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精选5篇)
1.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 篇一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
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高中学生想要跟上现代历史学习的步伐,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复的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却依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因此,并不是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必须逐渐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五、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积极的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转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式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应用。
2.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 篇二
关键词:课堂辩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课堂辩论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辩论主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立辩选题,明确辩论方向
立辩选题是开展课堂辩论活动的第一步,一堂辩论课是否精彩纷呈、趣味横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题选取是否合理得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立辩选题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辩题,从而明确辩论方向。
在立辩选题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和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把握好辩题的价值性原则。辩题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追求真理,而其辩题需要有一定争论的焦点和探究意义,可以是围绕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问题,或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抑或与现今历史前沿与学术观点相悖的内容等。二是把握好辩题的公平性原则。课堂辩论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理论、逻辑、论据、事实等方面无明显倾向性,切不可弱化和强化任何一方命题。三是把握好辩题的教育性原则。辩题的选择要立足于教学实际,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难易得当,范围适度,不可过狭或过宽,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设计,以确保辩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该课的重难点,对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许多人看法不一。请以“辛亥革命的成败”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形成正反两方,正方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反方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课后展开合作学习,搜集资料,明确观点和辩论方向。
二、激辩对抗,提升辩论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确立好辩论主题,做好备辩组织工作后,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围绕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并根据自己搜集和整理的相关信息资料,展开激辩对抗,唇枪舌剑,自圆其说,从而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辩证历史观。
例如,人教版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是其重难点内容,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中心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形成正反两方。然后双方搜集相关论据,开展辩论。正方观点:①经济全球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状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③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有助于推动世界大文化的发展。反方观点:经济全球化缺乏政治一体化的支持,必然由于上层建筑的不完善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引发经济和社会动乱。②经济全球化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③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改变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悟辩总结,增强辩论效果
当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悟辩总结,以提高辩论实际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自我审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其次,引导各小组进行辩论的总结和感悟,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会取长补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作为课堂辩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归纳双方观点,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充分肯定学生的辩论成果,并指出双方辩论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双方辩手及时改进完善,共同进步,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仍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例,笔者是这样总结双方观点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它既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经济利益失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战略,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3.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课堂辩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76
课堂辩论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辩论主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立辩选题,明确辩论方向
立辩选题是开展课堂辩论活动的第一步,一堂辩论课是否精彩纷呈、趣味横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题选取是否合理得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立辩选题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辩题,从而明确辩论方向。
在立辩选题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和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把握好辩题的价值性原则。辩题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追求真理,而其辩题需要有一定争论的焦点和探究意义,可以是围绕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问题,或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抑或与现今历史前沿与学术观点相悖的内容等。二是把握好辩题的公平性原则。课堂辩论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理论、逻辑、论据、事实等方面无明显倾向性,切不可弱化和强化任何一方命题。三是把握好辩题的教育性原则。辩题的选择要立足于教学实际,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难易得当,范围适度,不可过狭或过宽,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设计,以确保辩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该课的重难点,对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许多人看法不一。请以“辛亥革命的成败”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形成正反两方,正方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反方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课后展开合作学习,搜集资料,明确观点和辩论方向。
二、激辩对抗,提升辩论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确立好辩论主题,做好备辩组织工作后,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围绕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并根據自己搜集和整理的相关信息资料,展开激辩对抗,唇枪舌剑,自圆其说,从而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辩证历史观。
例如,人教版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是其重难点内容,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中心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形成正反两方。然后双方搜集相关论据,开展辩论。正方观点:①经济全球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状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③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有助于推动世界大文化的发展。反方观点:经济全球化缺乏政治一体化的支持,必然由于上层建筑的不完善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引发经济和社会动乱。②经济全球化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③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改变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悟辩总结,增强辩论效果
