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通用8篇)
1.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一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
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现状
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铜厂乡9个村委会中只有米苴和底尼2个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且活动室内的电视机、影碟机、功放机都已经陈旧老化,经常卡带子。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了解到:在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打麻将、买码赌博、斗地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
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铜厂乡文教中心现在只有2人,无一人是文化站技术专业人员)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
着手,本人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易门县
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事件有关部门个关心支持下,目前铜厂乡9个村委会都已建成新农村书屋,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书屋真正成为了农民们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铜厂乡应该对皮影戏、左脚舞、芦笙舞、花鼓舞、跳哑吧、花灯、皮影画等地方传统民俗
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各村举办左脚舞、芦笙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铜厂乡里士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
沐勤荣
2.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二
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观念落后, 信息意识淡薄
农村普遍存在因循守旧、安贫乐道的小农意识, 严重影响了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之许多农村干部的自身整体素质不高, 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信息化建设问题上, 县、乡图书馆的思想准备不足, 相当多的人还处在消极等待中。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 造就一大批观念新、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尽快转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 提高其信息化意识势在必行[1]。
1.2 基础设施简陋, 缺少财政投入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分布极不平衡。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由于条件恶劣, 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像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还相当落后, 更谈不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同时, 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承担的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状况, 在当今农村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形下, 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将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到新农村工作应有的位置和高度, 经费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1.3 援助模式欠佳, 信息输送不畅
虽然各级政府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加上没有长期的规划性, 经常出现有用信息与信息需求者分离的情况, 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 虽然有些地方建立了一部分农村的无线电或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话系统, 而且有些乡村还进行了远程网络建设, 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通过这些渠道提供或传递的信息资源极为有限,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许多信息输送方式也不易为广大农民接受。
2 农林高校图书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2.1 信息资源优势
农林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 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 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据统计, 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及电子文献, 超过了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许多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会更加明显[2]。
2.2 人才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 还具备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此外, 农林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 这种优势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 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 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图书馆能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 而且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 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 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 高校图书馆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农林高校图书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农民既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也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 既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 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 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开展各种利民的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 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自觉抵制封建迷信, 破除陋习,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3]。
3.2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 做好信息服务
在信息化社会,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己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 积极与地方科研、生产单位、信息机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合作, 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实用性强的涉农信息服务[4]。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 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 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 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建立特色数据库, 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援助模式, 扩展信息输送渠道
