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2024-09-0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共8篇)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一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作 者:白平则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刊 名:行政论坛 PKU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TRIBUNE年,卷(期):“”(4)分类号:X321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完善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二

尽管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 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是在评价性质、对象、内容、评价特点及实施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1 评价对象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我国开展规划环评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地、三域和十个专项”:1) 一地: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2) 三域:区域、流域及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3) 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

关于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解释,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凡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方式, 大都可以纳入建设项目的管理范畴[1]。据此可以理解, 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

2 评价内容比较

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其中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 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

建设项目分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和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这两类建设的评价内容均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编制, 其中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较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 珍稀动植物, 社会等影响专题[3]。

3 评价特点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评价特点上有诸多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评价介入时机不同

规划环评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展开,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项目环评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进行。规划环评较项目环评具有超前性。

3.2 评价对象不同:

需要进行规划环评的包括“一地、三域、十个专项”;项目环评仅针对一个或几个建设项目进行展开。项目环评较规划环评, 就有单一性。

3.3 对评价单位的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的编制工作可由规划编制机关进行, 或者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项目环评的编制工作必须由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承担。

3.4 环评编制资料支撑不同

由于规划环评介入时机较早, 规划编制尚未完成, 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规划环评可依据的资料较少;项目环评项目可行性报告完成时介入, 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少, 环评可依据的技术资料较多。

3.5 评价范围不同

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大, 具有区域性;项目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小, 具有地域性。

3.6 评价精度不同

规划环评强调综合性, 评价精度较低;项目环评强调针对性, 评价精度较高。

4 实施过程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组织环评的机构不同

规划环评需是国务院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环评;项目环评则由建设单位组织开展。

4.2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不同

法律未规定规划环评的具体编制者;项目环评需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编制。

4.3 环评编制中使用的导则不同

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展开;项目环评则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展开。

4.4 提交的成果不同

规划环评最终需提交环境影响篇章 (说明) 或报告书;项目环评提交的最终成果为环评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

4.5 审查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或附件一并报审;而项目环评则报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分级审批有专门规定) 。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项目环评进行审批。

4.6 对成果评价的单位不同

规划环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项目环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4.7 评价成果产生的效应不同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如不采纳应说明并存档备查;项目环评审批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与建设项目相比, 规划环评是一种从全局着眼的环保思路, 规划环评强调从整体出发, 强调整体、加总或者积累的环境影响。为了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规划的大范围性与高水平性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期的、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尽早地纳入到决策的过程当中, 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一样, 在规划形成之时即得到重视, 综合地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从而使规划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及评价特点的比较, 从环评主体、编制单位、使用导则、审查要求等方面分析, 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以便今后更好的识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

3.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篇三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四

第四科目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2)分析建设项目与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3)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二、项目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非污染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

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

(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

(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3)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

(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3)选用评价标准;

(4)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保护要求;

(5)确定评价重点;

(6)设置评价专题;

(7)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

(8)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含非正常工况)。

五、环境风险评价

(1)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

(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2)分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4)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5)制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2)判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核查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及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的情况;

(2)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范围;

(3)选择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标准;

(4)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点位;

(5)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重点与内容;

(6)判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结论及整改方案建议的正确性。

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分析规划的环境协调性;

(2)判断规划实施后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五

在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淤泥处理、河道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景观建设的建议。

8.1 效益评价

河道整治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规划期间通过河道疏竣,拓宽改道,以及水土保持等全面综合治理,将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增加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环境、防洪、排涝、灌溉(含低产田改造)及水土保持等部分。

1)环境效益

根据对广州市天河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河道整治后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河道整治前(1997年)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800元,1998年和1999年河道整治后,河道两侧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3500元,可见河道整治后,仅河道两侧住宅楼房价每平方米就增值1200~1800元;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温岭市城镇人口77万人,2020年为107万人,全市每年将增加住宅楼90万m2(按每人30m2,每年人口增长3万人计算);由于河道整治环境改善后增加的效益以每平方米500元计,河道整治工程范围内建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取为1/5,则温岭市河道整治后住宅楼的年增值效益为:

