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2024-10-25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10篇)

1.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篇一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张远礼

今年秋季,广东开展了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各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反思,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争取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课堂中。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努力,可以算得上小有成就,摸索出点滴有一定成效的经验。鄙以为,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情景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要想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情景,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及创设情景的主要方法。就教于方家,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的涵义及其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注重教学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要强烈的好奇心。情境教学与创设情境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情境中揭发矛盾能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民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求规律。在教学中,情境教学

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情境中展开冲突能激发挑战性。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比如:我在讲授必修2中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道是“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思乡之情一直在人们心头盘旋,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无尽乡愁,响彻古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抒写出了游离于祖国怀抱的海峡彼岸的人们的心声。乡愁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老歌,愈唱愈难忘,那旋律一直在人们脑际回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香港当代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让我们认真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导语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融入了浓郁的思乡情中。结果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得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够巧妙地在课堂上施行情景教学,吾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会是一件难事。良好的课堂情景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当然,创设情景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三种,还请各位行家指点迷津。

2.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面对课程改革, 深入课堂, 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要注意把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如一位教师教学《包身工》一课, 最后让学生想象:芦柴棒在被资本家奴役, 最终命运会是什么?因为课文只是写了包身工遭受资本家无情残暴的对待。虽然没有写明结果, 但是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立即发散思维, 有的说:“芦柴棒遇见了世外高人, 学会了一身盖世武功, 将所有奴役过她的资本家都正法了。”有的说:“因为资本家作恶太多, 遭了天谴, 得了癌症死掉了, 芦柴棒得到了自由。”有的说:“芦柴棒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法律, 最终为自己赢得了自由。”教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 文中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 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 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作者写这篇报告文学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写作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中, 教师摒弃了课文的特定时代背景, 而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解读。试想, 这样的引导, 对学生感悟体验文学又有什么帮助呢?

教师注意的往往是学生形式上的思维发散, 至于课本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何在, 怎样把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本价值取向融为一体, 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语文阅读是人文性很强的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有效地组织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更要兼顾两面 (一面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面是课本的人文价值) ,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但是教师也要成为对话中价值的引导者, 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 不要让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琵琶行》时, 把学生分成五组,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个环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每组派代表发言。结果教室里没有想象中的紧张热烈的讨论气氛, 有的只是寥寥无几的讨论声和不少学生无精打采的模样。最后发言的基本上都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课堂模式又回归了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 因此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得肤浅化、形式化, 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 如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 然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答案。在有些教师的眼里, 它好像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 以为这是“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 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 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 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这样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 实则空空洞洞。教师也不能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便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 自己却退出教学舞台, 当起“观众”一节课下来, 教师没讲几句话。这样是不对的。

我认为, 合作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前, 让学生独立探究, 发现问题。

2.合作时, 要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筛选, 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深入讨论。

3.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以3到4人为宜。

4.加强合作性学习的指导。

小组学习时教师不要当观众, 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实效、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成功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 要颠覆传统课堂, 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模式, 还要善于运用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会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那么运用好评价这一武器, 能激励所有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激励学生时, 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激励性评价失真。如一位教师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 再让学生男女生分别比赛朗读, 最后这位老师给出的评价就只是一个“好”字, 或“平分秋色”。这种评价是无效的。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的评价。但是这种过于失真的奖励并不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 这种失真的评价是多余的, 这样的评价也让学生的对比朗读失去意义, 进而使得课堂的设计环节也显得多余。教师要在客观的基础上给予客观的评价, 坚持激励的原则, 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拓展学习空间,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树立一个大语文观, 不能让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 要联系生活。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时时都有要让语文作业更富实践性。如我们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文章背景, 再根据课文内容, 自编自演课本剧, 这样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同时也使语文作业丰富多彩, 充满活力。

摘要: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教师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追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地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恰当地点拨与引导, 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运用好的评价, 能激活学生存封的激情;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3.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篇三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准则要求。针对重庆市本地区的教学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强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关键词:重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策略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从2004年9月开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之后的六年里,又有六批省、区相继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2010年9月,随着四川、重庆、甘肃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所有省、区全面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的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并且西部地区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间比较晚,到2010年9月,四川、重庆、甘肃才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因此,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部地区新课程改革将会面临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困难和不同的要求。针对重庆特有的地区文化和教学特色,必须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学校是新课程实施的基地和中心。高中语文新课程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校长对新课改的理解、认同、重视以及对课程改革的积极领导与有效管理。校长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的态度以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和实效。如果学校校长对新课程改革都不够重视,那么学校就难以营造课改的良好氛围,高中语文新课程就很难推进和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差异的主体,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相信学生有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潜力。