地方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 它所收藏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传播手段日益先进, 同一信息可供给的用户数大大增加, 丰富的信息资源可跨空间使用的程度不断加深, 而广大农村却不能及时享受他们需要的信息[5]。要改变城市信息过剩而农村信息匮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援助模式和扩展信息输送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农林高校图书馆应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布局结构合理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让城市和农村文化信息有效循环和流动。在农村网络还没有普及的今天, 为方便农民及时有效地掌握最先进有用的农业生产知识, 可以指定一批技术人员, 也可在农村中挑选一批素质较好的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农村设立信息咨询中心, 这样信息技术人员就可以长期驻扎农村, 随时接受当地农民的文化咨询,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摘要:农林高校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农林高校图书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途径, 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林高校图书馆,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优势,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彦敏.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0 (17) :145-149.
[2]肖冬香.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395-396.
[3]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4) :33-35.
[4]朱育晓.农林院校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 :16-19, 36.
3.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三
——旬阳县红军乡茨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沼气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旬阳县红军乡茨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沼
气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了该县在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成功做法,并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提出了有利于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沼气能源;改善人居环境;后续服务;对策建议
旬阳县实行以“畜沼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圈、沼、厕、厨、园“五位一体”建设,打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县,成为推进村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新模式。红军乡茨坪村在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为农民在产业发展、增加收入、美化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组织的沼气建设大回访中,我对该村发展沼气进行了具体的调研。
一、茨坪村的基本情况
红军乡茨坪村,地处旬阳县东北部,双河的上游,蜀小公路穿村而过。全村8个组,460户1687人。有土地面积3786亩,其中水田422亩,旱地3364亩。全村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 26934 亩。由原来的三个村合并,是个典型的中高山村。该村作为革命老区,受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属于落后的贫困村。自从2009 年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村开始,注重把沼气建设作为该村改变村容村貌的首要项目来抓,按照县上确立的“畜沼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圏、沼、厕、厨、园“五位一体”建设,打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人均收入达到3300元。全村已建沼气 148 座,开始使用85座。
二、茨坪村实施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和做法
茨坪村整村推进,属于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项目,将住居在沟岔高山的农户,通过移民搬迁“一建三改”进行建沼气,结合改路、改水、改房和庭院绿化美化,彻底改变了项目实施前“厨房烟熏
火燎、居室黑暗杂乱、厕所臭气难闻、人畜粪便随意排放、蚊
蝇成群、雨天污水横流”的落后状况,基本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环境卫生彻底改观,流行
性疾病明显减少,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
是沼气项目的推广,为新农村的面貌改观,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该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实现了燃料、肥料、饲料有效转化和农业废物的回收利用,节约了林木资源,减少
了污染,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促进农村
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在调查中,重点对全村建立的三个集中搬迁点进行了了解。该
集中点共有搬迁户40 户,新建和改建户建设沼气40户,村上为
每户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规划,户有
一、两亩基本农田,三到五
亩经济园,户养五至十头猪,沼气做饭又肥田和园。很受农民
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该村上集中点的蔡乾太、王茂宏等农户,建了8立方的沼气
池,从5月份沼气池投入使用至今5个多月,供3-4口人的炊事(做
饭、烧水)之用,仅此一项家庭节约生活能源投资650元,沼渣、沼液直接抽到院落小菜地使用,此项又节约生活开支200多元,并且人、畜粪便入池发酵,既杀虫灭菌,减少了污染环境,又
获得优质能源和肥料,沼渣、沼液上水田,成为很好的生物肥
料,今年秋季粮食产量增产每亩100多斤。改变了过去做饭靠烧
柴的局面,出现了沼气灶做饭有火无烟无灰烬,干净卫生,彻
底改变了过去农户家庭院落、圈舍“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卫生环境。全村今年建好的148座沼气池,已投入使用的85座,就为农民节约开支近20万元,促进了农村
经济快速发展。
三、沼气项目的实施给该村直接和间接带来的效益
一是沼气改善了农村面貌。在该村的民居中,整齐的楼房,房前宽敞的道场,再没有过去门前左厕所,右猪圈,夏天苍蝇
和蚊子乱飞,没有了旱厕和畜禽圈蚊蝇孳生繁衍的温床,由于
建沼气池的同时进行三改,即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改牲畜圈
舍为硬地可水冲圈舍,从而改变了农村过去脏、乱、差的卫生
状况。沼气的推广,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是沼气促进了退耕还林、林特生态建设。经调查了解,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减
少林木过伐的使用量,保护了森林植被。过去为了生活用柴,而滋生的纠纷也少了,山上绿了,河里的水清了。该村1912亩
退耕还林得到了巩固,生态大大好转。村民们说:有了沼气,就不用砍柴了,山上的树,也没人砍了。
三是沼气促进了新能源建设。建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正
常使用情况下,可解决4口人农户的正常生活燃料,年节柴二十
立方,节煤1吨,可节约燃料费1500元左右。
四是沼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收入。在今年刚开
始使用,沼渣、沼液没有完全综合利用的情况下,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每年大致可节柴20立方,煤1吨,节约燃料1500元,预计
全年可提高收入1500元。同时沼气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村
妇女的劳动强度。
五是沼气改变了农村的卫生状况。推进沼气建设,可减少
农药化肥和空气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减少蚊绳繁殖,减少疾病传播途径,带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达到了改变农村面貌的要
求。仅此该村今年就减少化肥使用20多吨。
六是沼气建设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根据入户实际测
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400立方米,既可用作
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
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4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
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每户养二
至三头猪,可供正常使用,全村实施沼气后,养殖业增长了50 %,新增养殖户80 户。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折算
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1500至2000元,为农民增
收开辟了新空间。
四、存在问题及后续服务的建议对策
在沼气回访的调查中,虽然该村的沼气项目推广的很好,群众
热情高涨,认同了这一新科技,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在建和建起的148户中,能正常使用的只有85户,尚有
55户不能正常使用。原因是有部分户养殖规模不够,沼气所需的原料不足,还要继续加大养殖牲畜数量,确保有足够的原料
