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精选8篇)
1.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一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比较薄弱,而且没有积累这方面的保险和系统性数据,包括分类的企业违约率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数据。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可以培养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其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现状,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抓住有利有利时机,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通过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情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就是要做到准确预测风险,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创新业务品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2.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简称shibor) , 作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于2007年开始运行,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 促进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2012年6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 存款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 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基准利率
1. 基准利率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 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核心。今后随着央行利率管制的不断开放, 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将由盯住法定基准利率, 过渡到参照市场基准利率。如果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出现真空, 法定利率的基准地位将无可替代, 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2. 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产品定价与创新
如果中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体系内部没有相应的基准利率体系, 各种金融产品就缺乏有效的基准作为定价参考,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性就会偏低, 新产品定价就会混乱, 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同时, 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难以构建高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资产负债定价机制。
3. 基准利率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 价格调控的分量越来越大, 其发展方向逐渐由数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 培育基准利率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以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 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 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 从而使央行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控时往往难以到达到预定目标, 甚至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shibor推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1. shibor的形成机制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多家银行组成报价团, 对各类期限的资金拆借自主报价形成的。目前, 参与shibor报价的共有18家场内商业银行, 还有多家场外报价银行, 报价包括16个期限品种, 涵盖了货币市场的主要期限, 其不仅能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也能反映真实的即期资金成本。shibor每天准时报价, 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稳定性, 能够为市场提供完整有效的短期利率曲线。而且,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进行报价, 更能真实反映即期资金成本, 基本解决了信用风险定价问题。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2. 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shibor作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是货币市场利率, 反映和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的变化, 制约或主导着整个利率体系中所有其他利率。由于央行是整个利率系统储备资产唯一的最终提供者, 央行无论是通过国外净资产渠道或国内信贷渠道向金融系统提供储备资产, 都将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和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所以央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可见, shibor确实适于作为央行货币调控的基准利率。
3. 发达经济国家也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国际间经验表明, 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 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充裕或短缺的风向标, 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例如,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调整时, 一般都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调或下调若干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引导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朝着目标利率范围变化。
三、shibor变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影响银行间拆借、存放交易量
由于银行那个间市场拆借和存放的定价参照shibor利率, 所以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拆借和存放的交易量, 而拆借和存放属于信用融资, 为提高以shibor定价的拆借和存放的成交概率, 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同业授信体系, 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与合作, 争取与更多外部机构相互授信, 增加拆借和存放交易。
2. 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采取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转移定价, 如在银行间市场融通资金时, 总行每日根据各时间段shibor利率以加减点差的方式确定本行内部的指导利率, 以此作为分支机构吸收同业存款和融出存放资金的指导价格。
3. 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定价上也采用shibor利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 这样更加贴近市场, 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可以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因此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计划,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shibor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使其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之前, 由于市场利率比较刚性, 变动不大, 客户对于银行的选择区别不大, 而利率市场化以后,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多元化需求较多,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模式, 才能争取到客户, 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 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2. 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新需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金融市场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 以及资金来源的不稳定, 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必要, 为经营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如2013年6月份至年底银行间市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打击很大, 采取各种措施, 不惜成本地保证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未来流动性走势的分析研究, 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 保证其业务经营平稳开展。