教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讲授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且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困惑和问题,可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启发。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做好三点:第一,要分好合作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格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性,选好学习组长也是关键。第二,课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第三,设置问题的难易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里面应暗含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线索,即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三、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首先,要加强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要求,充实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图书室要设专人管理,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要向全体师生开放,各班级可以设立图书角,集中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内互相借阅。

其次,要加强学校网络资源的利用。学校的网络室在课余时间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网上査阅学习资料。

4.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篇四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 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5.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篇五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文章中蕴含的生活情理,并在生活中去实践、运用、验证,能从生活的高度理解文章这样写的原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提升境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积累词汇和语言生活化。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以实现积累的有效性,使其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并让学生在积累中自觉地学习、做事。另外,教师还要定期检测字词,批改学生的周记,对表现优秀的学习进行表扬,找后进生谈心等。

一、积累词汇

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应重视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到了高中,也应该如此。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趋向于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词汇积累有很大的好处。这个环节,教师应这样做:生字、生词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去解决,这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学生应该具备自觉和习惯,要让这种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应准备必要的工具书,不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就要主动向字典请教。字典就是一个满腹学问的教师,而且态度非常好,只要你伸出援助之手,它就是随叫随到,高高兴兴地去帮助你解决困难。为了真正落实这一要求,每一篇文章的生词,教师都不给学生解释,让学生自主勾画,自主利用课文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意,或者利用工具书自主整理、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努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帮助他们。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形成主动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二、积累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素材主要是指积累精彩的语言或者段落。那么,什么样的语段才是精彩的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思想内容好;另一方面语言有艺术性。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词汇、文字并不等于语言。要想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需要读书破万卷,这里的书不但指文字作品,还指生活这本大书。学生要通过广泛阅读借鉴别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或者生活中的语言,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变成自己的语言素养,写好自己的文章。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都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优秀书刊,学生要彼此借阅。教师要专门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摘抄,每次不低于600字。事实表明,学生摘抄的时候他们是奋笔疾书,如饥似渴。他们认真完成这项作业,而且效果非常好。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有上这一节课,学生还会要求教师把这节课补上。学期末,教师挑选出优秀的文摘并装订成册,每个学生手中一本,让他们取长补短,分享成果。

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坚持摘抄,长年累月,学生就会摘抄大量的高质量的文摘,这对他们的心理、人格、思想、语文素养等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学生坚持高中三年,每个学生大概能摘抄10万字,并且还是养成自觉文摘的好习惯。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还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其实,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就是提升境界的过程,只要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真正解放,勇于创新,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提高都难,语言文字不优美也难,这样的教学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除了一本课本以外,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语文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延伸、整合,并注重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对教材进行质疑。就语文而言,课堂的延伸就是生活的延伸,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更没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开放式地接纳课堂生成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变得延展开放,它改变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眼界限于书本的藩篱。语文课堂要突破只在教室内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到广阔的空间内,拓宽到学生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实践和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不再单单靠语文课本,而是延伸到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个课题,有的学生把清洁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他早晨早早起床就去马路上观察清洁工工作的场景,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这份职业,热爱劳动,并且主动和清洁工去交流,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谈心,并拍了很多照片。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走向社会,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语文教师应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握正确的新课程改革方向,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设计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要勇于创新,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6.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学习心得 4 篇六

文山市一中

杨华英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多年,经历过很多次的教学改革,但是2009年、2010年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还参加了远程研修,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通过学习思考总结,感觉这次新课标学习,收获很大,以下是学习心得: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转换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教学中“懒”的问题———思想懒、行动懒我们在

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7.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篇七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阅读中,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新课改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 没有真切的生命体悟, 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 生命的体悟在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现状。人们没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物的情感、命运化作自己的生命体悟, 融进自己的感知世界, 而仅是作为知识的共同载体, 代代传承罢了。为此, 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大略了解一番: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 教师对所讲读的内容没有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的体悟, 没有透贴的融以为一的感受, 经典文学中的个体形态没能成为教师生命体悟中的一部分, 即便是有, 又由于教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职业的枯燥性, 甚至是感知的疲惫性, 只是简简单单、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式地将统一的共识及所谓的争鸣灌输给学生。看似“游刃有余”“货真价实”的一节课, 又怎能让学生为之动容, 又如何让学生从中体味出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这样的教学便真成了味同嚼蜡, 虽然孔子带领学生“游赏泗水”的教育故事是“生命体悟”的最好明证, 可这样的壮举在当今我们又看到了多少呢?我们不是因为或这或那的教学形式而拐进胡同里, 就是因为或那或这的教学手段失去本真, 深思教师的如此行为, 这叫中学语文教学又如何不走上“游离”的道路?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 我们知道, 知识情感体悟的愉悦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有生命体悟的东西首先会被感知, 然后才是消化、理解, 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体悟来打开求知的大门, 学生是很难融入其中的。再说, 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的语文必然饱含着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 缺乏细腻的生命体悟的学生, 绝不可能很好地解读课文、理解课文甚至走近作者, 他们在承载作者太多感悟的文章中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 在堆满了“含情脉脉”“义愤填膺”的神情之下, 内心却依旧“宁静”一片。试问, 这种“无识少年强说愁”式的求学, 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不“游离”其中啊。

