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

2024-09-14

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共4篇)

1.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 篇一

其实我很多时候都不能肯定我十分理解了“执行力”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今天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执”,拿的意思,“行”,走的意思,“力”,力度和力量的意思,合起来,理解为拿着东西有力量地走吧。引申一下,主要是引申到企业的环境当中,我想执行力可以理解为企业在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各个系统和各个部门的员工所体现出来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畏艰、不畏难的气魄的总称,这种工作作风和气魄,可以很好地控制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使企业向目标更快地靠拢,以尽快实现企业的目标。由此可见,执行力对于一个组织,对于一个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既然执行力对于企业如此重要,大家对于执行力的说法一定很多,比如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如何如何,企业的中层领导应该如何如何,企业的员工应该如何如何,说起来连篇累牍。其实我想说明一下,关于执行力的文章和内容同事们肯定交了不少,但这样很没有意思。文章固然是交了,但我想这未必就是真的公司领导所想要的执行力。

当然不交或者象我这样晚交的,就更不好说了,先自我批评一下,因为我晚交了。

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我从我岗位的角度考虑一下,我为了实现销售指标,完成回款指标,完成费用控制指标应该怎样去做,这样才可以体现执行力。

我的岗位,在企业中只是一颗棋子,犹如一盘棋中的小卒子,如果不能很好地工作和发挥作用,那么很快就连河都没有过的时候就牺牲掉了,当然如果可以很好地控制和服务你的客户,那么不但可以过河,而且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车”,呵呵,这才是威风的。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从一个卒子变成一个威风的“车”,并且借助“车”的作用来为企业达成目标服务呢?

首先应该自觉地将自己的目标自觉地向企业的目标靠拢,无论是经济目标还是生活目标还是自己的业余生活目标,都向企业的目标考虑,并且进一步使之一致。我们知道,企业的效益好了,我们才可以有好的收入,才可以更好地生活,才可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因为我们才能的施展和价值的实现,都是要依托企业提供给我们的这个平台来实现的。我们常说的今天我靠企业生存,明天企业靠我发展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话,没有企业的发展,所有个人的发展和发达都很难实现。

对我来说,平伟光电明年要实现2个亿的销售指标,那么在我负责的销售群体中就需要形成具体的销售机制,分析行业背景,逐步构建平伟光电营销系统力量;锁定目标客户、建立销售渠道,面对现阶段的市场状况,销售部唯有展开系统营销,创造和利用系统力量,提高营销系统能力,才能使营销工作卓有成效。

其次,要对客户诚实守信。答复给客户的信息,就千方百计地实现,无论自己受到多少困难阻挠,都要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取信客户,让客户对你有信任感,让客户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你,让客户在产品开发和产品设想的时候就想到你,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销售,并且可以通过较好有效地客户沟通,实现销售价格的提升和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这些的实现,都是基于你对客户的诚实和守信实现的。对客户的诚实守信,就是对企业的忠诚,就是对企业的有效的执行力。在新接手的一大片市场中,主要的客户都还没有走访,更多的是通过传真和电话进行联系,虽然没有和他们谋面,但他们提出的要求我都会尽力满足,除非公司现有能力无法满足的,也尽量与客户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以取得客户的信任。前几天重庆长安汽车的人员打来电话,说要开发一款新车的LED灯具,首先就询问我们,我想这就是对客户的诚信所带来的效果吧。执行力,对客户诚信的做法,就是执行力。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企业负责。

第三,要乐观向上。平伟光电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就必定会有很多阻力。阻力来自部门或者个人的目标没有和企业的目标有效的统一,这是发展中存在的必然现象,在企业发展中必定存在的。其实各个部门之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需要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这种那种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销售部门中的一个销售人员,面临这样的环境,办理事情的时候制约因素也会很多,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调整能力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不行的。乐观是要站在更好的层次去看问题,是要经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其他部门和其他岗位人员的难处,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自己不但要通过有效的部门沟通来提升自己的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乐观向上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第四、业务水平提升。这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业务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是对信息的敏感性,一句话或者一个字,都有可能存在商机,都有可能为公司带来订单,如果没有这种敏感性,就可能无法把握这种机会;其次是对客户所需产品的研究,只有更好地把握客户的产品分布,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推介我们的产品,对客户产品的研究,就是研究客户的需求,就是进行有效的市场分析。再次,是对自己产品的了解和掌握,对自己企业内部供应能力的把握,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客户更好的承诺,不但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大的冲击。当然不但对销售人员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全体员工都有这样的要求,只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执行企业的任务,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目标,才可以“把信交给加西亚”。

其实各位对于执行力的研读已经有很多很深的理论,我这里不过是发表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去“行”,中国有句说“知易行难”,大抵说的也是“行”的重要性。我们缺少的不是理论家,而是去执行,去做的实干家,尤其缺少的坚持不懈努力去做,常年如一的实干家。我就在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前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地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实干家。

