改善及提升F1赛车的传动系统,并且保护F1赛车的心脏,运用壳牌“PurePlus”技术的壳牌喜力润滑油因此而生。

壳牌运动技术创新研发经理Guy Lovett说:“每年,壳牌投入50位科学家,以及每年21000工时,不停地提升赛车燃油及润滑油的性能。每一个产品都会进行长达三个发动机生命周期,大约是一万五千公里的测试。壳牌会在赛道设立实验室,研发人员会亲自到赛道观察并提高产品性能。”正因为其技术与F1赛车息息相关,壳牌喜力润滑油得以在最高强度的环境下,研发出更尖端的产品,深受其它赛事顶级冠军车队的信任使用。

透过F1赛事,壳牌喜力润滑油无论是在高端技术或是与法拉利的合作上,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现在消费者比之前拥有更多知识,更知道自己想要好的产品,于是透过F1赛事,壳牌传达了其高科技形象。壳牌在上海、汉堡及休斯顿设有研发中心,在世界各地,有数以万计的壳牌员工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不断努力着,不管是F1赛车或消费者的爱车,壳牌不断创造最新的产品,并不遗余力的将其运用到民用车上,带给消费者信赖的产品。

经过此次的中国站大赛,我们看到法拉利与壳牌的合作无间,下一站就要到气候温度偏低的俄罗斯,俄罗斯的索契赛道对F1而言仍属新赛道,而壳牌又会如何协助法拉利克服索契赛道,甚至拿下分站冠军呢·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9.读《董存瑞的故事》有感 篇九

董存瑞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他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读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董存瑞好像是烈火里的战士。还有他喊得那句:“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我从这句话深深的体会到了他那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我们放学回来,爸爸妈妈已经把晚餐都做好了。而战士们整天风餐露宿,有时还吃不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呀!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血却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的生命,死得其所。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与无私无畏的品质和性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上。

没有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当今的小康生活。忆起英雄,想起往昔,烈士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不感慨满怀啊!昔日无数的烈士用爱凝聚成一首首颂歌,铸就了新时代新生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幸福日子呢?

10.《董存瑞的故事》读后感 篇十

在他16岁时,还只是个普通百姓,当他和小伙伴得知要打日本鬼子时,就想参军入伍,可因为年龄还不到,所以不能参加。为了能入伍,他们再三请求,可排长就是不允许。于是,他就深入战场,竭尽所能帮助士兵们。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大家接受,如愿加入了队伍。他努力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并且,作为一名军人,董存瑞还顺利地入了党。可就在他刚刚当上爆破队长的那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那天,敌人们很凶残,也很狡猾。他们在桥上挖了很多窟窿进行射击。解放军牺牲了很多战士。董存瑞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拿起炸药包往前冲去。历尽艰辛来到桥下,却发现没有地方可以安放炸药包。这时,冲锋的号角已经响起。战友们一排一排被射倒,形势非常危急。

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了。董存瑞决定牺牲自己,把自己作为柱子,将炸药包顶在了桥底。在他临死前的最后时刻,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董存瑞的高尚品质。他很爱国,为了保护更多的战士,英勇地牺牲了自己。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董存瑞这样为了人民勇于牺牲的人。比如在一线抗疫的医生们,他们为了救治更多的人,毅然冲上了抗疫的第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我也要像董存瑞一样,为了保护更多的人,贡献自我。

11.故事英雄董存瑞 篇十一

关于英雄背后的英雄,当时媒体是这样报道的:“这时候,铁路工人王福臣叔叔发现了她,连忙把她带进屋里,用雪搓她的双手。过了一会儿,龙梅暖和了些,才断断续续地吐出几个字来:‘公社的羊……还有妹妹……在山坡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福臣,仅仅是一名救人现场的目击者和事后照顾者,救助小姐妹的另有其人。几十年后,不为人知的往事被人逐渐提及:先是龙梅、玉荣在电视中回忆当年情景;之后,学者李新宇专门撰文讲述此事。原来,真正救助小姐妹的是一个名叫哈斯朝鲁的中年男人。多年来他被冷藏的原因,和他的身份密切相关——他是一名“阶级敌人”。

其实,哈斯朝鲁不过是个读书人,曾经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1957年被认定为“右派”,成了劳改犯。他的劳改地点是茂旗草原。1964年,正是在这片草原上,哈斯朝鲁救了“小姐妹”。

但是很遗憾,“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运动,在当时正渐进高潮,劳改犯是阶级敌人,怎能是救人的英雄?于是,救人的主角替换成了王福臣,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12.董存瑞故事读后感[最终版] 篇十二

(一)我这两天看了《董存瑞的故事》这本书,令我非常感动。故事写了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和战友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并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我看完这本书,感触万千,董存瑞为了后继部队的不断前进,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舍身为国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革命英雄不断前进。就是一个个象董存瑞这样的GCD员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看看我们每天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优美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这些都是谁给我们创造的?当然是中国GCD给我们创造的。她就像一轮无私奉献的太阳,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阳光的呵护和滋润下茁壮成长,竞相开放。

想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GCD他辛劳为民族,GCD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正是因为有了GCD,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报效祖国。

董存瑞故事读后感

(二)想必大家都知道董存瑞吧!看完《董存瑞的故事》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我军在途中遇到敌人的暗堡。不忍心让自己的队伍再受损失,为了战斗的胜利已经身负重伤的董存瑞坚持爬到了桥下,由于桥头堡距地面一人多高他就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点,右手猛拉导火索。“为了新中国,冲啊!”战友们吹着冲锋号冲上了高地,打败了敌人,鲜艳的旗帜在高高飘扬。

一个年仅19岁的生命啊!用自己的身躯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这一代少年儿童身处和平幸福的年代,更应该时刻牢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良好学习环境。虽然现在没有战争,但学习就是自己和惰性的一场战斗。我要学习英雄毫不退缩的精神,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改掉以往做作业拖拖拉拉,遇到难题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争取优异的成绩,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对祖国有用的人。

我想对大家说:“记住董存瑞,记住所有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进!”