3. 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加大。另外, 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 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投资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的防范和识别, 避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1. 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流动性管理人员素质, 做好每日对未来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各项指标情况的测算, 合理、准确地安排融资规模、融资期限;稳固与市场各类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 维护正常的融资渠道;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应急融资合作机制, 进一步保障日常流动性安全。
2.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安排, 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整体成本, 并合理配置稳定收益的资产, 提升整体业务收益。可通过开发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将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安排, 细化管理要求, 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资本使用效率。
3. 加强市场形势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频繁, 而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动性波动情况、市场机构投资行为变化和风险偏好变化等的综合研究, 做好形式预判, 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规避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 减少损失, 提升整体收益。
4. 控制交易资产规模, 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利率风险
为避免市场风险, 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交易资产的整体规模, 根据市场利率变化, 合理地进行买卖, 降低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可通过细致分析, 提前预判利率走势, 利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 锁定利差收益。
5. 开拓创新,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带来较多的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新业务开展的机会, 如可申请包括资产托管、债券承销在内的多项业务资质,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另外, 发行各类理财产品, 积极向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销售, 为银行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连平.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4]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与shibor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3.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大型银行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资金成本 资产配置 泛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是利率体系市场的定价核心,而五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下简称“五大行”)则更代表了全社会最低资金成本定价的方向。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推进,为了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投资状况、资金成本及其变化趋势,本文以2014年年报为依据,对五大行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债券投资等情况进行梳理,试图在基本面的传统分析框架之外,增加对于银行经营行为、资金成本变化的微观认识和印证。
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截至2014年底,五大行总资产为74.85万亿元,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5%;存款总额为55.9万亿元,占全社会存款余额的46%;债券投资规模为13.5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45%。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银行头寸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信贷和类信贷市场等各层次利率产生深远影响。
(一)资产状况:增长放缓,同业收缩
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同比增长9%。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存款脱媒和风险偏好下降是主要原因。从各季度增长来看,一、二季度增长较快,而三、四季度增速显著放缓,呈现缩表,这意味着银行存量资产的腾挪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影响将更为剧烈。
为了更好地区分银行风险资产投资,笔者把银行生息资产分为贷款、类信贷资产(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纯债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同业拆借(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以及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其中,贷款和类信贷资产的扩张增速可代表银行风险资产偏好和配置情况。
从资产结构看,与2013年相比,类信贷资产收缩,贷款占比上升显著,纯债投资和同业拆借小幅回升。其中,贷款占比大幅上升4.8个百分点到52.7%;纯债投资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到18.1%;类信贷资产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到4.5%;同业拆借占比小幅上升0.7%至5.1%,五大行几乎不持有非标资产。
从各类资产的增速看,贷款和同业拆借的增长是全年资产规模扩张的重要来源,而类信贷资产明显收缩。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为9%,其中贷款增速为10.7%;同业拆借增速为13.6%;而类信贷资产则从2013年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7.9%),收缩明显(见图1、图2)。
(二)负债状况:存款流失加剧,成本上升
1.存款流失加剧,主动负债占比继续上升
自2014年三季度五大行总存款规模首次出现下降后,四季度继续回落,再度下降2212亿元;存款同比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到5.7%。由于银行存款下降,导致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减少,对债市产生冲击。银行存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和非标等风险资产扩张速度减慢,资产派生存款能力显著下降;二是政策性因素影响所致。比如从结构上看,在存款中流失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2014年出台的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相关规定大幅降低了银行季末揽存的冲动,抑制了过去理财季末到期转入表内、季初出表的现象,减少了存款虚增;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存款加速脱媒,转向理财和货币基金,导致客户和存款分流。
从整体负债结构变化看,2014年五大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2013年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持续下滑。与此相对应,同业融资和发债融资占比则小幅上升。同业负债尽管在相关监管规定的影响下经历了短暂去杠杆的过程,但从整体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的情况下,仍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应付债券的上升体现了银行主动负债意识的增强。此外,其他综合化负债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拓宽了负债来源(见图3及图4)。
2.个人存款流失加速,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了资金成本
