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足球

2024-09-30

浅谈中国足球(精选8篇)

1.浅谈中国足球 篇一

浅谈发扬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同化 顺应

[论文摘要]英语的全球化引起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产生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并且它在一定意义上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以及促进现代英语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扩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1inguafranea)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英语不再是属于英美诸国的专利而是属于世界,这一国际通用语在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广泛使用,使之有机会与其他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本土化(nativization)。而本土化又必然衍生出大量不同的英语变体(variety)。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交流的机会日益频多。英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中国英语”(ChinaEnglish)这一变体。但是中国英语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洪水猛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也非常注重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再三叮咛表达要符合英语习惯,切忌说中国式英语。本文通过区别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不同,说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在中国,首先提出“中国英语”fChinaEnglish)概念的是葛传槊先生。他在1980年谈到ChineseEnglish和ChinaEnglish的区别时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科举(impeiralexaminations)、四书fFourBooks)、八股文(eight—leggedessay)、五四运动(MayFourthMove—meirt)、赛先生(Mr.Science)、德先生(Mr.Democracy)、双百方针fTwohun—dredpolicies)、四个现代化(fourmodernization)等。”葛先生认为上述英语都不是英语本族人的惯用词语,应当称作ChinaEnlgish,而不是有“洋泾浜”意味的ChineseEnglish。汪榕培于1991年提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是英语的一种变体。

中国式英语(ChineseEnglishorChinglish)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它是介于中国学习者不规范语言和规范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言”(interlanguage)。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等英语结构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培养。这样一来,他们在使用英语时,必然受到汉语思维及其表达方式的影响,表达出来的英语自然就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中式英语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这主要是由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能力欠缺所引起的。像中式英语中的词汇冗余、搭配不当、滥用副词等现象,除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外,与个人的语言能力欠缺不无密切的关系。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实践的不断丰富,中式英语的现象将逐渐减少直至消亡。

二、中国英语的存在必然性

在英语全球化的扩张中,英语的本土化造就了今天世界英语多元化的格局。除了英国和美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几百个民族都在使用英语。这些英语被Kachru分为了三类:内圈英语(theInnerCircle),外圈英语(theOuterCircle)和扩展圈英语(theExpandingCircle)。内圈英语是移民的产物。作为传统英语基地的内圈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均把英语确立为母语并为圈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英语语言规范。殖民统治促使英语在外圈国家扩张。这些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把英语作为第二或辅助语言来使用并加速被视为规范的内圈英语的本土化进程。像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扩展圈国家,把英语作立为外语学习和使用。外圈和扩展圈的人们会把本土文化融人到英语中去而造就大量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一旦这些变体被当地民众广泛使用,人们会进一步将其标准化并加以推广。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对第二语青或外语的习得所产生的影响,语言学上称之为语言的迁移作用或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起促进、推动作用的迁移是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则出现负迁移现象。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异远远多于它们的相同之处,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就成为了必然。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充分解释了中国英语出现的必然性。皮亚杰提出了“格局”或“图式”(schema)~J9概念。他认为,格局就是个体用来适应和组织环境的认知或思想结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eommo—dation)是格局的建构和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皮亚杰认为同化(assimi-lation)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是个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当刺激进入大脑时,个体就根据已有的格局对它同化。但是同化并不能总会成功,因为个体所具有的格局是有限的,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要么建构一个新的格局,要么对原来的格局进行修正。这两种作用方式被皮亚杰称为顺应。因此,顺应就是新格局的建构或对旧格局的修正。通过顺应,原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变化了,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又开始了。依照皮亚杰的观点。同化和顺应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如果同化的成分多了,那么顺应的成分就相应的少了,这样一来学习者就没有能力发现事物的`区别。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同化的程度多了,也即意味着受汉语的影响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学的英语就带有中国腔,“中国英语”就这样出现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汉语中许多词汇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如“太极”、“气功”、“孔子”、“武术”等。所以,无论是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英语都没有能力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为了促进对外交流的发展,为了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不得不采取音译、意译等手段使这些词语进入言语交际,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再加上汉英两种语言在发音、语法方面的不同,中国英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英语的一种变体,但这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所共有的一些特征,是有一定极限的,在交际方面并不会造成困难和障碍。中国英语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也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2.浅谈中国足球 篇二

在众多的竞技体育当中,足球是最扣人心弦,最引人注目的集体项目。绿茵场上,攻守双方的激烈对拼,运动员在球场上驰骋,精妙绝伦的战术配合,无与伦比的个人技术以及最后精彩的射门,这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同时,运动员在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优良比赛作风也使观众收到教育和鼓舞。

