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10-05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8篇)

1.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一

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应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在深入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教学中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为节点,在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内涵;引导;情境;反馈;典范

素养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态度。体育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校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最终获得体育技能以保持身心健康。体育的核心质量分为健康意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三个部分。

健康意识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爱好和兴趣。通过体育课程或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确定适合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运动。其次,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通过体育运动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规则,加强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常识,树立良好的品德。

运动技能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自我技能的评估。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参加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自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身体素质包括两个方面: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是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的规定,学生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来进行评估,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好方法。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积极引导,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是一种积累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掌握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应符合标准和要求。首先,运动能力方面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和学习经验,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有倾向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新认识的自我探索,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运动能力的应达到的水平与要求。注意树立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意识,是通过教师教学中经常、反复地以提问、讲解、示范等形式有目的进行引导,从课堂常规、场地器材安全、运动损伤预防、拼搏精神、比赛规则等方面,明确学生课堂中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要求及培养方法。

其次,以创设情境的形式,缩短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的距离。依据教学设计,创设个人、集体体育社会活动中的真实场景。如在进行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学习中,运动能力方面培养,以回顾有防守情况下原地或行进间投篮,引出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并明确学生交叉步持球突破后的上篮或投篮的动作组合。健康行为方面培养,通过固定防守、移动防守设置使学生发展有防守进攻意识及队友之间的配合。?w育品德方面培养中,以比赛法中的扣分情况,建立走步违例的规则意识。以分组练习及5对5教学比赛的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承担运动角色、懂得合作的优良品质等。

二、及时反馈,树立典范

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转化和评价。体育的学习是以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行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的行为和身体素质都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反馈运动能力,根据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要点,整体协调,反复强调练习效果,以集体反馈的形式与个人反馈相结合。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反馈,应及时准确,抓住机会。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通过建立典型,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和精神为典型,以点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目的。通过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典型和自我要求的内部化发展。同时,通过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等因素的建立,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质培养要求和方向的不同方面。例如,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有帮助,勇敢顽强的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必须给予肯定,树立榜样,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训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多方面发挥其体育能力、运动、健康、行为和品德的模范作用。

三、自主实践,课外拓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实现体育锻炼的独立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用的空间,帮助他们学习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实践是体育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培养的综合体现和推广。如在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学中,学生们的自由组合,通过小组内的双人有防守的交叉步持球突破、3对3模拟比赛、5对5比赛等形式进行,由学生组织角色和旋转动作,体验运动员、裁判、观众等。

课外拓展,是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家庭作业、假期运动计划等形式,提出课外拓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菊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分析及其培育方式[J].新校园,2017(07).[2]张莉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新课程,2017(06).作者简介:

吴勇,重庆市,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2.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二

一是学校领导没有把道德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一个目标来落实。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考核和评价, 只注意各项具体指标的实现, 而忽略了这种潜在的教育目标。甚至有些校长把学校不出事故、不死人伤人作为管理目标, 至于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事没有认真思考过。

二是教师没有能够在养成教育环节中重视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因为受学校评价体系的影响, 特别是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情况下, 教师的工作无疑受此左右, 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集中在保证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制度上, 至于学生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行、细节层次、社会伦理等方面, 则很少关注。

三是学生没有在养成教育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学校和教师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学好规定的课程, 考出好的成绩;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考试的卷面分数高, 能够考上他们所预设的优质学校。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 学生的全部动力就是学好规定的课程, 考出优秀的成绩, 其他的事情则很少放在心上, 包括养成教育和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然而, 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毕竟是学生成长、发展、做人的重要方面, 他们要适应社会生活, 要在社会中塑造良好的社会交际形象, 就不能不重视这种特殊素养的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领导、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的环境和氛围。