在五大行中,除交行以外,其余四家银行企业存款增速均显著快于个人存款增速约2~3个百分点,而个人存款脱媒趋势仍在加速。2014年五大行理财产品余额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达8%~13%,理财产品余额占个人存款比重的均值约为25%。
在存款结构中,不仅由对公业务贷款所派生的企业存款占比提高,且企业存款的定期化态势也很明显,其中有四家大行的企业定期存款占比较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跃度下降、流动性管理手段增多、在企业业务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
在五大行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占比约为40%~50%,定期存款占比约为45%~50%,理财产品占比约为10%~13%。其中定期存款以1年期为主,3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占比非常少。如果按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包含理财)分类,企业存款占比在35%~60%。从变化趋势来看,银行增加主动负债来源、短端利率向市场化利率靠拢、企业存款占比不断提升(更多凭借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而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决定了五大行存款利率面临刚性上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标志着社会最低资金成本中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难以下行。
从工、农、中、建四大行来看,企业存款利率的整体上行幅度明显高于个人存款。企业存款由于资金量大、流动性需求相对稳定,是各类银行竞争的重点。2014年,在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可扩大到1.3倍的环境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谈判力更强,导致2014年企业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上行10bp以上。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定价利率上行,导致企业存款平均利率上行13bp。与之相对应,个人存款平均利率上行9bp(见图5)。
3.理财产品继续高增长,但部分银行有所放缓
nlc202309020619
理财产品在本质上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是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工具。尽管五大行具有传统的存款优势,但在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同样面临着资金争夺和存款流失加剧的状况。2014年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加大,交行、工行和农行2014年末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5769亿元、1.98万亿元、1.16万亿元,分别较2013年同比增长99%、48%和36%;中行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1.1%(见图6)。
4.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继续上行
2014年以来,央行先后出台了降息、降准等系列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大幅回落。央行还通过中期结构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商业银行投放资金,但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仍在上行。由于存款脱媒以及竞争加剧,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
笔者根据上市银行年报,以“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来计算银行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2014年五大银行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继续上行。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负债成本为2.13%,较2013年末上行16bp。五大行之间负债成本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工行和农行资金成本最低,分别为1.94%和1.86%,利率上行幅度最小,仅较2013年上行4bp和8bp;而建行、中行、交行的表内付息负债成本分别为2%、2.08%和2.75%,较2013年分别上行16bp、19bp和36bp,反映出利率市场化逐渐影响到大行的核心存款优势,存款利率上行和市场化高利率占比提升,导致资金成本持续抬高。具体来看,2014年五大行存款利率普遍上行3 bp~21bp,平均资金成本在1.9%~2.35%;而市场化融资利率分化更为显著,主动负债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并可能加大波动性风险(见图7、图8)。
债券投资及定价能力分析
(一)债券投资:以被动配置为主,回归平淡
2014年,五大行在国内市场的债券投资总量为13.5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投资总量的47%(按中债口径),较2013年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8%,略快于总资产增速。
1.债券投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
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数据,2014年五大行债券投资存量结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中,全年增持国债3366亿元;政策性金融债4037亿元;企业债552亿元。从持仓变化看,五大行均大幅增持了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对于中行、交行和建行来说,甚至是第一大增持券种。笔者分析,除了这些债券具有免税和流动性优势外,可能还与2014年央行运用MLF、PSL工具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可以政府债券作为抵质押品有关,由此使得银行对于这些债券的需求攀升;另一方面,随着地方债自发自还扩容,银行可能出于维持与当地政府关系的考虑,增加了对地方债的投资。
此外,工行和交行还加大了对企业债的投资力度,对政策性金融债仅保持到期续配的平稳节奏。而农行、建行和中行则增持了大量政策性银行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尤其2014年同业存单大量发行,在银行债券配置中的占比有所提高,对其他债券的需求产生一定挤出作用。
2.五大行重仓存量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
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持有的前十大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平均久期为7.3年,区间在[5,8]年。从边际增量来看,2014年五大行新增持重仓金融债券平均收益率均在5%以上,反映出银行在债券投资中对收益率要求逐渐提高,需求偏好从政策性金融债转向票息更高的商业银行债。从存量金融债利率对比来看,非国开债对配置盘的吸引力增加。从边际增量对比来看,配置盘并没有大量买入的动力,预计将放慢配置节奏,甚至引导资金利率上行,以获得更好的配置时点。
3.债券久期偏好中等期限
在资金成本上行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银行一方面增加了对金融债、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的配置以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通过拉长利率产品久期来获取期限利差收益。
对银行自营和配置盘而言,拉长利率债久期比增加中短期信用债的配置更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由于银行投资信用债需计提100%的风险权重,如果扣除资本占用成本和税收成本,则短融、企业债和银行次级债在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将显著低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等品种。只有贷款和非标资产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大于债券投资,属于真正的“高风险高回报”品种。因此,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且久期风险有限的环境时,大行在债券投资中更愿意增加中长久期利率债的配置。
(二)定价能力:竞争上行,息差略升
1.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竞争性上行,息差略升
2014年,五大行平均付息负债利率为2.23%,区间为[2%,2.8%],较年初抬升10bp~26bp,最高与最低者相差82bp,上半年资金偏紧推高成本,下半年利率略有回落。
当前信贷市场在本质上仍属于银行的“卖方市场”,在资金成本上行后,银行增加风险资产配置,提高风险资产定价。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均值在4.65%左右,区间为[4.2%,5%],较年初上行10bp~20bp。
2014年,五大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值为2.46%和2.6%,较2013年上升3bp,其中农业和建行息差水平较高。从变化来看,农行息差显著增大,而交行息差则大幅缩窄16bp,反映出资金成本上行压缩息差水平。