供应,以达到供料充足,到能正常使用。
二是选址不当。该村所处秦巴山区,山高沟深,受地理环境限
制,部分户把沼气池选在低洼地带或沟边,不符合沼气池选址
要求,出现有积水、露气进风等问题。需要在选址中,规避低
洼地带。已建的要采取措施进行排水、勾缝密封,确保所建沼
气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是少部分户技术力量不足,建设的户多,技术员难以在每个
环节到位指导,致使在安装的沼气部分部位达不到技术要求,而不能正常使用。应加大项目村的技术培训,扩大技术推广范
围,使农户达到能建,能管,能用。对个别文化程度低的农户,要派技术员逐户进行检查,逐部位检测,使所建沼气达到技术
要求,尽快正常使用。
四是加大沼气的管理,从项目的实施和服务,资金和物资的使
用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做好沼气的安全使
用常识培训,技术员要定期上门检修。可尝试开通沼气热线服
务,使农户遇到沼气使用故障后,能随时拨打电话咨询。
通过茨坪村的沼气建设及使用情况看,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在农户的人居环境综合改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洁净、美化、综合利用作用,必将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成为农民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富民项目,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中国能源建设发展报告》,《旬阳县统计报表》
调查人:胡玲,女,技术干部,农业助理农艺师。单位旬阳县农业局能源站,地址:旬阳县商贸街号,邮编:电子邮箱:985389447@qq.com
2011年6月29日
4.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四
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区的这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的形势和要求
从中央总体部署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XX年中央1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浙江召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之所以在浙江召开这个会,主要是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是全国的标杆,从XX年起就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多年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在总结浙江经验的基础上,中央会议就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行了安排部署,总体要求有7个方面:一是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机制,集中整治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四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五是保护利用好农村土地,严控大拆大建;六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七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从省、市工作安排来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浙江的工作经验,今年4月,省里在洛阳市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省里的会议选择在洛阳召开,主要是洛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持续提升,从XX年开始,连续三年大规模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两保三化”,即围绕目前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持续不懈、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之后,市里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虑到我市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南水北调迎通水工作,大部分县区及乡镇的任务都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与省里沟通,决定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通水工作就绪后再全面安排,当时只安排了方城县作为试点,先行一步。现在,南水北调迎通水工作已大头落地,同时省委、省政府这个月中旬要对这项工作进行考核。为此,市委、市政府10月29日在方城召开了高规格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现场会,对方城县先走一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推广,穆书记亲自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村标准,建成200个美丽宜居中心村。市里将对这项工作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排队,每周对全市各个乡镇排名,每月对各县区排名,要求标准非常高。
从农村农民自身需要来看,我区作为一个城乡兼有的农业大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看似新任务,实际上是一项多年来从未间断的工作,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无论是我们过去搞的新农村建设,前两年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是相继实施的“两争一迎”工作中的“清洁家园行动”、“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改善农村的村容风貌和人居环境。经过这些年不懈的投入和努力,我们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农村人居环境显然还很落后,跟不上发展步伐。比如:现在我区大部分乡镇的村镇规划还是空白,一些规划不科学,村庄建房连起码的上排上线都没做到,到处乱盖,盖了又拆,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我们观摩的方城券桥建房一排一排的,效果很好;有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田、路、林、电、水网不完善,生活环境很差;有些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粗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场随意设置,有的村庄一进去,牛棚搭在路边上,垃圾堆在路中间,农机具到处摆,进庄走路怕牲口,开车过不去,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还有大部分村庄厕所不少,但都是一家一户门前砖头一垒,有些粪便到处流,不但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很容易传播疾病。特别是这两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农民收入也增加很快,农民对于身边“垃圾随风刮、污水到处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存环境很不满意,在今年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也提出了不少意见,迫切希望拥有一个干净、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说,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村民的健康和生产生活,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尽快使农村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非常迫切和必要,这不仅是增强农村凝聚力吸引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需要,也是整改落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群众反映意见的一项具体措施。
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做好这项工作,让广大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意义非常重要。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下大力气、下大工夫,抓紧抓实,把好事办好。
二、具体工作任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线长、点多、事杂。区委、区政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阶段目标,即:到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努力建设一批城乡统筹示范村、美丽宜居中心村、环境改善整治村。全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村标准,建成20个美丽宜居中心村。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上述目标,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持续不懈、扎实推进,努力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一)加快编制规划。近年来,围绕改善村镇环境,下了不少劲,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村镇规划不完善。实践证明,发展得好不好、建设得美不美的前提就是有没有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规划。在年初工作报告上,我们对编制村镇规划也做了安排,要求各乡镇在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实施新农村规划,推进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项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把规划编制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龙头工程,为建设具有xx特色的美丽乡村打下良好基础。各乡镇要坚持远近结合,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推进整治,同时进行,不能耽误。下一步,区里要加快规划展示馆建设进度,各个乡镇也要有规划展示场地、有规划沙盘,村里要有规划展板。同时,每个乡镇要建立完善专门规划管理队伍,村级要有专人负责规划执行。