一、讲文明, 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实质上就是教小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 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等内容。我校是市区唯一一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道德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欠缺, 不少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体贴、尊重别人, 见到老师熟视无睹, 下课横冲直撞、大声喧哗, 随手扔纸屑、果皮等。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来提升学生的文明层次。利用晨会、周会、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 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素养。像低年级开展小故事情境表演, 让学生判断行为是非, 正确的贴上笑脸, 错误的贴上哭脸;中年级进行小话剧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礼仪知识;让高年级学生自己收集礼仪知识, 再进行礼仪知识抢答比赛, 在快乐的比赛中既牢记了礼仪知识, 又提高了自己的自信与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和帮助同学, 尊重和理解老师, 关心集体, 开展帮困助残、美化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等主题活动, 让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礼让, 提升学生的文明层次。

二、抓细节,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教育构成的, 而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也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必须从日常生活行为细节抓起。一是要认真研究养成教育中有哪些细节。可以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解, 制定出一条条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哪些细节能做, 哪些细节不能做。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具体的教育任务。要求学生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上下楼梯靠右行, 不乱扔垃圾, 讲究文明礼仪, 不讲脏话假话等。三是要重视抓落实, 把各项行为规范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之中。少先队大队部可以组织开展“每周一做到”活动, 倡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坚持把每个细节都做“细”、做“实”。

三、继承传统, 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像“孝道”“感恩”“勤俭”“礼让”“谦恭”等, 这些不仅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在我们人文类教材的教学中, 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渗透这些思想。一是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把这些传统的教育内容, 作为学生学习和培养的目标, 逐项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我国特有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节日, 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像可以开发“春节”“端午”“中秋”和“重阳”等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既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也让学生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三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 如组织学生到传统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参观, 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 对他们的灵魂进行净化。

3.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推理;实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就是说,课改下的化学课堂应该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开展化学课堂活动,以确保学生在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就从化学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以展现化学课程的价值。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化学教学中,宏观的辨识和微观的探析是学生掌握知识、

锻炼学习能力的素养之一。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宏观和微观指代的是什么呢?从宏观上来说,化学中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被称为宏观的化学内容;从微观上说则是分子、原子、离子等。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宏观和微观的概念,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尤其是微观的探析是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常遇到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Na2CO3与NaHCO3与足够的稀HCl反应,那种药品放出来的CO2更多一些。

从宏观上分析: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按照化学方程的简单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两物质在与足够的稀HCl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一样多的。可见,这样的思考就属于宏观的。

从微观上分析:对于Na2CO3与NaHCO3这两个物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CO32-与HCO3-之间的不同,所以,在与足够的稀HCl反应时,两者放出的气体是一样的。

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运用微观分析相对来说要难一些,但当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这道题将很容易看出来。所以,在化学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用宏观和微观进行自主分析,进而在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与平衡是相对的,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习的就是质量守恒定理,而变化的观念就是体现在反应中,根据反应物的变化来重新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事实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部分知识也是难点和易错点,常常有学生因为找不到等量关系而不能顺利地解答,根本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師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的渗透,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例如,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对于这一道题来说,我们可以拆分为四个小题,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和差量法中的变化观念。如,对B选项进行分析,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第一次反应停止后的相关内容找到A、B、C、D之间的关系,即:A∶D=1∶2,之后,再通过差量法对第二次反应再次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可见,在这一题目的思考和解答中,既包含了平衡思想,又包含了变化观念,进而在提升学生基本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

所谓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是指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但初中阶段学生的化学学习都相对比较浅,所以,在培养学生这部分的核心素养中,我们除了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假设外,体现最明显的部分则是“推断题”,根据化学物品的颜色、反应条件等来进行判断,进而逐步使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现有A、B、C、D、E、F、G七种物质,C、F是最常见的金属,B是气体单质,D为浅绿色溶液,G为蓝色溶液,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试推测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_,F______。

(2)写出C→A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这类推断性试题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中都是存在的,是考查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该题的分析中,我们要先分析题意,从给出的物质的特点来划分范围,比如,G为蓝色液体,我们可以推断出,G可能是氢氧化铜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等,D为浅绿色液体,可能为硫酸亚铁溶液和氯化亚铁溶液等。之后,再通过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来分析化学反应类型,比如,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总之,不论是在这类试题的解析还是讲解中,我们都要渗透推理思想,使学生在做练习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养。

