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听课教学反思

2024-08-24

示范课听课教学反思(精选9篇)

1.示范课听课教学反思 篇一

观摩教学示范课听课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3日,我参加了武威市共和街小学举行的名师教学观摩学习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观摩了王丽琴老师的优质课,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该老师的课是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的第3、4自然段。课文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该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该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该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本堂课也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该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的朗读前,该李老师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来到长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一铺垫,学生就有了一个朗读时的明确的感情基调,使得在朗读时学生的感情一下子就出来了。当然,教学时,该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化。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该老师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让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城。该老师的这一环节安排的很成功。虽然介绍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书本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但当学生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豪地介绍长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把那些东西内化为个人的东西了,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情感。这种内化在我们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而该老师这堂中的这一内化很成功,是我要向他学习的。

最后,感谢共和街小学王丽琴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堂好课,感谢他为此付出的努力。谢谢!

2.示范课听课教学反思 篇二

通常对这篇课文的导入是怎样进行的呢?比如某教学设计, 以对“卢浮宫三宝”的介绍导入[1]。我想很多老师的导入方式或许大致类似, 就是介绍, 有这样一幅画, 画了一个神秘的微笑, 多少年来大家都在猜, 这神秘的微笑背后究竟有什么呢?这位夫人又是谁呢?大致如此。这样的导入也不能说不行。但是问题在于———高中生们会对这样的导入感兴趣吗?对于他们, 或许卢浮宫的价值又算什么, 更何况里面的“三宝”。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他们难道不曾见过?当然我们的老师可以说———那是人类的瑰宝, 是经典, 但是你必须首先向现代的学生说清楚, 而且令他们信服———它凭什么是瑰宝?凭什么是经典?同样的道理, 《蒙娜丽莎之美》———你要学生对它感兴趣, 愿意学, 你要给学生一个真正能被他们心灵所认同的理由。我们的课文导入, 不能流于表面, 不能是老师自说自话, 不能想当然的以为学生会感兴趣啊!

通读这篇文章后, 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 那就是搞艺术, 是不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搞艺术, 需要激情, 需要冲动, 需要好奇和创造。而我们小学时候也曾学过有关伟大艺术家, 包括达芬奇事迹的文章, 通过那些文章, 艺术又成了什么呢?

于是, 我的导入便从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几篇有关画家、绘画的课文开始:“让我们首先回到那不堪回首的童年, 想想我们过去所学课文是怎么提到画家的绘画艺术的……”首先展示的是《王冕学画》:“王冕用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颜料, 又找来些纸, 学画荷花。开始画不像, 可是他不灰心, 天天画。画了几个月, 那纸上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的一样。”接着是《画鸡蛋》:“通过画鸡蛋, 小达芬奇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原来做什么事都不容易, 都要经过一番努力呀。”再接着是《戴嵩学画》:“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 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 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 那是牛尾巴驱赶蚊蝇的样子。您没有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展示完后我问学生:从我们小学时学的几篇有关画家画画的故事里, 你对艺术的真谛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发言说就是要努力、勤奋、认真。我接下来再问:那么看看《蒙娜丽莎之美》, 又是如何描写画家画画的呢?学生们很快便找到了这段话:“他用了虔敬的爱情作画, 在四年的光阴中, 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 使她的心魂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 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我接下来引导———那么将这段话和我们小学时候看到的那些描写相对照, 你更喜欢哪种对艺术的理解呢?很自然, 学生喜欢后者。因为后者散发的是人间烟火气呀!我又问:“在四年的光阴中, 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 使她的心魂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 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这段话说的难道不是达芬奇画得很努力很艰苦很辛苦吗?学生有所感似乎不是的, 但是“在四年的光阴中”, 又似乎是表明了一种勤奋呀。于是我便以生活中的场景做类比:比方说你花一个小时做一道题, 是不是努力、勤奋, 是不是很辛苦?他们说是的。然后我说:那么假设你晚上要参加元旦晚会, 女生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 花了一个小时试衣服化妆, 和花一个小时做题的那种勤奋、辛苦的感觉是不是一回事呢?他们说当然不是。我问:为什么呢?他们说, 那是因为女生打扮自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呀。然后我又问, 那么达芬奇花四年, 想方设法让模特呈现出自己满意的效果, 更类似哪种情形呢?他们很自然就理解了:当然是后一种情形。于是我便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这篇课文和那些小学课文所体现的所谓艺术真谛的不同:艺术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艺术是一种为自己内心激情所驱使的快乐沉醉和投入!而这样一个切入点, 正是能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激情在功利的学习中真是被压抑太多了。而艺术的魅力其实也正在于此。语文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曾问学生对这篇课文是否感兴趣, 学生都摇头说不感兴趣。可是说到这里再问这个问题, 学生开始会心地点头了。因为他们开始感到, 这篇看似难懂的课文, 其实说的是他们自己的心里话!