2.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 篇二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政策,有效执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 描绘了新农村的特点,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然而, 一些农村对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片面理解或理解不充分, 以至于找不到切入点, 建设任务进度迟缓。依据政策执行有关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 探讨如何能更有效地寻找切入点, 从而顺利地开展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政策偏离的典型:拆房刷墙

由于政策理解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出现了政策不能有效执行导致政策偏离的现象, 以至于产生只作表面工作的现象, 如大量拆除破旧房屋, 将村外围或公路沿线房屋外墙粉刷一新, 还有的植树种草甚至修广场等等。表面文章的背后却是村民生活依旧, 村内各种设施没有变化, 村民收入不见提高, 同时由于资金使用不当,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也间接地打击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虽然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可能短期见效, 但一些地方的切入点本身就偏离政策初衷。如果发展下去, 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可能会变得进度迟缓, 农村发展受影响的同时, 还容易导致某些环节断裂甚至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样, 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国的一项重大任务, 势必因某些地区存在的问题受到影响, 最终使建设过程受到一定阻碍。

在公共政策理论当中, 政策执行部分非常重要, 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我们将就“拆房刷墙”现象引发的政策有效执行问题进行探讨, 以求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服务。

二、政策理解、执行与有效执行的有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偏离现象, 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有关政策理解、执行与有效执行等相关政策理论。

政策理解指执行部门对一项政策从制定宣传到准备实施这一过程中,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策含义、领会政策精神, 为后期执行和全面实施打好基础。要做到政策理解, 政策宣传和政策分解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政策对象只有知晓了政策, 才能理解政策, 只有理解了政策, 才能自觉地接受和服从政策。各级政策执行机构需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政策意义、目标等, 从而为有效执行政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政策分解即制定计划, 需要遵循客观性、适应性、全面性以及一致性的原则, 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一项功能活动,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

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 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 是为实现政策目标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是政策执行者运用政策资源, 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和监控等各种行动, 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由于公共政策从观念形态的制定到公共政策现实形态的执行尚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 以致于执行环节易于出现偏差, 即政策偏离, 最终导致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政策有效执行即严格按照政策要求, 做到不偏离、不走样、不背离, 或者通过政策变通等灵活性和创新性形式达到政策目标。

三、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

1、政策执行主体或人员对政策不能有效执行存在影响

(1) 执行机构组织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与协调的不充分因素。政策沟通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将政策信息进行交流、传递的过程, 有效的沟通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协调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之一, 它是管理组织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相干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由于我国农村地理、经济、社会等各项因素的特殊性, 某种程度上存在执行政策时缺乏沟通与协调的问题, 导致基层执行机构对政策认识不充分, 执行不到位, 以及执行政策出现偏离等现象的存在。

(2) 基层执行机构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存在一定问题。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 政策的变形走样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执行者的素质不高和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所导致的。部分乡村干部年龄普遍很高, 文化水平不高, 加之基层干部的待遇不高, 从而缺乏动力, 缺乏一种真抓实干的硬作风。另外, 由于乡村干部缺乏教育培训, 对政策法规认识不够, 理解不清, 在政策贯彻执行时, 对政策的宣传难以到位, 在工作中难以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观念, 思想模糊, 认识滞后偏差。

(3) 基层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替代式执行。替代式执行是指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 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 实际上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 使上级的政策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我们所讨论的“拆房刷墙”现象实质就是替代式执行的典型代表。

2、目标群体即农民对政策执行有一定的影响

(1) 农民自身的素质因素对政策执行有一定影响。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 使得他们对很多的具体政策缺乏了解,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他们根本不能有效识别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2) 农民扮演的角色也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一项因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是主要角色, 而有些地区农民则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来面对政策的, 这样势必产生一种农民不顺从、不关心甚至拒不接受的结果。

(3)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农民本应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但是受自身素质和地位等客观因素制约, “搭便车, 随大流”思想使得他们对政策执行漠不关心或者无力关心, 导致乡村干部的一些执行不力甚至违规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力的制止, 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

3、政策执行还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

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农村所在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当前我国农村所受政策环境影响和制约的方面主要有:政治上, 基层组织存在很多问题, 乡村干部素质、能力较低;经济上, 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甚至非常落后, 不能有效地配合政策执行;文化、法制和教育发面, 许多农村地区文化环境较差, 教育水平落后, 法制观念淡薄等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在政策宣传方面的落实和实施。其它方面, 如人口分布复杂和科技不发达也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4、新农村建设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政策监督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 包括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部分。通过政策监督既可以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又可以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尤其通过事中监督可以防止偏差, 使政策顺利执行。如果政策监督不到位, 对政策执行情况缺乏跟踪控制, 对政策执行效果缺乏严格考核, 对政策执行主体和参与者缺乏赏罚措施, 那么对政策的执行将产生消极影响, 大大降低政策效果。

