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2024-10-14

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精选12篇)

1.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篇一

Xxx小学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对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进行自查的紧急通知精神,学校在确保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积极行动,于2012年11月调整了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现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预案

开学初,因人事变动等因素学校调整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安全、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加强了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学校“防控”工作制度完善,修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预案。如《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学校预防传染病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流程》、《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等。

二、加强了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集中开展了多次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学校还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少先队组织值周老师和值周学生进行全校个人卫生检查,通过教育、督导,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了明显好转,人人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全体教师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各位教师了解了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症状、潜伏期、消毒等常识,增强了预防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保障了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和生冷食品,不到校外流动摊点购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

三、建立晨检晨报制度。

学校调整传染病防控小组,明确了小组负责人和疫情报告人。我校还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健全重大疾病晨检晨报制度,由值周老师每天早晨8点30分准

时向学校校长汇报晨检结果,做好应急处置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

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制度。每天早晨,值周教师随同班主任对每个班级进行全面检查,做到学生有病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发现学生缺课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清情况。如在班级中发现学生不明原因病情异常增多,亦立即与防疫站联系,并上报教育局。

班主任每天询问学生身体情况、发现班级学生中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如水痘、腮腺炎、流感、乙脑、肺结核等立即报告,了解学生患病情况,进行及时排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即发现一例立即报告、隔离。

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大扫除活动。每天早、中、晚三次对教室和卫生区进行清扫,在教室卫生清扫时要求学生一定先洒水后扫地然后再拖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各班坚持室内通风换气,教室每天坚持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坚持用“84”消毒液对教室地面,空气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五、深入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

一辈子”的健康理念落实在行动上。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坚持开展每天做两操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六、作好监控和防护措施

学校在传染病多发季节没有组织大型的学生集体活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机率。为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在家长的配合下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来校给学生接种疫苗。加大学校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做好定期消毒和安全防护措施。

七、存在的问题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上学路上喜欢购买校外路边摊点、百货店上的零食,带来卫生上的隐患。部分学生家长也给学生购买摊点和百货店的零食,对此学校深感忧虑,正拟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今后,我们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以促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水平。

2.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篇二

1 充分认识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1.1 能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巨大, 包括土地流失、物资损毁、生产停滞、精神创伤、死亡威胁、伤残困扰、疾病暴发、饥饿难耐等等。就灾后传染病的威胁来讲, 一旦灾后出现了传染病疫情, 各级对卫生的投入明显增加, 患者住院与诊疗的费用增大, 开展疫情控制的成本上升, 民众投入自救的能力下降, 使灾害损失雪上加霜。如果在灾害发生前或者灾害刚出现, 且灾害中自始至终采取各种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杜绝疫情的发生, 使灾区民众免受传染病带来的痛苦和诊疗负担, 从而自然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1.2 能稳定灾区民众情绪

自然灾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尤其亲人的死亡或失踪、家业的损毁和破坏、疾病的痛苦与困扰等等, 都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情绪失控, 闹出不少出格的举动;有的甚至埋怨政府,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加上传染病防控不力, 引发某种疫情的暴发或流行, 更加影响灾区民众的情绪, 容易出现远离家乡、抢购、恐慌和绝望。在灾害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动员灾区群众积极参与各项卫生防疫措施的落实, 确保灾后不发生疫情, 自然对稳定灾民情绪, 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

1.3 能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做好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不仅能降低灾害损失、稳定灾民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对于提高民众卫生知识水平, 确保人们身心健康同样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灾害发生以后, 在疫病防控工作上, 有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多部门的密切协同, 有卫生行政机关的严密组织, 有卫生防疫保障人员的辛勤劳动, 有民众及救灾官兵的积极参与, 上下共同努力, 严防疫情的发生。整个疫病防控过程, 都把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放在首位, 要求民众自觉搞好个人卫生、饮水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 自觉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总之, 把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扎实了, 民众的健康自然有了保证, 整体健康水平自然提高。