接下来开始深入课文。这篇课文, 由以上两种对“艺术的真谛”的不同理解, 所导致的对一幅画好不好的评判标准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先以《王冕学画》为例:“后来, 他画的荷花, 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包括《戴嵩学画》, 画好不好, 标准是什么?学生简单思考便回答出来:好画就是要像真的一样, 栩栩如生。那么接下来看课文, 《蒙娜丽莎》的魅力和《王冕学画》所描述的王冕的画的魅力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还是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脸容的神秘, 其中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一种莫名的爱娇, 把我摄向着你。”两相对照, 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大致总结出来, 那种勤学苦练式的“艺术”, 追求的是“止于眼”, 而洋溢着生命激情的艺术, 追求的是“达于心”——前者或许让人叹为观止, 而后者则让人心荡神摇。

经过了这样的铺垫, 我们就要直面这篇课文的最难点, 也是画作《蒙娜丽莎》最难说清的那种“神秘”美。说真的, 我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 备到这里, 也深深感到了一种阻滞。如何表达这种“神秘”?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表达, 不仅能为学生所理解, 更让学生感到亲切?傅雷在文章中用了莫扎特的音乐做比方。许多老师在这里也往往会用一段音乐来辅助理解。这是很有效的办法。但主要的问题是选什么样的音乐才能配得上这幅画的境界。我看到有的教学设计将这种“神秘”以星空作类比, 选择了轻音乐《星空》。我个人觉得不是很恰当。因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 是社会的、人文的, 和那种大自然的神秘有区别。同时这首轻音乐本身的音乐境界和画作相比也有一定距离。我选择的曲目是李斯特改编19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作品而作的钢琴曲《钟》。帕格尼尼被称为魔鬼音乐家, 他的音乐有特别的飘忽的神秘, 其意境、意蕴和蒙娜丽莎应该说还是比较接近、比较配得上的。听完音乐后, 我问了学生一组问题:如果将这音乐比作一个女孩子,

——她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

——她是大胆的还是羞怯的?

——她是沉静的还是热情的?

——她是高傲的还是亲和的?

——她的欢乐中有没有忧伤?

——她的行动中有没有迟疑?这样的问题, 学生当然是很感兴趣的。经过音乐的复播、彼此的讨论, 教师的适当引导, 大家的看法是, 这个女孩子, 既含蓄, 又奔放;既大胆, 又羞怯;既沉静, 又热情;既高傲, 又亲和;欢乐中又有忧伤, 果决中又包含着迟疑。我和学生们讨论了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子和那种“一根筋”式的简单的女孩子相比, 是不是更有魅力?这时候, 课堂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

有了这样的感性的感受之后, 我回到课文, 重点分析了傅雷拿音乐类比《蒙娜丽莎》的两段话。

第一段话:“一个旋律的片段, 两拍子, 四音符, 可以扰乱我们的心绪以至不得安息。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 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 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要理解这段话, 首先要理解究竟什么是“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我问学生, 什么是你们“隐伏在心底的意识呢”?学生沉默。我说, 那么我换个问法。好好学习, 报效祖国, 报效父母, 是不是你们“隐伏在心底的意识”?他们说当然不是的。的确, 这样的意识是不需要隐伏的。接下来我又问:隐伏的意识为什么要隐伏?学生说那当然是父母老师知道了要唠叨, 要皱眉头的。我又问, 那这样的意识是不是不好的意识呢?学生说那似乎也不是的。我又问, 那你们究竟有没有这样“隐伏的意识”呢?有个别同学点了头。我又回过头问:那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又报以沉默。于是我说, 我能否代你们回答, 看看是不是这样的:“隐伏的意识”就是对青春美的追求, 对异性的向往, 对爱的憧憬, 对欲望的不能自拔?又有学生点了点头。我说这样的意识为什么会“扰乱”心绪, 为什么会“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呢?什么是“颤动”呢?有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样的意识老师家长会紧张会限制, 所以自己也会困扰。我说回答得很好, 但还不完全。我接着补充, 一方面, 这样的意识让你有一种不安全感, 因为老师、家长未必认同;但另一方面, 这样的意识又是青春期的生命所不由自主萌发的, 挥之不去, 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甜蜜、新鲜, 激起你的憧憬———正是这样的矛盾才“扰乱”你的心绪呀。至于什么是“颤动”, 我接着发挥, 正是那种不被承认的不安全感, 有时候反而会更激起内心的激动;而内心的向往, 又会加重自己心中的不安全感, 就好像你如果特别盼着学校开运动会, 就会越怕那天下雨。正是这两者的相互激荡, 才产生了“颤动”, 他和一般的激动是有区别的。这些话, 都让学生若有所思。我想当时的课堂气氛虽谈不上活跃, 显性的互动也未必那样热烈, 但是这些内容还是和学生的心灵有所共鸣的。而艺术的魅力其实也正在于此——它绝不是道德的、理性的、功利的说教呀!而我这种解读的方式, 我想其核心就是让看上去高深微妙的文字和学生的切身体验在深层次上建立联系。而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其实也正在于此。特别是由《蒙娜丽莎》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它绝不是让人高山仰止的, 而是让人感同身受的!而傅雷这篇赏析文章的杰出也正在于它真正传达出了这种精神。