(500元/ m2)×(90万m2)×(1/5)=9000万元

2)防洪治涝效益

根据对温岭市历年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不进行河道整治的洪涝灾害情况如下: 现状50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6.3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现状5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1.7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利用频率法计算规划实施后温岭市防洪治涝标

159 准提高产生的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7300万元。

3)供水效益

由于河道的拓宽加深,使河道的调蓄能力增强,90%保证率下的规划河道供水量9000万m3,河水用于城镇绿化、农田灌溉后,以单方供水效益0.4元/m3计,年增加供水效益3600万元。

4)航运效益

据《温岭市公路、水运交通设施发展规划》,水运货运周转量每年增长11467万吨公里,以0.1元/吨公里作为河道整治后分摊的水运效益,则水运年效益为1146.7万元。

综上所述,温岭市河道整治后每年可产生2.1亿元的经济效益。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本规划主要实施措施是:清理河道淤积,适当拓宽过流能力不足的河段,在地势过低的河段两岸修建堤防,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加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整治沿河水环境,控制污染源。

通过以上措施,将对环境产生较有利的影响:(1)改善河道水环境和河岸的生态环境

疏浚河道后,提升了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带走污水,改善水质,同时将堤岸工程设计和两岸绿化结合起来,绿化景观工程以河道堤围为依托,绿荫成带,构成了温岭市河道沿岸的新景观,为温岭市建成美丽的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减轻城区大气和交通噪声污染

河道的水面及两岸的绿化带,可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具有净化空气及降低气温的功能。同时,河道的拓宽疏浚将使河道的环境容量增加,洪水期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溶解氧增加、COD减少。

(3)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河道整治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原有一些河道沿线两岸脏、乱、差、臭的现象,通过综合治理,污水进行截排,水质有所改善;堤围修建成整

160 齐美观的浆砌石或混凝土墙,道边绿化2~10m和修建休闲区,可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去处,大大改善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4)减少水土直接流失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可避免水流对河岸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稳定堤内城乡土地的侵蚀基准面,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航运及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规划工程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土方开挖,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施工作业面上的水土流失。但施工结束后,该情况就能逐步消除。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时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会对附近水体水质带来一定程度暂时性污染,应采取废(污)水临时净化措施。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均将产生噪声,需合理配置施工机械,降低组合噪声级,合理安排夜间施工计划,以降低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整个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量除工程本身和城镇地面加高、开挖淤泥还田、低洼农田垫高、利用开挖土方制砖等综合利用外,仍会产生部分弃渣,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合理安排弃渣地,采取各种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对工程建设区和弃渣场进行治理,尽可能恢复植被和农田,绿化美化环境,减免对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另外,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将产生垃圾和粪便。垃圾可用较小石块与泥土混合填入附近山岙(相当于卫生填埋法),在生活区和施工集中区建厕所和化粪池,并经常打扫和消毒,可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肥料,严禁随地倾倒。

部分河道的拓宽,会占用少量耕地面积。

161 8.2.3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提高了河道的整体防洪、排涝、蓄水、景观等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有力地促进温岭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虽然对施工期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弥补,不利影响可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8.2.4 淤泥处理意见 1.直接利用淤泥制砖

砖瓦行业作为一种“夕阳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利用的地表粘土资源越来越少,其生存危机将越来越明显。直接利用淤泥制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法,不但减少了因堆放而侵占的耕地,同时缓解了砖瓦厂土源紧张和对农田的取土破坏,社会效益显著。

采用的工艺:挖河泥→堆放→进料→原料场加工→制砖坯→晾晒砖坯→烧砖坯→制成成品砖→入库→销售。

推广应用淤泥制砖技术,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对砖瓦厂地表粘土资源开采实行配额供给,按年度下达河道淤泥用土计划指标,达到减少地表粘土资源开采总量和疏浚河道的目的。把利用清淤土方制砖作为“三废”利用之一,由税务部门严格执行“三废”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税收减免。对在疏浚规划范围内取淤泥制砖的厂家,财政可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2.淤泥置换田土,田土用于建设。