1683年,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并于1900年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1904年国际足球联合会在巴黎成立(简称FIFA),193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共有13个国家参加了比赛。共计54万人进场观看比赛,4年举行一次。它的盛况不亚于奥运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足球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发展非常快,拥有数以亿万记的疯狂球迷。有的铁杆球迷甚至为了一场球赛的输赢而疯狂到极点。这说明,足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社会现象。[1]回顾我们中国足球的发展史,1910年的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就有足球项目。解放后1951年举行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1954年改为足球联赛。新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所有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努力下突飞猛进。1992年,国家体委决定将突破口放在足球身上,明确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我国11个城市相继成立24支职业足球俱乐部。1994年4月17日,在成都,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拉开帷幕,这标志着中国足球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职业足球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在自己门口取得优异成绩,金牌榜上名列第一。但遗憾的是,足球一直是我们老大难的问题,在世界上排名,乃至亚洲排名不断下滑。多少球迷,多少体育人士一谈论到中国足球无不是气愤、泄气。似乎中国的足球已经达到一个无可救药的地步,在加上这些年足球界所曝光的假球风波、黑哨等,这让中国足球经常被老百姓讽刺。作为一名球迷,我对中国足球曾经深深失望,但正因为我是一名球迷,我是多么渴望我国的足球能够得到振兴。当代中国足球现状,可以说是由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何振兴中国足球,首先我们应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始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曾经听过很多专家的分析或者看过媒体的转体报道。基本上都是说中国的体制有问题,管理方法有问题,学习外来知识但不适合用等。总之说法有很多,莫衷一是。我认为,大家都说的有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因为,足球建设好比一项工程,绝不是哪里不行补哪里就完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2 国家颁布校园足球新政

现在,足球已经不仅仅是围绕职业球员了。国务院于11月26日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议上对校园足球作出重要指示,宣布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将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认真贯彻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精神,落实校园足球走进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足球享受足球,提高他们对足球的兴趣的同时锻炼身体,为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把足球列为国家战略,在全国学校推广,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写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档案,为上一层学校提供招生参考。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各地涌现出的足球特色学校,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另外,按照校园足球的规划方案,组织开展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四级联赛,普及到每个学段。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丰富校园足球各种活动,如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校园足球竞赛,有条件的学校要多组织班级赛、年级赛,以及校与校之间的足球友谊赛、交流赛等文化活动。学校的教练员要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开展足球普修课,通过选拔积极组建足球代表队,为热爱足球和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妥善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3 校园足球政策出台的意义

为什么国家如今会如此提倡足球走进校园呢?其实,关于中国足球水平现状已经无须赘言,从以前所说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到如今的沦为亚洲二三流。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考察中国现实,一是中国足球场地太少,踢球的人不多,普及率太低;二是中国缺少从足球学校或者体校走出来的具有足球天赋的苗子,导致中国足球的底层打造受到很大影响;三是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人才,也就是中国足球需要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做出奉献,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因为从他们对中国足球的认知里,并不认为将足球当做一种职业是一个好的出路。同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关于中国足球的“假”“赌”“黑”等负面新闻的增多,整个舆论环境对于中国足球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使很多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层都不愿意子女从事足球训练。这种舆论环境极大破坏了青山年足球的发展气氛。[3]由于缺乏一个激励、约束机制,踢球的人就越来越少。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其实早在2009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就已经联合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旨在开展基层的足球活动。然而,有学者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由于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仓促,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未达到预期效果”[2]

现在国家开始将重点放在校园足球,教育部表示将完善相关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也就是说鼓励学生踢足球,而且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写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真实记录,纳入个人档案,为上一层学校提供招生参考。我认为,这是高瞻远瞩的重大举措。毫无疑问,从校园成为足球的出发点,在全国的校园中推行足球新政,对于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优秀足球苗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里面,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足球的活动,必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足球的机会。我国有这么多所中小学校,如果人人参与足球,甚至全民踢球,无疑为中国足球带来了巨大的足球人才来源。中国的小球为什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球比较普及。当然,不是说足球只要从娃娃抓起,甚至让足球成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中国足球就可以在世界上取得优异表现,但是如果无论上到领导,下到百姓都意识到足球的好处,或者说足球的文化价值,从而加入足球运动的行列,那么中国足球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还应该看到,把校园足球放进教育系统中,它的意义还在于促进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青少年的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没有好的体魄,一切都无从谈起。有调查表明,当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这都是因为缺乏长期的、有效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所造成的。足球是一种精彩、激烈、刺激的运动,坚持不懈地在校园开展足球运动,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习近平主席相当关注我国足球的发展,对中国足球提出了三个希望能实现的梦想:第一,希望中国队能再次打进世界杯。第二,希望世界杯能在中国举办。第三,希望中国足球队能在世界杯上取得好成绩。这是习主席的三个足球梦,更是中国人的足球梦。现在看来,虽然我们距离这个梦想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教育部校园足球新政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有希望就有机会,有机会就有实现的可能。

4 振兴中国足球你我有责

从一名普通球迷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振兴中国足球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足球界的社会责任感。足球要真正成功,并不是成立专门机构,喊几句口号足球就能搞上去,也不是靠外国名教练就能带出高成绩,一切还得从自身出发,靠自身的努力。所谓足球界的责任感,就是不管是最高层的领导小组,或者基本的教练员和球员,各层各级都要有一种献身精神。热爱足球事业,献身足球事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影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一心一意为中国足球的腾飞奉献一切,切实做到“振兴足球,你我有责”。

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要想把中国足球重新带上一个高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足球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已经让所有人感到绝望。首先,我们对中国足球不能失去信心,中国有十多亿人口,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身体素质有所改善,而且拥有很多足球领域的优秀人才,我不相信中国的足球不会提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谋私利,集思广益,认真把足球当成一项事业来搞,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中国足球以后的路应该如何去走,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总结我个人的看法,存在有教练水平如何的因素。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多数的教练员以前都是运动员,可以说没有经过一个系统的培训。相比英国,英国的教练员要上岗都是要经过培训、实践、考核等程序的,而且必须由最低级别考起,只有最高级别才能在英超赛场上指挥队伍。看看我们的中超,往往会出现刚退役的球员走马上任当主教练。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教练员用的都是在球员时代学到的那一套,或者几乎就是沿用他们以前的教练的训练方法。我认为,这样缺乏科学性。

