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2024-10-20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共8篇)

1.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上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顺势而上,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开展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经反复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周密策划,缜密组织,认真学习实验省区的课改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石。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我校实际,借鉴课改实验省市的经验,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力求成为湖北省农村普高课改的样本学校。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1、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2、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生培养方式,评价机制和体系,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形成具有雷店高中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3、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思想好作法,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程,并获得专业发展。

4、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工作的基础条件作用,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对学校的校史资源,图书室和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学校广播站、校刊、宣传廊、体育场、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统筹规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实施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地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II(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总必修学分的20%。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研究和实施异步教学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7、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初步选定一个省级样本学校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课题责任教师团队。

四、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有序的进行,学校建立如下组织机构:

1、雷店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查明星、方勇、肖绪全、杜典维、龙善新、刘正林 成 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有:

①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新课改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新课改工作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②认真学习和研究实验省区的实践经验,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新课改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部门加以落实。③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改工作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④协调与指挥本校课改工作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对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2、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 雷店高中课程指导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①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和根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能够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向学生公布学校课程资源。②制定学生选课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③调查和了解学生选课意向情况,分析研究和整理学生选课情况后,提出学校的学期课程开设计划。④对学校的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3、雷店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各学科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 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①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与管理细则。②检查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情况。③设计学业成绩记录格式文本。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登录学业成绩并给出相应等级和学分。⑤向学生或学生去向单位提供学业成绩情况。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领导机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下设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⑧学分认定基本程序:A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B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C认定学分并注册。D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4、雷店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组成: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郑望春

各教研组长 教师培训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①安排和协调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关于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指定培训任务,并做好考勤记录。②负责组织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工作。③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认教师上岗资格,确保本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④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为学校各门选修课正常开设做好师资保障。⑤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制度。

5、省级课改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责任:

①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研究课题,结合我校实际,选定一个课题,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②落实各课题的具体责任人,由具体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课题的探索和研究。③课题组平时要作好记载,多研究、多创新,大胆探索,多积累材料,多总结经验。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后,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材料,总结经验,完成结题工作。

6、成立雷店高中新课改办公室 主 任:柯 举

成 员:涂新林

邓 哲 课改办成员主要职责:

①主任全力负责雷店高中新课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②办公室成员各有不同的重点责任工作:主任柯举全盘负责,负责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另外负责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涂新林负责各职责小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学分认定;邓哲负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负责学校新课改的宣传报道以及临时性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宣传动员

召开专题会议,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介绍新课改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本次高中课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本次课改的不确切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本次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反思高中教育现状、反思高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深刻理解高中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对学科教师宣传课改,使全体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和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课改精神,营造课改氛围。时间为每年的7至8月,由柯举、邓哲负责。

(二)深入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方案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习先行实验学校的课改经验,积极思考我校的工作思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相关案例,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讨论我们地区和我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讨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物质保障,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前做好教师队伍的准备。

(三)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新课程标准能够扎实稳妥、科学有序地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在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加强建设工作。建立《雷店高中课程领导小组》,成立《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在借鉴其他省市实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宣传动员工作、阶段性工作的评估等。

(四)研究制定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新课改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借鉴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完成《雷店高中课程管理制度》、《雷店高中学分管理细则》、《雷店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雷店高中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条例》、《雷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雷店高中选修课开设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修订与新课程标准体系相悖的现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环境,促进和保证新课改的健康进行。

(五)政策、条件保障

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新课改工作办公室,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并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的建设,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微机室要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以支持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以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购置足够的器材,以支持艺术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选修项目正常开设;购置必要的器材和相关资料,以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增加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图书和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查询服务;此外,针对新课程中学生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应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选修课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计划与湖北省教研室、教科所、华中师大等有关教研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联系,并向外省先行实验课改的样本学校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本次新课改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取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①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改宣传。利用期初召开学生大会和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讲座,由高一年级主管主任负责。

②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课改宣传。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召开专门家长会,举办高中新课改家长培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本次课改的相关情况,其目的是取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③向学校招生片区的初中进行宣传。派人或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片区所在的初级中学进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促进初高中的联系,为初高中教育的紧密衔接创造条件。

④向社会宣传高中课改。协调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电视台、报纸、教育局网站、政府网站发布课改的相关信息。