(二)抓紧实施“三清”。就是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全面净化农村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区域:一是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两侧。环城、沪陕、二广、南邓高速两侧要确保“一眼净”,涉及蒲山、谢庄、安皋、王村、潦河、陆营、英庄、青华8个乡镇。二是中心集镇及周边村庄。三是光电产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及周边村庄。四是景区景点及周边村庄。要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整洁的目标。在清垃圾方面:首先,各个乡镇、村要有垃圾处置的地方。每个中心集镇要建设一个或者两个与集镇发展相配套垃圾处理场,一个村或者几个自然村联合建立一个相配套的垃圾处理场,这个由乡镇、村里负责,建成了区里验收,给予补助。其次,要有垃圾中转的地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要设置垃圾中转站,并配备能满足使用的大型垃圾运输车,街道要配置相应的垃圾箱,每个行政村要配备1-2个垃圾清运车,每个自然村都要根据需要合理选点,建设2-5个垃圾池。其三,要有日常清扫保洁人员。乡镇所在地要保证每条街道有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人员,村庄要保证2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在清污水方面:要重点抓好农村沟、河、渠综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铺设地下管网,推行雨污分流;人口相对集中、布局较为合理、经济基础可行的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厂;居住较为分散的村庄可建设低成本的污水处理设施。在清杂物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秸秆回收利用,规范农村日常生活物品堆放秩序,农具、秸秆、杂物等堆放整齐。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前,全区农村要普遍开展一次积存垃圾清理行动,尤其是重点区域,包括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各乡镇确定的整治试点村、区内干线公路沿线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两侧村庄,年底前完成任务,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三)同步实现“三化”。就是硬化、绿化、亮化,全面美化农村面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除东改线外,区内其他大部分主干道绿化标准低,亮化跟不上,村村通道路标准偏低、路面偏窄、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硬化上: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道路“乡村畅通”工程,对村村通、连村道路该拓宽拓宽,该整修整修,该提高提高,通过努力,使我区农村公路再有一次质的提升。在绿化上:积极开展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提升农村整体形象,要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村庄周边营造围村防护林,村庄内外、房前屋后种植林木花草,有条件的村还可以打造绿化景观街巷。在亮化上: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规范农村电网建设,主次干道要以合适的间距设置路灯,合理安装亮化设施,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的路灯,实现村内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
(四)持续推进“一创建”。就是要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发展壮大农村支柱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
(五)扎实搞好“一眼净”。“一眼净”就是国道、省道、县乡道及村道视线范围内要保持干净整洁。重点是抓好312国道、豫02线、东改线、南邓路、龙祥路、任闻路、安蒲路、靳小路、王安路、龙凤路、潦英路、南镇路、王闫路、电厂路、信臣路、新312国道等道路沿线综合整治和美化亮化。其中,区里确定了9条道路为第一批示范道路,作为今年的整治重点,分别是龙祥路、东改线、钓鱼比赛场馆周边、任闻线、安蒲路、王安路、电厂路、信臣路、新312国道及南邓路,由区领导分包,加快进行整治。交通局、公路局、沿线有关乡镇要各负其责,力争把这些道路建成景观示范路。在具体分工上,干线公路、县乡道路边沟以内分别由公路局、交通局负责,边沟以外及村道由各乡镇负责。
在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方法,认真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认真研究推进工作的好办法、好措施,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工作中,要重点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分类推进。我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错综复杂,人口、村庄密度大,要正确把握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趋势,因地制宜,分类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对城中村、城郊村、光电产业集聚区、龙王沟风景区及独山风景区周边的村庄,要按照城镇化改造进行规划,根据产业集聚的程度、容纳就业量的多少,有步骤地推动村民转为市民。要注重与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方面规划的衔接配套,哪里条件成熟,哪里有积极性,就先规划建设哪里。对居住分散、北部山区等不具备开发发展条件的村庄,重在保障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村容村貌。
第二,坚持示范带动。在具体工作推进上,要突出重点,选择好示范点,实行典型引路。对光电产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南水北调移民村、各乡镇选择的试点村、旅游景区周边村和公路、铁路、南水北调干渠等沿线两侧的村庄和经济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好,乡风文明、班子有力、群众积极、特色鲜明的村庄,要通过资源倾斜、项目整合、政策扶持进行重点打造,起好示范带动作用。区里经过筛选,确定了第一批11个示范村(点),分别是谢庄社区、小王沟村、大庄新村、杨营新村、龙窝社区、滨河新区、郑岗社区、邵沟新村、七里园月季博览园、盆景文化村、魏家岗滨湖新村(钓鱼比赛场馆)。下一步要按照6个标准统一打造:一是统一确定整治标准,区委农工办要抓紧制定示范村环境卫生整治要点,尽快发到各个村里;二是统一配备卫生清扫保洁人员,由乡镇、村负责落实人员,区城管局进行培训;三是统一发放保洁人员工资,今年春节前这3个月的工资由区里统一发放,以后这些人员的工资由乡镇负责解决;四是统一配备保洁员服装、垃圾车和垃圾桶,这些区里近期将一次性解决,这对各个村也是一个机遇;五是统一营造氛围,制作宣传版面,这项工作由乡镇负责,区里给予一定的补助;六是统一进行“三化”,对村内道路和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对村内适宜绿化道路和村中游园全部绿化,对村中主干道路和广场进行亮化,这项工作由各乡镇负责,区里进行补助。区农工办牵头对各个村“三化”情况进行审核验收,原则上区里补助一半。示范村(点)的分包领导要到定点分包村现场指导督促工作,区直定点包村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专人驻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帮扶。总之,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这些示范村(点)在短时间内出效果、出形象。
第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动员农民参与,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保障农民决策监督权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较好的成效。
第四,坚持长效管护。农村环境改善“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注意加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在管护内容上:要抓好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气、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工作,探索向社会购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做到建管并重,避免出现“今年建、明年修、后年坏”的现象。在管护资金筹措上:采取区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等方法,保障工人工资和日常运行。在管护人员管理上:要组建专业队伍,每个行政村负责根据村里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清扫工,乡镇加强监管考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逐渐建设一支规范化保洁管护队伍。