中国球员应该具有的国家荣誉感。很多球员经常要兼顾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比赛,但相对来说,国家队的比赛是短期的。由于在俱乐部踢球涉及自己利益和俱乐部利益等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到了国家队以后有小部分球员训练时会有所顾忌,甚至因为有一点小伤就缺席训练,最终无法参加比赛。又或者在比赛时自己第一要素就是不能受伤,如球员在受伤后回到俱乐部,特别是经济方面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对中国足球在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有些人,在衡量国家荣誉和自身利益时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未能全心全意、不为余力地为国效力。另外,在球队的科学化管理等方面,还未能达到完全职业化水平,在管理经验方面和国外的相比存在着差距。中国足球一直以外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至今我国可能还没有设置出一套科学化发展足球运动的体系。[4]

振兴中国足球这条路,绝不是一名领导、一名球员,甚至作为球迷的我就能改变的。需要的是整个体制和管理的科学化,从领导层落实到每一位球员。应该说,这条路还需要一段长时间去探索。

5 结语

中国足球,我们曾经为进入世界杯而疯狂,也由于它的失败而失望。中国足球在过去的表现可以说是浮浮沉沉,而今天的中国足球的春天要来了,校园足球的新政策给整个足球界都打了一支强心针。现在,全国人民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中国足球上,可以说,中国足球的振兴、发展以及日后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备受期待。

参考文献

[1]熊斗寅.中国足球路在何方[J].北京:体育学刊,2012,32(1):1-2.

[2]董众鸣,龚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91-94.

[3]李卫东,张延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2011,35(5):22-25.

3.浅谈中国足球 篇三

关键词:足球运动;足球文化;足球发展

一、前言

体育是一种文化,它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在运动与欣赏的过程中,创造出动态的美感,并最终作为一种崇高的力量,陶冶人类灵性,促进人类的交流。作为一种激越的、使人如痴如醉的足球运动,它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在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上,球员带球过人,使人感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球员抢点射门、大力远射,使人感到智慧与力量的结合,感到足球作为一种运动同样也是流动的音乐。

二、世界各国足球文化

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众之间都拥有鲜明的区别,而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肤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更深刻的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例如一说到武术、气功、舞龙舞狮,人们马上会很自然的想到中国;一说到瑜伽,人们就想到印度;一说到探戈,就会想到阿根廷;一说桑巴就想到巴西。近代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在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侵略世界各国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竞技体育运动带到了世界各地。它们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所有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足球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

在当今,足球与世界各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足球文化背景中,各国足球的技战术打法风格,都有着深刻的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足球运动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不同风格的足球背后都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支撑,以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足球运动发展的核心,是足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

巴西足球的华丽:高超的足球技术,流畅、快速富有想象力的比赛;阿根廷的豪迈狂放;法国的浪漫;英国的彪悍;意大利的防守反击等等,世界足球强国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足球文化。与中国有着极其相似文化根源同为东方文化的日韩两国,他们的足球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足球时,采用的是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完全克隆巴西的足球理念的方法,致力于球员对球的掌控能力。从80年代开始,日本各级足球队开始聘请巴西教练,并鼓励大量的日本青少年去巴西留学,足球职业化之后各个俱乐部大量的引进巴西外援。使得巴西的技战术风格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属于日本自己的足球风格。韩国作为亚洲足球的另一个代表,也拥有自己的足球文化。韩国的历史是一个备受欺凌、被人分刮得民族历史,长期的压迫造就了韩国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富裕强大之后这种精神并没有丢弃,反而很快的与足球运动相结合,形成了韩国足球“一定要赢”的拼搏战斗的精神,也正是靠这种精神韩国足球在世界足坛取得令人瞩目佳绩。

三、中国足球文化的成因

在谈及对中国足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国足球文化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而出的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对当今的体育文化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足球文化也必然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仁、礼”为核心建立的儒家文化体系为基础,以道、佛两家为补充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沐浴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保健性和表演性。体育的内容也有多种形式,有宗教祭祀的;有礼仪制度的;有军事娱乐的;有健身养生的。但是纵观中国体育史发现,中国体育运动从来没有像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一样成为全民性质普遍的运动,而是流落到杂耍、武艺等边缘性的俗文化范畴。不被统治阶级主流文化所重视。由此产生以柔性性质为主的体育文化,在讲究“刚柔相济”的同时,更注重体育的娱乐性、表演性和健身性,弱化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形成了追求团结和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体育文化,显然这种体育文化与足球中的竞争性对抗性相冲突的。不利于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团结勇敢、自强不息的一面。