第二段话:“完美的和音 (accord) 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 但有些音符却恍惚不定, 需要别的较为明白确定的音符来做它的后继, 以获得一种意义……所谓‘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 就在这恍惚不定的音符上, 它呼喊着, 等待别个音符的应和。这呼喊即有销魂的魔力与神秘的烦躁。”要理解这段话, 核心就是要理解恍惚、销魂、神秘、烦躁这样几个词。这些词都是常见词, 但是在这篇文章的特殊语境下, 其内涵并不那么简单。比如恍惚, 如果承接上段, 我们可以感到, 它实际上是一种不真实感, 就好像你翘课去郊游, 很美好, 但是却脱离了为各种规定、观念所约束的日常生活轨道, 所以给你一种不真实感。你当时的感觉越美好, 这不真实感就越强烈;反之, 这不真实感越强烈, 你当时的感受就越美好。再比如至于烦躁——有的烦躁产生于失望, 而有的烦躁却源之于强烈的希望和期待。至于神秘——神秘和神秘是不一样的。《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也是神秘的, 那是可怕的神秘。而这里的神秘, 其实是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心绪、感受的体现。为什么会说不清呢?因为包含的东西太多, 热情、冷淡、喜悦、忧伤, 每样情绪的表现也因此总是转瞬即逝, 没个准。这也正是前面所听的那段音乐给同学们的感受。我问学生你们是否感到、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曾经处在过这样的状态中呢?有的同学微微点头。而女孩子在情绪、气质上的这样的“神秘”, 对男孩子又会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诱惑力。

通过这样的引导、生活化的类比, 切近学生年龄、心灵的深度对话, 学生开始渐渐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感世界。我接下来围绕文章赏析《蒙娜丽莎》的核心“神秘”, 继续追问:这“神秘”究竟是什么?那种音乐的神秘究竟是什么?有的学生心有所感, 但还是很难表达。我说, 其实前面所讲的“隐伏在心底的意识”、“扰乱”呀、“颤动”呀、“烦躁”呀、“恍惚”呀等等都是这幅特别的绘画那“神秘的微笑”所带来的特别的感觉。这感觉究竟是什么呢?或许我们还是很难说清,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 这样的“神秘”, 不是善良、温柔、坚贞、贤惠、母性等带有道德色彩的评价。这就好像我们刚才听的那段音乐, 当我们将那段音乐比作一个女孩子, 去追问“她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她是大胆的还是羞怯的”之类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实际上“忘记”了一些别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忘记了她的“道德”、忘记了她的“成绩”、忘记了她的“背景”、忘记了她会不会“干家务”、忘记了她所有的妈妈挑媳妇时喜欢问的“现实”问题。说到这里, 我问男生, 你们如果想和一个女孩子好, 你们是关注前面那些问题, 还是关注后面那些问题呢?有的大胆的男生笑说当然关注前面那些问题呀。我说对呀, 关注这些问题才算真正投入感情呀。我接着问同学们:忘记了后面那些问题, 忘记了那种道德性的、功利性的评价, 感觉如何?是不是会轻松些、快乐些, 自由些?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提示问题, 表现出了自己的共鸣。由此, 我们得出了有关这篇课文的第一个结论:那就是伟大的画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对日常的既定的秩序的超越, 它充满着叛逆、新鲜、刺激, 它与我们内心最本真的渴望联系在一起!

那么, 伟大的画作之所以伟大, 还因为什么呢?正是在这里, 我向同学们开始了对作者傅雷的一段介绍。作者介绍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老师们通常都将它当作一个知识性的内容处理, 并没有使之成为阅读教学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知识性的东西学生自己可以看, 教师对作者的介绍不必全面, 而应有选择的凸显作者某方面的气质、事迹, 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能够尽量发掘一些有意思的、有特别视角的有关作者的新资料。我出示了一张傅雷和亲友的合影, 这合影上既有傅雷先生的夫人朱馥梅, 也有傅雷的精神恋人陈家鎏。我问学生, 从傅雷这篇文章中对《蒙娜丽莎》的描绘看, 你们觉得这张照片上的哪位女性比较符合傅雷心中“女神”的标准。他们不约而同都猜中的那位正是陈家鎏。我接着问, 那么从课文中能否看出傅雷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呢?找找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我想这样的问题至少比找找课文中是如何描写蒙娜丽莎之美, 从几个方面之类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找到了其中的一段话:“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 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 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 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一般人对傅雷的印象可能主要来之于《傅雷家书》。那里面的傅雷, 是严格的、严肃的。而实际上, 傅雷还有另一面。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父亲早逝, 守寡的母亲严格得近于苛刻, 几近暴力的家庭空气中长大的傅雷早熟而暴烈。”早年的严苛的家庭教育环境, 也激发了傅雷心中感性的叛逆情怀。他追求新鲜的体验, 情感炽烈起来不顾一切。而傅雷之所以能对《蒙娜丽莎》有着如此深刻、细腻的理解, 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艺术感受, 和他的性格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傅雷和陈家鎏之间曾有过非常炽热的情感联系。当然, 他们最后还是能够发乎情而止乎礼, 这也和傅雷夫人朱馥梅贤惠得体, 应对得当有关。“上世纪70年代, 傅雷次子傅敏在香港邂逅陈家鎏。已有银发仍美得惊人的老太太说, ‘你父亲好爱我’、‘你母亲太伟大了’”。[2]这段介绍让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由此, 他们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艺术创造、审美欣赏与个人经历、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和课文的距离。而几百年前的《蒙娜丽莎》所引起的傅雷的共鸣, 所引发的我们这些读者的感慨, 也就说明了伟大的画作之所以伟大, 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 还因为它能让千百年后的人依然从中发现自我, 有所寄托。