2.息差分析:信贷定价能力偏弱,同业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笔者通过对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的息差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变化:一是贷款定价上行幅度偏弱。五大行的客户以优质国企和政府客户为主。2014年经济下行风险较大,随着央行降息,银行贷款涨价能力较弱,整体贷款利率上行幅度有限,仅为1bp~9bp。但贷款总量占比略有提升,贷款定价利率弱于净息差的表现,也低于资金成本上行的幅度,预计未来银行可能将继续提高贷款定价。二是票据贴现和同业利率大幅上行,是息差的最大来源。资产收益率提升20bp~80bp,主要受益于2014年资金利率偏高,利率波动加大,银行对市场化融资依赖上升,大行凭借资金优势积极扩大同业和票据投资,获取较高收益率,预计2015年同业息差将有所下降。三是债券投资收益率提高。2014年是继2008年之后的第二大债券牛市,银行债券投资利率大幅上升20 bp~35bp,至3.5%-4.2%,是息差的第二大来源。预计2015年债市波动将加大,对息差提升的贡献度将有所下降(见图9)。
nlc202309020619
(三)资产质量状况及债券投资形势分析
2014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5061亿元,其中2014年增加1064亿元,同比增长31.1%。随着关注类贷款的不断上升,可能会持续压低银行风险偏好,抑制未来信贷以及非标等类信贷风险资产的扩张(见图10)。
银行贷存比上升较快,接近监管红线,导致债券投资规模相对下降,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截至2014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贷存比分别为68%、65%、73%、73%和74%,叠加17%~18%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流动性资金有限,债券配置需求下降,尤其是信用债等风险资产的扩张放缓。
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银行加快补充资本金。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1%,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11%,呈上升趋势。在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的情况下,银行已经加快补充资本金的步伐,在优先股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都在加速推进。除建行外,其余四家大行均已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来补充资本金。资本金补充压力的持续存在,导致银行资产扩张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溢价维持高位。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银行已从单纯依赖资产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存量调整的“精耕细作”时期。在竞争加剧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过去作为债市中流砥柱的大行配置性需求在投资结构中增持力度相对弱化,对期限溢价、信用利差要求的回报率更高。此外,同业存单、非标资产、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收益权等高息资产竞争加剧,如果债券利率不具备相对优势,可能会在资产配置效应下被挤出,因此整体资产定价水平和回报率要求也将继续提高。
未来展望
银行资金成本的上行风险和息差缩窄压力,对银行资产端的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市场化融资占比的上升,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和利率波动风险将会日益增加,导致资产端久期压缩,流动性要求提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尾声,未来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银行业将加快战略转型:一是向资产交易转型。从资产持有转向资产交易,从依靠存贷息差的存量模式转为交易利差的流量模式,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甚至不良贷款证券化,积极介入货币、外汇、ABS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和周转率,实现向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的交易型银行转型。二是投资多元化,转向泛资产管理业务。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银行作为具备跨市场全品种投资的平台,熟稔不同资金的特性,具备强大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能力,在资产配置上将从以信贷为主,转向更为多元的大类资产配置和泛资产管理业务。三是将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投融资解决方案。银行将综合运用贷款、债券、信托、租赁等融资工具,以及存款、同业、理财等资金来源,为企业和私人银行客户量身定做各类投融资、财务顾问、信用风险管理和解决方案等,从而向大投行方向转型。
作者单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责任编辑:印颖 孙惠玲
4.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四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商业银行日益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多种约束,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有重要意义.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分类号:F830.22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
5.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五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管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座谈会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国基准利率”将于元旦开始发布,以促进中国金融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凸显、利差下降、利润滑坡,等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利差收益占银行机构总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二是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经济的过热与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重新定价的负债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利率结构的风险,即存款贷款利率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客户选择提前还贷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风险,等等。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尽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还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信用缺失较严重的条件下,当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定价权之后,一些自我约束机制差的银行为了追逐高收益,乐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愿意出高息而还款能力差的企业或高收益、高风险行业;一些不法企业故意隐匿不利于其融资的信息,以高息为诱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排除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合谋化公为私的案件增多,从而凸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竞争格局中的对策分析
(一)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在两个方面拥有相对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即品牌优势和整体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广大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和国家等同的信誉度,大型和超大型的优质客户从心理上也更愿意和国有商业银行打交道。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也是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央行的监管力度很大,政策不够灵活,历史包袱沉重等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的负面因素。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设想。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要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积极地去应对。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应从服务、产品和管理三方面采取对策。
1.服务方面。必须看到,今后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逐渐减少,而中间业务收入将是现代化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这就为客户提供了健全的服务设施。因为客户要想更多地获利,其资金的流动性也必将越来越强,我们的服务设施恰好为客户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当然,为了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还必须在服务的内涵上不断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笑、站立等层次上。