四、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如何做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策不能有效执行有许多原因, 因此, 结合有关公共政策理论,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有效执行中的作用

针对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组织间沟通与协调、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等至关重要, 信息的准确完备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政策执行机构和执行者必须做好信息搜集、整理工作, 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 保持信息来源渠道的畅通, 多渠道获取信息, 确保信息准确完备, 以便为政策执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提高农村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地执行政策,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宗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宗旨观念淡泊, 理想信念缺乏是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思想根源;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教育, 使政策执行在合法有序的框架内得到贯彻落实;三要强化对政策执行人员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增强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把握能力和控制能力;四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吸纳高素质人才, 认真落实一村一大学生政策, 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水平。

2、扶持和落实有关政策, 使政策和农民利益紧密结合

财政、金融、教育等有关农村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 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形势下, 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 将政策向农村倾斜。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我们把教育看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在和谐社会的思路里, 我们把教育看作是社会运行的平衡机制, 因此, 有关农村教育改善的政策不可或缺, 农村教育政策的继续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 还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力度, 不断缓解农村过剩劳动力所产生的压力。

基于以上各项有关农村政策, 使得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切实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产生一种“共鸣”, 从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角度解决其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3、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与考核机制

公共政策监督是检查政策运行, 纠正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不当“偏离”, 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措施。政策监督机制的运作是通过对政策执行前、执行中、执行结果的监督对政策执行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 监督执行的行为。政策控制机制的运作就是通过制定调整方案或纠偏措施, 采取调整和纠偏行动, 对原政策的目标、范围、力度等进行调整或更新。

另外, 要在对农村基层的考核评估中突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以农民满意为最高原则, 将内部评估变为内、外部评估相结合, 以外部评估为主的形式;二是要在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考核、奖惩中以农民意见为主, 从评估机制上加强对政策执行歪曲的制约, 使农村政策执行从制度和机制上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明春:论公共政策执行变异的成因和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9) .

[3]高建华: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2) .

[4]王杰敏:农村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2005 (6) .

3.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 篇三

立法机构对预算执行及其结果的参与,使监督主要通过对预算调整的审批、预算执行报告的审查和附属审计机构(或审计代表)的审计监督等方式进行。

一、预算调整的审批

所谓预算调整,是指对原经立法机构审批过的预算进行调整,包括:总额调整,如追加拨款、超收等;动用储备金;项目之间重新配置财政资金(我国又称经费流用)等。

预算作为下一个财政年度的支出计划,在编制时不可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用制度经济学解释:由于编制者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预算作为一种契约不可能是完备(完全)契约,所以执行过程中很难完全按照它原来所制定的或被立法机构所批准的形式去执行。但是由于预算法案是经过立法机构审批的,具有法律地位,不管实际情况怎么变,预算法案的有效性是不应该被质疑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协调好预算的调整与原来的预算法案的严肃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国家,为了防止预算赤字和维护预算法案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追加支出一般都是通过动用储备金和在项目之间的重新配置财政资金来解决,而不是要求国会追加拨款。

1.预算调整的审批权

在预算执行阶段动用储备金和在项目之间重新配置财政资金是否需要立法机构审批,各国情况也不一样(但各国对于通过国会追加拨款而实现的追加支出则都需要立法机构审批):

首先关于项目之间资金重新分配的审批情况,无非有两种:其一是在原经立法机构审批的级次上重新配置财政资金必须经立法机构审批,其他层次则授权财政部门或支出部门;其二是无论在哪个层次上重新配置财政资金都无需立法机构审批。在加拿大,在没有得到国会同意的情况下,支出部门不能在不同拨款项目之间改变资金的用途,但可以在同一拨款项目内部重新分配资金,即便如此各部门也不能随意改变特定的资本项目支出之间的资金配置。在土耳其,不同项目之间调配资金也需得到国会的同意,但在同一项目的不同科目之间调配资金只需得到财政部的授权,但在同一项目的不同投资支出之间调配资金需得到计委和财政部的同意。在美国不同预算账户之间调拨资金必须得到国会的同意,在同一账户内调拨资金只需得到国会相关委员会的同意。在法国拨款的项目之间转移资金,如果没有国会的授权,也是不容许的,但有两种情况除外,其一是不超过10%资金可以在同一个部门的同一支出类别下转移;其二是如果支出的性质不变,资金就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转移。但在比利时资金在不同项目之间的转移只需经财政部门同意即可。在澳大利亚日常支出计划甚至在财政部门的授权下支出部门可以自行在项目之间转移资金,而无需经立法机构或财政部门审批。