⑤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宣传栏,设立课改橱窗,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学校的各项课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有利课改的环境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模块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1、深入备课常规

2、精当授课常规

3、有效批改常规

4、个性辅导常规

5、科学评价常规

6、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办法,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有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标准、要求和办法一经讨论确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应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评议人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评议人员根据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对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意见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4)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教案、优质校本课”的评选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兴趣类;

2、方法类;

3、竞赛类;

4、活动技能类;

5、体育艺术类;

6、环境类;

7、人文历史类;

(四)实施步骤

1、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五)相关规定:

1、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2、校本课程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的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4)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6)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方勇,副组长:柯举、涂新林 成员: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2)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新课改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目前以高一学生为主)。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带头研究。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3)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

二、高三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①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④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⑤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B、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C、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D、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6)时间安排

每学期每周安排三学时,三年确保270学时,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课题。

(7)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8)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9)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10)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①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②成果交流: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③成果展示a表现形式:研究(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主题班会,专题宣传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科技作品、软盘等。ь、研究论文(报告):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с、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C、答辩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D、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他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方向等。

(1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2)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3)时间安排

占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社区服务活动

1、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2)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3)时间安排

占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5)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

八、学分认定

(一)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特制定本办法。

2、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

(1)基本程序:

①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及时提交给学分管理小组审核。

③学分管理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⑤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⑥复议制度:未获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或相关处室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审核登录后交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汇总后交教务处负责管理统计,再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最后由教务处负责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全过程在学分认定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核成绩”,“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占10%,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以上就可获得满分。“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占30%,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核成绩”占6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达总分的60%-75%为合格,75%-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任课教师核准再由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②、研究性学习根据课时及其性质,由任课指导教师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交班主任汇总,由班主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

A参加培训、认定开题报告--3分;

B研究过程--6分(阶段性成果); C研究成果-6分;合计15学分。

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分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未有特殊的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军训、学农各设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审核主要由政教处、团委负责,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协助进行,然后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④、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任课老师予以审核,交班主任汇总,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三)学分认定管理

1、建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其参加学分认定工作的资格,并按学校规定实行问责。

2、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接受学生、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和家长与社会的监督。

3、免修制度: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4、补考、重修、改修制度: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6、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个学科类课程模块而不能获得相关学分的,应通过其他途径重修补足规定的学分。

7、认定的学分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英山县雷店高中新课改领导小组

二O一O年十月

2.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一、深刻领会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 坚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

课程实施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为不同水平层次和特色追求的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发展空间。

(二) 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给学生传授文本知识,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做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 改革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唯分数论的评价逐渐改变。虽然高考模式学校无法决策, 但学生成长过程评价是完全可以实现。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 学校应“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直面困难, 结合校情, 积极探索有效的课改之路

(一) 实施高中新课改中学校面临的困难

正如富兰的名言:“变革是一种过程, 而非一种事件。”在变革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或不曾预计的问题。

1.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不足。将新课程神化, 认为它遥不可及、换汤不换药, 有的表面上认同新课程, 实质上抗拒。

2. 教师初次进入新课程, 总觉得心里没底, 对课程的深广度很难把握, 特别是市面上的同步辅导资料相对较少, 面对学生以后要参加高考, 教师、家长和学生茫然, 甚至担心。

3. 传统“唯分数单一评价”的影响在短时间不可能完全消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许多矛盾, 如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 结果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

(二) 对策与思考

1. 实现高中新课程领导的角色转变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 学校领导是课改的航行灯和助推剂。所以学校领导要首先实现角色转变。“ (1) 吃透两头、预见变革、优化设计, 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 (2) 整合力量、引领队伍, 选择策略, 当好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 跟进指导、突出服务、加强激励, (4) 当好课程改革的服务者和激励者。 (5) 设计学习、参与学习、推动学习, 当好课程改革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2. 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大计, 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我们要从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出发, 培训教师, 实现教师教学的三大转变:

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由教师单一主体向学生主体、师生双主体、甚至多向主体转变;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3. 优化师生评价制度, 强化管理

新课程提倡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 采取教师互评, 学生评, 家长评以及领导评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双向互动评价》班务日志。

4. 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1) 加强学习培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活动。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组织专题学习外, 还应派优秀教师到先进学校等地听课、学习, 交流新课改经验。做到“不培训, 不上岗”在教师中掀起“新课程热潮”, 让教师对新课程的内涵、目标、意义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在思想上得到统一。