四、社会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影响

如果问人们对中国足球的看法时,会得到很多种回答,有说赌球假球,有说体制不全,有说媒体负面引导,有说制度政策的落后,都说明了中国足球的落后现状。当今足球运动的商业性迅速发展,由于监管措施不力,媒体引导错误,使得足球功利性大行其道。特别是在现今的中国,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混乱不确定的时候,更容易对人进行误导。除了国内的社会不良现象会影响到球员之外,媒体报道的一些国外的不良现象同样会误导我们。例如:意大利足球文化对中国足球文化的影响。由于将近30年的意甲联赛转播,在中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意大利足球迷,中国的足球文化也深受意大利足球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今意大利的足球环境并不理想,俱乐部频频更换教练,没有经验的青少年得不到信任,很难得到机会上场比赛,媒体报道过分关注裁判,到处充斥着功利性。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中国足球也总是看成绩,一切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还有明星球员性丑闻、酗酒泡吧、打架斗殴等等,都给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与中国足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俱乐部对于贫困地区的爱心,与球迷的互动活动,对与残疾球迷的关怀,对与足球前辈的尊敬等等,有着很多的方面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很让人感动,而球员对与祖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很多球员身上都体现过,为了参加国家队的比赛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可爱的球迷,也可以说是真正的理性的球迷,无论胜败都在支持着自己钟爱的球队,胜利了有欢呼和呐喊,失败了有鼓励和加油,这些足球文化现象对与中国足球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结语

在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今天,对于西方的足球文化当然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抵制和排斥,而应将其纳入中国足球发展的需要中,科学地选择、批判地借鉴。中国足球要“扬弃”地接受吸收西方足球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体育文明成果,培育适于中国足球生长的环境,秉承与兼容走融合与超越之路。世界足球强国和临近的韩日两国所取得的成绩证明,中国足球要发展就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而当什么时候把儒家的“仁、礼”、道家的“无为与不为”、佛家的“定与慧”、法家的管理、兵家的战术和西方足球运动中天然的竞争、冲突、对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慢慢形成比较统一的足球理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当足球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达到一定水平,中国足球形成自己的、鲜明的结构特点时,中国足球文化拥有自己的特色时,也就是中国足球扬威世界之时。

参考文献:

[1]韩春艳.不同足球文化理念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9,17:17-19.

[2]陆小聪.足球文化与文化构建———“体育和社会”对话之六[J].体育科研,2006,27:2.

[3]赵晓玲.对影响中国足球发展若干因素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8:45-47.

4.浅谈中国神话 篇四

内容提要:本文先概述下中国神话,给出了它的定义,然后再寻求它的来源,探寻它的发展,再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做了简单解析,最后在对比分析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关键词:中国神话定义、产生、发展,神话人物,女娲、盘古,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中国神话概述

提起中国神话,不自觉地,我最先想到的是我看到过的很多有关中国神话的电视剧,再后来想到的是一些动画片。什么《精卫填海》啊,《欢天喜地七仙女》什么的,还有《西游记》、《哪咤》等等。确实,这些影视作品确实让古老的中国神话变得耳闻目阅起来,虽然大多有或多或少的改编,而且有的改编的还十分离谱。当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么做也无可厚非,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能流传下去已属不易,不能像端午节那样被人家申请了去。本来神话传说就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而口耳相传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百度了下神话传说,说中国神话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根据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的分类,可分为“神话、传说、仙话”三种,而在晋代起,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类别。

茅盾先生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幻想故事吧。这么想的话,我不禁要问,幻想出来的神话传说也要有一定基本依据吧,我们的老祖宗肯定也不能凭空就想出这样的神话传说吧。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于是,看着日月星辰,我们的老祖宗幻想出了神话传说,并广为流传。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关于中国

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发现,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简单说来,中国上古神话是源自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推理和想象的方式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较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 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力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人们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由此可见,这类神话故事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某些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概括与集中,表现了原始人对自己所积累的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歌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神话传说的简要解析

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相当一部分的神话是有关人与自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就拿盘古开天辟地来说吧,我们的老祖宗生活在这一片大地上,整天看着蓝天白云与厚实的土地,肯定会纳闷,这一片天地是怎么诞生的啊,于是就有了书中的记载:在太古 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也就是说老祖宗们幻想着是“人”创造了天和地,突出了“人”的伟大。至于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老祖宗每天都能看到天上有个散发着光和热的“圆盘”,东升西落,看起来很小又距离很远应该很大。但是,他们也想着征服,于是就想着能不能拿弓箭像鸟一样射下来,或者能不能比太阳东升西落的速度还快,赶上它,也是老祖宗想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一种体现。至于嫦娥奔月(这个神话传说版本比较多),我想,应该是他们对天上的月亮的一种美好遐想,认为月亮上应该会有嫦娥一样的美丽善良女子,这体现了老祖宗他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一种赞美吧。

说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是杂得很、怪得很,大多有神力,属于神仙那种的,也有有“妖力”的,属于妖魔那种的。他们大多性情怪异,形象比较鲜明吧。这些神话人物中,女性形象相对较少,比较知名的就数女娲、观音、嫦娥吧。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和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为他们塑造了那种救民众于水火中的那种形象,体现了先人们在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艰苦条件下,渴望庇护、解救的一种心理。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侧面体现了先人们对自身由来的一种困扰,还有一种对诞生自己生命的感激,一种对母性力量的一种爱,给我们这些后人们一种女娲娘娘是“万民之母”的那种感觉。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虽然我对西方神话了解的并不多,不过感觉差距其实还是蛮大的。有人说,影视作品里要想表现出一个人物在飞,在东方就会在这个人下面画一朵云彩,而在西方就会赐予他一双翅膀。这里面除了思维习惯的差距外,感觉最主要的还是东西方神话传说里描述“怎么飞行”的一种差距吧。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东西方神话的差距。