董存瑞故事读后感

(三)“为了解放战斗的胜利,就是自己死也值得。”董存瑞叔叔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我读了《英勇的董存瑞》这篇英雄人物故事之后,我不禁被董存瑞叔叔那种坚定、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了。

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啪”落在了书桌上。我心潮澎湃,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董存瑞叔叔所做的可成为惊天动地的壮举了。()虽然他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那英勇献身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增加了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现在虽然是和平的年代了,但是我们还要向董存瑞叔叔学习。学习虽然不是打仗,但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打仗要英勇献身,学习要勤奋、努力。每当遇到难题我想退缩的时候,每当一篇作文写不下去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董存瑞叔叔坚定的眼神,他仿佛在说:“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了,长大怎么建设祖国呢?”。是啊,董存瑞叔叔将一直激励我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攀登,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董存瑞叔叔告诉我,长大要为祖国争光,为中国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董存瑞故事读后感

(四)读了《董存瑞》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腔对敌人的恨,一股对董存瑞的敬意,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这篇文章介绍了1945年,16岁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在这期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叔叔抱着火药从到桥下,一时找不到炸药支架,便想用枪杆砸出一个洞,可还没来得及扳开石块,号角就响了起来,许多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伤亡惨重。董存瑞叔叔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们的安全,毅然用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读完,我不由得想起了邓世昌,黄继光等人,他们都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的国旗,我们的红领巾,都是他们的鲜血染成的。他们在中华受侵略者侵略时,为了国家的抗战胜利,为国殉身。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我们还是面对着一种挑战,这是科学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时时刻刻迎接科技的挑战,使祖国成为科技大国。

13.革命英雄的故事 篇十三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继光,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壮烈牺牲。

14.从董存瑞的呼喊说开去 篇十四

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董存瑞喊出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多么豪迈,多么“高大上”!但据近日中新网采访董存瑞牺牲地河北党史研究部门的考证,烈士当时喊的却是另一句话:“卧倒!卧倒!快趴下!”

其实董存瑞牺牲三个月后的《人民日报》,曾首刊《手托炸药箱毁敌碉堡,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详细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全过程,并没有那句“为了新中国”的豪言。而1950年9月29日的该报,刊发对董存瑞战友郅顺义的专访,郅顺义说他看到董存瑞拉开导火索后就向董跑去,但董存瑞朝他们大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敌桥形碉堡被炸得粉碎——不光郅顺义,到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来的当年战友都回忆,当时喊的是让他们趴下……

董存瑞烈士纪念馆馆长孙小梅认为:“他当时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一下也想不到那句话,这句豪言属于艺术加工,给英雄形象一个升华。”但以我所见,董存瑞当时如果高呼的真是这句“卧倒”,那更为真实可信。一个十七八岁的解放军战士,临难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战友的安危,这是什么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形象?甚至可以更深刻地震撼人心!

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地“辩证”董存瑞的最后一呼呢?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历史条件下,我们曾对英雄进行“必要”的“升华”,甚至走向过不近人情的“拔高”。不但是样板戏中,便是在日常宣传中,“三突出”曾成“规则”,“高大全”曾为“标准”,英雄人物往往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变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超人”,做的事不近常理,说的话句句豪言壮语。“高入云端”的结果,虽然在当时语境下的确起过某种“教育”作用,但一到多元态势下,便因不够真实,引起公众疑窦,这种教训,是应当汲取的。

问题在于所谓的“左”与“右”,都是互相惩罚的。如果说,过去某些过度拔高的宣传,是走了一个极端的话,那么近年以来,关于英雄人物的“解构”,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甚至可能演化成当下的主要倾向。我们是要“还原”英雄,“恢复”真实,但如果在“颠覆”的口号下,陷入亵渎的泥沼,那就岂止是“走过了一步”?比如说,把狼牙山五壮士说成是“流寇”,又把铁道游击队说成是“恐怖分子”;再比如说,将侦查英雄杨子荣胡诌成与土匪“共用一个情人”的“更土匪”,把刘胡兰的引颈牺牲,说成是被“颤抖的乡亲们铡死的”等等,这是“还原”与“恢复”吗?

对于反派人物,也在“走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去,将大邑收租院中的大麻库房添加个水牢,固然有失“真实”,但是近些年来,刘文彩却成了办学赈济的“善人”,连他的剥削尤其是这个“中将清乡司令”手中包括共产党人萧汝霖在内的九条人命,也“不许讲了”,谁讲,就“人肉”谁!又比如汪精卫,过去不讲他年轻时也曾行刺清摄政王的“英勇”,固然有片面性,但是现在呢?因为要“重新审视”,于是便把他的投敌叛国,同当年的行刺归为“一样的心路”,这便是“甘为釜山柴薪,造就革命胜利焰火”,就是“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式“担当”。从马步芳到张灵甫、从陈公博到胡兰成、从张国焘到周作人,这种奇怪的“还原”,不是林林总总吗?

从不近人情的无限“拔高”,因为有欠真实,故不可信,所以应当“还原”。但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更不真实更不可信的“颠覆”——一个总是在两个极端上跳来跳去的民族,终究难以真正受人尊重。

【原载2016年1月7日《解放日报·评论》】

插图 / 董存瑞 / 佚 名

上一篇:我爱我的家人教案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