1.4 能恢复基层卫生工作

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乡村的卫生服务站、卫生所、门诊部、卫生院、防检所、防疫站、疾控所 (室) 等基层卫生机构同样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基层卫生保障一时恢复较困难, 加上灾区严峻的卫生防病工作形势, 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以促进基层卫生工作的恢复。灾后一线卫生工作者除直接面对灾区民众进行卫生防病知识的普及外, 还在诊疗病人、改善民众生活饮用水质、把住饮食卫生关、开展媒介生物防制与动物害的消除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 使他们进入了十分紧张的工作状态, 往往是满负荷的运转, 也加速了基层卫生工作的恢复。

2 充分了解灾区传染病的流行风险

2.1 住处改变

大的灾害发生后, 受累的人群往往只得离开家园, 暂时再次定居。他们可能居住在难民营或分散在当地人群中 (在城市或农村社区中, 或亲戚、朋友家) 。越过国境的人员称为难民, 而在国内流动的人群称为“国内流动人口”。在难民营再次定居的人员可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居住条件差 (面积过小、十分拥挤) 、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保障。在国内的流动人口, 有的住在学校、广场、运动场、娱乐场等收容所, 生活环境条件同样较差。在这些状况下, 传染病的威胁增加, 流行的危险性上升。

2.2 环境污染

灾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包括 (1) 死亡的人、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 由于没有及时清理或掩埋, 其腐烂过程中, 大量的细菌、病毒生长繁殖, 加上媒介生物的传播, 容易引发疫病流行; (2) 大量的人、畜粪便及污水外溢, 直接对大片生活环境构成威胁; (3) 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漂浮物, 污染水源和食物。 (4) 灾害时可能有大量尘土、尘埃, 甚至下起冰雹、酸雨等都对环境构成污染。多种因素, 使灾区环境令人担忧, 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大增。

2.3 水质问题

水质问题是灾后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灾难发生以后, 最先影响人们生活的就是劣质的水, 特别是洪涝灾害发生以后, 灾区的地面水遭受了严重污染, 不仅水体的浑浊度大, 而且水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数都大大超标。灾后人们往往缺乏改善水质的条件, 且救灾机构又无法保证日常饮用水供应, 就近就便使用污染的水成了不少人的事实, 尤其对于那些没有采取任何洁治措施者来说, 这种情况下腹泻病成了受累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2.4 饮食不洁

灾区一方面饮食不洁的问题很普遍, 人们除了缺乏必要的卫生条件外, 防病意识淡薄, “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在很多人心里存在, 以致灾区容易发生传染病或引起流行。另一方面当人群的营养需求因灾难得不到满足时, 会导致营养缺乏, 如缺铁性贫血、糙皮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传染病发病率也出现明显上升, 尤其在婴幼儿等脆弱人群中, 这些都可进一步恶化人群的营养状态, 降低抗病能力, 引发疾病流行。

2.5 知识匮乏

灾难发生以后, 人们往往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脆弱性, 对于过去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毁于一旦, 对于生计和收入的缺失一下无法恢复, 对于灾后的贫穷 (包括无房居住、吃不饱、穿不暖等) 束手无策。当然, 对于传染病的威胁其脆弱性更显突出, 不少人心中没底, 防病知识极度匮乏, 关键是不少边远地区的民众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防病知识信息闭塞, 包括灾后个人卫生、饮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 应该注意什么无法回答, 以致灾民自觉参与防病工作的能力弱, 使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成为可能。

2.6 防控不力

可想而知, 灾难对于基层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士同样带来了很大冲击。灾后第一时间的卫生检疫、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媒介生物防制等工作无法及时有效落实。如果灾难地点偏远、地域广泛、道路损毁严重、救灾条件和能力有限, 救灾医疗与防疫力量无法深入, 卫生防疫药品器材无法迅速分发到一线, 这将极大削弱灾区疫病防控的能力和效果, 使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增加。

3 充分领会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策略

3.1 应对灾区传染病流行作出快速评估

灾区是否发生了传染病流行, 这是各级领导和卫生行政机关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基层反映或报告灾区可能发生了某种传染病流行以后, 上级需要迅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可疑传染病流行的区域, 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和研究,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其快速评估, 得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 以便迅速采取较大范围的应对措施, 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