第五,坚持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必须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既要鼓起打攻坚战的勇气,又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决不能有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期分类提出整治办法和美化环境的要求,有序推进改善人居环境,不要大拆大建,不要不顾经济条件大把花钱、盲目花钱,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干劳民伤财之事。要按照集中整治、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今年是这项工作的起步之年,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真抓实做,务必初战告捷。
三、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马书记任组长,我任第一副组长。区里还将实行区领导包村制度,每位县处级领导都要带领分管的单位对所包村进行定点帮扶。各乡镇、有关街道(景区)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要迅速进入临战状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对照会上下发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围绕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时限,强化措施,立即开展工作。
(二)强化资金投入。区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进行奖补支持,各乡镇、有关街道(景区)也要拿出专项资金,加大财力投入。要统筹整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林业绿化、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市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机制。
(三)强化部门职责。区委农工办要发挥好牵头揽总作用,积极主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乡镇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区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及时推广先进经验,组织乡镇、街道(景区)在村庄广场、路口等部位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广告栏、宣传墙。区发改委要研究制定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谋划包装上报涉及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村供电等基础设施的项目。区财政局要积极筹措资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指导各乡镇、街道(景区)做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区住建局要牵头做好各项规划的编制与评审,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区城管局要建立健全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机制,重点做好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区文明办要牵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新型农民”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区交通局、公路局要按照“一眼净”标准,切实搞好区内主次干道沿线综合整治。
(四)强化督查考评。市里已向每个县区派出了一个督导组,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我们要积极配合督导组的工作,对指出的问题要迅速整改到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督查机制,区一改双优办公室牵头,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参与,不间断地搞好督查。定期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情况差的给予通报批评。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全区科学高效发展绩效考评体系,与年终绩效考评进行挂钩。
5.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篇五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数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还农村以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有公平的产业地位,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一、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着力依托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抓龙头、带基地、成产业”。同时,要鼓励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拓宽增收渠道。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致力于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务农、务工本领。要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为重点,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定向实用技术培训,扩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统筹城乡经济,加快一体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改革思路,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实行城市支持农村,表现在政府行为上,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实现城乡产业对接、要素转移、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尤其要注重处理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的关系,对免征农业税等政策造成县乡财政短缺的状况,应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地方留成比例,对财政困难的粮食大县实行100%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三、加快建立城乡共建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大,而农村单位人口的受益率低,改革的思路应该是: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进一步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用“以投代补”、“以奖代补”形式,以政府资金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城乡流通体系的有效机制,加快市场设施建设,架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两座桥,借助投资、管理和技术转移把城市成熟的商业网络转移到农村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五、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要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要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
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
八、推进公共财政支农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自觉地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通讯难”等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对农业的综合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吸引和带动全社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6.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六
沼气建设是一条适合我市农村有机废弃物再利用,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好途径。是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推广项目。因此, 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沼气”的指示精神。以科研攻关课题为契机, 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 在全市大力发展沼气建设。从而推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2 抓好沼气池建设
2.1 沼气池建设
沼气池的建设按GB/T4752—2002标准执行。
2.1.1 系统规划