2.产品方面。谁能够提供让客户获利的产品,客户就乐于与谁合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年初,央行起草了《人民币协议存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办理主动负债业务,发行大额长期存单,这无疑是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但由于该产品各商业银行均可使用,我们并不能保证应用该产品就能在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该产品利率较高,会增加银行的筹资成本。鉴于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笔者认为,在产品上应加大组合的力度,将现有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科学的组合,对客户实施“打包式”的营销,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组合方式。
3.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总体宽裕的情况下,应科学测算自身在某一阶段的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吸收存款,对于存量资金,为避免其流失可以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但绝不能一律将浮动范围用到极限,否则央行即使提供再大的浮动空间也没有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社会上“争抢”资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为了保障长远利益,不应单方面地强调去吸收存款,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应一味地以吸收存款的数量作为经营成果最核心的标准。毕竟企业要以利润为经营目标,银行也不例外,如果存款特别是“高价存款”不断膨胀,而贷款营销却不能相应增长,相反还要不断发放优惠贷款,中间业务的各种收费又往往作为对客户的优惠条件加以减免,那么银行的利润必将不断萎缩甚至走向枯竭。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绝不能把“吸存能手”作为优秀信贷经营者的考评核心,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以效益最大化来考评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今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必将由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转为实力更加强大的外资银行,因而必须彻底改变当前那种以最优惠利率去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同时把中间业务收入也当成优惠条件一同放弃的恶性竞争方法,否则不但各家银行的利润都难以保证,还会被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诉以违反WTO约定和不正当竞争等罪名。
6.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六
一、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由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而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于利率市场化之前,因此,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未知性和激烈的竞争市场压力,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程度大大加深,主要表现在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压力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市场供求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利率的不稳定性使客户为了提高收益,在银行业务的选择中更加灵活,导致银行利率变动时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而在固定的市场份额中,银行之间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存在不择手段,对客户信息了解度不够或者采用不合理的收益来诱惑客户,不仅使利率水平增加了不稳定性,还使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信誉度严重降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内在、外在及相关配置中的问题。对于内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防控体系和程序等方面,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利率水平一直由人民银行进行决定,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原来的市场利率变化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理念,在一些商业银行中,即使建立了相关的防控部门,但由于职责不够明晰,缺乏相应的防控程序和信息交流机制,导致银行内部信用风险防范制度存在着较多问题。对于外在因素,目前主要体现在外部监管机构中,监管方式较为落后,缺乏创新理念,不适应现代化的监管需要,尚未从原来的监管方式中转变过来,导致监管机构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体系的配套设施中,不仅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而且违约惩罚机制中失信成本过低,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形同虚设,很难起到防范的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控
(一)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防范体系
要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能够完善,必须要先建立完善的内部防范体系。首先要提高管理层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银行内风险管控理念的宣传,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信息反馈机制,促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建设。然后制定健全的信用风险防控程序,细化银行业务中风险防控步骤,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管理。最后,明确内部信用风险防范部门的职责,使其能够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其防控作用。
(二)设置健全的外部监管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创新信用风险的监管理念,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及修改以物抵债的有关法规,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范制度体系的完善,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其次,要明确央行和相关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中的权限,完善相关政策,使央行能够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最后,针对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对信用风险监管方式进行革新,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明确机关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并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将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引导、事后治理能够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信用风险监管的整体化。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配套设施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以及操作要有法律法规规范,然后联合相关行业机构建立服务员客户的数据群,不断修改及完善征信管理办法。最后,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债务人违约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使金融市场的失信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保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的完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的管控体系,使商业银行内部能够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力度和防范效率;然后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外部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培养符合当前金融形势的监管理念,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发展。最后通过构建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加大违约失信成本来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园.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控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4):96-99.