其次动用储备金是否需要立法机构审批各国也不同,储备金可以设立在中央也可以设立在各部门,但设立在中央更多见。英国财政部认为部门储备金会削弱政府在安排预算支出时评估各部门竞争性预算申请的能力。加拿大则出于简化和集中支出管理的角度设置中央储备金的。一般部门储备金都由财政部门或支出部门自行决策。而中央储备金的动用是否需要立法机构审批各国也不一样,有些需要立法机构审批,如意大利国会批准的储备金高达全年总支出的8%~10%,用于应付新增项目或现有项目的成本超支;英国国会每年通过两个或以上的追加拨款,从储备金或其他项目的减支中解决这些追加支出。而有些国家只需财政部门审批即可,如澳大利亚某部门出现未料到的紧急情况需要追加预算时,有该部门的部长向财政部长提出申请,财政部长根据程序决定是否追加及追加的金额。

其实预算调整的审批权是集中在立法机构还是授权给财政部门甚至是支出部门,主要取决于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财政权的配置,在绩效预算实行较彻底的国家,授予政府部门较多的自由裁量权,预算调整的审批权也倾向于政府部门,如澳大利亚;实行传统线性预算的国家预算调整的审批权更集中在立法机构;而正在改革中的国家如法国、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只对原有立法机构审批的项目之间的资金转移需要立法机构审批,而在这个层次下的资金转移就不一定需要立法机构审批了,目前这种情况较多见。

2.我国人大预算调整审批权及其完善

在我国,按照宪法和预算法的有关条款,只有使原本预算平衡变成预算不平衡的预算调整即预算拨款的真正增加才需人大审批,动用储备金只需报政府审批,而项目之间的资金再分配则按财政部门的规定操作。这样的结果,使很多地方为了逃避立法机构的审批,故意少列预算收入,用超收收入安排超支就不用立法机构或财政部门审批了(在我国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粗糙,使政府部门很容易做到少列预算收入),因为这样的预算调整既不需动用储备金也不需动用其他项目的资金,更不会引起预算不平衡。这样,人大审批预算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除此之外,我国在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调整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立法机构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原预算法案的严肃性。因为: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时存在着仓促和草率等问题,内容不切合实际,使预算编制的预见性、科学性不强,以致付诸实施后,难以按预算编制来执行,不得不忙于调整预算,使预算执行在总数内自由调拨,暗箱操作的现象非常多见,透明度很低。另一方面,中央新政策不断出台,使得原先编制的预算不符事宜,也就很难按照预算法案执行,预算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最后,因为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转移按财政部门的规定操作,使得财政部门不必经过立法机构的审批而自主调整,本来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我国本来提交立法机构的预算分类就很粗,再容许不用立法机构的同意就可以在大类之间随意流动财政资金,使得立法机构的审批只剩一个总额,而财政部门的经费流用就司空见惯。

从预算调整审批权的具体规定来看,我国的做法与国外也大致一样,但是立法机构的监督效果却远不如其他国家。主要是因为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透明、粗略引起的,以至于出现上文提到的少列支出、逃避预算监督和约束,预算调整经常发生等现象。所以要加强立法机构在预算执行阶段的监督,首先必须编制科学、透明、详细的预算,这样才能按照预算执行监督了。当然上文提到的政策多变性也严重影响了预算法案的有效性,因此,改变政策的多变性,也是强化立法机构预算监督的配套措施。另外,实行绩效预算也是加强立法机构预算执行监督效果的手段之一,因为如果按照我国现行的预算调整审批权的配置,政府部门拥有相对较大的权力,有权力就应该有责任制约,否则就会滥用权力,而制约政府部门较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业绩考核政府部门。

二、预算执行报告的审查

立法机构对预算执行以及结果的监督除了审批预算调整外,听取和审查预算执行报告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预算执行报告一般分为两种:其一是在财政年度期间报告的,即预算执行阶段的报告,这种报告又可分为两种即正式需经立法机构审批的报告和只要公开即可的报告;其二是在财政年度结束后政府向立法机构报告的,即决算阶段的报告。

1.财政年度期间报告的审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透明度》建议政府部门应向立法当局提供有关预算发展情况的年中报告,还应更频繁地(至少每季度)公布报告。年中的预算执行报告应包含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分析,包括对所有主要收入、支出和融资项目上一年的年中数据和对预算的年中估计数据的比较。还应包括对目前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的最新预测,说明引起预算偏离预计的预算执行结果的主要原因,例如经济假设的变化、新政策、偶然事件、收入或支出的时间的变化等[1]。年中报告的提交也应该及时,否则一些最新的预测都没有意义。经合组织建议在年中结束后六周之内向立法机构提交年中报告,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建议3个月内提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都主张除了向立法机构提交年中报告外,政府部门还应定期向公众和立法机构公布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前者主张至少每季公布一次,而后者则主张按月公布一次月度预算报告,时滞不超过一个月;按季公布中央政府债务季偿债预测,时滞不超过一个季度。