中国神话很零散,而西方神话(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中国古代神话篇幅都很短小,对神的事迹记载非常简略,故事性不强,没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长篇巨制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十二大神:主神宙斯、天后赫拉、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得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总之,十二大神几乎代表了自然界的所有属性(中国主神:天地开辟神——盘古;人类起源神——女娲;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相比西方神话,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 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

5.浅谈中国人 篇五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20年前由柏杨先生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中国大陆84年被禁,88年出版。

或许是被封锁消息的原因,或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关于这本书,我是直到高中才在书摊上见着,还听说是“禁书”。高中语文老师一直力荐这本书,课堂上也常常提到书中语句,这勾起我无限的兴趣。然而,时值高考,实在是狠不下心再去看一本、读一本、品一本书。于是到了大学才赶紧买下这本书。说来可笑,20年前被称“十恶不赦”的禁书,而今可谓风靡全国了。

切入正题吧,看这本书,我感觉到,柏杨为我们打开的关于中国人丑陋的潘多拉的盒子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完全合上。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但并非没有美丽的一面,看这本书要有思想准备,不然就会因事实的存在而入偏激了。

读后感慨颇多。

作为一个想要从言行修正自己的中国人、要想真正、彻底改变自己身上的劣根、劣性,那可是一项不小的压榨工程。对照着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来读这本书的,每件事都深表赞同,万分佩服柏杨先生的敏锐洞察力和敢说敢做的精神。看到身边太多不平事和太多的问题。也常常感叹,但是又能怎样?只能自己尽力为之,希望可以做好自己,影响身边的人。

既然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我也来总结一下,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到底丑在何处。整本书或许也有细节为被我见到,但大体而言,书里体积较多的便是中国人的内斗、虚伪、自私、不团结以及没有规则、缺乏诚信。

柏杨先生真是一个智者,他话说的一针见血,让我觉得燥热、刺痛,但还是依旧茫然,我不知道我一个微小的力量能做些什么,是他的话让我觉社会变得透彻而麻木,我甚至觉得傻子的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

中国人向来喜欢和自己的同胞明争暗斗。这种明争暗斗争己持续几千年了,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一种不可缺乏并且与生俱来的斗争。总觉得在中国,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仇家,走在街上相对的都是冷漠的眼神,一些主动帮忙的热情总会被认为是图谋不轨。很多中国人走那都带着那虚伪的面具,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以面具这种方式示人,虚情假意的逢迎。虚假更象是一种礼貌,不可缺失。当这种风气蔓延开来的时候,真实的内心就已经被掩藏起来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切倒置,并且我们习惯这变成常理的时候,我们以与真实己背道而驰了。

自私是人的天性,正因为人的自私才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自私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伤害别人利益的自私是一种与己、与人不负责的行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另外一个人,没有责任感是我们的通病,所以很多人不会看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和扰乱了社会的秩序。没了原则,也就没了道德底线,利己却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那么人们之间只会不断的互相伤害,并且是无休止的伤害下去。

中国人漠视规则,不尊重程序。很是痛恨不守规则的人,多少事实证明己崛起的大国,都是有着严格的执行制度的,而中国有着太多的人情化的东西,已经严重障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人情大于法,这些事己是举不胜举了,百姓对此更是寄希望于情了。当然我们不能坚决否定法的作用,但它和冤假错案混在一起时,又是种什么味道?什么心情呢?

中国有众多的人基本没有什么信用度可言,就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比比皆是,领导、工人、平民百姓皆有,也许是中国人的缩影了。痛恨那些对自己和别人都不负责任的人和行为,信用的低下,是这个社会才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似乎做生意就是一定要欺骗别人才可以,有时我都怀疑把踏实做事的精神和诚恳待人的态度坚持下去,那会不会是个死胡同?

让我茫然。

咨询了父母与外婆:“对于中国人的个性,有什么想法呢?中国人丑陋吗?”

父母生存的时代是相同的,都在默认着这种变化。不同的是,母亲更寄希望于我们,相信我们这全新的一代将会改变这种变化;而父亲,一直以来十分认真,与我认真分析了当前局势,我归结为这几点:

一、中国无论从政治还是民情上都存有缺陷,这也是造成上述中国人个性的原因之一,若要改变,一定要从根开始;

二、对他人抱怨无用,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是中国大环境带来的,别国也有着各自的问题;

三、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他人。

外婆可以说代表老一辈人的思想,对于现状不住叹息,原来的人们远不是这番光景,没有那么多心计与名利猜疑。当然,这也与外婆生存的并非大城市有一定关系吧。

我的总结是对读后感得一点补充,不同时代的人,经历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总而言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确是十分值得一阅的。

6.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 篇六

当你打开电视,几个频道同时在播放韩剧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当你在淘宝购买衣服,“韩版xx”已经成为时尚风标;当你外出聚餐时,韩国烤肉也成了选择之一;甚至在中国的跨年演唱会上,韩国明星凭借其超高人气,成为压轴出场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不得不思考“韩流”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它究竟为何能从各方面深入我们的生活?