以沼气池为中心, 厕所、畜禽舍、沼气池三结合, 使人、畜粪便能自动流入池内密闭发酵, 节省输送粪便入池的劳力;每天都有新鲜原料入池, 有利于提高产气率;沼气池建在棚内或住房附近, 管理方便, 输气管路距离短, 减少费用支出;有利于冬季保持池温。通过对农户庭院的优化设计, 合理布局, 使建池农户拥有清洁的厨房、干净的浴室、卫生的厕所、无蚊蝇的畜禽圈, 高效率的沼气池和排污系统, 使庭院干净卫生, 优美高雅。
2.1.2 池型选择
根据国标和农户的实地地质情况, 选择地下式混凝土结构圆筒型水压式沼气池, 构造合理、施工简单、造价较低、管理使用方便。
2.1.3 定容
沼气池容积, 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 一般确定为8~10m3。
2.1.4 备料
建一户用8~10m3地下式混凝土结构圆筒形水压式沼气池, 用现浇混凝土法建池, 所需建池材料约为:水泥:1t左右, 1~2石子:2m3左右, 中砂:3m3左右, Ф6.5的钢筋5kg左右。建池材料质量应符合国标要求。
2.1.5 定位
沼气池与厨房的距离尽量缩短, 一般不超过25m, 远离树木和竹林, 防止树木根部伸展到池体, 造成损坏, 远离公路和铁路, 防止震坏池体, 尽量选在背风向阳处, 地下水位低、土质好的地方, 利于采暖保温, 提高产气率。
2.1.6 池坑开挖及池体浇注
必须由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经过相关专业部门培训的专业技工, 严格按照国标施工操作规程, 组织施工, 确保质量, 强化安全意识, 防止伤人事故发生。
2.2 输气管路设施
管路、输配气设施的配备与安装, 按GB/T7636—87标准执行。
2.2.1 所用管件、材料必须是取得相关专业技术部门产品检验鉴定合格的统一招标产品。
2.2.2 施工安装前, 对所有管道及附件进行质量和气密性检查。
2.2.3管路布置要求尽量做到:沼气池与灶具距离不超过25m;室内管路设计要合理, 安装要横平竖直, 尽量缩短输气距离, 保证灶前压力;所有管道接头要连接牢固和严密, 防止松动和漏气。
2.2.4 室外管道要埋地或架空铺设, 外加硬质套管保护、埋地承重保护, 以免压扁或被鼠咬破, 架空防日晒雨淋老化, 影响输气。埋地管道需在冻土以下。
2.2.5 管道以1%左右的坡度坡向最低点, 并在管道最低洼处安装积水器。横管每隔0.5m、竖管每隔1m用管卡固定。与照明线路距离不少于0.1m, 与动力线路距离不少于0.3m。
2.2.6 管道拐弯处用管件连接或90。大拐弯。
2.3 质量检验与验收
2.3.1 直观检察
对施工记录和沼气池各部位的几何尺寸进行复查、池体内表面应无蜂窝、麻面、裂纹、砂眼和气孔, 无渗水痕迹等目视可见的明显缺陷;粉刷层不得有空膨或脱落现象, 合格后方可进行试压试验。
2.3.2 试压
严格按照水试压法和气试压法进行测试, 确保不漏水、漏气, 符合要求后方可。
2.3.3 注意事项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5%以上时, 方能进行试压查漏验收。试压查漏应在气压表数值升至设计工作气压时, 稳压观察24h。
2.4 沼气池的启动
沼气发酵的启动技术很重要, 必须采用合理的启动技术。
2.4.1 发酵原料的合理配比
沼气发酵原料最适宜的碳氮比为20~30:1, 牛粪的碳氮比为25:1, 马粪的碳氮比为24:1, 羊粪的碳氮比为29:1, 是比较适宜的启动原料, 应首先选作启动原料。
2.4.2 启动原料的预处理
发酵原料在投料之前, 应进行堆沤处理, 以利于聚集热量和富集菌种, 堆沤时间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节, 夏季2~4d, 冬季1周左右, 堆沤原料温度升高到40~50℃, 颜色为深褐黑色, 即可入池。
2.4.3 启动原料的合理配比
沼气池的启动要求低负荷启动, 正常产气后, 逐步加大到设计负荷, 启动的原料浓度 (干物质重量比) 一般为4%~6%。
2.4.4 接种物的选择
为了加快沼气发酵的启动速度和提高沼气池产气量, 必须有大量菌种, 启动时, 加入量约为总料液10%~30%。
2.4.5 启动程序
2.4.5. 1
按要求的比例配料。配料比例 (重量比) 一般为:接种物:原料:水=1:2:5
2.4.5. 2 加水
从正常产气的沼气池水压间中取富含菌种的沼液加入, 再用坑塘、污水坑中发泡污水, 加至距活动盖口400~500mm处。水温应尽量控制在20℃以上。冬季水温应控制在35℃以上。
2.4.5. 3 测试料液pH
检测料液的pH值在6.5~7.5之间, 即可封闭活动盖。
2.4.5. 4 封池。
清除蓄水圈、活动盖及周围杂质, 将石灰胶泥均匀地铺在活动盖口表面上, 将活动盖放上, 活动盖与蓄水圈周边间隙要均匀, 用脚踏紧, 周围用黏土锤实塞紧, 将水灌入蓄水圈内, 养护1~2d即可。
2.4.5. 5 放气试火。
启动初期, 所产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同时封池时池内还存一定的空气, 甲烷含量很低, 通常不能燃烧, 当沼气压力表达到4以上时, 应放气, 放气1~2次后, 即可点火正常使用。
2.4.5. 6 注意事项。
严禁用鸡粪和人粪作启动原料。活动盖密封施工要规范、认真, 确保不漏气, 蓄水圈要经常加水, 以防密封胶泥干裂、漏气。
2.5 沼气池的运行与管理
2.5.1 沼气池运行中, 不能加入有毒有害物质。
2.5.2 沼气池运行中, 不能一次加入过量的鲜青原料, 防止有机酸大量积累, 抑制产气。
2.5.3 沼气池外露的口都要加盖, 防止人畜掉进池内伤亡。
2.5.4 严禁在沼气池导气管上试火, 防止回火, 引起爆炸。
2.5.5 在使用沼气中, 燃气用具要远离易燃物品。
2.5.6 检修已使用的沼气池, 下池前必须做动物试验, 并要有专人守护。
2.5.7 沼气池入冬前, 要及时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畜禽舍顶面, 并检查畜禽舍墙体是否透风?是否保温?如有问题, 提前处理。
2.5.8 沼气池在冬季使用过程中, 严禁加入冻结成冰的畜禽粪便。
3 做好配套厨房改造
3.1 厨房地面
要硬化。
3.2 建造专用
沼气灶台, 长度大于1.5m, 宽度大于0.5m, 高度0.65米, 灶台及台上后 (侧) 墙面贴瓷砖, 高度在0.6m以上。3.3调控净化器横向偏离灶台0.5m, 距离地面1.5~1.7m, 净化器边设阀门控制板, 下方贴《户用沼气安全使用挂图》。沼气灯距离顶棚高度0.75m以上, 距地面2m以上, 距离电线烟囱要超过1m。
3.4 厨房要求
达到卫生、美观、实用、安全。
4 综合利用沼气、沼液、沼渣
4.1 沼气的利用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其中含有60%~70%的甲烷、30%~35%的二氧化碳, 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氨、硫化氢、氧和氮等。沼气作为优质气体燃料, 除用于炊事、点灯外, 还可广泛用于发电、孵鸡、育蚕、烘干、粮果贮藏、二氧化碳施肥等生产领域。
4.2 沼液的利用
沼气发酵过程中, 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基本上都保持下来, 因此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同时, 沼液中存留了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某些植物生长素、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因子, 因此它还可用来养鱼、喂猪、防治作物的某些病虫害, 具有广泛的综合利用前景。
4.3 沼渣的利用
沼渣含有丰富的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 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主要养分含量有:30%~50%的有机质、10%~20%的腐殖酸、0.8%~2.0%的全氮、0.4%~1.2%的全磷、0.6%~2.0%的全钾。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可以松土, 腐殖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 广泛应用于无公害蔬菜及果品生产。
5 沼气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
目前, 我市通过项目研究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 联户沼气工程6处, 大型沼气工程3处, 年可产沼气941.1万立方米, 折合标准煤10578万t, 年产沼液49.5万t, 沼渣9.7万t, 直接节支创收2465.4万元。农户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禽畜粪便、污水及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 经过收集, 全部投入沼气池内, 进行厌氧密闭发酵。既可杀死了人畜粪便中的虫卵和病菌, 使庭院卫生洁净, 蚊蝇减少, 又能得到优质能源和肥料。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现象, 改善了村容村貌,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6 小结
通过沼气的推广应用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 大大补充农民热能、电能的需求。并且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所产生沼渣形成的有机肥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肥料资源, 同时由于发酵杀死病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 彻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示了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对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的开发及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保障。
摘要:本文就解决莱阳市农村普遍存在的“三大堆”、畜牧养殖业粪便等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沼气建设这一有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保效益, 积极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沼气建设,生态环境,污染,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工程规划, 2006-2010) [EB/OL].http://www.agri.gov.cn/xztz/po20070418570346665578.doc.2007-04-18.
[2]农村沼气发展进入新阶段.[EB/OL].http://www.ce.cn/cysc/ztpd/zt/zq/9/201101/05/t20110105_20683330.shtml.