可对河道两岸堤防外侧1~3m范围内的“留青地”泥土进行招标拍卖给周边需土单位,规定取土限于1m深,取土后由中标者负责用两栖式挖泥船将所在地段河道的淤泥放回填充。

置换条件是河道两岸的田土物理、化学指标能适应建筑要求,并且附近有需土单位,田土能出售;河道两侧没有道路、房屋、竹木;河道宽度和深度能适应两栖式挖泥船作业,弃土能一次送到岸上。

采用以上方法,换土后会给农民耕作带来一些不便,政府利用市场经

162 济规律出台相应的土地补偿政策与之配套,事先要测算每段河道淤积土方量、清淤土方量,才能确定田土开挖方量,实现开填平衡。田土开挖后应组织验收,以免少挖或超挖,造成弃土面高低不平,影响恢复生产。

3.利用淤泥肥田沃土,改良土壤。

在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河段,可用泥浆泵从排干的河道或泥驳将河泥稀释过滤后,输送到田间,进行土壤改良。对于含有杂质和有毒物质的淤泥,不能直接送到田间,必须深埋或经过分离处理后,才能用于改良土壤。

淤泥在资源化利用作为土壤修复改良剂时,一定要考虑所含的重金属、病原物及毒性有机物对土壤和生态的污染危害,最好经过碱性稳定化处理或堆肥化处理。淤泥中的重金属和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控制重金属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严格分开收集,单独处理。污泥用石灰稳定可以降低恶臭、钝化有毒金属、杀灭病原物。污泥的堆肥化可杀灭其中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提高污泥对土壤生态的改良修复能力。

泥浆在稻田翻耕推平后均匀输入,厚度在10~12cm。不高于田埂高度,也可以在农田翻耕后再输送淤泥,在输送淤泥过程中,在泥管出口处,应有专人移动管道,以保持田面尽可能平整,一般按每隔20~80m移管一次,在泥浆出口处应设置滤网,以便过滤泥浆中的少量杂物。泥浆上田沉实后,把水排干,再过10余天插入秧苗。

采取淤泥肥田的方法,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泥浆厚度不宜过厚、以10~12cm为宜;绿肥田当季不要再施氮素化肥,冬闲田化肥用量也要适当控制;要待泥浆充分沉实后再插秧苗;秧苗密度要合理,可适当放宽;要注意搁田和病虫害防治。

4.其他淤泥处理措施

对于没有条件直接用于制砖的淤泥可以在城镇建设中用作低洼地填高或抬高河道两岸农田高程;在沿海地带堤防建设、平原河网地区圩区整治中可利用河道淤泥加高加固堤防;在易洪易涝地区可考虑设置堆放场,163 作防洪抢险备料。

此外,污泥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还可进行能源利用:例如厌氧消化制沼气、热解处理炼油、焚烧发电或取暖等。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建议

1.加强河道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1)从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着手,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淤泥、废弃物,抓好河道、渠箱的清淤、清流。

(2)控制好排污口排污总量。加强污水预处理,坚持污水达标排放。民居便溺未经化粪池有效处理,不准排放。

(3)根据原污水处理规划,抓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采取上述措施后,多数河道可达到Ⅳ类水质或更好,全年水质基本无黑臭,是有可能实现的。

2.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工业体系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大力倡导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能源消耗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及落后工艺,限制污染大的印染、建材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内工业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内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投入资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向清洁生产方向转移。

3.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

市环境保护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优势,积极开拓和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技术交流,利用和引进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生

164 态保护技术、资源回收等技术,同时结合市内污染源情况、生态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温岭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

积极扩大与环境保护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结合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一系列改善环境质量的科研项目;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的现代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环境保护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等现代知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促进市内典型环保工业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保证重视环保工业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既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又为其它工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榜样。

4.经济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使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基本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好温岭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温岭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温岭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6.实施生态保护住区试点