3.2 应加强灾区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需要对灾区实施传染病的监测, 通过对灾区特定的环境和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及影响人体健康因素的调查研究, 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 及早发现传染病或传染源,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防止传染病在灾区的发生和流行, 保护灾区民众的健康。疾病监测的根本目的是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 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因此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十分重要。在按照既定传染病种类进行被动监测的情况下, 按照疾病种类进行疫情分析和判别, 分析这些传染病在时间、空间、人群等的分布情况, 比较不同时间、地区、人群的差别, 从而确定高危人群。此外可以及时发现可能暴发疾病的迹象, 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 提出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预警, 并为下一步采取应对措施和策略提出建议。

3.3 应落实灾区传染病的免疫与药物预防措施

灾区传染病的免疫与药物预防, 是为保护灾区易感人群身体健康而采取的两种有效防疫措施。灾区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也称为灾区传染病的应急预防接种。是将抗原或抗体等生物制品接种给人体, 使之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自然灾害发生前后,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是提高灾区民众和救灾人员抗病能力, 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措施。灾区传染病的药物预防也称为灾区传染病的预防服药。即自然灾害发生前后, 给灾区传染病易感的人群服某种药物, 防止传染病在该受灾人群中发生和传播。一般多在灾区传染病有流行趋势的紧急情况下, 采用药物预防保护灾区民众。当灾区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也可对接触者或易感者进行药物预防。

3.4 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控制已暴发的疫情

灾区一旦出现了传染病暴发疫情苗头, 或经快速评估确定已经发生了某种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那么, “疫情就是命令, 疫区就是战场”。 (1) 灾区政府和卫生行政机关的应急防控决策应先行。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属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由政府主导的疫情控制组织管理体系立即运作起来,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迅速决策、组织和处置疫情。 (2) 灾区疾控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处置行动应迅速运作。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灾区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都担当了保障灾区民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重任, 尤其当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以后, 这两方面的力量都是控制疫情发展的坚强后盾, 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灾区民众和疫区高危人群的应急防疫响应要紧紧跟上。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后, 处在疫区范围内的民众, 尤其是与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高危人群, 积极响应政府的防控号召, 自觉投身到抵御疾病侵袭、阻止疫情发展的行动中来, 对于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至关重要。 (4) 按照有效控制传染病发展的常规措施应抓紧落实。落实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保护易感人群的各种措施。

3.5 应针对灾区常见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各异, 因此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很不确定。从多年来的情况分析, 我国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鼠疫、霍乱、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肺结核、恙虫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疥疮等, 应针对这些传染病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篇三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领导小组

长:王亚明

副组长:王发权、刘勇、柏永春 组

员:、李子平、侯林双、梁云城、李易红、李虹萍孙继萍、李加荣

二、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发生校园内蔓延。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各学校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地管理。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职责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住上安心宿舍。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五、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学校应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5、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出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六、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班主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4961730。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尖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学校领导小组应立即向镇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镇中心学校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出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出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教育系统内各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省教育厅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②对全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处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

④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情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必须报县教育局,经县人民政府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易门县龙泉小学

4.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篇四

山卫字„2010‟1号

★关于加强托幼机构及小学手足口病等春夏季传

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

今年以来,我省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托幼机构及小学手足口病等春夏季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现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

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职责,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组织,积极做好托幼机构及小学手足口病等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托幼机构及小学要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职责到人,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形成(校)园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1-

具体工作专人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科学开展防控工作

托幼机构及小学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等春夏季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晨检、午检制度、消毒制度、家长例会制度,必要时采取放假制度,做好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可疑病例

托幼机构及小学班主任或工作人员负责每天早晨观察、询问儿童的身体状况,发现可疑患儿要立即实行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送往医院诊治,对患儿所用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做好患病和缺课儿童的登记工作,并及时通过校医或专职负责人报告所在地疾控中心。