7.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途径和方法 篇七
一、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
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1.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
2.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引导农民创业创收。要逐步建立农民收入和家庭财产长效增长机制。制定政策,创造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郊县转化科技成果,带动科技创业。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允许新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五、发展社会保障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探索符合郊县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按照“个人自愿、集体补助、财政支出三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扩大参保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的长效增长机制,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有条件地区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将失地劳动力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服务范围,享受就业援助待遇,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和惠民医疗网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六、推进民主管理
1.扎实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镇街党(工)委建设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层民主制度。一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二要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继续加强农村党员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争先创优活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要正确处理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以民为本,尊重民意,采取说服教育、寓情于理、因势利导的办法,通过民主决策的程序,努力将党的决策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意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让农民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中。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职能技术培训,崇尚科学,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有益、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入推进道德法制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认真实施公民道德法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8.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 篇八
摘要: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加强农村小学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校、家庭等层面,具体论述了诚信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诚信文化 建设途径
一、构建诚信校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一)优化诚信育人环境,以境育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身处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因此,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才会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他们诚信品质得到升华。
1、加强校园大环境建设。
深化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环境建设。学校将“诚信”作为校训的第一内容,安装在教学楼的正面,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都要诵读;主题文化墙有《诚信赋》、《诚信理念》、《诚信释义》、《诚信师生评选标准》、《诚信教育实施方案》、“十佳诚信师生”事迹等;教学楼走廊、办公室悬挂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经典诚信故事;每学期的“国旗下讲话”,都要用不同的故事、事例阐释“诚信”的涵义;通过宣传栏、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展板、征文比赛、故事会等平台,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宣传诚信,褒奖校园内诚信的人和事,鞭挞失信的人和事,让广大师生置身于浓厚的诚信氛围之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收费、招生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杜绝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不良作风和行为。
三是在日常管理中,严肃认真,始终如一,不搞突击应付,不搞“面子”工程。学校将严格实行校务公开,重大项目的建设、人事调整等校内大事提请校职代会讨论通过,确保评优、晋级、表彰等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各类奖惩责任制及时兑现,真正做到坦诚相待,讲究信用。
2、加强班级环境建设。
每个教室都设置“诚信教育园地”,在这个专门的园地里,有各班级制定的“诚信公约”、诚信书画作品展、“诚信曝光台”、“每月诚信之星”、“我身边的诚信故事”等专栏。各班级每学期创办一次“诚信”黑板报,开展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故事会、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各班级的班训都包含有诚信内容。通过这些班级环境建设,促使学生牢记“诚信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自觉地从上课、作业、考试、值日等小事做起,努力作一名诚实、守信、正直、履约、不欺、不瞒、不说谎话、品德高尚的中国公民。
(二)打造诚信教师队伍,以师范诚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渊博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诚实守信的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言行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人格素养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并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作为教师,平时要做到:
(一)平等诚心听真话。要鼓励学生讲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引导他们不讲大话,讲真话实话。
(二)情理交融讲真理,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制度纪律,不能言不由衷,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进去,要有个人的创见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的是真心话。
(三)言行一致做真人。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师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榜样体会“真”的高尚、“假”的渺小。
为此,学校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开展 “教师诚信之星”评选活动。三是坚持提供诚信服务。
(三)打造诚信课堂,以理倡诚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1、充分发挥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程。学校应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一特殊功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阐释诚信的涵义,诚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如情境教学法、道德两难法、榜样激励法等,提供与现实生活同构的环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产生道德冲突,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诚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于道德行动之中。
2、坚持其他学科渗透诚信教育。
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内容,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领悟,就一定能对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语文教材中就处处闪耀着诚信教育的光芒,像《狼来了》、《诚实的孩子一一列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诚信教育经典之作。历史教材中凡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无不是诚信的典范,而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的反动人物几乎都是背信弃义、言而无信的小人。在自然科学的各科教材中更是处处充满了诚信。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或发现,无不是科学工作者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结果。没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作风,就不可能有科学上的发明或发现。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心中时刻装着“育人”二字,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诚信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诚信理念,立志做诚信之人。
3、编好、用好校本教材。
分年级编撰一套诚信教育专用校本教材,其中的内容全部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再现。教材以故事为载体,每个故事为一课,每课前有导读,课后有“想一想”、“议 一议”、“做一做”,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各班级要充分利用班会、午会和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四)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行践诚
实践性是道德与一般知识的主要区别,是品德形成的关键。品德的形成需要道德主体通过长期的实践体验,将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内在信念而逐步形成为自我的道德情感,落实到道德行动之中,正所谓“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实践证明,主题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教育氛围中,容易产生整体效应,往往容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集中力量开展“诚实守信我先行”的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礼仪教育先行。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诚信与礼仪密不可分,“礼于外而诚于内”。礼仪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教育,我们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礼仪结合结来,更使学生感爱到诚信就在他们身边。学校每学期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把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礼仪周”,开设礼仪教育讲座,包括“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讲座内容,全方位的展现礼仪在人们生活的的作用,而其本质是“内诚于心”。
2、举行“诚信宣誓”。
每学期开学初全校师生都要签订“诚实守信承诺书”,并由学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进行宣读。一年级新生入学要进行诚信宣誓,六年级学生毕业时,要在毕业典礼上进行终生诚信宣誓。学生诚信宣誓仪式作为小枧置信小学的特殊宣誓,从形式与内容上逐步成熟,让每一位师生在这样的宣誓中接受一次次洗礼。
3、创编、演讲诚信故事。
学生收集、整理身边的诚信典型故事,并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演讲会,学习他人的诚信品质,促进自己诚信品质的养成。对好的诚信故事将编进诚信教育校本教材。
4、收集、学习、背诵、编写诚信格言。
