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2024-08-1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通用7篇)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篇一

有关生态系统练习题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

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选C。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2.下列有关某草原上“草→田鼠→蛇”这一简单的食物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除用于田鼠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外,其余的以热能形

式散失了

B.被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不一定传给下一营养级

C.该食物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

D.一条蛇捕食了一只田鼠,这只田鼠10%~20%的能量被这条蛇同化了

解析:选D。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一部分的能量可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等。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能量不会传给下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针对营养级来说的,而不是针对个体。

3.(·东北师大附中质检)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解析:选A。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数值。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是兔和狐未吸收的能量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A错误,①表示

草流入兔的能量,而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错误,各营养级的遗体残骸、粪便等都将流向分解者;C错误,①是兔的摄入量,②是狐的摄入量,二者的比值不是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③和④分别是兔和狐的粪便量,粪便不属于同化量部分,仍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5.下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6.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

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存在4条食物链

B.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1+E2+E3)/E

C.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E1/E

D.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

解析:选D。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牲畜、昆虫、鼠属于第二营养级,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E1+E2+E3)/E;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第二营养级中牲畜的能量;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2015·北京顺义模拟)如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

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

)

A.图中全部生物构成群落

B.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与捕食

C.能量在该食物网中按箭头方向流动

D.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解析:选A。构成群落的生物不仅包括动植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A错误。

8.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

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解析:选A。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析:选A。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不一定越来越大;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当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足以养活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时,这个食物链就自然终止了,一般来说,一个食物链的环节不超过五个;新的物种引入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10.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

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选A。依据题意,引入鲈鱼后,该湖泊的食物网发生了变化,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错误;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而相应的浮游植物随之先减少再急升,C、D错误。

11.(2015·湖北七市联考)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

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第二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题》

知识点一 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

A.①③

答案 C

解析 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

项中的

( )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 A.羊的呼吸消耗量 C.羊的生长量

答案 B B.羊的粪便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D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

残骸中的

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

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N1·M1>N2·M2

C.N1·M1=N2·M2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

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 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 C

解析 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知识点三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 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

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A.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 ) ( ) ( ) B.N1·M1<N2·M2 D.N1·M1≥N2·M2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答案 C

解析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肉、蛋类取自第二营养级甚至更高营养级的生物,而它们的能量均来自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并且能量传递效率大致不变,所以生产者(粮食、蔬菜)价格上涨,必定导致由此而来的肉、蛋类价格的上涨,并且肉、蛋类价格要高于粮食、蔬菜价格,因为在传递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损失掉了,必然导致成本的提高。

8.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

方法来杀灭蝗虫。发生蝗灾时,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

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

答案 B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

解析 利用鸭子消灭蝗虫并非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根本目的是利用鸭子与蝗虫的捕食关系更好地消灭蝗虫,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

能力提升

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食用菌也利用了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答案 C

解析 通过巧接食物链,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利用率提高。

10.如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下,下列说法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

正确的是 ( )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A

解析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A项正确;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之外,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生物,D项错误;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项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部分能量被固定在植物的有机物中,因此输出量和输入量不相等,C项错误。

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答案 D

解析 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动物个体的数量会减少,个体的体积会增大,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例如树上的昆虫与树之间的关系。

12.下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

表了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则是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3.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

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即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根据①、②、③、④的GP值可判断食物链应为②→④→①→③;则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3%;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②中的GP),输入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输出的总能量为五部分的R值之和,据两数据的比较可知,输入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因此有机物总量会增多;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1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及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

题:

第三篇:《-高中生物 4-2-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试题 必修3》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江苏,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

是 (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 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

质,利于蓝藻的生长,没有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虎

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饲养的牛、羊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

高。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答案 B

2.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采用的下列方法不能使水稻增产的是 ..