《蒙娜丽莎之美》还有一个难点, 就是有关《蒙娜丽莎》绘画技巧方面的阐说。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在课件上展示了《蒙娜丽莎》这幅画本身, 同时也展示了课文开头提到的博蒂切利的代表作, 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我提出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绘画技巧创新的文字概括要点后对照两幅画列出, 指出其中的差异。因为时间关系, 还有不到10分钟就要下课了, 所以这一部分没有充分展开。不过如果有充分时间的话, 我相信同学们是可以通过这两幅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画作的对比, 更好地理解课文对《蒙娜丽莎》在绘画技巧上的创新的阐述的。在这里, 如果不以这样的方式, 而是就文字论文字, 阅读效果将非常有限。这一部分, 我结合两幅画的对比, 请同学们实际感受了傅雷所描述的《蒙娜丽莎》在绘画技巧上的三个方面的创新及产生的新的欣赏效果:1.鲜活的肉感、颤动所导致的光影的模糊, 和确定的僵滞的线条形成差异;2.微笑与眼神, 均抓住了瞬间的动感, 牵动着面部的皮肤, 如微风轻拂, 显现出动感的情态;3.单纯的头发、单纯、自然而没有任何装饰的手, 反而激发我们的遐想。

《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说真的, 和《蒙娜丽莎》的女主人公相比, 是要美丽些。但是她的线条、脸色、神态、动作通过这番对比确实显得僵滞。我还是用类比生活场景的方式提示同学们, 女孩子头发的最动人处难道是某个发型吗?被风吹拂飘逸的刹那才是最美的呀!总之, 通过图文对照, 同学们可以感到, 蒙娜丽莎似乎更是一个活生生和你面对的女人, 而维纳斯则是一个招贴画上的明星———谁更能打动你的心呢?所以,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更因为———将技巧的创新与观念的创新糅合起来, 抓住变化中的瞬间, 创造出了鲜活的生命!

总体来说, 我对这篇课文的讲授, 核心线索就是通过对课文对《蒙娜丽莎》的分析、赏析、评价, 回答一个问题:伟大的作品为什么伟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为三个层次, 那就是超越既定秩序、寄托自我情致、建立在观念创新基础上的技巧创新。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深, 但是首先, 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谈透了, 学生对这篇文章本身, 对一类文章, 对艺术的理解力、感悟力、领悟力都会大大增强。这难道不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吗?其二, 对这样一个看似深奥的问题的回答, 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对生活的感受, 通过将其转化为可以和学生引发共鸣的生活、情感、快乐、幸福、欲望的探讨,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 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字, 那些真正的经典, 其实正和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相通, 给我们以某种突破束缚的自由和力量。而这也正是《蒙娜丽莎》所代表的文艺复兴的精神, 正是傅雷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艺术的真谛!

这篇课文, 上了2课时。听课的语文教育硕士和该学校的语文老师认为第2节课比第1节课要好些, 特别是讲到傅雷自己的经历与他写这篇文章的关系的部分, 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他们认为第1节课对“神秘美”的处理似乎花的时间过多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有些冗长。对于导入部分, 他们认为是新颖、有效的。他们还提出为什么不在教学的开始展示《蒙娜丽莎》这幅画, 而要在教学的后半程几乎快结束了才展示。我认为他们提出的一些批评意见是有道理的。

近年来, 许多大学教师关注中学语文教学, 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但是这里也确有一个如何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接轨的问题。我上这样的示范课, 其实带有实验性质, 就是想看看我们在大学里讲的那些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究竟能不能用, 课堂效果究竟怎么样。总体来看, 我认为好的经验是:

其一, 我们的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中学语文不是不能讲深, 而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善于深入浅出。同时, 许多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已经程式化、标准化, 也深不了。这篇课文, 我这样讲, 我感觉绝大部分同学对于所讲内容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一些平时或许不受老师待见的学生, 我想他们从中得到的共鸣还会更多些。

其二, 老师对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种“陌生化”的感受, 将对每一篇课文的处理都当作一次创造。从导入, 到作者的特别介绍, 到课文核心问题的提炼, 到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关的类比、例证、辅助教学材料的寻找, 都应该有自己的创意。