在城区选择3-5个城市居住小区,按生态小区的要求,进行环境示范建设。应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设计规划,包括总体布局、绿地空间设计,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利于生活垃圾的分装、收集、清运。推广使用节能、低耗、少污染,体现科技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墙体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充分发挥天然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保护现有沿河植被及城市绿地。建立以人为中心、以生活居住区绿化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绿化体系。河道

165 水环境整治首先是治污、治乱倒乱排、截污,其次是美化、绿化,最后是解决净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在城郊地区,建成2至3个“生态村”,作为住区环境保护和“绿色家园”的示范点。

7.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

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区域性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区。改变农业为单纯经济生产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与生态保护,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娱乐身心,增添旅游新景点结合起来,探索观赏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立体农业等都市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

A.强化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立法管理

1)保护农业生态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制订农业资源区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2)制定和完善有关基本农田保护、农副业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化肥、农药使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3)依法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施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农用灌溉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1)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已批出地块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依照法律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回收。

2)乡镇的区域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区域内的农田、林地、水面必须保持有一定比例,防止因不透水层面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大规模面源污染。

3)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条件适合的镇建设生态镇,积极鼓励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牧、渔综合的立体生产结构发展,大力推动“三高”农业,“三高”林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牧业,要同步解决禽畜粪便的综合利用,166 实行禽畜粪便产业化处理,实施种苗、饲料、药物、饲养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一条龙,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5)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全区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区、农村的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山地丘陵的林果草结构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区、平原农业区、丘陵山区三色绿色生态保护圈层。

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的使用。

7)建立生态农业公园,把自然引入城市,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场所,丰富大都市的文化生活。

C.采取有力措施,遏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1)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因为乡镇企业分散型、粗放型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

2)鼓励乡镇企业集约化,引进高新科技,淘汰落后设备,推行清洁化生产。制订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经济政策。

3)强化对分散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三同时”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并、转。

4)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到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企业使用。

D.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

1)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2)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法规,相对集中地发展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

3)抓好各类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E.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设立土壤、灌溉用水、渔业用水、农产品、生态及农田大气的固定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实行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167 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159

8.1 效益评价.......................................159 8.2 环境影响评价...................................160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60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61 8.2.3 评价结论.................................162 8.2.4 淤泥处理意见.............................162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意见.......................164

6.环境影响评价习题 篇六

2.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

3.环境噪声污染:对于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数值排放噪声并且产生干扰现象。

4.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指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地区大气环境容量,计算出该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其分配到整个地区行业以致污染源,要求按照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法律规定。

5.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6.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7.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 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8.固体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家长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态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9.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

10.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耳朵现象。

1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13.限期治理:是指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14.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5.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四个部分组成。

16.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

17.土地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干旱和多风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使土地逐渐失去生物生长能力。

18.环境噪声:环境噪音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19.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

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20.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21.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指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

22.综合利用: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如工业、农业、人民生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又称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2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简答题

1.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答: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组成:(1)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4)环境标准。(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2.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它与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答: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即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一般是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规定。

区别:基本法是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位置,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同时常常作为一个国家的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的立法依据。而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是以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为依据,又是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一般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3.法的内容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答:在结构上一般分为总则、分则、附则等部分。总则属于法律规范中最基本的和综合性的内容,贯穿和统率整部法律。分则是同总则相对应的,把总则内容具体化的部分。侧则一般是总则和分则的辅助性内容,置于法的末尾。有些法律法规由于比较简单,也可以不分,直接以条、款、项、目形式表现。

4.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答: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1)“物物相关”律(2)“相生相克”律(3)“物流物复”律(4)“负载定额”律(5)“协调稳定”律(6)“时空有宜”律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原则

(三)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三)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

(四)开发者养护、污染着治理的原则

(五)公众参与的原则

6.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有哪些?