(2) 落实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新课程改革依靠个人力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只有群策群力, 边干边探索总结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方法。加强集体备课, 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 还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听课, 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3) 引导行动研究, 促进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益。新课程实施中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主旋律。提质减负,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多个途径引导教师说教材、同课异构、课例分析;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目标问题) ?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效率问题) ?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方法问题) ?促进角色转变, 专业成长, 尽快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求。

“新课程不是教条, 而是需要创造性的实践”,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应做到学习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和措施到位、实事求是扎实有效积极推行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 并以此为动力, 推动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

摘要: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 通过实践探索新课程理念有效途径, 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新课程理想目标仍然存在着差距, 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存在的问题, 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和扎实推进。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0年23期

[2]新课程对接“新高考”[J];校长阅刊;2007年04期

3.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但是,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佐以简单的标本、课件示范,以书本为依托,以学生答卷成绩为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学环境和目标的变化,以及被教育对象心理、生理、价值观的变化,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教育体系,旨在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而非仅仅答好卷子。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课程 实施方向

笔者在一线施教多年,深感上个世纪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作为教师,面对竞争上岗和各方面评选的压力,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学生成绩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他们能够具备答卷子考出高分的能力。教师迫于压力这样做的后果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教师近乎高压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了背诵知识中,同时对课程生硬死板的教授方式感到反感。笔者认为,世纪之交开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恰恰是所有学科的一缕春风,给很多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风貌,也给了更多学生爱上学习的机会,从而使教育真正驶向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轨道。

1、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動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要上的每堂课的开场白应当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

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2、结合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吃透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适应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表现在主动地了解教学对象,并为此设计具有创意的、可操作的,具有目标价值的对话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有权参与对话,学生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享有对话的资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对话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可以创造性地达到共同探究、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的目的。平等的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思维更加开放,智慧得以碰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样就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教学目标创设上多元化,而且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把培养人才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去调整教法,从而实现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

3、结论及建议

不难发现,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体系以后,生物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接受程度取得了极大改善和提高。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今后继续进步充当新课程体系下课程改革排头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更多教师要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体系下对教师的要求。如可以学习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手段,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力度,利用与兄弟院校交流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专家培训、授课等形式,不断开阔自己的事业,尝试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要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创建新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切实依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做出合适的鼓励性评价。至此,生物课程将开始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全新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得以调动,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将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颖.优秀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2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结 篇四

“>

一、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 师资队伍的培训,有两个途径:

1.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其主要内容有: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

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

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

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三、在教师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理念下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制订学习、研究的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自己总结研究的成果。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选题给予引导、支持、帮助。遇到教师不熟悉的其他学科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研究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师给予支持、帮助。研究性学习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自己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会、成果展览会以及走出校门,到校外去交流,参与社会实践。给予学

生自己探索、实践的机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学习能力都有了提高,例如:十六中、二中的教师认为高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力就有明显的提高;今年华附、二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全国金牌和银牌以及多项奖励。面上更多的学校高一级的同学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创新活动及创意物理实验活动中获得了表彰。

5.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篇五

(讨论稿)

根据省厅和市局的部署,2009年秋季我校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工作。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推动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不仅需要全校广大师生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也有赖于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面向多元群体,整合多方力量,拓宽宣传渠道,为我校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一)统一全校教师思想。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充分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之自觉充当课改的宣传者、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二)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度,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宣传和交流,引导家长了解课改、感受课改、走近课改,达到认识、理解、支持课改的目的。

(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加强宣传和联系,征集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具体实施

(一)思想重视,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高中课改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视宣传工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确定成立课改办公室,并落实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建立由教务处、课改办、政教处、艺术组等组成的宣传队伍,明确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努力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家长、社会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了解高中课改,明确高中课改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共识,为我校高中课改的实施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培训先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每年7至9月,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突破和更新。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参加省、市、县、校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确保全体教师均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广泛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宣传网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及时、准确、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新课程,实现校内外宣传同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步,学校教育行为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步。

1、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在校门悬挂条幅、校内设置展板专栏等形式,结合每个月宣传教育的主题,不断改变宣传内容,将整个校园布置成为对社会公众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大课堂。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建)、校园广播台、校报专刊。我们将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台、校刊,报道我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进展情况,形成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发出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声音。