(二)认真落实消毒制度,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托幼机构及小学要对教室地面、桌椅、门窗以及儿童玩具、用具(包括便器)等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对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要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的习惯;教育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三)认真落实家长例会制度,切实增强疾病防控意识 托幼机构及小学要定期召开家长例会,通过举办专题讲 座、发放预防手足口病宣传材料等方式,切实增强家长的卫生防

病意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告知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四)必要时落实放假制度,有效防止病情蔓延

托幼机构及小学可疑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如果一个班在一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例,建议该班停课7-10天;同一所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例,建议该托幼机构停课7-10天。病例痊愈后方可回园、复课。

三、加强健康教育,落实综合性预防措施

要通过健康教育课、黑板报、宣传栏、校广播、班(队)会等宣传渠道,介绍肠道、呼吸道等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学生(特别是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凡因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在托幼机构及小学蔓延的,将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山阳区疾病控制中心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卫生疾病控制传染病通知

抄送:区政府,市卫生局、市教育局。

5.小学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 篇五

a、总指挥:张某某

副总指挥: 姜某某(注:总指挥不在场时,由副总指挥代替。)

职责:根据病情预测和变化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各班防控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b、安全保卫组:史某某、杨某某

职责:若出现突发事件,安全保卫组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以及人员疏散等工作。

c、医疗救护组:常啸、刘甄

职责:传染病知识的宣传以及疫情的监测、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建立传染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d 、措施落实组:各班班主任及各班班长

职责:各个班级预防措施的实施以及疫情的报告。

二、日常预防

1、学校应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橱窗、宣传栏、黑板报等开展传染病知识教育,通过这些宣传学生可以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语音广播)——日常播放传染病防控常识

同学们,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如果班上有同学患呼吸道传染病,应尽快进行治疗和隔离,其他同学尽量不要与病人接触;请同学们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流行病期间出门要佩戴口罩。

请大家牢记:传染疾病要远离,注意卫生保健康!

2、在传染病期间,学校可在学生入学之前进行体温记录,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的变化情况,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医疗救护组报告,由医疗救护组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3、老师在遇到身体不适时应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就诊,并将病情及时反馈给领导及医疗救护组。

4、措施落实组应坚持做好每天的晨检、午检、通风、消毒工作。

5、对发现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学生必要时可让其休学回家治疗。

6、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学校医务室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更新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诊疗水平。

7、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

8、对由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三、应急措施

1、学校在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总指挥应立即实施应急预案并确定人员具体分工。

2、各班班主任及各班班长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立即向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

3、学校传染病防控小组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统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区疾控中心报告。任何人不得瞒报、慌报、缓报疫情。

4、医疗救护组对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及时转送附近医院诊治。

5、各班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6、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由副总指挥安排相关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控中心进行终末消毒。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格进行临床观察。

7、医疗救护组应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9、在传染病期间,各班班长应及时汇总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进行跟踪管理,并将上述情况及时上报传染病防控小组。

10、副总指挥应安排相关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鼠害,灭蚊灭蝇灭蟑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良好,对人员密集的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办公室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消毒。

6.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篇六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导致个体发病, 并可在群体中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形成传播和流行的疾病。

2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

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接触性传播。

3 传染病的预防

3.1 平时的措施

3.1.1 各学校应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组织机构:

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指定专 (兼) 职人员负责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 并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和登记本;学校设立卫生室, 并配备相应的器材和应急药品。

3.1.2 学校的疫情报告人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在校内发

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或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时, 要指导学生立即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同时要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1.3 学校要建立晨检、缺课原因调查制度, 要及时掌握因病缺课学生的情况,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 应及时报告。

凡患有急、慢性传染病并在传染期内的学生不得到校上课。因病请假的学生, 复课时要查验医院康复证明。

3.1.4 要严格执行小学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

小学每年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对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 对流动人口及外地儿童要进行重点查验, 使学校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降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3.1.5 要结合学校的健康教育, 针对教师及学生开展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的宣传, 提高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保证教室符合卫生要求, 班级人数合理, 冬春季要增加教室及学生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频次, 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1.6 有校办医院和卫生室的学校要建立消毒及隔离制度,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3.1.7 要加强对校内食堂及学生饮用水源的管理, 保证各种食品、饮