答:(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三同时”制度(4)许可证制

度(5)征收排污费制度(6)经济刺激制度

7.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分为哪几大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和规划,预先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等一系列程序和实体规范的总称。

分类:分为规划和建设项目两大类。

(1)规划的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其分为综合利用规划(含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含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两大类。

(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9.什么是“三同时”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简称为“三同时”制度。

主要内容:我国对“三同时”制度的有效执行作了如下规定:(1)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2)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包括设计任务书中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审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建设施工的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环保设施运转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3)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境保护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依据,防治污染的处理工艺流程、预期效果,对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绿化设计,监测手段,环境保护投资的概预算。(4)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使用前,建设单位要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设施运行情况、治理效果和达到的标准。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10.什么是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具有规范性;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11.什么是环境污染损害的无过错责任?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要件:(1)主观上具有过错(2)行为的违法性(3)损害结果(4)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2.无过失责任有哪些免责条件?

答:(1)不可抗力(2)是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3)是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13.简述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

1、造纸厂应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应明确的是污染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侵权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制。即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具备免责条件。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为:

(1)不可抗力;(2)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3)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在本案中甲养殖场所养淡水鱼引水质污染而受损,这一损害的发生是由造纸厂的排污行为造成的。乙造纸厂既无法定免责事由,又不能证明甲养殖场的鱼死与其排污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造纸厂应当承担赔偿的责任。其以排污未超标为抗辩事由,不是法定免责事由,不予采纳。

2、(1)环保局应当事人请求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属居间调解行为,应制作处理决定书或者调解处理决定书,而不应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2)《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关于“责令赔偿损失”的行政处罚形式,环保局的这一处罚无法律根据

(3)环保局适用法律错误。本应适用修改后已经生效的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却适用旧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4)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是正确的。因为:《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授权环保部门对不执行其纠纷处理决定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行政诉讼法》也没有规定对行政机关居间调解的处理决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因为:

(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

(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

(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因此噪声对该厂工人造成的危害,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4.(1)、某硫酸厂违反了环境法,没有按照有关安全的规定设定应急措施。驾驶员和随车人员应是造成安全事故,而不是违反环境法。

(2)、12户承包户的污染损失应由某市化学品运输公司和某硫酸厂共同承担,因为损失是由于该驾驶员和随车人员未严格执行危险品运输装运规程的要求,而将厂内硫酸的放酸管拉裂,而某硫酸厂也没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造成侵权事实的发生。5.(1)周某在诉讼中不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其他相关证据。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纠纷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原则。(2)石化染料厂的辩解没有道理。因为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不以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

(3)硫酸厂的辩解没有道理。因为缴纳排污费不是免除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条件。

6.1)法院的判决不正确。因本案提起的是行政诉讼而不是民事诉讼。

(2)化工厂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3)法院依据《环境保护法》和《行政诉讼法》受理此案。

7.(1)鱼塘承包人要求赔偿的全部财产损失可以包括:购买鱼苗费用、鱼塘经营费用、鱼塘承包费、污染清除费用和出售鱼产品预期收入。

(2)化肥厂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全部损失。对因“排污渠内废水自然入江受阻、漫溢流入鱼塘”造成的财产损失应予赔偿。对因“当地连降暴雨以至外洪内涝、排污渠与鱼塘水面连成了一片”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不可抗力为由,不承担赔偿责任。

(3)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害的责任作出了如下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7.探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篇七

一、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 人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是生态系统, 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客观、正确了解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原因和规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生态环境的质量表现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和代内公平, 要求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外, 区域科学是新发展起来的科学门类, 区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思想包括综合整体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因地制宜思想。要综合考虑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工程的特殊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水利工程规划的组成部分, 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关系原则、综合性原则、地带性和区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极端保护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相互联系, 水利工程项目跨越的范围一般较广, 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点鲜明。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全面分析评价, 即宏观性;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 内容复杂, 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生态环境发展治理目标, 许多生态环境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利工程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 评价必须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并应在制定水利工程建设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及意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殊性目标、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注意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存性资源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工程合理布局, 有于可持续发展。实现项目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限区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强调保护脆弱是环境和濒危物种, 进而使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并可为工程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注重补偿保护工程的作用,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 提高项目与当地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针对某个具体水利建设项目, 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影响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 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是评价的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要经过初步拟定阶段、专家评议筛选阶段和确定阶段。具体过程为: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 以此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目标分解。即综合多种因素, 确定项目的总目标;主导因子的确定。主导因子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环节的关键;确定指标体系。即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