3、让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一些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一些课程可以聘请社会杰出人士担任教职员,一些报告的主讲人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尤其要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让社会各界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举办家长培训。拟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在每年的10月份上旬召开,主要议题是课程改革的通识教育;第二次在每年的12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学生选课问题。此外,我们还将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及不定期进行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发放宣传教育资料。在寄发高一新生录取通知的同时,向每一位高一新生家长寄发《致高一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详细介绍课改实施,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化解家长的担心和疑虑。除此以外,我们将发放给学生及家长的宣传资料主要有《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指导手册》。我们要求学生将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资料等都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让家长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6、设立家长接待周。在第一学期,我们将设立家长接待周和新课程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课堂,零距离接触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并回答家长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7、通热线电话。在整个学年,我们将定期开通热线电话,组织老师接听,回答家长或社会人士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8、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决策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选课和课程评价等更是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课程资源的作用,让家长来参与学生新课程教育,引导家长在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程实施。

9、在高一新生入学训练期间,由课改办、年级主任及班主任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改宣传,做好迎接新学年、新学期、新课改的准备。

10、搞好开学教育,第一次升旗活动,第一次校会,第一次班会,各科任教师的第一节课,由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负责对全体学生进行课改的动员和宣传。

(四)积累经验,交流推广,持之以恒。

高中新课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宣传工作任务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积累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组织课改经验交流,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宣传。我校将利用《雷店高中校报》,每半年结集出版新课改中教师们撰写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等,给实验教师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并表彰课改实验工作的先进学科、年级,先进个人。推广好的做法,推进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

6.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思路 篇六

基于国际比较研究和对国家发展需求的分析,教育部决定对现行高巾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_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婆。

1.课程目标

根据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要努力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墓础。具体目标包括:

(1)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耍的课程内容,增强其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构建重视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规划人生;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评价制度,积极推进校内过程性评价,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顿由内各相近附抖日构成。谈置字刁钡域的王要目的是体现珊代抖学综合化的趋势,井且希望通过设置学习领域促进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方案共设有八个学习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厂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在八个学习领域中又分别设有不同的科目:语文、外语(含第二外语)属于语盲与文学领域,数学既是一个科目又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政治、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三个科目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资源地理)属于科学领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两个科目属于技术领域,音乐和美术或艺术统一归人艺术领域。其中通用技术、第二外语、艺术为新增设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由学校选用。

科目下面设有模块,模块是以科目内容为基础的.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具体科目的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按模块来组织课程内容,以解决课程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的矛盾,也力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为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便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使学生能集中有效地学习某一学科基础创造条件。每个模块一般为36个学时、2个学分;也可以设置18个学时、1个学分。

普通高中的模块结构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必修模块的主要目的是使不论是继续学业还是从事某一职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设置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和选修口两类,选修I仍然为国家提供的选修课程,选修II则可以通过地方和校本课程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程的比例大约为62.4%,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选修I的课程大约占29.1%,选修D的课程则占课程总比例的8.5%。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莫定基础,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时代性,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新进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C2)基础性:精选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选择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倾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与管理

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和原来课程的管理方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大纲、一套课本和一个进度进行学习,学校几乎没有课程自主权,学生也没有选择权。新课程开设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因此也就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同时也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师资条件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如何选修课程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此外,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这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事物,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一套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骏,真正使学分制的管理方式为促进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5.考试评价制度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相对于过去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的评价注重结果,多为选拔服务,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更强调对上佰奋。即幸尊县升卜切封合七答部门俗帝_对受桥俗寮分的论证和准备的基础上,完成对全体上岗教师的全员培训后,从起始年级逐步推进。自2004年到2009年底,已陆续有20多个省市实施高中新课程。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新课程的推进是平稳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看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及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高考改革也和高中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不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是各个新课程实验省都在充分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稳步推进高考试题的改革,努力体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又保证社会的稳定.四)新澡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和教育玫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玫学理论水平、教学技佬技巧和白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教师急需加强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愈识与能力,调整自己的印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和教学反思的能力,在教好书的同时,要成为教学的ff究者。

7.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篇七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 转变教学观念, 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 领会新课程精神。与老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 大家经过学习讨论, 认为新课程标准有下面两个显著的特点。