用水符合卫生要求, 食品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 有自备水井的学校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 要按要求进行水质消毒及处理, 保证供水安全。

3.1.8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是做好校园内的环境卫生, 包括消灭四害 (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以及蟑螂等有害昆虫;

对饮食、水源、粪便加强管理或无害化处理;不随便倒垃圾, 不随便堆放垃圾, 并对垃圾及时处理。

3.1.9 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校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卫生防病知识

宣传教育, 同时要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在校学生的计划免疫年龄组接种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免疫接种工作。

3.2 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3.2.1 早发现:

强化晨检制度。在传染病流行季节, 还可增加午检。对可疑者应由校医做进一步检查、确认。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 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3.2.2 早报告:

有关科室的医师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3.2.3 早诊断:协助卫生部门采样、调查, 使之能尽快做出诊断

3.2.4 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2.5 早治疗: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 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 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

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疾病监测、疾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及疫情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在监测方面, 要向卫生部门提供本学校的人口资料、发病资料;通过晨检等各项措施, 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做好疫情登记等工作。在卫生部门进行疾病流行因素调查时, 向卫生部门反应各种可疑线索, 提供卫生部门需要的各种资料, 协助采集各种可疑样品。

3.3 在疫情控制方面, 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3.3.1 协助对病人的隔离治疗, 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医学观察, 根据需要提供名单或提供场所;

3.3.2 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 做好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工作;

3.3.3 协助在易感人群中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3.3.4 开展应急的健康教育, 要告诉学生该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早期症状、预防措施等, 同时要注意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4 关于新发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 的预防工作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 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 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 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 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损伤, 导致死亡。

5 个人防护措施

5.1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等) 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5.2 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5.3 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 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5.4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5.5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6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5.7 预防可采用中医药方:防甲型H1N1流感凉茶药方。

5.8 疾控中心建议, 出现染病症状后, 最好在48小时内服用流感病

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 这样可以使病情减轻、更快康复, 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童若雷, 周沭仁.金华市1416所学校食品卫生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2]张颖, 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3]陈武, 欧剑鸣, 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4]陆朝国, 高岚, 李学等.贵阳市学校及托幼 (园) 所传染病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韩建康, 金玫华, 沈建勇等.湖州市学校传染病防治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1990.

[7]卫生部, 教育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2006

7.小学生常见传染病以及预防 篇七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或者寄生虫等。

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意味着病原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人群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病效的方式在于防控,由于在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所以对于传染病预防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然而,如果是未知传染源,特别是动物担任的传染源,由于其确定需要流行病学的因果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上得到充分的证据,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确切结果,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时,想要短时间内锁定传染源更是困难。

不过,一旦确定传染源后,需要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控制传染源,以保证传染源不会继续将病原体向易感人群播散。

2.切断传播途径: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

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

如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食物或饮水要进行丢弃或消毒处理,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房间或用具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采取防蚊防虫措施等。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如促进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对使用针具进行消毒,对会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等。

如今预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方法也仍然是注意基本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吃肉要煮熟——虽然是老调重弹,但仍然是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式。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预防方法。

对于已经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为保险的方法。历,人们利用高效的疫苗已经成功的攻克了天花,证明对于易感人群的保护在传染病防治上起到了重要角色。

几种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

一、早期发现流感患者、早期就地隔离患者,早期治疗。流行期间应减少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出入人口密集的地方。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药物预防:盐酸金刚烷*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对乙型流感则无效。

所以,在流行早期必须确定流行株的型别,才能对没有保护的人群进行药物预防。

三、疫苗预防:常用的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疫苗用鼻腔喷雾法,灭活疫苗采用皮*射法。

接种后半年到一年有预防同型流感的作用。但流感病毒的毒株经常变异,因此难以预测本年度流行的病毒类型,只能推测可能是哪种类型,制造疫苗的毒株力求接近流行株。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肺结核的病因及症状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

结核病人一般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肺结核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流行性腮腺炎