学校在校园内悬挂古今中外注明的诚信格言、诚信故事,让学生随时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各班级组织学生收集诚信格言,并在班上进行交流,择优组 织大家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编写诚信格言,再在班级交流,并择优推荐到年级、学校参赛,由学校最终评选出最佳格言,在全校展出。
5、举办诚信主题竞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诚信黑板报、诚信手抄报、诚信征文、诚信书法、诚信绘画比赛,诚信知识竞赛,诚信演讲比赛等,以比赛促修炼。
6、举办诚信之星、诚实守信好人、诚信班级评选和报告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无数视信誉为生命的名人佳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重视信誉、恪守诚信的真人真事。所有这些,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材料。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十佳诚信教师、十佳诚信学生,并在文化长廊进行展示。根据游仙区教体局《关于广泛设立好人榜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知》精神,每个月评选一次诚实守信好人,并在校内张榜表彰。同时,在全校举办报告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召更多的小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学做诚信之人。
7、记录诚信足迹。
从三年级起,开展撰写成长日记活动,每周必须要有一篇与诚信主题有关,并由教师做出批阅。每学年组织一次“成长足迹大家谈”,对典型的事例和精美的文章进行表彰。同时,为每一位孩子设立诚信档案,记录在小学阶段的成长足迹、包括重要事例、表彰、批评等,每学期由班主任老师评定诚信等级。
8、抓住阶段重难点,积极开展专项主题活动。
从理论上说,诚信重要性的理解不成问题,但现实社会带给少年儿童许多反面的教育,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就造成诚信教育的无奈、无力。因此小学生诚信品质教育既是本次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学校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比如在期末统一检测前,我校开展“文明考试教育活动”。具体做法是:开展“文明考试”申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诚信从我做起”签名活动,在考试前与学生、学生家长签订“考试诚信承诺”等,加强文明考试的教育。在运动会前,开展“文明比赛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参赛,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让这些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的很好形式,也尝试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形式。
9、组织学生开展诚信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感悟社会的诚信度,用自己的诚信感动别人。调查结束后分班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懂得讲诚信与不讲诚信的得与失,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开展“诚信回归”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和社会各界站在同一平台上,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共同“明礼诚信,诚信立人。”让孩子们和大人一起郑重宣誓:“诚信从我做起,诚信从身边做起,诚信从今天做起。”庄严的宣誓不仅回荡在广场上,更回荡在学生们的心中。
三是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使他们知、行有机的统一。假期组织雏鹰假日小队,开展雏鹰大行动,组成小记者团,到各个岗位“寻找诚信”,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举行“诚信”演讲,让大家都懂得,无论学校、家庭、个人、国家,都必须以诚信为本,要倡导诚信之风,在精神道德领域中弘扬诚实守信。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五)建立健全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以评促诚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诚信教育中,一方面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各阶段的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便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护诚。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教师诚信之星评选办法》、《学生诚信之星评选办法》、《诚信班级评选办法》等,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估和家长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估办法对学生诚信状况进行量化并分出相应的等级。三是制定诚信赏罚制度,将评估结果与赏罚机制联系在一起,且与评优评奖挂钩,通过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诚信行为,克服失信行为。四是建立学生诚 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的教育。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将其每个阶段的诚信评估结果及赏罚情况记入档案,其目的主要不是为对学生形成终结性的评定或作为选拔的依据,而是为了使教师能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诚信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使小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能有效避免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营造诚信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良好的家庭诚信教育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
1、开好家长会,做好家校沟通。
在家长会上,学校向家长汇报学校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让家长明确诚信教育的目的,理解诚信教育的作用,征求家长对诚信教育的支持与帮助。
2、积极主动引导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创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引导家长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有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较少说谎,家长要率先垂范。三是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成人”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德薄者终学不成也”。学校必须努力引导家长从当前片面追求子女成才教育变成关注子女的成人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培养孩子做人的要领,教育子女从小树立诚信理念,学做诚信之人。
3、讲“我的诚信故事”。
召开家庭故事会,父母和孩子同讲在成长过程中的诚信故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故事,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孩子都有极浓的兴趣。对孩子的故事,家长要正确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明是非,正言行。
4、评选诚信家长。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诚信家长,先由学生及家长自己申报,班级审核,最后学校审定公示,并进行表彰奖励,对特别突出的,邀请参加学校报告会。
三、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所谓自律,是指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意识升华的约束机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自我教育乃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只有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魏书生说得更透彻,他认为:“真正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自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然而,在自律方面,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有很好启示。
1、将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规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规范“是什么?应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它,在行动上践行它。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诚信道德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如开展“道德银行”活动,学生将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如有不良行为习惯,将消费一定的道德币,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五小行动,即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文明礼貌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的小伙伴,在社会做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心理健康的小主人,活动体现主动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将德育(含诚信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团结友善、遵守秩序、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创设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外部环境。
学校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提高学生诚信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目标,根据管理目标,构建能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发展的学校管理网络、班级运 行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育人新格局。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有利于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课程体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4、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及驾御挫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而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在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学生遭受的挫折,教师要多渠道疏导,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措施和动力,帮助学生增强学生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把挫折看做是丰富人生的经历,真正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增强学生品德实践能力,提升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玉兰:《诚信校园文化探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
2、梁爱清、韦有隆:《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3、曹跃华:《加强诚信教育是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商情》2014年第48期。
4、金光琴、丁邦东:《构建和谐校园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研究》,《时代教育》2013年第1期。
【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9-26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7-21
推行镇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10-25
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08-02
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队伍建设的途径10-15
开展三推活动探索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新途径11-09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途径研究论文08-11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1-11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