正当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走向这样的尴尬的时候, 新课改的到来, 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在诸多方面都渗透了“生命体悟”的理念。

一、从改革以往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 到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目标来看, 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少不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体悟”, 因为学生的自主性的生命体悟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这样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再过分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理解了哪个知识点, 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体悟的深度和精神世界的拓展及提升, 在这种生命体悟下身心的健康发展, 更是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二、从改革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 到如今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来看, 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 而这种“联系性”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生命体悟”, 以往的那些虽是经典名篇的课程内容,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距离, 对于这些90后的学生来说, 实在难以解读。虽然我们经常教导他们“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远离的感觉实在让他们难以有生命的体悟, 这种没有体悟的求知能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吗?而这一具有选择性、时代性且切合学生生命体悟的改革, 正应了学生心灵深处久违了的呼声。

三、从改革以往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 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 到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这一目标来看, 这是对生命体悟最直接的呼唤。我们必须对以前的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 进行有力的改革。关于这一点, 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将当代先锋作家的作品选入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此, 我们的学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体悟空间, 这也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生命体悟的基础上, 一方面通过反思与感悟改造自我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内化的文本价值、情感为起点, 通过生命体悟实现文本情意、价值的个体意义。

四、从改革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 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来看, 学生的生命体悟不仅能使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产生新的联想, 更能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 增强学习的效果, 也能使学习中的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超越, 从而向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推进。而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也会因学生真切的生命体悟, 而更富有生机, 其学习主人翁的姿态也就因之确立了起来。

8.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体会 篇八

一、在课堂上做的课程改革尝试

1.努力创设民主的氛围

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要想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一个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2.加大读的比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要有冷静的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恩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

4.要有热烈的讨论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的效果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5.要有自由的表述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思考、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6.要有客观的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①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②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③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前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只注意了对学生的鼓励,因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过于宽容。现在认识到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因此强诃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予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尤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在课改中遇到的困惑

1.课改与考试的矛盾

课改,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的自信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考试,有很多平日注意的上述这些素质,是考查不出来的。所以,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应试教育上,让有的老师很失望、很痛苦。课改怎么了?课改的前途在哪里?旧的要打破,新的却出不来,所以大多数地区情愿回到旧的圈子里。因为这样更保险。于是有思想的老师在思考,应试教育存在的优势在哪里?课改的不足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到课改和应试教育的结合?应试教育训练扎实有效,学生的学习紧张严密有序,师生缺少的是个性的张扬;新课改则大力弘扬个性,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来扎实训练。

2.管理与课改的矛盾

—个学校,要考出好效果,就要严格管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必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整天,课课要做到,多么不易啊!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失去兴趣,导致学生失去个性,虽然老师在积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严格管理和弘扬学生的个性方面存在着矛盾。

3.课改的热情与时间缺少的矛盾

投身新课改,老师们深深地看到了自己和学生的变化,也很想把自己的热和光献给课改,但是,教师们太忙,上面的检查也多,让老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忙”,是课改后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其实,忙是好事,但是忙得要有收效,要忙在点子上。

三、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阻力和压力

1.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

现在学校依旧很着重分数。测试成绩不理想,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要批评。是什么绊住了老师探索的步伐?是什么让学校放不开手脚?

2.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时间

现在学校的课程很多,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知道阅读量上不去,语文教学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语文科组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是我们发现课时又不够了,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于是又砍掉了。另外,各科的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课外阅读上。

在这次课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线教师的卑微与被动,假如对教师的评价的改革不能迅速跟上,我们恐怕还要长时间地处在这种状态中了。

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篇九

安徽全椒中学於平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

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10.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篇十

——浅淡语文教学灵动理念的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教师角色等方面对灵动课堂作了诠释。灵动课堂即有智慧有灵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研读、互相探讨,获得理解感悟。教师适时引导、鼓励,以激起智慧碰撞,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教学效果。

[关键字]灵动 智慧 互动 有效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造有效教学课堂成为了重中之重。“问题——探究——反馈”是我校课堂教学理念,打造“灵动”课堂则成为这种教学理念的升华。

灵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灵”且“动”。所谓“灵”,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要有灵气,课堂形式要灵活;所谓“动”,即课堂要学生身心俱动、要互动。那如何打造“灵动”课堂呢?