8.小学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篇八

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周围公共卫生水平,加强预防接种、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及时处理、上报、协调与落实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校长总负责,逐级签订工作责任状。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1、樊永昌同志任组长,负责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小组的全面指挥,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学校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魏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学校卫生安全工作。

3、学校负责预防接种、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督促班主任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查制度。

4、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合校医做好学生缺课登记及传染病防治宣传。

5、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9.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的探讨 篇九

1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员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多, 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逐步凸显出来, 因此,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有三大措施, 就是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预防易感人群[5]。在传染病流行中, 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传染病的流行给社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教育指导人们健康的卫生理念和健康的卫生习惯, 可以预防传染病的感染, 减少病魔的折磨和经济的负担, 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成立传染病健康教育办公室

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统一部署, 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实施

传染病健康教育办公室要根据当地和季节的具体情况, 有计划的对一些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宣传, 可以通过讲座、培训、传染病救治演练等方式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宣传画、滚动屏、广播、条幅、宣传栏、板报、讲座、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卫生习惯、卫生理念, 特别是卫生洗手, 多数人不会卫生洗手, 要把六步洗手法教会, 对于很多的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结合平时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等实例, 进行有实用性的宣传, 讲解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同时结合季节如春末夏初,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如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甲肝、风疹等传染性疾病[6], 也大有流行趋势, 要让人们认识感觉到宣传的传染病预防知识是非常实用的, 让居民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要提醒居民, 一旦有传染源存在, 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同时对居民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如增强体质, 提高疾病的防御能力, 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 勤洗手, 不吸烟, 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 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7]。另外, 教会传染病患者的各种痰液、体液、分泌物等消毒, 才能防止传染病患者传染给他人, 室内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对易感人群积极进行疫苗接种, 若没有研制出相应疫苗, 要积极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对知道的传染病人, 要尽量避开, 减少传播途径, 就减少感染的机会。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7,8,9]。故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性工作, 通过加强预防传染病的宣教, 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10], 同时通过宣传, 可以提高居民的素质, 从而决定着未来辖区内预防传染病工作成败, 可以从各方面引导居民的群体意识及爱国卫生思想, 结合环境污染的状况, 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1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 如不对辖区居民进行有效的宣传与健康教育, 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 将导致传染病的蔓延, 因此, 针对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 对提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传染病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员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多, 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逐步凸显出来, 因此,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一提起传染病, 人们比较恐惧, 特别是近年来, 人们经历了SARS、人致病性禽流感、甲流感等, 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 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对防治传染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有关文献报道对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进行阐述。

10.中小学预防秋冬季传染病知识 篇十

秋冬季是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传染病和流感、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师生又是易感人群。为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暴发与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印发《预防秋冬季传染病常识》告知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做好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一、秋冬季易发传染病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二)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三)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传播,如蚊子,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二、几种主要传染病及症状

(一)甲型肝炎(简称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肠道传染病。该病以粪便和饮食为主要传播渠道,病人的粪便、尿、呕吐物污染周围环境,食物、食具、水源或人的手染上病毒后未经消毒,很容易传染给他人。

(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很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同时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

(四)麻疹

麻疹发病初期,症状和患感冒差不多,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发病2-3天后,口腔黏膜会有改变,口腔内两侧臼齿旁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围有红晕。这种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所特有的症状,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3-4天后,开始出皮疹。皮疹会按照耳后、颈部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 的顺序出现。出疹一般持续3-5天,这期间持续高烧,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疹子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症状也随之减轻。

(五)水痘

潜伏期7~17天。

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痂痕;

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痂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

(六)肺结核

全身症状:

1、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有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2、发热是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

(1)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 往往不能恢复正常。

(2)长期微热,多见于下午和傍晚,次晨降到正常,伴随倦怠不适感。

(3)病灶急剧进展和扩散时,发热更显著,可出现恶寒,发热达到39-40℃。

(4)女性病人在月经前体温升高,月经后体温亦不恢复正常。

3、盗汗。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局部症状:

1、咳嗽、咳痰。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若并发支气管结核则咳嗽加剧;如有支气管狭窄,则有局限性哮鸣。支气管淋巴结核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呛咳或喘鸣音。

2、咯血。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咯血量不等。病灶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痰中代血或夹血。小血管损伤时可有中等量咯血,空洞壁上较大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大量咯血。大量咯血后常伴发热,几天的低热是小支气管内血液的吸收所引起的;高热则是病灶扩散的表现。

3、胸痛。部位不定的隐痛常是神经发射作用引起的,不受呼吸影响。固定部位针刺样疼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等,是因为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所引起的。如果膈胸膜受到刺激,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和上腹部。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潜伏期为4~21天,整个病程分为三期:

1、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

2、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僵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昏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3、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会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三、如何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滋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四害。

(二)搞好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蒸透;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三)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取水、洗澡。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习惯。

(四)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报告、早隔 离、早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病人的食具、用具要严格消毒,粪便和排泄物更要用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对肝炎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待无传染性后才能回家。

(五)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1、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尽可能避免与确诊的呼吸道患者接触。

2、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淋雨、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容易侵入。

3、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如早操、晨跑、气功、散步、游泳、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供机体抗病能力。

4、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补充营养。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解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每天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多喝温开水或茶水,保持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湿润。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秋冬季肠道传染病。

(六)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疫苗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流脑等疫苗。

大同市城区实验小学

11.小学生秋季传染病预防演讲稿 篇十一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所以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对小学生来说,秋季容易患或传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上周其他学校就有同学出现水痘的症状,所以从本周开始,班主任早上来学校的时候就要对本班同学进行检查,学生是否有水痘现象。如发现有水痘现象,请及时上报学校,然后让学生回家隔离,因为水痘具有一定传染性的。

其实秋季疾病是和同学们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有关系的。有时我站在校门值日时,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喜欢站在校门口吃面包吃早餐,马路上车来车往扬起的灰尘就粘在了你的食物,这些灰尘就跟着食物进入了你的肚子里,就会导致肚子痛或生病,因为灰尘中会携带有病菌。其实同学们可以起早一些,早餐在家里解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还有一些同学是不喜欢吃早餐,拿早餐的钱买麻辣或零食吃,而导致肚子痛;在大课间时没站多久就晕了,或在大课间跑步时就肚子特别的痛,然后引起生病,这些都是和同学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关的。还有一些同学喜欢在地面上玩,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同学,手弄得脏脏的,又不去洗手,过后又把手指放进嘴巴里,导致了病菌的侵入而生病。但是,同学们也不要过于担心,害怕,只要我们在平时能做到下面几点,这些疾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1、在平时学习之余,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打球等,只有身体强壮了,疾病才不能乘虚而入。

2、我们的教室、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3、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

4、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睡觉前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洗衣服;男孩子要勤理发,女孩子要勤洗头。平时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物;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品等。

5、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6、不能偏食,平时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

7、家里的生活用品、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8、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于疲劳,因为疲劳容易使我们的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病菌的侵入和传染。

12.小学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 篇十二

一、传染病定义

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如: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麻疹、水痘、百日咳等。

2.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 如:伤寒、痢疾、霍乱、甲型或戊型肝炎等。

3.经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等可经此途径传播。

4.接触传播:如狂犬病、手足口病等。

5.经节肢动物、其他动物传播:如出血热、乙脑等。

6.经土壤传播:如破伤风等。

7.医源性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8.垂直传播:如风疹、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 预防性措施

1.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饮水、食品卫生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等。

2.预防接种:接种各种疫苗。

3.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传染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4.国境卫生检疫: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病毒性流感、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斑疹伤寒、回归热、疟疾等。

(二) 控制性措施

1.疫情报告

(1) 法定报告传染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2)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4)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以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 责任疫情报告人: (1) 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2)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 城镇应于2小时内, 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 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报告; (5)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 在24小时内报告。

2.管理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1) 隔离治疗。

(2) 隔离观察。

(3) 应急预防接种。

3.切断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染病。 (1) 日常防控:开窗通风、阳光照射、湿式扫除、常规消毒; (2) 疫情处理:开窗通风、消毒、停止集体活动。