构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全面衡量所考虑的诸多环境因素;确定指标力求简洁, 含义清晰明确, 必须要全面衡量所考虑的诸多环境因素;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的获取要能在我们努力的范围之内;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 以及发展水平、规模;实现可比可量可行原则和动态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出发,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其特殊性, 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提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三、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由于各个因素是相互影响, 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决策问题。我们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主要步骤为建立层次框架,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 层次总排序;模糊数学评判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应用方法, 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过程为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评语集, 构建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矩阵, 建立评判矩阵, 求解上一层次系统的隶属度向量, 进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步骤为:实现三级评判过程, 以确定次准则层数据;进行二级评判过程, 求出准则层数据, 在此过程中确定对象集、因素集、评语集, 权重的确定与三级评判过程相同;一级评判过程, 得最终评价结果, 确定因素集的权重W, 求解分系统的隶属度向量, 然后得出此分系统的评价结果。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包括以下几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权重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等等。

摘要: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对复杂,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的主体生态系统, 概括了其指导理论和思想, 并建立了相对全面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水利工程,理论和思想,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翟国静:《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水利学报》, 1997, 1。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八

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69-01

现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环境承载力分析方面有很多局限,往往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基本不可能度量。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中,如何度量的方法没有明确提出,很难量化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生态足迹方法在承载能力度量方面,能对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程度和环境承载能力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度量,可操作性强,数据资料易得,有助于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其定义为:维持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人类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按生产力的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类。用生态足迹来衡量生态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地区能够拥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就是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基于一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能够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量可以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人类活动的消费和污染消纳都归结为消耗的各种资源。将消耗的资源量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Aj,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j=0,1,2,3,4,5分别代表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Aj为生态足迹,ha;EPi为单位生态生产力,t/ha;Ci为消费资源量,t;Pi为产生资源量,t;Ei为出口资源量,t;Ii为进口资源量,t。

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不同地区间生产力存在差异,其实际面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其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乘以产量因子进行产量调整。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足迹,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要乘以一个均衡因子进行等量化处理。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经过产量调整和等量化处理后再进行加和就得到某特定区域的生态足迹。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足迹法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可以定量地测算项目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把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折合成了统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应用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可按下列步骤实施:1)识别评价区内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列出消费污染和生态足迹清单,计算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前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现状;2)计算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引起的消费和污染生态足迹的变化量,同时对在影响区域内造成的生态生产力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对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能力的影响;3)计算和比较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后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可以获取其在其评价区域内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从而分析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者调整规划。

3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生态足迹法可定量描述和评价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利用生态足迹法来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刘年丰等通过生态足迹法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樊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资源产量法。陈述文等对重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熊等对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寇刘秀等对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生态足迹法虽然在建设项目或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主要对现状及实施后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定性化建议,缺乏对预测目标的定量评价;二是生态足迹核算均以“世界公顷”为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在等量化处理中因均衡因子大部分数值相同,不能充分说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差异程度,导致得出的建议失真;三是现有生态足迹评价研究采用的是主要生态足迹的传统核算方法——综合法,由于所需核算数据部分难以获得,成分法和投入产出法的相关应用研究尚未开展,研究深度不强。

4 展望

为了让生态足迹法更好地应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是进一步探讨以“地方公顷(或者实际公顷)”为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体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差异程度,考虑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别性、土地生产力等,重点开展符合区域实际生态生产力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研究,建立区域、流域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的标准值;二是开展成分法和投入产出法在计算生态足迹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年丰,谢鸿宇,肖波等.生态容量及环境价值损失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述文,汪鹏.生态足迹法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5):84-87.

[3]熊,刘胜祥,罗宪庆等.生态足迹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99-102.

上一篇: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下一篇:经典高考倒计时励志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