一、潜心钻研教材,预设课堂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钻研教材、读透教材、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弄清本课的“三点”,即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环节,但关键是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初步想好应对的方法,并根据课文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如鉴赏《再别康桥》前明确,诗歌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难点即把握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用心筛选信息,选取典型材料,准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鉴赏《再别康桥》时设置了以下两题,要求学生讨论。

A、意象是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徐志摩在文中选取了哪些物象,请分析这些物象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B、诗歌如诗如画,这首诗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图,请归纳这七幅美景图。

二、全面调动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应地位平等,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而是启发、鼓励学生多发言,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加以表扬,让学生敢说、多说、愿说甚至想说,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学生不再“提心吊胆”地“揣摩”教师的思想,抛开“怕出错”的思想包袱,畅所欲言,遇喜则喜,忧其所忧,完全沉浸于课堂氛围和文章的情境中。

2、学生讨论——感悟——归纳——表达——创新

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步入文本学习中,然后让学生讨论预设问题。如讨论《再别康桥》中预设的A、B两题。讨论前说清要求,如,每小组人数(4人),时间限制(8分钟),讨论内容(A、B)两题,讨论方法(诵读法、查找相关资料),成果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自主研读、讨论、思考、感悟。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倾听,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其表达不到位时,也不打断其思路,用眼神、手势、微笑等鼓励其完全表达思想。学生的回答常常会出现一些备课时未预料的细节,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抓住这些课堂契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这会给灵动课堂增色不少。

如鉴赏《赤壁赋》第三自然段,分组讨论“客为何而悲”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作答,限时5分钟。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有一位学生指出有“一悲”是悲理想难以实现,一处体现在追忆曹操成就伟业,而自己也与曹操一样,有雄才有抱负,却被贬黄州,壮志难酬;二处体现在希望能够与明月长存却难以实现。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适时为其总结,首先肯定学生思维活跃、考虑全面;其次对其回答进行概括总结,第一处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想难以实现,第二处即为人类“渴望长生不老”这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客人悲叹。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会心微笑。这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劳动所得”的方法远胜于教师的“总结”与“代言”。这样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成新的理解,有益于创新。

3、充当好“教师角色”,激发智慧碰撞。

一是在学生自行阐述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首先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抓住契机,使你的引导成为“久旱后的甘霖”。引导时,巧于追问,要授之以“渔”,而非“鱼”,拓展、开发学生的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适时对学生不够全面的理解进行引导,可使我们的理解逐步深入。如在鉴赏《赤壁赋》时,让学生思考“苏轼豁达的情怀给我们高中生以怎样的启示”时,有一位学生回答如下:“我们应学习苏轼那种辩证思维,他让我懂得了世间万物具有像水、月一样‘变与不变’的两面性。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或偶然考败时,应该这样安慰自己:事情是会变的,也许下明天就会好了。”如何点评这位学生的回答呢?

先肯定学生学会了辨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但及时地进行引导:“那是不是说世间万物是变化的,我们就消极等待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不是”。于是教师及时顺水推舟,指出“我们一方面应该让心境变得豁达,不去为眼前的事闷闷不乐,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地想办法,改变现状,要有‘积极入世’的心态。”

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中肯、有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正确的认识,又让学生勤于思考、精于思索,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是授课时不拘泥于预设的课堂环节和既成课件接部就班,而是应在对课堂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彰显学生的个性。

三、宏观掌控课堂,生成有效教学

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让学生概括出《再别康桥》中七幅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比比哪组概括得又快又好。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设置问题时把握所学课文之精髓,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鉴赏完《赤壁赋》,设置拓展题为“苏轼豁达情怀对我们高中生的启示”。学生对此均能侃侃而谈,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我们要像苏轼一样,看淡名利,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我们要学习苏轼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明白万物皆‘变与不变’道理。”“我们不应拘泥于个人的得失”等等,诸如此类,表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融情入文、全身心投入文本,完成情感体验,已经较好地把握了文章内核,因而能够娓娓道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责任在于宏观掌控课堂,适时引导,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统的苦学到灵动课堂的乐学、会学,真正享受学习这一培养能力、塑造个性的过程。

上一篇:仓库主管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海关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