( )。

A.使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

B.使用农药消灭害虫

C.大棚种植时,降低夜间温度

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解析 使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竞争对手,使光能更多地流

向农作物;使用农药消灭害虫可以减少农作物流向害虫的能量;大棚种植时,

降低夜间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 进水稻的生长,但收获的均为空壳,所以不能使水稻增产。

答案 D

3.如右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 kJ的能量,B生

89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 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 )。

A.2.84×10 kJ B.2.38×10 kJ

C.1.41×10 kJ D.3.05×10 kJ

解析 要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需考虑以下两方面:①各营养级间能量传

递效率按20%计算,②食物链选择最短的,即应选取E→D(C)→A,先计算B

总能量为2.3×10 kJ,需消耗E的能量为2.3×10 kJ÷20%=1.15×10 kJ,

则A最多获取的能量为(7.1×10-1.15×10)kJ×20%×20%=2.38×10 kJ。

答案 B

4.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解析 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

生长发育繁殖等,其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具有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A、B、C三项均正确,D项其实应该是能量金字塔顶层

的生物因为所处营养级最高,因而获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满足太多数量的个体所需。

答案 D

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

中正确的是 ( )。

9988899888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 kg,至少需要生产者1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流经生

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要大于①;三级消费者增

1 kg加1 kg,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需以最大传递效率计算,即3=125 kg; (20%)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主要原因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呼吸消耗,所以②>③+④。

答案 C

6.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A错。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最终是以热能

的形式释放,而热能是不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利用的,所以B错。图中①②分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

别是兔和狐的摄入量,二者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

C错。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的粪

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一级消费者所同化的,应该属于生产者(草)的;④是由

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D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10分)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

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应用,由于对所学知识与实

际问题联系脱节导致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判断失误,导致(1)、(2)两问错答, 食物网的绘制不全面,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够准确,导致错答,因此

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语言表达再力求规范准确,正确思路应是:

(1)由题干信息可知,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为: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

食用鸡和牛,因不考虑空间因素,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

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也就越

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

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答案 (1)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8.(10分)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

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

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

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表示)

解析 (1)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同

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

2.例析生态系统稳定性 篇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究其原因是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其中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能使最初发生的变化向相反a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反馈则是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例1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 水蚤以藻类为食,早期藻类大量增多,水蚤增多,因水蚤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而后期因污染导致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是正反馈。

答案 B

点拨 判断正、负反馈调节的方法:从调节后的结果状态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调节后的结果:进一步偏离原有水平为正反馈;回归原有水平为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抵抗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抵抗破坏,保持稳定。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的营养结构,即: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越高。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且同时存在,即抵抗力稳定性高,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低,反之亦然,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选项A、B、C正确。

答案 D

点拨 首先分清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破坏后的结果状态,其次据结果状态判断稳定性的类型,最后根据稳定性的类型来解题。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往往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那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首先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例3 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B.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C.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D.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应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开发,而是合理利用,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人们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数目有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答案 A

点拨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题目,主要围绕两点:首先,看最后的结果状态有无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来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其次,看外界干扰的最终结果能否打破原有平衡来判断是否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习题,要从题目中找到各种外界因素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后的结果状态,然后以其为核心点展开分析来解决问题。

[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树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2.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沟渠][水泵][生态塘][潜流湿地][养殖塘1][养殖塘2][养殖塘3][补水

排水]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 。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 、 进行调控。

[参考答案]

1.C 2. (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哪些 篇三

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发育阶段状况有关,其发育越成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层次分明,营养结构复杂,这类生态系统抵抗干旱和虫害的能力要远远超过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

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就是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是由生命成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即生物的生命力、种群世代延续能力和周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例如: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其恢复速度要比森林生态系统快得多,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生产者草本植物生活世代短,结构比较简单,而森林中木本植物生活世代长,结构复杂的缘故。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bai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

生态系统功能

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篇四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彭娜 审核人:刘莎

使用时间:2009.11.3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学习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授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和森林害虫数量增加时,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典例分析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合作探究』分析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两个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典例分析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而恢复力稳定性。

(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迁移运用』举例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五、反馈练习

4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4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8.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篇五

基础过关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2.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

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A.物理信息

C.生物信息

B.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3.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

分析属于()A.物理信息

C.生物信息

4.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 C.生物和环境之间 D.以上三项都有

5.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了雌蟑螂吸引雄蟑螂时分泌的性外激素。研究人员把这种人