实际上,各国政府在财政年度期间即预算执行阶段向立法机构提交预算执行报告的次数也是各不相同的。瑞典要求政府每年至少两次向议会报告预计的预算执行结果、国家债务以及执行结果与原预算预测之间的差异,并要求国家财政管理当局在网上公布有关财政业绩的详细的月度报告;在法国每年的11月或12月(法国的财政年度与日历年一致),财政部都要向国会提交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在德国政府会每三个月一次告知国会所有预算计划中的重要事项的超支和额外支出,议会还要求财政审计院每月必须向议会报告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在意大利,政府部门在预算执行阶段除了有时会向国会提交要求预算调整的报告外,在6月30日之前(意大利的财政年度与日历年一致),政府有义务向国会提交预算执行法案,其中至少包括从上一财政年度转来的资金的变化,同时每季度向国会提交资金状况报告,国会由此可以及时了解每季度国库借款需求和现金的管理状况。

在我国,《预算法》 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二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对于日常的执行报告的公开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各地财政部门报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有关预算执行的报告和报表,做法并不规范,详略不一;而日常的执行报告更没有向公众公开,即便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开也往往不是一月一次或一季一次,许多情况一年只向人大报告一次或两次,日常难以监督。所以要形成政府及有关部门日常预算执行报表报告向人大报送和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主要包括本级预算收支计划的月份、季度和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分析资料。对报表报告要统一名称,规范内容范围和程序。同时要明确人大与政府部门日常工作联系的形式,使之程序化、制度化。这样就可以在我国建立起人大在预算执行阶段的完善监督制度 (既包括每年二次以上的正式报告审查监督又有日常监督)。

2.决算报告的审查

一般各国都在财政年度结束后的一年内向立法当局提供决算报告。在此报告中一般都应说明预算法案执行的情况;并与原预算拨款项目做详细的核对,说明与原预算偏离的原因;采用与原预算报告相同的格式,并反映与立法机构批准的原预算相比的任何年内变化;在此报告中还应该提供前两个财政年度的信息以有利于比较。另外,还应该提交一份以项目为主体的预算执行结果报告,该报告应提供预算项目的原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并应在财政年度结束的12个月之内向立法机构报告并评估与项目原目标相比的实际执行结果,同时提供该项目前两个财政年度的真实信息,理想的做法是项目的相关信息能够接受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并由独立审计部门向立法机构及时提供审计报告。通过前两份报告,立法机构就可以了解各部门和各预算项目在财政年度中的真实运行状况,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评估(例如美国国会委员会有权运用调查、费用分析、效率研究等方法,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在实际运行中评估结果往往会影响到有关机构、项目下一财政年度是否能够继续获得拨款。立法机构可以按照评估结果削减业绩不好的部门和效率低下的项目的下一年度预算拨款,而增加业绩好的部门和效率高的项目的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从而进一步加强立法机构对预算的监督。

在我国,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预算法》规定:“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或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但实际工作中,人大审批决算报告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地方的决算草案先经上级财政部门批复后才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使得真正的决算审批权归属模糊,实际上本级人大审批往往流于形式。第二,报送人大审批的决算草案往往非常简单,只有表示收支平衡的几类大数,人大代表很难审议,从而影响有效的事后监督。而作为财政部门,对究竟要向人大报告什么样的决算内容也不清楚,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第三,在我国是先由人大审批未经审计的决算报告,再有审计部门审计政府部门的决算,这与国外先审计后提交国会的做法不一样,由于人大审批的是未经审计的决算报告(因为未经审计的决算报告不能保证其真实性),人大的审批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更谈不上监督了。第四,各地决算收支平衡表中“其他及专项支出”数额巨大,缺乏项目明细和必要的说明。决算收支平衡表中“其他及专项支出”有些高达几十亿元,而具体包括哪些项目,没有明细表和说明,透明度很低,代表们难以进行审议[2]。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我国人大在决算阶段的监督效率,首先应该详细说明预算执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他及专项支出的详细说明),这要求预算报告也应该详细,从而才可以详细对照比较,有利于发现问题实行监督;其次应该强调地方人大的决算审批权;最重要的是应该先审计后报告,这样的报告才是真实的,在真实的报告基础上实行监督也是有效的;最后,结合我国绩效预算改革的进程,适时推出以项目为主体的项目执行结果报告,以加强对项目的考核和监督。

三、附属审计机构(或审计代表)的审计监督

附属审计机构可以是附属的相对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也可以是独立性较差的审计代表。相对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一般是指立法型国家审计机构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构。世界上有四种国家审计机构模式: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

立法型国家审计机构都是向议会负责和报告的,为议会自身的监督提供它所需要的信息和依据;国家审计机构在整个财政监督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财政部门却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英国中央财政)或弱化财政部门的专职监督的权力;在立法型审计模式下立法机构拥有监督的终极权力,国家审计机构是为立法机构服务的,其审计结果都向立法机构汇报,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意见大部分掌握在立法机构手中。更进一步说,立法型国家审计机构的职权是随着立法机构的意志和利益而设立或行使的。所以这种模式下审计机构独立性强,有很好的灵活性,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行政型模式下国家审计机构是国家行政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行政的性质。一般隶属于总统或内阁,例如韩国的监察院隶属于总统,我国的审计总署则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行政型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其独立性较差。从政府系统看,行政型国家审计就是自己审自己,没有别的权力制衡,一方面行政首长既要对整个公共收支运行负责又要对国家审计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寻找平衡;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即用款部门都是行政首长(或政府)的代理人,这时,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很容易串谋。并且国家审计机构只是行政系列中的一员,其他行政机关的地位或职权都有可能比审计机构大,这就影响了国家审计机构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同时也很难落实审计的惩罚。