7.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七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利率市场化主要针对的是利率市场的管理利率, 而其自身具有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支配的权利, 利率市场化不能盲目的根据相关理论来进行操作, 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应当被慎重对待的事情, 其必须在按照价值规律的调节基本条件下进行开展, 这种行为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个部门能够决定的, 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并且要在金融市场的结构体系达到一定条件之后, 市场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受到控制, 通过利率而产生的利率结构形成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也被称为利率管理的市场化。首先来讲, 发生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市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比如金融市场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性, 或者说竞争力较强的经济市场会比较容易形成利率市场化。其主要特征是拥有自我定价的权利, 这主要是针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 而当今经济市场的主题依旧是金融市场, 最终达到体现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和权利。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时间内, 对于自主权和定价权都一直较为看重, 其主要决定着企业自身的自主权具有制定价格的权限, 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来看, 其行业领域内的众多企业按照一定的运营模式进行发展, 当然某些受到政策调节的企业不会包括在内。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市场状态, 通过市场机制对于利率的作用, 让资源的分配和优化得到明显的效果。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 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对银行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商业银行的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视和研究力度,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而降低由其对银行带来的阻碍。另外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大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研究力度,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找到引起其发生的原因, 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途径。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 商业银行管理者必须加大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视程度, 做好利率市场化带来影响的分析,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基于此, 下面本文就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 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权利, 具体表现就是其实现了从不拥有自主定价权到拥有自主定价权的转换。不可否认的是, 其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其也在很多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其利率市场化之后虽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权利, 但是这样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 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在该方面做足准备, 对于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除此之外, 利率市场化也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因为其自身的发展一般都是通过短期负债的方式来获得期望利息的方式, 而长期利率如果低于短期利率, 就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并且其增大其风险信用。
(二)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有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一直是饱受争议的, 因为其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的同时, 又会存在一定的弊端, 而这样的利弊分析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作为商业银行而言, 利率市场化给其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毫无疑问的, 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给我国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利率市场化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条件下的, 其发展需要一定时期内的过程, 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对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行业, 更是会受到较大的波及。
(三) 利率市场化增强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的金融市场发展历程看来, 管制时期的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商业银行普遍都没有自主定价的权利, 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金融行业的利率市场化已经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另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金融行业持之以恒的一个重要内容, 谁能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有所创新, 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 因此利率市场化也是让商业银行创新的一个推动助力, 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市场之间的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提供了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模式, 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创新作为商业银行亘古不变的一个内容, 对于相关行业内的市场结构影响是巨大的, 并且这样的竞争关系, 给其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四) 实现资源配置作用,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个中重要影响就是实现了其资源配置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正如上文所言, 利率市场化是具有自发性的, 而且其伴随着一个发展过程, 因此对于金融市场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资源配置在金融市场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一直是我国相关部门着手开展的工作, 资源配置优化是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一个方针, 利率市场化使得资金在市场中的流向得到优化, 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对于市场结构配置的改善, 并且对于金融市场的环境调节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来看, 利率市场化毫无疑问提高了其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伴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 商业银行要在现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做到内部掌控加上外部管理, 使得商业银行更加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对于其原因的分析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结合商业银行的营业数据信息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对其进行分析。但是总的来说, 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是肯定的, 这对于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有着推动作用, 也是左右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结论