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 被这种激素所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人工合成的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6.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B.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7.如下图所示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8.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能力提升

9.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

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有些金丝桃,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 物变盲或致死,从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3.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14.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

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甲、乙两种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___________有直接关系。(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 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 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_______,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15.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

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 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

试回答:

(1)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拓展

16.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探究蚂蚁之间的信息传递。

材料用具:少量的白糖或动物油、放大镜、挖掘器、笔、记录本、樟脑球。方法步骤:(1)观察觅食过程

①选择观察地点:选择一个蚂蚁活动______的蚁穴,将少量______放在离洞口20 cm的 地方。

②观察:用__________仔细观察,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再观察与其他蚂蚁的接触行为,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2)观察樟脑的影响

用樟脑球在蚂蚁爬过的地方轻划几下,观察____(前或后)面蚂蚁的行为变化,并记录。(3)观察蚁穴内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__________小心挖开蚁穴观察蚂蚁将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观 察内部蚂蚁的种类,并记录。(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A 4.D 5.C 6.C 7.C 8.C 9.A 10.B 11.D 12.D 13.C 14.(1)行为(2)性激素(3)繁衍(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稳定性 15.(1)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物 不污染环境(3)捕食(4)竞争

16.(1)①较活跃 白糖或动物油 ②放大镜 首先发现白糖或动物油的蚂蚁(3)挖掘器 食物运送到哪里(4)蚂蚁之间存在多种信息传递方式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篇六

吉林 苏海波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

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7.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篇七

填空题

1.从____,____,____,__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____,__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冷微生物;从____,__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酸微生物;从____,__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碱微生物;从____,____和__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____、____、____。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____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____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微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群:____,____,____,____和____。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____和____。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____,____和____。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____,____和____。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1)克雷伯氏菌(2)肠杆菌(3)埃希氏菌(4)芽胞杆菌

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1)纤维素(2)木质素(3)半纤维素(4)淀粉

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1)氨(2)氧(3)N2(4)N2O

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酵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1)氨(2)氧(3)N2(4)N2O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

(1)恒浊连续培养(2)恒化连续培养(3)恒浊分批培养(4)恒化分批培养

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1)假单胞菌(2)根瘤菌(3)蓝细菌(4)自生固氮菌

7.许多霉菌在农副产品上生长时易于产生霉菌毒素,下列中哪些条件最适于产生霉菌毒素?()

(1)高温高湿(2)高温(3)高湿(4)低温

8.适用于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

(1)嗜热微生物(2)嗜冷微生物(3)嗜酸微生物(4)嗜压微生物

9.超嗜热细菌主要是()

(1)古生菌(2)真细菌(3)真菌(4)霉菌

10.酸矿水的形成是微生物对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转化的结合。下列哪种循环与酸矿水形成有关?()

(1)s循环(2)N循环(3)磷循环(4)硅循环

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点脂肪酸。

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酸性条件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酸的。

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碱(嗜碱)的。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9.大量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时要服用维生素,这是为了补充肉肠道微生物受抑制减少维生素的合成。

10.降解性质粒携带有编码环境污染物降解酶的全部遗传信息。

问答题

1.具有甲基化无机汞能力的匙形棱菌的维生素B12的缺陷型菌株不能进行汞的甲基化,而且对无机汞比亲株(野生型)

要敏感得多,这说明什么?

2.微生物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的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请指出这样说的理由?

3.简述微生物作为重要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简述生物修复中的强化措施。

5.在含有难降解污染物污水的生物处理中,向污水处理系统加一定量高效降解菌的生物强化(过去称为投菌法)可以提

高处理效果,请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角度作出理论解释。

6.某一化学农药厂合成一种化学农药,请你提一种实验方法来评价这种农药的生物降解性。

7.污水处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微生物培养过程,试从微生物的基质利用、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与微生物的工业发酵进行

对比。

8.请对细菌遗传转化的概念作出解释,并说明如何利用人工转化技术获得高降解、高竞争力的降解菌。

9.微生物分子生物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发展和应用。

上一篇:感动诗歌下一篇:浅谈钻孔灌注桩工程全过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