笔者认为,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适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因为该模式能够反映公意,人大代表是公众的初始代理人,委托链短,公意的扭曲程度低,所以立法型国家审计比行政型国家审计更能代表人民的公共利益;且立法型审计模式能为国家审计机关提供权力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制性;立法型国家审计比行政型审计独立性强,对于审计而言,独立性就是其生命,没有独立性审计就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也就成了花瓶。在我国行政权力较其他权力更加集中的情况下,更需要有独立的审计机关来审计。

除此之外,立法机构附属审计机构还可以是审计代表或者审计委员会,例如立法机构派驻政府部门的监察代表或立法机构内部的审计委员会等。美国国会就向各个行政部门派驻监察代表,对所驻部门实施国会授权项目的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全面、经常地检查政府使用国会拨款的效益,每半年向国会送交一份监察报告,列举所驻部门工作中严重的舞弊、浪费、低效和滥用职权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发现异常情况,监察代表随时向国会提交特别报告[3]。在德国,议会预算委员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做法主要是根据财政审计院的审计结论,召集财政部、审计院及有关部门的代表进行审核,并提出决议草案提交议会审议。在我国,改革审计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可以先加强审计代表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尹中卿:《当代美国国会的财政监督程序》,载《人大研究》2002年第3期。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比较预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甘肃省人大制度研究会预算监督课题组:《预算监督问题探讨(三):预算执行监督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人大研究》2000年第12期。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5]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7]A.普雷姆詹德:《预算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6月版。

注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76页。

[2]甘肃省人大制度研究会预算监督课题组:《预算监督问题探讨(三):预算执行监督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人大研究》2006年第12期。

[3]尹中卿:《当代美国国会的财政监督程序》,载《人大研究》2002年第3期。

4.对结果论与执行力的理解 篇四

为什么执行难?

无数的人拥有卓越的智慧,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执行的人获得成功!有无数的企业拥有伟大的构想,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执行的公司获得成功!

1.执行是什么?

为什么一介织席贩履的庶民会成一代君王? 《三国演义》中有三个主要角色,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孙权,一个是刘备。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当孙权拥有江东一片沃土的时候,刘备还在大街上卖草鞋。就是这样一个卖草鞋的刘备,通过赤壁之战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就是一个执行性的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一个国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孙权拥有江东一片沃土,建立一个国家也不出人们的意料之外。破落地主刘备用现在的话可以形容为一个三无皮包公司,他依靠什么建立国家呢?

刘备的战略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为了执行这个战略,刘备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桃园三结义,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君王和下属拜把子称兄道弟,只有刘备;第二件是三顾茅庐。

【案例】

有一次打仗张飞把刘备的老婆弄丢了,张飞气得要自杀,刘备说:“兄弟不可,老婆衣服也,兄弟手足也。衣服破了尚能补,手足断了安能续?”

长坂坡之战,赵云把刘备的儿子阿斗从战火里救了出来,刘备接到孩子之后一下子把孩子摔到地上,因为这个孩子差一点损失一员大将,实际上刘备这么做是在收买人心。

徐庶可以称之为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跟着刘备打仗,曹操看中了徐庶,要挖徐庶,让他跳槽到自己这边,可是徐庶不愿意跳。曹老板亲自把徐庶的母亲接到了曹营,模仿徐庶的母亲给他写了一封信。徐庶是孝子,无奈之下给刘备老板写了辞工报告,刘备接到这封辞工报告以后找所有中高层管理干部商量,有人建议不能放徐庶走,他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了太多的企业机密,应该把他杀掉。刘老板说:“用其子让人杀其母不仁不义,备死不为也。”意思是我刘备用家人的儿子,让曹操把他母亲杀掉,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我死都不做。后来刘备批准了徐庶的辞工报告,晚上摆了几桌酒席给他送行。徐庶在酒桌上喝得一塌糊涂,感动地说了一句话:“你放心,刘老板,我到曹老板那里一个计谋都不会给他出。”于是历史上流传下来一句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第二天徐庶上路了,刘备亲自去送行,走到一片树林,刘备说:“我欲伐其林。”有官兵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树林挡住了自己送徐公的视线。徐庶听到老板这么说,一激动又停下来说:“虽然我离开你了,但是我会推荐一个能力比我更强的人辅佐你。”于是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离茅草屋还有几公里的时候就下马了,这时候张飞说:“哥哥,是不是我们到了?”