(2) 消化道传染病。 (1) 日常防控:严把“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 疫情处理:消毒、销毁可疑食物、灭蝇、防蝇。

(3) 虫媒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避免叮咬和被其污染食物水源等, 减少其数量; (2) 疫情处理:加强相关病媒治理。

(4) 接触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不共用日常生活用品, 勤洗手; (2) 疫情处理:消毒。

(5) 血液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洁身自爱, 安全套的使用, 使用合格血制品; (2) 疫情处理:封存销毁, 安全套的使用。

(6) 土壤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 减少破损皮肤接触污染土壤; (2) 疫情处理:焚毁, 消毒。

4.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药物预防、健康教育、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复习题

1.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包括哪些?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麻疹

一、概述

1.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7~21天, 10~11天常见。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病人咳嗽、喷嚏时, 病毒随飞沫排出, 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3.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 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体免疫力, 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 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 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2.出疹 (全身性斑丘疹) ,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 (喷嚏、流涕) 或结膜炎 (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 症状之一者。

3.麻疹黏膜斑 (K o p l i k’s spots) :双侧第一臼齿颊黏膜上, 针尖大小白色小点。

4.发热3天后出疹, 3天疹出齐后才开始消退, 再3天疹基本退尽。

5.并发症:肺炎 (约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 、喉炎、中耳炎、心血管功能不全 (多见于2岁以下的患儿) 、脑炎 (发病率为0.1%~0.2%) 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 S P E, 病死率约15%) 。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M M R) , 属于联合疫苗。

复习题

简述麻疹的流行基本环节。

第三节风疹

一、概述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2.潜伏期:14~21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和带病毒者, 出疹前后传染性最强。胎儿期也可患先天性风疹, 因此患病新生儿也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由病人鼻咽部排出,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使胎儿受感染导致先天畸形。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2.淋巴结肿大 (耳后、枕下) 。

3.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4.风疹的皮疹第一天即可布满全身, 第二天先出现于面部的皮疹已开始消退, 3日内基本消失。故有“3日麻疹”之称。

5.并发症: (1) 关节炎、关节痛, 儿童少见, 成年妇女多见; (2) 风疹性全脑炎; (3) 出血性表现, 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神经炎, 多见于成人; (5) 睾丸炎, 少见。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复习题

简述风疹的流行基本环节。

第四节流行性腮腺炎

一、概述

1.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14~25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之前7天到肿大后9天, 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但儿童发病多见, 病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

三、主要临床表现

1.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

2.伴发热、轻度不适。

3.并发症: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复习题

简述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五节百日咳

一、概述

1.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平均7~10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发病前l~2天至病程3周内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及不典型病人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传播范围一般在病人周围2.5米之内。很少通过其他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 以婴幼儿最易感染。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卡他期:患儿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结膜充血等感冒症状, 可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3~4日后卡他症状好转, 但咳嗽日渐加重, 进人痉咳期。

2.痉咳期:阵发性痉咳为本期特征, 在咳嗽末深长吸气, 发出高音调的鸡鸣样吼声, 如此反复发作。

3.恢复期:痉咳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咳嗽减轻, 其他症状亦随之好转, 逐渐恢复。

4.并发症: (1) 常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肺炎; (2) 百日咳脑病, 病情严重, 表现为反复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可伴有脑膜刺激征或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 (3) 因剧烈咳嗽, 腹腔内压力增高可发生脐疝、腹股沟斜疝或直肠脱垂等症。

四、免疫接种

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D T P) 。

【复习题】

简述百日咳流行基本环节。

第六节白喉

一、概述

1.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1~7天, 一般为2~4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白喉病人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餐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受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 到1岁时几乎全消失。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高。

三、主要临床表现

1.灰白色假膜形成:咽白喉最常见, 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鼻白喉, 较为少见, 多见于婴幼儿。

2.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 病程长, 皮损往往经久不愈, 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

3.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 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四、免疫接种

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复习题

上一篇:讲述《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下一篇:关于刘美兰同志教学成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