当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悟辩总结,以提高辩论实际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自我审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其次,引导各小组进行辩论的总结和感悟,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会取长补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作为课堂辩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归纳双方观点,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充分肯定学生的辩论成果,并指出双方辩论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双方辩手及时改进完善,共同进步,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仍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例,笔者是这样总结双方观点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它既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经济利益失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战略,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设课堂辩论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辩对抗,让学生在对垒中不断交流思想,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4.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的推进,新课改也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活动课,并且在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之后都设置了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和参考资料,以指导教师更有效地上好活动课。活动课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约占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它以探究性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的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活动课内容不作为考试范围,使得好多活动课成了新课程的摆设,如果教学时间紧了,很多的一线教师就把它删掉,成了可有可无的部分。鉴于活动课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上好活动课,让活动课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第一:明确教师角色,是指导而不是主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师放在主角的位置上,但是活动课恰恰是把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给了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只需要提前告诉学生构思和要求,应鼓励学生群之群策大胆的去做,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僵化了,这样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会发现他们的很多平时老师不知道的优点,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二:通过活动课的教学,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课程设置的活动课不是孤立的,它一般与本节或本单元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置活动课时不能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应该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学完了商鞅变法之后,我让学生组织了一次课堂大辩论,主题是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商鞅本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论辩,有主辩有副辩,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广泛采用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充分理解了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作用,巩固和拓展了学科知识。
第三:活动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一性。
作为活动课除了辩论赛和演讲外,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组织兴趣小组、历史故事专题讲座、历史知识竞赛、革命歌曲大联欢、猜历史谜语;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进行纪念活动,观看历史影片,访问革命人物等形式。在学完中国史第四册后,我让学生组织了一次《中国票证》的大展览,学生们按照衣、食、住、行四大类别,负责收集资料,各小组从家庭或其他渠道,收集各种票证的实物或图片,有的是家庭长辈当年记载日常收入的家庭帐本;有的通过访问亲友长辈、中老年教师、等票证时代的亲历者。他们把收集到的粮票、菜票、饭票等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加工整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票证时代在计划经济下中国社会的状况,还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成果有了更深的认识。举办《老照片诉说历史》的活动,搜集家庭的老照片,并写出简短的解说词,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学生对活动要有探索的过程
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须躬行”,活动课应当真正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过程,自己搜集材料,整理问题,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后,我组织了一次学习探究活动―――――与哥伦布同舟远航。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我和学生共同制订了活动目标:从现实中发掘历史,展现当年哥伦布航海的壮举。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展现活动形式。通过自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第五:具有课程性和开放性
活动课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但是它与传统的课堂有很大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活动课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活动课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者的多方面要求,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活动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活动过程当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例如,如何评价拿破仑?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选择研究方向,包括拿破仑的崛起、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帝国与法国大革命等,可以立题20几个。然后分头组织材料,阅读、上网查、图片,以学生们为主体,然后分别写出各种小论文,把好的`论文成集、出板报。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第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意识难以萌发,缺乏合作精神,甚至把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对立起来。活动课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第六: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活动课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课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5.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 篇五
课堂写真你认识分数吗?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顺着“认识”这个话题进入了教学。“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几个分数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几位学生分别说出3/10,1/2,1/4,6/8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分数。教师又让几位学生说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吗?谁先说说1/2表示什么?”一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一个正方形、8个西瓜的图片等让学生说1/2、1/4的意义,几位学生都能正确地说明这些分数的含义。如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把8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1/4。”在两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谁来画一画,分一分”。大约有七、八位学生举手。一学生上来分,把西瓜图中8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这位学生分完后,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不同的分法,教师让这位同学又画了一下,画法与前面的学生不同,也是正确的。教师又追问:“这里把什么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西瓜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小结并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 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现场组织活动,准备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拿铅笔。“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3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跃跃欲试。教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3”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醒说,全体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讲台上。讲台前的两位学生打开铅笔盒,认真地数着,一会儿,两位学生都高高举起了铅笔,其中一位学生举着3支铅笔,另一位学生举着4支铅笔。“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教师问。“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不一样。”“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谁拿得是正确的。”多位学生先后举手回答。“会不会数错了。”一位学生一副疑惑的样子。“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这位学生上来把两盒铅笔数了一下,判断两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看来,没有数错。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3,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教师重复了一下问题,并提出了要求。学生开始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在巡视,并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约2分钟后开始组织全班交流。“我们认为两盒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他们两盒铅笔的数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两位学生的先后发表意见。“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认为是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吗,还有不同意见吗?”教师再次问全班同学。没有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就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3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教师又出示一幅图文型的情境图: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1/2,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1/2。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告诉你的同桌。”教师说道。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两本书页数相同,那么是一样多的。如果两本书的页数不同,那么看的页数就是不一样多的。”一位男生作了一个假设。又一位学生很快接上回答,“不一样多,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一本书厚,另外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它们的1/2也不一样多。”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个情境中,‘书的页数不一样多’这个信息是通过图的形式告诉我们的,我们要善于找出这样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了肯定的评价,“其实,第一位同学的想法也是对的,他是作了假设”。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都是看了一本书的1/2,但是看的页数不一样多呢”。“因为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多,所以一本书的1/2也不一样多。”“如果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这位学生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教师也及时进行了表扬、总结。