4.实验探研与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而且,还能确保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实验创新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能确保高效化学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部分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自主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让学生自选实验用品,而是按小组进行分配,比如,小组1的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小组2的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小组3的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至于其他实验用品则随意选择,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三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对比,最终选择出最合适的实验用品。而且,在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完善实验步骤,确保实现本次实验的价值最大化。当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我们还可以三个小组进行交换,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实验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而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基本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在相关试题的解答中掌握知识,锻炼基本的化学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4.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四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5.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五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6.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六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是将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和任务。

陕西省王吾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于近期在西安交大二附中举行一场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活动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分专题进行了认知分享、经验交流和思维互动。现将有关老师的专题发言奉献给读者,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语文教材过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③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④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3.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周凤娟)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①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1)把握审美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语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所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感知后,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再造审美形象,完成审美创造。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形象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2)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所说的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本”与 “篇”相比,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中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4.多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的过程。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依赖于键盘,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系统,却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加之近年来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卷都取掉了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所以,规范汉字书写,学习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汉字应成为不能因为教学工作还应常抓不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呼吁,高考应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题。其次,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比如对诗词和对联的态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选、高考考查,几乎无人问津,也无暇问津,对其创作几乎是空白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门类的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第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学生读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时重点强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只要学生把这些东西记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句法?鉴此,高明一点的老师会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5.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从学科角度来讲,普通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有四大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内涵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能力和品格。二、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的要求从最初的“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从“三维目标”走到“核心素养”,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它的进步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再到“终极目标”。从教学的角度讲,强调双基,就是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一维的。强调三维,就是强调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就是“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的。而核心素养把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所以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能力和品格。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

一、核心素养使教学从知识建构延伸到品格培养。

素就是素质,养就是教养。素养就是素质加教养,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素养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教育价值所在),而不是知识建构,知识建构只是培养人素养的必备途径,所以核心素养才使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基)、内容标准(三维目标)走向成就标准(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使教学从过程目标走向终极目标。

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路径和过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语文学习之后,获得的能力与品格,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来的就是能力和品格(素养)。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

三、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简单说就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得到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彼此接纳、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其次要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帮助。教学还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化,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能力目标。它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六国论》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诵读,学生要深入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辩证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通过探讨和思考,学生能够掌握史论文一个中心(借古讽今)两个基本点(叙史实,论史训)的写法。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三)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如《六国论 》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按文本的思路可提出以下问题,“刘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六国都贿赂秦国呢?”“没有贿赂的国家有哪些?”“贿赂的国家有哪些?”“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不仅问题的思路清晰,而且也暗示了教材的思路也很清晰。既着眼于细节,又着眼于整体;既着眼于文本,又着眼于学生。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让学生有可操作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

语文活动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一般情况下,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和演等活动。如《六国论》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齐声诵读、教师美读、男生大声意读、女生轻声情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探讨、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大宋的背景,取材生活世界,激活大脑思维,能够正确认识苏洵“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让学生尽情地倾诉情感,表达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五)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对于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主要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根据“语”和“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如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记忆方法,可放在语境中采用推断记忆的方法。如“信”字的意义: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确实)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相信)3信义著于四海。(信誉)4怀信侘傺。(忠诚)对于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主要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而定。如《六国论》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最后体会论证方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六)让学生有向上的动力

核心素养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思维与品质,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尤其是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不能压制学生,代替学生回答,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耐心帮扶学生。即使学生答错了,也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纠正和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有向上的动力。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彻底的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程度,取决于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6.核心素养的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比起财富和权势,文化最长久;比起法律和制度,文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温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文化和文化自觉最为关键。文化和文化自觉首先应当归属语文的范畴。语文是什么?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从根本上说,语文就是文本解读。文本的背后是一颗高贵的灵魂。教师以文本为媒介,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精神丰富精神,用情感涤荡情感。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教学的层面,注重于作者和背景介绍,注重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分析,最多上升为文学审美的层面,对抽象意境、艺术手法、风格特色等加以引导和评析,而很难上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很难从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样就难以正确解读文本的思想意蕴,难以发挥文本的人文教育功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强化其文化自觉,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那么,怎样从文化审美的层面进行文本阅读教学呢?