其三, 不要将自主性学习到处套。像这篇课文, 离开老师的引导, 自主性学习是难以学出什么东西的。我有时候会想, 自主性学习会不会成为老师偷懒的方式呢?同时, 也不能将讲授就理解为灌输。讲授中也可以有启发。这里的关键是要寻找课文与学生情感、经验、学养基础的结合点、兴趣点。这里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必须是真实的, 而不是老师想当然的。

其四, 教学过程的“收”与“放”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 发挥、类比、例证要围绕课文文本, 而不可离开文本搞成专题讨论, 比如上环保题材的课文最后弄成了环保课题的讨论。

不足的地方是:

其一, 如何将知识性的东西, 基础性的能力训练更好地融入到阅读的理解当中, 需要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更加能思考, 要创意, 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其二, 我没有设计出理想的迁移环节, 没有设计出真正切合课文和教学目标的有创意、有价值的训练题。我认为, 《蒙娜丽莎之美》的表达的最大特点是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说清楚的, 而同时又保持了这感觉的原貌。围绕这个特点, 如何设计迁移环节, 不知各位老师有没有有效又有意思的主意呢?

注释

1[1]《<蒙娜丽莎之美>说课稿》, http://www.doc88.com/p-8079992147413.html.

3.教学反思 ——听课有感 篇三

第一节课是由范村小学的薛红梅老师主讲,本堂课安排的很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很扎实,通过听这节课,我有很多感悟:在课堂不论是哪一环节,老师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多说,说过程;多想,多想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把新学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理解,使同学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听课有感》。真正懂得知识的内在联系,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这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课是由实验的薛老师主讲。这位老师的应变能力很强,当时这节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并且作业全批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上把新方案的内容转化为让学生用多种方案板演,并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来转变成一题多解,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本节课老师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整堂课实在欢乐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的,学生的愉快教师的轻松,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条件。

4.听课日教学反思 篇四

听课日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城乡结合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游戏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本年级学生已经学习Word有很长时间了,对其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具备了一些相应技巧。利用表格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为原则”我设计了本节课。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思路是:任务驱动――教师首先设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把握操作要领,学生试着操作,教师再进行示范操作。教师巡回辅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教师设疑、引导、示范为出发点,以动手操作为核心,以完成目标任务为归宿,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 表格制作是Word操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我在《制作表格》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表格组成元素行、列、单元格的概念;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及表格基本操作的方法。重点是表格基本操作方法;难点是制作出美观适用的表格。课堂导入,我运用一种特殊的自我介绍的方法,――通过展示我运用表格制作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们欣赏并了解我。又试举例各种调查数据的表格形式,进行引入。让学生观察,领略表格的作用与特点,使学生再一次领悟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给予学生一定的上机操作创作作品的时间是学好这节课的前提。学生的参与,为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范例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模仿的对象,让学生创作作品则是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个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各种途径获得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具有一定新意的表格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既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这一教学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生体会到了完成表格的设计与制作取得成果后的喜悦以及成功后的兴奋。同时还重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本节课小组合作、协作性学习体现得不够充分,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还欠考虑,今后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在某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尽可能的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的结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整堂课的进行过程中,我始终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为自己和生活服务的能力。

5.数学教学听课反思 篇五

时间总是那么多,提高效率关键在于对时间的合理、科学利用。语言精当、节奏明快、过程流畅才能使时间成为金子,闪现宝贵的价值。

总有人说时间不够用,总有人说那点时间够干什么,总有人在未探求存在的可能空间之前先设想种种不可能,想当然地墨守成规。在时间分配、利用上,很多人愿意继承传统,安于此道,日复一日,穷也不思变。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6.“推门听课”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篇六

“推门听课”顾名思义, 就是学校领导、教研员或其他人员事先不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 旨在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自上学年推出“推门听课”制度。推出“推门听课”制度之初, 在教师当中, 有反对声, 有赞同声, 也有的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其中就有一位已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强烈反对“推门听课”, 坚持认为课堂是属于教师个人的空间, 有权利拒绝任何人进入自己的课堂随堂听课。因而, 在落实推进“推门听课”制度过程中, 我也曾经两次遭受到教师的拒绝, 不欢迎我进入他的课堂听课。

一次, 当我提前10分钟, 告知一位女教师听她的课时, 这位教师却说:对不起, 我今天没有心情, 能不能不听我的课?我无语对答, 悻悻离开。另外一次, 我还是提前10分钟告知一位男教师, 下一节要听他的课。这位男教师也用同样的话回应我:对不起, 我今天没有好好准备, 你下次听我的课, 行吗?当然, 我不便勉强“推门”听课。事后, 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 得知该教师心理紧张, 怕上不好课丢面子, 怕领导给“穿小鞋”。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之后, 我也犹豫了, 要让“推门听课”制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继续坚持下去呢?还是打退堂鼓, 就此作罢。作为教学管理者, 也深知“推门听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方式, 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益的有利作用。从理论上讲, “推门听课”有利于了解教师平时真实的教学情况;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资料, 为教学评估和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于是, 我还是顶着压力, 坚持了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行动。在这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过程中, 除了坚持提前10分钟告知被“推门听课”教师之外, 还坚持每节“推门听课”之后, 必须与教师诚心交流听课之后的建议与意见, 以达到共同学习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本学年开学初, 教师对“推门听课”制度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反感“推门听课”。当我搬起椅子, 经过教师办公室时, 他们不再像当初那样恐慌地问我:“领导, 今天又要听谁的课呀, 不会是我的课吧?”而是这样跟我打招呼:“领导, 今天是听谁的课呀, 我能一起去听课吗?”当我提前10分钟告知被听课教师时, 他不再拒绝, 而是以一种自信的微笑回应我:“领导, 欢迎来听课, 请多多指教!”