1.“韩流”的定义

“韩流”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事物登陆他地后产生的地区性影响。“韩流”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对韩国文化的宣扬,对政治、经济也起到了大力的推动作用。面对来势汹涌的“韩流”,中国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特别是音乐、电视剧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韩国政府在察觉“韩流”这一契机后,更是大力支持推广,要将“韩流”建成亚洲的代表文化。

2.韩国的国情 2.1 文化背景

首先,韩国与中国在地理、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从一些古装韩剧,我们会发现,儒家文化是韩国生活文化形成之基础,因此在生活习性、道德礼仪、价值取向等方面,中韩两国有很大的共通性。韩剧能够击败美剧,受到中国家庭主妇的喜爱,文化的共鸣必不可少。其次,韩国很擅长吸收欧美国家的长处,它对于歌曲、电影都积极向国外学习,同时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让你在欣赏过程中,既具有东方特色,又不会觉得庸俗狗血。再加上近几年大陆剧的制作粗糙,把一半的经费都用于演员的演出费用上,致使画面、剧情都赶不上韩剧。[1] 2.2文化特征

阅读韩国的小说与观看韩国的电视剧、电影,会发现韩国人优于将作品生活化,它着重刻画现代家庭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加油,金顺!》、《人鱼小姐》。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而且韩剧是边拍边播,剧情走向不定,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韩剧始终围绕“真、善、美”,不仅为观众提供叙述的乐趣,也与观众内心需求产生了共鸣。[2] 2012年一首《江南style》作为神曲红遍了全球,各种骑马舞网络疯传。当歌词听不懂时,强劲的节奏感更利于吸引人的耳朵。在周杰伦、王力宏等音乐人老去,又无新人接班时,中国的音乐出现了枯燥期。这时k-pop的流行打入了中国。K-pop是在韩乐的基础上大量混入黑人街头hip-hop的音乐风格,它的歌曲不仅仅是爱情、亲情,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青少年行为的褒贬,符合现在青少年的需求。

2.3国家扶持

韩国一向注重本国自身的文化,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了产业调整,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对文化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发展,最终摆脱经济危机。于2004年,韩国建立了韩流体验馆。还根据一些热门韩剧,将一些拍摄点设为旅游景点。韩流席卷到哪儿?相对应的服饰、餐饮、还有一些同款销售到哪。

3.受众群体

3.1女性的性别角色认知

韩剧与小说的受众主体为女性,一般都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大部分女性都具有灰姑娘情节,这是由于女性潜意识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渴望完善自我。虽然现在社会,女性地位看似提高,但职业模式与家庭生活的不同步,导致正如经济学家西威亚·惠勒特所言:“我们以为强调机会均等就是对每个人公平,然而事实上我们在惩罚女性和孩子。”[3]尽管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上大学的人数多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就业率与发展前景明显不如男性,这依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性在事业上的不可得,转而对家庭的期待。男性总是批评女性的不切实际幻想,但正因为女性对家庭的期许与投入,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才使得整个家庭处于和谐之中。[4]

3.2偏执的脑残粉

韩剧、韩星总有一群死忠,他们为一睹偶像风采,不惜巨额。他们把明星与粉丝的关系设定为母亲与孩子,孩子犯了错,再怎么不好,作为母亲,你怎么能嫌弃他呢,相反还要维护他。因此,产生了“脑残粉”这个词,也近乎形成一股新势力。他们往往把自己归于某一群体,一旦效忠某一群体,便会出现盲信、迷信与狂信。她们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向全世界宣布他有多爱其偶像,不惜攻击其他群体,没有任何理性,像宗教教徒一样疯狂。会说出:“再黑他,一起割腕一起死”之类的恐怖话语。

“偏执于虚妄的归属感,甘于被蛊惑和欺瞒,拒绝变化不惜以死殉情,乃是脑残粉通常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个体心理疾患,也是一种社会病态。现代心理学揭示,这种源自社会身份认同错乱而导致心态狭隘的倾向,人人皆不可避免,但唯有病态严重者极度痴迷者会变异为脑残粉。他们焦躁易怒,固执己见,罔顾事实,不讲道理,回避真相,胡搅蛮缠,宁愿负气一条道走到黑也不肯改弦更张,还美名曰忠诚坚韧。”[5]

4.“韩流”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韩流的成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但并不是一味的模仿,是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中国并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犹不及,通常因此丢失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我认为韩流成功的秘诀是兼容并蓄,突出自我。只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创造出持续的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6]

【参考文献】

[1] 吴海利.浅谈“韩流”[J].科技致富向导, 2010(09期):68-69.[2] 刘佳雪.解读“韩流”--韩国流行文化对中国女性时尚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19:18

7.浅谈《中国好声音》 篇七

纵观我国中国国内其他选秀节目,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选秀把选秀当作出名的途径来开展的一项活动, 把选秀目标重点放在炒作上。从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知识、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 而忽略了选手对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培养, 这制约了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然而《中国好声音》的作为选秀节目, 之所以如此成功,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 选手质量高、赛制公平

它每期推出八名参赛歌手, 与以往选秀节目中, 不一样的是每位歌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海星, 她长的很萌, 但声音很power, 还有比如李代沫, 他留着胡子却唱着细腻情歌的。在节目中, 选手们用自己的表演和对音乐的演绎在舞台上, 来打动观众和评委。他们能否胜出由导师考核决定。在总决赛时又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观众, 得票的多少, 是否能胜出, 选手的实力和现场表现起决定作用。