一、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学审美到文化审美的跨越

审美文化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方式。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就是要从文本中发现对人格的形成有教益的东西,它就像矿石,潜伏于地表之下,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需要一双巧手去开采。梅尧臣的《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解读,就是一种清淡平远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是诗人畅游东溪时欢愉情怀的再现;若引导学生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发掘,它就又有更深的意蕴:在戴花的老树身上体悟到天地间无所不在的勃勃生机,这生机正是天地万物最本源的生命力所在,人为万物之灵,更应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而另一句则承载着人生的另一重价值:生命也需要自我调适,保持一种悠闲从容的精神状态,如此才有生活的质量,不至于仅为目标所驱使而造成精神上的焦虑与异化。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又如《氓》,一个女子诉说自己从恋爱到婚变的全过程,诗中女子和氓的形象栩栩如生,女子的人生悲剧令人同情,氓的形象令人厌恶。此时,若引导学生思考女子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再引进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明白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忠贞不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学生的未来无不是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篇篇文字如颗颗珍珠,只要我们具有文化审美的意识,总能发现取之不竭的育人素材,这正是文本的文化价值所在,是形成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

二、培养文化审美的意识,养成文化自觉的习惯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养成审美的习惯,唤醒文化的自觉。特别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

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著名教育家黄玉峰说“读李白、杜甫的诗,读孔子的书,是没有直接利益,但他能够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我们不能太功利了,我们对人本身的关怀实在太少了。”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 让古典诗词的情感,给学生干涸的心田,注入一泓清泉,使他们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动于一片凋零的落叶,一棵枯黄的小草;让他们以一颗关爱柔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对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坚持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精神丰盈圆润了,生命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三、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本,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读什么很重要,怎么读更重要。读懂了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还不算数,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他(她)要把我们引领到什么地方去。有担当的作家写出的作品都在教人崇真向善,只要用心去品味,就能活得无穷的向上的精神动力。关键问题是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师生都要主动去阅读。钱理群教授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爱阅读、爱写作的老师带领学生爱阅读、爱写作。从文化审美的层面解读文本,教师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打开自己的文化视野,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正如深圳宝安区特级教师吴泓老师所说:“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现代教育带给教师以严峻的挑战,故步自封、自我满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读过这样的文字:“爱读书的教师总是喜欢倾听自己的心跳,总能唤起内心成长的渴望,给生命一种力量,给灵魂一个方向。”因此,只有在不间断的读书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才会溢满温馨的人文情怀,我们的课堂将会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让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浪漫和深邃。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书中丰厚的营养才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骨肉,使自己一点点厚重起来、自信起来,并通过这些沉甸甸的厚重和阳光般的自信实现自我的超越。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反过来,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的质量。

四、跳出文本但不脱离文本,强调育人更要坚守语文的本性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观照文本,强调文化育人,但前提条件是立足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在对

语言涵泳、咀嚼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语感是语文永恒的主题,只要朝着培养语感的目标迈进,语文课就不会变味。

7.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七

一、首先要认识培养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考试题目, 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而且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从阅卷来看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 识图能力差是其中最大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地形地貌图、地区轮廓图都看不懂, 做题时处于一种盲目瞎猜的状态, 更谈不上利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当然, 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 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 识图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识图能力差的学生好, 而且识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实持久。

二、培养良好的识图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看图是识图的第一步, 会看图是学习地理的向导。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或让学生自己在地理图册上认识图名, 初步知道图的主要内容、种类等。接着认识图例, 最后认真分析, 查找图中隐含的相关解题信息。看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要灵活多变的有目的有重点地看, 在挂图上或黑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 通过直观指引来加深对图的印象。