如今, 教师对“推门听课”已经习以为常了, “推门听课”制度在我们这所规模偏小的农村小学逐渐成了一种习惯。而且, “推门听课”也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对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思

回顾一学年多的努力, 终于让“推门听课”逐渐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习惯, 让我内心欣喜, 也让我有了某些成就感。同时, 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推门听课要想在小规模学校中成为一种习惯, 取得实质性的好效果, 关键在于推门听课首先让教师欣然接受。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保证推门听课应该让全体教师都能参与, 相互听课。最后, 还要让教师明确推门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学习交流, 共同促进提高。

1. 要广泛宣传, 正面引导, 消除顾虑

在实施推行“推门听课”制度之前, 要在教师会议上进行广泛宣传, 正面引导, 要允许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不让教师感到“推门听课”是行政领导对教师搞突击袭击, 故意刁难教师, 本学期初, 学校对全体教师关于“推门听课”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两个允许;两个不允许。“两个允许”就是:允许因心情不佳申请缓听一次;允许因课型安排特殊申请缓听一次。“两个不允许”就是:不允许把失败的教学在公开场所作为课例进行宣讲;不允许只听课不反馈。这样, 对推门听课的领导在纪律上作了约束, 并且以宽容心对待教师偶尔的拒绝。

“两个允许, 两个不允许”的规定, 让教师做好随时听推门课的心理准备的同时, 也减少了教师因各种顾虑而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 还让教师明白, 教学管理者推门听课不是要看哪位教师的洋相、丢谁的丑, 而是了解教情学情, 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师会议上, 对于书面教案与推门课教学质量之间的联系, 我曾经向教师解释过:在推门听课中, 我们提倡并追求高质量的推门课与相一致的书面教案;对于有高质量的推门课, 但没有书面教案, 或有详尽的书面教案, 但推门课质量并不高, 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讨论与谅解的。但是, 绝不允许既没有详尽的书面教案又没有高质量的推门课堂教学的现象出现。

2. 要建立全员参与、相互推门听课制度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 推门听课只是管理者去推教师的课堂之门, 推门课是领导听课的专利, 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推门课应该要拓展听课者的范围, 让全体教师都能享有听推门课的权利。在本学期开学之初, 我许诺, 我的课堂, 也包括其他领导的课堂, 都是敞开的, 也欢迎各位教师随时推门进我们的课堂听课。教学管理者在想“推”门听课之前, 要先主动“拉开”自己的课堂之门, 欢迎教师们先体验一下“推而听之”的真实感觉, 在演绎“推拉自如”的同时精心做好“示范”和“引导”。所谓“领导”, 起码既要“引领”还要“指导”, 引领就离不开“带头”, 离不开躬身力行;所谓“管理”, 起码既要“管得严格严肃”, 更要“管得合情合理”。管理者只有先通过自己的课堂“推拉门”打消教师们对领导单向的“推门课”的无奈与顾虑, 才会为自己下一步获取“原生态的课堂”铺平道路, 所有的课堂之门才会任自己“自由推拉”。当然, 这也是管理者展现自我人格魅力的好机会, 更可以让原本生硬的管理要求在自己的“轻轻一拉”中得到内化和优化。在一学期中, 我接受20多人次教师的推门听课, 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向更多领导和同事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让推门课不仅仅局限于“推门”, 更要“推磨、推广、推陈出新”, 突出“推”的功效。

教学管理者在具备了“推拉之功”后, 还要带领全校教师共练“推拉之功”, 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 在感受“挥洒自如”育人乐趣的同时, 用心做好“交流”和“互补”。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极强, 每一位教师都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没有只接受过一次“听课”就可以“打通玄关”的教师。相反, 他们只有在不断的讲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实践中摸爬滚打, 才会渐渐成长起来, 只有不断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 才可能让自己的执教水平不断进步, 教学技艺日臻完美。教学管理者也只有摒弃单向的“推门听课”, 在管理实践中“亦推亦拉、推拉自如”, 让各种渠道纵横贯通, 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交流的必谈话题,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较多的被指导和被发现的机会。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才能不断提高。