教师又出示一个纯文字型的情境问题:六一儿童节,小明和小芳去买书,小明用去了自己所带钱的1/5,小芳用去了自己所带钱的2/5,小芳用去的钱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无法确定”。一学生说。“我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没有告诉我们小明带的钱是多少、小芳带的钱是多少”。又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无法确定是什么意思呢?”教师追问。 “如果小芳带的钱比小明多,那么小芳用去的就多;如果小明带的钱比小芳多,小明用去的钱也就可能比小芳多;如果他们两人带的钱一样多,小芳用去的钱就比小明多。所以,我认为是无法确定。” 刚才这位学生继续回答,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这位同学分成几种情况来考虑,分析得很全面、也很精彩,你还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吗?”教师好像还没有满足,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 “假设小明带了100元钱,那么他用去的钱就是20元;假设小芳带了10元钱,那么他用去的钱就是4元,这样小明用去的钱就比小芳多。”这位学生刚说完,另外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也想举个例子,如果他们都带了20元钱,小明用去的钱就是4元,小芳用去的钱就是8元,这样小芳用去的钱就比小明多。”全班同学再次给予掌声。“你们听明白了吗,他们在用什么方法来说服我们。他们两人其实都用了举例的方法,有时举个例子能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楚些,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又给予了评价与引导。 估一估,选一选在完成了一个“涂一涂“的练习后,教师出示了几道选择题,让学生估一估,再选一选。 出示题目后,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请学生先把自己选择的结果写在本子上,并准备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我估计一下,选择第二段。”一位学生先说了自己选择的结果。教师又请了一位学生,“我也选择第二段,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圆木比上面这段短,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呢?”教师追问。刚才这位学生继续回答,“因为一段圆木的1/3是把一段圆木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不可能比整段圆木长,这样第一段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再看第二、第三段,第三段平均分成三份,一份明显比上面这段要长,而第二段我估计一下,应该差不多正好分三段。”学生讲完后,看其他学生没有不同意见了,教师又进行了小结、评价,“刚才这位同学用了估计、排除等方法得出了结论,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果这几幅图或实际的物体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先估计、再量一量验证的方法。” 教师简要地读了一下题,仍让学生先把想法写下来,再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三位学生进行了分析,教室里又响起了两次掌声。“我选择的是第二群蜜蜂,是10只。我想,一群蜜蜂的2/5就是把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现在2份是4只蜜蜂,一份就是2只蜜蜂,5份就是10只蜜蜂。” “我是从下面去分的,第一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有4只,所以不是。第二群蜜蜂平均分成5份,每份2只,两份就是4只,所以就是第二群。”“我是先估计的,再分一分。看看第一群太多、第三群太少,再看第二群,算一算正好。”“你的想法也不错,先估计、再验证,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教师评价道,然后又作了小结,“刚才我们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了结论,说明我们对分数的理解又加深了。刚才的分析非常精彩,我们班同学真了不起。” 找分数进行了课堂总结后,课的最后,教师又组织了找分数的活动。教师创设了一个“一位学生站起来”的情境,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先后说出了“全班人数的1/50”、“小组人数的1/4”、“大组人数的1/12、“会场总人数的1/1000”、“全年级人数的1/290”、“全校人数的1/1600、“兰州市人口总数的1/2800000”等,过程丰富多彩。“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最后,教师再次提问让学生思考。“因为总数一直在变化。”、“因为整体“1”是不同的,所以分数也就不同。”几位学生先后回答。整节课在学生思考、讨论的余音中结束了。 案例思考用自己的一生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是朱德江老师的追求。确实,我们的教学应该给学生大的智慧,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尽量成为与学生智慧碰撞、智慧分享、智慧共生的过程。无疑,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朱老师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一、了解学生是启迪智慧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启迪学生的智慧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际上,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而且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了解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进行。其实,一节课开始的数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目的也可以是丰富的,不仅仅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索;还可以是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应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朱德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设计了了解学生起点的活动,简单的一句“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出几个分数吗?”,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在“一个正方形”、“8个西瓜”等具体情境中表达自己对1/2,1/4等分数的理解,不仅沟通了所学内容与原有内容的联系,而且在学生尝试表达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对自己理解的反思。了解学生,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这需要教师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其内容的联系有深刻的把握,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加以深化,这些无疑都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是启迪智慧的保障智慧的生成需要思维的充分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深度思考。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广大教师越来越认同思维的参与是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就本节课而言,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思考是逐渐深入的。当学生发现都是1/3,但铅笔的支数不一样时,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有人数错了。在亲自核对无误后,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挑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发现是因为“总的支数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在讨论“看的页数不同”的问题中,学生体会到“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难得可贵的是,在讨论“谁用去的钱多”的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解释这一问题,而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举例、或者假设、或者分情况讨论。这一切源于朱徳江老师有价值的教学行为。朱老师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并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在“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还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吗”的语言中,学生的思考得以层层深入。还有,课堂上朱德江老师适时的追问、适度的延迟判断、适当的总结引导,促进了学生的反思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特别是对思考问题方法的点拨,不满足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从中学习如何去思考。的确,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学习数学绝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成为运用数学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适应未来生活的人。 三、促进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是启迪智慧的关键智慧的获得离不开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无疑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理解分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决不等同于会背诵一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朱徳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的讨论,使学生借助具体的操作体会“整体不一样,部分就不一样”;“估一估,选一选”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图形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找分数”的活动,使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具体应用自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机会,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个性化的表达和解决问题创造性的思路中,我们不难得出,学生确实对分数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的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设计好的数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本节课几个活动好就好在,它们通过不同形式,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数、应用分数,无论是操作、图形还是身边的事物,无论是体会、估计还是寻找,既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估计能力等的培养。一节课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的,一节课也很难完全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但我们还是能从这节课中看到师生思维充分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唤起、激发、升华。启迪学生的智慧无疑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艰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也将得以全面体现,教师事业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我们看到,朱德江老师选择了这一追求,并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实地前进着。
【高中历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再认识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08-21
高中历史课堂06-17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08-2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7-21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08-0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 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单元07-29
高中历史水平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