2. 评委质量高

节目中由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人担任评委和导师。这四人不仅专业水平高, 知名度大, 而且名誉头衔多, 影响人群很广, 包括很多60后的观众都是他、们的忠实粉丝。

3. 风格清新, 绝少世俗

他们就是为了用音乐愉悦自己而参与节目的, 同时, 也愉悦观众。至于能否出名, 能否胜出对他们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大多数选手本身就是音乐从业人员、或以音乐为生。因此, 他们在舞台上对音乐的诠释和演绎就完全不同, 完全带给人们的完全是享受, 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中国好声音》的整体氛围要远好于《超女》、《快男》之类的节目, 没有那种一心想要通过这个平台出名成星的感觉。

4. 人情味浓郁

节目中, 有少量选手的演唱并没有赢得的认可。但他们在导师的鼓励, 勇敢地面对观众表现自我。尽管最终没能加入导师的团队, 但是还是实现了自我心理上的突破。还有一些选手参加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圆梦, 能不能加入导师的团队, 倒在其次。但是, 在选手离开时, 导师们都能先对选手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 再委婉地指出选手需要改进的地方, 包括音乐修养和人生态度, 对选手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比如不很自信的董贞, 声音甜美但是却对自己长相不自信。

二、制作方式上与中国传统的综艺节目不同之处

当今中国选秀节目可谓名目繁多, 层出不穷。从《超级女生》到《快乐男声》, 再到《加油好男儿》, 虽然名字不同, 但是基本模式相差不多, 观众早就产生了厌烦情绪, 希望有一档选秀节目能有所突破。《中国好声音》正是在这个时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1. 精良制作

据《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介绍, 为捕捉到每个学员、导师和亲友团的表情和动作细节, 每集不到90分钟的节目, 节目组动用27台摄像机同时摄录, 调用素材量达到10000多分钟, 片比高达130~140︰1, 是国内同类节目的至少40倍。为学到“The voice”版权方的精髓, 节目组完全比照海外节目进行操作, 从操作流程、舞台布景到灯光布置和台词脚本, 甚至摄像机光圈调校的标准全盘照搬。节目录制场地采用专业的后台音控操作设备和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 甚至每位学员脚下踩踏的舞台, 也是一面智能LED屏幕, 它会随着学员演唱时的律动而变换图形和色彩。

此外, 《中国好声音》还推出了豪华的制作阵容。除了四大导师和众多实力惊人的选手外, 担任《中国好声音》音效总监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 录音由给王菲录制专辑的李军负责, 就连伴奏也选用专门给一线明星伴奏的乐队。正是这些顶级阵容的通力合作, 才有了《中国好声音》“上佳”的节目品质。其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2. 故事感人

好声音的背后, 流淌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正因为此, 坚持通过歌声赢得自信和尊重的“哈尼王子”李维真, 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背负工友梦想而来的航天人云杰等, 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才走进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里。

3. 广告播报雷人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 任何节目都少不了广告。在关键时刻出现广告, 让人揪心, 也令人不快。但《中国好声音》的广告播送方式, 却别出心裁。节目利用华少的“中国快声音”, 在短短的43秒快速播送广告, 既照顾了赞助商的利益, 又诙谐幽默, 令人捧腹,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中国好声音》一夜爆红的关键

在当今这样一个眼球效应时代,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走红, 追根溯源, 就在于满足了观众特定的文化需求。而这, 正是《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对社会互动的成功把握。社会互动的核心在于互动双方权利平等、地位均等, 只有把握好这一点, 社会互动才会传递出温情的力量。在《中国好声音》里, 社会互动不仅体现为评委和参赛选手的“双向选择”, 更体现在二者的亲密互动。直爽率真的那英走上舞台, 光脚与“黄大嗓”high歌一曲, 沧桑感性的杨坤遭遇忠实粉丝, 和“全职妈妈”戴月一起演唱的《里约热内卢》, 既让观众陶醉在音乐之中, 也让人们体味了互动的感染力。

四、《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维护方法

1. 规范学员

第一季之后有太多内幕和攻击性的消息出来, 对节目本身的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学员的负面新闻让原本真实, 温情的节目宗旨受到质疑。所以节目组在学员方面应加强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 改善赛制

《中国好声音》从终极考核开始, 媒体评审团的出现成为最大争议。媒体人士不一定懂音乐, 甚至容易被节目组操控, 影响了栏目的质量与公正。可以让更为专业的人士组成评审团, 增强节目的专业性。

3. 完善后台

《中国好声音》本身跟观众的互动只是在电视下方滚动播出了所谓的新浪微博评论, 而选手跟粉丝的互动也很少, 基本上只是在天涯或者贴吧里面有粉丝之间的互动。应该丰富互动手段, 加强互动。

4. 精排广告

很多消费者抱怨《中国好声音》中的广告非常很多硬性广告的插入方式简单粗暴, 观众对广告的反感越来越多。除了硬广时间的合理安排之外, 《中国好声音》需要将栏目本身的内容跟品牌广告主的信息很好地结合, 多做一些软性的植入和内容的定制化广告, 可以在第二、三季中开辟出一些外延的节目, 如主赛场之外的花絮、前期热身等, 也可以在数字平台上面开设平台, 以这些方法来分流广告, 完成营销目的。在一个半小时的正式节目当中, 如果能限制同一品牌出现的次数, 如每个品牌出现三次, 然后更换其他品牌, 让每个广告时段插播的广告有所变化交替, 这样观众的抱怨会少, 广告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五、《中国好声音》借鉴国外模式