8.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篇八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措施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必经的过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把双刃剑,它既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竞争压力。所以,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地措施,趋利避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的运行机制存在两大特征:1、利率的变化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通过价格机制达到资金的合理配置,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2、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间接的调控。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手段影响利率,比如,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由此来决定基础货币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竞争能力。利率市场化之前,国家当局实行对利率的管制,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相同的业务方面进行竞争,没有创新积极性。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商业银行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扩大业务范围,这也就使得那些不受利率影响的中间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2.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间的竞争趋于公平化。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各个银行都能获得稳定的利差,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大多来自存贷款业务,他们竞争的焦点也仅限于此,然而管制下的价格机制保证了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都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使得这种竞争在商业银行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竞争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全面的价格手段让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变得公平。没有了稳定的利差收益,银行纷纷寻求新的业务,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的银行占据了优势,而另一些不能快速开拓自身业务的银行则面临着淘汰,优胜劣汰的机制使得银行间的竞争不断的趋于公平化。
3.利率市场化事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改变。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开始关注以前所不注重的中小型企业。在利率风险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对大型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开始向中小型企业进行转型,根据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衡量,选择盈利客观的中小型企业,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商业银行的这一转变使得它们的客户结构不在单一,业务范围也得以拓展。
三、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稳定,银行的利润来源变小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来源还是存款和贷款的差值,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有了自主定价权,为了吸引客户和资金,各个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这就造成了银行所能从中获取的利润变小,银行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2.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面临淘汰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失去了原有的稳定存贷利差收入,每个银行都不得不争相抢夺社会上的优质企业,纷纷降低贷款利率,但是,这种方法使得存贷利差越来越小,银行的收益也越来越少。银行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如果此时商业银行依旧将重点放在这单一的业务来源上,不进行产品的创新,规避利率风险,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3.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
当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利率的高低,由于市场的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利率的变动是无法完全预测的,商业银行无法完全规避利率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无可避免的提高。
四、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快速开创新的金融产品,拓宽业务范围。就现在看来,商业银行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存款和贷款业务,这种业务受利率影响很大,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的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利率风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尽快发展新的业务来规避利率风险。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把自己的业务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开拓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来增加利润的来源。
2.将客户类型由大型企业转向中小型企业。根据上文所述,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商业银行的规模和结构都远不如国有银行,竞争力也相对较弱,所以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不占优势。那些优质的大型企业成为多家银行争相争抢的客户,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之后,各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会减低贷款利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的企业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转变自己的客户类型,面向中小型企业开展业务。在开展业务中,要结合中小型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来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有少量、贷款期限短、贷款的频率高等特点,商业银行需要改进原有的贷款管理,有针对性的为中小型企业制定贷款业务,完善贷款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3.向其他国家学习,加强风险管理。在市场利率化之后,利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规避,就不得不对利率变化进行预测,提前制定应对策略,然而,利率的风险测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我国而言,还出于起步阶段,要想准确的预测利率变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积极的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加强数据统计系统,利率风险计量系统的建设,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对银行内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有效的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做到提前预测,积极应对风险。
4.加强员工培养,提高员工素质。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不确切的风险,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员工对利率市场化的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商业银行在同业的竞争中奠定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国际接轨。同时,在人员配置上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从人事制度到考核制度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必经的过程,它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潜藏着更大的机遇,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商业银行要认清现在所面对的不利影响,审慎处理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并及时对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内部结构作出调整,加快体制改革,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规避利率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要放眼未来,纵观新的国际形势,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具有特色的业务,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岸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特区经济(行业透析),2013(9)
[2] 陈晶,曹艺.浅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 01) .
【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08-01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10-18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07-27
银行贷款利率调整通知08-01
邮政储蓄银行最新利率07-09
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09-09
利率市场化07-21
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关系07-23
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09-26
借款合同利率06-19