2、教师讲解图

利用挂图或黑板画图, 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 学生要对图展开详细的思维活动, 对图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吃透基本原理, 不能死记硬背, 会以不变的基本原理来应对万变的图形。比如在讲热带雨林时先让学生看景观图, 找出它的地理特征。根据图形问热带雨林有什么动物和植物, 你能说出它的原因吗?最后归纳出:热带雨林植物茂密, 有许多藤本植物, 四季常绿, 动物有猩猩、河马、猿猴等, 是在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形成的。再比如讲火山地震带时, 为什么百分之九十的火山地震集中于环太平洋沿岸?这时采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和板块前沿碰撞俯冲示意图, 看到太平洋带是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向两侧水平移动, 遇到大陆板块时互相碰撞, 结果洋底被挤下陷形成海沟, 大陆地壳受压上拱形成岛屿和沿岸山脉。就会造成裂隙、断裂, 发生地震和火山。

3、鼓励学生记图

记图是对图示重要信息的记忆。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 容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空间的概念, 许多地理信息经过图像记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回答有关问题时能轻松自如。在学习世界各国轮廓图和中国各行政区轮廓图时时告诉同学们一些形象记忆方式:比如我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的几何图形;意大利轮廓图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等。中国省区轮廓图的形象记忆:黑龙江省像只天鹅, 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 辽宁省像个大逗号, 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 新疆像朝西的牛头, 甘肃像哑铃, 陕西省像跪佣, 西藏像蹬山鞋, 青海省像兔子, 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 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 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 河南像射向西部的箭头, 安徽像张兔子皮, 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 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福建省像相思鸟, 广西似树叶, 广东省似象头, 海南省似菠萝, 台湾省似纺锤。通过这样的形象记图, 不仅将地理教育的美学教育体现了出来, 而且会使学生很长时间对这些图形记忆犹新, 识图能力大大提高, 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

4、培养绘图和补充图形能力

绘图是识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 也是检验学生识图能力好坏的一种手段。特别是补充图形部分, 它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添加出原地图没有完整表示出来的事物。这是培养掌握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 相对空间位置能力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记图准确度的辅助方法。通过上面的记图训练, 图形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大致的轮廓, 在讲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省 (直辖市) 的地理知识时,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卡纸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图。在进行补充图形训练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 学生在图册上模仿教师填图, 然后擦掉黑板上的一些图, 叫上几名同学到黑板上重新补充图形, 进行相互比较, 并挑选下面的同学对填图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也能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巩固。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可能感觉困难重重, 但是只要经过反复练习, 就能达到“无他, 唯手熟尔”的熟练程度。

三、重视基础知识掌握, 多用图解决问题

对地图的基本知识, 比如图名、比例尺、图例、注记、地图符号所代表的地理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事物比如重要经纬线经过的或者附近的国家、城市、气候类型、自然带、地形区、河流湖泊、重要的地理界线等的掌握是识图方法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地理基本知识以后才能在做题中熟练地用图来解决问题, 对试题中所给的图表进行认真准确的分析灵活应用地图, 不能凭空想象或者仅凭记忆, “有图不用”, 想当然写出和题目大相迳庭的答案, 在考试中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四、坚持不懈, 养成识图好习惯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从网上下载一些图供教学过程中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经常识图的好习惯, 把每节课的讲述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 充分用图导入新课, 用图解决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 给学生一个用图轻松解题的印象, 学生也应多看地图, 在平时的练习和作业中有目的地养成一个识图解题的好习惯。

8.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英语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The plot of the mothers day》时,可以先介绍Sarah的话语:“Hello,boys and girls.I am Sarah. Im helpul .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ook the meals.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帮妈妈做家务而获得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尊重长辈、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

二、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配上生动、形象的动作:“Look!Here is a lazy rabbit。”然后,教师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动作,伸一个懒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向学生讲解“lazy”的危害,教育学生做人要勤奋。英语教师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可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脑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让学生受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I am angry》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生气时候的行为动作。而在后半节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气时表现出的随意摔东西、打人、骂人、踢垃圾桶等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知道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向学生传授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 Listen and do”的游戏形式,带动全班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并发出“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等的指令下,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回答:“Yes Im helpful.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empty the trash.”比试哪个小组反应快,输了的学生上台表演打扫卫生的动作。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借助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Student code of conduct》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1] 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2(210):91.

[2] 陈美惠.浅谈对小学英语人文性的思考与践行[J].基础教学研究,2014(9):30-31.

上一篇:欢度中秋节亲子活动下一篇:有趣的拔河比赛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