《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是效仿国外的, 不过, 它在国内取得的成功, 以及观众的肯定。它的借鉴, 是成功的。它来自荷兰的《The Voice》, 在RTL4电视台播出曾轰动一时, 吸引了300万的电视观众 (荷兰总人口不过1650万) 。当《中国好声音》开播时, 美国版的《The Voice》已是迎来它的第三季, 该节目由NBC推出, 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大大冲击了美国的王牌选秀节目《美国偶像》和后起之秀《X元素》。据悉, 这次《中国好声音》就得到了一份厚厚的包括完整剧本大纲和产品说明书的“宝典”, 内容涵盖前期准备、内容安排、导师选择, 现场音响的安装和调试, 灯光的色彩、明暗的调校, 甚至细致到编导手记, 接线的方法。此外, 那几把造价昂贵的椅子也是直接进口来的, 所以就连椅子转过来的后期声效都没有走样。其次, “The Voice”作为一个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系列, 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而正面的品牌形象对于节目早期的寻求赞助、邀请导师、组建团队, 以及节目初播时的观众累积, 都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这其实也是一种规模效应, 而且是国际化的规模效应。因而, 中国版的“The Voice”才会如此地成功。

摘要:如果说2012年有哪个词能和世界末日相媲美的话, 恐怕要数“中国好声音”了, 在这场“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冠名赛中, 造就的不仅仅是“加多宝”, 也是中国选秀节目的又一个巅峰之作。2005年的《超级女声》迎来了中国选秀节目史上的高峰, 一时被众多学界和业界誉为巅峰之作和一次完美的冠名营销, 时隔六年, 虽然期间中国的选秀节目一直未曾间断, 但总也是不温不火, 再也没有哪个选秀节目像《超级女声》那样声势浩大的引来“全民参与”, 这个被誉为“全民参与”的节目一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神话, 当我们以为这个神话就这样孤独的存在下去时, 《中国好声音》犹如平地的惊雷, 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全民参与”的力量, 也领略到了这次选秀节目的魅力。本文试从国内外节目的具体例子着手, 来分析这次颠覆神话的选秀节目成功的所在用对比的手法揭露它的独特所在。

关键词:选秀节目,模式,突围

参考文献

[1]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N].人民日报, 2011-05-26

[2]《好声音》首季火爆谢幕综艺节目难解“七年之痒”[N].辽宁日报, 2012-10-02

8.浅谈学校足球 篇八

竹子用了4年时间才长了3厘米,其间都在地下默默地扎根,到了第5年,只用了6周时间就长了15米。这可见,竹子扎根的时间长,收获的时间短,但大多数人却根本看不到扎根的作用,而只有在竹子已经长高之后,才去欢呼雀跃,高歌竹子的茁壮、伟岸。中国足球也是这样,总说中国足球不强大,水平低,成绩差。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基础差,普及面小,场地少,教练员水平低等诸多问题。

一、场地和器材、设施

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有足球场,以及相关的配套器材和设施。日本足球的快速崛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日本小学、中学、大学足球场,以及相关的配套器材和设施应有尽有,配套很完善。在日本首都,地皮应该寸土寸金。可是在东京标准足球场就有好几十个且免费全天开放。而日本每一个县城有数十个足球场……也是免费开放的。可我国,首都北京那标准的55个足球场,而且全都收费。这样的数据就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差距是巨大的。我觉得中国真的想强足球梦,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二、关于学校足球的管理

我认为学校足球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正确把握和利用足球的价值规律,找准足球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使足球运动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思考的。

1.教踢球与教做人的结合。教会孩子踢球先教孩子做人。足球训练是一个育才的过程,即利用足球对球员进行道德素质和运动素质的培养教育过程。袁伟民同志在《我的执教之道》中指出:培养运动员的本质就是培养有“德器的”人。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孩子们把爱祖国、爱学校、爱球队与爱足球统一起来,把学做人、学文化、学足球统一起来。

2.读好书与踢好球的结合。智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有人诬蔑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是违反辨证法的。其实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出成绩的运动员需要一个聪明的头脑四肢才发达得起来。学校足球队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循环,必须坚持学训结合、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文化学习为主,坚持以课余训练为附。

3.训练点与活动面的结合。学校足球队是“点”,校园的足球活动是“面”,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互动关系。学校足球队要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

三、关于学校足球的训练

1.少儿足球训练的基本原则。少儿课外足球训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少儿足球队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应当在不影响少儿文化课的前提下,利用课上、课余进行科学系统训练。训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训练阶段(7-12岁);第二阶段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13-15岁);第三阶段为高水平运动训练阶段(16-18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第一第二阶段的训练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2.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心理机能之间的联系。其中,应特别注意到身体素质与技术、技术与战术、身体素质与战术、心理素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身体素质发展与技术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在训练过程中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实践过程。两者的提高是互相制约的,只有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的阶段,足球技术才能取得相当高的水平。

3.训练指导思想要明确。少儿足球运动员应该以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主,在运动负荷的运用上,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可以保证少儿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发展,又能为以后的高水平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员工个人打架检讨书下一篇:自考国际商法简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