1. 增加了体验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一种直接体验;了解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的辛酸苦辣, 这是一种替代体验。学生通过直接体验、替代体验, 能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激发投身科学的热情,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关注发展性

发展有三层含义:

(1) 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在新的情景下的可移植性,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 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新课程增加了一些近代物理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到经典物理学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还存在局限性, 还需要不断完善发展。

(3)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关注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作用, 关注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要求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要吃透大纲、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 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 教学效果较差, 所以我们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 等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 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

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 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要使之有效地进行, 教师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 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 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四、加强课标研读, 努力实现课标、教材、教辅三位一体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的解读, 新课标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 不做加法。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 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 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打比方说, 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 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 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 考生答题的范围就在小圆里。基于上述精神, 教师要深刻领会课标是教学的封顶线而不是保底线的精神, 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 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 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 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 适当补充。同时, 教师要坚决地将那些课标未作要求而教材却有呈现的知识技能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删去。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 看其是否符合课标、符合学情。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应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的练习, 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

五、加强学法指导, 跨跃初高中新台阶

8.对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思考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31-02

“只有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整个课程模式、课程体系都发生改革时,素质教育在课堂内才真正有所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目前广西的高中课程改革正拉开序幕,有关部门正在对高中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本文就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将要遇到的问题和对教师的要求谈一些看法。

一、对化学新课程教材的思考

化学教材是基本的化学课程教学资源。高中化学新课程实行的是模块课程,设置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八个课程模块。模块课程的设置是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突出“选择性”的特点,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潜能来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同时它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化学新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广西将用哪个版本目前不得而知,但作为新教材,使用起来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引领与推进》一书中就提及某些版本化学新教材中的问题,如教材结构层面问题:教材结构变化比较大,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想一想,教学时应如何开拓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且话题开展如何才能适度。又如教学内容层面问题: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新课程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教学要求高,要达到三维目标,课时比较紧,把握不好就只能“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所以,为了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运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努力创新教学,避免进行“夹生饭”教学。

二、对实施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思考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在相同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的情况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等因素,会影响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对此,笔者认为:(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化学教师不只是所谓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不只是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化学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开发者;不只是化学教学的施教者(教师匠),更重要的是实施化学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充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和合作学习,再也不能实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要努力实现其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要多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有效的组合,要好好想一想我教什么,我怎么教,我教会什么。(二)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化学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策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才能适应化学新课程,发挥教师应起的作用。(三)教师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新教材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均有较大的变化,为了达到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进行设计和实践,对新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能动而不是被动,创新而不是守旧,超越而不是自满。

三、对化学新课程中选修问题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上述八模块化学课程中的前两个模块为“必修”内容,后六个模块为“选修”内容。前者着力于为学生整体打下共同的基础,后者侧重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二者不可以相互替代,但可以互相补充。目前的高中教学,往往在高二甚至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文理科,很多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学习偏科,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根据化学课的八模块学分制,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主要以必修课为主,修满合格得4学分,选修课放在高二和高三第一学期来学习,学生必须再选修一个模块,合格的得2学分,即共需6学分才能毕业。笔者认为,学理的学生除了要得到6学分毕业外,为了高考,所有的选修课《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最好都要学习,其中前三个模块涉及“物质”、“结构”、“反应”等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第四个模块《化学实验》涉及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操作技能,最后的两个模块属于“TST”类型,是从高考考点引入的内容。进行高考相关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必修模块的学习。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而言,执教的内容不再是以往的按年级划分。而是按模块划分,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而言,化学新课程实施得好,则学得轻松有趣,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而言,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乡下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教学形式(选课走班)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得某些模块的教学难以开展的问题。目前教师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淡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高中教育城市化发展的形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进行,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解决亟需各方面的支持。

四、对实施化学新课程后如何适应高考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改后广西的教师如何使其教学适应高考呢?教师要主动地比较、研究、借鉴化学新课程已实施的地区的高考大纲和试题,通过研究比较了解课改后高考的动态、考试方式和内容,找出差异,这样才能对我们以后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理科班的教学)有所帮助。拼命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但没有“升学率”的学校在目前是很难存活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高考,为国家输送需要进一步培养的人才。

上一篇:邮政储汇业务员初级试卷正文及答案下一篇:关于电子商务中心代收货款业务部门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