3. 要及时反馈, 适度评课, 重在交流互学

推门课由于事先不通知教师, 很容易引起误会, 所以, 听课者在听课过后, 应该及时与上课教师沟通交流, 不能一听了之, 让上课教师心神不安, 猜想联翩。因此, 听课者在“推门”听课之后, 千万别忘记“拉上”教师的课堂之门———及时准确地对教师们课堂给予评价, 在实践“收放自如”管理技艺的同时, 专心做好“反馈”和“指导”。课堂上管理者应当演好学生、教师、教研员三重角色, 时刻保持着一种欣赏、期待、唤醒的心态,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综合、整体性地评价一堂课的总体质量。在对其评课时, 应该把握好评课的标准, 不能以公开课条条框框的高标准来衡量推门课, 毕竟推门课与公开课存在很大的区别, 公开课需要反复精心打磨, 推门课是种毫无准备的课, 应当适当放宽要求。评价推门课主要看教师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教法是否适当, 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 能力是否得到锻炼, 精神是否愉悦。这样, 离开之前及时与教师就这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充分的交流, 不但要“挑刺”而且要发现闪光点, 应当让教师得到肯定而继续努力, 让其感觉到管理者的“推门听课”其实是助推我更上一层楼的善举, 被听课者一定会以积极的心态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之门被“再次推开”, 从而真正起到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良性循环作用。

7.英语示范课听课感想 篇七

日前,我有幸聆听了一堂英语阅读课,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在老师的英语课堂上,我不但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一、课堂的自然导入。采用free talk进行导入,有效地创设情景,展示潘长江和刘翔的照片,让学生用比较级描述两人的区别,such as:Pan chang jiang is shorter than Liu xiang,Liu xiang is more athletic than Pan chang jiang, 以此为新课文的引入进行铺垫,使之过渡衔接自然。

二、重视对文章的理解,先整体(fasting reading)了解课文的 主旨大意—再scanning.各段落大意的概括, true or false questions—后细节(careful reading)-写作练习(writing practice), 以回答问题、翻译句子、表格填空、复述课文。避免 了问题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重视阅读策略的 指导。

三、教学程序合理。先出示阅读策略,然后给出阅读时间,如(2m)出示阅读检测题,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完成相关题目。各个任务 的设计注意了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

四、多媒体课件使用自然。辅助工具的使用使英语课堂变得更加 有趣。设计了很精致的课件,有效使用,辅之以板书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五、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授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标准的英语:Any volunteer!Who can? Excellent!这些简单的英语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此我明白:一个英语老师首先应该发音标准,这样才会教给学生地道的英语,也会培养好学生的口语能力。

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现在的教学目标包含了双基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她设计了questions 和 writing(写作),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合作与友谊听课教学反思 篇八

听完了心理健康课――《合作与友谊》,我心里还算踏实,比较快乐,因为我在往好处想:这节课,虽然有缺点,但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通过实践,对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我最为欣喜的一点。

在评课过程中,我又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课的知识。首先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课应该解决的问题:一、班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二、交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学生,回归与学生,不是老师想当然。评价一节心理健康课,也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如: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课以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体现主体性原则,教师的亲和力要强等等。这节课的优点:分享合作的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总体的设计比较到位,各个环节都有,还有课件制作非常精美。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够,有些环节不需在小组交流的,交流并浪费了时间,让孩子们谈烦恼掉进陷进里该怎么办还不够深入,没有将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到位等等。

9.示范性高中发展中的问题与反思 篇九

一、角色定位不合理

“示范”, 在辞典上的解释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 这表明示范者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跟随者的关注、学习与仿照。这要求示范者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重任, 主动提高自身的影响, 努力了解他人的需要, 然后采用各种方式实践这种需要, 并确保实施的方式都适合他人, 为他人所用。

示范性高中作为受到关注的示范者, 首先应当明确社会、家庭、学校赋予它的职责, 具有探索一般高中需求的洞察力, 先确定各个高中的需求, 然后明确示范内容, 并在学校中采用各种形式开展示范活动。因此, 示范性高中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积极主动者, 在学校的示范过程开始前, 积极主动地了解所要示范的内容与目标, 然后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最后评估所得结果是否具有示范性, 能否为其他高中所接受与学习, 进而进行推广与反馈。

然而, 目前的示范性高中往往给自己定位为一个权威者, 认为自己怎么做, 别人就应该怎么做, 而忽视了其他高中的实际需要。结果, 在学校里热热闹闹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以后, 其结果却起不到示范的作用, 不能为其他高中所接受和学习, 导致示范内容无人问津。这一方面凸显出示范性高中淡化了自身的责任意识, 给自身定位不够合理, 忽视了自身的主动性作用;另一方面, 示范性高中也忽视了其他高中作为追随者的自主选择能力。示范性高中作为示范者, 应该抛开权威的观念, 做一个积极主动者, 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在了解他人的需求之后, 再确定自己要示范的内容及目标, 采用各种方法去发挥示范作用, 进而推广成果, 供他人选择、参考与学习。

二、示范理念出现偏差

示范性高中的主要目标在于立足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探索并示范教育教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及方法, 为一般高中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模式, 从而促进高中教育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但是, 有些示范性高中在发展过程中脱离了最初的示范理念, 走入了追求竞争荣誉的误区。这些示范性高中盲目追求新意, 追求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学校实施、示范一些其他学校所没有的所谓新方法、新理念, 却没有仔细分析其理念与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 企图通过所谓的“特色”竞争来获得胜利与荣誉, 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终却事与愿违。