刘备说:“没有,还有几公里。”

张飞说:“那我们这么早下马干什么?” 刘备说:“要表示出我们的谦诚。”

张飞说:“是不是诸葛亮派人来看我们呢?” 刘备说:“没有。”

张飞说:“那我们为什么不骑着马去呢?走到他的门口再下来,反正他也不知道。” 刘备说了一句话:“上有天公,下有地母。”

案例分析:得人才者得天下,破落的地主刘备通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把人才聚到自己门下。

当刘备还在曹操门下当一个小小史君的时候,有一天曹操突然请他去吃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刘备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谦虚,两个人喝酒时看到天空有一条彩龙形状的东西,曹操大发感慨说:“龙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曹操把刘备比喻为一条隐藏的龙,而刘备装作不知道,说:“未知其详,请赐教。”

后来两个人探讨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说了很多人,刘备表现得很谦虚,就是不说自己。在社会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绝顶聪明的人;第二种是确实有点傻乎乎、慢半拍的人,对什么问题都反应迟钝;最怕的是第三种本来不聪明却装聪明的人。这个社会上耍小聪明的人太多,没有大智慧,只有小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因为太聪明才惨死的,在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时,一天晚上有人问曹操:“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说:“鸡肋。”杨修听到以后回去就要收拾包袱,有人过来问杨修:“你为什么收拾包袱?”杨修说:“我们的主公快退兵了。”那个人问:“何以见得?”杨修说:“你没听到今天晚上的口令吗?鸡肋,什么意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明主公的心目中要快退兵了,所以我先把东西收拾好。”经过他这么说,大家都开始收拾包袱准备退兵。曹操一看所有人都在收拾包袱,就问:“怎么回事?”大家都说:“杨修说你快退兵了。”曹操说:“谁说要退兵了。”判定杨修蛊惑人心,煽动军情,推出去杀了。其实曹操真的有退兵之心,但是杨修说出来就表现得太聪明了,才招了杀身之祸。

太聪明的人总是喜欢找捷径,往往都没有太好的下场,太聪明的男人找的老婆都一般,稍微有点傻得可爱的男人找的老婆都很漂亮能干。有些时候人不能太聪明,什么东西都看透了不是好事,一定要慢半拍,要难得糊涂,大智若愚。

【案例】

一次我去淮安出差,因为淮安没有机场,要从南京机场转车坐200多公里到那边。江苏那边的顾问公司就租了一个私家车负责接送我。从淮安回南京机场的路上,快到南京机场高速的时候司机却没上去,我说:“师傅,你走错了吧?南京市我很熟悉的,怎么不走机场高速?”

他说:“不是,今天我开的是私家车,平常我是开出租车的。我这个车就不去机场了,我的出租车在桥下,你坐我的出租车去。”

我说:“没问题。反正坐什么车都一样,你要把握一下时间,不要误了机。” 他说:“不会的。”

到桥下我一看才明白这哪里是他的出租车,有很多出租车在那里排队等着拉客。因为坐机场大巴到机场需要25块钱,所以这里的出租车拉每个人也是25块钱,而有些乘客为了省钱和方便就拼出租车。

有一个出租车上面正巧坐了三个人,还缺一个。接我的司机把我的箱子拿到这辆出租车上,说:“娄老师,不好意思了。”

他可能就给了那个出租车司机25块钱,在广东这种行为叫卖租仔,正在拉着你的司机把你倒到另一辆车,在法律上这是不允许的。把我卖了也没问题,只要能到机场就行。于是我上了这辆出租车。结果车走了十多分钟我就发现有点不对,车没有上机场高速,而是走下面一条小路。

我问:“师傅,你怎么不走机场高速?”

他说:“机场高速20块钱的过路费谁出啊?你们一个人才25块钱。” 我说:“这样吧,我给你30块钱,你走高速。”

他说:“那你不早说,现在上不去了,再回去时间也来不及了,还不如这样走。你几点的飞机?” 我说:“晚上8点。”

他看了一下时间,说:“我开快点,不会耽误你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时候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在我们前面有一辆大车,因为路比较窄,出租车也没办法超过去。这样被大车压了20多分钟,等大车拐弯,我们才超过去。司机紧赶慢赶到了机场,我还是晚了5分钟,没办法办登记牌。

给顾问公司打电话说明情况,负责订机票的女孩说:“怎么会这样呢?我们用这个司机有一年多了,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可能这一年多出租车司机都没遇到过大车,也就这么一次。最后没办法我改签了下一班航班,买的全价头等舱。当我第二次办完登记牌安检的时候,负责接送我的司机给我打电话,我说正在安检,一会再说。安检过后我在想该如何跟他解释?后来我给他发了一条信息:你是做生意的,要有大智慧,不要有小聪明。如果你长期这样,会因小失大的。如果这件事对你有所教育,相信你今后的路还会走得很好。

最后那家顾问公司再也不用这个司机了,他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个大客户。

启示:做人不要有小聪明,要有大智慧。刘备就是这样一种人。一个有执行力的人是为了达成结果而想尽方法的人,而不是去找借口的人。

2.西点人的执行力

在世界上有一所军校,它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培养出来的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培养出来的总经理、董事有5000多名,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这所军校培养出来的企业家多,这所军校就是美国的西点军校。为什么任何一个商学院都没有西点军校培育的这么多优秀人才? 西点军校的第一条军规是责任,只有责任才可以制造结果。第二条军规是信赖,当战友在战场上负伤之后,如果你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战友,在你和战友中间就形成了一种信赖关系;第三条军规是荣誉,作为一个西点人要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第四条军规是胜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保证战斗取得胜利;最后一条军规是国家,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之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能够用生命去做一件事的人是最有执行力的人。我们的员工为什么迟到?员工总说“堵车了”,“下雨了”,“路上出了点车祸”等等,如果你不想迟到就肯定不会迟到,关键看你对上班这件事的态度。

【案例】

一个总经理给几个部门经理开会,要研究一下这段时间销售业绩下降的原因。

销售部的经理先说:“这一段我们的销售业绩下降了,我们找出了一些原因,主要是公司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少了很多。”

说到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少了,研发部的经理马上有意见,站起来说:“虽然这段时间我们投放到市场上的新产品少了,是因为公司缩减了研发经费。”

这时候财务部经理马上接着说:“虽然这段时间我们给研发的钱少了,但也是按年初计划的比例来提的,整个公司的采购成本上升了很多,提取的总额就相应减少了。”

说到采购成本上升,采购部经理马上说:“虽然这段时间采购成本上升了,但是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原因,美国攻打伊拉克导致全世界的石油价格上涨,所以采购成本才上升。”

几个经理说完了,总经理看看大家,说:“看来今天我找各位经理开会是找错人了,说来说去公司销售业绩下降是因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原因。我应该找美国总统和伊拉克总统讨论一下了。”

案例分析:很多员工都是问题专家,理由专家,借口专家。真正有执行力的人是不会找任何借口的。

结果与任务

什么是执行?执行就是要结果,你是为了达成结果还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是为了达成结果,你会想方法;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你会找借口。刘备为了执行,为了获得人才可以采取摔自己孩子的办法。

执行就是要结果,执行力是达成结果的态度、方法和措施的总和。首先是态度,同样的现实,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案例】

有两个人到非洲卖鞋子,到那里一看发现非洲人都不穿鞋子。于是第一个人回来跟老板说这里根本都没有市场,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而第二个人跟老板说这里的市场很大,因为这里的人还没有穿鞋子。让老板先给他点钱用来做市场,他拉着啤酒面包到非洲,让非洲的朋友免费吃面包、喝啤酒。晚上让工作人员把空的啤酒瓶子全部摔到大街上。第二天满大街都是空的啤酒瓶玻璃渣,结果非洲的朋友因为不穿鞋,被街上的碎玻璃扎了脚。然后这个人再告诉大家穿上鞋子之后就不会扎脚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能够把梳子卖给和尚才叫执行。

经典案例:乔丹打篮球,灌篮是任务,灌进是结果!

无数的人为乔丹不败的斗志、美妙的投篮所倾倒,但如果没有那最后投中的一刹那,再美妙的投篮也会让我们觉得是花拳绣腿,失去魅力,而伟大的乔丹也将不再伟大!生命因投中而精彩!作为一个运动员,平常技艺水平再高,比赛的时候就是不进球,也不能算作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

什么样的人是执行型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执行型的人?讲原则的人是执行型的人,负责任的人是执行型的人,不找任何理由、不找借口的人是执行型的人。总结来说这样的人有三个特点:

1.靠原则去做事

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叫不讲原则;人家给你这么多钱,你要把客人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但你中间去卖猪仔了,这叫不讲原则。原则不可以改变,细节可以商量。在有些情况下100减去1就等于0。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心目中的信仰。

【案例】

在美国一个火山爆发了,烧死了当地很多人。一个牧师在那里为死去的人祈祷,一个电视台的记者在录像。在录像的过程中机器没电了,等记者换完电池后牧师的祈祷也结束了,记者就跟牧师说:“你能不能把刚才说的话再说一遍?”

牧师说:“孩子,我一定说过了。”

记者说:“我刚才录到一半机器没电了,你能不能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我重新录一下?” 牧师说:“孩子,我一定说过一遍了。”

记者急了:“你真是不明白我的话吗?机器刚才没电了,你再把刚才说的话就像演戏一样再说一遍,哪怕说的不一样都可以。我回去要做成电视节目向全美国电视台播放。”

牧师听完记者的话,最后说了一句话:“孩子,对上帝说的话只能说一次。”

上一篇:消除信用报告中逾期记录的六大神技下一篇:初二抒情哲理散文 :四季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