示范性高中的理念应突出表现在“示范”一词上, “示范”要求示范者提供某种典范, 这意味着一种探索、创新。示范性高中作为示范者应不断地探索、实践新的理念与方法, 为其他高中提供参考、借鉴, 而不是将探索、创新等错误地理解为一味追求所谓的“特色”, 将“新的典范”等同于某种别出心裁的东西, 而陷入盲目攀比特色的竞争误区。当然, 示范性高中在探索典范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 并且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但是, 示范性高中要秉承正当竞争的意识, 遵从“示范”的理念, 避免盲目追求特色的行为, 积极主动地探索可供“示范”的内容与方法, 从而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典范”缺乏可行性

示范性高中不同于一般高中, 其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是一般学校所无法比拟的。示范性高中可以聘用优秀的教师队伍, 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 实践一系列的教育内容, 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 示范性高中毕竟是少数, 一般高中在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上无法达到其水平, 示范性高中所取得的成效, 不一定在一般高中就能取得相同的成效, 甚至连是否能实施都是个问题。

示范性高中的主要责任是为一般高中提供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与典范, 这就要求示范性高中在选择示范内容时, 要考虑一般高中的现实性, 针对其实际情况与需要, 示范一些能为一般高中所适用的内容与方法, 这样才能做到共同进步与发展, 达到示范的真正目的。然而, 示范性高中在近17年的发展过程中, 所选择与示范的一些内容及方法不能满足一般高中的需要, 其典范缺乏可行性。示范性高中承载着巨大的责任与希望, 在选择示范的内容与方法时, 要慎重考虑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一般高中的实际需要, 应将实际需要与自身特点相结合, 选择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推广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示范。

四、评价体制不健全

示范性高中的建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评价体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然而, 对示范性高中进行评估, 往往是从具有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出发, 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潜力, 其评价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示范性高中作为特殊的教育实验基地, 为高中教育教学做出了典范, 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 对其评价需要健全的机制及特定的标准。首先, 要有专门的评价队伍, 从示范性高中的建立到示范结果的出现与推广, 整个过程都应当有专门的评估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与评价。评估部门的人员自身也要接受评价, 不仅需要具有测量与评价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 评估人员要深入学校实际, 参与到示范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去。其次, 要有明确的评估内容, 对示范性高中进行评价, 不仅仅要评价学校的硬件设施, 而且要重视软件资源的评价, 包括教师队伍、示范内容的实用性、示范结果的推广, 等等, 尤其要重视对学校进行横向评价时, 应关注学校的纵向发展, 突出学校的发展潜力。最后, 要及时反馈。示范性高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典范与参考, 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对示范性高中进行评价时, 要重视信息的反馈, 将反馈纳入评价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如实反馈示范结果的成效, 不仅能够准确了解示范结果的情况, 便于及时纠正, 而且能够形成一种赏罚分明的激励政策, 促使学校更进一步地探索与发展。

五、均衡发展目标出现偏离

原国家教委在《加强薄弱高中建设的十项措施 (试行) 》中, 对示范性高中与薄弱高中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示范性高中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与挂钩的薄弱高中共享, 双方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对薄弱高中建设没有规划、工作没有成效的地区, 一律不进行示范性高中的评估验收, 以保证加强薄弱高中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见, 示范性高中的目标之一是为其他高中提供可供示范、参考的模式, 从而促使各所高中学校在先进的理念及模式下, 能够共同学习与进步, 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差距, 达到均衡发展。然而, 示范性高中在整体实力上优于其他高中, 其出现本身就代表了学校之间非均衡,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这种不均衡发展现象, 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 “爱子心切”的父母为了将子女送入示范性高中学习, 造成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值得关注的是, 经过近17年的实践与发展, 示范性高中并没有有效解决自身带来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择校费用及择校现象的加剧, 进一步凸显了与一般高中之间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双方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这与最初的均衡发展目标是相违背的, 出现了与示范性高中这一制度设计意图相反的现实结果。

示范性高中寄托着社会、家庭、学校的深切希望, 其建设与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示范性高中在自身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 要合理定位, 根据其他高中的实际需求,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示范者、创新者, 同时, 还要保证示范行为具有可行性, 能够有效地评价与反馈, 与其他高中共同发展。这就要求示范性高中在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好示范与表率。

参考文献

[1]刘小微.示范性高中应注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J].基础教育, 2008, (6) .

[2]王海英.示范性高中政策质疑[J].中小学管理, 2005, (4) .

[3]梁伟国, 任国平.示范性高中建设与评估:引领一种方向[J].人民教育, 2003, (19) .

[4]周如俊.示范高中“示范”作用的偏差与纠正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6.

[5]朱家存, 王刚, 段兆兵.论示范性高中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责任让人美丽作文下一篇:煤矿一通三防先进党支部书记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